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文獻探討

一、關於太虛的相關資料

瀏覽了許多學者對太虛大師所做之相關專題研究,綜合這些著作可將資料分 為以下幾個類別:

(一)有關人生佛教方面

關於太虛人生佛教研究的文章較多,主要有楊惠南〈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研究內容著重在於人生佛教的思想來源、時代的背景、內含意義與特質,並提出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和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之不同處,在於太虛大師仍存在於敬天 的色彩並認同中國傳統教派的佛身觀,印順法師完全擺脫傳統的包袱,認為佛身 觀是人間性的。最後再歸納出差異的原因為兩人治學態度及判教的不同。28

游祥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從時間上將人生佛教分為三個發展階 段:1.民國七年以前,依五戒十善的軌範修持「人乘正法」階段。2.民國七年至 十六年,建立人間淨土的佛教特區階段。3.民國十七年後,於思想上逐漸轉為「即 人生而成佛」的理論。29

大陸學者郭朋在《太虛大師思想研究》中提到,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主要 的含意在於「佛教」應該積極地服務於現實人生,把原本「出世」的佛教,變為

「入世」的佛教,進而消除與現實人生之間的差距。另太虛大師提倡建設「人間 淨土」,有兩方面的意涵,一為以佛之理想來建設「人間」,一為「佛化」人間,

28 參見楊惠南,〈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當代佛教思想展望》,頁 67-110。

29 參見游祥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刊載於《佛教新聞週刊》,第 27 至 29 期。

將人間變為「佛的宇宙」。30

洪金蓮《在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中,以不同的兩個角度來來探討「人 生佛教」推出之因:1.佛教本身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因當時一般社會大眾常誤 解佛教就是要逃離現世,歸向寂滅。2.太虛大師個人的宗教觀,太虛大師以歐美 人類學的組織功能來看宗教,認為與現行政治、經濟、教育的社會生活有密切關 係,故佛教必須掙脫舊傳統走入現代化。而人生佛教的進階,即是要改善人生,

進而達成進化成佛的目標。31

白德滿《太虛—人生佛教追尋與實現》中,即是以西方學者的角度,掌握許 多西文資料,對相關歷史事實與背景之敘述極為詳盡,並引用西方學者與傳教士 的評論,來作東、西方及跨宗教觀點的分析,除了集中焦點在於太虛大師提出「人 生佛教」來對治中國佛教的疾病外,並特別敘述以印順、星雲、聖嚴、證嚴四位 法師為例,如何推動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遺澤。32

(二)關於淨土思想方面

專門探討太虛大師淨土思想的文章,大都偏重於人間淨土的部分,主要出現 於如紀念太虛大師誕生一百週年的文集33或紀念太虛大師圓寂六十週年的紀念 文集。34其他種類的淨土文章則篇數較少:

大陸學者李明友的《太虛及其人間佛教》中,談論到太虛並不同傳統淨土宗 專談彌陀淨土,亦兼弘彌勒淨土。並論述從彌勒、鬱單越洲之淨土概念與太虛人

30 參見郭朋,〈人生佛教〉,《太虛大師思想研究》(台北:原明出版,1996),頁 474-505。

31 參見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硏究》,頁 142-178。

32 白德滿,《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33 如《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

34 如覺醒主編,《佛教與現代化-太虛大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上、下冊(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8)、釋怡藏、溫金玉主編的《潮音永輝-紀念太虛大師示寂 60 周年文集》(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等文集。

間淨土理論之關連及提出建設人間淨土之方法。35

大陸學者陳兵在〈太虛大師的淨土思想〉,從淨土非一、西方淨土、彌勒淨 土、人間淨土,來介紹太虛大師的淨土思想。太虛大師讚嘆西方極樂淨土,往生 西方淨土的最重要意義,即因一切眾生企求往生至西方世界而不退轉,但並非往 生即成佛,仍須歷位修習,方成佛果。他認為大師有關淨土法門的開示皆依據淨 土經典,故亦堪稱為近代蓮宗大德。而太虛大師稱讚兜率淨土法門比西方淨土的 往生機會更為普遍,因為只要往生此處,不分等級皆可見佛聞法,但作者認為太 虛大師,所說的應專指某一根基的修行者,否則自古以來,仍然是往生西方淨土 者來的多。36

二、關於印順的相關資料

瀏覽眾多學者對印順所做之相關學術論著,綜合這些著作可將資料分為以下 幾個類別:

(一)有關人間佛教方面

邱敏捷在《印順導師佛教思想》除了探討人間佛教的思想來源、時代的背景、

內含意義與實踐方法,另還有對目前台灣實踐人間佛教思想佛光山、慈濟、法鼓 山做比較,他認為目前台灣這三大道場太偏重世俗化,只在於治標,而印順提倡 的制度興革,是全面的、整體的,是治本的。37

陳美華〈個人、歷史與宗教--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與其思想源流〉以

35 參見李明友,《太虛及其人間佛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頁 91-104。

36 陳兵,〈太虛大師的淨土思想〉,刊於《佛教與現代化-太虛大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北 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37 參考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4),頁 75-160。

法國年鑑學派的布洛克、英國史家卡耳和中國錢穆對以人為中心來作歷史研究的 論述,來探討印順法師的生平,其「人間佛教」思想的可能內涵,以及源流,並 進一步討論個人與思想、歷史和宗教的關係,較異於一般佛教思想的研究。38

(二)關於淨土思想方面

近代對印順法師淨土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淨土新論》中,楊惠南在〈台 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一文中提到,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之所 以受到台灣當代佛教界的批評,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1.印順指出阿彌陀佛即婆 羅門教之太陽神彌陀羅的佛教化,淨土信仰與婆羅門教的太陽神崇拜有關。2.

稱名念佛雖簡單易行,也有普及的功效,但卻忽略大乘佛法捨身度眾的深義大 行。3.《淨土新論》中的淨土新思想,乃依其師太虛大師的「淨(土)為三乘共 庇」觀點而做發揮,因而導致太虛與圓瑛,這佛教兩大派別的相爭。4.淨土有許 多種類,不應偏弘「彌陀淨土」,更要讚嘆屬於「人間淨土」和「創造淨土」的 彌勒淨土。39因為這些觀點,而不被台灣佛教界所容。另其在〈佛在人間〉中,

指出印順法師在《淨土新論》中,對各類淨土的比較,認為東方阿閦佛淨土最適 合因位之眾生的修習,西方是果位的代表,不應成為因位眾生迷信的地方。屬於 彌陀淨土的信仰者,採「易行道」的修行方式,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反而不 易成佛。認為「人」,要試著和佛、菩薩,共同在「人間」創造新的淨土,才是 符合「人間佛教」的淨土觀。40

江燦騰的〈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諍辯與發展〉,文中就印順法師提出關於淨 土思想淵源、傳統西方念佛往生檢討的觀點,和楊白衣、聖嚴法師、張澄基等人 做比較。他認為印順太強調傳統中國佛教的黑暗面,而不能同情傳統佛教的主觀

38 參見陳美華,2002,〈個人、歷史與宗教─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與其思想源流〉,刊於《中 華佛學學報》(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頁 427-456。

39 以上四點詳見於楊惠南,〈台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當代佛教思想展望》,頁 16-19。

40 參見前書,頁 180-187。

成分。另外在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思想的轉變上,提出印順法師的思想並非承襲 太虛大師,而是對其提出批評,並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並認為印順法師批判中國 傳統佛教,對西方彌陀淨土注重往生提出不滿,主張在淨土思想上反歸印度佛 教,提倡彌勒淨土,和實踐「人間淨土」。41

邱敏捷在《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談論〈印順對禪宗與淨土宗的批判〉一文 中,提出:1.印順法師重視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並認為人間佛教是佛教的主要 精神,大乘菩薩的普度亦需在當下的人間完成,諸佛皆不離人間而成佛,所以以

「人間佛教」的角度來批判淨土宗只求往生、修來世,不注重當下人間淨土的創 造及菩薩莊嚴淨土的精神。2.印順法師認為緣起性空的絕對正確性,重視阿閦佛 土著重在勝義智慧的體驗和空寂,所以以佛教「智證」精神來批判中國淨土行者 只求念佛及往生淨土。42

釋禪林的《心淨與國土淨—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大辯論》一書,乃綜合以印 順法師「人間佛教」為核心的學者之論諍。其認為印順法師的人間淨土理論以「性 空唯名」來別於「真常唯心」說之太虛,故主要探討建設人間淨土時,在「心」

或「境」的清淨上,究竟應以何者為先為重之議題?整理出各派學者之間的討論。

43

三、關於兩者淨土思想比較資料

關於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兩者思想比較,現在的專書、論文著重於人生佛教 與人間佛教的比較,例如前面提到的楊惠南〈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江燦騰

41 參見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南天初版社,1998),頁 619-657。

42 參見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頁 259-270。

43 參見釋禪林,《心淨與國土淨的辯證—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大辯論》(台北:南天書局,

2006),頁 8-13。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為紀念太虛大師百歲誕辰而作〉。44

侯坤宏〈從太虛大師到印順導師:一個思想史角度的觀察〉,並提出:1.

印度佛教史分期與現存佛法三大系之抉擇問題。2.大乘三系教判的差異。3.太虛 的「今菩薩行」(菩薩學處)到印順的「人菩薩行」。4.「佛化新青年」與「青年 的佛教」。5.由太虛的淨土思想到印順的「淨土新論」。6.由太虛攝取《廣論》的

印度佛教史分期與現存佛法三大系之抉擇問題。2.大乘三系教判的差異。3.太虛 的「今菩薩行」(菩薩學處)到印順的「人菩薩行」。4.「佛化新青年」與「青年 的佛教」。5.由太虛的淨土思想到印順的「淨土新論」。6.由太虛攝取《廣論》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