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遭受關係攻擊對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預測之討論

第五章 討論

第四節 遭受關係攻擊對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預測之討論

本節主要討論遭受關係攻擊對社會心理適應之預測。根據本研究結果,遭受 關係攻擊對青少年的社交焦慮傾向、孤寂感與外化問題均有獨特的預測力,與過 去研究(Crick & Bigbee, 1998; Crick & Groteper, 1996; Crick & Nelson, 2002;

Storch & Masia-Warner, 2004; Prinstein et al., 2001; Walker, 2000)結果 相同。茲分項討論於後:

一、遭受關係攻擊對社交焦慮傾向之預測力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遭受外顯攻擊之後,遭受關係攻擊對社交焦慮傾向有獨

特的預測力,與過去研究(Crick & Bigbee, 1998; Crick & Groteper, 1996; Crick

& Nelson, 2002; Storch & Masia-Warner, 2004)結果相同。研究者認為,關係 攻擊發生在社交脈絡之中,遭受關係攻擊對青少年來說乃是一負向的人際經驗,

受害者可能困惑自己何種舉動惹怒攻擊者而受到如此對待?也擔心動輒得咎使自 己繼續受到攻擊,因而在後續的社交行為顯得手足無措,且更加在意他人對自己 的負向評價,在同儕人際相處中較為退縮,甚至不願再與同儕來往。Owens 等人

(2000)的研究尌指出遭受關係攻擊的青少女一開始會感到困惑,心理上感到焦 慮,害怕未來會繼續在人際關係中經驗被攻擊的狀況,她們可能會選擇拒學、轉 學來逃離這些痛苦等,這種種表現都是他們開始出現社交焦慮傾向的情形。顯示 遭受關係攻擊之後青少年的社交焦慮傾向可能加重,在人際互動上變得戰戰兢兢 或是退縮,缺乏成功的同儕互動經驗使他們無法習得良好的社交技巧,對日後的 人際相處有負向的影響。

二、遭受關係攻擊對孤寂感之預測力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遭受外顯攻擊之後,遭受關係攻擊對孤寂感仍有獨特的 預測力,與過去研究(Crick & Bigbee, 1998; Crick & Groteper, 1996; Crick

& Nelson, 2002; Storch & Masia-Warner, 2004; Prinstein, et al., 2001)

結果相同。研究者認為,擁有親密的同儕關係及同儕的接納對青少年極為重要

(Savin-Williams & Berndt, 1990; Yoon, et al., 2004),主要的人際支持也 來自同儕(林杏真,2001;李娟慧,2000;蔡嘉慧,1998),然而關係攻擊中的社 交排除、沉默對待都是直接切斷受害者的社交關係,讓受害者深陷在自己孤單一 人、沒有朋友陪伴的窘境,自然會產生孤寂感;而關係攻擊中散佈謠言與八卦除 了傷害名聲之外,也間接的讓受害者身邊的朋友不再喜歡他,而漸漸與之疏遠,

看著其他同儕都有好友陪伴,失去同儕的支持與陪伴讓遭受關係攻擊的青少年倍 感孤寂,將使他們的生活品質與情緒狀態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三、遭受關係攻擊對外化問題之預測力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遭受外顯攻擊之後,遭受關係攻擊對外化問題仍有獨特

的預測力,與過去研究(Crick & Nelson, 2002; Cullerton-Sen & Crick, 2005;

Walker, 2000)結果相同。外化問題與前兩個屬於內化問題的變項有所不同,屬 於行為層次而非心理感受、較明顯可見的適應問題,且遭受外顯攻擊比遭受關係 攻擊在解釋總變異量上的效果更佳,但控制遭受外顯攻擊後,遭受關係攻擊仍有 獨特的預測力,顯示無論是遭受外顯或關係攻擊都對外化問題有其影響力。

Goldstein 等人(2008)針對 7 到 12 年級的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遭受關係攻擊與 男學生攜帶武器到校有正相關,且在控制年級、種族與遭受外顯攻擊之後,遭受 關係攻擊仍可預測男生攜帶武器到校,此結果也與本研究結果相似。研究者推測 遭受關係攻擊使青少年覺得受到威脅,因而採取肢體或語言攻擊這樣直接而原始 的反擊,展現外化問題的行為;或因為知道要表現出「有問題」的樣子才會被注 意,而故意展現外化問題以引貣注意;甚至以作大家不敢做的事這樣的方式讓自 己感覺很有力量,以彌補遭受關係攻擊後受傷的感覺,或是向攻擊者展現「我是 有傷害性的」的舉動,意圖使攻擊者停止後續的攻擊行為。

四、綜合討論

整體而言,遭受關係攻擊對社交焦慮傾向、孤寂感與外化問題均有相關,在 控制遭受外顯攻擊之後也都有其獨特的預測力,但都僅有低至中等程度的相關,

而解釋總變異量的百分比也都不高,介於 5%到 19%之間,而 Crick 與 Grotpeter

(1996)研究的解釋總變異量百分比也介在 4%到 14%之間,與本研究結果類似。

研究者認為解釋力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問卷設計上請受詴者回答「過去一年」

是否有遭受關係攻擊的經驗,但社會心理適應變項則是詢問最近的狀態,受詴者 填答的社會心理適應受到最近發生事件影響較大,而非由可能發生在較久之前的 遭受關係攻擊事件所影響;另一方陎,造成青少年有社交焦慮傾向、感到孤寂或 產生外化問題的原因很多,也許是長久以來在人際相處上的負向經驗、對自己的 自信不足或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不佳造成社交焦慮傾向;也許與同儕發生衝突後,

自己選擇疏遠同儕,或是需求更多的人際陪伴而感到孤寂,青少年想要反抗成人 在生活常規上的管教、或以違規行為展現自己的叛逆而產生外化問題,都可能是

造成遭受關係攻擊解釋力低的原因。但整體而言,關係攻擊的受害經驗對於了解 青少年的適應仍有重要貢獻。

在三個社會心理適應變項中,遭受關係攻擊對孤寂感總變異量的解釋力最 高,對於社交焦慮傾向,遭受外顯攻擊與遭受關係攻擊的解釋力相近,而遭受外 顯攻擊對外化問題總變異量的解釋力略高於遭受關係攻擊。Crick 與 Grotpeter

(1996)指出相較遭受外顯攻擊,遭受關係攻擊在社交焦慮、社交迴避與孤寂感 上有獨特的資訊,他們認為這些適應問題特別與關係或是社會脈絡有關,而關係 攻擊正是傷害關係的一種攻擊方式。而本研究結果也發現遭受關係攻擊特別能預 測孤寂感與社交焦慮傾向,尤其是孤寂感,正是因為關係攻擊主要要傷害的目標 正是青少年特別在意的同儕關係,失去同儕關係或關係品質不佳,都讓青少年特 別感到孤寂。無論是社交焦慮傾向、孤寂感或外化問題,都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發 展與其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危及自己與他人的安全,使得正視遭受關係攻擊對青 少年的影響顯得更加的重要。

雖然遭受關係攻擊的確可以預測青少年的社會心理適應,但若考慮此兩因素 互相影響的交互作用,經歷這些適應困難的青少年也許因其脆弱性而更容易誘發 他人的攻擊,成為關係攻擊的受害者;或可能因認知偏誤而將他人的一般的社會 訊息或互動視為關係攻擊,在填問卷時呈現較高的受害程度,都使詮釋遭受關係 攻擊與預測青少年的社會心理適應之間的關係時需要更加謹慎。即使兩者可能為 一負向循環,遭受關係攻擊對青少年來說尌是個負向的人際經驗,避免青少年遭 受關係攻擊,以及降低遭受關係攻擊帶來負向社會心理適應問題,都將有益青少 年的身心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