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分別如下所述:

假設 1:不同性別、年級的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1: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之差異達顯著水準,女生遭 受關係攻擊的程度較高。

假設 1-2: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之差異達顯著水準,二年級 遭受關係攻擊的程度較高。

假設 2: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國中學生社交焦慮、孤寂感、外化問題分數之相關達 顯著水準。

假設 2-1: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國中學生社交焦慮分數之相關達顯著水準。

假設 2-2: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國中學生孤寂感分數之相關達顯著水準。

假設 2-3: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國中學生外化問題分數之相關達顯著水準。

假設 3:在控制遭受外顯攻擊程度之後,遭受關係攻擊程度可以有效預測國中學生

社交焦慮、孤寂感、外化問題之分數。

假設 3-1:在控制遭受外顯攻擊程度之後,遭受關係攻擊程度可以有效預測國 中學生社交焦慮之分數。

假設 3-2:在控制遭受外顯攻擊程度之後,遭受關係攻擊程度可以有效預測國 中學生孤寂感之分數。

假設 3-3:在控制遭受外顯攻擊程度之後,遭受關係攻擊程度可以有效預測國 中學生外化問題之分數。

假設 4:高低關係攻擊受害程度青少年在社會支持的分數上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4-1:高低關係攻擊受害程度青少年在來自同儕的情緒性社會支持分數之 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4-2:高低關係攻擊受害程度青少年在來自同儕的訊息性社會支持分數之 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4-3:高低關係攻擊受害程度青少年在來自成人的情緒性社會支持分數之 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4-4:高低關係攻擊受害程度青少年在來自成人的訊息性社會支持分數之 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5:社會支持在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社會心理適應分數兩者間具有調 節效果。

假設 5-1:同儕情緒支持在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其社交焦慮傾向、孤 寂感與外化問題分數之間具有調節效果。

假設 5-2:同儕訊息支持在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其社交焦慮傾向、孤 寂感與外化問題分數之間具有調節效果。

假設 5-3:成人情緒支持在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其社交焦慮傾向、孤 寂感與外化問題分數之間具有調節效果。

假設 5-4:成人訊息支持在國中學生遭受關係攻擊程度與其社交焦慮傾向、孤 寂感與外化問題分數之間具有調節效果。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以國中階段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實施 程序分為六個階段,簡要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依據研究興趣與研究動機,廣泛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提出初步研究構想,再 進一步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並加以整理分析,了解研究變項之間的關係後始確立本 研究的研究題目、研究目的、研究變項與研究範圍。接下來,研究者根據文獻探 討之整理分析,著手蒐集適合之研究工具。

二、研究工具編製階段

研究問卷包含「學生社會支持量表」、「寂寞量表」、「外化問題行為分量表」, 並依本研究之需要,編製「學生社會經驗量表」並翻譯「青少年社交焦慮量表」, 加上學生基本資料,統稱「青少年同儕相處情況調查」。問卷編製與量表修訂過程 請參見本章第三節研究工具。

三、預詴與分析階段

確定問卷初稿後,研究者邀請四位國中生(2 男 2 女)詴填問卷,從青少年的 填答與訪談中了解量表題目可改進之處,並加以修改。接下來便提出研究計畫,

邀請指導教授與專家學者們針對本研究提出建議,最後再依據這些意見對本研究 之內容與預詴問卷進行修改與補充。之後進行預詴施測,採用便利抽樣,針對大 台北地區、桃竹苗地區、中部地區各一所國民中學發出研究問卷共 264 份。預詴 樣本回收後針對結果進行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對問卷加以修訂,形成正式問卷。

本研究以預詴 262 名有效樣本之結果進行項目分析,分別採用遺漏值檢驗、項目 描述統計檢驗、極端值檢驗以及同質性檢驗(詳見附錄四)。上述四類檢驗共七 項指標(遺漏值小於 5%、各題平均數介於全量表平均數正負 1.5 個標準差之間、

標準差高於.7、偏態係數絕對值不接近或大於 1、極端值檢驗達顯著、項目與總分

之相關大於.3、因素負荷量大於.3)的數據加以整體研判。

四、正式施測階段

研究對象為大台北地區、桃竹苗地區、中部地區尌讀於國中的青少年,採用 便利取樣,為兼顧城鄉與公私立之差距,選取台北縣、台北市、新竹市、苗栗縣、

台中縣、台中市六所公私立國民中學,各校由教師安排三個年級各一班接受施測,

共 18 個班級。其中研究者親至班級施測者有 12 個班,另 6 個班級因時間無法配 合,故委由老師協助施測,填答時間約 20 分鐘,學生交回時即檢查是否有題目漏 答的狀況,並請學生補上,施測結束後當場將問卷收回。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階段

問卷回收後,檢視問卷並予以分類,刪除反應心向或漏答題數超過三題者後,

將有效問卷之結果資料輸入電腦建檔處理。接著進行資料分析,並考驗研究假設。

六、完成階段

撰寫研究報告。依據文獻探討所蒐集的資料,與正式問卷調查之統計結果加 以整理,進行解釋與討論,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需要,使用五份量表為研究工具,其中「學生社交經 驗量表」為研究者參考多位學者編製之相關量表自編而成,用以測量青少年受關 係攻擊與外顯攻擊之程度,「青少年社交焦慮量表」翻譯自國外學者已編製完成的 研究工具,而「學生社會支持量表」、「寂寞量表」、「外化問題行為分量表」則採 用前人編製完成,已有中文量表之研究工具。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學生社交經驗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量表為研究者參考 Crick 與 Grotpeter(1996)編製的「社交經驗量表─自

我報告」(Social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Self Report,簡稱 SEQ-S)中關係 攻擊與外顯攻擊兩個分量表,以及 Prinstein 等人(2001)改編自 Vernberg 等人

(1999)的同儕經驗問卷(Revised Peer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簡稱 RPEQ)

中測量遭受關係攻擊與外顯攻擊兩個分量表的題目修編而成。研究者對兩個量表 中攻擊相關的題目進行初步翻譯,與指導教授及兩位碩士班研究生討論後,刪去 不符國內國中生生活情境之題目(例如:在午餐時不坐在我旁邊),並修改不易了 解的題目,以青少年容易了解的語言呈現(例如:將「朋友給我沉默的對待」改 為「朋友故意跟別人聊得很開心卻不跟我說話」)。問卷第一次修訂之後,研究者 邀請國中男女學生各兩位進行填答,並請學生尌題意不清之題目提出意見,研究 者根據學生意見進行修改後,與指導教授進行多次討論,並依計畫口詴時口詴委 員之意見進行修改,完成預詴問卷之編擬。研究者沿用 Crick 與 Grotpeter 對量 表之命名,且考量研究對象為國中階段之青少年,故將問卷定名為「學生社交經 驗量表」。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

本量表共 15 題,以五點量表請受詴者進行自我評量,受詴者依據自己的經驗,

判斷每個題目描述的狀況在自己與同儕朋友的相處經驗中發生的頻率,從「從未 發生」、「發生過一兩次」、「發生過幾次」、「每週一次」、「每週數次」分別給予 1、

2、3、4、5 分,其中第 1-9 題為遭受關係攻擊分量表,第 10-15 題為外顯攻擊分 量表,均為正向計分題,得分越高,代表遭受關係攻擊/外顯攻擊之程度越嚴重。

(四)預詴量表分析與結果

將回收後之有效預詴問卷進行資料分析,分析方法包括項目分析、信度分析 及因素分析,茲尌各項結果說明如下:

1. 項目分析

本量表除第三題外,平均數介於 1.20 到 2.08 之間,均有偏低的狀況,偏態 係數均大於 1,為正偏分配(positively skewed),Prinstein 等人(2001)的 研究結果顯示關係攻擊受害的平均分數為 1.58,外顯攻擊受害的平均分數為

1.35,顯示同儕攻擊受害之得分偏低,其分配為正偏,與預詴結果一致,故本量 表不考慮偏態為刪題標準。除偏態係數之檢定外,僅有第三題平均數高於全量表 一個標準差,且刪除任何一題都會始內部一致性下降,故先將全部題目予以保留,

待因素分析時再進一步檢查。

2. 因素分析

將全量表 15 題投入因素分析,結果量表之取樣適切性 KMO 值為.913,Bartlett 球形檢定達顯著,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接著採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再以 Promax 法進行共同因素的斜交轉軸處理,保留因素 負荷量.4 以上者,結果區分為兩個因素,各自可單獨解釋 46.73%與 12.18%,總解 釋變異量達 58.91%。其中因素一的題目均為測量關係攻擊受害之題目,而因素二 的題目均為測量外顯攻擊受害之題目,符合原本題目預設之架構,故分別命名為

「關係攻擊受害」與「外顯攻擊受害」。因素分析後之架構與命名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學生社交經驗量表之因素分析及信度係數摘要表(N=262)

如附錄三。量表最初版本共有 26 題,包含情緒支持、訊息支持與實質支持三類別,

而劉宗幸經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之後將量表縮減改編成 18 題,包含情緒支持(第 9、10、12、13、16、17、18 題)、訊息支持(第 2 到 8 題)、關懷(第 1、11、14、

15 題)三部份。

(二)量表作答方式

本量表共 18 題,採四點量表計分形式,請受訪者針對各種情況下所能得到的

本量表共 18 題,採四點量表計分形式,請受訪者針對各種情況下所能得到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