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本中的月亮 …

第四章 月亮情景敘述的特色

第二節 文本中的月亮 …

49 同上,頁 67。

50 元古筠比丘德異撰,唐一玄校訂,六祖壇經,(桃園:福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頁 169。

81

在筆者研究的這套文本中,發現描寫月亮的情景有十冊之多,因此在這一節 希望從研究文本中梳理月亮情景的描寫對於傳主刻劃之間的關係。

ㄧ、內心清淨的投射

月亮盈盈柔和的光,常常象徵心靈的潔淨無染。例如:

阿底峽尊者清亮的雙眸閃了閃,他指著皎潔的星空,那布滿點點繁星的夜 空中,正有一輪清麗的月牙呢﹗「就像那輪明月,清淨而沒有雜染,你僅 是看著它掛在天空,心裡就會興起一種感動。其實當時才十一歲的我,對 她所唱的偈子不是那麼了解,可奇怪的是,發現自己正陷溺在欲海當中,

我就升起厭煩的感覺。」(頁 69~70)

月亮皎潔清淨,令阿底峽尊者感動,對比當初度母對尊者唱誦莫失道心歌,

讓尊者從目眩神迷的宮廷宴會歡樂氣氛中覺醒。可見尊者清淨的心,很快覺察醒 悟,如明月沒有雜染。

二、光明磊落的心境

這天傍晚,打坐至深夜的憨山大師,起身走向屋外,立刻被夜景吸引住,

清澄的海水與天相接,柔和的月光映在白雪上,閃爍著金銀般的光芒。憨 山大師沉醉在寧靜柔美的夜景當中,身心在不知不覺中往下沉,就好像空 華影落,進入一大光明的境界,了無一物,大地一片寂靜。從如此遼闊的 世界中出定後,大師寫下一偈,描述這份心境:

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

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 (頁 99)

82

這段描寫憨山大師出定後所看到的景象,就像他內在光明寂靜的心境。

法顯法師抬頭望了一下夜空,浮雲不知何時已散去,一輪皓月正閃耀著熠 熠光華對他盈盈而笑。這一刻,積鬱在法顯大師心中的塊壘,像冬雪被春 陽蒸融了,內心頓時天寬地闊起來。(頁 79)

當法顯法師明白慧景法師的死是求仁得仁、死而無憾時,他內心的悲慟化解 開來,明月此時的光華,使人豁然開朗,心結解開了,觀待天地也寬廣了起來。

三、月夜下勤精進

沉沉的夜裡,似乎所有的東西都入睡了。花草樹木低垂著枝椏,不再隨 風擺動;彎彎的月牙被幾片澄亮的薄雲覆蓋著,也彷彿進入了夢鄉。就在 這一片靜謐、漆黑中,獨獨有一個房間亮著燈光,顯得特別搶眼。

「會是誰呢?這麼晚了,還沒休息!」道宣律師好奇地朝那間屋子走去。

(頁 97)

道宣律師打坐出靜後,走出室外,看見還有燈光亮著,原來是玄奘大師,仍 在月夜裡持續譯經的工作。

夜已經很深了,半圓的月亮,斜掛在天邊,好像要掉到山後面去了。

檸檬黃的月光,襯著深藍的天色,冷冷地籠罩著東山寺。

這麼美的夜色,並沒有人欣賞,因為經過一天的忙碌,東山寺的僧人 都沉沉地睡著,寮房裡傳來均勻的呼吸聲。唯獨禪堂裡,透出一絲燭光。

寬敞的禪堂,亮著如豆的燭火,照著閉目靜坐的神秀禪師。(頁 22)

83

這段描寫月夜的景色,襯托神秀禪師的精進,眾人皆沉睡,只有神秀禪師仍 自我策勵,小睡片刻及起來靜坐、修行。

老禪師揉揉腰骨站起身來,看見窗外一輪明月正走到中天,月光灑滿了 一地;地面上樹影婆娑,不仔細看,還以為波光湖影。

「我何不把握月色正好……?」老禪師童心大發,等不及地用嘴吹乾了 墨跡,捲起了整卷的清規夾在腋下,一手提了漿糊桶,一手推開了方丈室 的大門,越過中庭,走到法堂前面的告示欄去張貼;貼好了,又從頭讀了 一遍。(頁 140~142)

百丈禪師為了讓後世禪宗修行者有所依循,因此將大雄山上行之有年的規 矩,一條一條地明訂下來,常在深夜努力書寫,《百丈清規》使禪宗得以薪火相 傳。

「他苦修的樣子,真令人讚嘆!沒人供養,缺少資金買油點燈,就利用照 進來的月光誦讀經文和禮拜。」(頁 86)

智者大師在修法華三昧時,常利用月光苦修,但智者大師一點也不覺得苦,

因為深入經藏、親近佛法就是一種清涼。

四、時間更迭流轉

祝禱過後,法顯大師拜了又拜。日影西斜,他在拜;夜空蹦出星星,他 還在拜。月船搖上中天,他仍在拜。已是半夜三更時分,法顯大師一點也 沒有睡意,拜完後又開始誦經。……

就在法顯大師一心誦經的時刻,三頭兇猛的獅子,搖著尾巴慢慢逼近過

84

來。在微弱的月光下,仍然可以從他們微張的大嘴中,看見那兩排銳利駭 人的牙……。(頁 113)

這段從日影西斜、星星、月亮出現,時間流轉大師仍一心專注拜佛、誦經,

向佛祈求早日取得經典返國,連獅子出現大師也不畏懼,這段描寫的就是著名的

「馴服猛獅聽佛法」故事。

神秀抬頭望望窗外,竟已是滿天星斗的深夜,正式去寫偈的好時間。 於 是他拿起筆墨,來到牆壁前,就著月光,寫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頁 46)

神秀在月光下寫偈,但他的內心有許多的忐忑不安,有許多進退維谷的想法。

懷海什麼都不再想,靜靜坐到了天黑。如水的月光灑滿了他的一身;他很 清楚:明天早上,又會有一輪旭日升起!和任何一天,都沒有什麼兩樣。 (頁 80)

外境寫的是月光流洩,月落日升,時間不停的流轉,和任何一天沒什麼兩樣。

但在懷海禪師被馬祖師父扭鼻頭頓悟後,他內在的心境已全然不同。

五、體悟物我合一

他心情高昂地來到山頂的池塘。池塘的池面因為山泉汩汩地注入,而微 微波動。教人注意的是,池裡綻放的白蓮,在銀白的月光下發出螢螢白光,

一朵朵彷彿漂浮在半空中。因為沒有負擔,神秀禪師心頭一片清明,覺得 萬事萬物和他融成一片。 (頁 57)

85

神秀禪師與月光下的萬事萬物融合,一片清明。弘忍法師將衣缽傳給惠能,

神秀為師父、惠能覺得高興,自己不必背負期許,可以在道業上心無旁鶩繼續修 學。

六、夢月亮吉祥兆

「您是說,家母夢見月亮掉落在她懷裡,然後生下我的事情?」

「是啊!是啊!聽說,令堂還在懷您的時候,先是夢見月亮掉進她的懷 裡。接著又有一個西域來的僧人告訴她,即將出生的這個小孩是僧祐律師 轉世投胎的,長大後會出家,並且對中土佛教有很大的貢獻。」51

在這段對話中,代表月亮是個吉祥的預兆。

七、月光洞澈明志

這一天晚上,懷海、普願與智藏三位禪師陪著馬祖大師一同賞月。天空 裡明月高懸,照耀四野光亮如銀,草叢裡秋蟲唧唧。馬祖大師忽然問他們 三個:「這樣的辰光,做什麼最好?」

西堂智藏首先回答:「一年農事已了,穀稼滿倉,此時此刻正好勤修供 養。」

懷海禪師接著說:「一年又過,剩下的生命隨著減少,秋風秋月裡要趕緊 修行。」

懷海禪師說完,大家不約而同看著南泉普願禪師,誰知他一句話也沒 說,轉身拂袖而去,好像連說都是多餘的。

馬祖大師心有所感,於是說:「將來,講經說法智藏是第一把交椅,懷 海可以傳承我的禪法。至於普願啊!則是超然物外。」

51 同註 13,頁 108~109。

86

老禪師臉上滿是歲月刻畫出來的溝紋,月光照在溝裡,一刀一斧都清析 可見。52

這一大段描寫馬祖大師與三位弟子賞月時請他們各言爾志,大師一聽馬上了 解弟子的根性,與他們的成就。月光下看清禪師的臉龐,也藉著老禪師的智慧預 見未來。

八、月變化示無常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道尚然,何況人事?

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麼長長久久、永遠存在的東西哩!你看那太陽,剛剛 才走到正中央,一下子便向西偏去了;你再看那月亮,現在圓了,可是只 過一剎那,又會逐漸缺去。這是大自然的現象。大自然都這樣,何況我們 平凡人呢?53

印光大師體悟大自然、世事都沒有恆常不變的道理,月有圓缺變化,即是最 明顯易見的事實。

九、雲開月現見菩提

「眾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背故,起惑造業,錮蔽本心,不能彰顯。

倘能一念回光,直同雲開月現。」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和佛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迷了 路,才和佛越離越遠;我們的心被很多不好的念頭矇蔽,才害我們失去和 佛一樣的心。

52 同註 15,頁 86~87。

53 邱傑著,《謙虛的大和尚—印光大師》,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8 月,頁 46。

87

只要我們在一念之間回頭,一定可以找回我們的佛心。我們的佛心就像 天空中的月亮,一直都存在著,只是它常常被烏雲所遮,烏雲一走,月亮 就會出現的。54

作者對印光大師文鈔的解釋,將我們本來俱有的佛心比喻成月亮,「雲開月 現」,因此一念清淨即是菩提心。

君見月光明,照燭四天下。月暉掛太虛,瑩淨能瀟灑。

人道有虧盈,我見無衰謝。狀似摩尼珠,光明無晝夜。55

這一首詩署名拾得,月光的虧盈對作者而言,毫無影響,永遠看見它如摩尼 寶珠般光明,因為心境光明看見的也是月亮光明的佛性。

十、月光如師伴我行

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惠能前行的路途,鳥叫蟲鳴像悅耳的旋律,和緩了趕路 的心。徐徐夜風的吹拂下,惠能雖然不知自己將何去何從,卻沒有惶惶然 的憂心。對於未來,只以坦然的心面對。

雖然不為同門師兄弟認同,但惠能法師因得弘忍師父的信物,因此內心是篤 定的,像月光照亮前程一般。

綜合以上的十點描述月光的情景襯托出人物的立志高遠,心境清明潔淨,對 於世事的更替、自然的變化無常瞭然於心,但卻不減損傳主努力精進的態度,一 心要學佛追求真理,一輩子為普化眾生不計毀譽,乃至於月下師父聽徒弟各言爾

54 同註 23,頁 164。

55 林淑玟著,《風狂三聖僧—寒山、拾得、豐干》,臺北:法鼓文化,2009 年 10 月,頁 48。

88

志,師徒弘法志趣相承,讓人感受到這些高僧「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56。」

志,師徒弘法志趣相承,讓人感受到這些高僧「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5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