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指導教授:戴寶村 研究生:陳意倫.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June, 2015. v.

(2) 論文名稱: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 校系所組別: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103 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陳意倫. 指導教授:戴寶村. 論文提要內容: 「眷村」是國家政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也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 的一個社群,這種非宗親、非血緣的聚落,因陋就簡的密集房舍和自絕於大環 境的封閉社區形態,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多元文. 政 治 大 步保存這段台灣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外省眷村文化。 立. 化的一部份,但隨著眷村改建後,眷村文化逐漸流逝,使筆者思考到要加緊腳. 為了探究此眷村文化的演變,本文研究從眷村緣起、形成背景至改建,探. ‧ 國. 學. 討眷村形成至改建的歷史,本文的切入角度即是從訪問原先居住在陸光二村的. ‧. 第一代與第二代眷民間,第一代對中國大陸的記憶、遷徙來台的過程、從軍作. y. Nat. 戰的經驗、退休後的生活;第二代對原鄉的想像、在眷村的台灣生活經驗。以. er. io. sit. 及在兩代之間對地方、政黨與族群的認同感,訪問第一代及第二代,看其不同 世代間的差異,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對居住臺灣眷村文化認同的差異。筆者. al. n. v i n Ch 選定陸光二村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為:一、陸光二村的 1007 戶為龜山區以及 engchi U. 整個桃園市中戶數最多的眷村,若研究可為桃園的眷村文化多一貢獻及參考。 二、筆者於蒐集資料過程中發現目前尚未有太多相關資料以眷村文化研究此眷 村。三、眷村內大多數第一代眷民對眷村帶有向心力及歸屬感,但由於歲月流 逝,新生的第二代已不如上一代安於眷村,轉而紛紛離開到外面求發展,其中 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以及認同的轉變值得去關注及思考。四、也將點出那些隨國 軍來台的軍人,其多娶台灣的閩南、客家、原住民為妻,這與自大陳島上撤退 攜家帶眷的軍民,在對下一代子女的原鄉文化傳承上會有哪些不同。 陸光二村位於龜山區,於民國 53 年 7 月 1 日完工,民國 54 年啟用遷入,.

(3) 容納 1007 戶,為桃園地區規模最大之眷村。陸光二村內的眷舍,甲型、乙型、 丙型、丁型,四種皆有。陸光二村內有的相關公共機能設施,有活動中心、合 作社、自治會、籃球場、水井、托兒所、市場、醫務所等,較其他眷村完備。 民國 85 年 2 月立法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新制) ,改建後的「陸光新 城」 ,民國 95 年 5 月驗收完畢後,讓桃園市 15 個眷村住戶遷入,安置後為全桃 園市最大的軍宅。行政區為龜山區陸光里,目前是陸光里的里辦公室、陸光社 區發展協會、各區的管理委員會三方共同推動相關的公眾事務,改建後成為一 個生活機能完整的社區。. 政 治 大 鄉,只是因政治環境變遷而被迫遷移至此,因此雖在台灣生活人生大半歲月, 立 對第一代的外省人而言,他們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的確不是他們的家. 但在身分認同上是趨向於中國人的,因此筆者稱呼他們為「遷徙的第一代」。. ‧ 國. 學. 第二代從出生、求學、工作再到婚姻,看到的是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的生命歷史,. ‧. 從而建立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認為自己的家鄉就是台灣,相對於第一代,. y. Nat. 第二代的生命故事扎根於台灣,因此筆者稱呼他們為「定居的第二代」。. er. io. sit. 不同世代的認同變化,從地方感認同的形成,到政治意向與認同,以及國 族的認同,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下,第一代與第二代間是常常因為國家社會. n. al. 局勢的改變而有所變動的。.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眷村、眷村文化、陸光二村、桃園、認同與記憶、歷史記憶.

(4)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二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文獻回顧................................................................................................ 3 研究範圍與對象.................................................................................. 1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16. 特殊軍政環境下的眷村 ..........................................................17.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立. 政 治 大. 龜山眷村與陸光二村的發展歷程 ..........................................45. ‧ 國. 學. 第三章. 眷村的起源.......................................................................................... 18 眷村的分期.......................................................................................... 20 眷村的分布.......................................................................................... 29 眷村的命名.......................................................................................... 39. ‧. 第一節 桃園市龜山區的眷村.......................................................................... 45 第二節 陸光二村的形成.................................................................................. 55 第三節 改建後的陸光新城.............................................................................. 63. Nat. y. 從遷徙到定居的生命記憶 ......................................................78. sit. 第四章. n. al. er. io. 第一節 眷村文化的形成.................................................................................. 78 第二節 遷徙的第一代...................................................................................... 81 第三節 定居的第二代...................................................................................... 97. 第五章. Ch. en chi. i n U. v. g 不同世代的認同變化 ............................................................ 113. 第一節 地方感的形成.................................................................................... 115 第二節 政治意向變化.................................................................................... 122 第三節 國族的認同........................................................................................ 131. 第六章. 結論.........................................................................................140. 附錄.........................................................................................................143 參考書目.................................................................................................144. I.

(5) 圖表目錄 表目錄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眷村分期表 ..................................................................................................... 20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新舊制比較表 ......................................................... 26 全國眷村興建年代及數量統計表 ................................................................. 31 桃園市各區眷村資料表 ................................................................................. 46 龜山區九個眷村的公共設施表 ..................................................................... 53 龜山區九個眷村的改建現況表 ..................................................................... 53 陸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任期表 ................................................................. 71 「眷村」與「新城」的比較表 ..................................................................... 75. 立. 圖目錄.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圖 2-1 台灣眷村分布圖 ............................................................................................. 32 圖 3-1 龜山眷村圖 ..................................................................................................... 51 圖 3-2 初蓋好的陸光二村俯瞰圖 ............................................................................. 56.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3-3 初蓋好的陸光二村,前有花園 ..................................................................... 57 圖 3-4 陸光二村尚未拆遷的照片(右側為長壽路及虎頭山) ............................. 58 圖 3-5 約民國八十年代,陸光二村尚未拆遷的空拍圖 ......................................... 58 圖 3-6 陸光二村平面簡圖 ......................................................................................... 59 圖 3-7 陸光二村自治會 ............................................................................................. 61 圖 3-8 眷村生活:練習騎車的巷弄街景 ................................................................. 62 圖 3-9 陸光新城剛蓋好完成圖 ................................................................................. 65 圖 3-10 陸光新城遠看圖 ........................................................................................... 67 圖 4-1 參加抗日負傷榮譽證件 ................................................................................. 84 圖 4-2 眷舍居住憑證 ................................................................................................. 93 圖 4-3 第一代返鄉探親,與中國家人合影 ........................................................... 101 圖 4-4 第二代返鄉探親,與中國家人合影 ........................................................... 101 圖 4-5 眷村生活:第二代於家中屋頂拍攝 ........................................................... 105 圖 4-6 眷村生活:第二代於自家門前和鄰居一起拍攝 ....................................... 106 圖 4-7 眷村生活:第二代於自家門前和二姐一起拍攝 ....................................... 108 圖 4-8 眷村生活:第二代各自成家後於節慶返家和家人一起慶祝 ................... 110. Ch. engchi. i n U. v. 圖 4-9 眷村生活:第二代於自家門前一起烤肉 ................................................... 110 圖 5-1 家中懸掛蔣中正與蔣經國肖像 ................................................................... 125 圖 5-2 2014 年九合一選舉,國旗飄揚 ................................................................ 130 II.

(6)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民國 38 年政府遷台,伴隨而來的是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 來台,是民國以來臺灣最大的一次人口遷移,同時也是一種被迫型政治性人口移 轉,「眷村」就是國家政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也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 的一個社群,在講親情、重地緣的台灣社會裡,無論是新移民或原住民大都是以 自我的意願及習慣選擇居住地,幾乎是以同室宗親的血緣關係為核心,形成村落。. 政 治 大. 然而,眷村並非以地域或血緣為核心,是以軍事的職業或階級為依據,由政府安. 立. 置分配居住地為主,1這種非宗親、非血緣的聚落,因陋就簡的密集房舍和自絕. ‧ 國. 學. 於大環境的封閉社區形態,2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 多元文化的一部份。全台各地約有 886 個眷村,眷村歷經六十餘年,從創始、成. ‧. 長、轉型、改建、到回春期等五個時期,歷經不同階段的改變。3不同的眷村也 會因時間、地區、軍種、官階呈現出不同的風采和面貌,但在其中卻有著共同的. y. Nat. al. er. io. 在那個時空環境下所產生極為特殊的「眷村文化」。4. sit. 階級性、封閉性與神秘性,不同於一般台灣傳統社會,而也只有到台灣才能研究,. n. v i n Ch 於「本省人」的他群概念。 所以一但當初的歷史時空不再,加上在台灣的生活 engchi U. 「外省人」是一個普遍集合名詞,由於在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出相對 5. 經驗,外省人也會隨著時間消失或改變,因此所謂的外省人族群並不會一代一代 傳下去,即使是外省第二代或第三代,他們的族群性格與認同跟第一代也會有所 不同。6. 1 2 3 4.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主編, 《眷村憶往—藝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 年,頁 28。 黃宣範, 〈眷村人的「台灣人」經驗〉, 《台灣風物》,43:2,1993 年 6 月,頁 97。 詳見本文第二章第一節眷村分期所述。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 《眷村 2006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 ,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6 年,頁 12。. 5. 王宏仁、李廣鈞等著,《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2008 年,頁 97。. 6. 李廣鈞, 《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名字∕命名」的社會學分析》 ,台北:學富文化,2004 年, 頁 107。 1.

(7) 陸光二村7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後於民國 89 年配合眷村改建條例,全村拆遷 完畢,並於民國 95 年改建為「陸光新城」,交屋後可容納 1600 戶,共安置十五 個眷村,為全縣最大軍宅,8由於筆者本身乃眷村第三代,童年時光於陸光二村 成長,感受過眷村的多元文化,當立法院通過眷村改建條例後,在時代的趨勢下, 眷村的老舊加上政府希望外省人融入台灣文化,將改建的格局設為開放式空間, 因此陸光二村改建後,使筆者思考到若不加緊腳步的留下這段台灣特殊歷史背景 下的外省眷村文化,追隨前人的研究,將之紀錄保存下來,恐怕將隨時間而消失。 根據當時任職於陸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聶哲淵表示,目前全區年齡分布為六十 歲以上高齡人口佔約一半,改建後就陸光二村居民也遷回七百餘戶,可以看出原 住於陸光二村第一代以及第二代的眷民仍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可供研究。9. 政 治 大 的眷村, 若研究可為桃園的眷村文化多一貢獻及參考。二、筆者於蒐集資料過 立 程中發現目前尚未有太多相關資料以眷村文化研究此眷村。三、眷村內大多數第 故綜而言之,一、陸光二村的 1007 戶為龜山區以及整個桃園市中戶數最多 10. ‧ 國. 學. 一代眷民對眷村帶有向心力及歸屬感,但由於歲月流逝,新生的第二代已不如上 一代安於眷村,轉而紛紛離開到外面求發展,11其中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以及認同. ‧. 的轉變也值得去關注及思考。四、也將點出那些隨國軍來台的軍人,其多娶台灣. sit. y. Nat. 的閩南、客家、原住民為妻,這與自大陳島上撤退攜家帶眷的軍民,在對下一代 子女的原鄉文化傳承上會有哪些不同。故筆者選定陸光二村為主要研究對象。. io. n. al. er. 針對本文所研究的陸光二村,因為身為第三代的關係,相較於外人就有研究. i n U. v. 上的優勢,對於受訪的第一代爺爺、第二代叔叔阿姨們,就顯得更為親近,因此. Ch. engchi. 在他們生命記憶史,都可以不厭其煩的跟筆者分享;同時因為熟識的關係,在認 同上的問題就更能侃侃而談,貼切而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更增進論文第 一手口訪史料的可靠度。為了探究此眷村文化的演變,筆者嘗試做一研究從眷村 緣起、形成背景至改建,探討眷村形成至改建的歷史,本文的切入角度即是從訪 7. 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在蔣宋美齡女士任職婦女會會長期間,由海內外華僑募款所得,由鼎新營 造公司施工,於民國五十三年 7 月 1 日完工,隔年 7 月 1 日進駐完畢,當時一共進駐 1007 戶。 取自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6 年,頁 45。 8 由軍人軍眷所組成的軍宅,改建後除了陸光二村外,尚有憲光二村、成功新村、慈恩一村、凌 雲二村、建國一村、建國四村、建國八村、建國十村、建國十一村、建國十二村、建國十五村、 建國十六村、建國十七村、建國十八村。其中成功新村只有六戶,但六戶皆接受政府補助而無 遷入,故法定十五村,實際只有十四村遷入。取自於 2009 年 10 月 18 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發 展協會理事長聶哲淵。 9 取自於 2009 年 10 月 18 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聶哲淵。 10 桃園縣龜山鄉公所編印, 《龜山鄉志》,桃園:龜山鄉公所,2005 年,頁 48。 11 黃宣範, 〈眷村人的「台灣人」經驗〉,頁 98。 2.

(8) 問第一代與第二代眷民間,第一代對中國大陸的記憶、遷徙來台的過程、從軍作 戰的經驗、退休後的生活;第二代對原鄉的想像、在眷村的台灣生活經驗。以及 在兩代之間對地方、政黨與族群的認同感,訪問第一代及第二代,看其不同世代 間的差異,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對臺灣居住的眷村文化認同的趨勢研究(Trend Studies)。12並配合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及民間逐漸重視「眷村文化」,陸續成立相 關機構以及出版相關的文學刊物或影視資料,為保存也進行各式各樣的田野調查 及口述訪談紀錄,藉以進一步了解整個陸光二村的眷村文化傳承與演變。. 二、 文獻回顧. 政 治 大. 參閱現今相關的眷村研究,可將近年來的相關專書、期刊及博碩士論文,筆. 立. 者將其大致歸納為四大方向:一為眷村的建構過程與認同變遷,二為眷村的社區. ‧ 國. 學. 文化研究,三為眷村改建居住空間的研究、四為地方政府對眷村文化的保存成果, 在各個分類中以時間先後的順序排列,由下分述。. ‧. 眷村的建構過程與認同變遷. io. sit. y. Nat. (一). n. al. er. 此領域主要是在敘述眷村發展的歷史背景,對於全國眷村先有個全面、整體. i n U. v. 性的認識,之後再交代生活於眷村的人民,隨著在台灣生長的經驗中,對於國的. Ch. engchi. 認同、家的認同出現了如何的轉變。. 首先在郭冠麟《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 、13楊長鎮及 莊豐嘉主編的《認識台灣眷村》、14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15。這些書中 對眷村作一概略性的敘述,再加上眷村訪談,初步對眷村的定義、源起、發展階 段、村名由來、管理機制與組織等有整體性概念。在郭冠麟《國軍眷村發展史: 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 ,將台灣共 886 個眷村整理彙編,提供村名、地址、 興建年代、戶數、列管單位等詳細資料。在《認識台灣眷村》收錄謝佩娟所著的 12. 13. 14 15. 趨勢研究是研究某特定人群在不同時間上所做的改變。取自於 Earl Babbie 著,李美華等譯, 《社 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 年,頁 147。 郭冠麟主編, 《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年。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台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所,2006 年。 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 3.

(9) 〈台灣眷村調查—以龜山眷村為例〉中,其利用田野調查及口訪,清楚交代龜山 區九個眷村的基本狀況及眷村的興建資料,也提及龜山眷村命名狀況與軍種分佈, 以及龜山眷村公共空間與居住空間機能狀況,最後龜山眷村的增建翻新與改建情 形,因此在研究陸光二村的背景上提供了可靠的資料。16在《眷戀─陸軍眷村》 內有訪談陸光二村的第二代眷民劉紹潭先生,提及在陸光二村生活的經驗與改建 後的感言。17在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的《戀戀眷村—深深情義》 中,蒐集來自台灣各地眷村的故事,將二十九篇文章整理成冊,保存眷村文化。 其中有村民宋子劍在其中所寫的〈緬懷陸光二村〉18提到在眷村的生活經驗,以 及陸光二村因為良好的公共建設,使村民都可以充分就學,且陸光新城雖是最後 一批改建完成,但卻是改建品質最好的。. 政 治 大 整體大概的眷村文化。而黃宣範〈眷村人的「台灣人」經驗〉以深度訪談來分析 立 台灣人的經驗,認為眷村人的台灣經驗正處於認同的同化階段,亦即開始認同台 在黃宣範〈眷村人的「台灣人」經驗〉與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19可了解. ‧ 國. 學. 灣,但作者認為外省族群在族群意識等種種研究指標異於閩南人、客家人或原住 民,因此推論外省族群的整合至少需要四個世代。20但就筆者截至目前為止的觀. ‧. 察,可能不需四個世代,而是三個世代就可以整合,尤其是那些娶台灣妻子的第. sit. y. Nat. 一代外省人家庭。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中則提到一個觀念為:在軍仇敵愾的 條件下,父兄長不在家,因此第二代眷民在由母系家長所帶領的情況下,會產生. io. n. al. er. 出有群我的集體意識型態,好的努力讀書出人頭地,不好的則結黨營私誤入歧途。. i n U. v. 並指出時勢創造原本只是短暫而暫時性的眷村,但那集體意識以及象徵著集體意. Ch. engchi. 識的空間表徵都成為社會的一個烙記,而如今一樣是受到政治的影響,眷村將夷 為平地而改建,接受社會更新以國宅、新村的方式重新出現。21 胡台麗(1990)〈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22中提及 榮民是對國家民族效忠,對領袖堅貞,而對眷村文化方面,作者認為眷村是一個 特殊地域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是屬於一種和大社會脫節的邊緣性文化。也提出 16 17 18. 19 20 21 22.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頁 20-35。 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頁 46-50。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 《戀戀眷村—深深情義》,台北:退輔會,2006 年,頁 69-74。 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6:4,1996 年 4 月,頁 74。 黃宣範, 〈眷村人的「台灣人」經驗〉,頁 108-109。 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 ,頁 74-75。 胡台麗, 〈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9 卷,1990 年,頁 107–132。 4.

(10) 眷村組織與其他地方自治組織的差異,因為眷村自治會會長的候選人及當選人名 單都須向國防部核備,因此眷村雖是地方自治的鄉里,實際上則受到國防部的督 導,因此榮民是以蔣中正為中心,延伸到對中華民國、國民黨及中國大陸的圖騰 式情感,榮民對中國(以大陸為主,是台灣為其一部分)土地的泛地緣性認同, 要大於對台灣土地是單獨一個島的認同。 羅於陵(1991)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 ,23對台北市 31 個眷村改 建國宅社區進行參與觀察和抽樣問卷調查,說明眷村是一種社會性計畫的結構, 眷村將日常生活消費集中,並且透過制度建立就業以進一步控制家庭的生計活動。 此外也透過集中的公共生活與集體規範的方式,將家庭整合到社會關係中,因此 作者認為一個統治的建立過程中,一方面取得道德與知識上的領導權,一方面則. 政 治 大 反之國府對於眷村居民則是提供眷舍、生活物資。故眷村的形成是國民黨政府為 立 鞏固其統治權力,完成統治正當化所建構的一個特定空間。. 透過國家和政府產生支配與控制的權利,因此眷村居民對國府而言是效忠、戰力;. ‧ 國. 學. 吳忻怡(1996) 〈「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 ,24此文研 究眷村這一特定歷史、空間下的產物、眷村人之個人生命史的解析、及討論眷村. ‧. 文學的創作。結果顯示此一族群所有的特性,包括過客的心態、移民的性格、緊. sit. y. Nat. 密的社區凝聚力、與大中國相連結、強烈的黨國意識等五項。在眷村文學的創作 方面,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創作意圖,對作品所產生的效應也有不同的期待,但是. io. n. al. er. 所有受訪者皆認為在作品中描寫到大中國意識確是全部受訪者皆認為無可避免. i n U. v. 的。所以眷村文學對這些特殊社會現實的描寫,也應該被當成是台灣文學中的一 個特色。. Ch. engchi. 孫立梅(2001)〈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25主要以家、過 去記憶的角度來討論外省人的認同問題。研究對象以外省第一代為主,外省人的 過去記憶包括了中國的經驗與台灣的經驗,也牽涉到兩個家的記憶,強調因脫離 原生家庭,且後來的家庭與黨國高度關聯,故形成明確的認同,而和台灣人互動 的過去記憶也是多元相異的。作者提出,在外省人的中國認同討論中,其實忽略. 23. 24. 25. 羅於陵,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 ,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吳忻怡, 〈「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6 年。 孫立梅, 〈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 年。 5.

(11) 了他們對台灣認同的可能,並提及在台灣人遺忘中國來記憶台灣的過程裡,將外 省人富含中國性的認同他者化,欲予以排斥,才使外省人的認同出現危機。 高格孚, 《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 ,本書的目的是解釋「外省人」 這個名詞緣起與發展的政治意義,瞭解外省人的思想邏輯與國家認同形成的多元 化情感。26首先對於「外省人」的歷史面貌有清晰的刻畫;再指出外省人在國家 認同上困境,說明這個巨大且緩慢的轉型;並透過一份自行設計、訪談的問卷調 查表資枓分析,最後結論是並沒有一個「外省人的共同體」,認為在外省人這個 族群中,也沒有一個「國家認同」 、 「中華文化歸屬」以及「兩岸關係未來」的共 識。27值得一提是,作者以身為外國人,較客觀、不涉入情感的立場,處理這個 重要的問題。本書正是作者在巴黎政治研究所的法文博士論文《多元化的國家認. 政 治 大 莊勝傑(2011)〈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 文中以戰後在臺灣出 立 現的新的聚落型態一軍眷村為主題,以歷史背景與地理空間為主軸,輔以法規、. 同:台灣的外省人及認同轉變,1988~1997》的精華部分中文摘要與改寫。 28. ‧ 國. 學. 政策、軍事、都市設計等觀點,探討整個軍眷村從形成(生) 、發展(長) 、改建 (死)等變遷歷程。該文選定臺北市為範圍,結合臺北市整體都市發展,探究臺. ‧. 北市的軍眷村發展演變。. sit. y. Nat.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書中收錄九篇的文章,作 者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處理台灣一個敏感且不易面對的問題,也就是和國家有關. io. n. al. er. 的外省人認同、情感價值、策略行動的問題。與本文較為相關的列舉如下:其中. i n U. v. 在尚道明的〈眷村居民的國家認同〉根據人類學的村落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眷村. Ch. engchi. 居民老少世代的「國家認同」一種堅定的、甚至反共的「中華民國認同」、從身 處的歷史環境、過程,以及個人生命史,終至日常生活的黨國制度安排等,如何 交織交互作用,形成綿密的「國家」與「我」之間一種難以撼動的垂直關係與認 同。孫鴻業的〈「外省人」第二代的國家認同〉 ,則以通過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的 年輕一輩外省人為主。研究這些年輕人的認同成長經驗,他強調:自我與外在環 境大歷史的辯證與互動,進而討論內在認同的感受與變化。例如,年輕一代自我 調適與認同的策略,像是沉默、順從台灣意識、自我防衛,或者建構出雙重認同 等多面貌。沈筱綺的〈故土與家園〉,她以客觀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法,分析出 26 27 28. 高格孚, 《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 ,台北:允晨文化,2004 年,頁 15。 高格孚, 《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 ,頁 21。 莊勝傑, 〈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6.

(12) 很多外省人的「中國人認同」和「台灣人認同」是可以並行,呈現一種雙重認同 的情形,這是隨著民主化歷程而增進的。這種雙重認同現象,也不等於支持統一 的立場,但是外省人仍有難以認同台灣民族主義與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障礙。在 解釋上,作者將之歸因於外省人長期捍衛中華民國,與對其個人生命意義與尊嚴 的維持。如張茂桂所言,本書的文章,雖都與國家認同主題有關,但所呈現的卻 是複雜的認同形成、變幻,以及當下的行事策略,因此對於國家認同即便此書完 成,也尚無一個定論,但都有助於對有關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多元理解。29. (二). 眷村的社區文化研究. 政 治 大. 此領域的研究多是以單一眷村為主的論文,探究眷村環境、族群文化特色。. 立. 也是本計劃的主要研究方向,試圖以單一眷村為主,勾勒出其中的眷村文化。. ‧ 國. 學. 首先張瑞珊(1980)〈台灣軍眷村的社會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30本 文作者以問卷方式統計出合群、復興兩眷村的社會態度特質,因為是軍人軍眷的. ‧. 身分,認同及凝聚力都較強烈,從而比較在教育、職業期望、政治參與等變項上, 及各變項在男與女、上與下兩代之間的異同。文中以統計的方式來探討,因為主. Nat. sit. y. 要以對社會的各個層面上,較少牽涉到眷民對自己本身眷村文化的層面。. al. er. io. 鄒雲霞(1981)〈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31作者以台北市的仁本新村. v i n Ch 式調查出對本村的歸屬感、村民之間的關係以及各種會影響認同感的因素,作者 engchi U 也指出本村居民認同感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三:共同回憶、長期的鄰居關係、具有 n. 為主,研究居民對該村的認同感,指出眷村是一種「特殊的社區」,以問卷的方. 共同利益團體的性質。而這份論文大多以問卷調查在統計資料,再將結果敘述出 來,而作者也提及自己未能住在該村,所以較缺乏實際的口訪資料。 杜金國(1994)〈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畫之研究—以新竹 市公學新村為個案〉,此研究試圖從人文、精神的層面切入,探討眷村的社群與 空間結構、居民的空間經驗、文化特質,以供研擬眷村改建空間計畫的參考,並 獲得以下幾個結論:一、同質性高的社群,有助於里鄰關係的互動與社區意識的 29 30. 31.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2010 年,序頁 5-25。 張瑞珊, 〈台灣軍眷村的社會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0 年。 鄒雲霞, 〈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7.

(13) 形成。二、社群階層的差異會影響居民間的互動。三、眷村的空間結構有明確的 層級性及特殊的環境元素等。四、眷村居民的失落感:老一輩來自家園的幻滅及 根源的迷失,第二代則是經濟與政治的失勢。五、空間規劃會影響里鄰互動、地 區認同與社區意識的形成等等。32 尚道明(1995) 〈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眷村居民的中華民國情感,方法上透過田野工作與眷民互動, 用他們的生命史、眷村的生活環境、歷史重建及眷村家庭的特殊性來解釋其中的 中華民國情感。指出對第一代而言,由於歷經戰亂,形成中華民國的(反共)支 持者,這些居民的個人時代經歷,除了透過家庭傳述給下一代感受外,眷村家庭 的特殊及眷村的生活環境都與國家有著密切關係。而出生、成長在此的第二代就. 政 治 大 於歸屬感等較具情感性的問題,解釋有限,同時結論也提出對於第二代的國家認 立 同探討不足,期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這樣形成他們認同中華民國的重要基礎。但文中因為大多以量化的方式進行,對. 33. ‧ 國. 學. 何政哲(2005) , 〈大陳過台灣-1950 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 ,34本文將從大 陳撤退開始,金剛計畫的進行,以及大陳人來台後,政府輔導措施的進行,輔導. ‧. 成效的優劣,進行探討。並將大陳人在台灣所遭遇到的困境,應對的方式和社會. sit. y. Nat. 適應做一說明,進一步瞭解大陳人在台灣的生活情形,以期讓大陳人從故鄉到台. io. 背景相關資料的認識。. n. al. er. 灣的過程與經歷,能完整的呈現出來。對本文在陸光二村來自大陳島的軍民提供. i n U. v. 李怡潔(2007) 〈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研究—以台南縣仁村為例〉 ,35本. Ch. engchi. 篇論文主要描述眷村的興建、文化變遷及族群認同。從大陸軍眷遷臺的時代背景 談起,再論全台眷村興建過程與改建現況,最後以仁和村為案例探討眷村的歷史 與文化特色,其焦點於來台後眷村的整體發展,但可惜的是論文架構中的訪談人 數較少。. 32. 33. 34. 35. 杜金國, 〈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空間經歷與計畫之研究—以新竹市公學新村為個案〉 ,台北:台 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碩士論文,1994 年,頁 118。 尚道明, 〈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頁 97。 何政哲, 〈大陳過台灣-1950 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 ,台北: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年。 李怡潔, 〈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8.

(14) (三). 眷村改建後居住空間的研究. 居住空間的研究集中以眷村改建國宅計畫、居住與環境品質滿意度、對社區 改建需求研究等為主。首先邱乾順(2006) 〈眷村改建服務與居住滿意度之探討— 以桃園地區自立新村等五處基地為例〉,以填寫問卷並對有效問卷進行描述性統 計分析、信度分析等,探討不同背景的眷村居民對改建過程中,眷改服務人員及 完工進駐後居住品質的知覺滿意度之差異,並分析改建服務與居住生活品質兩者 間的差異。而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基本背景屬性的眷村居民,對於改建過程中的服 務滿意度以及居住生活品質差異度有差異,同時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服務滿意度的 評價較低,建議眷改單位以更好的態度去服務居民,才可獲得較佳的認同。36同. 政 治 大. 年朱復陽(2006) 〈協力治理應用於眷村改建之研究—以桃園縣陸光新城為例〉,. 立. 以陸光新城改建為例,透過國內外有關公私協力治理文獻之探討並諮詢熟悉眷改. ‧ 國. 窒礙因素,以求未來提升對老舊眷村的改建工作。37. 學. 議題領域專家,以及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分析,歸納出目前眷村改建的執行情形和. ‧. 隔年房明德(2007)〈桃園縣陸光新城眷戶改建決策之研究—多屬性效用模 型應用〉,文中透過多屬性效用模型步驟進行分析,試圖探討陸光新城眷戶參與. Nat. sit. y. 眷村改建所選擇方案之決策行為,此研究得到下列三個結論:一、眷戶參與改建. al. er. io. 選擇之方案對國防部興建住宅品質重視程度低;二、眷戶選擇國防部興建住宅之. v i n Ch 建選擇之方案不同。 從中得知第一代眷戶考慮的因素為情感的聯繫程度,但第 engchi U 二代考慮的因素較不為此,反而以選擇領取輔助購宅款後直接搬遷的方案較高, n. 方案對眷村情感聯繫重視程度高;三、眷戶之世代身份屬性不同,對眷戶參與改 38. 故第一代對眷村社區的認同較高,而此想法的轉變也為本文所要探討的。 可看出陸光新城在民國 95 年改建完成後,馬上就有學者針對其做研究,不 過以陸光二村為例子的研究,尚圍繞在眷村改建後居住空間的研究,較無眷村文 化的相關研究,因此本文以此為主要研究方向。. 36. 37. 38. 邱乾順, 〈眷村改建服務與居住滿意度之探討—以桃園地區自立新村等五處基地為例〉 ,桃園: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朱復陽, 〈協力治理應用於眷村改建之研究—以桃園縣陸光新城為例〉 ,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 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年。 房明德, 〈桃園縣陸光新城眷戶改建決策之研究—多屬性效用模型應用〉 ,台北:世新大學行政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頁 53。 9.

(15) (四). 地方政府對眷村文化的保存成果. 自民國 85 年起,由於眷村條例的通過,眷村改建工程逐漸展開,許多眷村 在完成遷建後即進行拆除,老房子在一夕間被怪手、推土機移為平地,許多眷村 文物也在交錯間消失。有鑒於眷村文化的急速流失,除了文中上述由學者、地方 文史工作者,或是有識之士所完成的眷村相關研究,新竹、台北、桃園等縣市地 方政府也意識到眷村正逐漸消失,而開始重視眷村文化,陸續成立相關機構以及 出版相關的文學刊物或影視資料。 首先,新竹市文化局自 1997 年起舉辦全國文藝季「竹籬笆內的春天:眷村 的故事」活動,即開始進行眷村文史工作之訪查,並出版為數不少的專書廣泛探. 政 治 大. 討新竹市的眷村歷史、口述史、影像與田野調查紀錄。每年亦舉辦「眷村藝術節」,. 立. 內容與桃園所辦理之模式大略相同。2002 年 12 月 28 日,新竹市政府則利用位於. ‧ 國. 學. 東大路原日式建築,改裝為「新竹市眷村博物館」展覽眷村文物,2004 年新竹 市文化出版林松《眷念: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文物專輯》 。2005 年 11 月起開始整建. ‧. 博物館的三層樓建築,分別規劃成國軍來台、眷村生活、眷村改建等主題,提供 民眾完整的眷村文頁展示。整體而言,新竹市和桃園市政府在眷村文史研究上較. sit. y. Nat. 有規模的。39. al. er. io. 在台北方面,台北市於 1998 年舉行北市眷村文化保存與發展座談會,討論. v i n Ch 村調查研究》 , 介紹新北市眷村產生的背景,並探討眷村居民的社區文化、身分 engchi U 認同與國家觀念。另外新北市文化局也補助經費及全程指導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 n. 台北眷村生活的點滴與特色。新北市文化局則在 2001 年出版何思瞇《台北縣眷 40. 下,完成《台北縣地方文史研究—眷村篇》,從 2005 年到 2008 年,每年一本, 指出眷村源起、定義、分布、分期,還有改建過的新城與眷村不同之處,口訪新 北市不同眷村的居民。 桃園市政府領先全國,最先發動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結合在地文史社團 及社區共同規劃的「眷村文化節」活動,從西元 2001 年開始每年舉辦「眷村文 化節」 ,是以年代列舉要項:2001 年—開辦;2002 年—設置虛擬眷村博物館;2003 年—以眷村劇場、眷村文史館、眷村嘉年華、眷村同學會四大方向為規劃主軸;. 39 40. 郭冠麟主編,《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頁 286。 何思瞇, 《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 ,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1 年。 10.

(16) 2004 年—眷村文史座談、眷村訪查報導、協助眷村故事館成立以展示龜山九大 眷村風貌;2005 年—全國眷村研討會、眷村部落格;2006 年—眷村紀錄片「想 我們的眷村媽媽」發表、將龜山憲光二村推動成為歷史建築。41眷村文化節的活 動內容包括:眷村文物展、老歌演唱、眷村蚊子電影院、田野調查、相聲、麻將 比賽、眷村美食、文史座談會、眷村同學會等等,政府致力推行一系列的保存眷 村文化活動。 此外桃園市政府也進行縣內傳統聚落之調查建檔,其中黃承令所主持的《中 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於導言中提及台灣對眷村 的研究,不論人文、社會、歷史甚至實質環境均甚缺乏,僅有少數碩士論文,其 餘大都為口述訪談資料。42文中清楚整理全台眷村的分布,提及眷村的時代意義:. 政 治 大 另外也提出眷村沒落與凋零是因人口老化、第二代遷出,以及改建後高密度的都 立 會景觀。 而在趙如璽主編的《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 ,從國家整體到 自給自足的生活圈是國家機制下的表現、眷村空間與組織是階級社會的縮影等。. 43. ‧ 國. 學. 桃園的眷村形成,提及在全台 888 處眷村中,桃園就擁有 86 處,探討在這些眷 村的文化及特色,因此對於桃園市的眷村會有更進一步認識,是一本涵蓋眷村歷. ‧. 史、人文、空間及文化保存的重要著作,極具學術研究與參考價值,尤其在眷村. sit. y. Nat. 內的空間配置上更是提供本文相當大的幫助。44可惜的是在個別眷村文化介紹中, 只挑選四個村作介紹,45對於陸光二村則較少介紹。另外在《眷村六十:榮耀再. io. n. al. er. 現》中,則收錄了六十個眷民當年的軍旅生活、作戰經驗,像這些國軍英雄致敬, 其中是陸光二村的有六篇。46. Ch. engchi. i n U. v. 桃園市政府至目前為止也讓「馬祖新村」 、 「陸光三村文康中心」 、 「太武新村」 與「憲光二村」登錄為歷史建築,這幾個歷史建築與聚落,也是桃園眷村文化節. 41. 42. 43 44 45. 46. 鄧榮坤、邱傑編著, 《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 ,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2007 年,頁 54-55。也因此書出版為 2007 年,所以尚無紀錄近幾年資料。 黃承令主持, 《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2007 年,導言。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頁 2-31 至 2-33。 趙如璽編, 《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 ,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 年。 陸軍眷村忠貞新村、陸軍眷村馬祖新村、空軍眷村建國八村、憲兵眷村憲光二村。趙如璽編, 《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頁 2-3。 這六篇分別為吳俊傑,〈偵查人生的國軍作家〉、閻正禮, 〈當兵受訓的過程〉 、張熠青,〈投筆 從戎.翱翔天空〉 、劉武山, 〈飛安幕後的英雄〉 、史天興, 〈國軍工程師〉 、鄒正文, 〈難忘的游 擊戰〉 。收錄在桃園縣文化局編, 《眷村六十:榮耀再現》 ,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 年,頁 106-117。 11.

(17) 這幾年的主要舉辦場地。首先,中壢龍岡的「馬祖新村」,47民國 93 年完成歷史 登錄,建築特色是依官階分出建地大小,各層級的房舍皆有,社區經營良好,人 稱「將軍村」 ,48內含馬祖社區、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第一分會、社區托兒所、 馬祖社區公園、福利社、菜市場等。除了建築本身,周邊仍保有許多地方的傳統 特色、風味小吃等,具有再利用的潛力。49其次,位在龜山的「陸光三村文康中 心」,陸光三村已就地整體改建成嶄新漂亮的千禧國宅,留低矮的原活動中心站 立一旁。民國 93 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而保留下來,之後改建為「眷村故事館」, 內容以展覽眷村文物為主,將內部營造為老眷村之情境,位於光峰路上免費開放 民眾參觀,眷村故事館本身是座興建於民國七十年代的兩層樓建築,本為前陸光 三村自治會辦公、開會的地方,曾因眷村改建閒置的社區空間,現成為桃園第一. 政 治 大 在大溪的「太武新村」 ,為民國 51 年建成,是當時陸軍上校階級以上高官階軍官 立 的眷舍,全數為兩層樓加強磚造,風格獨特。民國 98 年完成歷史登錄,登錄原. 個設立在社區中的眷村博物館,同時也是龜山的第一座地方文化館。50再者,位. ‧ 國. 學. 因為太武新村是 823 砲戰後所新建之較高級軍官眷村,村中也保存相當珍貴高級 的樹種,加上眷村空間寬敞,生活空間品質佳。51最後同樣位在龜山區還有明德. ‧. 路的「憲光二村」,民國 103 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理由有三,一是它是桃園唯. sit. y. Nat. 一的憲兵宿舍,二為村內具有不同時期兩種類型之眷舍型態,第一期:民國 57 年興建一層平房連棟式眷舍 100 戶。第二期:民國 62 年興建四層樓鋼筋混凝土. io. n. al. er. 職務官舍 40 戶。三是村內擁有許多超過五十年以上的老樹。村內建築大多仍維. i n U. v. 持隔間之石灰牆,外圍則以紅磚牆為主的早期眷村建築形式,及後來增建的公寓. Ch. engchi. 式眷舍,有著完整的洗石子牆面,因此在村子中可以看到,早期時及後來的公寓 式兩種眷舍樣貌,甚至連村內的廣播系統也都還架在那兒,見證著當年的眷村生 活。52這四個目前登錄為歷史建築為法定的資產,長期進行社區的經營與全縣眷 村文化的推動,也是桃園重要的文化點,肩負了讓新舊聚落融合的使命。 加上陸光二村改建為陸光新城後在 D 區內也有成立自身的歷史文物館,館 內的資料都可以為這份研究作為參考,且館內的歷任理事長也都不遺餘力地在推 47. 48 49 50 51 52. 興建於民國 46 年,首批建成 76 戶,後來由於士官們的需求,在周圍增建 210 戶。民國 84 年 間馬祖新村併入陸航一村的 17 戶,總居住眷屬共約 1736 人。 鄧榮坤、邱傑編著, 《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頁 28。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 2014/12/01。 鄧榮坤、邱傑編著, 《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頁 78。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 2014/12/01。 鄧榮坤、邱傑編著, 《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頁 71-72。 12.

(18) 動眷村文化,如配合縣政府舉辦眷村文化節、推動眷村文物館的設立、眷村文化 老歌演唱晚會、推行「陸光新城」的季刊發行等。故由上可知地方政府對眷村文 化的推動與保存,而此也可提供筆者更多陸光二村的相關文獻資料。. 三、 研究範圍與對象 針對本文所探討的主題,擬定以下為研究範圍: (一) 就研究地區方面:限於研究時間與能力,無法對全國眷村作一全面性的研究。 本文鎖定在桃園市龜山區的陸光里,也就是改建前陸光二村的所處位置。 (二) 就研究人物方面: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原先居住在陸光二村的第一、二代。第. 政 治 大. 一代指參與過戰爭,隨政府遷台的軍人,現今多為七、八十歲以上;第二代. 立. 則是第一代軍眷的子女,從小在眷村長大接受眷村文化,如今正值壯年的人. ‧ 國. 學. 口,除了一般的眷民,尚有重要的地方人物,如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自 治會、管委會等。而第三代則因年紀太小,當眷村拆除時的三代多為國中、. Nat. sit. y. ‧. 小的年紀,因此在本文中尚未列入重要研討對象。. io. n. al. er. 四、 研究方法. i n U. v. 本文之研究撰寫,基本上是採歷史研究的方法,以時間為縱軸線,觀察敘述. Ch. engchi. 從陸光二村的形成、到改建過後,生活在陸光新城裡的居民,其在生命記憶與認 同上的想法與轉變。在研究方法上包含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利用錄音、照相、 筆記等方式進行訪談記錄。蒐集的歷史資料包括眷村歷史相關之書籍檔案資料、 相關的博碩士論文、陸光二村自治會或文物館內保存的文件、里辦公室的文件以 及社區刊物,並運用眷村內重大活動紀念照與日常生活照片輔助。加上實際田野 考察,針對眷村改建前後的區域環境做一概括了解。一邊進行蒐集歷史資料,同 時進行對眷戶口述訪談的工作,認識眷村居民的生活及其與不同省籍族群間的社 會互動關係,以眷村居民的生命史、眷村的生活環境、眷村歷史的重建及眷村家 庭的特殊性,了解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及意識型態的形成,藉口訪蒐集更多相關 可用資料。對於訪談的口述資料處理尚可參照唐諾.里齊著《大家來做口述歷史》 ,. 13.

(19) 如書中所言: 「口述歷史53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 個人觀點。口述歷史訪談的是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且 以錄音或錄影記錄下彼此的問與答。」54、 「口述歷史應當蒐集其他地方無法提供 的資料、觀察報告和意見,而不是搜集那些人人皆知的東西。」55「口述歷史是 透過那些有實際經驗、親臨現場的人所講的話來記錄歷史,讓未來的研究者知道: 當時人士如何生活?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當代的歷史。」56 因本文研究的主題涉及個人的生命歷程、情感及認同等議題,其涉及個人的 隱私、政治敏感以及較具爭議的國家認同等議題,因此必須獲得眷村居民的信任 以及相互熟悉,眷村居民才可能侃侃而談。因而在研究方法上,採用質化的田野 工作研究方法。57 最後在使用蒐集好口述史料時必須小心,要認知這只是當事人. 政 治 大 料,用這些史料來解釋說明歷史事件,而成一論述,這樣的過程結果即可為本文 立 的研究增添不同色彩。 自己片面、單方的認知,還需要用史學方法尋求佐證或對照,而成可信度高的史.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53. 54 55 56 57. Ch. engchi. i n U. v. 口述史料的生成過程主要為:一、與選定的人物針對過去特定的議題進行訪談。二、訪談的對 話整理成逐字稿。逐字稿即為史料的一種,可作為歷史研究的原料。三、整理逐字稿成為有關 研究中的一部分。(須獲得受訪者的同意)而口述史料仍有一些問題要注意: 1. 訪談者事前的功課。(如事件歷史背景、安排訪談、準備訪談的用具) 2. 訪談者與受訪者的互動。(如兩者之間的關係、訪談時的氣氛、時間) 3. 受訪者當時的記憶限制。(如事件歷史、個人情緒因素的渲染) 4. 受訪者當時的身心狀況。(如身體狀況) 5. 整理史料時,訪談者客觀的立場以及書寫的能力。 Donald Ritchie 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 ,台北:遠流,1997 年,頁 34。 Donald Ritchie 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 ,頁 77。 Donald Ritchie 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 ,頁 77。 田野工作法,是透過居住在被研究者生活的環境,與被研究者長期的互動、互信,以了解被研 究者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對於像個人情感、認同此種主觀的問題,則透過田野生活中的公、 私領域多面向的觀察,多人、多次的訪問,反覆辯證及理解,獲致一個可信度較高的研究資料。 14.

(20) 訪談的內容要點如下: 一、個人資料 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籍貫、學經歷介紹、家庭概況 二、對中國大陸的記憶 1. 2. 3. 4.. 來台前中國的生活(第一代) 從軍的經驗(第一代) 記憶中的原鄉(第二代) 開放探親後回到原鄉的感受(第二代). 三、陸光二村的生活印象(對眷村的看法) 1. 2. 3. 4. 5. 6.. 如何安置、撤退來台的過程(第一代) 退休生活(第一代) 婚姻關係(通婚、社會關係網絡) 工作經歷 家庭生活 求學生涯(第二代). 立. 政 治 大. 地方感的認同、我群的認同、國族的認同 選舉投票行為、政治意向. 3. 4. 5.. 中國人?台灣人? 反攻、返鄉皆難(以前回不去、現在不回去) 現在黨籍對選舉的影響. sit. y. Nat. 1. 2.. ‧. ‧ 國. 學. 四、對族群的認同感. 六、特別的事件. al. er. 遷居前的補助 陸光新城遷居後的生活 眷村改建、土地連結、在地化. n. 1. 2. 3.. io. 五、眷村改建前後的看法. Ch. engchi. 15. i n U. v.

(21) 五、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研究流程圖:. 第一章. 、、、. 第三章. 龜山眷村與陸光二 村的發展歷程. 一、桃園市龜山 區的眷村 二、陸光二村的 形成 三、改建後的陸 光新城. y. 第四章. al. 從遷徙到定居的生. n. 、 眷 村 老 照 片 蒐 集 、 研 析 。. 立. io. 、 地 圖 、 空 照 圖 蒐 集 、 研 析 。. 眷村 治 政 大. Nat. 、 眷 村 口 述 史 料 蒐 集 、 研 析 。. 特殊軍政環境下的. ‧. 四五六. 第二章. 一、眷村的起源 二、眷村的分期 三、眷村的分布 四、眷村的命名. er. 相 關 學 術 論 文 蒐 集 、 研 析 。. ‧ 國. 眷 村 相 關 著 作 蒐 集 、 研 析 。. 學. 國 軍 眷 村 史 料 蒐 集 、 研 析 。. 緒論. sit. 一二三. 命記憶. Ch. 第五章. engchi. v. 不同世代的認同變 化. 第六章. i n U. 結論. 16. 一、眷村文化的 形成 二、遷徙的第一 代 三、定居的第二 代 一、地方感的形 成 二、政治意向變 化 三、國族的認同.

(22) 第二章. 特殊軍政環境下的眷村. 在本章節中簡單敘述全國的眷村概貌,首先指出國軍眷村的發源,因為在中 國的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眷屬即有類似的組織,但到台灣後,因為台灣 的地理環境、時空背景不同於中國,因此眷村的形成約可分成三種方式:接收日 遺宿舍、官兵自建、民間捐建等。再者會指出眷村的分期,可分為創建期(民國 38-45 年)、成長期(民國 46-55 年)、轉型期(民國 56-69 年)、改建期舊制(民 國 70-85 年)、回春期新制(民國 86 年至今),每一時期眷村的發展,在外在情 勢、國家政策、建築特色、法源依據等等,皆有不同之特質,還可看出政府的態. 治 政 大 再說明全國的眷村分布,不同的軍種考量因素不同,呈現出的眷村分布也不盡相 立 同,最後統一窺看全國在眷村命名上的趣處。 度從一開始的反攻大陸、短暫停留台灣,到後來的定居、積極建設眷村各種機能。. ‧ 國. 學. 針對本章所定義的「眷村」,根據郭冠麟《國軍眷村發展史》中,是指國軍 為安定軍心,安頓眷屬所建造的群居聚落。對眷村的定義及範圍為以下四項:58. ‧. 一、「眷區」:由軍方權責單位核定,於政府劃定地區,興建住所,配予官兵配. y. sit. 區」。. Nat. 偶或直系血親居住,並設有眷舍業務處理之管理機構負責管理者,即稱「眷. al. er. io. 二、民國 78 年 6 月 26 日國防部發布「國軍在臺軍眷業務處理辦法」中對眷村的. v. n. 定義:稱眷舍,係指由公款所建,及產權屬於國(公)有,分由各軍種單位. Ch. 管理或指定其所屬單位代管者為限。. engchi. i n U. 三、民國 86 年 1 月 22 日國防部(86)鐸錮字第 0620 號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 40 條之「國軍軍眷業務處理辨法」對眷村的定義:本辦法所稱眷舍,係指 由公款所建,及產權屬於(公)有者為限。 四、依據民國 85 年 2 月 5 日總統華總字第 8500027130 號令公布「國軍老舊眷村 改建條例」該條例所稱國軍老舊眷村,係指於中華民國 69 年 12 月 31 日以 前興建完成之軍眷住宅,具有下各款情形之一者:. 58. 1.. 政府興建分配者。. 2..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捐款興建者。. 3.. 政府提供土地由眷戶自費興建者。. 4.. 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郭冠麟主編,《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頁 1-2。 17.

(23) 第一節 眷村的起源 「眷村」為「軍眷村」之簡稱,把軍人與其眷屬畫地群居、集結成村的用意, 原因有二:動員集結方便迅速、眷屬照護,同時也意味著雙方戰役是場持久戰、 消耗戰。形成時間也是在戰爭非常時期國家戰略部署下,短時間所營造出來的聚 落型態,並非自然所形成的。59 眷村最早在中國的形成年代,已難考究。60國軍眷村最早可上溯至民國 21 年 江西剿共期間,胡宗南將軍指派專人監造軍眷房舍,安排軍眷集中居住、代租民 房、代付房租,並教導眷屬生產手工藝品增加收入,子弟也被送入學,學費由部 隊支應。61其它如湯恩伯、俞大維等將軍也都有類似成立軍眷村之作法,只是因. 政 治 大. 作戰時間不長,眷村也常隨著部隊成敗而興衰。民國 26 年八年抗戰開始後,部. 立. 隊調動頻繁,按當時軍紀規定,除營長階級以上准予成家外,其餘軍人不准結婚。. ‧ 國. 學. 但在民間早婚者比比皆是,許多人從軍前已有家眷,為了讓這些軍人能安心報國, 民國 26 年頒布「應征新兵及其家庭鼓勵辦法」,民國 30 年頒布「優待出征抗戰. ‧. 軍人家屬條例」,作為照顧軍眷的法令依據,作法如發給安家費、提供征屬及子 女工作與就學優待,並承諾凱旋後,將得到國家完善的照顧。只是日軍勢如破竹,. Nat. sit. y. 國民政府只能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特別規定來強迫家中少年從軍,來解. al. er. io. 決兵荒的問題。62民國 32 年,政府更令當時的後方勤務部負責辦理眷糧補給。基. v. n. 於此因素可知,相關軍眷服務工作早在民國 21 年至 34 年這段時期便已開始,故. Ch. 此時期應可視為是國軍眷村的源起。. 63. engchi. i n U. 台灣眷村的起源,最早是由接收單位的軍官團及其眷屬,利用日遺宿舍修建 為眷村開始,如孫立人將軍在高雄鳳山開辦的「台灣軍官訓練班」,利用營區附 近兵舍修建的第一座陸軍眷村「誠正新村」 。以及民國 35 年,由第一批陸軍先遣 駐台軍官團「基隆要塞新竹總台地軍宮戰鬥團」,在新竹設立如東光新村、浦雅 新村;台北空軍總部北側的「正義新村」 、 「正義東村」等;這些眷村算是台灣眷. 59 60 61. 62 63. 莊勝傑, 〈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頁 11。 楊昇展, 《南瀛眷村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9 年,頁 36。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 《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 ,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8 年,頁 18。 楊昇展, 《南瀛眷村誌》,頁 37。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頁 18。 18.

(24) 村最早的聚落。64八年抗戰雖然結束,但緊接著的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國共內戰, 國民黨節節敗退的局勢下,民國 37 年,空軍、海軍及部份後勤單位先行來臺。 民國 38 年國軍部隊開始大量從大陸撤退來台,人數高達數十萬的各軍種部隊進 駐台灣、金馬各個軍事要地,由於當時來臺的時間又快又急,人員數量又多,在 混亂倉忙間,如何有效安置這些突然湧入的龐大人員,確實是件困難的問題。 因為初期蔣中正總統仍懷抱著「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的美夢,在隨時可能反攻的前題下,眷村只是被用來短暫安撫眷屬的棲身處所, 並無妥善的長遠規劃。政府及軍隊在全台各地臨時克難搭建簡陋房舍,提供軍人 及眷屬居住,於是這種「日圖三餐,夜圖一眠」的克難生活便開始,而眷屬們也 像隨著部隊遷移的游牧民族,居無定所。但後來政府逐漸發現,到臺灣的部隊與. 政 治 大 規模的調動移防,因此部隊在臺灣定置駐防,跟隨部隊的軍眷也逐漸在地安定居 立 住。而反攻大陸軍事行動並非來臺近期內發動,故軍眷安置不能比照在中國的剿 軍眷,與抗戰時期在大陸的情況不一樣,加上台灣本島不大,也無戰事,少有大. ‧ 國. 學. 共、抗戰時代,以短期停留為考量。於是中央政府來臺之後,民國 39 年 1 月, 「軍 眷管理處」改隸屬於聯勤總部聯勤留守業務署,軍眷業務才開始正式的管理機制。. ‧. 軍眷以「集中管理,集中居住」為原則,將軍眷納入管理範圍,部隊和軍眷為後. sit. y. Nat. 勤政策所統籌監督,並得以因應戰事而起的緊急動員。65同年國防部也將各地公 私空餘廠房分配給軍人及其眷屬居住,同時撥發「急造眷舍專款」給各軍所屬單. io. n. al. er. 位建造眷舍。66因此開始了在部隊週遭興建臨時住所,將軍眷群聚而居,形成以 軍人、軍眷為居住主體的聚落,即眷村。67. 64 65 66 67. Ch. engchi. i n U. v.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頁 19。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頁 20。 何思瞇, 《台北縣眷村研究調查》 ,頁 20。 莊勝傑, 〈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頁 13。 19.

(25) 第二節 眷村的分期 縱觀整個眷村的發展歷程,早期與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的過程、眷屬安置政策、 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太平洋防線的戰略位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後期則和國家住宅 政策、眷村改建政策息息相關。68眷村的分期則是根據資金來源及建造政策,將 全國眷村的分期分為:第一期為創建期(民國 38-45 年)。第二期為成長期(民 國 46-55 年) 。第三期為轉型期(民國 56-69 年) 。第四期為改建期舊制(民國 70-85 年) 。第五期為回春期新制(民國 86 年至今) 。69而每一時期眷村的發展,在外在 情勢、國家政策、建築特色等等,皆有不同之特質,參閱表 2-1。. 政 治 大 外在情勢 國家政策 建築特色 立. 表 2-1 眷村分期表 時間. 46-55 年. 兩岸戰火衝突. 認清反共大. 逐年減少,外在 陸不是短時. io. 成長期. 和兵工自 建。. Nat. 民國. 反攻大陸。. ‧. 情勢險惡。. 二、. al. n. 情勢緩和。. Ch. 「計劃性眷. 間的事,必須 為眷村發展. v ni. 的高峰期。 e先立足建設 ngchi U. 三、. 民國. 兩岸由軍事對. 由於外在環. 轉型期. 56-69 年. 抗轉為政治競. 境的安定,台 化與立體. 爭,但整體外在 灣經濟開始 形勢和緩。. 快速成長。. 的竹籬笆特色。. 蔣宋美齡女士. 村」此一時期 領導婦聯會募. 臺灣。. 68. 房舍簡陋,故稱. 戰火連連,外在 中居住,準備 舍、眷民自建 為克難式建築. y. 38-45 年. 備註. sit. 創建期. 政府來台,兩岸 集中管理,集 接收日本房. ‧ 國. 民國. 學. 一、. er. 分期. 眷村的私有. 化。. 款,開始有計劃 的興建大批眷 舍。 「華廈專案」為 此時期的代 表。眷村開始也 可以自由買賣。.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頁 2-3。 在《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書中指出此分期方式更能區分眷村在不同時期的 發展面貌。不同於以往學者多沿用郭冠麟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一國軍眷村發展史》, 所提及的眷村分期四階段:老眷村時期(1945-1956 年) 、新眷村時期(1957-1980 年) 、舊制眷 村改建時期(1980-1997 年) 、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迄今) 。同時在黃承令主持, 《中壢龍岡 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所定的眷村分期時間也跟台北縣擎天青年協會, 在《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一書一樣,故筆者選定此為眷村分期的標準。 20. 69.

(26) 四、. 民國. 改建期. 70-85 年. 兩岸情勢緩和。 眷村全面改 建。. 眷村全面立. 民國 69 年核定. 體化。. 「國家老眷村. (舊制). 重建試辦期間 作業要點」. 五、. 民國 86. 兩岸全面開放. 回春期. 年至今. 探親與觀光,台 出眷村。. 來臨,眷村全 通過「國軍老舊. 灣政黨輪替。. 面高樓電梯. (新制). 軍方完全退. 後眷村時代. 民國 85 年立法. 眷村改建條例」. 化。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 《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 篇》,頁 46-53。. 立. 「創建期」(民國 38-45 年). 學. ‧ 國. 一、. 政 治 大. 以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遷台,到民國 45 年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 ‧. 聯會)發起籌建運動為斷限。民國 38 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自大陸遷台,為了 安置當時來台大批軍人與軍眷而設置眷舍。民國 39 年,軍眷管理處改隸聯勤總. y. Nat. sit. 部聯勤留守業務署辦理。依據「國軍在台軍眷業務處理辦法」之規定,軍眷以集. al. er. io. 中居住、集中管理為原則,即所謂的「眷必歸戶、戶必歸村」,部隊與軍眷為後. v i n C h 當時政府軍隊打著 眷村一詞也出現在官方的機制當中。 e n g c h i U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 n. 勤政策所統籌監督,並可因戰事而起的緊急動員,因而建構了眷村的雛型概念, 70. 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軍隊注重歇息、重整、佈防過程,積極準備反攻 大陸,因此並未有計畫性的建設眷村。. 而此時期的軍眷村房舍來源,主要有三種不同來源。一為接收日軍單位宿舍 作為眷舍。二為初期多修建各地學校、廟宇、倉庫、廠房等,分配給軍人及其眷 屬居住;或是同時撥發「急造眷舍專款」給各軍所屬單位建造眷舍。71多在部隊 附近搭建簡易克難房舍,使用建材是就地現有竹子、稻草、泥巴等,施工工期短, 房舍也較簡陋,形成「竹椽上瓦蓋頂,竹筋糊泥為壁」的竹籬笆形象。72三為自. 70 71 72.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頁 2-3。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頁 47。 莊勝傑, 〈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頁 35。 21.

(27) 行覓地搭蓋屋舍,當時部分軍人因為資格限制而無法獲得分配眷舍,顧自行覓地 搭蓋屋舍,久而形成聚落,但環境較為簡陋、空間狹小且多有違章建築產生。73. 二、. 「成長期」(民國 46-55 年). 從民國 46 年婦聯會發起籌建運動開始,因為兵工自建眷舍及婦聯會捐建眷 舍,均自民國 55 年告一段落,民國 55 年以後婦聯會再蓋的眷舍均為職務官舍或 改建的職務官舍。74當局在國際情勢及兩岸關係影響下,逐漸認知反攻大陸已是 短期內不易完成,因而思考在台灣定居、並開始建設台灣。同時民國 38 年來台 的軍人,也逐漸解除 28 歲不得結婚的限制,因此需要大批的房舍安置這批軍人。 75. 政 治 大. 民國 45 年起,由蔣宋美齡女士指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 (民國 53 年改. 立. 稱中華民國婦女反共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為「為軍眷籌建住宅」構想,76開始. ‧ 國. 學. 向民間機關團體募款籌建眷村,開始有計劃的興建大批的眷舍。民國 47 年頒布 「國軍在台軍眷業務處理辦法」,明訂軍眷家庭整體福利計劃,規範軍眷福利含. ‧. 括醫療、就學、住宅、就業四大部分,凡有軍眷之現役軍人服役滿十年期,得以 優先配住眷舍,直至本人及配偶去世。77當時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為了軍眷住的. Nat. sit er. io. 此時先後完成。. y. 問題,實施「鼎興計畫」,此項專案前後共十期,其中在龜山區的九個眷村都是. al. v i n Ch 一戶,故在建材、空間規劃設計皆較為統一。土地來源是由受贈的軍事單位以撥 engchi U 用國有土地,或是收購、租用民地的方式。 建材上磚造部分增多,增加房舍強 n. 此時期由婦聯會主導軍眷村興建,所興建屋舍乃是規劃永久定居,強調一舍. 78. 固,甚至後來開始使用鋼筋水泥建材。每戶空間規劃,開始出現官階之分,依據 軍階分為甲、乙、丙、丁四等級,主要以平房為主。79雖此時期的早期眷舍仍無 廚房、浴室等空間規畫,亦無水、電等公用設備及排水設施規劃。但這已經和過 去克難式的眷村建築在意義上是不同的,後期完工的眷村也具有一定規模,也附 73 74 75 76. 77 78 79.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頁 2-7。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頁 46。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 2008 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頁 48。 民國 45 年 5 月 19 日,在婦聯會成立的六周年大會上,蔣宋美齡女士宣布: 「婦聯會今後中心 工作為軍眷籌建住宅,呈現總統。」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頁 2-8。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頁 2-8。 莊勝傑, 〈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頁 36。 22.

(28) 帶公共福利設施,如修築聯外道路、托兒所、福利社、眷區內有國小或國小分班 等等,儼然像個有組織的村落,也讓眷村生活更為有序及完整,而此時期正是國 軍眷村成長最蓬勃快速的時期。. 三、. 「轉型期」(民國 56-69 年). 從民國 56 年「華夏專案」實施到民國 69 年核定「國家老眷村重建試辦期間 作業要點」(此為舊制)為斷限。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等國家經濟建設陸續推 動及完成,帶動台灣經濟快速發展。此時眷村也產生下列環境問題而需要改建: 第一是眷戶面積狹小,空間有限,因人口增加而增建,居住品質不佳。第二是房. 政 治 大. 舍經年累月的使用,天災颱風的侵襲,建材多已消耗毀損,影響居住安全。第三. 立. 是連棟式的平房巷道狹窄,也缺乏公共消防設施,影響都市的公共安全。第四是. ‧ 國. 學. 眷村雖然當時多位在郊區,但隨著都市擴張,逐漸成為都會區的一部分,眷舍不 僅影響都市景觀,也因市區土地無法有效運用而影響都市發展。80. ‧. 此時的眷村特色其一為眷村的私有化,民國 56 年起,國防部開始實施 8 年 6 期的「華夏集建」貸款專案(簡稱華夏專案),由國防部代表軍眷向銀行辦理. Nat. sit. y. 低利貸款興建,遷空老舊眷舍基地或自行購地興建眷舍配售給有眷官兵,或與地. al. er. io. 方政府合建,配售給眷戶及販售。81其二為眷村的立體化,即眷村開始由一層平. v i n Ch 設有衛浴空間,以及水、電等公共設備。民國 U e n g c h 60i 年代以後,國民生活經濟逐步 n. 房,走向二層以上的樓房,建築乃採用較堅固耐久的磚造,每戶空間增加,開始. 改善,整體國家經濟的快速成長,政治也逐漸開放,眷村對外也呈現更多元的開 放和外界也增加許多接觸。. 四、. 「改建期舊制」(民國 70-85 年). 從民國 69 年核定「國家老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 (此為舊制)到民國 85 年立法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此為新制)的期間。早年婦聯會捐建 或軍方兵工自建之眷村,因興建時是採克難簡易式的建材與施工,歷經數十年的 80 81.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 ,頁 2-10。 趙如璽編, 《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 ,頁 36。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3.結論-(1)記憶的歷程分為短期記 憶、長期記憶(2)短期記憶經選擇 與複習成為長期記憶(3)短期記憶

有人做過--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 村子。

圍村內的居民用了那麼多 防衞設施,他們的房子一 定很大很美觀了!他們的 房子是怎樣?...

第二,認為南京政權是一個「多元化政權」(a pluralistic regime):指出南京國民政 府同時兼顧不同階級的利益,故其對各階級的政策常常出現矛盾(見 Richard Bush, The Politics of

中國的宏觀經濟 中國政府對經濟 的規劃與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