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文化認同相關理論

有關文化認同的意涵,本文透過對自我與認同,以及文化定義來進一步探討 文化認同的定義與內涵。此外,也進一步探討族群文化認同發展的相關研究。

一、 自我與認同

根據<牛津英語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自我(self)即是代表一 致(uniformity)、物體的本質、內省或反身性(Reflexivity)的行動與獨立和自主 的能動性,同時,自我是內在的自我定義和外在他人提供的綜合定義(Jenkins, 2006:42;引自王鴻儀,2006)。

自我似乎是經由社會化歷程中,透過別人的眼光與判斷來理解自己;同時自 我建構的方式來理解自己,不斷的調整、發展。Jourard & Landsman(1980)表示 我們在這世界上行事及與他人互動,如同我們相信自己將是如此。而在自我的結 構裡要做的大量的工作,即是有關一個成功的、有能力的完成自己或他人所設定 的目標。

Matsumoto 與 Juang(2008)從文化心理領域中定義自我表示,自我感(a sense of self)非常重要與整體的確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動,以及我們如何看待世界、

自己和別人的世界,包括我們的關係與其他的人事地。所以個體的自我感即是自 我存在的核心、無意識的以及自動影響我們每一個思想、行動與感覺。個體個別 帶著及使用這些內在屬性,在不同社會情境中引導著其思維與行動。這樣的自我 概念一部份來自個人文化世界觀,因為一個人如何看待他與這世界的連結即是其 內在與文化親密部分。所以對於文化心理學家而言,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跟我 們的文化世界觀是息息相關的。

有關認同部分,Whetten 等研究者(1992)認為很少有構念像認定或認同

(identity)般涵蓋的深度與廣度。認同的研究牽涉個人層面(特別發展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符號互動論、及心理動力的領域)、團體層面(社會認定理論、種族、

籍貫、與國家認同),及組織層面(組織內部、跨國企業組織),(賴志超,2004)。

認同指的是一個主體如何確認自己在時間、空間上的存在。這個自我認識、

自我肯定的過程,涉及的不只是自我對一已的主觀了解,也參雜了他人對此一主 體之存在樣態是否有同樣或類似的認識(王翔雲,2000)。江宜樺(1998)表示「認

同」在中文日常中用語及學術討論的情形來分,指涉三種涵義。其一是「同一、

等同」(oneness, sameness),就是指某種事物與另一時空的另一事物相同。其二,

是「確認、歸屬」(identification,belongingness)。「確認」是指藉由存在物來理解 自身的個體性,而可於他物區別。「歸屬」則是指藉由存在物來確認自己和他物的 相同處,從而了解自己的同類為何,而肯定自己所屬群體;其三,則是「贊同、

同意」(approval,agreement)。這個部份這不屬於英文 identity 所具有的意義,而 是在中文的日常對話中所衍生出來的字義。此用法表達相當明顯的「主觀意志」, 使「認同」帶有一種「意志選擇」的色彩,與前述兩種意義偏向「客體意識」的 情形有別。

一個與認同直接關係的問題就是「我是誰」。雖然每個人經歷不同的認同,但 是每個人同樣經驗「我是誰」的部分。「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不會固 定不變;在生命的不同時刻裡,會有不同的答案。當過去舊的認同似乎不再具有 意義,或是不再能為我們指引方向時,我們就必須再度創造自己,否則就會冒著 生命空虛的危險。我們要決定的是,讓別人告訴自己是誰,或是由自己重新定義 自己是誰(李茂興譯,1998)。

廖珮君(2004)也認為「認同」的核心問題在於「我是誰(Who am I)?」。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只是說出自己的名字以及與自己有關聯的人們而已,更廣泛 地牽扯到心理歸屬、人我關係網絡的複雜交織過程。過程中所發生的生命事件都 有可能影響個體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其認同的發展歷程。此外,王翔雲(2001)

表示認同指的是一個主體如何確認自己在時間、空間上的存在。這個自我認識、

自我肯定的過程,涉及的不只是自我對自己的主觀了解,也參雜了他人對此一主 體之存在樣態是否有同樣或類似的認識。

梁裕康(1996)認為自我認同除了對「我是誰」問題的自我解答外,也試圖 找出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與心理上的滿足。確定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也就代表著因 為對自己在社會關係中的參與或成員的身份有所認知,進而察覺自己已經存在於

社會之中,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的同時也展現出個人必須歸屬於一個社群的需 要。在當代世界中,國家正是這樣的社群之一,因此國家認同就成為追尋自我認 同的一個產物。

再說,Hewitt(1994)認為「認同」作為「自我」的一部分,它不僅包括了情 境性的認同(situated identity),也包含了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和個人認同

(personal identity)。認同的特性就是會組織與活化(energize)一種身分或角色,

並且使其在一個情境中發生適當的意義。某種身分會在那些特定情境下對個人產 生意義,或者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新身分與角色,端看個人選擇傾向那一種認同的 形式。假若傾向選擇社會認同的形式,則意味著他對某個社群或群體的聯帶感;

相對的,假若選擇的是個人認同的形式,則表現出其對自我目的或目標的傾向,

並且與某些特定群體做某種程度的劃分(引自莊立信,2005)

Flannery(2002)指出心理學的觀點視認同的發展為無意識的過程,因此焦點 是要放在需求、防禦,以及藉由互動維持一種持續的感覺。以社會的觀點則視認 同是一種有意識的過程,把焦點放在社會世界對認同的影響。以這個觀點,人們 會有意識的選擇以定義他們自己,而且認同是人們「定義、確定自己位置以及區 分人我之別的方法」(引自陳慧穎,2009)。

Sue & Sue(2008)表示,所有的人在許多方面是沒有任何人像自己的,或像 某些人,或像所有人。因此,Sue & Sue 透過三個層面架構來探索及了解構成個人 多層面向的認同,即是:(一)個人層次所展現的獨特性、(二)團體層次的相 似與差異、(三)人類普同性層次。此三層面的內涵呈現於其會製的圖表中,茲 如下:

有助於個人的獨特性。Plomin(1989)與 Rutter(1991)研究表明,心理特徵和行 為比起共享經驗,更具體影響孩子的獨特經驗(引自Sue & Sue,2008)。

有關團體層次部份,Sue, Ivey & Peterson(1996)表示我們都出生在一個帶著 信念、價值、規範及社會風俗的母文化體制裡。被標誌的組別像種族及性別相較

至其他組別。例如,殘疾的男同性戀者,可能發現其殘疾認同在健全者之間更為 突出,但是其性別取向更顯著於那些殘疾人士之間(引自Sue & Sue,2008)。

對於普同性層次,認為因萬物之靈而共享很多的相似性,即是(一)生理與 身體的相似性、(二)共同的生活經驗如生、死、愛、難過等、(三)自我覺察 及(四)有能力使用符號像語言。

總概之,認同的建構可能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連續過程。從兒童時期所形成 的我、自己認定的我,未來的我、以及別人所看到與期望的我之間,重新整合成 一個內外一致,符合社會期待的整體我。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完整性,自我感明確、

意識自己是獨特的、穩定的。因此持續的相同性和獨特性都是用來界定「我」的

「身分」及「我是誰」的部份。我之所以是我,一方面是為我感覺從過去到現在

(甚至未來),我是擁有一種相同的特質,而這特質只是屬於我的,或只有我才 擁有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顯然,這個「自我認同整合」的形成,是個人心理歸 屬與認同的對話反思歷程,同時也是透過它者群體複雜網絡來尋找及定位自己。

二、 文化的意涵

「你的文化是什麼?」。人們對於回答此問題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說明了我們 困惑於文化是什麼及它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有些人通過引用政治實體,像他們 的原生居住國。有些會參照有關地理位置,例如他們所屬的大陸,或他們辨認的 區域或地點,或他們的種族或部族起源。他們會回答「亞洲人」、「加拿大人」、「高 加索人」等。有時候,他們會結合地理位置與族群,自稱「非裔美國人」、「阿拉 伯美國人」、「加勒比美國人」。或者他們會說「黑人」或「白人」,焦點放在生理 特徵多過地理位置與族群。而在一些世界各地,人們更常用宗教身分回答,像猶 太人。或他們也許參考語言遺產或母语,称為拉丁美洲人或西班牙裔美國人(Monk, Winslade & Sinclair, 2008)。

Monk, et.al.( 2008)認為這些不同的回應並不是毫無價值的。他們除了反映 個人很不同的思維外,也反映了對文化的一般論述。Matsumoto & Juang(2008)

引述了Kroeber and Kluckholn(1952/1963)與之後的Berry, Poortinga, Segall & Dasen

(1992)所描述的六個文化的普遍性類別,分述如下:

(一)使用描述性來強調文化裡有關不同類型的活動或行為。

(二)歷史定義指有關出一群人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遺產。

(三)使用規範性來形容與文化有關聯的規範與習慣。

(四)心理層面的描述著重於有關文化裡的學習,問題解決及其它行為取向。

(五)結構定義是著重有關文化在社會或組織裡的因素。

(六)遺傳的描述指出文化起源於血統。

不管是生物決定論、文化決定論、社會決定論等不同學說對文化有著很多不 同的詮釋。由此可見「文化」的概念,很難用幾句話來嚴格定義及解釋,因為它 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有著不同的意義。而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並沒有單一及一致 的概念來詮釋文化。因此,文化容易引起很多的混淆與模糊。然而,後期學者越 以文化是社會建構的論點來解釋人們如何及為何與他者不同。Dalton, Elias, &

不管是生物決定論、文化決定論、社會決定論等不同學說對文化有著很多不 同的詮釋。由此可見「文化」的概念,很難用幾句話來嚴格定義及解釋,因為它 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有著不同的意義。而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並沒有單一及一致 的概念來詮釋文化。因此,文化容易引起很多的混淆與模糊。然而,後期學者越 以文化是社會建構的論點來解釋人們如何及為何與他者不同。Dalton, Elias,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