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整理

在文檔中 中小尺寸面板之產值預測 (頁 30-33)

2.1 預測概論

2.1.3 文獻整理

技術的發展通常如同一生命週期,由萌芽期、成長期到成熟期與衰退期幾個不同的 階段所構成,成長曲線預測法即是透過影響技術發展的參數,估算一個技術生命週期曲 線1。成長曲現預測方法不但有助益於預測者估計成長的上限、技術在每個階段可能的發 展趨勢,甚只可以描述出技術如何接續另一個不同的生命週期。為了將技術趨勢的發展 以有效明確的方法呈現,本研究收集了下述學術論點並加以彙整探討。

Pearl(1925)觀察南瓜以及其他生物群的個數變化,相對時間畫出一條類似於 S 形

(Sigmoid)成長曲線,此即為成長曲線模型中 Pearl 曲線的由來。

Mansfield (1961)所提出技術在時間(用以說明資本的形成)與採用者的數目(用 以說明技術的效能與產出產品的總數)之間的對應曲線,正是符合 S 形的成長曲線。

Fisher 和 Pry (1971)以 Pearl 曲線為基礎,假設技術性的進展視為一種方法在滿足 需求的競爭中取代另一種方法、假設競爭狀態下的自然成長行為有其規律性、假設成長 率與已達到的成長量和未達到的成長量兩者成比例,其衍生出成長曲線的另一種表示方 式,此即為成長曲線模型中的 Fisher-Pry 曲線。

Bhargava(1995)認為替代比率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可能不是一個常數,即替代比率隨 著時間的變化而有增減的可能,且替代比率在經過積分之後,將會呈現指數的型態,相 關的參數值則可由資料估算取得。Bhargava 以 1996 年到 1976 年日本彩色電視機替換黑 白電視機的資料、Nylon 輪胎取代 Rayon 輪胎以及人造纖維取代天然纖維等過程,實證常 數及指數型態替代比率的預測效果,結果顯示指數型態替代比率下,預測時間較接近實 際發生時間,即使如此,實際應用上這種差異對於決策的有效性,並不是具有太大的影 響。

Kaszubowski(1995)利用 Logistic 曲線分析飛行載具的載重極限,並討論合適的政 策意涵。其認為有以下兩點假定需要先滿足對方再進行分析:第一、研發付出的努力需 隨著時間而相對一致;第二、技術和設計須具備可追溯性,也就是隨著時間有一清楚的 發展。同時 Kaszubowski 也提出可以獲得資料的數目多寡,將會影響預測準確度的一項關 鍵。

Meade 和 Islam(1995)以預測通訊市場發展為例,比較十七種成長曲線模型的預測 績效,研究發現參數較少(二至三個)的模型(Simple Logistic、Gompertz 等),可獲得 較佳的預測績效;而在考慮自我迴歸誤差項下,預測模型並沒有明顯的增加預測績效。

Zaika 和 Scullen(1996)分析 Shigella flexneri (一種病菌)在食物裡的生長能力,

利用 Gompertz 曲線索得到的預測結果,與實際觀察到的數據做比較,也發現擁有較少參 數的成長曲線模型即可有效的預測病菌在食物裡的生長能力;此外,成長資料數目的收 集不足,將會影響預測與實際的差異。

Klein 和 Lim(1997)引用 Logistic 成長曲線導出經濟計量模式,來研究技術低度開 發國家轉移技術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即透過技術跟國家發展開發速度敏感性分析,探討 技術與國家改善技術水準的最有效方法。

Dulčić(1998)針對北亞德里海(Northern Adraiatic)1995 年與 1996 年間的西鯡幼 魚成長,找出可供預測其體長的特徵,並利用 Gompetrz 曲線進行描述與預測,最後加以 比較兩年之間有無顯著差異。

McGrath(1998)應用成長曲線與技術週期的基本架構,研究電化學技術在初萌芽的 電動汽車產業中的發展與成果。McGrath 認為要確實誰成長曲線以及技術週期的架構,需 要移除社會偏見和政治力量所帶來的疑慮。

Meyer、Yung 和 Ausubel(1999)發表美國洛克菲洛大學人類環境研究計畫所開發之

「Loglet Lab」應用軟體功能及其使用之數學模型,此應用軟體主要提供獨立系統 Logistic 成長模型與市場競爭替代模型的要素分解、合成與預測分析。

Franess(2002)針對 Logistic 曲線和 Gompertz 曲線等成長曲線模型,提供殘差值自 我相關性的測試步驟,此測試證實為簡單可行的,然當只有少數的觀察值時,使用此測

研究以 Victor and Ausubel(2002)之學術研究為基礎,驗證 了 DRAM 產值走勢合乎 Logistic 的成長模型,但修正了價

(Dynamic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Model, DCA Model)

有助於作為台灣高科技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提昇企業 競爭力之參考,使能持續有更好的經營績效表現。

第 第 第

第3章 章 章 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展概況 章

根據 DisplaySearch 於 2005 年第四季之統計資料,平面液晶顯示器在 2004 年至 2009 年間之銷售量年複合成長率預估維持 5.5%之穩定成長,其中 TFT LCD 顯示器由於應用產 品的推陳出新,年複合成長率將可望達 21.9%。中小尺寸 TFT LCD 面板之應用市場以消 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個人數位助理應用(PDA)、DSC、DVC 及多媒體播放器)及 車用電視等為主,其中又以手機面板市場為最大宗。中高階手機市場,將隨著 3G 時代的 來臨,消費者對中小型面板畫質的要求將更高,高解析度且較大尺寸面板將成為中高階 市場主流。另在低階市場方面,則因新興市場需求的崛起,帶動另ㄧ波低階手機需求的 急速成長。整體手機 2004-2009 銷售量將仍可維持在二位數的成長。

回顧 LCD 之發展歷程,1968 年美國 RCA 公司首先將液晶應用在儀器的顯示面板 上,1973 年日本夏普(Sharp)公司自 RCA 移轉液晶技術之專利,開發出 LCD 面板之計 算機、手錶、儀表板等產品,正式開啟 LCD 產品之應用時代,並引領日本其他廠商陸續 投入 LCD 相關產品之生產行列。日本跨入 LCD 領域較早,廠商家數眾多,包括夏普

(Sharp)、NEC、日立、松下電器、東芝等,其技術亦最為先進。另由於其發展歷史悠久,

上游零組件之供應鏈與下游應用產品之開發均相當完整,形成縝密之產業網路結構,並 建構出其不可撼動之領導地位。

韓國挾其半導體成功之經驗,並在政府之大力支持下,繼日本之後大舉投入 TFT LCD 產品之開發,其主要廠商為三星(Samsung)、樂金飛利浦(LG-Philips)及現代(Hydis)。

韓國廠商在成功量產液晶面板後,即以數量及價格競爭搶佔市場,並對日本廠商造成極 大之威脅。

我國 LCD 產業在 1976 年由敬業電子與美國休斯飛機公司合作開始第一條 TN 型生 產線,惟大型 TFT LCD 的發展至九○年代末期才有較大幅度的進展,當時主要係日本廠 商受到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加上韓國廠商的價格競爭,日本廠商因此轉而對外尋求 與我國廠商合作,而形成我國廠商相繼投入 LCD 生產線建廠與擴廠之熱潮。透過與日本 廠商技術合作,我國廠商製程良率均能迅速達到量產水準,而能與日、韓分庭抗禮,並 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文檔中 中小尺寸面板之產值預測 (頁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