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與本論文相關的研究相當眾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有關於晚清 思想史之大範圍的相關研究。這類研究非常多,因此在文獻回顧上將針對以有同 時討論到王韜與中體西用論的相關研究做為主要回顧重點。其二,是聚焦於有關 王韜之小範圍的研究。目前學界對於王韜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三方面,略述 如下:

第一類的研究,集中在王韜生平為主,特別是有關於黃畹上書太平軍事件中 的黃畹究竟是不是王韜本人。目前大多數學者研究都認為,上書者為王韜本人,

但此類研究與本論文主要問題意識並無直接相關,故不討論。

第二類的研究,則是集中於王韜思想在晚清思想史脈絡中所扮演的地位。此 類研究與本論文問題意識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囿於相關研究也非常多,故在文獻 研究將集中在於幾篇有關王韜改革思想的研究。

第三類的研究,是有關王韜本人在文化事業上的實踐。特別是創辦《循環日 報》,林語堂曾因此將王韜視為中國近代新聞報業之父,11對西方思想的傳入與 晚清在接受新觀念上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另一則是有關王韜晚年主持上海格致 學院的相關研究。王韜在格致學院的努力,象徵自身思想的實踐,是他相較於其 他思想家而言,明顯更加突出的地方。此類研究與本論文主要問題意識也有一定 的相關性,因此文獻回顧上,主要會集中王韜與其文化事業方面的研究。

(一)有關晚清思想史的研究

在晚清思想的眾多研究中,與本研究最直接相關的就是薛化元的《晚清「中 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 ──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理論》一書,12是由碩士

11 張海林,《王韜評傳(附容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 162。陳玉申,《晚 清報業史》(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頁 62。轉引自蔡如雅,〈王韜的新人才觀及其文教 實踐與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頁 76。

12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理論》。

論文改寫而成。此書第一章,討論「中體西用」思想淵源,特別是先就「道器論」

的演變進行分析,並在討論「道器論」的過程中也連帶分析了朱子學思想對「理 氣論」之間關係的闡述。因為作為形而上學範疇的「理氣論」乃是落實到人世間

「道器論」的根源,而朱子學派對儒家經典的注解在明代成為官方科舉的標準並 且為清代所繼承。所以在「中體西用」的體用與道器基本上是可以互通的。因此 明清朱子學做為官學的主宰者,對於晚清思想的脈絡勢必有相當的重要性。第一 章中最重要的論述是:在中國近代思想的脈絡下,因為官定朱子學系統將「理」

視為超越的、絕對的,因此由「理」落實到人世間的「三綱五常」也成為不可變 的社會規範,而增加了晚清體制改革的難度。接著薛化元將「中體西用」論思想 分為兩章進行分析。第二章將「中體西用」成立的歷史背景與「經世思想」與「中 體西用」論之間的關係做一簡單釐清,接著將「中體西用」論分為洋務派與非洋 務派兩條路線分析,討論了當時主要幾個變法思想家的思想特色與「中體西用」

之間的關聯性。其中王韜在非洋務派中,被獨立出一節進行專門的討論,但有關 王韜的論述中,並沒有針對王韜的生平經歷對他思想轉變的影響進行探討。第三 章則是專門討論張之洞思想與「中體西用」論之間的互動。第四章接著以日本同 時期的「東道西藝」說來進行對照,並且介紹了各家對於「中體西用」論的批評,

並且將「中體西用」論放在時代脈絡中討論其實際成果與定位。薛化元在結論中 最重要的論述有兩點,其一是過去常被視為「中體西用」論代表的張之洞,基本 上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演變脈絡中,並沒有任何新的開展,反倒是鄭觀應在理 論的運用與突破上可說是集大成者。其二是提出了「中體西用」本身的矛盾與侷 限,也就是其理論的基本前提為「體不可變而用可變」,企圖透過引進西學來加 強中學甚至是讓中學提升到世界公理層次。但這樣的前提一方面提供了引進西學 的可能,一方面也因為強化了中學作為「體」的絕對性而限制了改革範圍,因此 一旦改革層面碰觸到政治、社會秩序的「三綱五常」時,就會導致「中體」與「西 用」的緊張關係。

整體來說,薛化元的《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 形態的西化理論》,可說是對「中體西用」論學說最為完整的論述專書,特別對 當時最重要的多個思想家進行分析,清楚的釐清了從 1861 至 1900 年之間,「中 體西用」的發展脈絡與內在理論的根源與侷限。但在有關王韜遊歷歐洲歸來後的 思想轉折,對於「中體西用論」的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並沒有加以討論。作者 也認為王韜依舊主張「中體」的不變性,只是在用的範疇討論西學,將王韜歸類 為「富民」思想的主張者。但歐遊前後的王韜對於「中體西用論」的思考有明顯 的差異性存在,似乎不能單純將王韜是為主張「體」不變論者。特別是王韜在歐 遊後所發展出來的天下觀與文化觀,對於他思考「中體」與「西用」之間的關係 有明顯關聯性,應該具有繼續探討的必要性存在。

另一部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專書為汪榮祖的《晚清變法思想論叢》。13此書 乃汪榮祖有關晚清思想之論文集,其中有三篇論文與本論文有關,分別為〈晚清 變法思想析論〉、〈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以及〈王韜變法思想論綱〉。 其中在第一篇〈晚清變法思想析論〉,指出晚清有三大運動,即自強運動、變法 運動與革命運動,並提出了此三個運動代表著兩個核心思想,分別是變通思想與 緩進思想,至於晚清變法學者的論述,汪榮祖將之分為「知識實用論」、「厚今說」、

「進步史觀」與「緩進觀點」;而晚清變法思想的兩大目標,則認為是中國富強 與世界大同。〈晚清變法思想析論〉在結論中提到,雖然晚清革命家與變法家的 思想本質是相異的,但革命家大多受到變法家的影響,而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 動的領袖們也都自認受到晚清變法家特別是康、梁、嚴復的影響,因此對晚清變 法思想應當有更正面的認識。另外,汪榮祖在論文中,常以王韜之學說作為例子,

顯示出他相當重視王韜在晚清變法思想的重要性,從本書後有獨立一篇討論王韜 變法思想也可一窺一二。

汪榮祖在〈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的論文中,則是說明歷經康雍乾

13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1983)。

盛世後,嘉道之間的衰敗引起當時知識分子的警覺,為避免清重蹈晚明的覆轍,

開始興起經世致用之說。汪榮祖認為,由揚州學派率先突破正統儒學的限制,加 上文字獄逐漸鬆弛,經世學派因而在道光末年開始盛行。此外,汪榮祖也提到傳 教士與西方翻譯書籍,實乃變法思想學說的重要依據。而汪榮祖在〈論晚清變法 思想之淵源與發展〉的論文中,最重要的論點是,雖然變法思想家在晚清較為保 守的環境下,常被保守傳統士大夫以「半下流人」、「市井無賴」等形容詞所貶低,

但晚清變法思想家最重要的貢獻,便是透過他們具有的中國傳統學術素養,將外 來文化吸收並轉化到傳統文化的架構上。這一方面減輕了中西文化交流所引起的 心理障礙,也企圖消除「中學」與「西學」之間因門戶之見所帶來的學術鴻溝。

汪榮祖最後討論 Paul Cohen《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一書,

認為 Cohen 所提出的晚清思想家可分為「濱海」與「內陸」兩大類的這一說法,

存在著問題。因為變法思想家雖然與濱海地域有關,但汪榮祖認為,出現較多變 法思想家的濱海地域,本身也是中學薈萃之地。而根據前面所提到的,變法思想 家應具有傳統的中國傳統學術素養來看,作者認為將其分為「濱海」與「內陸」

的意義不大,因為就算「內陸」較為保守,傾向本土,也應當是晚清變法思想家 的基礎之一。

汪榮祖在〈王韜變法思想論綱〉此篇論文中,首先分析有關王韜上書太平軍 一事,此事顯現了王韜是具有大志,企圖一展抱負之人。接著便敘述王韜從小到 遷居香港,以及從歐洲生活歸來,在香港及上海居住,種種生平。接著,討論王 韜的思想源流,汪榮祖認為王韜思想基點是晚清經世致用之說,思想內容是變法 維新,其變通概念除了中國固有的脈絡外,還有來自於西方思想的一面。而王韜 的「天心說」是其變法思想的重要基礎。王韜透過「天心說」,將西學東漸視為 東西融合的先聲,成為中西融合的提倡者。這個概念,與本論文所要探討的王韜 思想轉折與中體西用論轉型,二者之間的關係,乃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接下來,

汪榮祖分別就軍事、經濟、外交以及新政架構等四方面,闡述王韜所提倡之變法

思想的實際主張,其中最重要的在於,從王韜到鄭觀應以及後來的康、梁,是晚 清議會立憲思想發展的傳承脈絡,所以不應忽視王韜在晚清思想的開拓之功。

上述三篇論文,分別討論了晚清變法思想及脈絡,還有王韜的思想內容。其 中前兩篇論文,提到與本論文相關的部分,在於變法思想的脈絡,特別是「中體 西用論」的內在脈絡與思想淵源,但並未討論到此時期變法思想的內在侷限與矛

上述三篇論文,分別討論了晚清變法思想及脈絡,還有王韜的思想內容。其 中前兩篇論文,提到與本論文相關的部分,在於變法思想的脈絡,特別是「中體 西用論」的內在脈絡與思想淵源,但並未討論到此時期變法思想的內在侷限與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