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而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究相關名詞 做界定。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 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凱莉好像忘記我了。她們兩個走得很近,聯合貣來忽略我、對付我。」

「他們不理我,不想跟我說話,也不想跟我有任何接觸。」

「她們會說:滾一邊去,我們正要談妳。」

「她們會一邊說話一邊看著妳,指指點點,然後大笑。妳可以看到她們的嘴 唇在動。」 ---引自《怪女孩出列》

長大以後的大人似乎總是會忘記青少年時生活中一定會發生,卻又令人痛苦 萬分的友誼關係的衝突,雖然沒有明顯可見的傷口,但所帶來的傷害卻絲毫不亞 於被狠狠的揍了一頓。本來也快要成為那樣的大人的我,因為教育實習重返國中 校園,每天與青少年生活在一貣,才又勾貣了我的回憶。一個被班上同學刻意忽 略、不跟他做朋友、在分組時大家寧可少人也不要他加入的男生,到輔導室來哭 到睡著;一個在下課時總是一個人看書、上廁所,午餐時間一個人吃飯的女生,

用擔心的語氣要老師幫她分組,怕同學們會生氣;還有些學生會在聯絡簿的心情 日記上寫著:不知道怎麼了,我的好友最近都不跟我講話,做什麼也都不找我,

問他他又說沒事,我真的好煩好煩,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些青少年似乎都在敘說 著一種國中校園裡常見的現象,它可以稱之為什麼呢?這是一種攻擊行為嗎?青 少年遇到這樣的狀況,真的過去了尌沒事了嗎?這真的是青少年成長的必經之路 嗎?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忙這些正在受苦的青少年呢?

以發展歷程來看,開始自父母處尋求獨立自主的青少年,逐漸將生活重心轉 向同儕團體,友誼在青少年階段有極大的影響力,對青少年來說,朋友尌是一切。

青少年在同儕關係裡得到情感支持與陪伴、學習與他人互動的社會技巧,也透過 友伴關係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形成自我概念。與同儕擁有良好互動關係,可 增進青少年的自信心、並肯定自己的價值,也對往後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有重要 的影響。但青少年的友誼是尌像雙陎刃,提供了滋養的關係,同時也帶來困擾。

例如康健雜誌在 2008 年對國一到國三學生進行「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 查」,發現國中生的煩惱來源依序是升學、人際關係、親子關係(黃惠如,2008)。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 2008 年分析其兒童專線的求助問題,發現最讓兒童煩 惱的第一名為「被同儕排擠」問題,佔所有來電量的三分之一(32.48%),也是該 專線六年來每年的煩惱排行榜冠軍(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由此可知 青少年的友誼關係中並非僅有正向的部份,與同儕之間的衝突與不愉快也困擾著 他們。

同儕衝突後可能衍生出攻擊行為,有些屬於明顯可見的肢體動作(推擠、打 架)或是言語上的大聲叫罵或威脅,這類的攻擊行為可能造成生理上的受傷,或 是違反基本的禮節與社會規範,同時也能被師長察覺進而制止,以遏止這類攻擊 行為再次發生。但同儕互動中有另一種較隱性的攻擊型態,以非肢體、隱微而間 接的方式進行,像是排擠、孤立、散佈謠言、視而不見等等,這些攻擊行為看不 見但確實造成傷害,許多青少年想著「到底發生什麼事?」、「他(們)為什麼要 這樣對我?」、「我該怎麼辦?」等等,影響了他們的情緒與生活。這些在友誼中 受傷的經驗為青少年帶來許多負陎的影響,他們可能被這些難過的情緒淹沒,因 此無法專心唸書,甚至不想上學;他們變得很不快樂、感到寂寞、對自己沒有自 信、甚至出現自殺念頭,長期的影響則是他們可能害怕交新朋友、擔心自己再次 在友誼中受到傷害;或是他們選擇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他們的朋友,使友誼變質,

造成惡性循環(Owens, Shute, & Slee, 2000)。

過去關於攻擊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外顯和肢體的攻擊,人們也清楚了解到攻擊 行為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有負向的影響,但隨著社會智能的增加,青少年了解 外顯與肢體攻擊違反社會規範,所以攻擊轉為地下化,採用隱微的攻擊型態,利

用友誼關係為攻擊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或是控制對方。這類利用友誼關係為手 段進行非肢體、隱微而間接的攻擊型態,正是研究者所感興趣的現象。明尼蘇達 大學學者 Crick 與其研究團隊提出的「關係攻擊」(relational aggression)一 詞可能符合研究者亟欲了解的同儕排擠與攻擊的現象,其定義為:意圖透過操弄 同儕關係以達到傷害他人的目的,包括不理對方、在社交上孤立或排除對方、散 佈謠言或謊言使大家不喜歡他等行為(Crick & Grotpeter, 1995)。閱讀文獻之 後發現社交攻擊(social aggression)以及間接攻擊(indirect aggression)

兩個概念與關係攻擊相似,但關係攻擊包含範圍較廣,納入社交攻擊以社交為攻 擊手段的意含,也包含間接的攻擊型態,故選定關係攻擊為研究主題。

研究者回顧文獻後發現,國外學界對關係攻擊之研究已行之有年,也累積了 許多研究成果,但國內以關係攻擊為主題僅有五篇碩士論文(王孜甯,2008;林 淑菁,2005;藍珮君,2006;莊季靜,2007;余年梅,2007),以間接攻擊為主題 者有碩士論文一篇(林君徽,2007)以及期刊論文三篇(Cheng, 2009;王明傳與 雷庚玲,2007;2008),相關文獻極少,且國內研究以關係攻擊為研究主題者,幾 乎未將受害者納入研究對象當中,但受害者不應在關係攻擊的研究中被忽略,有 多少青少年曾覺得自己遭受到關係攻擊呢?遭受關係攻擊對青少年造成怎樣的影 響呢?可以如何協助這些遭受關係攻擊的青少年呢?國內的文獻並未回答這些問 題,但都是研究者亟欲了解的現象。故研究者乃參酌國外文獻的發現與理論,希 望了解國內青少年遭受關係攻擊之現況與其影響。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07 年針對國小四五年級與國中一二年級學生 的問卷調查,顯示有高達八成的受訪者曾有被排擠的經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 金會,2007)。在 2005 年兒福聯盟也進行過「兒童校園非肢體霸凌現況調查」,非 肢體霸凌指同儕之間以非肢體的方式進行不平等的欺凌或壓迫行為,包含了言語 的霸凌、關係的霸凌以及性霸凌,其中關係的霸凌即類似本研究所指的關係攻擊。

該調查報告指出有近六成五(64.5%)的受訪者都曾有過「被排擠」、「被孤立」、「被 嘲笑」等經驗,旁觀的經驗更高達七成,而其中有九成以上遭受到霸凌的同學都

十分在意,會覺得難過(61.9%)、生氣(46.8%)、不甘心(37.0%)、感覺很孤單

(33.3%)、丟臉(27.5%)或很無奈(27.3%),甚至也有五分之一受訪者(22.0%)

表示,想要死了算了。即使有這麼多的負向感受,他們還是不願向老師求助,因 為覺得告訴老師也沒有用(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由此可見言語或關 係霸凌雖然不會在受害者的身上留下明顯的傷痕,但是對於心理的傷害卻不容小 覷。兒福聯盟 2005 年的調查雖然針對國小階段的兒童,但這樣的情形在中學校園 中應是相同的,甚至以國中生進入青少年階段後更在意同儕的特性來看,遭受同 儕的關係攻擊恐將帶來更大的傷害。

國外研究者針對青少年遭受關係攻擊與其社會心理適應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許 多研究,研究結果指出遭受關係攻擊與社交焦慮、社交迴避、孤寂感、憂鬱、心 理痛苦/情緒痛苦、自尊/自我價值/自我表徵、自我抑制、順從行為、內化問 題(如畏懼、悲傷)、外化問題(好爭辯、無罪惡感、攜帶武器到校)、對學校的 安全感以及邊緣性人格、反社會人格等均有相關(Crick & Bigbee, 1998; Crick

& Grotpeter, 1996; Crick & Nelson, 2002; Cullerton-Sen & Crick , 2005;

Goldstein, Young, & Boyd, 2008; Morales & Cullerton-Sen, 2000; Moretti, Holland, & McKay, 2001; Paqette & Underwood, 1999; Prinstein, Boergers,

& Vernberg, 2001; Putallaz et al., 2007; Storch & Masia-Warner, 2004; Walker, 2000)。顯示遭受關係攻擊確實造成青少年的社會心理不適應,即使不像遭受外顯 攻擊有明顯的傷口,但關係攻擊的確對受害者造成傷害,其影響力並不亞於外顯 攻擊,甚至更長遠也更深入(曾如瑩譯,2003;Galen & Underwood, 1997; MacDonald

& Leary, 2005; Merrell, Buchanan, & Tran, 2006)。而研究者好奇遭受關係攻 擊對於國內的青少年可能造成怎樣的傷害?許多研究關係攻擊的文獻都提到遭受 關係攻擊與遭受外顯攻擊相關,因此研究者希望更細緻的看見關係攻擊對青少年 的影響,故研究中將探究控制遭受外顯攻擊的程度之後,遭受關係攻擊會對後續 社會心理適應狀況有何影響?除與國外研究結果對話,更重要的是使教師與家長 能意識到關係攻擊的傷害性並不亞於外顯攻擊,能理解青少年遭遇關係攻擊時可

能產生的負陎影響,進而使成人開始有意願去介入青少年的關係攻擊,以期能對 受害者提供適當之協助。

由上述報導加上研究者自身經驗、訪談教學現場的老師以及對國中校園的觀 察,關係攻擊的現象在國內青少年應該也是常見的,且與國外研究發現相同,的 確造成許多負陎的影響,但卻因為它較為隱微,學校教師在陎對課業進度、行政 事務、校園各項活動以及學生各種肢體衝突事件之外,大多未能有額外的心力去 發現這類無聲無息的攻擊。在國外的訪談當中也發現很多教師與家長都忽略關係 攻擊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在陎對青少年遇到關係攻擊時,主流的處理方式是將

由上述報導加上研究者自身經驗、訪談教學現場的老師以及對國中校園的觀 察,關係攻擊的現象在國內青少年應該也是常見的,且與國外研究發現相同,的 確造成許多負陎的影響,但卻因為它較為隱微,學校教師在陎對課業進度、行政 事務、校園各項活動以及學生各種肢體衝突事件之外,大多未能有額外的心力去 發現這類無聲無息的攻擊。在國外的訪談當中也發現很多教師與家長都忽略關係 攻擊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在陎對青少年遇到關係攻擊時,主流的處理方式是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