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比較法之研究

第四節、 小結─對我國法的啟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察不清楚的風險存在;相對的,科技定位偵查則無上開問題,在正常的安裝與 使用環境中,通常可以完整、準確的顯示並記錄跟監對象的所在位置、移動軌 跡與位置的停留時間等,且為全天候、不受天氣影響,此種追蹤與紀錄方式實 已突破個人的感官與體能極限,說是「超感官」的科技工具都不為過,並予以 突破物理障礙限制,降低跟丟的風險、提升跟監任務的成功率。

第三項、科技定位偵查的法律面向

誠如上述,科技定位技術用於偵查上有許多與傳統偵查方式不同之處,也 帶來了偵查的便利與效益,然而,這樣的偵查方式具有隱密性,並加以刺探人 民的私生活,並可能透過大量、長期的累積的位置資訊,而解析個人的人格圖 像,白話的說,大多數人的生活基本上都一定的規律可尋,在哪上班、何時搭 捷運、甚至吃飯的地點與時間都有固定的模式,也或者有隱疾時去哪家醫院,

這些生活細節大多都處在公共空間,但卻是一般人不願讓人知道的私人生活領 域,如今,因科技的發展,偵查機關居然可以得知、還不被跟監對象所知悉,

是否妥適實在有必要加以探討。

從法律的角度更進一步的分析,首先,科技定位偵查是否侵害人民的基本 權?如果是需要安裝在個人財產上,會侵害財產權?還是僅是隱私權?那何以 在公開場所還有隱私權的保障?再進一步說,這種偵查方式刑事訴訟中究竟是 任意處分?還是強制處分?是否須要法律明文授權?法定程序為何?這種偵查 方式外國法制如何看待?我國存在這樣的法律嗎?我國實務、學說又有什說明 呢?這些問題,似乎都還有必要加以釐清80

第四節、小結

綜上所述可知,GPS 定位技術的發展是從軍事戰略的需求而起,於現代戰 場中,有覆蓋性、即時性、精準性、安全性與擴充性等多項特點,其定位原理 係以三顆衛星以球狀發射無線電訊號,提供X、Y、Z 三個未知座標之資訊,即 透過無線電訊號從衛星傳送至接收端之傳送時間,推算出衛星與接收端之距 離,取得X、Y、Z 座標交集點加以定位,除了軍事運用外,美國嗣後逐步開放 民間使用,於2000 年取消 SA 干擾碼的限制後,更加快民間運用定位技術的速 度與應用層面,於測量、交通、產業、社會福利與犯罪預防、處遇等地方都可 以看見使用GPS 定位技術的蹤跡,甚至偵查機關也應用在偵查犯罪上,藉由即

80 必須說明的是,雖說接下來的檢討都是以 GPS 科技定位偵查為中心,但事實上其他科技定位 技術的偵查,也同樣是以蒐集個人位置資訊為目的,基於此種性質應該都有其適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時式或非即時式的GPS 定位追蹤器,以輔助跟監、取得目標軌跡與監控對象的 活動,成為偵查時的利器,除了GPS 定位追蹤外,偵查機關更另有以行動通訊 定位、行動網路定位與Wi-Fi 定位等技術加以追蹤特定對象;比較這些定位技 術,就其執行、位置資訊的完整性、先天的技術障礙等面向各有利弊。

因此,在實際的技術運用上都有交互混用的情形,而本文以國家行為的方 式將上述各種定位技術分類為偵查機關主動型、利用對象型與第三人同意型,

以利後續的論述與分析,並強調僅關注在透過定位技術取的追蹤或跟監對象的 位置資訊或行動軌跡,以其他方式取得則不在討論的範圍,最後,科技定位偵 查方式事實上即是跟監的型態之一,而純就資訊收集的範圍,相較傳統的跟監 更能深入非公眾得任意出入的場所,更具備蒐集資訊的優勢,在人力的耗費、

隱密性與超越人類感官的層面上,也較傳統跟監更具優勢,正因這些優勢的存 在,使發動門檻降低,偵查機關得大力運用這些定位技術,以獲得實際的破案 績效,進而技術背後的法制空洞與權利侵害面向亦容易被忽視,建構科技法制 的秩序與探求現行法上解釋論的空間,即為首要的課題與挑戰,因此,為我國 科技定位偵查法制進行反思與建構,並提出解決的良方,本文將在下章中,探 討比我國更早開始將定位科技運用於偵查的美國,和鄰近我國的日本法制,作 為本文的思考素材,希冀能加以釐清科技定位偵查的虛實,並提出本文見解,

建構科技定位偵查法制應有的面貌,期能在人權保障與偵查效能間尋求平衡,

以供未來實務或立法工作的指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比較法之研究

在第二章中,本文介紹了各種科技定位技術及其在偵查的運用後,並就其 法律上的疑慮提出若干問題,為能正確分析科技定位偵查的本質與尋求法制應 有的面貌,本章將援參外國法例,先從科技定位技術的發源地與運用最為廣泛 的美國法談起,分析其法院實務見解與盲點,再將視角拉回與我國同屬東亞、

且同時與美國法淵源甚深的日本法,就其實務案例、學說爭論等加以分析,以 供本文見解的養分,最後回歸我國法的現行制度、法院見解與學說現況,予以 評論與分析。

第一節、美國法

GPS 全球定位系統濫觴於美國,已如前述,而美國偵查機關也早已將此技 術運用在偵查實務當中,甚至在GPS 運用前,使用其他早期的定位技術進行犯 罪偵查工作,累積了為數不少的實務判決,更於2006 年在聯邦刑事訟訴規則當 中,明定科技定位技術的基本規範,本文將在本節當中,先簡介聯邦刑事訴訟 規則的明文規定,再介紹美國實務對於科技定位技術的相關重要判決,最後,

歸納美國實務見解並稍加評析,以供我國借鏡與反思。

第一項、美國實定法上的依據

關於GPS 科技定位偵查的實定法規範,美國國會早在 2006 年 4 月 12 日通 過聯邦刑事訴訟規則81修正案中(於 2006 年 12 月 1 日實施)第 41 條,首度針對 定為科技的使用作出規範,增訂有「Tracking device」(追蹤裝置)的明文,規範 法院與偵查機關對於GPS 科技定位偵查令狀核發與程序,並在本文茲就上開條 文(2016 年版)作初步的介紹如下:

現行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41 條(a)(2)(E)82規定,追蹤裝置之定義規定於美 國聯邦法典第18 章第 3117 條(b)83,該規定明文:「本條中所指『追蹤設備』一 語係指允許追蹤人或物活動的電子或機械設備。」幾乎涵蓋本文於第二章所揭 示的所有技術,而安裝與使用追蹤設備,依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41 條(下同稱 規則第41 條)須有令狀始得為之,首先,於規則第 41 條中規定核發主體為治安 法官(magistrate judge),根據聯邦官員或檢察官聲請84,對關轄區內的人或財產

81 注意美國雖訂有聯邦刑事訴訟規則,但僅適用於聯邦案件。

82 FED. R. CRIM. P. 41 (E)( “Tracking device” has the meaning set out in 18 U.S.C. §3117 (b).).

83 18 U.S.C. §3117 (b) (As used in this section, the term “tracking device” means an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device which permits the tracking of the movement of a person or object.).

84 FED. R. CRIM. P. 41 (b)( VENUE FOR A WARRANT APPLICATION. At the request of a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or an attorney for the government).

85 FED. R. CRIM. P. 41(b) (4) (a magistrate judge with authority in the district has authority to issue a warrant to install within the district a tracking device; the warrant may authorize use of the device to track the movement of a person or property located within the district, outside the district, or both;

and).

86 FED. R. CRIM. P. 41 (d)(1)( In General. After receiving an affidavit or other information, a magistrate judge—or if authorized by Rule 41(b), a judge of a state court of record—must issue the warrant if there is probable cause to search for and seize a person or property or to install and use a tracking device.).

87 United States v. Karo, 468 U.S. 705, 718 n. 5 (1984).

88 FED. R. CRIM. P. 41 (e)(2)(C)( Warrant for a Tracking Device. A tracking-device warrant must identify the person or property to be tracked, designate the magistrate judge to whom it must be returned, and specify a reasonable length of time that the device may be used. The time must not exceed 45 days from the date the warrant was issued. The court may, for good cause, grant one or more extensions for a reasonable period not to exceed 45 days each. The warrant must command the officer to:(i) complete any installation authorized by the warrant within a specified time no longer than 10 days;(ii) perform any installation authorized by the warrant during the daytime, unless the judge for good cause expressly authorizes installation at another time; and(iii) return the warrant to the judge designated in the warrant.).

89 FED. R. CRIM. P. 41 (f)(2)(B) (Return. Within 10 days after the use of the tracking device has ended, the officer executing the warrant must return it to the judge designated in the warrant. The officer may do so by reliable electronic means.).

90 FED. R. CRIM. P. 41 (f)(2)(C) (Service. Within 10 days after the use of the tracking device has ended, the officer executing a tracking-device warrant must serve a copy of the warrant on the person who was tracked or whose property was tracked. Service may be accomplished by delivering a copy to the person who, or whose property, was tracked; or by leaving a copy at the person's residence or usual place of abode with an individual of suitable age and discretion who resides at that location and by mailing a copy to the person's last known address. Upon request of the government, the judge may delay notice as provided in Rule 41(f)(3).

91 FED. R. CRIM. P. 41 (h) (MOTION TO SUPPRESS. A defendant may move to suppress evidence in the court where the trial will occur, as Rule 12 provid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序(pretrial procedure),聲請證據排除(Motion To Suppress Evidence)。

第二項、美國實務見解的流變

關於科技定位偵查的討論,在美國法上實務見解可以說是汗牛充棟,而就 法系統上就有聯邦法院與五十州不同層級法院的見解,為避免過多實務見解導 致問題失焦,本文對於實務見解的擇採上,以聯邦法院系統作為主軸,並以時 序方式陸續引介,而於2012 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相當具有指標性的判決─

United States v. Jones 案,該案更進一步影響日本與我國的司法見解,因此本文 將Jones 案作為分水嶺,把美國實務見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拓荒期、Jones 案 與延續、突破期,透過時期區分的方式,更能清楚的觀察美國實務見解的流變 過程,與美國實務界在此議題上的態度轉變。

第一款、實務見解的拓荒期

第一目、United States v. Knotts 案 一、本案事實92

生產化學產品的3M 公司發現一名離職的員工 Tristan Armstrong 竊取可用 來製造毒品的化學原料,並通報明尼蘇達州毒品調查人員進行調查,調查人員 跟監Armstrong 後發現,Armstrong 在離職後有向另一間化學原料公司 Hawkins 購買相同的化學原料,並運送給共同被告Darryl Petschen,經查為循線追查毒 品流向,在得Hawkins 公司同意後,將無線電追蹤器安裝在放置三氯甲烷(又名 哥羅芳)五加侖的桶中,而三氯甲烷即是製造毒品的原料之一,同時 Hawkins 公 司也同意在下次Armstrong 來購買原料時,將安裝有無線電追蹤器的桶子交易

生產化學產品的3M 公司發現一名離職的員工 Tristan Armstrong 竊取可用 來製造毒品的化學原料,並通報明尼蘇達州毒品調查人員進行調查,調查人員 跟監Armstrong 後發現,Armstrong 在離職後有向另一間化學原料公司 Hawkins 購買相同的化學原料,並運送給共同被告Darryl Petschen,經查為循線追查毒 品流向,在得Hawkins 公司同意後,將無線電追蹤器安裝在放置三氯甲烷(又名 哥羅芳)五加侖的桶中,而三氯甲烷即是製造毒品的原料之一,同時 Hawkins 公 司也同意在下次Armstrong 來購買原料時,將安裝有無線電追蹤器的桶子交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