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四、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眷村文化,如配合縣政府舉辦眷村文化節、推動眷村文物館的設立、眷村文化 老歌演唱晚會、推行「陸光新城」的季刊發行等。故由上可知地方政府對眷村文 化的推動與保存,而此也可提供筆者更多陸光二村的相關文獻資料。

三、 研究範圍與對象

針對本文所探討的主題,擬定以下為研究範圍:

(一) 就研究地區方面:限於研究時間與能力,無法對全國眷村作一全面性的研究。

本文鎖定在桃園市龜山區的陸光里,也就是改建前陸光二村的所處位置。

(二) 就研究人物方面: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原先居住在陸光二村的第一、二代。第 一代指參與過戰爭,隨政府遷台的軍人,現今多為七、八十歲以上;第二代 則是第一代軍眷的子女,從小在眷村長大接受眷村文化,如今正值壯年的人 口,除了一般的眷民,尚有重要的地方人物,如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自 治會、管委會等。而第三代則因年紀太小,當眷村拆除時的三代多為國中、

小的年紀,因此在本文中尚未列入重要研討對象。

四、 研究方法

本文之研究撰寫,基本上是採歷史研究的方法,以時間為縱軸線,觀察敘述 從陸光二村的形成、到改建過後,生活在陸光新城裡的居民,其在生命記憶與認 同上的想法與轉變。在研究方法上包含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利用錄音、照相、

筆記等方式進行訪談記錄。蒐集的歷史資料包括眷村歷史相關之書籍檔案資料、

相關的博碩士論文、陸光二村自治會或文物館內保存的文件、里辦公室的文件以 及社區刊物,並運用眷村內重大活動紀念照與日常生活照片輔助。加上實際田野 考察,針對眷村改建前後的區域環境做一概括了解。一邊進行蒐集歷史資料,同 時進行對眷戶口述訪談的工作,認識眷村居民的生活及其與不同省籍族群間的社 會互動關係,以眷村居民的生命史、眷村的生活環境、眷村歷史的重建及眷村家 庭的特殊性,了解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及意識型態的形成,藉口訪蒐集更多相關 可用資料。對於訪談的口述資料處理尚可參照唐諾.里齊著《大家來做口述歷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如書中所言:「口述歷史53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 個人觀點。口述歷史訪談的是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且 以錄音或錄影記錄下彼此的問與答。」54、「口述歷史應當蒐集其他地方無法提供 的資料、觀察報告和意見,而不是搜集那些人人皆知的東西。」55「口述歷史是 透過那些有實際經驗、親臨現場的人所講的話來記錄歷史,讓未來的研究者知道:

當時人士如何生活?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當代的歷史。」56

因本文研究的主題涉及個人的生命歷程、情感及認同等議題,其涉及個人的 隱私、政治敏感以及較具爭議的國家認同等議題,因此必須獲得眷村居民的信任 以及相互熟悉,眷村居民才可能侃侃而談。因而在研究方法上,採用質化的田野 工作研究方法。57 最後在使用蒐集好口述史料時必須小心,要認知這只是當事人 自己片面、單方的認知,還需要用史學方法尋求佐證或對照,而成可信度高的史 料,用這些史料來解釋說明歷史事件,而成一論述,這樣的過程結果即可為本文 的研究增添不同色彩。

53 口述史料的生成過程主要為:一、與選定的人物針對過去特定的議題進行訪談。二、訪談的對 話整理成逐字稿。逐字稿即為史料的一種,可作為歷史研究的原料。三、整理逐字稿成為有關 研究中的一部分。(須獲得受訪者的同意)而口述史料仍有一些問題要注意:

1. 訪談者事前的功課。(如事件歷史背景、安排訪談、準備訪談的用具) 2. 訪談者與受訪者的互動。(如兩者之間的關係、訪談時的氣氛、時間) 3. 受訪者當時的記憶限制。(如事件歷史、個人情緒因素的渲染) 4. 受訪者當時的身心狀況。(如身體狀況)

5. 整理史料時,訪談者客觀的立場以及書寫的能力。

54 Donald Ritchie 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1997 年,頁 34。

55 Donald Ritchie 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頁 77。

56 Donald Ritchie 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頁 77。

57 田野工作法,是透過居住在被研究者生活的環境,與被研究者長期的互動、互信,以了解被研 究者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對於像個人情感、認同此種主觀的問題,則透過田野生活中的公、

私領域多面向的觀察,多人、多次的訪問,反覆辯證及理解,獲致一個可信度較高的研究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訪談的內容要點如下:

一、個人資料

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籍貫、學經歷介紹、家庭概況 二、對中國大陸的記憶

1. 來台前中國的生活(第一代)

2. 從軍的經驗(第一代)

3. 記憶中的原鄉(第二代)

4. 開放探親後回到原鄉的感受(第二代)

三、陸光二村的生活印象(對眷村的看法)

1. 如何安置、撤退來台的過程(第一代)

2. 退休生活(第一代)

3. 婚姻關係(通婚、社會關係網絡)

4. 工作經歷 5. 家庭生活

6. 求學生涯(第二代)

四、對族群的認同感

1. 地方感的認同、我群的認同、國族的認同 2. 選舉投票行為、政治意向

3. 中國人?台灣人?

4. 反攻、返鄉皆難(以前回不去、現在不回去)

5. 現在黨籍對選舉的影響 五、眷村改建前後的看法 1. 遷居前的補助

2. 陸光新城遷居後的生活

3. 眷村改建、土地連結、在地化 六、特別的事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