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在文檔中 四溪計畫總辦公室 (頁 112-119)

摘要

米糖是台灣主要的兩種作物,1895 年甲午戰后日據台灣,至 1900 年第一個新式糖 廠--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成立,糖業興盛使蔗價提升,農民在機會成本選擇之下,不少稻 田轉為蔗作。

稻作與蔗作的排擠性使糖廠訂定收購甘蔗價格時,必須考慮農民植蔗的機會成本。

因此,若米業興盛,稻價抬高,而蔗價不跟著升漲時,糖廠將收不到足量的甘蔗。這 兩種產業彼此牽制,形成"米糖相剋"。

造成「米糖相剋」的原因及發展不外是為了利潤而互見消長,在殖民地特殊時代 背景下,此已非純粹市場經濟問題,應置於政策干預力度下來探討。

關鍵詞︰米糖相克,市場經濟,殖民地,政策干預

一、前言︰問題由來

台灣自然環境多樣、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各種物產因種植技術改進,部分引入機 器代替人工,質量均有提升,產業益見發達,農林礦產輸出貿易逐年擴大,日本內地 財團紛起在台投資設廠,形成商品經濟輸出為導向,衍生資本主義壟斷市場之問題, 尤 以米、糖為最顯著之例證。重要物產有米、糖、茶、鹽、香蕉、鳳梨、甘薯、樟腦油、煤、

金、石油等均是熱門商品,為日本統治者掌控。

割台前后,1894(光緒 20)年時值甲午戰爭,因戰區主要在東北黃海,台灣對外貿易 仍有增長,為 1348 萬餘元(上年為 1107 萬餘元),1895 日據初年,南部劉永福抗日軍未 靖等原因,全省貿易額為 855 萬餘元,1896 年遞升增至 2969 萬餘元;貿易商品有茶、

糖、樟腦、酒精、石炭、水泥等,主要進口貨物為機器、黃豆、肥料、鴉片、民生物

1425

59

60

(二) 久保文克

久保文克針對殖民地下台灣農村經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米糖相剋」

下的台灣農村經濟、租佃關係。歸納重點為:

1.殖民地經濟與政策 2.地主與佃農生產關係 3. 米糖相剋下之糖業 (三)矢內原忠雄

矢內原忠雄主張依台灣南北氣候之差異,適合稻蔗作物生長為依歸,決定種植 種類,也論及政府政策強制限制課稅措施,並投入農業品種改良研究,水利設施之 投資等,都不脫殖民政府之強力干預作為,談不上歸由市場經濟決定之思考。思路 重點為:

1.地理條件

2.政策介入─ 限制令、關稅 3.品種改良

4.嘉南大圳 (四) 根岸勉治

根岸勉治闡述 1935 年 日據時代台灣之農產企業發展概況,與米糖相剋產生原 因及關係,作一斷代鳥瞰回顧。重點為:

1. 農產企業化與貿易 2.米糖產業發展概況

3. 米糖相剋產生原因及關係 (五)柯志明

首先從殖民地內部社經架構與日本資本主義體系、不同發展階段上存在的社經特 性、彼此間的互動來了解這個問題,進而提出「功能雙元經濟理論」。由于殖民支配 必須透過當地既存的社經體系才能進行,因此特別強調先從剖析一向被忽略的米糖部 門內部、階級結構及支配關系,以及米糖利益團體之結盟與衝突關系入手,才能理解 米糖相剋問題的眞意,及解釋米糖體制危機的形成與如何解決。歸納重點有︰

1427

61

1.功能雙元經濟─米田與蔗田間相對收入的問題 2.不平等分工的形成及生產力不平均

(六)涂照彥

探討稻蔗種植面積之經濟原因,包括業者及殖民政府之獎勵及價格彌補措施;

並述及收購預付金制度、水利供水限制、編入強制輪種制度等實際具體政策面。歸 納如下:

1.種甘蔗與種稻谷面積的增減 a. 製糖會社彌補政策 b. 操縱收購價格 c. 獎勵金制度

2.價格外的制約政策(預付金制度及提升單位生產效率政策).

a. 殖民政府強權的介入措施

b. 價格政策─進行米糖價比率調整

3.水利政策─對水的控制,使甘蔗、稻米種植大半被強制編入輪種體系。

(七)古慧雯、吳聰敏︰

從甘蔗原料市場均衡的角度,重新理解這個現象。強調台灣蔗價實受日本糖價 影響,而日本糖價與美國糖價的變動有高相關,顯示國際糖市景氣影響日本糖價。

據此,推論國際糖價的波動牽動台灣蔗價,進而影響蔗農的種植意願。重點有:

1. 市場均衡與稻蔗生產

2. 台灣蔗價與日本糖價、美國糖價的變動關係 3. 國際糖市景氣影響台灣蔗農的種植意願

(八)小結︰

以上所述論點,涵括宏觀與微觀範疇,前者關注國際糖價影響供需種植意 願,後者觀察生產內部勞動心理關係,在在牽動著米糖生產相剋問題。

1428

62

綜合學者說法,造成「米糖相剋」的因素及發展不外是下列兩大點︰

1.自然形成 a.價格 b. 收入

2.政府政策 a.政令 b.水利政策

總之,米糖生產過程中的競爭,說穿了都是為了利潤而互見消長,但日本殖民政 府之介入干預或政策影響,均左右著米糖生產關係;強制輪種米糖固然給農民直接施 壓,價格配套措施則為經濟誘因,如此「棍子與胡蘿蔔」軟硬兼施下,維持資本家與 勞動者之平衡關係。另外,在土地政策上,糖業資本家自擁蔗田,確保製糖原料供應 無虞匱乏,以及水利設施興築等,都圍繞米糖生產質量推移之關係。

三、餘論

「米糖相剋」是純粹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差別待遇、維護日本母國利益的問題?

抑或兩者兼具?在殖民地特殊政經時代背景下,此已非純粹市場經濟問題,應置於 政策干預力度層面來探討,或能較為清楚窺悉原由始末。

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的研究一直為日本之台灣研究學界所關注的課題之一,例 如一橋大學出版的《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與《舊殖民地經濟統計》先後 成為研究近代台灣重要學術基礎資料。久保文克(1997)所著《殖民地企業經營史論 一一“準國策會社〞的實證研究》一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以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為個案,就其創立背景、經營理念、原料來源及與蔗 作農戶的互動關係、銷售網絡等作了詳細分析,久保文克將台灣製糖定位于「準國 策會社」的角色,受其制約,在經營上以穩健、安全為第一,由此對台灣之經濟與 社會產生長遠影響。

二、探討「國策會社」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成立和運作,分析其在總督府南進 政策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其執行日本帝國主義國家使命經濟與軍事、政治並進 的性格特徵,描繪當年日本帝國主義擴張大戰略。

1429

63

三、針對殖民地下台灣農村經濟作了深入的研究,從自給式農業經濟轉型為米 糖企業化商品經濟,資本主義之掠奪殖民經濟等,其中包括「米糖相剋」下的台灣 農村經濟、土地與政策、地主與農民租佃關係。

全書分析精細、資料豐富,思路清晰,獲有很高的評價,可做為更開闊地延伸 閱讀,藉以瞭解日據時期台灣農村經濟之全貌。

參考文獻

川野重任 著,林英彥 譯︰《日據時代台灣米谷經濟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1969.12

久保文克:《殖民地企業經營史論——“准國策會社"的實證研究》,日本經濟評論社,

1997。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海峽學術,1999。

古慧雯、吳聰敏︰〈論"米糖相剋"〉,《經濟論文叢刊》24.2(1996)︰頁 173-204。

林崇仁、楊三和︰〈台灣糖業的發展與演變〉,《台灣文獻》48.2(1997.6)︰頁 39-62。

林鐘雄︰〈糖米經濟的形成〉,《日本文摘》100 期,1994.5。

何鳳嬌︰〈日據時期台灣糖業的發展〉,《國史館館刊》復刊 20(1996.6)︰頁 71-94。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2003。

柯志明︰〈所謂「米糖相剋」問題─以日據台灣作為一個倚賴發展的例子〉,《台灣 風物》,40 卷 2 期‧1990.6。

柯志明︰〈糖業資本、農民、與米糖部門關係--台灣 (1895 - 1945) 與爪哇 (1830 -1940) 殖民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2.12。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3.11。

張漢裕︰〈日據時代台灣經濟之演變〉,《台灣銀行季刊》,4 卷 4 期, 1951.12。

1430

64

根岸勉治︰〈 [1935] 日據時代台灣之農產企業與米糖相剋關係〉,《,台灣經濟史七 集》,張粵華譯。台北︰台灣銀行,1959。

森久男︰〈台灣總督府糖業保護政策之發展〉,《台灣史論叢》,洪奠元譯,黃富三、

曹永和編,頁 357-426。台北︰眾文,1980。

鹽見俊二︰〈日據時代台灣之警察與經濟〉,《台灣經濟史初集》,中譯。台北︰台 灣銀行,1954。

陳小沖︰〈日本國內殖民地臺灣史研究述評〉,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集刊》2004.1

附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章節架構︰

第一章 台灣經濟的歷史特點和商品經濟︰(一)前期性商品經濟之發達,(二)資本主 義生成之“基礎工程";

第二章 台灣經濟的殖民地化過程︰(一) 現代製糖工業的勃興,(二) 蓬萊米的登場 及普及化,(三)“米.糖相剋"關係之開展(四)軍需性“工業化"的開始。

第三章 台灣農業的畸形重編︰(一)對外經濟關係的歪曲,(二) 現代製糖業之擴張,

(三)米谷商品經濟之發展,(四) 農業經濟之窘迫化,(五) 農民階層分解之趨勢。

第四章 日本資本之支配及膨脹︰(一) 台灣銀行的角色,(二) 糖業資本的獨佔化,

(三) 糖業資本之膨脹及重組,(四) 日本資本投資領域的多面化。

第五章 本地資本之回應及變化︰(一) 本地資本存在之形態及特點,(二)本地資本的

“整頓"與倚賴化,(三) 本地族系資本之分化與變化,(四)地主製的殘留與地主勢力之 退縮。

終章 總結與展望。

1431

65

在文檔中 四溪計畫總辦公室 (頁 112-11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