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國小新移民子女社會領域課程中,研究者 基於教師即為課程設計者的理念,透過教育行動研究,設計適用一般班級新移民子女的 文化回應課程,期望藉由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提升弱勢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學習態 度。研究者以彰化縣樂樂國小(化名)四年級黑皮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行動研究,

以求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文化回應教學,並透過參與觀察、文獻探討、討論、訪談、研 究日誌、社會領域學月成績、文件蒐集等的資料分析,以探究文化回應教學運用於社會 領域課程時,學童的反應、學習表現、所可能產生的困難,及其所展現的教學效益。

本章分七節,第一節為研究方法;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為研究場域與研究對 象;第四節為研究者背景與角色;第五節為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第六節為研究效度;第 七節為研究倫理。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取向,行動研究的目標是在問題情境中增進行動者之實務判斷 能力。行動研究亦是實務工作者所進行系統性自我反思的科學探究,目的是改進實務(蔡 清田等譯,2004)。Carr & Kemmis 與 Grundy & Kemmis 認為:行動研究含蓋了計畫、

行動、觀察、以及反省等階段活動,每個階段通常稱之為行動研究的「要素」。Grundy 認為行動研究也是一個不斷循環過程,連結過去經驗和未來的行動,作有系統的學習(轉 引自顏佩如,2007)。因此研究者以顏佩如(2007)修正 Grundy 之行動研究要素間的關 係圖,展示行動研究要素間的關係(詳見圖 3-1-1),希望依循計畫、行動、觀察、反省 等四個元素,每個教學主題的設計構成行動研究的迴圈,作為一個行動流程,穿梭在人 際、自我場域和社會情境當中,時時產生自我的對話反省與批判,並而在反省後再度實 踐在社會情境當中(顏佩如,2007:192-194),以適度的解決新移民子女教學實務所面 臨的問題。本研究之課程行動研究模式如下:

圖 3-1-1 課程行動研究螺旋圖

資料來源:引自顏佩如(2007)。全球教育課程發展全球教育課程發展全球教育課程發展全球教育課程發展。臺北縣:冠學文化,頁196。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模式,因行動研究的精神即是「教師即是研究者」,教師可 以從教育現場中「發現的問題」或針對「實務的需求」進行即時研究,以實際的行動來 回應待解決的問題,進一步透過對話溝通、反省、思辯的歷程,讓教學實務或情境獲得 改善,而教師亦經由行動研究的過程達到專業增能的目的(甄曉蘭,2003)。

整個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針對新移民子女學生的學習困境進行教學 現場觀察結合文獻探討,同時釐清研究問題,並根據文獻蒐集資料發展文化回應之課程 設計,包括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具和學習單的製作及課後評鑑的方式等課程設計之相關 事宜,並訪談多元文化專家和社會科專家討論課程設計的適當性。第二階段則為課程實 施,研究者選擇自己任教的班級進行教學,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不斷根據教學的結果、

學生和家長的反應、與研究諍友的討論進行課程的檢討、評估、省思和修正,並透過課 程修正後的再實施、再評估、再修正的循環歷程中,進行文化回應教學。第三階段進行 資料的蒐集、分析及論文的撰寫等。研究者在每次教學後,詳實記錄教學省思,蒐集學

計畫 行動

觀察

再計畫 反省 再行動

再觀察 再反省

第二階段課程行動研究 第一階段課程行動研究

生的學習歷程文件,並於每個單元教學之後對學生進行訪談,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自 我檢核、省思並分析資料、修正教學流程、課程教材、補充資料及評量方式。整個研究 時程自2009年7月20至2010年7月2日,總計一學年。行動研究流程如下(圖3-2-1)。

圖 3-2-1 行動研究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發現新移民子女在社會領域的

學習問題與擬出研究問題

蒐集資料、文獻探討

研究結果討論與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專家訪談

撰寫研究報告 發展文化回應課程計劃

反省 行動

第一階段:界定研究問題與課程設計 第二階段:課程實施第三階段:結果分析與撰寫報告

觀察

詳細的研究步驟如圖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