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 、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貳 貳 貳

貳、 、 、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新移民子女與社會課程之相關研究

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10c)中的文化範圍由鄉土推展至 國際,藉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區,然後到認識台灣,擴大到東南亞,甚至全 世界。就國小階段而言,有關社會領域之課程學習階段所界定之鄉土範圍,其實是根據 行政區域來劃分。根據陳玲月(2002)研究指出:

一、 第一學習階段(1-2 年級)之鄉土範圍是住家與學校附近;

二、 第二學習階段(3-4 年級)之鄉土範圍是其居住城鎮,包括縣市鄉鎮;

三、 第三學習階段(5-6 年級)之鄉土範圍是台灣。

鄉土教育之目標與多元文化教育目標相去不遠,不外也是希望先瞭解自我,以及瞭

解影響自己言行舉止的文化,以生活化之素材,使學童藉由認識鄉土文化而愛護自己的 母文化,進而尊重、接納其他族群的文化(周淑卿,2000;郭禎祥,1994)。以自身所 屬之鄉土環境、族群文化為核心,培養尊重與包容各族群及文化之態度,進而具有開闊 胸襟與國際視野之世界觀。鄉土教育之理念不僅重視培養鄉土愛與地方意識,更重視各 族群之習俗文化,強調多元的生活方式,並提供不同的文化觀點、經驗和貢獻(黃政傑,

1995)。所以,鄉土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兼顧,培養學童具備開闊之視野與胸襟,學習 如何尊重、包容與欣賞其他族群文化,進而共同激盪出不同於以往,但是屬於各族群所 共同擁有之新特質。這對於母親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新移民子女來說更是顯出其重要性

(王天敏,2008)。運用多元文化觀點與世界觀之角度檢視鄉土、重視鄉土,避免流於 分化或本位主義,導致偏見或產生敵意,終使所有學童進而尊重每一個人以及每一種文 化,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國民(歐用生,1995)。

何青蓉(2003a)提出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課程與教學需展現出文化的相關性,課 程重點要同時融入主流文化與其原生文化中相關的價值信念,並善用文化的多元性與差 異性,刺激學習者反思價值與個人期待間的落差。因此何青蓉(2003b)呼籲教育的內 容與過程必須導入尊重多元與差異的態度,協助學習者相互理解與認同,鼓勵新移民先 生及家人共同參加教育活動,學習彼此包容與諒解。

高淑清(2005)指出一個由不同文化族群的父母所組成之家庭,其文化張力其實也 提供親子一個既新奇又良好的展現機會,因此親子教育的介入與協助,實不能輕忽抹滅 新移民家庭本身的文化特色與優勢,應把握並思考「借力使力」的原則,在其原有的家 庭功能與基礎上,強化家庭自發性的發展與韌性。

許祐瑄(2007)研究高雄市新移民子女對父母雙方本國與母親原生國之鄉土知識與 鄉土認同,藉由對教師的訪談,發現教師對新移民母文化教學困境,在於目前國內未有 完整、系統的多元鄉土輔助教材,學校行政、教師只能以有限的資源或依賴新移民女性 回娘家來幫忙蒐集多元鄉土輔助教材,因此研發多元鄉土輔助教材是教育單位應努力的 方向,以方便讓師生進行有價值的活動。而高雄市新移民子女之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

受訪新移民女性表示:孩子到了高年級會在乎同儕與他人的觀點,自己與他人之差異 性,潛意識下排斥母親原生國文化,造成母子關係的不良影響,學校教育應加強,讓歧 視少一點,關懷多一些,尊重人的價值與差異性,建構尊重個別差異的文化價值觀。

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10c)之基本內涵,推動鄉土教育 之目的在使學童透過認識自己成長、居住的地方,使其認同自己的鄉土,並願意改善鄉 土環境,達成「認識、關懷、認同、與尊重多元文化」之目標,讓學童感受到身為當地 一份子為榮傲的地域認同與歸屬感(秦有為,2001),進而產生服務家鄉、造福社會、

建設國家與關懷世界之偉大情操。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呈現顯著正相關,鄉土知識程度 越高,則其鄉土認同之程度也就越趨積極(許祐瑄,2007;王天敏,2008)。

家庭社會化方面,在語言使用、穿著及陪同母親參加同鄉聚會方面,新移民子女分 數較低,顯示在家庭中對於子女的社會化影響仍以父系文化為主。在族群的自我歸屬感 方面,新移民子女多能認同母親,不因母親所屬的族群而感到自卑。新移民女性若能教 導子女學習母語,子女也願意使用,對子女在族群認同發展上,會有正面的影響;而新 移民女性若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多半較能認同自己,也能讓別人認同,同時,亦具備 足夠的能力教養子女,因此,子女多能產生正向的認同。而在完整的家庭型態以及父與 母的共同教養下,子女感受到父母雙方的關愛與照顧,對於身心發展中的子女有正向的 影響,繼而影響族群認同的發展。總體而言,新移民子女知覺鄰居、同學與教師對其皆 抱持著接納的態度,人際關係大致良好,顯示國中階段的新移民子女,同儕與他人對其 抱持的看法影響其族群認同的程度(陳毓齡,2009)。

社會領域強調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就學習素材的適切性而 言,由生活經驗出發、結合社區特色資源的課程設計最恰當,而新移民子女的雙文化學 習應兼顧母親國家和本土在地的文化學習,才能達到雙文化認同的目的。而中年級的社 會領域著重鄉土學習,適度將新移民母親國家文化和相關議題融入教材,在課程設計方 面的難度較低,實施方向也較符合文化回應教學的理念,所以文化回應教學的對象不限 於弱勢或特定族群學生,而是可以全部學生為對象,透過社會領域課程,讓一般學生學

習去尊重與欣賞異國文化外,更希望讓新移民子女學生透過其母文化的學習優勢,提升 學習興趣與成就外,回應母文化的課程讓學生變為專家,師生可以共同建構課程(林美 慧,2003),將原本的文化差異轉化為全班的文化資源。新移民子女若對其擁有的文化 資源抱持正向態度,可增強其自信、自尊,因此本研究以文化回應教學發展符合學生生 活經驗的社會領域課程,豐富現有的教材內容,並體察自身雙文化之優勢,以其母文化 為立基點,透過與新移民母親的互動,建立自信,提升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