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

Copied!
2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南. 華. 大. 學. 宗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Pure Land Thoughts between Master Tai-xu and Yin Shun. 研 究 生:林文堂 指導教授:黃國清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六月二十一 日.

(2)

(3) 論文摘要. 淨土思想的種類繁多,彌陀淨土思想一直為中國的主流,從東晉慧遠起至近 代的印光等,歷代都有人對此淨土思想提出不一樣的觀點,修行方法亦有以念佛 的方式;以坐禪為途徑,亦有兼併二者之優點來作為修持的法門。太虛和印順為 近代著名之佛教改革者,對台灣佛教界有莫大的影響,二者的改革理念,乃同感 於當時中國佛教之衰微,及不關心現實社會而提出。兩人創造人間淨土的主張, 顯然和傳統中國淨土宗宣揚彌陀淨土信仰有很大之差異,故二人的淨土思想究竟 為何?為本篇文章討論的重點。. 本文主要從太虛與印順的彌陀、兜率、東方、人間淨土思想的相關著作中, 來研究考察二者整體的淨土思想,再歸結出彼此人間淨土實踐理念的不同處,並 對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社會和文化因素、淨土思想作差異性比較。最後分 析出二人和傳統淨土觀點有何新的創見或繼承之關係。. 太虛的彌陀淨土觀點,主要取決於中國傳統佛學,從中揀擇精華並融合西方 科學理論來證明宣說。印順則回歸印度佛教來探求思想的正確性,採龍樹等人的 論述,藉以澄清世人佛法觀念導向正確修行道途。二者的東方和彌勒淨土思想有 繼承的關連,同樣著重現生應用,以凡夫身、慈悲心修利他善行,並側重彌勒下 生建設人間之部分。二位談論他方國土思想時,皆已隱含人間淨土理念於其中, 並將諸類淨土思想適於人間發揮的特點,納入人間淨土理論之中。故其核心觀 點,雖一個以唯心佛性說為主張,一位偏重空性般若智慧之行持,但對於眾生應 升起菩提心、實踐菩薩行來作為建設人間淨土最重要的成就關鍵是一致的。. 關鍵詞:太虛、印順、淨土、彌陀、藥師、彌勒、阿閦、人生佛教、人間佛教 i.

(4)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Pure Land thought in Chinese Buddhism, Amitabha Pure Land thought has been the mainstream in China, Eastern Jin Dynasty Hui Suan masters from the beginning until modern Venerable Yin Guang, etc., through the ages, people suggested many different views about of Amitabha Pure Land thought, the practice patterns was recited the Buddha Name, meditated or contained these two approaches. Tai-xu and Yin Shun is the Buddhism of the famous reformer, they have a great impact at Taiwan's Buddhist community, and their reform concepts were because the decline of Buddhism in China and Buddhism did not care about the real world. They created a Pure Land in the proposition, apparently to different from the Pure Land s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 the focus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is article is what their Pure Land though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i-xu and Yin Shun Amitabha, Tusita, Eastern Pure Land thought in their works, to study both the overall study of Pure Land thought, and then concluded with another concept of Pure Land practice differs, and the two background of their time, including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differences in Pure Land thought for comparison. Finally the two and the Pure Land tradition of creative ideas, or inherit any new relationship.. Tai-xu in Amitabha view depends largely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m, and from sel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western scientific theory of the essence to show that utterance. Yin Shun, returned to India to explore the. ii.

(5) ideological correctness of Buddhism and to take the ideas of Nagarjuna etc., and to clarified people's dharma of concept and gave them the right way of practice.. Their Eastern and Maitreya Pure Land ideology ha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s, also focuses on real-life applications, as the identity of ordinary people, with compassion to help others, and focus on coming of Maitreya to build the world. When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the other Pure Land, all already implicit in the Pure Land concept which will play a variety of Pure Land thought suitable for human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Worldly Pure Land theory. Therefore, the core point, although an advocate Buddha-nature point of view, another emphasis on practice Prajna wisdom, but for all living beings should rise Bodhicitta, Bodhisattva practi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points of building a worldly Pure Land is the same.. Keywords: Tai-xu, Yin Shun, Pure Land, Amitabha, Medicine Buddha, Maitreya, Akshobhya, Humanistic Buddhism. iii.

(6) 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6 一、太虛的淨土思想著作............................................................................6 二、印順的淨土思想著作............................................................................7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一、關於太虛的相關資料............................................................................8 二、關於印順的相關資料..........................................................................10 三、關於兩者淨土思想比較資料..............................................................12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4 一、研究方法..............................................................................................14 二、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淨土分類與淨土要義..................................................................................19 第一節 他方淨土信仰......................................................................................20 一、西方彌陀淨土......................................................................................21 二、東方藥師琉璃淨土..............................................................................34 三、東方阿閦佛妙喜世界..........................................................................36 四、彌勒兜率淨土......................................................................................39 第二節 唯心淨土與人間淨土要義..................................................................44 一、唯心淨土的旨趣..................................................................................44 二、人間淨土的意涵..................................................................................48 第三章 太虛的淨土思想..........................................................................................51 第一節 太虛淨土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51 一、社會政治因素......................................................................................51 二、文化思潮因素......................................................................................59 第二節 太虛淨土思想內涵..............................................................................70 一、太虛彌陀淨土思想..............................................................................72 二、太虛東方淨土思想..............................................................................85 三、太虛兜率淨土思想..............................................................................90. iv.

(7) 第三節 太虛人間淨土理念與實踐..................................................................97 一、人間佛教的實踐..................................................................................98 二、人間淨土的建設................................................................................101 第四章 印順的淨土思想........................................................................................107 第一節 印順淨土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107 一、社會政治因素....................................................................................107 二、文化思潮因素....................................................................................112 第二節 印順淨土思想內涵............................................................................118 一、印順彌陀淨土思想............................................................................121 二、印順東方淨土思想............................................................................133 三、印順兜率淨土思想............................................................................141 第三節 印順人間淨土理念與實踐................................................................146 一、淨土在人間........................................................................................147 二、淨化人間之法....................................................................................150 第五章 綜合比較分析............................................................................................154 第一節 對佛教、社會改革認知的異同........................................................154 第二節 淨土思想內涵的異同........................................................................159 一、彌陀淨土思想....................................................................................160 二、兜率淨土思想....................................................................................170 三、東方淨土思想....................................................................................172 第三節 人間淨土理念的異同..........................................................................175 第六章. 結論............................................................................................................180 一、太虛淨土思想的特色........................................................................180 二、印順淨土思想的特色........................................................................183 三、研究展望與期許................................................................................185. 【參考書目】............................................................................................................187.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面對著生命的無常、痛苦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感時,往往會追求一個遠離煩 惱,唯善、唯美的理想淨地,作為一生努力的終極目標。當佛教經典傳入中國, 亦隨之帶入了迥異於本土道教羽化成仙觀念的淨土思想。 1 在中國佛教經典裡, 早在東漢,就有《般舟三昧經》的譯出,此經主要的內容是信仰阿彌陀佛,並述 說以專念之法門,便可得見阿彌陀佛。 2 東晉慧遠大師,便依此經典,與大眾共 同精修念佛三昧,以期能見佛往生。 3 元魏曇鸞將龍樹之二道說(難行道、易行 道)4 吸收入自己的淨土學說,而創出二道(難行道、易行道) 、二力(自力、他 力)說 5 ,認為依靠彌陀願力(他力)便能往生淨土得到拯救便是易行道,並重 稱名念佛以得往生,廣為一般大眾所接受,他的理論為日後的淨土宗奠定基礎。 道綽和善導更完善了曇鸞之學說,力主彌陀淨土是報非化,凡夫皆可入,往生是 真,並提倡散心念佛功德無窮,亦可得往生,簡化了修行方法,有了二人之弘揚, 淨土信仰在唐代蔚然成為一宗。. 在中國,淨土思想發展成為信仰,除了彌陀淨土之外,尚有彌勒兜率淨土, 東晉道安大師即為此信仰者,他以觀想念佛的修行方式,發願往生兜率淨土,除 了僧人之信仰外,南北朝時亦多彌勒之造像,當時也受到多位君主如前秦苻堅、 宋文帝、齊高帝等人的支持,於兩晉南北朝曾興盛一時,其聲勢甚至超過彌陀淨. 1. 道教強調,人可直接因修道或對世間有貢獻而羽化成仙,並住於隱密之洞天福地,參見蕭登福, 《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 9-18。 2 參見望月信亨,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頁 9。 3 同前註,頁 4。 4 參見龍樹,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大正藏》第 26 冊,No. 1521,頁 41a。 5 參見曇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上》 ,《大正藏》第 40 冊,No. 1819,頁 826a。 1.

(9) 土信仰。 6 然而從隋朝開始,彌勒教徒屢屢參加暴動、唐玄宗的禁斷彌勒教、武 宗的廢佛等因素使得彌勒信仰因此衰落,至隋唐之後, 「淨土宗」這名詞便是專 指彌陀信仰,人們對彌勒信仰已漸漸忽略。 7. 淨土思想在歷代,都有人提出新的觀點,唐代禪宗六祖惠能依據《維摩詰經》 中所說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8,而提出「身 中淨土、自性彌陀之說」 9 ,認為淨土便在於清淨本心,離開自心則別無淨土, 將念佛求生淨土,轉為自我淨化、清淨身心。五代的永明延壽大師提出所謂「禪 淨雙修」或「禪淨合一」的主張,他認為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只是真、俗二諦之 分。到了明末蓮池大師所著的《阿彌陀經疏鈔》中,更是結合「理一心與事一心」 的華嚴思想,重新將禪淨雙修的思想發展至極致。民國以後禪宗沒落,印光大師 主張禪、教、戒、淨兼修而以淨土為歸,並以念佛持名為主而融會諸修持方法, 再一次的將西方淨土念佛法門發揚光大,成了新的趨勢。 10. 清朝末年,經歷了太平天國之亂,佛教受到致命性的打擊,西方傳教士的威 脅及批評亦是另外一項挑戰,民國初年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與新文化運動的推展 11. ,知識份子對佛教的社會責任感到質疑,他們認為出家人不事生產,為寄生於. 社會上的分利份子 12,佛教只關注死亡及在地獄所受的痛苦,且當時僧人水準低 落,趕經懺維持寺廟經濟,為日常生活主要課題,於是少有時間研究佛學義理 13, 遂使佛教成為民間超薦度亡的鬼神信仰,而一般社會大眾,亦誤解佛教是厭離世 6. 參見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頁 164-178。 同前註,頁 179-188。 8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 《大正藏》第 14 冊,No. 0475,頁 538b。 9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 ,《大正藏》第 48 冊,No.2008,頁 352a。 10 參見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頁 474-480。 11 1915 年由知識份子主導的激烈文化運動,對於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重新深入檢視與批判,參見 白德滿(Don A. Pittman),《太虛人生佛教追尋與實現》(台北:法鼓文化,2008),頁 38-44。 12 所謂「分利份子」 ,乃指僧人無生產能力,故其日常所需,仍須社會大眾將所得移挪出,作為 供養之經費,但本身又對世人無所貢獻,才會有此稱號。參見太虛, 〈精誠團結與佛教之調整〉 , 《太虛大師全書》第 17 冊(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頁 633。 13 參見白德滿,《太虛人生佛教追尋與實現》,頁 45。 7. 2.

(10) 間,是消極的,想逃離現世,別求到另一世界得到解脫。14 這顯然亦是對傳統淨 土思想的一種誤解,為了改變一般人對佛教謬誤的看法,並改革日益衰落的佛 教,便有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主張。. 太虛大師認為人生佛教,消極的為對治向來偏重於「死的佛教」和「鬼的佛 教」之流弊,積極的則依人生之改善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15 ,其最終目的為帶 領著眾生接觸佛法,將此世界建設成「人間淨土」。印順法師是太虛大師的門下 弟子,受到太虛大師的影響甚多,其提出的「人間佛教」之觀念,亦受到「人生 佛教」的啟發。16 他希望中國的佛教,不僅是要脫離重「鬼」 、重「死」的信仰, 亦要能脫落「神化」,回到現實的人間。 17. 二者的「人生佛教」 、 「人間佛教」是同感於當時中國佛教之衰微,及不關心 現實社會所提出的改革。兩人的主張,亦同時強調創造人間淨土的重要,這顯然 和傳統中國淨土宗,宣揚彌陀淨土信仰是很不相同的。二位大師是影響近代台灣 佛教甚深的人物,若干著名的大道場亦宣稱師承其二者建設人間淨土之理念 18 , 而其二人的整體淨土思想到底為何?和歷代大師對淨土觀念的看法究竟有何不 同?雖然印順受到太虛的啟發,亦是師徒上的關係,但太虛「人生佛教」仍存有 對「天」的尊敬。印順不但反對「鬼的佛教」 、「死的佛教」,也無法容忍「天的 佛教」19,在這樣的背景影響下,其二人的淨土觀,一定是各具特色,這之間的 差異何在?故引發筆者撰寫本文的動機。. 14. 15 16. 17 18 19. 參見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 (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頁 142-143。 參見太虛, 〈人生佛教開題〉, 《太虛大師全書》第 3 冊,頁 222。 印順法師曾說:「宣揚人間佛教當然是受了太虛大師的影響……。」參見印順, 〈契理契機之 人間佛教〉 ,《華雨集》第四冊(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頁 43。 參見印順, 〈遊心法海六十年〉, 《華雨集》第五冊(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頁 18-19。 參見白德滿,《太虛人生佛教追尋與實現》,頁 263-305。 參見楊惠南,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6),頁 110-118。 3.

(11) 關於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的研究,以單獨分別研究二者的佛教思想居多,對 於兩人整體淨土思想是較少論及到的,而探討二人淨土思想比較之學術論著更是 少見,為補足前人研究的不足,因此本文採取比較的研究方式,探索分析兩人在 中國淨土思想上有何繼承的關係?有何創新的部分?亦即太虛和印順大師淨土 思想內涵上有何相同和歧異之處?本文將針對二人的時代背景、思想的內涵、立 論之目的、內容的實踐及對後世的影響,進行詳細的闡釋與比對,完整呈現出兩 人淨土思想的深刻意涵,釐清兩人傳承遞嬗之關係,可供後人做淨土研究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太虛大師是近代中國佛教重要的宗教改革者,將其比喻為東方的馬丁‧路德 亦不為過。 20 大陸學者李明友說:「太虛為適應近代社會和文化思潮變化,而提 出的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近代化的主要成果。他所提出關於建設人間佛教的思 想,基本上為近代中國佛教發展定了方向。」 21 故知其在今日華人之佛教界中佔 有一席重要之地,雖然其推出的各項改革沒有真正的落實,但其對後代的影響是 深遠的,功勞實不可抹滅。近年來在台灣推動人間佛教不遺餘力的星雲法師,就 以其之言行為指導方針,他說: 「大師的一言一行,總是指導我們向復興佛教的 路途邁進,大師成了我們青年精神上的支持者!在我們心中,覺得有了大師,什 麼事都會有成功的希望。」22 又說「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揚人生佛教,生活佛教。」 23. 20. 21 22 23. 可見其所推動的佛教願景,乃深受太虛大師的言行、思想所影響。. 大陸學者鄧子美認為從現代化的視角來看,在中國能夠與西方新教相提並論的,唯有「人間 佛教」 。而早在二十世紀二0年代,太虛早就被認為是中國的馬丁‧路德。參見鄧子美, 〈太虛 與馬丁‧路德:現代化視角的中德宗教改革比較〉, 《太虛大師全傳》(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2),頁 368。 參見於李明友,《太虛及其人間佛教》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頁 9、136。 參見星雲, 〈大師仍活著〉 , 《太虛大師歷年紀念文集》 (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9) ,頁 106。 參見星雲, 《星雲大師演講集(二)》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頁 670。 4.

(12) 印順法師說: 「我與大師,永遠是思想與文字的關係」24 其乃從太虛大師所倡 導的人生佛教,來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目前台灣四大法脈不約而同各自展開「人 間佛教」的理論闡述與實踐,這些皆與印順法師的思想啟發有關,尤其是「佛教 慈濟功德會」與其關連尤為密切。25 聖嚴法師亦說: 「法鼓山所推行的『提升人的 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慈濟功德會曾推出的『預約人間淨土』 ,佛光山闡揚的人 間佛教,其他僧俗大德人間佛教化,均受到印順導師的影響。」 26 可見目前台灣 佛教界直接或間接受二者人間淨土思想的影響甚大,二位法師對台灣及中國佛教 發展定位格外重要。如大陸學者所說的:「太虛的博大,印順的精深,同為人間 佛教理論建構的柱石。」27 既然二人對台灣,甚至整個大陸的佛教發展有如此大 的啟迪,身在此土,佛法亦與吾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若不對二者淨土思想內涵 做一深入研究,殊為可惜,而一人之思想內容,一定有其脈絡可尋,必有其連貫 性,故本文主要針對太虛及印順二位大師的淨土思想作全面的研究,乃從二者所 處的時代背景、文化根源下去了解,思索其理論依據、思想來源,究竟是來自中 國固有傳統,亦或他國文化,分析兩者在中國淨土思想上有何繼承及創新的關 連。最後再歸結、探討出二者人間淨土的理念,並比較其淨土思想不同之處。依 上述之需求,歸列出本篇論文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太虛大師整體的淨土思想。 二、瞭解太虛大師人間淨土思想。 三、瞭解印順法師整體的淨土思想。 四、瞭解印順法師人間淨土思想。 五、比較兩者淨土思想之異同。. 24. 25. 26 27. 參見印順, 〈我懷念大師〉 ,《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頁 304。 參見釋證嚴, 〈序‧吾師,用生命灌注了佛教與蒼生〉 ,收在潘煊, 《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 師傳》(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2),頁 1。 參見釋聖嚴,《淨土在人間》(台北:法鼓文化,2003),頁 202。 參見陳兵、鄧子美,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頁 211。 5.

(13) 六、分析兩者在中國淨土思想上有何繼承及創新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的《太虛大師全書》及印順法師所撰寫的《妙雲集》 、 《華 雨集》及其他大小著作中,找出與淨土思想相關的資料,來探討二人的淨土思想。. 一、太虛的淨土思想著作 以下主要從太虛之《太虛大師全書》中,挑選出與其淨土思想相關之書籍, 並將其淨土著作分類如下:. (一)屬於他方淨土的相關著作有 〈佛說無量壽經要義〉 、 〈佛說阿彌陀經講要〉 、 〈往生淨土論講要〉 、 〈往生安 樂土法門略說〉 、 〈論淨土之要義〉 、 〈中國信願行淨土與日本教行信證真宗〉 、 〈念 佛往生的原理〉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 〈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 之比觀〉 、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 、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開題〉 、 〈怎樣赴龍華 三會〉 、 〈慈宗的名義〉 、 〈慈宗要藏目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 、 〈藥 師本願經講記校後跋〉、〈唯識之淨土〉。. (二)關於人間淨土的部分的著作有 〈人生佛學的說明〉 、 〈人生的佛教〉 、 〈人生佛教與層創進化論〉 、 〈建設人間 淨土論〉 、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 、 〈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 、 〈人生佛教開題〉 、 〈刱 造人間淨土〉。. 6.

(14) (三)有關太虛大師對淨土宗的判攝的資料 〈佛法之分宗判教〉 、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 〈新與融貫〉 、 〈禪台賢流歸淨 土行〉、〈佛法一味論之十宗片面觀〉、〈大乘宗地圖釋〉。. (四)其他 〈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 、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 〈真現實論宗 體論〉、〈新中國建設與新佛教〉。. 二、印順的淨土思想著作 以下主要從印順之《妙雲集》 、 《華雨集》及其他大小著作中,挑選出與其淨 土思想相關之書籍,並將其淨土思想著作分類如下:. (一)屬於他方淨土的相關著作 《藥師經講記》 ; 《淨土與禪》中的〈淨土新論〉 、 〈念佛淺說〉 、 〈求生天國與 往生淨土〉 、 〈東方淨土發微〉 ; 《佛法是救世之光》中的〈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華雨集》第一冊的〈往生淨土論講記〉 ; 《華雨集》第二冊中編〈大乘佛法〉第 五章〈往生極樂淨土〉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的第十一章〈淨土與念佛 法門〉。. (二)關於人間淨土的部分的著作 《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佛在人間》;《成佛之道》。. 除上述相關之淨土著作外,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中,亦涉及一些 佛教義理的觀念,為解明二者之佛學思維,亦會引用其相關的著作來說明,藉以 釐清二位大師之思想脈絡。 7.

(1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一、關於太虛的相關資料 瀏覽了許多學者對太虛大師所做之相關專題研究,綜合這些著作可將資料分 為以下幾個類別:. (一)有關人生佛教方面 關於太虛人生佛教研究的文章較多,主要有楊惠南〈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研究內容著重在於人生佛教的思想來源、時代的背景、內含意義與特質,並提出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和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之不同處,在於太虛大師仍存在於敬天 的色彩並認同中國傳統教派的佛身觀,印順法師完全擺脫傳統的包袱,認為佛身 觀是人間性的。最後再歸納出差異的原因為兩人治學態度及判教的不同。 28. 游祥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從時間上將人生佛教分為三個發展階 段:1.民國七年以前,依五戒十善的軌範修持「人乘正法」階段。2.民國七年至 十六年,建立人間淨土的佛教特區階段。3.民國十七年後,於思想上逐漸轉為「即 人生而成佛」的理論。 29. 大陸學者郭朋在《太虛大師思想研究》中提到,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主要 的含意在於「佛教」應該積極地服務於現實人生,把原本「出世」的佛教,變為 「入世」的佛教,進而消除與現實人生之間的差距。另太虛大師提倡建設「人間 淨土」 ,有兩方面的意涵,一為以佛之理想來建設「人間」 ,一為「佛化」人間,. 28 29. 參見楊惠南,〈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頁 67-110。 參見游祥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刊載於《佛教新聞週刊》,第 27 至 29 期。 8.

(16) 將人間變為「佛的宇宙」。 30. 洪金蓮《在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中,以不同的兩個角度來來探討「人 生佛教」推出之因:1.佛教本身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因當時一般社會大眾常誤 解佛教就是要逃離現世,歸向寂滅。2.太虛大師個人的宗教觀,太虛大師以歐美 人類學的組織功能來看宗教,認為與現行政治、經濟、教育的社會生活有密切關 係,故佛教必須掙脫舊傳統走入現代化。而人生佛教的進階,即是要改善人生, 進而達成進化成佛的目標。 31. 白德滿《太虛—人生佛教追尋與實現》中,即是以西方學者的角度,掌握許 多西文資料,對相關歷史事實與背景之敘述極為詳盡,並引用西方學者與傳教士 的評論,來作東、西方及跨宗教觀點的分析,除了集中焦點在於太虛大師提出「人 生佛教」來對治中國佛教的疾病外,並特別敘述以印順、星雲、聖嚴、證嚴四位 法師為例,如何推動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遺澤。 32. (二)關於淨土思想方面 專門探討太虛大師淨土思想的文章,大都偏重於人間淨土的部分,主要出現 於如紀念太虛大師誕生一百週年的文集 33 或紀念太虛大師圓寂六十週年的紀念 文集。 34 其他種類的淨土文章則篇數較少:. 大陸學者李明友的《太虛及其人間佛教》中,談論到太虛並不同傳統淨土宗 專談彌陀淨土,亦兼弘彌勒淨土。並論述從彌勒、鬱單越洲之淨土概念與太虛人 30 31 32 33 34. 參見郭朋, 〈人生佛教〉, 《太虛大師思想研究》 (台北:原明出版,1996) ,頁 474-505。 參見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硏究》 ,頁 142-178。 白德滿, 《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如《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 如覺醒主編, 《佛教與現代化-太虛大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上、下冊(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8) 、釋怡藏、溫金玉主編的《潮音永輝-紀念太虛大師示寂 60 周年文集》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等文集。 9.

(17) 間淨土理論之關連及提出建設人間淨土之方法。 35. 大陸學者陳兵在〈太虛大師的淨土思想〉,從淨土非一、西方淨土、彌勒淨 土、人間淨土,來介紹太虛大師的淨土思想。太虛大師讚嘆西方極樂淨土,往生 西方淨土的最重要意義,即因一切眾生企求往生至西方世界而不退轉,但並非往 生即成佛,仍須歷位修習,方成佛果。他認為大師有關淨土法門的開示皆依據淨 土經典,故亦堪稱為近代蓮宗大德。而太虛大師稱讚兜率淨土法門比西方淨土的 往生機會更為普遍,因為只要往生此處,不分等級皆可見佛聞法,但作者認為太 虛大師,所說的應專指某一根基的修行者,否則自古以來,仍然是往生西方淨土 者來的多。 36. 二、關於印順的相關資料 瀏覽眾多學者對印順所做之相關學術論著,綜合這些著作可將資料分為以下 幾個類別:. (一)有關人間佛教方面 邱敏捷在《印順導師佛教思想》除了探討人間佛教的思想來源、時代的背景、 內含意義與實踐方法,另還有對目前台灣實踐人間佛教思想佛光山、慈濟、法鼓 山做比較,他認為目前台灣這三大道場太偏重世俗化,只在於治標,而印順提倡 的制度興革,是全面的、整體的,是治本的。 37. 陳美華〈個人、歷史與宗教--印順法師、 「人間佛教」與其思想源流〉以. 35 36. 37. 參見李明友,《太虛及其人間佛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頁 91-104。 陳兵, 〈太虛大師的淨土思想〉 ,刊於《佛教與現代化-太虛大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 (北 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參考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 (台北:法界出版社,2004),頁 75-160。 10.

(18) 法國年鑑學派的布洛克、英國史家卡耳和中國錢穆對以人為中心來作歷史研究的 論述,來探討印順法師的生平,其「人間佛教」思想的可能內涵,以及源流,並 進一步討論個人與思想、歷史和宗教的關係,較異於一般佛教思想的研究。 38. (二)關於淨土思想方面 近代對印順法師淨土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淨土新論》中,楊惠南在〈台 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一文中提到,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之所 以受到台灣當代佛教界的批評,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1.印順指出阿彌陀佛即婆 羅門教之太陽神彌陀羅的佛教化,淨土信仰與婆羅門教的太陽神崇拜有關。2. 稱名念佛雖簡單易行,也有普及的功效,但卻忽略大乘佛法捨身度眾的深義大 行。3.《淨土新論》中的淨土新思想,乃依其師太虛大師的「淨(土)為三乘共 庇」觀點而做發揮,因而導致太虛與圓瑛,這佛教兩大派別的相爭。4.淨土有許 多種類,不應偏弘「彌陀淨土」 ,更要讚嘆屬於「人間淨土」和「創造淨土」的 彌勒淨土。 39 因為這些觀點,而不被台灣佛教界所容。另其在〈佛在人間〉中, 指出印順法師在《淨土新論》中,對各類淨土的比較,認為東方阿閦佛淨土最適 合因位之眾生的修習,西方是果位的代表,不應成為因位眾生迷信的地方。屬於 彌陀淨土的信仰者,採「易行道」的修行方式,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反而不 易成佛。認為「人」 ,要試著和佛、菩薩,共同在「人間」創造新的淨土,才是 符合「人間佛教」的淨土觀。 40. 江燦騰的〈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諍辯與發展〉 ,文中就印順法師提出關於淨 土思想淵源、傳統西方念佛往生檢討的觀點,和楊白衣、聖嚴法師、張澄基等人 做比較。他認為印順太強調傳統中國佛教的黑暗面,而不能同情傳統佛教的主觀 38. 39. 40. 參見陳美華,2002, 〈個人、歷史與宗教─印順法師、 「人間佛教」與其思想源流〉 ,刊於《中 華佛學學報》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 ,頁 427-456。 以上四點詳見於楊惠南, 〈台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頁 16-19。 參見前書,頁 180-187。 11.

(19) 成分。另外在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思想的轉變上,提出印順法師的思想並非承襲 太虛大師,而是對其提出批評,並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並認為印順法師批判中國 傳統佛教,對西方彌陀淨土注重往生提出不滿,主張在淨土思想上反歸印度佛 教,提倡彌勒淨土,和實踐「人間淨土」。 41. 邱敏捷在《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談論〈印順對禪宗與淨土宗的批判〉一文 中,提出:1.印順法師重視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並認為人間佛教是佛教的主要 精神,大乘菩薩的普度亦需在當下的人間完成,諸佛皆不離人間而成佛,所以以 「人間佛教」的角度來批判淨土宗只求往生、修來世,不注重當下人間淨土的創 造及菩薩莊嚴淨土的精神。2.印順法師認為緣起性空的絕對正確性,重視阿閦佛 土著重在勝義智慧的體驗和空寂,所以以佛教「智證」精神來批判中國淨土行者 只求念佛及往生淨土。 42. 釋禪林的《心淨與國土淨—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大辯論》一書,乃綜合以印 順法師「人間佛教」為核心的學者之論諍。其認為印順法師的人間淨土理論以「性 空唯名」來別於「真常唯心」說之太虛,故主要探討建設人間淨土時,在「心」 或「境」的清淨上,究竟應以何者為先為重之議題?整理出各派學者之間的討論。 43. 三、關於兩者淨土思想比較資料 關於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兩者思想比較,現在的專書、論文著重於人生佛教 與人間佛教的比較,例如前面提到的楊惠南〈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江燦騰. 41 42 43. 參見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南天初版社,1998) ,頁 619-657。 參見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 ,頁 259-270。 參見釋禪林,《心淨與國土淨的辯證—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大辯論》(台北:南天書局, 2006),頁 8-13。 12.

(20)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為紀念太虛大師百歲誕辰而作〉。 44. 侯坤宏〈從太虛大師到印順導師:一個思想史角度的觀察〉,並提出:1. 印度佛教史分期與現存佛法三大系之抉擇問題。2.大乘三系教判的差異。3.太虛 的「今菩薩行」 (菩薩學處)到印順的「人菩薩行」 。4.「佛化新青年」與「青年 的佛教」。5.由太虛的淨土思想到印順的「淨土新論」。6.由太虛攝取《廣論》的 「三級說」到印順《成佛之道》的建構這幾點的比較,其中和本文比較有相關是 第五點,他提到太虛大師認為往生西方淨土,需具備信願行,並肯定彌陀法門之 殊勝。東方藥師淨土,不特重往生,重於現實人生之應用。彌勒淨土法門可使菩 提心保持不退,所以特別推崇此法門,所著相關文章也最多。相較於傳統的往生 淨土,太虛提倡建設人間淨土,更富現實意義。而印順法師認為兜率淨土法門應 著重在實現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要依藥師佛所行的悲行,照著去躬行實踐,以 資自淨化他,完成人間淨土的創建。 45. 釋禪林〈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淨土思想比較─ ─以彌陀淨土為考察線索〉, 是以太虛與印順兩者的治學態度與淨土思想之判攝來比較兩人對彌陀淨土思想 意涵之不同,他認為太虛大師以法界圓覺為準量,偏重經驗型,採融貫的立場, 印順大師偏重知識上從其辨異中,指出阿彌陀佛與太陽神的關係。二者雖贊成彌 陀淨土,但有很明顯的分野。 46. 從前人研究過的資料來看,大部分的文獻都著重於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人生 佛教和人間佛教的比較,關於太虛大師淨土思想,只在零星的短篇論文中被探 44. 45. 46. 參見江燦騰,〈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為紀念太虛大師百歲誕辰而作〉,見其所 著:《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頁 188。 參見侯坤宏,〈從太虛大師到印順導師:一個思想史角度的觀察〉 ,刊於《印順長老與人間佛 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 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2004),頁 R1-R59。 參見釋禪林, 〈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淨土思想比較─ ─以彌陀淨土為考察線索〉 ,刊於《佛學 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中:慈光圖書館,2002) ,頁 359-374。 13.

(21) 討,且多偏重於其人間淨土思想的陳述,而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研究,其題材多 偏重於其所著的淨土新論,對於兩者完整淨土思想的比較研究,是較少見的。.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一、研究方法 一篇研究若要能達成研究目標,必須尋找正確的途徑,有了適當的研究方 法,才能有效、迅速的蒐集、處理、分析、解釋資料,而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 或共通之研究法門,佛學研究亦然,吳汝鈞在其著作《佛學方法論》中,即歸結 出八種佛學研究方法。47 本篇論文,將依各章節主題之需求,而採不同的研究方 式,主要有文獻學研究法、思想研究法、比較法。. (一)文獻學研究法 吳汝鈞指出廣義的文獻學方法: 「文獻學是指文獻資料的研究,它包括原典 的校訂、整理、翻譯、註釋等。這註釋的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舉凡字義、文法、 歷史、思想、文學等等皆包含在內。」 48 平彰川說: 「為了客觀的理解佛教思想,文獻學的研究是不可欠缺的;不過, 文獻學是以解明佛教思想為目的的。」 49 太虛大師及印順法師的著作廣博精深,雖屬於當代的資料,但其中不乏對佛 教經論的引用及古賢大德的述論,另有許多淨土經典講記的作品,能夠找出原典 加以參照,對文意的理解將有所助益,並明瞭作者所引述之內容。 另針對著作中「佛教名相」 、 「漢文語詞」的解釋,利用古代註釋書及當代的 47. 48 49. 有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維也納學派方法、京都學派方法、實 踐修行法、白描法等,參見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頁 93-157。 參見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頁 97。 參見平川彰,許明銀譯, 《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 ,頁 43。 14.

(22) 語言文獻學研究成果來幫助解明,並參考二位大師其他著作中的說法,以期能掌 握文本文句所要表達的意旨。. (二)思想研究法 「思想研究法」,是指對「思想」進行理解與創造所使用的方法。……「思 想研究法」應用範圍很廣,並不限定於哲學思想,任何思想之研究,都需要思想 研究法。50 本文主要對二位大師的淨土思想作研究,故會運用到思想研究法,即 在以文獻學為基礎,從辨明的資料中,尋找出二位大師的特殊觀點,透過義理之 詮釋及分析,以期展現兩者的淨土相關思想。. 本文是以太虛大師所著的《太虛大師全書》及印順法師的《妙雲集》 、 《華雨 集》為第一手研究資料,從著作中,找出散落各書中與淨土思想相關的主題,並 加以彙整出,透過對原著不斷研讀與深思,並參考前人研究之成果,以期能掌握 二人的整體淨土思想,作出系統的展示。. 其次考察二者人生及人間佛教相關著作,並把握太虛人生佛教與印順人間佛 教的中心理念,以此為核心,去瞭解他們的彌陀、東方、兜率淨土思想,再以此 三個部分,和二位人間淨土思想之關連性作討論,透過各部分的探討及判讀,概 括性的整理出各個部分的共通處與差異點,並加以分析和詮釋,必能獲得更多的 心得與體悟。. (三)比較法 比較法,乃是取二種以上的學術思想,或兩種以上之事物,加以比較推斷,. 50. 參考王開府, 〈思想研究法綜論一以中國哲學為例〉 ,收錄於《國文學報》第 27 期,1998 年 6 月。http://web.cc.ntnu.edu.tw/~t21015/p-METHD3.doc。 15.

(23) 以發掘其共同點,或各具有之特點、特質。51 比較之課題包括「時代背景之起源、 人物思想及成就、事實發生之原因與結果、理論、方法、優劣、影響、資料之差 異等」 52 ,關於比較法的效用,胡適說:「有許多的現象孤立的說來說去,總說 不通,一有了比較,竟不需解釋,自然明白了。」53 在分別整理、歸納二位大師 的思想之後,如果沒經過比較,便無法突顯出他們個別的特色,所以需透過此法, 才能瞭解之間的異同及特質。. 關於比較法的限制,有幾點事情需注意的是:. 1.異同若已確定,不必比較。 2.性質、類型不同的事物,不宜比較。 3.對不同文化系統的學術思想欲加比較時,應先對歷史、背景、語文有較深 切的瞭解後再行比較。 54. 本文中,二位法師雖然所處的時空背景接近,在思想上有相承的關係,且有 共通的時代關懷,但在思想表現上卻有相當大的差異,關於傳統淨土思想的內 涵,亦各自做不同的解讀。故本文將從彌陀、東方、彌勒及人間四種淨土內容中, 去比較二者對該淨土闡述的實質意涵;欲弘揚或澄清之觀點是否相同?提出的實 踐法門有何創新或傳承於古人之處?符合時代潮流與關懷之原因是否契合?為 了凸顯二者的差異,在比較上述內容時,將加入古代祖師大德及經論中的觀點, 使我們更能發現二位欲表達之鮮明立場。希望從以上幾個關鍵處,去深入分析二 者的淨土思想的差異,以得具體的研究成果。. 51 52 53 54. 參見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 (台北:東華書局,1995) ,頁 97。 參見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頁 238。 同前註,頁 237。 參見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 ,頁 98。 16.

(24) 二、論文架構 本論文主要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 探討、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第二章將本論文欲探討之傳統淨土分類與要義做一 介紹。第三、四章先對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淨土思想內涵、如何落實人間淨土 思想理念做各別的研究,第五章針對二人對佛教、社會改革的認知、淨土思想、 理念實踐做綜合分析、比較,第六章為結論。. 第一章〈緒論〉 ,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動機」 ,簡述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之產生。第二節「研究目的」 ,敘述本論文欲解決之問題,共有六項。第三節「研 究範圍」,從太虛大師全書,和印順法師的妙雲集、華雨集等著作中,尋找出兩 人相關淨土著作來分析研究。第四節「文獻探討」 ,列舉目前學術界對太虛大師、 印順之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淨土思想、淨土思想比較之重要研究成果,並探討 出前人研究不足之處,以作為本論文研究方向之依據。第五節「研究方法與論文 架構」 , (一)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透過文獻學研究法、思想研究法、比較法等三 種進路, 幫助達成研究目的。(二)論文架構。. 第二章〈淨土分類與淨土要義〉分為二節,主要說明本論文欲涉及之淨土思 想內容,分為他方淨土、唯心淨土、人間淨土三類,並對中國傳統主流的淨土信 仰內容做介紹,以期和太虛與印順之淨土思想有前後對照之效果。第一節「他方 淨土信仰」,此小節對他方淨土思想包括彌陀、藥師琉璃、阿閦佛、兜率等淨土 信仰內容佛之願行、佛土之依正莊嚴、修行法門做一相關介紹。第二節「唯心淨 土與人間淨土要義」,介紹唯心淨土思想之內涵及太虛與印順人間淨土思想之概 略意涵之說明。. 第三章〈太虛的淨土思想〉與第四章〈印順的淨土思想〉,各分為三節。第 17.

(25) 一節「淨土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細分為(一)社會政治因素、(二)文化思 潮因素,即對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所處的時代背景,做深入的討論,當時社會、 文化因素,究竟對二者的思想產生何種發酵的作用,以及面臨當時社會大眾各方 的挑戰,如何因應。第二節「淨土思想內涵」 ,共分為(一)彌陀淨土、 (二)東 方淨土、(三)彌勒淨土,探究二者對彌陀淨土、東方淨土、彌勒淨土?和傳統 的淨土觀點有何不同之處?有無新的創見?第三節「人間淨土理念與實踐」敘述 二者對人間淨土之看法、提出的人間淨土思想是哪些淨土思想之延伸及創新?針 對所提出的人間淨土思想,如何去落實?成效為何?對後世有何影響?. 第五章「綜合比較分析」,主要論述(一)二者對佛教、社會問題的改革認 知異同,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雖有其重疊處,但面臨這些相同的刺激下,是否產 生相同的思想特性,而非重疊的部分,又造就二人哪些不一樣的啟發?(二)思 想內涵的異同,兩者雖為師徒,但在整體的淨土思想上,是否有繼承之關係,抑 或背道而馳,其相同或差異點為何?(三)理念實踐的異同,二人所提出的人間 淨土理念,在實踐方法;所依據的佛法觀點,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 第六章「結論」,本章將整個論文研究議題做一總結,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成 果,檢討過程中之限制與不足,以期建議將來可供研究發展之方向,作為他人做 淨土思想研究之參考。. 18.

(26) 第二章 淨土分類與淨土要義 淨土思想為大乘佛法主流的思想之一,亦與大乘的興起息息相關。55 依 據日本學者藤田宏達,在其著作《原始淨土思想研究》一書中研究指出,光在漢 譯佛教經論中提到的淨土思想資料便有二百九十種,梵文經典中共有三十一種, 56. 可見「淨土」觀在佛教佔有一席重要之地。一般人看到淨土二字,便會與西方. 淨土相連結,其實這單字在中國的翻譯經書和史書自古以來就被使用了,但是原 文的意思其實是沒有固定的。按照淨土的字義來看,相當於「淨土」的梵文語是 沒有被看到的, 57 那「淨土」二字代表的意義如何?「淨土」為多數人所追求的 理想世界,也是大眾所嚮往的樂土。 「淨」指的是無污染、無垢穢之意; 「土」梵 語為kṣetra,譯為剎,即世界或地方。所以「淨土」 ,是指清淨的佛土。又作清淨 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剎、淨剎、淨世界、淨妙土、妙土。如淨影慧遠認為此二 字通常指是指「佛剎」 、 「佛界」 、 「佛國」 、 「佛土」58 。此乃指諸佛實現因位之本 願而成立的清淨莊嚴國土,以別於眾生所居住之地,有煩惱污穢之穢土而言。佛 法中的「淨」,其實包含了眾生的清淨以及國土的清淨,眾生的清淨即是著重於 眾生遠離煩惱,顯現出自心的無漏清淨,如《維摩詰經》中所說的「心淨,則國 土淨」。大乘佛教認為涅槃有積極鼓勵之作用,而證得涅槃之諸佛,會在其所攝 之淨土教化眾生,故菩薩因發菩提心修證得佛之清淨國土即為淨土。故國土的清 淨,會因諸佛於因位所發之誓願有異,因此,淨土之方位、莊嚴之程度及住民之 種類等隨而有別。. 「淨土」,並非一定由佛所造,有佛居住之地,如彌勒菩薩所住的兜率天、. 55 56 57 58. 參見印順, 〈淨土新論〉, 《淨土與禪》,頁 5。 參見藤田宏達,《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5),頁 139-164。 同前註,頁 507-508。 淨影寺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大正藏》第 44 冊,No.1851,頁 834a。 19.

(27) 觀世音菩薩的普陀落迦世界,雖非佛國土,亦類似剎土。另一類別於佛典之說法, 乃如太虛大師所述, 「所謂淨土,意指一種良好之社會,或優美之世界。土、謂 國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中一切人事物象皆莊嚴清淨優美良好者,即為凈土。」 59. 此即認為欲具備淨土的條件,除了環境莊嚴美好外,組成的份子之身心亦要清. 淨良善,換言之,淨土不見得一定要由佛之願力所受攝而成,如果我們現在居住 之處,符合景觀優美、社會安定和諧,即由人類起好的心而起,繼之種種善的行 為,建設美好的社會,亦可稱為淨土。 60. 故淨土的種類繁多,若依種類來分主要可分為三類,一為他方淨土,如本文 欲探討的彌陀淨土、藥師琉璃淨土、阿閦佛妙喜世界、彌勒淨土等。第二類為唯 心淨土思想。第三類為人間淨土思想。本章主要探討中國主流淨土信仰內容之流 傳與演變,為了解太虛與印順法師之整體淨土思想,勢必要對中國淨土思想整個 之發展脈絡做初步之認識,才能明確指出二者與傳統之間的差異與繼承關係,以 期能釐清本文欲探討的相關淨土問題。. 第一節 他方淨土信仰 此類淨土之特色,主要超越現實世界,具有彼岸世界的色彩,其特徵乃該淨 土之教主,於未成佛時,所發下欲利樂眾生之大願,待其經過長久之菩薩行,終 至成就佛果正報之時,依報之清淨國土亦隨之形成。眾生即可依佛之願力,實踐 所設下之修行內容,終老時便可受佛之接引,而往生至彼佛國土。各淨土之信仰 內容,詳見以下之探討。. 59 60. 參見太虛, 〈建設人間淨土論〉, 《太虛大師全書》第 24 冊,頁 425。 參見太虛, 〈刱造人間淨土〉, 《太虛大師全書》第 24 冊,頁 426。 20.

(28) 一、西方彌陀淨土 淨土信仰中受最多人推崇的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又稱為極樂世界、極樂國 土、安樂國,因位於西方,所以又稱為西方淨土,故一般信眾所說的淨土,大略 都是指彌陀淨土,而在佛教經典中相關論及的題材也最豐富,西方淨土主要從《無 量壽經》 、 《阿彌陀經》 、 《觀無量壽經》所述及的內容,來得知其國土概況,另外 加上《往生論註》,此三經一論,為淨土行者所必讀。至於往生之方法,乃由歷 代祖師大德,依經典所見,各自闡述其意,有其著重之點,創造出不同之法門, 詳見以下之介紹。. (一)彌陀淨土之概況 「阿彌陀」指的就是沒有邊際的智慧光,與沒有限量的福壽,極樂世界之成 因,乃在於阿彌陀佛,於其前身法藏比丘時,便重發菩薩心立下四十八大願,期 許將來成佛時,由他及同著他修行的人,能修成極樂世界,並接引眾生往生於此, 使其心悅清淨、快樂安穩。其立下之願行主要可分為佛身莊嚴、國土清淨、十方 世界諸佛、極樂淨土中之天人、十方眾生、極樂淨土中菩薩聲聞、他方國土菩薩 等七大類,其中和我們最確切相關是和往生有關之願行,有第十八條「除了五逆, 誹謗正法之眾生外。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皆能往生。」 、十九條「發 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 、 二十條「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皆能如願。」61 由上述經文中,可得知彌陀所設下的往生條件,只要眾生能信阿彌陀佛之國土, 發往生之願及菩提心、修諸功德、持念佛名,甚至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如 第二十條之願行,也算已經念得佛號了,亦可達成往生之願,得到佛陀的救贖, 但其願行中排除犯了五逆及誹謗正法之眾生,可見還是要警惕眾生,莫為所欲為。. 61.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大正藏》第 12 冊,No.0360,頁 268a-268b。 21.

(29) 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極樂世界便依其之本願為藍圖,建造而 成,關於極樂世界的景觀可於《無量壽經》卷上所見: 此國土為自然七寶所合成,面積廣大沒有極限,光明煜耀,清淨莊嚴超越十 方世界,無三惡道,亦無春夏秋冬,不冷不熱,舒適調和。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 尊第一,若眾生遇到此光者,便三垢消滅,身意柔軟,生歡喜善心,若在三塗勤 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不再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隨其所應莫不聞 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若欲食時,七寶應容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 盈滿。雖有諸位飲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 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62 另從《平等覺經》卷一中可得知,極樂淨土 無有婦女,女人往生者。則化生皆作男子。 63. 由此所知,極樂世界不必為食衣住行、日常所需而煩惱,一切的安寧快樂, 無不完備,既無欲事,亦無女人,就不會有造惡業之可能,故一切的危險苦惱無 不解脫,在此修行之眾生,於生前的修行並不會中斷,能在此國土延續不絕,故 能吸引如此廣大群眾來信仰。. (二)彌陀淨土之判別 淨土之種類極多,若只依是否有佛居住之地來判別,實難劃分,歷代祖師便 依佛身觀及淨土之性質,來對淨土做判別。彌陀淨土之屬性自古爭議極大,各家 意見不一,此處列出祖師與的太虛、印順之說法,來判定其屬於何種性質,如下:. 1.淨影慧遠:將淨土分為三類,彌陀淨土屬於其中二類。 a.事淨土:由凡夫有漏業所感,即凡夫求出世之淨業所感之淨土。 b.真淨土中之純淨真淨土:唯佛所居,完全清淨之淨土,又有真、應二土及法. 62 63. 參閱《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 12 冊,No.0360,頁 271a。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一, 《大正藏》第 12 冊,No.0361,頁 282b。 22.

(30) 性、實報、圓應三土之別。認為彌陀為應佛,其土亦可視為應土。 64. 2.智顗: 凡聖同居土,聖人與凡人共住,凡居土有善惡眾生,所居之人天趣,四惡 趣之差別。聖居土有實聖(二乘及地前菩薩) 、權聖(地上菩薩及如來為化有緣 而應生於界內)。此土為界內之土,有淨土及穢土之分,西方淨土屬前者。 65. 3.吉藏: 凡聖同居土,凡夫與聖者共住,如彌勒出世時之淨土與西方淨土均屬之。 西方淨土又可稱為報土和應土。 66. 4.窺基: 將淨土分為法性身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身土,前三土唯淨無穢, 為十地菩薩所現身,第四者有淨穢之分,彌陀淨土屬於他受用土,凡夫無法生於 此。 67. 5.曇鸞: 極樂淨土非三界所攝,三身具足,彌陀非報身佛,西方淨土亦非報土。 68. 6.道綽: 認為佛身有法、報、化之身,但佛土只有報、化兩種,諸佛之淨土皆為報 土,報土有優劣之分,彌陀淨土為淨土之初門。 69. 64 65 66 67 68 69. 淨影寺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大正藏》第 44 冊,No.1851,頁 834a。 參見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頁 77-78。 吉藏,《大乘玄論》卷五, 《大正藏》第 45 冊,No.1853,頁 67a。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 ,《大正藏》第 45 冊,No.1861,頁 369b。 參見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頁 62。 同前註,頁 97-99。 23.

(31) 7.善導:認為彌陀是報身,極樂淨土為報土,凡夫亦可生報土。. 關於彌陀淨土究竟為報土或化土,從以上各家對淨土之判別來看結論不一, 故有凡夫得不得以往生之問題產生。如《大智度論》卷三十八、《瑜伽師地論》 卷七十九、陳譯《攝大乘論》卷十四所述,淨土必須是初地以上之菩薩所居,非 地前菩薩、二乘及凡夫女人等所雜居。故唯識宗即採納此觀點,以彌陀淨土為報 身佛土,故說要初地菩薩方能往生極樂,而勸凡夫念佛發願往生,不過令種善根 以作因,非命終即能往生。此乃「別時意說」, 70 此對淨土宗之弘揚教法影響甚 劇。太虛大師則認為:.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之化土,然化土即報土,報土即法性土;法性即真如、 實相、一真法界,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故曰: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 義諦妙境界。佛之三身、依正二報,本不可分,三身即一身,三土即一土, 而後人妄執分別,以為化佛非報佛,報化土非法性土,不知化佛必依法、 報佛而起,法、報佛必為化佛之所依。 71. 故認為佛之三身等同為一身,三土之實質源於法性一土,只因目的不同,故 以不同的相貌或名稱出現,實不需妄加分別。所以太虛大師認為應按十六觀經所 說,九品往生等,確兼通變化身土,故二乘凡夫皆可往生。 72. 印順法師認為其實淨土只有一種,為何有報土、化土之分。全視眾生修行程. 70. 「別時意」說,語出於無著《攝大乘論》中所說的四意趣。 「別時意,譬如有說:若人誦持多 寶佛名,決定於無上菩提不更退墮。復有說言:由唯發願於安樂佛土,得往彼受生。」 ,出於. 《攝大乘論》卷中, 《大正藏》第31冊,No.1593,頁121b。 71 72. 參見太虛, 〈往生淨土論講要〉, 《太虛大師全集》第 15 冊,頁 2690。 參見太虛〈佛七開示錄〉 ,《太虛大師全集》第 31 冊,頁 1191。 24.

(32) 度而定,而見為報土、化土。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則此化土亦不離 報土也。 73. (三)往生之法門 如何往生極樂淨土,於經典中提到的方式不盡相同,以下依序從《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的內容來做說明。. 1.關於《無量壽經》卷下所述,此經將往生的眾生分為三個等級,稱為三輩, 只要符合這三種條件即可往生彌陀淨土。. (1)上輩:出家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發願生 彼國。. (2)中輩:非出家眾,但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迴向功德願生彼國。. (3)下輩:無修諸功德,只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 佛願生其國。 74. 由《無量壽經》所見,發菩提心及持念佛號為最基本之條件,於三輩往生之 中皆不可缺,假使不能捨家棄欲作沙門、行善業,亦應在家修善法,不生疑惑, 將來臨終時,亦得夢見彼佛,得以往生。但若要能以上輩之姿往生淨土,並快速 學得無量法門而成佛度眾,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才是經中所要表達最重要的訊 息。. 73 74. 參見印順, 〈往生淨土論講記〉, 《華雨集》第一冊,頁 361。 參閱《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 12 冊,No.0360,頁 272b-272c。 25.

(33) 2.關於《阿彌陀經》所述,經中有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 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 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 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75. 而阿彌陀經所說欲生極樂淨土之方法,其實和無量壽經之說法雷同,發菩提 心,具善根,修諸功德,為往生極樂淨土不可獲缺之行,而稱名念佛,為阿彌陀 經所特重,若一至七日都能一心不亂的持念佛號,到了命終之時,心不顛倒,自 然可往生淨土。. 3.關於《觀無量壽經》所述,一開始佛陀便說往生之三要件: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76 本經強調欲往生安樂國土,平時對父母需孝順、對師長要恭敬,並要能熱心 助人,對眾生要有慈悲心,修十善業, 積功累德,並發願回向西方安樂國土, 信受皈依佛、法、僧,平時即要積攢往生之資糧。. 另此經又說明十六種觀想念佛之法,亦得助人成就於淨土: (1)正坐面向西方,觀日落處。(2)觀水,制止散亂之本心。(3)從所處之大地, 觀到極樂國土。(4)觀想極樂國土之植物莊嚴光明。(5)觀想極樂國土之寶池、水 流演示佛法之景。(6)觀想五百億寶樓中,無量諸天人在其中演妙佛法之音聲。(7). 75 76. 《佛說阿彌陀經》 ,《大正藏》第 12 冊,No.0366,頁 347b。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大正藏》第 12 冊,No.0365,頁 0340c。 26.

(34) 觀想阿彌陀佛莊嚴之蓮花座。(8)觀想阿彌陀佛法身之莊嚴。(9)觀想阿彌陀佛色 身之高大。(10)觀想觀音菩薩相好莊嚴。(11)觀想大勢至菩薩之身相,與觀音菩 薩相似。(12)觀想自己結跏趺坐於蓮花上之普觀極樂相。(13)觀想上述第七至第 十二觀之總觀。(14)上品生觀:概括來說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大智大慧之人為 上品。(15)中品生觀:持戒守律、行善、不造諸惡者之人。(16)下品生觀:大多 為在世時作眾惡業,臨終悔悟向道,稱念阿彌陀佛之名,乘佛的願力,而得往生 極樂國土者。 77. 其中的上中下品三類人中,每一類又分為上中下生,不同條件往生的眾生, 依其善根、修行之深淺,所得到往生彌陀淨土就有不同的待遇,最為特殊的為下 品之人,幾乎皆為生前造惡,甚至犯了五逆及誹謗正法之眾生,只因臨終前受到 善知識的開導,使其心開意解,有悔悟之心,亦得往生,故此經中之彌陀淨土已 經不捨任何一個尚有善念之眾生。. 可知西方淨土不管在國土之莊嚴,居民身心狀態之清淨,教主攝機之廣大, 達成往生之容易度,非一般淨土思想可比擬,尤其若往生至此可得不退轉,不管 是一般信眾或修行者而言,對其修行時信心之增強有莫大的助益,因為這幾乎是 一種保證,亦最符合人心理之需求。而此淨土信仰強調現世人格的保留,在世之 家屬朋友,若得以往生,亦得以在彼岸相見,有這一延續性,更強化現世眾生之 信心,不只是個人的單打獨鬥,眾人為了將來能再續前緣,一定以團體的力量, 來互相督促,使願望更容易達成。. 4.《往生論》五念門 《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 77. 參閱《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大正藏》第 12 冊,No.0365,頁 341c-345c。 27.

(35) 門,五者迴向門。」 78 世親於《往生論》中提到的五念門,是往生淨土的五種修 行方法,即為憶念彌陀及其淨土之莊嚴清淨,以成就自利利他功德的五種行門。 此五念門意涵如下:. (1)禮拜門:即以身業禮拜阿彌彌陀,以求生淨土。. (2)讚歎門:以口業之稱讚、憶念佛名,勤持佛號與佛相應,如實修行。. (3)作願門:即眾生要發起往生淨土之願,並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夾雜 其他念頭,攝心住於緣,便能離散亂之地。. (4)觀察門:觀察阿彌陀佛、彼佛國土及彼土諸菩薩功德莊嚴,即世親所云 以正念觀察西方淨土中,三種二十九莊嚴。. (5)迴向門:即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迴施給一切眾生, 使眾生能同生淨土,成就自己慈悲之心。. 綜合以上所見,此三經一論中,將修行方法主要歸類為念佛一法,而此法又 分為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稱名念佛三大類,淨土宗的祖師又根據此三項擴展出 各自喜好之法門,詮釋其所代表的意涵,而太虛大師便主張持名念佛之法,最適 合來修彌陀法門,如其所說:「念佛雖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之別, 其切要者、端在執持名號。」79 最契合西方淨土之性質。這樣的方法,究竟出自 於哪一流派?下文中將繼續探討中國淨土思想發展之派別及著重之修行法。. 78 79.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大正藏》第 26 冊,No.1524,頁 231b。 參見太虛, 〈佛七開示錄〉 ,《太虛大師全書》第 31 冊,頁 1192。 28.

(36) (四)彌陀淨土思想之流派 淨土思想最早淵源於印度,但對其影響不大,真正生根發芽,到發展茁壯乃 在於中國,並蔚然成為一宗。80 而淨土宗是佛教的一個派別,乃指信仰阿彌陀佛, 並稱念佛名,以求死後能仗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淨土信仰最早於東漢傳入中 國,從魏晉以來,祖師大德便依據經典,參酌人民之需求與根基之深淺,並以自 身實證之經驗,來闡述淨土信仰之不可思議性,並擬出適當的修行法門,來弘揚 淨土的殊勝,說服人心,從此深入民間,廣為人民所接受,隋唐時期,彌陀信仰 真正成為淨土信仰的主流,一直到明清,已成為「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 盛況。. 在日人法然的本願念佛集中,認為中國的淨土宗,大致可分成廬山慧遠系、 慈愍三藏系、道綽、善導系等三大系,81 三大系之祖師,在弘揚淨土思想時也各 有其偏重之處。廬山慧遠之結社念佛,和一般持名念佛不同,乃依據般舟三昧經 ,以念佛三昧而見佛,他在自己所寫的〈念佛三昧詩集序〉中說到:「念佛三昧 者何,思專想寂之謂……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故今 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色象生焉。」 82 可知 此三昧念佛,是禪定與念佛的結合,故此系著重於修禪觀,以期定中見佛得往生, 包括了觀想念佛及實相念佛,雖然功效高且有不可思議之體驗,但屬於上上根之 人,需要有異於常人之堅定往生信念,才能修成,故不易為一般人所接受,較難 普及。但印順法師說:「這的確是求生極樂淨土的根本法門」 83 故慧遠一流之修 行法,是受到其所推崇的。. 道綽、善導系,乃繼承曇鸞之法脈,曇鸞最有名之著作,乃《往生論註》,. 80 81 82 83. 參見陳揚炯,《淨土宗通史》,序言頁 1。 參見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頁 51。 宗曉,《樂邦文類》 ,《大正藏》第 47 冊,No.1969A,頁 165c-166a。 參見印順, 《淨土與禪》,頁 45。 29.

(37) 其發揚淨土之教義乃根據此書為主,此書一開始即闡述龍樹所著的《十住毘婆沙 論‧易行品》說明難行與易行之理,其所謂的難行道,乃五濁惡世,於無佛出世 時,菩薩求不退轉,修行皆靠自力,無佛力之加持,所行之苦路猶如陸路步行之 苦;而易行道者,乃因怕菩薩墮於外道著相、小乘聲聞求自利之法,而障礙其大 悲之行而退轉,故以仰仗佛陀之願力(他力) ,而繼續保持其大乘之行,直至阿 毘跋致,如水路乘船之樂,故名易行道。84 故龍樹認為稱念十方諸佛名號,仗佛 之力得不退轉地為易行道,且不管易行或難行道皆可在此地成就不退轉,但曇鸞 卻異於其說法,他認為唯有念阿彌陀佛單一佛號,靠彌陀之力往生淨土,得不退 轉,才算是易行道,在此地成就者,皆算難行道。故曇鸞依《無量壽經》重佛願 行所述,並發揮龍樹易行道之說,認為往生西方淨土,乃特別倚賴彌陀強大之願 力即他力之加被,修習五念門,有菩薩自利利他度眾之心之正因,並以十念相續 即能一心專注彌陀之相;專念佛名之要諦, 85 才得以速成佛道。. 道綽乃承襲曇鸞之難易二道之說,而創有聖道跟淨土二門之論,聖道門乃是 在娑婆世界斷除疑惑,證得真理,入聖得果之法,但此法理甚深,非一般之人所 能證悟,故應以適應末法時期鈍根眾生之淨土門為主,即為發菩提心為基礎,專 修懺悔,時時憶念佛相之口稱念佛法及類似念佛三昧為淨行,才得以滅除萬罪往 生淨土。. 善導提出彌陀為報身,故極樂淨土為報土,凡夫亦可生於報土,此乃需靠著 佛力攝引之增上緣才有可能達成,故其認為《觀經》乃為一般凡夫所設之方便法 門。而往生之法除倚仗佛力外,尚須具備至誠、深心、迴向發願心,此「三心」 是眾生往生淨土的正因,三者缺一不可。至誠心乃指眾生身、口、意三業的修行,. 84 85.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大正藏》第 26 冊,No.1521,頁 41a。 參見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頁 60-61。 30.

(38) 都必須發自於內心之真誠,又分為自利真實與利他真實。 86 深心即為對佛法深切 之信心,此又有「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二種義涵,善導大師提出五種往生 行法之「正行」,來針對「就行立信」,再以「稱名念佛」為「正行」中往生之 「正定之業」 87 。回向發願心,願將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之善根,以及隨 喜他人善根之功德,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 88 另又強調「還相回向」 的重要,意指往生淨土成就一切功德後,須再迴入娑婆化導眾生趨向淨土。所以 他認為此三心往生淨土之正因具足,再搭配實際之修行,即安心、起行與作業必 可往生。 89 連五逆謗法者,只要能至誠懺悔,亦可達成往生之願。 90 故此系為主 張依靠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念佛法門,以稱念佛名為主,強調三根普被,故最能 吸引下根的眾生來修。太虛大師說: 「故善導法師實為中國淨土宗風範之確立者。 所著「念佛鏡」,為宋楊傑及明蓮池等所推重,以於淨土教義,確有精要的發揮」 91. 故其在相關彌陀淨土信仰開示的內容中,亦頗多參考善導之思想。. 慈愍三藏系,其祖師慧日則主張禪、教、律、淨四行兼修而著重於淨土,他 思想深受印度與善導之影響,認為一切善惡之人皆可往生淨土,以稱名念佛為往 生的方法,佛力為往生的保證,勸修與淨土相應的各種行業,92 反對禪宗之狂禪, 主張禪淨並重,贏得當時民眾的認同。此一精神發揚應屬永明延壽大師,其力倡 理事合一、禪淨雙修、禪戒並重,並要廣作萬善行門。具備菩提心為往生之淨因,. 86. 87. 88 89. 90. 91 92. 善導說: 「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 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見於善導, 〈觀無量壽佛經疏〉 , 《大正藏》第37冊,No.1753, 頁271a。 善導曰: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正行。……。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參見善導, 〈觀 無量壽佛經疏〉 ,《大正藏》第37冊,No.1753,頁271a-271b。 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 ,《大正藏》第 37 冊,No.1753,頁 273b。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三心釋」末曰:「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 是處也。」見於〈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 37 冊,No.1753,頁 273b。 善導於《觀經疏》云:「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若造,還攝 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見於〈觀無量壽佛經疏〉, 《大正藏》第 37 冊,No.1753, 頁 277a-277b。 參見太虛,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 ,《太虛大師全書》第 2 冊,頁 723。 參見陳揚炯,《淨土宗通史》,頁 350。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This paper deals with Zhu Shixing and the sūtras emphasized by him, the prajñā thought of Zhi Qian of Eastern Wu Dynasty, the prajñā and dhyāna thoughts of Saṃghavarman of

As is known,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correspond to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the pure land in the human world; since Master Taixu, Master Hong Yi and Master Yin Shun in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Zhu’s short treatise, this study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direction of his Pure Land teaching and theory, especially Pure Land,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thought of Jie-huan’s A Concise Commentary on the Lotus Sutra written in Sung Dynasty, focus on the theory of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the

This article was compared with the survey results from the article, “Skills requirements for MIS staffs – the study of enterprises’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 school,

Thus, both of two-dimensional Kano model and IPGA mode are utilized to identify the service quality of auto repair and maintenance plants in this study, further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