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韜變法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王韜變法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東亞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王韜變法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Meaning of Wang Tao's Reformation Thought. 李佾錩 I-Chang Li 指導教授:胡元玲 博士 Dr. Yuan-Ling Hu.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June 2016.

(2) 謝辭 這本碩士論文是我作為一個碩士研究生的見證,也是我這四年生活的累積。感謝系上諸多 老師指導,才讓我有能力寫出這本碩士論文。像是藤井倫明老師、張崑將老師的課程,讓我對 於東亞儒學以及近代日本思想有了很基本認識,兩位老師對學生所付出的關心與叮嚀,也都讓 我非常感動。另外還要感謝王恩美老師開啟了我對近代以來韓國發展的進一步理解,恩美老師 對於研究生在報告、論文格式的要求也讓我受益良多,讓我有了寫出一篇基本學術論文的能力。 而潘鳳娟老師的漢學研究,則是讓我學習著,如何在許多課題中,透過立場轉換來找尋到自己 可能忽略的層面,鳳娟老師對學生的提問更是不斷刺激我們找到自身盲點,進而得以寬闊自己 的視野。最後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胡元玲老師,元玲老師在這本碩士論文撰寫過程中 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不管是在材料、研究範圍的確定上,元玲老師都幫助我,得以逐漸找到自 己的定位。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元玲老師也給了我極大的自由,並沒有過多的干涉。然而,不 管是研究計畫還是論文的定稿,元玲老師也都花了非常多的心力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學生在這 裡要對老師致上最深的謝意。另外也要謝謝薛化元以及王遠義兩位口試委員,在計劃及論文口 試時所給我的指導,讓我獲益良多。 同時也要感謝家人在這四年的陪伴,感謝父母在各項層面的幫助,讓我能沒有後顧之憂地 完成碩士求學過程,也感謝兩位姊姊在這四年對我的支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最後則是要謝 謝蔡喻旻女士,陪伴我走過我的碩士生活,讓我這四年的生活充滿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感謝你 總是不厭其煩地成為我的傾聽者,感謝你總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我所做的許多決定,能在師大遇 到妳,是我一生最幸運的事。 2012 年的夏天,我來到了師範大學。2016 年的夏天,我即將要離開師範大學。回首這四年, 不管是研究所的課程,還是教育學程,都讓我個人有了非常大的轉變,也受到了很多的啟發。 我相信這些點點滴滴都促使我,朝著成為一位更好的人、成為一位更好的老師等目標邁進。.

(3) 摘 要 在十九世紀末中國,中西文化之間逐漸展開大規模交流的早期階段中,王韜是一個 相當特殊的例子,他有著相當深厚的中學基礎,但也在很年輕時,就因為協助傳教士翻 譯中國經典工作的需要,而與西方文化有密切接觸。王韜更因上書太平天國的事件而被 迫逃亡到香港,這個中國近代以來最早受到西方國家管理的地方,最後他獲邀至蘇格蘭, 在西方社會環境下生活了兩年多的時間。王韜相當特殊的人生經歷,是他得以能在同時 代知識分子中突出的主因,他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以及本身變法理念,也隨著自己人生經 歷而逐漸變化,從上海時期的保守警戒,到香港期間的開放,最後從歐遊歸來後的積極 學習,王韜從一個有志於科舉仕途的傳統讀書人,逐漸成為試圖積極向西方學習的知識 分子。也因此王韜思想的變化歷程在晚清思想史上,具有相當重要意義,王韜的思想變 化與當時主要變法思想依據: 「中體西用論」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清楚呈現了同時代的知 識分子在面對西方這個課題上,可能會遇到的許多問題。. 關鍵詞:王韜、晚清變法思想、中體西用論.

(4) Abstract. Wang Tao is a very special cas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uring late 19th century. He is proficient in Chinese Classics, but also, for the need of helping missionary translate the Chinese Classics, he had very close touch with Western culture. Also, he fled to Hong Kong because he wrote letters to the head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which is also the place governed by the UK. In the end of his exile life, he was invited to Scotland and live in the western society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Hi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is the reason why he stands out from other intellectuals in China at the time. His attitude toward Western culture and thought of reform while he was in Shanghai changes from conservative and cautious to positive during his life in Hong Kong and Europe; he changes from a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 to an open-minded intellectual who is willing to learn from the West.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change of Wang Tao’s thinking is significant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conclusion, Wang Tao’s thinking has an important connection with the Zhonh Ti Xi Yong theory, it also presents the problems the intellectuals might occur to while dealing with the Western issue at that time.. Keywords:Wan-Tao、Thought of Reform、Zhonh Ti Xi Yong.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7 (一)有關晚清思想史的研究 .................................................. 7 (二)有關王韜的研究 ............................................................ 11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 ................................................................ 15 第二章 王韜變法思想基礎:1860 年之前 ........................................... 17 一、早年經歷 .................................................................................. 17 二、墨海書館時期 .......................................................................... 20 三、對西方初步評價 ...................................................................... 25 四、對「口岸知識份子」概念的補充 .......................................... 30 五、1860 年之前的改革思潮 ......................................................... 33 六、小結........................................................................................... 41 第三章 王韜變法思想的轉變:1860 年之後洋務運動時期 ............... 43 一、王韜與太平天國 ...................................................................... 43 二、流亡香港.................................................................................... 47 i.

(6) 三、泰西漫遊.................................................................................... 50 四、旅居英土.................................................................................... 54 五、洋務運動時期的變法思想 ....................................................... 59 六、小結............................................................................................ 66 第四章 王韜在晚清變法思想上的定位 ................................................ 69 一、中體西用論的意義與侷限 ....................................................... 69 二、王韜思想轉折對於「中體西用論」的呼應 ........................... 72 三、王韜與「中體西用論」內在侷限的互動 ............................... 76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書目................................................................................................... 84 一、史料............................................................................................ 84 二、近人研究.................................................................................... 84 (一)學術專書............................................................................ 84 (二)學位論文............................................................................ 85 (三)專書篇章............................................................................ 85 (四)期刊論文............................................................................ 85. ii.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人類文化的演變與傳承,不太可能是完全萌發於自身,而往往會受到外在因 素的刺激;而任一文化對外在因素刺激的受容程度,在某方面也顯示了其自身文 化的能動性。就早期的世界文化體系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性是有目共睹, 但中國歷史進程中一直不乏與異文化有所交流的經驗,也說明中國文化面對外來 因素刺激時,一直能保有相當程度的能動性。然而,這樣的歷史進程似乎在晚清 時期出現了變化。回顧歷史,晚清所遇到西方文化之衝擊,遠超乎所有過往歷史 經驗,也是當時傳統士人完全無法想像,而紛紛以前所未有的「變局」加以形容。 在晚清民初之際,中西方之間背景環境差異與過去完全不同,所以晚清知識分子 在面對西方時,也必然會產生多面向態度。歧視、排斥者有之,理性正視、進而 改變者也有之。終究不能否認的是,在晚清歷史進程中,「如何面對西方」成為 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而這個課題所牽涉到之規模與面向,可能超越中國歷史上曾 經有過的異文化交流,甚至可能延續到今日,都還相當重要的課題。事實上「西 方」作為一個重要「他者」的角色,的確從晚清末到現今,依舊是中國文化乃至 於整個東亞文化圈都不得不重視的。. 王韜在晚清思想史的重要性 王韜在晚清思想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脈絡中,佔有舉足輕 重的地位。在過去研究中,王韜即被視為是橫跨中西之間的重要人物。但除此之 外,綜觀王韜一生的經歷,就中國內部來看,王韜更屬於橫跨體制內外的重要思 想家;他一方面較少受到體制內保守勢力的箝制,一方面又能對制度的變遷產生 一定程度的影響。 1.

(8) 在此時期的變法思想家中,王韜其人與經歷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與相當突出的 特殊性。1828 年生於蘇州府長洲縣甫里村(今甪直鎮)的王韜,出身書香門第,其 父王昌桂以通經著名,但無功名在身,僅能以教授私塾為業。王韜自小被父親賦 予厚望,從父讀書打下深厚的中學基礎。1845 年,17 歲的王韜以童試第一名的 成績,考中秀才嶄露頭角,被認為功名在望,但卻在隔年南京省試中落榜,給予 王韜重大打擊。11849 年王韜父親去世,迫使王韜接下家中經濟重擔,只有秀才 功名的他無法進入仕途。早前他已經與父親一樣,以授業私塾為生,但此時的他 也無法負擔全家的經濟重擔。這時候一位傳教士捎來了邀請函,原來因父親在上 海開館授徒而結識的外國傳教士麥都思,正在主持墨海書館的翻譯作業,需要一 位中文助手。受到麥都思邀請的王韜,因為經濟因素,決定接下此項工作,進入 墨海書館從事譯書工作。21845 年到 1850 年這短短的五年,王韜經歷了落第、喪 父與西方傳教士共事三個人生最重要的事件。落第,讓他從此絕緣於官方仕途之 外,成為一個體制外的改革者;因為喪父而加重的經濟負擔,促使王韜遷居上海, 開啟了他接觸西方文化的歷程;透過墨海書館的工作,王韜得以在後來上書太平 軍事件中存活,並再度遷居到香港進一步接受西方文化薰陶,並且有了後來前往 歐洲遊歷生活的機會。王韜的特殊生活經驗,造就了他能夠有超越其所身處時代 的改革思想,如美國學者 Paul Cohen 對於王韜其人有一段相當貼切描述:. 人類從得到火車到擁有飛機的時間並不太長,但為了得到火車卻費了幾 千年之久。相對於這個意義而言,由於王韜這一代一隻腳還站在革命前 的中國,其更新的程度就比孫中山更大。因為王韜這一代,也只有這一 代,才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從無火車到有火車的巨大邁進。這些也同樣 適用於王韜和孫中山個人。雖然孫中山代表了革命進程的稍晚階段,在 這個意義上他比王韜要新。但若就他們個人一生所包括的文化變化容量 1 Paul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江蘇:人民 出版社,2003),頁5-6。 2 Paul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頁7-9。. 2.

(9) 而言,從代際變化的相對觀點(而非累積或展望的觀點)來看,王韜卻 比孫中山要新。3. 觀察王韜一生,可以說是由一位中國傳統士人逐漸轉型為近代知識分子的過 程。4其思想的起點與他所處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他前往上海,於墨海 書館與洋人共事逾十年後,王韜本人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依舊表現出了相當保 守的態度。等到他前往香港避難後,他的思想開啟了轉折的歷程。隨著與西方文 化接觸越來越深入,王韜開始表現出了相當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態度。5在他前往 歐洲遊歷回來,親身體驗西方生活後,他的思想有了明顯轉變。他企圖跳脫出傳 統「中體西用論」的限制與矛盾,對中西文化交流,呈現出一種更加積極且進取 的心態。但王韜並沒有因此就拋棄中國傳統文化,反而透過辦報紙與投身教育事 業的方式,希望減少「中學」與「西學」之間的隔閡。比起同時期其他思想家來 說,王韜對於民間的影響力透過他所從事的文化事業而大大的加強了。因此我們 可以說,王韜在「面對西方」這個課題上,相較於同時代的傳統士人或知識分子, 王韜具有非常明顯地「由舊到新」的傾向。 過去學界對王韜思想的研究中,普遍認同王韜是晚清思想中,洋務派向維新 派轉向的過渡性人物,不過似乎對於王韜過渡性地位的定義仍有爭論。有些研究 認為,王韜依舊沒有脫離「中體西用論」的侷限,王韜所提倡的改革依舊沒有針 對中學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所謂「道」的層次。但也有研究認為王韜的改革已經 論及到根本的部分。6王韜在中學與西學之間到底採取了甚麼樣的定位?或許仍 然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中體西用論」在英法聯軍到甲午戰後這段期間,作 為早期變法思想的主要立論基礎,同時也是洋務運動推行的一個重要指導性方針,. 3 Paul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頁3。 4 林啟彥, 〈王韜的中西文化觀〉 ,收入林啟彥、黃文江編, 《王韜與近代世界》 (香港:香港教 育圖書公司,2000),頁93。 5 林啟彥,〈王韜的中西文化觀〉,頁95-98。 6 在薛化元、汪榮祖兩位學者的研究中,都有類似前者的論點。而張海林與林啟彥兩位學者的 研究則是傾向後者。. 3.

(10) 所以不可否認的是「中體西用論」帶有非常強烈的官方色彩。而王韜少年失意於 科舉後,便被排除於仕途之外,雖然他曾經想利用上書方式取得官方的重視,但 依舊沒有結果,所以王韜一生可以說是完全處於官方體制之外的社會。但王韜卻 未因此與官方完全斷絕往來,反而隨著著作流傳,王韜在變法派官僚中,一直能 保有一定名聲,李鴻章與曾國藩都有招募他為自身幕僚的意願,說明了王韜的改 革理念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7再者,王韜一生從江蘇少年時期開始,到後來的 上海墨海書館工作時期,再到流亡香港並且遊歷歐洲、日本時期,以及最後回到 上海度過餘生,對應了他對西方理解的由淺到深以及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態度變化, 也說明他是從「中體西用論」為基礎出發,但又能跨越「中體西用論」內在脈絡 制約與矛盾的思想家。 在王韜所身處的晚清時期,王韜游離於體制外,卻又與體制內保持一定聯繫, 又是一位從認識西方到直接生活在西方文化中的知識分子。這樣特殊的個人經歷, 是王韜能突出於當時知識分子的主因,王韜的特殊性也因此彰顯。所以王韜思想 的轉折,如何呼應並且嘗試解決「中體西用論」內在脈絡的矛盾,在晚清思想史 中便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也對於晚清後期的知識分子在思想脈絡以及面對西方 的態度上,如何從洋務派的中體西用論,繼續發展演變到後來的不同分支,如維 新派、革命派等,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此即為本論文主要問題意識所在。. 王韜所處時代的思想背景 「中體西用論」的發展與晚清知識分子面對西方的態度演變有密切之關聯性 存在。在 1840 年代鴉片戰爭後,清朝與西方國家的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清朝 官方對於西方國家依舊保持著相當排斥的態度,但隨著條約確立後,以英國為先 鋒的西歐國家,陸陸續續進入中國。面對這樣的情況,早有知識分子注意到天下 大勢正在轉變,必須增進對西方國家的認識,譬如林則徐的《四洲志》、魏源的 7 高美芸,〈王韜及其史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頁72。. 4.

(11) 《海國圖志》與徐繼畬的《瀛環志略》等著作,8即是在這樣背景下所產生。但 這樣積極的態度卻是屬於少數。對當時清朝來說,鴉片戰爭來得太急也太短,影 響層面限於沿海幾個港口,一個龐大帝國的統治並沒有因此而動搖,當然也不會 因此而覺醒,鴉片戰爭的失敗僅僅被視為官員處置不當而已。9等到二十年後, 經過英法聯軍與太平天國的內外交攻,清朝才開始意識到當時中國所面臨的艱難 處境,洋務運動得以展開,也是晚清變法的起源。 洋務運動的核心概念,表面上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提到的「師夷長技 以制夷」。就字面上的意思來看,是學習西方技術,代表著部分知識分子已經意 識到西方至少在特定技術上勝過中國。所以洋務運動的迫切目標就是改善當時中 國在現實世界所面對的困境,具有很明確的「經世」傾向。但學習技術時,終究 不得不面對這些技術背後所立基的「西學」體系。因此,代表傳統中國知識體系 的「中學」與「西學」之爭論便開始浮現,此即「中體西用論」出現之背景。當 洋務運動開始提倡學習西方,引進西學之時,對於中國這樣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 大國來說是相當巨大的衝擊,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傳統的「中學」體系要如何自處。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更遑論學習西方。最早針對「中學」與「西學」之間關 係所出現的論述,便是「西學中源說」 。將「西學」視為早期由中國傳到西方後, 在西方演變而來的學說,使得學習「西學」被包裝為「禮失求諸野」的傳統儒家 觀念,消除守舊派對學習「西學」的批評。在調和「西學」與「中學」之間的緊 張關係後,再透過「中體西用論」將「西學」與「中學」之間的位階關係確立下 來,使得守舊派所訴求「中學」體系的絕對性得到妥協,減緩了洋務運動推行時 所遇到的阻力。所以在 1860 年代初到 1890 年代末維新變法運動前;在政治上, 「中體西用論」可視為變法人士對保守派人士拒絕洋務運動的一種妥協與反制。 在思想上,「中體西用論」應當被視為在此時期知識分子,特別是傳統士大夫對. 8 丁偉志、陳崧, 《中國近代文化思潮(上卷) :中西體用之間──晚清文化思潮述論》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頁15。 9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頁 189。. 5.

(12) 西方文化的進一步認識。10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在晚清歷史進程中,特別是英法 聯軍到甲午戰爭前後,「中體西用論」是清朝知識分子特別是改革派士大夫們, 面對西方時的一個最主要的論述。 但考慮到「中體西用論」的形成背景,應當理解這樣的論述有其內在矛盾之 一面。因為不管在政治上或是思想上,「中體西用論」將「中學」與「西學」這 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不經任何轉化或結合,單純放入其所設定之「體」 、 「用」 之框架,忽略了所謂的「體」、「用」的區分是來之於「中學」的範疇,「中學」 與「西學」之間的差異,並不會因為用「體」、「用」來區分「西學」,然後選擇 性的學習「西學」的特定範疇而得到解決。所以「中體西用論」勢必隨著知識分 子對「西學」認識的深入而受到質疑,像是「用」與「體」的界限在哪裡?「西 學」自身的「體用」是否存在?而「中體西用論」內在邏輯也有其致命缺陷,也 就是如果「中學」的絕對性是無法被動搖的,而「西學」也是源自於「中學」, 那麼為何還要學習「西學」?「中學」也應當能開出「西學」才是。 以上略述晚清變法思想與清代思想變遷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解析了在晚清 變法初期佔有相當主要論述地位的「中體西用論」之背景與脈絡。王韜的思想轉 型對於我們重新理解此時期的思想脈絡變化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為王韜的思 想基礎與他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他可以被視為「中體西用論」的提倡 者之一。但王韜思想的變化與「中體西用論」的發展方向所存在的可能性影響, 還是尚待釐清的問題。. 10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理論》(臺北: 稻鄉出版社,2000),頁4。. 6.

(1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與本論文相關的研究相當眾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有關於晚清 思想史之大範圍的相關研究。這類研究非常多,因此在文獻回顧上將針對以有同 時討論到王韜與中體西用論的相關研究做為主要回顧重點。其二,是聚焦於有關 王韜之小範圍的研究。目前學界對於王韜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三方面,略述 如下: 第一類的研究,集中在王韜生平為主,特別是有關於黃畹上書太平軍事件中 的黃畹究竟是不是王韜本人。目前大多數學者研究都認為,上書者為王韜本人, 但此類研究與本論文主要問題意識並無直接相關,故不討論。 第二類的研究,則是集中於王韜思想在晚清思想史脈絡中所扮演的地位。此 類研究與本論文問題意識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囿於相關研究也非常多,故在文獻 研究將集中在於幾篇有關王韜改革思想的研究。 第三類的研究,是有關王韜本人在文化事業上的實踐。特別是創辦《循環日 報》 ,林語堂曾因此將王韜視為中國近代新聞報業之父,11對西方思想的傳入與 晚清在接受新觀念上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另一則是有關王韜晚年主持上海格致 學院的相關研究。王韜在格致學院的努力,象徵自身思想的實踐,是他相較於其 他思想家而言,明顯更加突出的地方。此類研究與本論文主要問題意識也有一定 的相關性,因此文獻回顧上,主要會集中王韜與其文化事業方面的研究。. (一)有關晚清思想史的研究 在晚清思想的眾多研究中,與本研究最直接相關的就是薛化元的《晚清「中 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 ──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理論》一書,12是由碩士 11 張海林, 《王韜評傳(附容閎評傳) 》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頁 162。陳玉申, 《晚 清報業史》 (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頁 62。轉引自蔡如雅, 〈王韜的新人才觀及其文教 實踐與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頁 76。 12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理論》。. 7.

(14) 論文改寫而成。此書第一章,討論「中體西用」思想淵源,特別是先就「道器論」 的演變進行分析,並在討論「道器論」的過程中也連帶分析了朱子學思想對「理 氣論」之間關係的闡述。因為作為形而上學範疇的「理氣論」乃是落實到人世間 「道器論」的根源,而朱子學派對儒家經典的注解在明代成為官方科舉的標準並 且為清代所繼承。所以在「中體西用」的體用與道器基本上是可以互通的。因此 明清朱子學做為官學的主宰者,對於晚清思想的脈絡勢必有相當的重要性。第一 章中最重要的論述是:在中國近代思想的脈絡下,因為官定朱子學系統將「理」 視為超越的、絕對的,因此由「理」落實到人世間的「三綱五常」也成為不可變 的社會規範,而增加了晚清體制改革的難度。接著薛化元將「中體西用」論思想 分為兩章進行分析。第二章將「中體西用」成立的歷史背景與「經世思想」與「中 體西用」論之間的關係做一簡單釐清,接著將「中體西用」論分為洋務派與非洋 務派兩條路線分析,討論了當時主要幾個變法思想家的思想特色與「中體西用」 之間的關聯性。其中王韜在非洋務派中,被獨立出一節進行專門的討論,但有關 王韜的論述中,並沒有針對王韜的生平經歷對他思想轉變的影響進行探討。第三 章則是專門討論張之洞思想與「中體西用」論之間的互動。第四章接著以日本同 時期的「東道西藝」說來進行對照,並且介紹了各家對於「中體西用」論的批評, 並且將「中體西用」論放在時代脈絡中討論其實際成果與定位。薛化元在結論中 最重要的論述有兩點,其一是過去常被視為「中體西用」論代表的張之洞,基本 上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演變脈絡中,並沒有任何新的開展,反倒是鄭觀應在理 論的運用與突破上可說是集大成者。其二是提出了「中體西用」本身的矛盾與侷 限,也就是其理論的基本前提為「體不可變而用可變」,企圖透過引進西學來加 強中學甚至是讓中學提升到世界公理層次。但這樣的前提一方面提供了引進西學 的可能,一方面也因為強化了中學作為「體」的絕對性而限制了改革範圍,因此 一旦改革層面碰觸到政治、社會秩序的「三綱五常」時,就會導致「中體」與「西 用」的緊張關係。. 8.

(15) 整體來說,薛化元的《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 形態的西化理論》,可說是對「中體西用」論學說最為完整的論述專書,特別對 當時最重要的多個思想家進行分析,清楚的釐清了從 1861 至 1900 年之間,「中 體西用」的發展脈絡與內在理論的根源與侷限。但在有關王韜遊歷歐洲歸來後的 思想轉折,對於「中體西用論」的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並沒有加以討論。作者 也認為王韜依舊主張「中體」的不變性,只是在用的範疇討論西學,將王韜歸類 為「富民」思想的主張者。但歐遊前後的王韜對於「中體西用論」的思考有明顯 的差異性存在,似乎不能單純將王韜是為主張「體」不變論者。特別是王韜在歐 遊後所發展出來的天下觀與文化觀,對於他思考「中體」與「西用」之間的關係 有明顯關聯性,應該具有繼續探討的必要性存在。 另一部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專書為汪榮祖的《晚清變法思想論叢》。13此書 乃汪榮祖有關晚清思想之論文集,其中有三篇論文與本論文有關,分別為〈晚清 變法思想析論〉、〈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以及〈王韜變法思想論綱〉。 其中在第一篇〈晚清變法思想析論〉,指出晚清有三大運動,即自強運動、變法 運動與革命運動,並提出了此三個運動代表著兩個核心思想,分別是變通思想與 緩進思想,至於晚清變法學者的論述,汪榮祖將之分為「知識實用論」 、 「厚今說」、 「進步史觀」與「緩進觀點」;而晚清變法思想的兩大目標,則認為是中國富強 與世界大同。 〈晚清變法思想析論〉在結論中提到,雖然晚清革命家與變法家的 思想本質是相異的,但革命家大多受到變法家的影響,而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 動的領袖們也都自認受到晚清變法家特別是康、梁、嚴復的影響,因此對晚清變 法思想應當有更正面的認識。另外,汪榮祖在論文中,常以王韜之學說作為例子, 顯示出他相當重視王韜在晚清變法思想的重要性,從本書後有獨立一篇討論王韜 變法思想也可一窺一二。 汪榮祖在〈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的論文中,則是說明歷經康雍乾 13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1983)。. 9.

(16) 盛世後,嘉道之間的衰敗引起當時知識分子的警覺,為避免清重蹈晚明的覆轍, 開始興起經世致用之說。汪榮祖認為,由揚州學派率先突破正統儒學的限制,加 上文字獄逐漸鬆弛,經世學派因而在道光末年開始盛行。此外,汪榮祖也提到傳 教士與西方翻譯書籍,實乃變法思想學說的重要依據。而汪榮祖在〈論晚清變法 思想之淵源與發展〉的論文中,最重要的論點是,雖然變法思想家在晚清較為保 守的環境下,常被保守傳統士大夫以「半下流人」 、 「市井無賴」等形容詞所貶低, 但晚清變法思想家最重要的貢獻,便是透過他們具有的中國傳統學術素養,將外 來文化吸收並轉化到傳統文化的架構上。這一方面減輕了中西文化交流所引起的 心理障礙,也企圖消除「中學」與「西學」之間因門戶之見所帶來的學術鴻溝。 汪榮祖最後討論 Paul Cohen《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一書, 認為 Cohen 所提出的晚清思想家可分為「濱海」與「內陸」兩大類的這一說法, 存在著問題。因為變法思想家雖然與濱海地域有關,但汪榮祖認為,出現較多變 法思想家的濱海地域,本身也是中學薈萃之地。而根據前面所提到的,變法思想 家應具有傳統的中國傳統學術素養來看,作者認為將其分為「濱海」與「內陸」 的意義不大,因為就算「內陸」較為保守,傾向本土,也應當是晚清變法思想家 的基礎之一。 汪榮祖在〈王韜變法思想論綱〉此篇論文中,首先分析有關王韜上書太平軍 一事,此事顯現了王韜是具有大志,企圖一展抱負之人。接著便敘述王韜從小到 遷居香港,以及從歐洲生活歸來,在香港及上海居住,種種生平。接著,討論王 韜的思想源流,汪榮祖認為王韜思想基點是晚清經世致用之說,思想內容是變法 維新,其變通概念除了中國固有的脈絡外,還有來自於西方思想的一面。而王韜 的「天心說」是其變法思想的重要基礎。王韜透過「天心說」,將西學東漸視為 東西融合的先聲,成為中西融合的提倡者。這個概念,與本論文所要探討的王韜 思想轉折與中體西用論轉型,二者之間的關係,乃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接下來, 汪榮祖分別就軍事、經濟、外交以及新政架構等四方面,闡述王韜所提倡之變法. 10.

(17) 思想的實際主張,其中最重要的在於,從王韜到鄭觀應以及後來的康、梁,是晚 清議會立憲思想發展的傳承脈絡,所以不應忽視王韜在晚清思想的開拓之功。 上述三篇論文,分別討論了晚清變法思想及脈絡,還有王韜的思想內容。其 中前兩篇論文,提到與本論文相關的部分,在於變法思想的脈絡,特別是「中體 西用論」的內在脈絡與思想淵源,但並未討論到此時期變法思想的內在侷限與矛 盾。而最後一篇論文提到,王韜對於中西文化交流的態度,認為王韜已經出現世 界趨同的觀念。但汪榮祖並未將這樣的態度轉變放到「中體西用論」內在的侷限 下進行討論,特別是汪榮祖認為晚清思想家的貢獻在於透過他們的傳統中國文化 素養將外來文化吸收轉化到傳統文化架構上而言,王韜在歐遊前後的思想變化對 於「中體西用論」的發展來說,很有可能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的方向,這也是本研 究所企圖釐清的重點所在。. (二)有關王韜的研究 1.國外方面 美國學者 Paul Cohen 的《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一書,14是國 外學者研究王韜的著作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本。在早期王韜的研究中,Cohen 用 了許多英文史料來論證其論點,算是較大的創舉。該書基本上以類似傳記的形式, 從王韜的生平的不同時期出發,將王韜重新放回到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去觀察他的 思想與行為代表了甚麼樣的意義。Cohen 在結論的章節,利用三個框架去解釋晚 清知識分子的思想變遷:第一,Cohen 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革都要經歷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是由所謂的開拓者或革新者主導,後一階段則需要使其合法者主導;第 二,Cohen 認為在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可被區分成兩種明顯有區別且又自成一體的 14 Paul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11.

(18) 文化環境,即沿海或沿岸地區與內陸地區,兩者的互動構成了當時中國歷史的主 要型態;第三,Cohen 認為在晚清的改革力量主要來自於沿海地區,而內陸地區 則是發揮使之合法化的作用。整體來說,Cohen 主要著重在西方文化對於王韜所 帶來的衝擊,並認為這些影響經由王韜內化後,成為他主要的改革思想內容,進 而透過王韜個人的努力,對當時中國社會有所衝擊。本書撰寫在 Cohen 的《在 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之前,因此也犯了自己所指出 的問題,就是過於強調西方因素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作用力,Cohen 在這本書的再 版序中也檢討了這個問題。15就整體來說,Cohen 在整本書中還是認為影響王韜 轉變的動力是來自於他與西方文化的密切接觸,所以他對西方的認識是遠遠超乎 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但 Cohen 似乎沒有就王韜對西方文化的態度轉變與當時晚 清變法思想進行關聯性的探討,以及處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王韜在晚清思想史脈 絡上應該如何加以定位,本研究會在 Cohen 的研究基礎上納入晚清變法思想的 內在脈絡,對王韜的過渡性進行更明確的定義。 中國學者王立群的《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 則是近期較新有關於王韜思想的研究。16此書所採取的架構與前述 Cohen 的研究 架構很相近。王立群提出,在晚清民初之際,有一批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沿海 口岸形成了,他們因為地利之便,率先接觸西方文化,透過西方文化來反思中國 當時的處境,而王韜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人物。與 Cohen 的著作不同的是, 王立群的研究中,特別比較了王韜的日本行對他思想的衝擊,也用專章討論有關 王韜的《循環日報》與格致書院的文化事業的貢獻。王立群主要焦點在於,王韜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性,本書受 Cohen 的研究影響較大,但使用更多 中文史料,也更重視王韜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力。但王立群的研究過度強調中 西文化之間的對立情形,忽略了所謂口岸知識份子在其所處的文化交會的環境中,. 15 16. Paul Cohen,《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頁2。 王立群, 《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 12.

(19) 中西雙方並非全然是互相排斥的,就王韜來說,他對中西文化所展現出來的矛盾 並非全然是因為所處環境所導致,與其個人選擇也有密切之關係。或許除了將口 岸知識份子放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以外,從晚清變法思想的演變來探討, 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前述兩位學者的研究,對於王韜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做了深入的 探討,一位較偏向西方的角度,一位較偏向中國的角度,但在架構上似乎無法完 全跳脫出「衝擊──反應」的侷限。而王韜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上的意義,除 了扮演了橋樑的角色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即是王韜對於變法思想的衝擊, 給予了變法思想繼續開展的空間,這也是本論文想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2.國內方面 在國內有關於王韜的研究論文當中,與本論文較為相關有五篇,分別是高美 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17高美芸〈王韜及其史學思想研 究〉、18李在光〈王韜維新思想研究〉、19姚海奇〈王韜的政治思想〉。20 高美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這篇論文的研究取向相當 特殊,透過史料考證,企圖從主、客觀的角度去重建王韜的思想世界。特別是對 於現世的關懷意識與實際的改革行動,將中國傳統士大夫達則兼善天下的觀念, 透過心理學對於關懷意識的定義加以連結,套用在王韜研究上。高美芸認為,王 韜作為知識分子,對於國家的關懷意識,是他思想發展與行動實踐的主要動力。 論文第三章,討論王韜所處的時代與其對國家、世界、社會、個人的關懷,並且 與他本身的思想轉折進行連結。接下來第四章,提及王韜在個人實踐上的努力, 像是著書、辦報及從事教育等等,對於王韜在其所處時代的影響力做了深入的分. 17 高美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 士論文,2003)。 18 高美芸, 〈王韜及其史學思想研究〉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19 李在光,〈王韜維新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 20 姚海奇,〈王韜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13.

(20) 析。在第五章,高美芸針對王韜的歷史定位進行了探討,肯定了王韜的關懷意識 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具有重要價值。結論最終將王韜定義為一個由傳統向現代 過渡時期的知識分子,除了思想上的特殊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位官方統治 體制外的知識分子,王韜依舊繼續實踐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濟世精神,所以應當 在近代思想史上給予應有的敬重。 高美芸的另一部論文〈王韜及其史學思想研究〉 ,將焦點集中在史學上。第 一章先將王韜的生平分為四期,討論王韜思想的背景與演變發展的過程。接下來 第二章,將王韜較為著名的著作如《重訂法國志略》 、 《普法戰紀》 、 《甕牖餘談》、 《粵逆崖略》 、 《瀛壖雜志》等,對其中所反映的王韜思想進行剖析。此外也談到 了有關這些著作對當代的影響,特別是《重訂法國志略》 、 《普法戰紀》這兩本書, 對於當時中國甚至是日本的變法運動都有很大的衝擊,認為這是後來維新運動思 想的先驅。透過對前述著作的分析,高美芸在接下來分析了前述著作,認為這些 著作反映出王韜對於所謂天道、人事、循環觀與變法策略的闡述,引申出王韜具 有「合天下為一」的大同觀念。最後高美芸回到史學思想,認為王韜在史學上著 作所使用的體例、帶有經世精神的動機,並且能以其他國家與中國進行比較研究 的創新,使得王韜在中國近代史學界也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就高美芸有關王韜的兩本研究來看,主要是針對王韜在史學以及作為一位知 識分子而言,在其所處時代的特殊性進行深入的探討,但缺乏對於王韜思想與晚 清變法思想演變脈絡之間的關聯性分析,是本研究企圖加以補足的部分。 李在光〈王韜維新思想研究〉 ,主要是將王韜所提倡的各項變法策略為基點, 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教育、社會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李在光認為,王 韜是晚清思想的過渡性人物,上承洋務運動脈絡,往下開展出了維新運動先聲, 對當時不管是晚期洋務派官僚或是維新派人物,在思想上、實際改革上都有相當 重要的影響力。《王韜維新思想研究》這篇論文與姚海奇《王韜的政治思想》較 為接近,都是針對王韜的實際變法策略進行分析。但姚在奇《王韜的政治思想》 14.

(21) 則是更明確以「富強」為主軸,將王韜的變法策略分為「治中」與「馭外」兩個 角度進行分析,探討晚清變法思想的富強成分。姚在奇更指出透過王韜在各方面 的變法策略來看,可以明顯看出王韜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李在光與姚在奇的研究深入的分析了王韜變法思想的主要內容,對於王韜的 變法思想內容與影響力的很明確地闡述,對於王韜所提倡的各項變法策略與洋務 運動前期的變法政策也有深入比較,但主要偏向於具體內容的研究,對於探討王 韜與「中體西用論」內在脈絡之間可能存在的影響方面,並無觸及。 綜合以上幾篇國內有關王韜研究的論文,對於王韜在晚清思想史所呈現的各 種面向皆有深入探討,例如史學思想、關懷意識與實踐、變法政策內容方面,也 都承認王韜是晚清思想史發展的重要過渡性人物。然而,對於王韜的思想發展, 與晚清思想史脈絡之間的關聯性,較無深入探討。特別是在當時變法思想的主要 表現「中體西用論」的發展上,對於王韜重要性的闡述,是以往國內學界較為缺 少的。.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 本論文基本上是圍繞在王韜與晚清思想史的脈絡下進行,而主要問題意識如 下:王韜作為一位晚清變法思想演變脈絡中的過渡性存在,可從兩個切入點來探 討。其一,就是當時主要的思想體系「中體西用論」的發展與晚清思想脈絡的關 係,而這樣的關係如何導致晚清變法思想內在侷限與矛盾的形成;其二,則是王 韜做為晚清思想史發展的關鍵過渡性人物,他的過渡性在晚清變法思想上所具有 的意義是甚麼?以及其思想轉折,如何擺脫晚清變法思想的限制,讓晚清變法思 想有繼續往下開展的空間。 本論文在資料分析上,有關「中體西用論」的脈絡部分,主要會先釐清王韜 個人的人生經歷與思想發展的變化,由於王韜著作甚多,而與他變法思想與轉折 歷程較為相關的論述,大多集中在《弢園尺牘》 、 《弢園尺牘續鈔》 、 《弢園文錄外 15.

(22) 編》 、 《漫遊隨錄》 、 《扶桑遊記》以及在《循環日報》所發表的報章散文等著作上。 因此,將王韜思想的變化,與其生活經驗加以對照連結,將是掌握王韜思想的重 要關鍵。最後將其思想放回到晚清變法思想發展的脈絡下來進行檢視,找出王韜 思想在晚清變法思想史脈絡上的意義。. 16.

(23) 第二章 王韜變法思想基礎:1860 年 之前 一、早年經歷 王韜本名利賓,1828 年出生於蘇州府長洲縣甫里鎮。甫里現名甪直鎮,是 吳中地區人文薈萃之地,自唐代以來,陸龜蒙、皮日休、羅隱、蘇東坡、趙孟頫、 高啟、劉基、歸有光、吳梅村等人都在此生活或隱居過。21王韜的家庭背景,使 他與中國傳統讀書人一樣,抱持著透過科舉進入官場一展長才的志向。根據王韜 自身所述,家族乃明代望族,但在明末清初之際,因戰亂受到嚴重打擊,家道中 落。其始祖王必憲,因避難前來崑山,因無法自立而入贅清河齊家,使得家族得 以延續。22必憲生晉侯,晉侯有三子,長詒孫,次繩武,幼遜修;但次、幼軍無 後,僅長房得一子名鵬翀,即為王韜曾祖。23王鵬翀為縣廩生,學問廣博,曾設 館授徒,多次辭謝官府征辟,後因病早逝,留下年幼兒子,遭親戚覬覦家產,家 族便遷至甫里。幼子即為王韜祖父王科進,科進是太學生,曾參與縣政,生二子, 長子淞溪,次子昌桂為王韜父親。24王昌桂天資聰穎,「九歲盡十三經,背誦如 流,有神童之譽」 ,25但因為家貧,無法參加科舉考試,只好在家鄉以私塾為業。 母親朱氏,蘇州陳墓鎮人,也是出身書香世家,乃是他文化啟蒙者,在王韜年幼 時,以口授方式教導王韜《千字文》 、 《三字經》等,開啟了王韜的學習之路。在 母親教導基礎之下,王韜在九歲前,已經有了良好的古文基礎。隨後就進入父親 所設之塾館就讀。王昌桂對王韜寄予厚望並給予嚴格的教導,到王韜 13 歲前往 長州青夢山館就學於顧惺時,已經打下了深厚的中學基礎,他曾自述:「少承庭. 21 22 23 24 25. 張海林,《王韜評傳(附容閎評傳)》,頁1-2。 王韜,〈弢園老民自傳〉,收錄於《蘅華館詩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2。 姚海奇,〈王韜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頁9。 析平,《王韜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頁2。 王韜,〈弢園老民自傳〉,收錄於《蘅華館詩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2。. 17.

(24) 訓,自九歲迄成童,畢讀群經,旁涉諸史,維說無不該貫,一生學業悉基於此。」 26. 顧與王韜的關係良好,可謂亦師亦友。顧惺曾中科舉明經,治學相當開明,允. 許學生閱讀儒家經典以外的書籍,因此在這段期間內,王韜將自己所涉獵學問擴 大到小學、二十二史、資治通鑑、諸子文集、小說筆記與稗官野史等等,對於王 韜後來的文學寫作風格,有了極大的影響;此外對於王韜開放思想的建立,從學 於顧惺的經歷也是非常重要。271843 年,15 歲的王韜前往蘇州新陽縣參加縣試, 當時的主考官楊耕堂,對於他的文章相當讚賞,圈選他為博士弟子員。28一時間, 鄉里親友皆來祝賀,王韜被認為很有希望在科舉之路闖出一番名聲。1844 年王 韜前往昆山應試,文章受到讚賞,當時縣學的督學張筱坡稱讚他: 「文有奇氣」, 使得王韜最終以第一等的成績考入縣學,王韜甚至因此改名為王瀚來紀念。王韜 很感謝張筱坡的賞識,也因此對自己有了更大期許,在親友慶祝中秀才的聚會上, 他曾自言: 「區區一衿,何足為儒子重經,他日當為天下畫奇計,成不世功」 。29 可以看出此時期的王韜對於自己未來期望是非常高的,也展現出傳統士人建功立 業,光耀門楣的遠大抱負。 成為秀才後的王韜,被賦予很大期望,特別是其父親王昌桂,因為家貧而未 能應試的他,很希望可以在兒子身上實現自己未竟的志業。但此時王韜家中經濟 狀況已經無法提供他專攻科舉了,1846 年王韜被迫來到母親的家鄉陳墓鎮,與 自己父親一樣以私塾為業。為經濟所苦的王韜,同時也對於當時科舉對讀書人的 桎梏有了些想法,在此時期王韜所作之詩文,即可窺見一番。30同年秋,王韜與 老師顧惺及父親前往南京參加省試,為他的科舉之路而努力,但結果卻是名落孫 山。省試的失敗,對年輕氣盛的王韜是一次重大打擊,他藉由遊山玩水來逃避面 對考試失敗這件事。一直到回到家鄉後,王韜才呈現渾渾噩噩,視科舉如毒水猛. 26 27 28 29 30. 王韜,〈弢園老民自傳〉,收錄於《蘅華館詩錄》,頁6。 高美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頁24。 析平,《王韜評傳》,頁7。 王韜,〈天南遁叟〉,收錄於《遁窟譋言》,卷1,轉引自析平,《王韜評傳》,頁8。 析平,《王韜評傳》,頁9-10。. 18.

(25) 獸,對筆墨書籍皆大力排斥的樣子,可以看出年少有名的王韜,完全沒有意料到 自己會在省試這關慘遭滑鐵盧。 在前人的研究中,均認為科舉的失敗對於王韜的思想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事件, 31. 學者皆舉王韜在後來寫給其內兄楊醒逋的信件中的文字來證明: 〈與楊莘圃〉. 本朝試科以制藝,實沿明代舊習,遂使英賢傑士壯志消磨,皓首窮經,未 蒙推選,不知湮沒幾何人品矣。稽夫漢家立法,興孝舉廉,循吏真儒,彪 炳史冊。至今日骨鯁之臣不聞於朝,通經之士不興於野,遠弗逮古矣。非 今之人才不生,抑亦取士之道失也。32. 〈與楊莘圃〉 足下謂科名者,士子之進身,非得之不足為孝,以是為僕勸其意,不可謂 不厚。然僕聞有一時之孝,有百世之孝,吾人立天地間,縱不能造絕學, 經緯當世,使天下欽為有用之才;亦當陶冶性靈,揚搉今古,傳其名以永 世,若不問其心之所安,博取功名富貴以為父母光寵者,烏足道也。33. 〈與楊醒逋〉 曩在里中,足下已以讀書自負,詩古文詞卓然異人。今閱十載,造詣當不 可限量,知不為習俗所囿,蹈彼覆轍。足下沾沾於科第,嘗謂吾里不登賢 書者數十年,而亟以功名相勗勉。韜時灰心任進。在山小草,已無遠志。. 31 在前述高美芸、析平、Cohen的研究中都有提到科舉事件對王韜的可能影響。 32 王韜著,錢鍾書編,《弢園文新編》(北京:三聯書店,1998),頁182。 33 王韜,《弢園尺牘》(臺北:文海書局,1983),頁43。. 19.

(26) 在山小草,已無遠志……報國儒生,何以自見?目擊時事,無可下手。邇 惟隱於麴糵,並廢詩歌,恐憤世紀俗之詞,無益於國家,適以招禍耳。 當今之世,為天下計者,必以強兵為……顧所云然,乃有激而談,為杜牧 之《罪言》,非孫子之《兵法》也……我非敢侈譚當世之務,痛詆牧民之 長,誠惜夫尚可有為知天下,而將敗壞決裂於全身家、保妻子、竊為荀祿 臣之手也。34. 前面三段文字可以表現出王韜當時對科舉制度的不滿,也是過去學者理解省試落 榜對王韜的打擊的依據。第四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王韜雖受科舉失敗的打擊,但心 中為國家效力的希望未曾消減,只是苦無途徑而已。一方面對現有體制有極大不 滿,但一方面又希望能改善國家現況,王韜思想的多面性,似乎逐漸展露出來。 Paul Cohen 認為王韜對科舉取士所採取的批判態度,可視為他對現實制度不滿的 表現,並且隨著時間的累積而更加強烈起來。35 落榜隔年的王韜,與好友楊醒逋的胞妹楊保艾結婚,並且回到家鄉甫里,埋 首於書卷間。也是在此年中,王韜與其師顧惺合作,將自己過去所做詩詞刪訂成 《蘅華館詩錄》。王韜詩詞風格變化相當大,在晚清與近代詩壇的評價頗高,可 以看出王韜對於詩詞的用心,也算是聊慰自己在試途上的失意吧。36科舉落榜對 王韜打擊雖然大,但真正困擾他的,還是自身經濟狀況。特別是在 1849 年父親 王昌桂因病去世後,王韜必須扛起家裡經濟重擔,迫使他接受了墨海書館主持人 麥都思的邀請,前往上海墨海書館,協助當地傳教士進行譯書的工作。. 二、墨海書館時期 先前在 1847 年父親王昌桂應邀至上海設館授徒時,王韜也隨即在隔年前往. 34 王韜,《弢園尺牘》,頁83-85。 35 Paul Cohen,《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頁6。 36 析平,《王韜評傳》,頁13-15。. 20.

(27) 上海探望父親。比起故鄉的純樸環境,當時上海已經從一個長江口的小漁村逐漸 轉變成為國內外貿易重鎮的通商口岸。37根據王韜事後回憶,他對於上海印象呈 現出兩種面向,一方面他前往墨海書館參觀,對於他看到印刷機的印象,以及與 西人的第一次交往都感到十分新奇,王韜寫下了一段文字來形容當時景況:. 時西士麥都思主持墨海書館,以活字版機器印書,竟謂創見。余特往訪 之……麥君有二女……皆出相見。坐甫定,即以晶杯注葡萄酒殷勤相勸, 味甘色紅,不啻公瑾醇醪也。又為鼓琴一曲,抗墜抑揚,咸中音節,雖曰 異方之樂,殊令人之意也消。後導觀印書,車床以牛曳之,車軸旋轉如飛, 云一日可印數千番,誠巧而捷矣。38. 這段文字顯現出了王韜對於墨海書館的第一印象應當是不錯的,對於他為何 他後來會願意接下麥都思的邀請,前往墨海書館工作,這應該是部分原因。而另 一方面,在高美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的研究中也提到王 韜曾做詩四首來批評因戰爭而割地的清廷,展現了自身憂心國事的一面。39因此 我們可以在王韜身上看到一種矛盾存在,同時有著對西方列強佔領本國領土的不 滿,也有著對於西方所引進事物的期待心理。王韜這次拜訪墨海書館時,麥都思 便提出邀請,希望王韜可以留下來協助他們翻譯經書的工作,但王韜拒絕了。就 當時環境來看,中國人普遍對於外國人還是帶有排斥之意,夷夏之防觀念依舊深 根在讀書人心中。在這之前,王韜便有位朋友也是因為經濟因素而必須前往上海 洋行任職時,王韜便寫信勸告友人,希望他能拒絕受雇於外國人。只是王韜自己 可能也沒有想到,在父親過世後陷入經濟困境的他,終究因為家計需要,接受了 麥都思邀請,獨自來到了上海。 隨著自身在上海情況的穩定,王韜也將家人接到上海安居;但當王韜受雇於. 37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 ,頁 20、22-23。 38 王韜, 《漫遊隨錄》 ,轉引自Paul Cohen,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頁13。 39 高美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頁71。. 21.

(28) 洋人的消息傳回家鄉後,引起家鄉親友不滿,甚至派人來到上海要求王韜辭職回 鄉,不要替外國人工作,保全自己名節。王韜只得請妻子回鄉解釋,沒想到妻子 回到上海不久,便在 1850 年中因病去世,這對當時的王韜是一個相當重大的打 擊。對於工作受到家鄉人的不諒解,王韜是耿耿於懷的,但迫於現實他又無法離 職;而在工作上,王韜主要負責的部分,是將傳教士所翻譯之文字加以潤飾、編 輯成適合閱讀的文句,所以王韜的工作內容勢必是在外國人監督下所進行,必須 聽從外國人命令,這樣的工作內容都反覆提醒自己不容於鄉里之間。喪妻之痛與 工作煩悶,對於當時王韜來說是很掙扎的,在他寫予妻兄兼好友的楊醒逋的文章 中,可以顯現王韜當時的心情: 〈再與醒逋〉 夜潮未生,暮雨正急……側身西望,憂從中來,寄身不過二十三載,而不 如意事接踵以至。暮年之間蓋棺者,再莊生雖達,不能著齊物之論也。自 此以後,看花載酒俱屬無憀,惟是閉門枯坐,諷佛誦經以澄心見志而已, 足下以為何如?40. 面對雙重打擊的王韜,最終透過朋友圈擴大,度過了這個危機。王韜在上海 逐漸認識了一些處境與他類似之文人,像是在 1850 年代初期同樣進入墨海書館 擔任譯書工作的李善蘭與蔣敦復,另外還有晚清著名經學家龔自珍之子龔澄;周 雙庚、管嗣復等人。41透過這些與自己背景相似的朋友,王韜抒發了自己在人生 境遇上的不順遂,從他的日記中,就可以看出王韜的休閒生活大多是與這些友人 一同度過:. 咸豐八年(1858). 40 王韜,《弢園尺牘》,頁56 41 有關王韜在上海期間所來往的文人概略,可參考王立群, 《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 化特徵──王韜研究》的第一章附錄(二)。. 22.

(29) 三日庚辰(2 月 15 日) :關門習靜,與壬叔(李善蘭)談詩。壬叔喜學北 宋,予則取漢、晚唐。 四日辛巳(2 月 17 日) :同壬叔遊南園,仕女如雲,肩摩踵接,鬥雞走狗 為戲。 二十七日(4 月 10 日) :……近得新知數人,樂數辰夕,旅窗得此,聊以 破除煩懣。一江寧管小異(管嗣復),一吳門梁閬齋,一姚江周雙庚。42. 但喪妻之痛與家鄉親故的不諒解對於王韜來說依舊是相當難以承受的,這或許也 提供了我們一個理解的可能,理解有關於為什麼後來王韜在上海工作期間,依舊 不斷嘗試上書給地方官員來闡述自己對於時局的看法與策略,期望受到重用的可 能原因。. 透過在墨海書館的工作,王韜協助了有關新約與舊約《聖經》 、 《格致新學提 綱》 、 《華英通商事略》 、 《重學淺說》 、 《光學圖說》 、 《西國天學源流》以及《中西 通書》的翻譯工作,另外也編寫了《西學原始考》、《西學圖說》、《泰西著述考》 三本西學介紹性書籍。以上範圍涵蓋了宗教、通商、物理、天文、科學刊物。透 過這些書籍的翻譯工作,王韜對西方科學知識的認識有了很大提升,也開始被周 遭朋友視為是「西方通」,成為朋友們的諮詢對象。而王韜也接受了某些西方的 生活習俗,像是吃牛肉、看賽馬、參加西式婚禮等等;43另一方面,由於工作環 境的緣故,王韜也都能接受到中國與西方列強之間往來的最新消息,特別是中國 與英國之間的交涉以及英國本土訊息,王韜對英國的基本印象是在這段期間建立 起來的,而此時期的王滔,對英國印象依舊帶有很強烈的保守警戒意識:. 咸豐八年(1858). 42 王韜著,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3-4。 43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頁63-67。. 23.

(30) 二十三日乙丑(9 月 29 日) :……每月貨船進瀘者,英為最多,米利堅次 之,法國尤次之,他國僅一兩艘而已。所開設洋行,英國亦居其大半。英 人與朱國中最桀黠,工心計,貿遷有無,靡處不至。自壬寅和議後,破自 居功有德色,諸國實陽和而陰忌之。44. 咸豐九年(1859) 八日戊申(5 月 10 日) :……今在廷諸大人,無一熟稔夷情者。制夷之善 法,莫如勿當其鋒,而承其弊。……英得志于中國日益甚,則與國忌之日 亦深。今泰西戰爭方始,英自以雄國無役不與,則甲兵必日鈍,財用必日 匱。45 二十三日癸亥(5 月 25 日) :予觀天下大勢,中國而外,土地之大莫如俄; 甲兵之強莫如英與法。法與英本世仇,因助兵伐俄,締好己密。然夷性無 常,一旦見利所在,不能不保其不敗盟也。英本國之地甚小,孑然三島, 孤峙海中,與法僅隔一海,旦夕可渡。英所恃者,其一在通商征稅,其二 在印度轉輸賦財,調遣軍旅。今印度兵變,屢征屢叛……英未嘗不隱備 之。……若我中國妖寇蕩平,以百姓之兵與印度從事,許法、米以重略, 要之盟誓,令襲其國……使數十年夷氛洗于一旦,詎不大快人心?46 從上面日記內容可以知道,王韜對於當時中國受到列強入侵局勢,是相當在 乎並且持續關心,對於國際局勢掌握及研判也有一定程度。在他的中心思想上, 如何幫助中國走出當時的困境依舊是核心概念,對於英國則是保有強烈的保守警 戒與憂患意識存在。 而此時期王韜,與外國同僚的關係又是如何呢?就日記內容來看,王韜與傳 44 王韜著,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頁12。 45 王韜著,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頁115。 46 王韜著,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頁121。. 24.

(31) 教士之間相處,應當是相當融洽。在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 特徵──王韜研究》的研究中,認為對於墨海書館的傳教士來說,王韜是一位博 學的中國學者,因此當然成為他們對於中國事務的諮詢對象,在日記中可以看到, 舉凡古文、銅幣、地方民族等,王韜都能給予傳教士們滿意之答覆。王韜本人與 傳教士之間的友誼也相當深厚,延攬他入館的麥都思被他稱為「海內知己」;對 於曾經治療他足疾的西醫合信要回國時,他贈送了禮物還特地前往送行,並且因 為很有可能不能再相見而傷感。47另外在學術交流上,王韜對於傳教士對中國的 理解,也表達了一定的肯定:. 咸豐八年(1858) 二十一日癸亥(9 月 27 日) :是晨,慕君(慕威廉)謂予曰:吾人事天為 己之學,修身立命之功,棄聖教得其大全。余僅得一偏耳。儒、釋、老三 教,流行中土以二千餘年,……而吾謂西天聖教亦有與三教相為表里者, 同源合流,本歸一致。……則其大旨亦同。蓋以三教分之,則為一偏;合 之,則為大全。乃吾教三位一體之真詮妙諦也。慕君為此說,純屬附會, 而頗有精義,與詆毀儒理、摒斥佛老者迥異。48. 從上面這個例子來看,王韜雖然對於慕威廉的說法不甚同意,但對於慕威廉對於 中國文化的了解是抱持著肯定態度。綜合以上所述,或許可以說在私領域方面, 王韜與外國傳教士同僚們的相處是處於一種良好的狀態,彼此之間的交流狀況應 當是相當良好且正向的。. 三、對西方初步評價 在前輩學者的研究中,有關王韜在墨海書館時期對西學認知與評價這方面,. 47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頁62-61。 48 王韜著,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11-12。. 25.

(32) 大體上來說都是認為王韜此時期對於西學評價還是停留在傳統士人反對觀點,特 別是在 Paul Cohen 與析平的研究中,皆認為此時期的王韜依舊受到傳統觀念羈 絆,對於西方認知還是集中在威脅的一面。49對於這個說法最有利的證據就是王 韜在 1859 年因友人周騰虎被當時兩江總督曾國藩辟為幕僚後,提筆寫了一封長 信給他,希望自己對於局勢的見解能透過周騰虎,對曾國藩政策產生影響。在這 封長信中,王韜對於當時的中西局勢有深入探討,提供了許多意見,是王韜早期 史料中,唯一較完整呈現了他當時對於西方看法的一封信。50這封長信的內容可 以大致分為四大段,前半部主要是在駁斥當時某些提倡與西方列強合作的論點, 後半部則是討論了有關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問題。 王韜在開頭第一段先討論有關中西之間的貿易問題,他認為中國與西方的貿 易發展的背後,可能會帶來某些社會問題,特別是目前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跟隨著 貿易發展而來的,會是社會風俗變遷的問題,信件內容摘錄如下:. 夫天下大利之所在,即大害之所在。有目前以為甚便而後蒙其禍者,當時 以為無傷而久承其弊者,如今西人之互市於中國是也。. 然識者以為中外異治,民俗異宜,強弱異勢,剛柔異性,潰彝夏之大防, 為民心之蟊賊,其有害不可生言者矣。 西人素工心計,最為桀黠……今者濱海島壤,江漢腹地,盡設埠頭,險隘 之區,已與我共。猝有變故,不能控制,此誠心腹大患也。有豪傑起,必 當有以驅除之矣。 《傳》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西人隆準深目,思深而慮遠,待我華 民慎薄。傭其家者,駕馭之如犬馬……見我文士,亦藐視傲睨而不為. 49 析平, 《王韜評傳》 ,頁38-42。Paul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 王韜與晚清改革》,頁16-20。 50 析平,《王韜評傳》,頁38。. 26.

(33) 禮。……夫謀食於西人者,雖乏端人,而沉落光耀之士,隱淪其間者,未 可謂竟無之也。乃數十年來,所見者,皆役於飢寒……吾恐日復一日,華 風將浸成西俗,此時名教之大壞也。51 從上述摘錄之文字,與前述王韜在日記中對英國的評論,可以看出王韜在此時期 的警戒意識相當深厚,特別是中西交流的議題上。對外國人的印象也呈現一種較 為負面的狀態。此外,信件在第一段後半部還有提到有關太平天國之間與西方列 強往來的問題,王韜也是對此保持著非常謹慎的態度,認為要注意西方各國是否 有可能因為宗教因素與太平天國合作。以上種種都顯示了當時的王韜對於西方文 化影響保持著相當保守甚至是負面的態度。 接下來內容中,王韜開始談起有關西方技術對中國的幫助與可能要注意的問 題;他一方面承認西方在技術層面上領先中國,但他認為中西之間的地理、社會 文化環境差異太大,所以不能全面性的引進西方技術,必須將其限制在特定層 面:. 至其器械造作之精,格致推測之妙,非無裨於日用者,而我中國決不能 行。……而中國地大民散,政事繁劇,若仿西國月報,必至目不暇給。…… 而內地支流,其港甚狹,即輪船之小者猶不能駛。……車過則倏洞窟穴。 而輪車之道,必鎔鐵為衢,取徑貴直,高者平,卑者增,遇河則填,遇山 則鑿,不獨工費浩繁,即地利有所未能。農家播獲之具,皆以機捩運轉, 能以一人代百十人用,宜其有利於民。不之中國貧乏者甚多,皆藉富戶以 養其身家。一行此法,數千萬貧民必至無所得食,保不生意外之變。. 然則西法必不可行乎?曰:否。哲人取法於彝狄,孔子學在四裔,亦視其. 51 王韜著,錢鍾書編,《弢園文新編》,頁188-190。. 27.

(34) 法何如耳。去其不可行者而澤其可行者,則為得矣。. 其一曰火器用於戰。……其二曰輪船用於海。……其三曰語言文字以通彼 此之情。……此三者皆吾所取法也。然用之亦出於甚不得已耳。即用其法 以制其人,壯我兵威,鋤彼驕氣,明其定律,破彼飾詞,苟非西人遠至中 國,又何需如此?豈非所益者小,而所損者大也!. 說者謂今四海合一,……不之中國奇才異能之士輩出。……故韜曰:形而 上者中國也,以道勝;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勝。如徒頌美西人而貶己所 守,未窺為治之本原者也。52 王韜這些言論與魏源在鴉片戰爭後,所提出口號: 「師夷長技以制夷」 ,以及逐漸 興起成為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的中體西用論,有明顯的相似性。特別是在「道 器說」上,認為西方的優勢只是侷限在某些可見的技術層面上,中國在其他方面, 像是形而上學部分,依舊可以保有自己的優勢,所以只要學習部分西方技術,就 能挽救中國地位。王韜曾經將這封信給予當時很重要的變法思想家馮桂芬看過, 馮桂芬也對王韜的論述大為激賞。53 王韜在信件的最後,先是指出他認為西方政治制度所存在的三大缺陷,分別 是「政教一體」、「男女並嗣」、「君民同治」,加上他所認為西方社會存在的某些 社會問題,例如司法訴訟制度、男女婚姻制度、尊上帝不尊君主等等,認為這些 都屬於陋俗,不值得效法。最後王韜則以循環史觀的概念,來說明中國只是一時 勢弱,最後必將恢復固有之地位: 52 王韜著,錢鍾書編,《弢園文新編》,頁191-194。 53 析平,《王韜評傳》,頁41。. 28.

(35) 蓋王政隆而四裔賓,大道昌而異學息。西人之來,亦吾之衰氣有已召之也。 戎狄侵凌,自古為患。商有鬼方……唐則有回紇,宋則有契丹、女真與蒙 古相終始。然皆自為消滅,敗亡旋踵,惡積禍盈,理至焦爛。觀夫遼、金、 元三朝之興,其兵力強悍無敵於天下,而自入中國,漸至委靡不振。誠哉! 自昔無常強之國也。. 即以歐洲論,羅馬盛於漢,西班牙盛於唐、宋,荷蘭盛於明,而今皆衰矣。 英至今日成為極盛,然盛即衰之機也。……英得志於中國日益甚,則與國 忌之日益深,耀兵於疆場之間,而伏戎於蕭牆之內,未可知也。. 至於我所以馭外者,其先在自審,次則料敵。……內而在朝臣工,外而督 撫大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然事有先其所急而後其所緩者,當今 要務首在平賊。……所謂體天心以行人事,莫善於此矣。54. 從上面內容來看,王韜顯然認為西方列強就有如中國歷史上的邊疆遊牧民族之患, 主要是中國自身內部問題重重,才讓西方列強有可乘之機,只要中國自身勵精圖 治,必能像過去的例子一樣,逐漸奪回固有之強大地位。 從以上討論內容,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此時期的王韜在中學與西學之間的交 流,依舊保持著相當保守的態度。這有可能受限於他當時對於西學認識並不是非 常深入,也帶有許多偏見;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忽略王韜寫這封信時,有可能 考慮到要迎合曾國藩等地方大臣的觀感,所以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對於西方文化的 熟悉與想法,另一方面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依舊是相當重視,期望可以透過 這樣的立場,在未來改革過程中,得到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但某種程度也反映 54 王韜著,錢鍾書編,《弢園文新編》,頁195。. 29.

(36) 出了他當時對於西方的一些基本認識與觀念,以及帶有保守警戒意識的思考出發 點。所以整體來說,王韜在此時對於西方的評價應該是趨向保守的態度,也就是 雖然承認西方國家在特定層面有中國可以學習的地方,但中國最大的問題來自於 自身,只要中國能解決自身的問題,西方所帶來的影響終究會被中國吸收消化。. 四、對「口岸知識份子」概念的補充 王韜在寫給周騰虎的信件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他在日記中所描述與西方 傳教士同僚之相處情形,還有他在上海朋友圈裡,對西學所表達出來的想法,呈 現一種相當矛盾的情形。王立群在《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 王韜研究》中,有討論到這個矛盾的現象,他認為單就王韜在寫給周騰虎信件中 的態度,就認定當時王韜並沒有受到西方文化任何影響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他 認為王韜這樣矛盾心態與其所身處環境以及個人遭遇有極大關係,是當時與王韜 處境相仿,所謂「口岸知識份子」的共同寫照,也就是掙扎於傳統與現代之間。 王立群比較了王韜在此時期所寫之日記與其他寫給友人的信件,發覺王韜在面對 家鄉以降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時,經常將自己的上海生活描寫得相當不堪,並且 對於西方文化以及傳教士同僚加以抨擊;同時也對自己傭書於墨海書館的原因歸 咎於經濟壓力,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特別是在 1859 年寫給舅舅朱雪泉的信件 中,是王韜對於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人的批評最激烈的一次,而這卻是在他已經在 上海工作的第十個年頭。55可以看出王韜希望透過這樣的態度來取得家鄉親友對 他受雇於外國人的諒解。 而當王韜面對的是上海新往來的友人與傳教士同僚時,卻又常大力稱讚西方 的科學技術,並對於他的傳教士同僚們讚譽有加。像是在前面我們提到的西醫合 信,他治好王韜尋求多方醫治無效的足疾這件事,便成為王韜對上海友人津津樂 道之事;前面提到王韜對於延攬他入館的麥都思相當重視,稱呼他為「海內知己」 ,. 55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頁54-55。.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次國際海洋法會議上,印度代表第三世界提議,各 國的採礦業者在進行深海採掘時,應該先支付給該地區

 美國許多城市也有少數族裔的社區存在,如 黑人區、唐人街、義大利人區,這種少數族

十一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及小組討論 十二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並完成英文學習單 十三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二、貨品之加工、製造或原材 料涉及我國與其他國家或 地區共同參與者,以在我 國境內產生最終實質轉型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義)與。 zm 且(對象)的意思。清辨在他的《中論》註解書裡'相當一致地都採用了。立而且的意 思,而月稱則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