•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數學解題歷程

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 2008),其 中一項為「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應透過「解決問題」

的教學達到有效的數學學習。學生遇到問題時,必須先了解問題的陳述,

接著整理題意,才能列出算式,再進行運算以求得解答,從題目到答案是 一個複雜的心智運作過程。Kilpatrick(1992)認為數學教育受到數學與心理 學兩個領域之影響。Mayer(1993)也指出結合數學教育、特殊教育和認知心 理學是研究解題數學的必要趨勢。可見,數學學習與心理學的確有密切的 關係。以下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為取向,探討三位學者所提出的數學解題 歷程模式:

一、Polya 的解題歷程模式

Polya 為最早提出數學解題歷程模式的學者,其提出的解題步驟如下

(蔡坤憲譯,2006):

(一)了解問題:未知數是什麼?已知數是什麼?條件是什麼?

認知策略及歷程 (特定的解題策略)

閱讀(理解)

釋義(轉譯)

視覺化(轉換)

假設(計畫)

估計(預測)

算式(計算)

檢查(評鑑)

後設認知策略及歷程 (後設策略的覺知與調整)

自我教導(策略知識與使用)

自我提問(策略知識與使用)

自我監控(策略控制)

(二)擬定計畫:找出已知數與未知數之間的關係。

(三)執行計畫:把解題計畫付諸實現,仔細的檢查每一個步驟。

(四)驗算與回顧:驗算所得到的答案,並檢驗驗證的過程。

Polya 的解題歷程四階段並非依直線進行,而是來回往返階段,以達到 問題解決的目的。

二、Schoenfeld 的解題歷程模式

Schoenfeld(1985)將「後設認知」及「信念系統」加入解題歷程模式中,

強調影響數學解題表現的四項因素:

(一)資源(resources):解題者所擁有與解題相關的數學知識,包含了數 學事實、定義、運算程序和技巧等訊息。

(二)捷思(heuristics):解題者的捷思策略,也就是解題的技巧與策略,

例如:簡化問題、畫表格、猜測……等等。

(三)控制(control):解題者在解題時,監控如何運用個人的知識與技能,

例如:如何決定計畫、如何選擇目標及如何監控和評估解題結果等。

控制的因素居解題歷程的主導地位,其能促使解題活動獲得正確的解 答。

(四)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信念系統屬於情緒因素,指的是解題者對 於一切與數學有關的看法,此看法影響著其解題的態度和情緒,進而 影響其解題行為。

此外,Schoenfeld(1985)將數學解題歷程分為六個階段:

1.讀題(reading):閱讀題目。

2.分析(analysis):簡化問題或重述,以便了解。

3.探索(exploration):尋找已知、未知條件及與問題目標間的相關性。

4.計畫(planning):擬定解題計畫,並加以評估。

5.執行(implementation):按照步驟執行計畫。

在 Schoenfeld 的數學解題模式中,他特別強調控制(control)的重要 性,控制是解題者在進行解題的工作時,有關策略的決定或調適等監 控的行為,即是心理學的後設認知部分。

三、Mayer 的解題歷程模式

Mayer(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數學解題的歷程,將解題歷 程分為兩大階段:問題表徵(problem representation)和問題解決(problem solution)。每個階段又包含兩個步驟,茲分述如下:

(一)問題表徵階段

1.問題轉譯:把問題的每個陳述句,轉換成內在表徵。此步驟需 具備「語言知識」和「事實知識」。

2.問題整合 :把問題的每個訊息,整合成連貫的問題表徵。此 步驟需具備「基模知識」。

(二)問題解決階段

1.解題計畫與監控:評估如何進行解題的策略,並監控計畫。此步 驟 需具備「策略知識」。

2.解題執行:能正確的應用數學法則,把答案算出來。此步驟需具 備「程序性知識」。

由以上三位學者所提出的數學解題歷程模式可得知,Polya 的解題歷 程概念影響著後續解題歷程模式的發展。其整體的解題歷程架構為:了解 問題、擬定計畫、執行計畫和核對結果等四個階段。各學者皆以「階段性」

的模式來研究學生的數學解題歷程,但 Schoenfeld 和 Mayer 還重視解題過 程中所具備的知識和策略,也強調「監控」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重要性,

亦顯示對「後設認知」的重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