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史料回顧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史料回顧

一、先行研究部分

在研究日治時期文藝電影的時候由於資料較少,我採用葉龍彥的《日治 時期台灣電影史》,這本書應該算是台灣目前比較有系統在研究日治時代電 影史相關的書籍。3作者葉龍彥在寫這部專書的時候並沒有闡述太多個人的政 治意識形態,而是援引許多的歷史資料如《台灣公論》、《台灣日日新報》、《台 灣新民報》等日治時代報紙相關的報導、照片資料或是分頁廣告去做分析,

而在人物撰寫的部分亦同。我在撰寫這篇論文時候基本上是以這本書提供的 線索與資料去建立日本統治時代的電影世界的架構。而另一本也很重要的是 日籍學者小山三郎所撰寫的《台湾映画―台湾の歴史・社会を知る窓口》, 這本書所探討的範圍並不只侷限在台灣的電影部分,還包括亞洲其他國家電 影,特別是所謂的華人社會的政治、經濟因素對漢語電影創作之交互影響關 係。4我從這本書裡面研究了以日本人的觀點來看日本人治台時期的種種電影 政策,也收集了過去日治時期的電影票房資料與硬體建築物造冊資料,同時 也參考日本學者的觀點來評論國語文藝電影在亞洲發展的狀況。小山的這本 著述與國內電影史相關學術著述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引用了較多的統計資料,

特別是日治時期相關政府檔案、歷史上的數據資料去做史實分析,小山的研 究成果有助於提升本論文的科學精確度與客觀上的說服力。至於佐藤忠男,

《日本電影史》,這也是一本由日本學者所撰寫,在上海出版的專書,其所 聚焦的部分在於日本電影史的時代變化。5然而基於 1930 年代台灣屬於日本 的領地,故吾人欲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的文藝電影是否與日本電影圈有所交集?

如果有又是怎樣的連結?我會參考的著述就是這本寫到有關於日本電影如何 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日本關東大地震對於亞洲其他國家電影創作的

3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4小山三郎,《台湾映画―台湾の歴史・社会を知る窓口》(京都:晃陽書房,2008 )

5佐藤忠男,《日本電影史》(上海:復旦大學,2016)。

6

影響,日本內地的女性情節劇對台灣文藝電影圈的啟發等。在論述日本女性 情節劇對台灣文藝電影圈的啟發部分我參考了洪郁如的《近代台灣女性史》, 這是一本研究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書籍,可以看出傳統漢人女性與日本女性 在接受近代性別教育上的差異。6

在研究鄉土文藝電影時我主要參考了黃仁《日本電影在台灣》,這是一 本由《聯合報》電影版的前總編輯所著述的書籍。7當我欲探討台灣的鄉土文 藝電影與日本文藝電影在特色上的關係的時候我選擇以本書的觀點輔助我 去了解歷史事實,之所以信任本書的原因在於黃仁先生本身就是活在當代的 人,因此許多對於後代來說的「歷史」只不過是他個人的回憶,加上黃仁過 去娛樂版主編身分,因此能夠得到第一手或不為其他人知的資訊。撇去黃仁 本身的政治意識形態,本書值得學術參考的價值算是蠻高的。另外黃仁《悲 情台語片》不同於他個人的前項著作,這本書蒐集多部 1950~1970 年代台語 文藝電影的演職員表、劇情大綱、上映時間表與票房紀錄、海報等圖文資料。

8另外作者於本書也多次提到他所以為的 1950 年代紅極一時的台語片之所以 會逐年沒落的種種因素,是我研究鄉土文藝電影相關問題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另外,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這本書雖然不直接從研究電影相關的角度 去切入,卻是透過探討台灣文學史的演變,讓我間接地去推敲健康寫實文藝 電影與其改編之文字文本創作環境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本書對於外省流亡政 權與鄉愁文學產生之因果關係推論給予我分析史料時候很多的想法依據。9至 於洪惟仁的《台灣語言危機》這本書作者透過親身經歷與諸多口訪資料還原 日治時代與國民黨政府時期不同外來政權為了鞏固其文化基礎而對於母語 教育打壓的事實。10另外像是王君琦的《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 轉化》則將他所以為的台語片之所以逐年沒落的原因與過去的台語片演員收

6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台大出版,2017)。

7黃仁,《日本電影在台灣》(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08)。

8黃仁,《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1994)。

9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10洪惟仁,《台灣的語言危機》(台北:前衛,1992)。

7

http://tisanet.org/Activity/20060610/conference/3-1.pdf 查閱日期 2018/1/23。

13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08)。

(台北,2008),頁 439~466。

18黃冠儀,〈言情敘事與文藝片瓊瑤小說改編電影之空間形構與現代戀愛想像〉,《東華漢學》第 19 期(花蓮,2014.6)。

8

語民歌又是如何影響台語文藝電影之創作過程,最後則是介紹當代音樂大師葉 俊麟的生平。19而張例璇〈問題化『寫實主義』:以《飛燕去來》與《家在台北》

的臺北(人)再現為例〉收錄於《文史台灣學報》這份研究裡面提到了所謂的 健康寫實文藝電影與原著小說上的差異性。20作者舉小說《飛燕去來》改拍之 電影《家在台北》為例,認為小說版企圖將台北想像成一個沒有希望的異域,

而電影版本卻反過來將台北型塑成一個充滿新希望的地區,顯示所謂之健康寫 實文藝電影可能存在由當時政府高層介入電影創作之證據。

19陳培豐,〈由閨怨、港邊男性到日本唱腔:1930–1960 年代台語流行歌的流變〉,《台灣史研究》第 22 卷第四期(台北,

2015),頁 40。

20張例璇,〈問題化『寫實主義』:以《飛燕去來》與《家在台北》的臺北(人)再現為例〉,《文史台灣學報》第 7 期(台 北,2013),頁 153、154。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