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二、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問第一代與第二代眷民間,第一代對中國大陸的記憶、遷徙來台的過程、從軍作 戰的經驗、退休後的生活;第二代對原鄉的想像、在眷村的台灣生活經驗。以及 在兩代之間對地方、政黨與族群的認同感,訪問第一代及第二代,看其不同世代 間的差異,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對臺灣居住的眷村文化認同的趨勢研究(Trend Studies)。12並配合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及民間逐漸重視「眷村文化」,陸續成立相 關機構以及出版相關的文學刊物或影視資料,為保存也進行各式各樣的田野調查 及口述訪談紀錄,藉以進一步了解整個陸光二村的眷村文化傳承與演變。

二、 文獻回顧

參閱現今相關的眷村研究,可將近年來的相關專書、期刊及博碩士論文,筆 者將其大致歸納為四大方向:一為眷村的建構過程與認同變遷,二為眷村的社區 文化研究,三為眷村改建居住空間的研究、四為地方政府對眷村文化的保存成果,

在各個分類中以時間先後的順序排列,由下分述。

(一)

眷村的建構過程與認同變遷

此領域主要是在敘述眷村發展的歷史背景,對於全國眷村先有個全面、整體 性的認識,之後再交代生活於眷村的人民,隨著在台灣生長的經驗中,對於國的 認同、家的認同出現了如何的轉變。

首先在郭冠麟《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13楊長鎮及 莊豐嘉主編的《認識台灣眷村》、14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15。這些書中 對眷村作一概略性的敘述,再加上眷村訪談,初步對眷村的定義、源起、發展階 段、村名由來、管理機制與組織等有整體性概念。在郭冠麟《國軍眷村發展史:

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將台灣共 886 個眷村整理彙編,提供村名、地址、

興建年代、戶數、列管單位等詳細資料。在《認識台灣眷村》收錄謝佩娟所著的

12 趨勢研究是研究某特定人群在不同時間上所做的改變。取自於 Earl Babbie 著,李美華等譯,《社 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 年,頁 147。

13 郭冠麟主編,《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年。

14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台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所,2006 年。

15 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眷村組織與其他地方自治組織的差異,因為眷村自治會會長的候選人及當選人名 單都須向國防部核備,因此眷村雖是地方自治的鄉里,實際上則受到國防部的督 導,因此榮民是以蔣中正為中心,延伸到對中華民國、國民黨及中國大陸的圖騰 式情感,榮民對中國(以大陸為主,是台灣為其一部分)土地的泛地緣性認同,

要大於對台灣土地是單獨一個島的認同。

羅於陵(1991)〈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23對台北市 31 個眷村改 建國宅社區進行參與觀察和抽樣問卷調查,說明眷村是一種社會性計畫的結構,

眷村將日常生活消費集中,並且透過制度建立就業以進一步控制家庭的生計活動。

此外也透過集中的公共生活與集體規範的方式,將家庭整合到社會關係中,因此 作者認為一個統治的建立過程中,一方面取得道德與知識上的領導權,一方面則 透過國家和政府產生支配與控制的權利,因此眷村居民對國府而言是效忠、戰力;

反之國府對於眷村居民則是提供眷舍、生活物資。故眷村的形成是國民黨政府為 鞏固其統治權力,完成統治正當化所建構的一個特定空間。

吳忻怡(1996)〈「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24此文研 究眷村這一特定歷史、空間下的產物、眷村人之個人生命史的解析、及討論眷村 文學的創作。結果顯示此一族群所有的特性,包括過客的心態、移民的性格、緊 密的社區凝聚力、與大中國相連結、強烈的黨國意識等五項。在眷村文學的創作 方面,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創作意圖,對作品所產生的效應也有不同的期待,但是 所有受訪者皆認為在作品中描寫到大中國意識確是全部受訪者皆認為無可避免 的。所以眷村文學對這些特殊社會現實的描寫,也應該被當成是台灣文學中的一 個特色。

孫立梅(2001)〈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25主要以家、過 去記憶的角度來討論外省人的認同問題。研究對象以外省第一代為主,外省人的 過去記憶包括了中國的經驗與台灣的經驗,也牽涉到兩個家的記憶,強調因脫離 原生家庭,且後來的家庭與黨國高度關聯,故形成明確的認同,而和台灣人互動 的過去記憶也是多元相異的。作者提出,在外省人的中國認同討論中,其實忽略

23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24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6 年。

25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很多外省人的「中國人認同」和「台灣人認同」是可以並行,呈現一種雙重認同 的情形,這是隨著民主化歷程而增進的。這種雙重認同現象,也不等於支持統一 的立場,但是外省人仍有難以認同台灣民族主義與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障礙。在 解釋上,作者將之歸因於外省人長期捍衛中華民國,與對其個人生命意義與尊嚴 的維持。如張茂桂所言,本書的文章,雖都與國家認同主題有關,但所呈現的卻 是複雜的認同形成、變幻,以及當下的行事策略,因此對於國家認同即便此書完 成,也尚無一個定論,但都有助於對有關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多元理解。29

(二)

眷村的社區文化研究

此領域的研究多是以單一眷村為主的論文,探究眷村環境、族群文化特色。

也是本計劃的主要研究方向,試圖以單一眷村為主,勾勒出其中的眷村文化。

首先張瑞珊(1980)〈台灣軍眷村的社會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30本 文作者以問卷方式統計出合群、復興兩眷村的社會態度特質,因為是軍人軍眷的 身分,認同及凝聚力都較強烈,從而比較在教育、職業期望、政治參與等變項上,

及各變項在男與女、上與下兩代之間的異同。文中以統計的方式來探討,因為主 要以對社會的各個層面上,較少牽涉到眷民對自己本身眷村文化的層面。

鄒雲霞(1981)〈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31作者以台北市的仁本新村 為主,研究居民對該村的認同感,指出眷村是一種「特殊的社區」,以問卷的方 式調查出對本村的歸屬感、村民之間的關係以及各種會影響認同感的因素,作者 也指出本村居民認同感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三:共同回憶、長期的鄰居關係、具有 共同利益團體的性質。而這份論文大多以問卷調查在統計資料,再將結果敘述出 來,而作者也提及自己未能住在該村,所以較缺乏實際的口訪資料。

杜金國(1994)〈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畫之研究—以新竹 市公學新村為個案〉,此研究試圖從人文、精神的層面切入,探討眷村的社群與 空間結構、居民的空間經驗、文化特質,以供研擬眷村改建空間計畫的參考,並 獲得以下幾個結論:一、同質性高的社群,有助於里鄰關係的互動與社區意識的

29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2010 年,序頁 5-25。

30 張瑞珊,〈台灣軍眷村的社會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0 年。

31 鄒雲霞,〈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眷村改建後居住空間的研究

居住空間的研究集中以眷村改建國宅計畫、居住與環境品質滿意度、對社區 改建需求研究等為主。首先邱乾順(2006)〈眷村改建服務與居住滿意度之探討—

以桃園地區自立新村等五處基地為例〉,以填寫問卷並對有效問卷進行描述性統 計分析、信度分析等,探討不同背景的眷村居民對改建過程中,眷改服務人員及 完工進駐後居住品質的知覺滿意度之差異,並分析改建服務與居住生活品質兩者 間的差異。而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基本背景屬性的眷村居民,對於改建過程中的服 務滿意度以及居住生活品質差異度有差異,同時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服務滿意度的 評價較低,建議眷改單位以更好的態度去服務居民,才可獲得較佳的認同。36同 年朱復陽(2006)〈協力治理應用於眷村改建之研究—以桃園縣陸光新城為例〉, 以陸光新城改建為例,透過國內外有關公私協力治理文獻之探討並諮詢熟悉眷改 議題領域專家,以及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分析,歸納出目前眷村改建的執行情形和 窒礙因素,以求未來提升對老舊眷村的改建工作。37

隔年房明德(2007)〈桃園縣陸光新城眷戶改建決策之研究—多屬性效用模 型應用〉,文中透過多屬性效用模型步驟進行分析,試圖探討陸光新城眷戶參與 眷村改建所選擇方案之決策行為,此研究得到下列三個結論:一、眷戶參與改建 選擇之方案對國防部興建住宅品質重視程度低;二、眷戶選擇國防部興建住宅之 方案對眷村情感聯繫重視程度高;三、眷戶之世代身份屬性不同,對眷戶參與改 建選擇之方案不同。38從中得知第一代眷戶考慮的因素為情感的聯繫程度,但第 二代考慮的因素較不為此,反而以選擇領取輔助購宅款後直接搬遷的方案較高,

隔年房明德(2007)〈桃園縣陸光新城眷戶改建決策之研究—多屬性效用模 型應用〉,文中透過多屬性效用模型步驟進行分析,試圖探討陸光新城眷戶參與 眷村改建所選擇方案之決策行為,此研究得到下列三個結論:一、眷戶參與改建 選擇之方案對國防部興建住宅品質重視程度低;二、眷戶選擇國防部興建住宅之 方案對眷村情感聯繫重視程度高;三、眷戶之世代身份屬性不同,對眷戶參與改 建選擇之方案不同。38從中得知第一代眷戶考慮的因素為情感的聯繫程度,但第 二代考慮的因素較不為此,反而以選擇領取輔助購宅款後直接搬遷的方案較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