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生命教育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生命教育意涵"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雅淳 教授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生命教育意涵

研究生:丁慧芳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生命教育意涵

研 究 生: 丁慧芳 撰 指導教授: 黃雅淳 教授

中華民國一 O 一年八月

(4)
(5)
(6)

感謝

這四個暑假每年前往海闊天空的台東,完成自己學業的夢想,雖然辛苦,

卻也充滿許多美好的回憶,在四年的課程裡,兒童文學的真善美,一一滋養我的 心靈。兒童哲學的靈巧創思,神話經典故事的文學源頭,動畫的活潑感人,童話 的純真浪漫,戲劇的分工合作,圖畫書創作的初體驗……,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學 習內容是令別的研究所同學所稱羨的,老師、同學的真性情,師生之間良好的互 動,更是我們兒文所的優良傳統。四年的住宿在簡單的宿舍裡,洋溢著暖暖的關 懷,一起去爬鯉魚山,一起晨起看日出,一起在鐵馬道上散步。

論文寫作對於我而言充滿挑戰,首先是不嫻熟論文的筆法,加上打字速度 慢,自己又調校、搬家,一開始是在摸索中困頓的前行,指導教授雅淳老師悉心 的指導與溫暖的陪伴,介紹我認識論文方向接近的滿祝和川琪,每個月北上指導 我們家族,和鈺茹、銀霞、秋琴、淑芬、慧玲一起討論,互相切磋鼓勵,這些都 對我幫助很大,論文也在這樣的情況下慢慢一章一章完成。論文寫作過程中,登 裕是我的後盾,讓我全心投入,爸爸媽媽默默的關心與祝福,特地前來參加我的 畢業典禮,送上一份祝福,慧娟常煮豐盛的晚餐,邀我一起共進晚餐,慧娟一家 人讓我身在台東,卻享有家的溫馨。

口考的日子在前一夜颱風肆虐、當天台東停班停課的情況下,雅淳老師和阿 寶老師、恕明老師考慮我們開學在即,仍然冒著風雨前來為我們口考,我們四位 同學內心充滿感激。論文完成了,這篇將生命教育與佛教高僧大德相結合的作 品,對於我而言,何嘗不是生命學習過程的整理與反思,感恩常師父帶我學習廣 論,我不是聰明的學生,但我知道自己會一直不斷的向前行、努力地向前行。

(7)

i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生命教育意涵

作 者 : 丁 慧 芳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兒 童 文 學 研 究 所

歷代高僧超凡入聖的生命追求歷程裡,有許多足以滋養我們生命的養分,

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傳記人物常是生命成長學習的典範。筆者從法鼓山出 版的 20 冊「高僧小說系列精選」裡,從文本中梳理出對兒童生命教育的啟發。

第一章緒論,筆者從文學傳記和生命教育這兩方面的專書與論文進行探 討,以文本和生命教育理論分析「高僧小說系列精選」中的文學敘事筆法及所呈 現的傳主的特色。第二章探討生命教育意涵分為兩節,分別從臺灣生命教育的歷 史沿革與生命教育的五種取向來探討其內涵。第三章是高僧小說的敘事,分別從 情節鋪設結構、時敘排列、開場終場探討文本的文學手法。第四章是月亮情景的 敘述,呈現佛學與文本中的月亮與主角生命特色。第五章分別從生命教育中的四 個相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探討文本中的生命教育意涵;

第六章結論。

本研究發現這套「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情節鋪陳,以場面結構最多,敘 述數個重要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呈現小說的趣味性。同一時代方面可發現:

高僧之間彼此敬重,相互請益互動多;從歷史方面可發現:歷代祖師大德之間的 傳承與影響。高僧的一生從生命教育四個向度來看,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效法,也 發現我們所知的有限,有關神蹟傳說易引爭議,即是科學與宗教之間可探討的空 間。

關鍵詞:高僧小說系列、少年小說、生命教育、兒童傳記

(8)

ii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for Life in The Select Novels Series of Masters in Buddhism

Hui-Fang Ding

The Graduate Institude of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all the past dynasties, the eminent monks transcend the worldly through their life courses to pursue the life value. And in their life courses, there are many paragons that can nourish our life. The sages and the virtuous in the biography are often been the models of life learning process for the children and the early youths. The author patiently analyses and extracts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from the twenty volumes of The Select Novels Series of Masters in Buddhism, published by Dharma Drum Culture.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reface, the author consults theses and special writings of the literary biography and life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the literature state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sters in the Select Novels Serie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for life,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one is to prob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for life through the past history of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other one is to discuss its significance from five different area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confers the techniques of narrative in the Novels Series. Its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are respectively display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plots, the arrangement of account with timing, the techniques in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ing.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oon i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life situation of the leading role is presented separately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oon in Buddhism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oon in the research text. In the fifth chapter, four aspects are conferred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education, which are human being and oneself, human being and others, human being and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 and the univers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lots in the Novels Series is shown the most with the structure of episodes. It was narrated by several episodes that were expressed by several causes, processes, and results, added

(9)

iii

interest to the novels. You can find that the Masters in the same generation respect to each other, ask each other for advic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very often. You can also find that the Masters passed down their tradition and wisdom, experience and influenc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all their life, there are actually many ways, especially from the four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which can be the models for us to learn and emulate in life. However, what we know is limited. Something that is related to miracles and legends could bring about a dispute which might be offered as a topic to explore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Keywords:the novels series of masters in buddhism, the novels for early

youth, education for life, the biographies for children

(10)

iv

目 次 目 次

表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第二章 生命教育的意涵

...

15

第一節 臺灣生命教育的歷史沿革...

15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內涵 ...

24

第三章 高僧小說的敘事手法

...

33

第一節 情節鋪設結構與敘事觀點 ...

33

第二節 敘事開場和終場手法...

45

第四章 月亮情景敘述的特色

...

75

第一節 佛學中的月亮 ...

76

第二節 文本中的月亮…...

81

第五章 高僧行誼對生命教育的啟發

. ...

89

第一節 人與自己 ...

89

第二節 人與他人 ...

96

第三節 人與環境 ...

106

第四節 人與宇宙 ...

115

第六章 結論

...

127

參考書目

...

135

附錄

...

139

(11)

v

表目次

表 3-1 筆者整理吳燈山寫《法顯大師》、《智者大師》技法比較整理………36 表 3-2 筆者整理徐潔寫《龍樹菩薩》、《鳩摩羅什》技法比較整理………36 表 3-3 林淑玟寫《神秀禪師》、《道宣律師》、《寒山、拾得、豐干》比較整理…37 表 3-4《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結構模式………42 表 3-5(1)高僧文本中的性格和相互影響(依高僧出生年代依序排列)……… 43 表 3-5(2)高僧文本中的性格和相互影響(依高僧出生年代依序排列)………… 44 表 3-6 開場與終場呼應對照表……… 71

(12)

1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生命教育意涵

第一章 緒論

在筆者成長過程中,經常浮起這樣的疑問「人為什麼活著?」師長經常告 訴我們要努力求學,要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闡述「人應該要如何活著?」歷史 洪流中,諸多生命的故事,他們是「如何活出生命的價值?」這亙古的人生三問,

追求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是人類永恆的追尋。

中小學階段筆者閱讀傳記故事,古今中外各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們,無論是書 寫自己一生成長的自傳,或是他人為名人寫傳記,這些生命的故事,對於解答人 生三問,有許多的啟發。《史懷哲傳》裡對於人道的關懷,生命中重大的抉擇;《海 倫凱勒傳》在黑暗中摸索,蘇利文老師一路的引導陪伴;《居禮夫人傳》裡,見 到女性對於自己的興趣,一生的投入;……。有些傳記讀完對於主角人物讚嘆不 已,有些則沒什麼特別的印象,這似乎與讀者自己的興趣、個性,有很大的關係。

師專階段選修語文組,中國哲學思想史中對於人生三問不同的學派有許多不 同的解答,佛學的浩瀚,高僧大德的行誼,是筆者成長過程中所崇敬景仰的。記 得第一次閱讀高僧大德傳記是看《弘一大師傳》和《虛空的雲-虛雲老和尚傳》, 當時初接觸佛學,對書中所寫就當故事閱讀,且有許多疑問,對於虛雲老和尚所 感應的傳奇,以及弘一大師從一位演話劇、教音樂、寫歌譜曲的老師,到成為一 位嚴守戒律的法師,覺得不可思議。

隨著年齡的成長,在佛學團體裡學習十多年,在我們週遭有人為成就大情大 愛、盡大孝,希望能在生生世世的生命中,真正利益到眾生,得到究竟離苦得樂,

成就無上菩提,所以發願出家。這種高貴的情操,和一般小說寫感情遭遇挫折的 人頓入佛門,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13)

2

出家不簡單,歷代高僧更不容易。在高僧生命追求的歷程裡,其實有許多足 以滋養我們生命的養分,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傳記是生命的典範,高僧傳 記對兒童的生命教育具有哪些啟發作用?是筆者想要深入探討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 一、 研究動機

法鼓文化出版社在民國85 年出版 40 本高僧小說系列全集,98 年進行改版,

成為「高僧小說系列精選」20 冊。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趣味的故事安排,邀請 當今的兒童文學作家來為歷代高僧寫傳。

聖嚴法師在原版總序中提到「文學作品有高度的說服力,能使讀者印象深 刻,歷久不忘。……高深的佛法,經過文學的表現,就能普及民間,深入民心,

達成化世導俗的效果。」又提到「這套叢書的出版,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希望將 歷代高僧傳,根據史傳資料,以小説的表現手法,將歷史上的高僧群,帶到現代 人的生活中,陪伴我們,帶給我們智慧、安慰、健康和平安。」筆者認為這是一 套兼具文學與勵志價值的叢書,除了可以帶領兒童認識高僧行誼,對於擁有人身 的可貴,思考人生的意義會有許多啟迪的作用,因此以本套書為文本,研究文本 中敘事手法和生命教育意涵。

筆者在國小服務,有感於這一代的兒童在物質充裕的環境下成長,常易迷失 生命的目標與方向,生命教育對現今的兒童來講是必要的,生命教育應是由覺醒 的生命來帶領年少的生命,透由關愛完成生命的傳承與引導。

因本身為佛教徒,佛教其實就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都 正走在由缺陷走向完美的歷程。筆者希望自己透由研究、剖析、了解文本的過程,

自己逐步去圓滿自己的追尋,也能經由自己的提升,更有能力來帶領有緣的生命。

(14)

3

二、研究背景

歷來研究佛教高僧對於後代佛學思想、生命啟發影響的文學作品及研究不 少,有些以研究傳記方式,有些則以其最主要的貢獻來論述。研究的人物,有些 從歷代高僧傳裡取材最早結集成冊的是南朝梁僧人慧皎撰《高僧傳》13 卷,後 來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30 卷、宋代贊寧等撰《宋高僧傳》30 卷、明代如惺 撰《大明高僧傳》8 卷,這四本書合稱《四朝高僧傳》。有些研究則探討當代的 佛學大師如弘一大師、印順導師、聖嚴法師,均有許多研究者深入探討。

目前佛教團體出版的高僧傳記,佛光文化出版《高僧傳全集》一百本是以成 年人為對象所寫,以白話小說方式來敘寫高僧一生重要行誼。同樣佛光山文化出 版的高僧漫畫全集,則是以漫畫方式來呈現高僧故事,讓習於圖像思考的兒童青 少年或想要輕鬆閱讀的廣泛大眾,能夠親近歷代高僧的生命故事。法鼓文化出版 社自 1995 年開始至 1999 年推出《高僧小說系列》四十冊,針對青少年讀者來撰 寫,近年來順應時代的變遷,將這套書進行改版,推出《高僧小說系列精選》二 十冊。2006 年至 2008 年法鼓文化又推出《大師密碼 A~Z》系列共 26 冊,每冊有 五個故事,中英對照,並附有彩色插圖和 CD,讓兒童青少年可以從故事中,學 到大師的美好品格,還可以學習英語,一套書有多重功用,可見佛教團體希望向 下扎根,讓更多兒童青少年認識高僧故事的用心。

筆者想從小說敘事手法來看作者如何將生命教育意涵傳達給讀者,因此以法 鼓文化出版的《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為研究文本,這套叢書曾有四本書獲得中華 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民生報>、<國語日報>合辦「好書大家讀」推薦,分別 為林淑玟寫的《南山大律師─道宣律師》、吳燈山《大冒險家─法顯大師》、馬 景賢《風雲─奇僧─虛雲老和尚》、陳月文《頓悟南蠻子─六祖惠能》,許建崑 老師曾寫書評提到:「四本書讀來淺白、有趣,老幼能解,是因為運用了小說寫 作的技巧。……小說最大的特點在於虛構,能夠想像事件的細節,甚至創造不曾 存在的人物,來襯托主要人物的行為與個性。……充分反映事件的因果關係,或

(15)

4

者歷史主人翁的特質;有效地表達著者的寫作意圖1。」

歷年來的碩博士論文研究《高僧小說系列》,只有陳柔姝研究人物刻畫,讓 高僧由傳記人物轉化為小說人物,並將其偉大人格與佛學精神,由閱讀傳記的楷 模學習,轉為閱讀小說人物的啟蒙與成長2。筆者想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在人物 刻畫已深入研究探討的基礎上,研究這套文本在敘事方面對兒童青少年生命教育 的啟發。

第二節 文獻探討 一 、 文學傳記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

(一)專書探討

傳記記載名人一生精彩的故事,許多專書曾提到傳記類故事對青少年的影 響,以下舉研究者所整理的資料來探討。

例如 Robert Coles《故事的呼喚》一書提到小說的情節提供心理和道德的旅 程,好書是青少年成長期間最佳的陪伴和引導,在青少年階段對未來有許多美好 的願景,但同時也有許多未知的徬徨,如能透過好書看到光明與希望,從書中找 到知音,那是生命成長幸福的一件事。

曾漢塘、林季薇翻譯諾丁(Nel Noddings)的《教育哲學》:提到提倡關懷倫 理學聞名的當代美國教育哲學家諾丁(Nel Noddings)發現存在主義經常選擇說故 事以取代論證作為他們溝通的模式,因為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是在我們以反省的 態度去過生活時所創造出來。如果我們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我們就可能變成什麼 樣的人,好故事常能引發人們的省思,自己抉擇出一條適合自己走的道路。

林文寶老師的《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中指出寫實的小說以描寫平凡的人

1許建崑著,<歷史與小說之間的轉換─試評得獎高僧小說四書>,《國立台中圖書館出版品》

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3738 瀏覽日期:2011.07.12

2.陳柔姝,《高僧小說系列之人物刻畫研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16)

5

生為主,幫助讀者更了解人與自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兒童小說就是 帶領青少年走向成人世界的啟蒙導師。

張清榮老師在《兒童文學創作論》中提到:少年小說技巧與成人小說相同,

但為顧及兒童的心智發展,多描寫人生光明面,使之具有積極、向上、向善的正 面教育意義。傳記是以英雄、偉人一生的史實為寫作內容的文學,其行誼可滿足 兒童崇拜英雄和偉人心理。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中,闡述傳記的功能,使讀者認識人性,體現人道主 義精神,是一種人生的示範,還能讓讀者享有認知的快樂。閱讀傳記可從傳主身 上得到人生的榜樣,鼓勵讀者積極向上,並認識傳主相關的繽紛世界。

廖卓成《敘事論集—傳記、故事與兒童文學》中〈論兒童文學的傳記寫作〉

提到閱讀偉人傳記能使讀者見賢思齊、努力向上,寫給兒童閱讀的傳記需要注 意:傳主的選擇應是對兒童有啟發性的人物,記載富有童趣的史事;材料蒐集要 齊全,剪裁要留意是否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精彩的地方要用心詮釋,還要注意內 容是否適合兒童的身心發展;因時代背景不同,宜有補充說明之處,融入虛構想 像的情節,使傳記的敘事更易為兒童理解。敘事方式不一定按照事件發生順序,

可從吸引讀者之處開始,用語要淺顯,時時記得讀者是兒童,為他們設想。

綜合以上中外各學者專家所言,文學故事、傳記小說對於青少年具有正向的 影響力,是引導、是陪伴,也是一種啟蒙,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有助於對自我的認 識,自我的接納,對他人的瞭解,是幫助青少年走向成人世界的橋梁。

(二)論文探討

廖健雅探討傳記型歷史小說的寫作技法,如何多方面的刻畫真實人物,從虛 構情節人物、時空的交互作用、敘事觀點的變化、反思史觀看人物的社會地位及 其他寫作技巧運用等五個方向,來探討李潼三部作品的寫作技法3。此研究寫作

3.廖健雅,《傳記型歷史小說中真實人物的寫作技法--以李潼三本作品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

(17)

6

技巧的分析,值得筆者研究參考。

陳柔姝「高僧小說系列」不僅具有傳記文學的特色,同時呈現小說文體的特 色,並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描寫高僧一生的行誼,可說是將少年小說、傳記、

佛教哲理三者融為一體的文學作品。故此研究旨在探討「高僧小說系列」在兒童 文學作品中,是否具備「傳記型小說」的特色;並透過文本分析,就「高僧小說 系列」高僧的身世背景、高僧的外在特質與高僧的內在修持,分析「高僧小說系 列」的人物刻畫特色及在兒童文學創作的藝術貢獻4。這對筆者的研究深具參考 價值,將以此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敘事的技巧的呈現。

蕭孟昕以傳記文學與兒童文學的理論作為基礎,採用語文研究之內容分析方 法,研究近年出版之四種版本居禮夫人兒童傳記讀物,目的在於了解各版本居禮 夫人兒童傳記讀物間,在人物、事件、主題、封面與插圖的創作、詮釋上的差異 性5。出版界同一位高僧大德的傳記不只一個版本,因寫作對象與寫作取向不同,

因此筆者不打算從各版本間做分析。

二、生命教育意涵相關論文、專書探討 (一)專書

有關生命教育的定義可以從許多面向來探討,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 定義。

吳清山和林天佑(2003)在《教育小辭典》裡,界定生命教育的基本定義:「生 命教育」(life education)係指教導個體去瞭解、體會和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

的一種價值性活動。

對於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區辨,曾志朗在 2006〈理解生命,生活才有意義〉

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4 同註 2。

5 蕭孟昕,《兒童傳記讀物內容分析—以居禮夫人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18)

7

一文中認為:生活教育告訴你怎麼生活,而生命教育則由生命的本源去談「為什 麼」活。

林泰石《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中提到聖嚴法師在《不一樣的教 育理念》裡提到: 「全面教育」,就是人格或人品的教育,這是將一個人的一生 都涵蓋在其中的教育。提倡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是一種從家庭到社會、從 幼兒到老年、終生、全面的教育,也是我們的理想與目標。

林泰石在《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認為,生命教育的重點應向內 探索,對內在生命現象和本質的體會,懂得如何培養愛護生命和照護生命的態 度,生命教育不是以填鴨方式可以教得來的。

張淑美在《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中,從探討死亡教育及 生死教育之基本理念與涵義,然後來認識生命教育,能夠察覺生命的終極意義與 價值,是面對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使吾人能 體會真愛與珍惜,展現人性光輝,活出生命意義的教育。

傅佩榮在《宇宙的舞者—自我修練的六個階段》中,認為全人的教育是人格、

人文、人才三個面向來培養,六個自我修練的階段則是從易經和中西古籍經典 中,提出一系列認識自己開始,直到心靈躍升到密契合一境界的概念。

(二)論文

1.探討將文學作品運用在生命教育教學的論文

劉燕遂在《莊子寓言在國小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上指出,研究者將莊子寓 言用有趣、白話易懂的方式,讓學生一邊聽故事,一邊接受莊子自信、豁達又環 保的觀念,將莊子的人生觀,大智若愚的生活哲學,勇於面對人生百態的思想觀 念,透過觀察、體驗、實踐、反省與分享,體會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進而 培養尊重和珍惜自己與他人的情懷。

董菲燕《讀寫整合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自傳創作影響之研究》透過圖 畫書、兒童名人傳記、少年小說等兒童讀物,以生命教育為主要內容進行閱讀教

(19)

8

學;再以生命教育為核心,引導學生自我探索,從認識自己、肯定自己、了解自 己、珍惜自己,進而體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讓學生將出生到國小階段的生命故 事統整書寫,進行讀寫整合生命教育對國小高年級自傳創作影響的研究。

吳慧月《生命教育的童詩教學研究》採行動研究探討以生命教育的童詩教學 方式,在國小五年級進行生命教育教學的可能性,以童詩教材為媒介,透過詩意 及內容情境,配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協助學生了解家人,學會關懷、體 諒,進而影響學業學習和同儕人際關係,也淺談死亡教育議題,讓學生對死亡有 基本正確概念。

以上三位研究者透過文學作品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活動,透過教學帶領學生 探討文學作品中可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研究結果均有顯著的成效。

2.以僧傳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論文

李姿瑩的《印順法師傳記書寫及其生命教育意涵》呈現印順法師傳記書寫的 風格及其生命教育的意涵,分別以自傳、他傳、動畫傳記為三大論述主軸,分別 呈現其關於生命教育的實踐、論述及影響。而從印順法師自傳的分析中,其時間 歷程及空間移動的書寫作為其自身對於一生生命歷程的展現,而其依佛法為核心 的生命實踐,則與印順法師作為僧者的身份有著密切關係。我們可知作為一位僧 侶,其生命觀與價值觀乃是依於佛法,從中建構出其對自身生命意義的看法,和 對自他關係的行動。

王秉倫的《印順法師的生命觀及其生命教育義蘊》研究歸納印順法師以「緣 起性空」分析生命,以「人間佛教」實踐生命,我國生命教育內涵經過不斷的形 塑與實踐,逐漸凝聚共識,而印順法師的佛學思想與生命觀,有深化生命教育的 理念並豐沛其內涵之義蘊,可做為生命教育工作者的參鑑。

這兩篇論文可以發現僧傳其內涵與生命教育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當代 的印順法師為例,可探究其生命觀與佛學思想,其他僧傳也可以這兩篇研究的角 度來觀察,以高僧一生重要事蹟對後世生命教育的啟發。

(20)

9

黃敬家的《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則從敘事的結構、視角、人物和主 題等元素進行文本分析。藉由敘事分析來凸顯《宋高僧傳》的文學特質,在分析 架構中,仍兼顧僧傳的宗教意涵和歷史意義的論述。所以,就佛教高僧傳記的文 學價值而論,它實已熔文學、宗教和歷史情境於一爐。這個解讀模式對僧傳定位 的探索如果可以被接受,將可以開拓僧傳在宗教、史學之外,另一個文學層面的 意義,豐富僧傳的文本價值,並且,形成可行的解讀模式,重新來檢視中國的歷 代僧傳。這提供筆者一個研究途徑,從敘事角度來分析高僧小說其表現手法和文 學價值。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一、研究問題:

在兒童傳記和少年小說中,「高僧小說系列精選」文本,有兒童文學作品創 作豐富的多位作者,從歷代高僧傳記中取材,創作二十本作品,既有小說的趣味,

又能讓兒童、少年朋友看見不凡的生命視野,使筆者產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本研究希望藉由「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生命教育意涵探討,探討下列問題:

(一)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敘事手法,如何藉由情節的鋪設,呈現高僧對 生命目標的追尋、生命的起伏?

(二)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的敘事手法,如何藉由開場與終場的敘事,呈現 文學之美,易為兒童讀者所接受?

(三) 從「高僧小說系列精選」中,探討對生命教育人與自己、人與他人、

人與環境、人與宇宙議題的啟發為何?

(四) 從宗教心靈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探討「高僧小說系列精選」是否能 幫助兒童青少年建立知行合一的完整生命價值體系?

(21)

10

二、研究目的:

生命教育涵括範圍很廣,從閱讀文本中,可以獲得內心潛移默化的作用,

文學作品所呈現高僧的生命的深度和廣度,本研究希望藉由「高僧小說系列精 選」的生命教育意涵探討,達成下列目的:

(一)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從分析作品敘事內容,突顯本系列少年小說 傳記的主題性,對於讀者閱讀的啟迪。

(二)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皆由撰寫兒童文學作品多年的作家書寫,探 究敘事形式,瞭解本系列少年小說的開場與終場之前後呼應。

(三)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

人與環境、人與宇宙不同面向探究,本系列少年小說傳記所能呈現 的生命教育意涵。

(四) 從宗教心靈教育取向整合「高僧小說系列精選」對於建立知行合一 的生命價值體系之功效。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以細讀文本方式分析「高僧小說系列精選」二十冊內容,探討作 者在書中如何記敘高僧重要的行誼,表現生命教育的重要意涵。

所採用的研究途徑:

(一)文本分析法:

以敘事理論和傳記理論探討文本中的敘事技法,敘事理論部份以董小英的

《超語言學—敘事學的學理及理解的原理》、陳碧月著的《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 巧》從篇章結構和敘事觀點來討論;傳記理論方面主要以中國學者楊正潤的《現 代傳記學》將傳記依性質分類,筆者所研究的文本應屬於文學傳記,本系列文本

(22)

11

在書寫時所採用的結構和敘事,可細加分析其文學性,探討傳記所產生的功效。

首先分析文本的結構,楊正潤將傳記結構分為時序結構、場面結構、專題 結構和複合結構四類,時序結構是按時間順序敘述傳主生平,場面結構是選擇一 些重大的事件,敘述其原因、經過和結果,專題結構則是將傳主的經歷、個性或 成就分解成幾個方面進行敘述,綜合上述三種結構就成為複合結構。

其次分析敘述者及其視點,敘述者通常為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敘述者的 視點可分為全知視點、場內視點和場外視點。他傳大多為第三人稱的全知視點,

但因屬於傳記小說,且這一套文本作者皆不同,所以採用的敘述者和視點就比較 自由多元。

接著分析開場處理和終場處理,傳記敘述傳主的一生,但不一定從他出生 開始敘述,往往會從最吸引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開始;終場的處理則要總 結傳主的一生,寫出他的貢獻和影響。

筆者嘗試從文本結構、敘述者及其視點、開場和終場處理,來看文本敘述 觀點和情節安排,如何表現高僧的生命價值及其理想與抱負,以及如何呈現小說 吸引兒童、青少年讀者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因研究的文本二十冊分別由不同的文 學作家寫不同的高僧,因此會呈現多樣化的筆法與敘事風格。

(二)理論分析法

從文獻探討台灣生命教育理論和實務的發展,探究其在時空與社會背景下的 意義,瞭解外國及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國生命教育的發展是由民間先進 行,當教育部發現推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時,許多的宗教團體積極推出教案、教 師培訓,志工進入校園帶動生命教育風潮,所以臺灣生命教育的進行,是一股由 下而上的力量。

不同的學者專家提出了生命教育各個不同面相的理論與定義,筆者先廣納各 界學者專家所提出的看法,包括:生死教育取向、倫理教育取向、生涯教育取向、

(23)

12

健康教育取向、宗教教育取向等來探索生命教育。

在分析文本生命教育意涵方面,筆者認為高僧的一生應從人與自己、人與 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四個向度來談,較容易含括高僧一生的各個面向。人 與自己包含對自我的認識、對自我的期許、面對挫折的態度;人與他人包含由親 而疏的人倫關係,與他人的互動與應對;人與環境包含人與自然環境、人與人文 環境,珍惜重視環境的永續經營;人與宇宙主要探討心靈的作用與宗教教育的關 係。將五種取向的理論分布在四個向度來探討,使文本隱含的生命教育意涵更容 易被發掘,發揮其價值。

二、

研究步驟

(一) 蒐集研究文本「高僧小說精選系列」相關文獻並不多,將文學作品運用 在生命教育教學的論文一併納做參考。

(二) 從文獻探討有關「生命教育意涵」的相關資料及評論。

(三) 細讀文本,分析小說敘事結構、時間順序、敘事視角及所營造的意象,

對於高僧生命的敘說,引起讀者共鳴之程度。

(四) 分別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四個面向探討高僧行 誼對於生命的啟發。

(五) 從宗教心靈的生命教育取向來談知行合一的生命價值觀。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讀本以高僧為主角,以兒童青少年為閱讀對象,因此以法鼓文化 出版「高僧小說系列精選」全套 20 本文本,作為研究範圍。早期出版的 40 本「高 僧小說系列」,目前已不再版,不列入研究。佛光文化出版的高僧小說 100 本以 成人為閱讀對象,以及高僧漫畫系列表現形式不同,因此也不列入研究。

(24)

13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分析高僧的一生行誼來探究生命教育意涵,提供從文學作品欣賞的 角度,從品格陶冶、佛陀教育的觀點來研究,並未進行實際教學,歷年生命教育 研究重視體驗活動,希望能做中學。本研究奠定細讀文本基礎,可提供未來研究 者,設計教案實際教學之參考。

(25)

14

(26)

15

第二章 生命教育的意涵 第一節 臺灣生命教育的歷史沿革

西方國家明確標舉「生命教育」的概念,首先是 1979 年澳洲雪梨成立「生 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開始使用這個名詞,他們設立的宗旨致力 於「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治。因為當時青少年濫用藥物的情形嚴重,

為喚起青少年對生命的重視與愛惜。而臺灣「生命教育」一詞是如何產生的?在 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推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一詞的起源根據吳庶深與黃麗花的研究,包括四項主要原因:「對 社會亂象的反思、始於曉明女中的倫理課程、落實生命教育理念到國高中、納入 九年一貫課程,明定生命教育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指定教學單元6。」

基於上述四個原因,自 1997 年開始約有十年的時間,生命教育這個議題為 大家所重視,教育廳、教育部大力推廣,舉辦研討會、工作坊、課程設計比賽等 等,民間重視生命教育的單位,組織研討團體,編寫適用教材,不同領域的學者 就自己所學提出對生命教育的見解。

一、學校教育的推動

根據徐敏雄所整理,將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依 Mannheim 知識社會學 分析,區分為三個時期:

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階段區分為:「宗教與倫理教育時期」(1963-1997 年)、「朝向獨立設科時期」(1997-2002)、以及「融入式與獨立設科並存 時期」(2002 年至今)三個時期。如此區分的依據,一方面是各時期生命 教育「內容」與「推動形式」的差異,一方面也扣緊政府部門(省教育廳、

教育部)政策的脈絡下,課程型態與內涵推動對於生命教育推動工作的影

6吳庶深、黃麗花,《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育方案》(臺北市:學富文化,2001),頁 14-16。

(27)

16

響,掌握不同時期生命教育發展出現轉折的關連性。7

依上述三個時期的分法,詳加說明如後。

第一期「宗教與倫理教育時期」(1963-1997 年):1963 年天主教聖母聖心修女 會創辦曉明女中,以「全人教育」為主要辦學宗旨,1976 年該校將「生活指導課」

正式轉化為「倫理課」:

決定開設「倫理課程」,藉以貫徹「全人教育」理想,使學生能將正確的 知識化為行動,並透過持續性的行動,形成一種自發性與自覺性的行為,

培養出知、情、意、行相互結合,具有智慧、健康、自信、快樂、懂得生 活又懂得奉獻自己的「全人」。8

1997 年陳英豪擔任教育廳長,認同曉明女中創校以來一直強調的「全人教 育」,因此選中曉明女中作為核心推動學校,協助教育廳達成推動生命教育的目 標。第一時期是民間基於宗教理念,或是見當時社會的亂相,一方面希望從教育 著手,從根本做起,建立倫理道德觀念,恢復社會的秩序;一方面希望讓年輕的 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第二期「朝向獨立設科時期」(1997-2002):曉明女中承接教育廳委託專案,

自 1997 年起將倫理課轉化為「生命教育課」,並開始撰寫生命教育課程,主要內 涵是以徐錦堯臺灣版倫理教材的五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

」、「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等來編寫。這五個向度,因能涵蓋一個人所能接觸 的全部面向,因此成為之後編寫生命教育教材分類之參考依據。

由於「生命教育」成為一時的教育顯學,大家體認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研

7徐敏雄,《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 知識社會學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2007),

頁 34。

8 同上,51 頁。

(28)

17

究所陸續成立。首先成立的是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班於八十六學年度奉 教育部核准招生,碩士在職專班也於八十八學年度招生。繼生死學研究所(碩士 班及碩士在職專班)之後,再設生死管理學系,並且於九十學年度奉准招收第一 屆學生,九十三學年度增設進修學士班。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成立的理念:

倡導人本價值、人性關懷與人文精神,提昇全民之生命品質與死亡尊嚴,

並培育生死關懷及生死服務事業之高級專業人才,協助推動建立證照制 度,提昇服務水準。9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於 2001 年成立「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其設立的理念 是為了培養高階的生死教育與輔導專業人員,推廣生死教育與輔導知能。

研究所成立,聚集了相關的專家學者,引進國外生死學、生死教育相關的理 論系統,也開始培育國內生死學的研究者,在理論與實務上深入探究生死議題。

因為教育行政單位的重視,許多教育工作者也認同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與價值的 工作,所以許多研討會、工作坊在各地展開。無論行政工作的領導者或學者,投 入生命教育工作,宗教背景儘管不同,卻不妨礙彼此的合作,共同來推動一件具 有時代意義的工作。

第三期融入式與獨立設科並存時期(2002 年至今):黃榮村就任教育部長後,

希望生命教育課程採融入式教學,後來國民中小學將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後來,杜正勝部長任內將生命教育的重點工作鎖定在「三級預防」的

「心理輔導」,因要維持宗教中立性,不討論「人與宇宙」議題。

大力推動生命教育的專家學者孫效智仍希望將生命教育視為一個完整的學 科領域,他也提出了他對生命教育理論架構的理想,希望將生命教育細分為:終

9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全球資訊網,http://www.lifeanddeath.net/introduction/intro/瀏覽日期: 100 年 12 月3 日

(29)

18

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反省能力的培養、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三大領域。他 的努力終獲得肯定,取得了共識,2004 年教育部進行高中課程綱要修訂,將生命 教育正式納入選修課程。

所以在國民中小學生命教育採融入各領域教學之中,特別是融入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高中、大學則採獨立設科選修的方式。教育部希望維持宗教中立,避開

「人與宇宙」議題,有趣的是民間推動生命教育不遺餘力的大多是宗教團體,為 教育人員辦生命教育研習,替學生辦生命教育成長營,也有許多家長義工進入校 園利用晨光時間,說故事、帶活動,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也是宗教團體所編寫的內 容。因此民間團體自動自發推動生命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

二、民間團體的推動

民間團體對於生命教育的推動,主要認為透由開發許多核心價值的教材,進 行各種教學方式,對於生命教育理念的推廣,可幫助更多學子建立正確的人生 觀,增進社會的和諧。以教育部推廣生命教育所設立的生命教育學習網所介紹的 團體中,選擇較具代表性的團體,簡要介紹他們對生命教育的推動。

(一)福智文教基金會

成立的緣起是因功利主義瀰漫,社會倫理脫序,亂象層出不窮,固有文化日 趨頹弱。教育多以升學為導向,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輕忽人格的薰陶與道德之 養成,漸漸失去教育的根本意趣。於是有一群關懷社會的熱心人士,眼見現代文 明及教育背後隱藏的危機,不忍傳統文化隱沒,不忍教育內涵偏頗,不忍世代子 孫蒙受其害,在上日下常法師帶領下,成立「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基金 會的願景是:

大同世界的雛形--福智教育園區

(30)

19

大同世界的藍圖--社會和諧、國際和平

目的是打造心靈的希望工程,追尋生命永恆的快樂,基金會抱著無限的希 望與無窮的願力。為建構「社會和諧,國際和平」的願景,生生世世的奉 獻10

民國 86 年福智文教基金會成立,初期從四方面來推展會務,包括:短期密 集成長營隊、常態定期活動、專案推廣計畫、文教出版品等。最廣為教育界所熟 知的是舉辦全國教師福智成長營,落實國民小學德育教學推廣計畫,課程內容從 讀經、倫理道德、善行實踐、德育作文和德育活動等課程,逐漸擴充到「生命教 育」和「生態教育」等時代性重要議題。

民國 90 年福智文教基金會又與中正大學電信研究中心,共同承辦教育部「生 命教育學習網」計畫,網站的理念:

配合教育部明定九十年為「生命教育年」,本基金會與中正大學電信中心 共同承辦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計畫,擬建構優質的生命教育網路學 習環境,奠定全面推動生命教育的基礎,期使各級學校教師、學生及社會 大眾,對生命的本質有更真確的認識,建立更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安立健 全的人生追求方向,體認永恆的生命真諦,建立循禮的人倫關係,培養和 諧平衡的生態情操,並孕育完美人格及宏觀利他的生命格局11

生命教育學習網投入了許多老師的努力,將自己各領域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 教案,經過討論修定後上傳到網站,提供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各個學習階 段的老師參考。雖然目前專案已結束,生命教育融入教學的資源,仍可提供各界

10見福智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educational.blisswisdom.org/content/view/304/302/,瀏覽日期: 101 年 8 月 3 日。

11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http://life.edu.tw/homepage/life_net/subpage_9_main.php?area_no=91 瀏覽日 期: 100 年 11 月 3 日。

(31)

20

參考。

民國 90 年福智團體在雲林縣古坑鄉麻園段成立福智教育園區,初期只有國 中小學,民國 95 年核准設立高中部,這是一所重視生命教育和心靈提升的學校,

上日下常法師對於福智教育園區成立的重要性,曾經這麼開示:

我們清楚生命是無限的,業一定從生命無限的角度去看,了解這特點後,

就知道學了後要去採取行動,行動要能產生最佳的配合,必須靠環境。在 無限生命當中,要走上去,一定要靠增上環境12

園區已成立十一年,除了養成教育,培育了許多對生命有崇高理想、宗旨理 念堅定、待人謙恭有禮的學生外,園區也成為福智團體學員終身學習的教育園區。

(二)法鼓山

法鼓山為聖嚴法師所創辦,聖嚴法師為國際知名禪師,秉持佛教慈悲濟世之 精神,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及弘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 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人生觀念與方 法。

法鼓山成立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立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所使用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希望達成的使命:以心靈環保為核心,透過三大教育,達到世界淨化13

12福智教育園區理念講義,2000 年 4 月印製團體內部教學用講義,頁5。

13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查詢網路資料的時間 100 年 11 月 30 日

http://www.ddm.org.tw/page_view.aspx?siteid=&ver=&usid=&mnuid=1112&modid=63&mode=

(32)

21

法鼓山所倡導的三大教育「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中 的「大普化教育」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運用傳統佛教活動,普及教化群眾,宣 導理念;另一個是運用現代化的文化活動,達到教育功能,提升人品,影響週遭 社會環境。

法鼓山的文化出版單位,透過叢書、雜誌、影視、環保修行用品的出版,弘 揚心靈環保及漢傳禪佛教的生活實踐。筆者所研究的文本,正是法鼓山針對青少 年所出版的高僧小說,希望藉著淺白的文字,看到高僧大德偉大的行誼,見到佛 陀教育的智慧。

文化傳播的力量是無遠弗屆的,法鼓山以「弘法利生,普及佛法」為理念,

在佛法生活化的前提下,致力於大普化教育的工作,也正是對有緣眾生實施全面 的生命教育。

(三)慈濟佛教基金會

慈濟推動靜思語教學,成立慈濟生命教育網,取《大愛引航》教材,製作靜 思語教學動畫,透過動畫欣賞、故事講述、體驗活動、省思、靜思、生活實踐,

把一學年 18 個中心德目,透由電腦網路的聯結,帶入教室幫老師推展生命教育 的教學14

慈濟的志業根基是慈善,證嚴上人從民國 55 年開始由花蓮開始做起,帶領 著信眾將關懷生命的信念帶至台灣乃至全球各地,推動慈善、救濟、醫療、教育、

環保,深入社區關懷需要幫助的人: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的慈 善事業,在上人以宗教家的實踐精神帶領下,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清淨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使佛

14慈濟生命教育網-靜思語教學動畫 http://www2.tzuchi.org.tw/life/multimedia/index.htm,瀏覽日期: 100 年 11 月 13 日。

(33)

22

教的教義,具體落實到人間、社會、生活中,將古代佛教教義中「慈悲喜 捨」的精神,透過力行實踐的過程,濟世利他,重新發揚光大 15

受到幫助的人,心存感謝,往往在日後有能力時,也成為慈濟的一員,彼 此互助,以生命來感動生命。

(四)社團法人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這是一個基督教組織的社團,希望帶領孩子們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建 立優質的生命信念,有能力作對的選擇。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以服務兒童與家庭為目標,透過培訓生命教育 志工(彩虹媽媽等),以多元化方式(如故事繪本思考教學、體驗學習、創 意戲劇等),配合各地小學、社區、家庭,建立兒童生命與品格教育的工 作16

盼 望 在 潛 移 默 化 的 教 學 互 動 中,幫 助 下 一 代 建 造 正 向 生 命 信 念 與 能 力 , 使 他 們 在 人 生 的 路 上 , 能 夠 作 對 的 選 擇 , 堅 強 面 對 生 命 的 成 長 與 挑 戰 。

(五 )社 團 法 人 臺 灣 生 命 教 育 學 會

民 國 9 4 年 由 孫 效 智 、 陳 立 言 教 授 等 人 共 同 號 召 成 立 , 結 合 有

15慈濟全球資訊網-慈濟志業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4%3A2008-11-05-09-15-0 7&catid=42%3Acharity-about&Itemid=311&lang=zh,瀏覽日期: 100 年 11 月 13 日。

16社團法人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http://www.rainbowkids.org.tw/~srf12/modules/tinyd0/index.php?id=1,瀏覽日期: 100 年 11 月 3 日。

(34)

23

志 於 生 命 教 育 領 域 之 專 家 、 學 者 及 實 務 人 員 , 共 同 致 力 於 生 命 教 育 之 研 究 、 學 術 與 教 育 領 域 之 推 展 , 及 促 進 生 命 教 育 相 關 組 織 與 人 員 之 交 流 。

生 命 教 育 學 會 成 立 的 理 念 :

唯有真正體會生命意義與了解生活目的,才可能建構一個祥和與彼此 包容、相互尊重的生活體系。了解生命意義的內涵,才能懂得尊重自 己及別人;懂得尊重才能降低對立,減少傷害自己甚至是傷害他人的 不幸事件。藉由對自我生命與生活意義的了解,亦能激發個人對家人、

朋友、社區的關懷,進而將社會導引至「善」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我 們積極推動生命教育的目的 17

生 命 教 育 學 會 設 立 的 使 命 , 希 望 落 實 高 中 生 命 教 育 師 資 培 訓 , 每 年 至 少 舉 辦 一 次 生 命 教 育 研 討 會 , 架 構 生 命 教 育 網 站 、 出 版 教 材 、 跨 界 的 生 命 教 育 合 作 。

學 會 的 發 起 人 孫 效 智 教 授 是 從 教 育 廳 1 9 9 7 年 宣 布 開 辦 生 命 教 育 起 , 即 參 與 推 動 臺 灣 的 生 命 教 育 工 作 , 他 以 臺 大 哲 學 系 教 授 專 門 教 授 倫 理 學 的 背 景 , 和 本 身 天 主 教 的 信 仰 , 對 生 命 懷 抱 熱 情 , 積 極 參 與 , 擔 任 了 高 中 生 命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的 總 召 集 人 , 帶 領 專 家 學 者 架 構 了 高 中 生 命 教 育 綱 要 , 也 帶 動 許 多 參 與 生 命 教 育 實 務 工 作 者 編 寫 高 中 生 命 教 育 教 材 。

17社團法人臺灣生命教育學會 http://www.tlea.org.tw/about_a.php,瀏覽日期: 100 年 12 月 3 日。

(35)

24

綜觀 1997 年教育廳宣布開辦生命教育起,至 2002 年曾志朗卸任部長為 止,台灣生命教育推動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是具倫理學和天主教背景 的台大哲學系教授孫效智,孫教授一開始就參與教育廳生命教育的推動,

他對生命教育理論(特別是倫理學)的深厚造詣,致使許多社群成員願意跟 隨孫效智規劃的生命教育方向前進。然而在諸多有利於孫效智成為生命教 育社群領導者的因素中,對生命所懷抱的熱情,正直、積極和堅持到底的 性格,才是他獲得其他社群擁戴的關鍵因素18

生命的熱誠是會相互感染的,尤其是帶領者的角色,因此生命教育在數位宗 教界領袖、專家學者積極投入的情況下,這十幾年來已成為教育界重視的教育議 題。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的內涵有許多不同的取向與論述,筆者在緒論中所提的人生三問,

其所對應解決人生三問的思考範疇,正可以將生命教育分為:終極關懷與實踐、

倫理思考與反省、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三方面來探討。

孫效智教授擔任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介紹這三課題:

「終極關懷與實踐」探索必死的人生究竟有何意義、又如何去開創其意義 的人生哲學問題,也關心死亡的省思及相關的各種死亡教育課題,更包含 了有關存在與超越、永恆與神聖的世界觀或宗教教育課題。「倫理思考與 反省」則包含基本倫理學與各種應用倫理學;前者透過理性思維與人性經

18徐敏雄,《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 知識社會學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2007 年 5 月,頁 134。

(36)

25

驗來探索善惡的意義與特性,建構進行道德判斷及證成道德規範的方法理 論,後者則是前者在各個實踐領域的應用。「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關心 的是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內化,以促成知情意行的統整、生命境界的提升19

但這三個課題其實在探討時,會有重疊性,比如終極關懷和靈性發展都將會 探討宗教問題、生涯問題。如果依照吳庶深與黃麗花兩位學者所分五個生命教育 取向,較容易清楚區分生命教育的內涵,以下將依此來探討。

一、生死學取向

生」與「死」初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相反詞,但實際深思,其實是人一 生所要面對的一體兩面,只要人活著,就要面對自己的生活、生涯、生存、生計……

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生命要活下去,當基本的生存不成問題,進一步我們會希 望生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但是就像賽跑總有起點與終點,百米賽跑一下子就 到達終點,馬拉松賽儘管路途遙遠,也有它的終點站。所以當我們活著如盛開的 花朵,我們也會面臨周遭親友的凋零或意外,我們會想到「花無百日好」,我們 知道有一天自己也會凋零,那麼「死亡」究竟是什麼?我們如何去面對?就變成 生命中重要的課題。

教育部一開始即用「生命教育」一詞,但並不排除「死亡教育」的內容,一 方面是我國死亡學與死亡教育的引進比生命教育早:

我國死亡學與死亡教育的引進與倡議,已有 20 年左右的歷史,直到民國 79 年「安寧照顧基金會」、民國 83 年「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民國 84 年「中華安寧照顧協會」(民國 88 年更名為「臺灣安寧照顧協會」)等 先後成立,推展安寧照顧(臨終關懷)及悲傷輔導與死亡教育,以及傅偉勳

19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簡介,查詢日期 101 年 3 月 15 日 http://homepage.ntu.edu.tw/~ntulec/introduction.htm

(37)

26

教授構思生死學之後,引起廣泛迴響。南華大學則於 86 學年度成立生死 學研究所,加上出版界出版了各種死亡相關主題的書籍,國內已較能接受

「生死學與生死教育」此一領域,其內涵係從各角度討論死亡與生命,最 終的目的也在於省察生命大義20

我國自古以來是很忌諱談論死亡的,死亡教育的引進,讓大家能坦然的談 生死,為自己即將到來的那一天預做準備,誠懇的面對親友死亡的課題,面對自 己的悲傷與失落。教育工作者也能敏察學生的需要,適時的指導學生面臨的死亡 課題。

張淑美教授綜合國內外各家學者說法,歸納出死亡教育與生死教育基本理 念與涵義在於:

探討死亡的本質以及各種濒死、喪慟之主題與現象,促使吾人深切省思 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乃至於宇宙的關係,從而能夠省察生命的終極 意義與價值,是面對死亡、克服死亡恐懼與焦慮、超克死亡、省思生命,

使吾人能體會謙卑與珍愛,展現人性光輝,活出生命意義的教育。21

從上述對死亡教育與生死教育基本理念與涵義的探討中,可發現探討死 亡,其實目標要省察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活出生命的意義,從自己與他人、

社會、自然乃至於宇宙等四方面的關係著手,從死論生,希望學生學會謙卑的面 對大千世界,更加珍愛自己與他人,乃至萬物之生命。

二、宗教教育取向

20 張淑美,<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學校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 務》,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年 11 月,頁 175.

21 張淑美,<中小學生死教育課程之規畫與實施>,(高雄師大主辦: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 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2 月 16-18 日)。

(38)

27

生命教育如果視為一個全人的教育或是一生終身學習的教育,在這段生命旅 程中,個體由幼稚驅向於成熟的過程,也由於個體特質不同,發展出截然不同的 生命特色。宗教對人們而言,縱有不同的信仰,甚至也有無神論者,但如果我們 將之視為安身立命或潛能發揮的極至,豈非人人均有他的依歸處?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提到諸佛來到世間為的只有一件大事: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 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 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22

所有諸佛來到世間,為的是將佛陀的知見讓大眾了解、開悟,幫助眾生成就 像佛一樣究竟圓滿、沒有任何煩惱執著的智慧。

所謂「一件特別的大事」就是為幫助眾生斷除一切煩惱、了脫一切生死和 獲得一切智慧。這是佛陀教育目標最獨特的地方23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均是為了善巧譬喻解說,讓人們能夠了 解佛所要教導我們的道理。

在經典中,佛陀被稱為人天師範或人天導師,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佛陀是 一位偉大的宗教家暨教育家,其施教的對象涵蓋世出世間一切眾生24

佛教信徒將佛陀視為終生的老師,將佛陀的教導奉為終身行持的準則,期望

22 鳩摩羅什奉詔譯,《妙法蓮華經》(臺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0),頁 22。

23 陳柏達著,《佛陀的人格與教育》,臺北市: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 161。

24 釋慧開著,《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臺北市:洪葉文化,頁 71。

(39)

28

自己有一天也像佛陀一樣圓滿。佛陀看待眾生也懷抱著無限的期盼,不棄捨眾 生。如在華嚴經中記載:

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 教以聖道,令其遠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25

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只是有許多愚癡迷惑、妄想執著,需要佛陀的開示教 導和啟發。在教育上一樣沒有不可教導的學生,只要有正確的方法開啟學生的良 知良能和悟性,自然能啟發學生走向光明大道。

神學教義側重於人與神的關係,那麼這些道德的教導就是側重於人與人的 關係。……基督教認為愛來於神,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榮耀神,善行需要出 於真心的愛26

基督教的教義重視愛,信仰神,感受神對人的愛,也鼓勵人們付出愛心,去 幫助比自己更弱小者。

三、倫理教育取向

倫理學探討做人的學問,一個人如何生存在天地之間,如何生活在人與人 之間,如何使他人和自己都能安身立命,不但要知道自己的定位,而且要 去實賤,這是最先將倫理學編成體系的亞理士多德的思想基礎27

2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大正藏》卷十,頁 272 下。

26 基督教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5.9F.BA.E6.9C.AC.E4.BF.A1.E4.B B.B0,查詢日期 101 年 4 月 13 日

27 鄔昆如著,《倫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1993,緒論,頁 3。

(40)

29

一般倫理學討論「善」、「惡」、「良知」、「自由」和各種倫理學說,應用倫理 學則是在各種情境中,順應良知要求,符合自由原則,遵守道德規範,包括人與 自己、人與他人、群我關係、人與自然、天人關係的各種倫理規範。

四、生涯教育取向

美國加州「阿南達村」(Anaada Village)的創立者傑.唐納.華特士 (J.Donald Walters)認為要達到成熟的身心均衡狀態,必須在內心發展四項工具,以達到成 熟的境界:

(一)體能與身體的自我控制;(二)情緒的冷靜以及寬闊的情感;(三)活躍 堅持的意志力;(四)識見清明,同時可以應世的智能。每一層面的發展仰 賴另外三個層面的完美,而且上述工具最好是按照順序依次發展,首先是 身體的知覺,然後是情感的敏銳程度,再來是意志力,最後才是智能28

華特士將人生前 24 年依上述的四項內在工具的發展階段,每 6 年為一個階 段,頭 6 年是打地基的年紀,培養孩子有益身心健康的習慣、嗜好和態度;小學 階段重點應該透過情感與情緒來教學,培養出精緻的情感,開始能建設性的引導 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支配他;12~18 歲是有意識發展意志力,並且明智加以引導 的最佳時期,意志是邁向真正成熟的踏腳石;19~24 歲發展理性思考,願意重新 評估最初的想法,獻身於真理。成年後的歲月,下一個 24 年,將成長過程中所 得到的,以物質回饋給這個世界,第 3 個 24 年將離開職場,傳授年輕人他在人 生奮鬥中獲得的知識,72 歲後與他人分享他獲得的智慧,並應尋求途徑做好準 備,以通過人生「最後的考驗」,冥想和沉思永恆的真理。

五 、健康教育取向

28傑.唐納.華特士 (J.Donald Walters)著,林鶯譯,《生命教育-與孩子一起迎向人生挑戰》,臺 北市:張老師,1999,頁 122-123。

(41)

30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在父母的褓抱提攜、細心呵護下長大。從幼兒學步到學 童跑跑跳跳,逐漸成長,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身體,運動技能的運用,在學習指 導下,也越來越純熟。使生命存活的最基本條件:身心的健康成長,需要建立正 確的飲食觀念、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穩定的情緒、生活在優質的環境中。

這些良好的生存條件,需要整體環境的營造、教育的學習和生活的實踐。因此:

健康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可包含:生理衛生、心理衛生、生態保育三方面,

追求的是健康快樂的人生29

在我國中小學課程領域中,生理衛生部份大都在健康與體育課上傳授相關 的知識,心理衛生部份會在健康課或綜合活動、彈性課程實施,生態保育方面會 在社會領域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探討,而這些也可以議題方式融入統整課程中 實施。

黃雅文教授的研究中,致力於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指出教育單位推出生命 教育做為校園自我傷害三級預防中,第一級預防重要的內涵。黃雅文教授於 2008 年提出自殺預防的基礎教育—ACT-SLIM生命教育教學模式,ACT理論是由Hayes 等學者主張「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raining or Therapy」接納承諾行動訓練/

治療被稱為第三波行為認知理論,包括三個主要技能:內觀法、接納、承諾與價 值基礎。SLIM是黃雅文教授於 2006 年開發的「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教學 模式」(Shared Life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el )的簡稱。結合這兩個理論,幫助學 習者釐清自己的「生命價值」,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30

健康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希望建立學習者正確的觀念,從體驗、實踐中,肯

29 見表 1

:

修改自吳庶深與黃麗花著。《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育方案》臺北市:學富文化,

2001,20 頁。

30 黃雅文(2008 年 9 月)ACT-SLIM 理論應用在青少年生命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樂於接納」、

「活出生命價值」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得榮 基金會。http://tea.ntue.edu.tw/~ya3910/web_madebyfp/teen.htm

(42)

31

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無論是一般生命不同階段所面臨的課題,或是對於自我傷害 的防治,或是對於藥物濫用問題的解決,關心身心的健康,是教育者所應該關切 的問題。

小結:

五種生命教育取向,可以清楚了解生命教育可能涵括的內涵,全人的教育認 識生命的珍貴,注重身心的健康,能為自己的生涯做好規劃,明白人與人之間倫 理互動的關係,無論是自己或親人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對於宗教信仰的親近與 瞭解。如果依照吳庶深與黃麗花兩位學者所分的四個向度(人與自己、人與他人、

人與環境、人與宇宙),以個人與本身或周遭的人、環境、信仰產生的關聯,來 做文本分析,將較容易清楚分類,筆者在第五章將依此來分析文本的生命教育意 涵。

(43)

32

(44)

33

第三章 高僧小說的敘事手法

高僧小說引領讀者跟隨著祖師大德生命的高低起伏,藉著小說的敘事技巧,

將其為佛法、為眾生努力的過程,生動活潑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傳記小說必須有 歷史的依據,在歷史真實的骨架下,以小說豐富的文學想像力填充其肌理,讓我 們看見高僧精彩而有意義的一生。

高僧小說系列精選屬於傳記小說,兼具小說與傳記的特質,構成傳記最基本 的成份是傳主的生平,透由傳主生平的敘述,我們可以了解傳主,也就是經由情 節設計來呈現對於傳主的人物刻畫。因此本章主要探討敘事手法,但是敘事的目 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位傳主。

這一章將分二節來討論,首先第一節從情節鋪設結構、敘事觀點,分析小說 架構,如何介紹傳主,呈現傳主何種的特質;第二節從開場處理與終場處理來看 如何介紹傳主出場,如何為傳主論定他一生的貢獻,開場與終場是否能前後呼 應;小結,綜合歸納高僧小說的敘事手法之應用,讓讀者受到傳記主角一生行誼 感動,興起向大師學習的心。

第一節 情節鋪設結構與敘事觀點

傳記小說作者在寫作前需要蒐集好材料,選擇如何安排組織情節,縱然有些 是史實,有些是融合了想像,如何將這些材料安排得恰如其分,首先看作者的傳 記結構模式。

董小英所著《超語言學—敘事學的學理及理解的原理》〈篇章結構〉中「序 列型的篇章結構」引傳記的寫作方式為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