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華語教材之相關分析…

第二章 文獻評述

第二節 日本華語教材之相關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每項分成A、B、C、D四等級23

由趙金銘的漢語教材評估表顯示,專家及學者評估教材的依據已臻完整,並 且有各式各樣的評估形式可當,可為分析教材好壞的參考之一,筆者在第四章的 將以此為參考,以評估練習編寫的部分,並在自編教材之後,以此為自評表來評 估此教材。

第二節 日本華語教材之相關分析

有感於日本學華語人數積極成長,華語教材出版數量可觀,五花八門的出版 品讓學者開始著手整理及鑽研日本華語教材的優劣,希望可以藉此整合出臺灣對 日華語教材的一套最佳編寫原則。

一、日本華語教材相關研究

就日本華語教材情況整體來看,主要有張英24、石汝傑25、津田量26,這些學 者整理日本當地較為著名的語言出版社,如:白帝社、白水社、駿河台等出版社,

介紹其營運及發行教材現況、編者合作模式及分析日本在地的華語教材,分別從 教材的出版現狀、內容結構、特點等角度進行了分析和對比,頗析出版社華語教 材的數量和難度等級,以及課本在體例上的共同點,並探討課堂用教材與課堂外 教材的極度差異性,且與中國出版教材做比較。而對於日本華語教材的改變,王 順洪提到日本由於華語市場蓬勃發展,華語教材除了數量多,種類也開始擴增,

27他將近十年來的日本華語教材與過去舊式日本華語教材,以及中國所出一般華 語教材比較,從中看出日本華語教材的進步,近十年的教材明顯活潑,整個體系 改變為較多樣化,也開始以日本人日常生活用語為考量著手編寫,更貼近實際所 需,提升教材實用性及趣味性。

除了對於日本華語教材採橫斷性研究,也有許多學者針對特定華語教材進行 詳盡分析,如陳珊珊以《亞細亞言語集-與十九世紀日本中國語教育》一書與其 前身《語言自邇集》對比,28顯現出身為典範的優勢,也點出改良後的差異及成 果,並概述日本早期華語教科書的概況及漢語教學。而張全真以《中國語會話(入

23參見附錄一。

24張英:〈日本漢語教材及分析〉,《漢語學習》3,2001 年,頁 61-69。

25石汝杰:〈日本的漢語教科書及其出版情況介紹〉,《世界漢語教學》2,2004 年,頁 105-109。

26津田量:〈日本漢語教材綜合研究及分析〉,《漢語學習》2,2010 年,頁 105-112。

27王順洪:〈近十年來日本的漢語教科書〉,《語言教學與研究》3,1991 年,頁 143-151。

28陳珊珊:〈《亞細亞言語集》與十九世紀日本中國語教育〉,《漢語學習》6,2005 年,頁 64-6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門篇)》為研究對象29,此教材以功能話題為主線編寫,將其與通行的二十五本 零起點日本華語教材相比較。蘇弘以早稻田出版社《快樂學漢語.說漢語》教材 為研究對象30,將詞彙、語法、話題、課文、練習、文化項目作一綜合考察,但 主要研究僅限於分析教材內容,缺乏與其他教材之比較,故筆者認為可基於上述 研究基礎,再對日本初級教材有更進一步的研究,進而作針對性的改良。

除專一教材研究外,亦有將中日各取教材互相比較,如陳琴以中國的漢語教 材《漢語易讀》和日本的漢語教材《チャイニーズ•プライマー》為例31,採用了

《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级大綱》、《日本常用漢字表》、《漢字頻率表》,分析中 日漢語教材的漢字設計,包括生字、字序的設計、字種的統計,還通過問卷調查 了解學生漢字的難點及學習需求,並以此提供建議;洪淑慧比較臺日初級華語教 材,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與《語學三十六景【中國語入門】》兩本教材為 例,從課程設計、教材編定、教學和評估四個領域去探討,32主要目地為了解華 語環境和非華語環境的教材之異同處,而此些研究都可為筆者比較之參考依據。

從上述可知,目前日本華語教材相關研究,主要趨向有:(一)針對大範圍 的出版狀況、數量統整研究;(二)單對幾本教材研究,並集中於初級;(三)對 於日本華語教材的研究主要以分析狀況與結構內容為主,少提出實際改正。據此,

筆者將在上述研究基礎上,補充目前研究不足之處,加強針對性的探討,藉由日 本華語教材的剖析與融合臺灣教材的整理,找出適合的編寫建議,讓日本華語教 材研究更臻多元。

二 日本華語教材現況與特色

若就針對現今日本華語教材進行分析者,有王順洪33、張英等學者34,他們指 出日本華語教材與中國通用性教材最大差異在於內容分量較少,成套教材不多,

且大多會用日文輔助。而由於零起點的學生最多,所出版教材以初級居多。内容 的部分,每本教材的量都是一學年的量,沒有使用上下冊的習慣。故可知日本華 語教材在程度的分級及出產上,初級教材產量比起中、高級教材多得多,因此有

29張全真:〈《中國語會話(入門篇)》(試用)圍繞交際功能的話題及相關語法專案設計兼與日本 近年來刊行的中國語教材之比較研究〉,《言語文化研究》1,2009 年,頁 183-195。

30蘇弘:《日本《快樂學漢語說漢語》系列漢語會話教材的考察》,廣州:中山大學對外漢語碩 士論文,未出版,2012 年。

31陳琴:《中日漢語教材漢字設計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碩士論文,未出版,

2007 年。

32洪淑慧:《臺日基礎華語教材之比較研究—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與《語學三十六景【中國 語入門】》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9 年。

33王順洪:〈近十年來日本的漢語教科書〉,《語言教學與研究》3,1991 年,頁 143-151。

34張英:〈語義與文化—兼析日本漢語教材〉,《漢語學習》6,1999 年,頁 45-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較多的樣本可挑選來分析,以助編寫對日國別化初級教材。且日本也引入中國的 華語教材加以編修,加入日文翻譯及精簡內容,以更符合日本當地的需求,顯現 海外教材也納入選擇。

而在編排方式上,日本當地華語教材也有其突出特色,如石汝傑(2004)指 出日本華語教材由於競爭激烈,35有商業考量,版面的呈現及教材樣貌的修飾十 分重要,由於日本華語教學教材的選擇由授課老師決定,因此出版社盡量以老師 使用上便利為考量來編寫教材。

至於內容的探討,石汝傑、張全真指出因為日本華語教材的選擇來自於華語 教師的決定36,因此沒有統編教材,數量種類眾多,教材編者通常是中日教師合 編。近期新教材的編寫特點為:(一)大多供第二外語教學用,使用年限為一年,

九十分鐘為一課,每週一到兩次上課;(二)篇幅少,課文和詞彙量都不多(三)

語法要點或有關用法的說明不多,以例句為主。(四)不教漢字寫法。(五)價 格較貴。(六)話題部分新穎與實用兼顧,並合乎語法。另外,張英總結日本華 語教材的優缺點,優點為簡潔、活潑、可操作性強、推陳出新快。缺點則可歸納 成四點:(一)難度差距大:因為詞彙和語法點的差別,所採取水平不一致。(二)

多而不成陣:編寫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教材銜接性不佳。(三)商業因 素過強:重視發行量大於教材質量,以商業利益為最大考量。(四)中級教材品 質待加強:文化和語言沒搭配好,學生未有足夠語言基礎了解其中文化。37 從以上各家學者的觀點看來,不論是在日本當地或是華語地區,所編製的教 材皆有其優劣,故若能將兩者教材相互比較,學習其優點,了解其缺點,或許能 夠從中得一平衡點,找出編製國別化教材的最佳方案,讓日本學生能藉著最適合 自己的華語教材,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第三節 日本學生學習偏誤

華語教學研究中,學習者的習得歷程及偏誤也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而關 於日本學生的偏誤研究不勝枚舉,透過習得過程及偏誤的呈現,可了解學生在學 習時所遭遇之困難,並可在教學時預防偏誤產生,除了老師在教學上能依學生可 能偏誤做預防,教材上的編寫也應將學生偏誤情形納入考慮,但即使有多位學者 投入此項研究,在教學上偏誤仍不斷,以下筆者將整理過往學者所歸納出日本學

35石汝杰:〈日本的漢語教科書及其出版情況介紹〉,《世界漢語教學》2,2004 年,頁 105-109。

36張全真:〈《中國語會話(入門篇)》(試用)圍繞交際功能的話題及相關語法專案設計兼與日本 近年來刊行的中國語教材之比較研究〉,《言語文化研究》1,2009 年,頁 183-195。

37張英:〈日本漢語教材及分析〉,《漢語學習》3,2001 年,頁 61-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生偏誤,及其發生緣由何在,並進一步能在進入評析階段時,以此衍生一些新的 想法。以下將著重在日本學生的偏誤作一簡單歸納。

一 語音偏誤

發音問題一直為學外語的一大障礙,其易受自身母語影響而產生獨有的偏誤 華語除發音方式的學習,聲調的學習也是一大難題,如朱川38、余維等學者藉由 漢日語音的對比歸納日本學生華語發音上的幾項難點39,並也從中日語音的比較 中提出修正方法。另外,曾金金及古川千春整理文獻,經由問卷調查歸納出日本 學生的發音偏誤,分別是聲調掌握、ㄈ[f]、ㄏ[h] 的混淆、送氣不送氣的區辨、

舌尖後音ㄓ[zh]、ㄔ[ch]、ㄕ[sh]、ㄖ[r]發音困難、韻母難點為ㄩ[yu]ㄜ[e]音、前 鼻音和後鼻音混淆造成ㄢ[an]ㄤ[ang]、ㄣ[en]ㄥ[eng]不分。40以這幾點偏誤結果看 來,會發現其產生幾乎是由於日文本身缺乏此種發音方式,學生難以對應其發音,

只能靠聽覺模仿教師的發音或依講解找尋發音位置,因此在聽辨及輸出的過程導 致落差產生,而生成偏誤。

從以上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目前研究所提出的偏誤修正策略都嘗試使用中 日兩個語言對比的角度,以期找出最佳的學習方式,經由對比的確能歸納出些許

從以上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目前研究所提出的偏誤修正策略都嘗試使用中 日兩個語言對比的角度,以期找出最佳的學習方式,經由對比的確能歸納出些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