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總結、討論與建議

10. 是否定居於臺灣的抉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的知識及應付升學考試,臺灣的必修課程數量也比加拿大多了許多。另一方面,

Jacob 則認為臺灣教育太過嚴格,加拿大教育太過鬆散,應該要從中取得平衡,

才是理想的教育。

回流前後:

9. 為何回臺灣求學

Erin 是因為家人要回台灣定居,才跟著回到台灣就讀大學,Ben 雖然先透過 文化交流的企劃在日本工作了一年,不過隨著企劃結束也跟著家人回到了臺灣,

而 Jacob 則是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想要嘗試不同、更快的生活步調和體驗新 環境、了解不同國家的差別,才回台灣就讀研究所。Erin 與 Ben 的選擇比較偏向 跟隨父母與家人團聚,Jacob 雖然也有考慮到家人,理由卻更多了自己的希望和 目標,個人的因素比 Erin 與 Ben 更多一些。

10. 是否定居於臺灣的抉擇

Ben 在臺灣已經有了工作,今後也打算繼續留在臺灣,Erin 則表示她研究所 畢業後還會繼續留在臺灣發展,理由是家人都在臺灣,留在臺灣比較方便,還有 臺灣的生活機能方便性、以及比加拿大低的消費。另一方面,Jacob 雖然認為臺 灣的生活的確比加拿大方便,不過還是要看未來的家庭、事業發展與機會再決定 要在哪裡定居。兩位受訪者的考慮因素雖然不盡相同,對於家人的考量卻是共通 的。

除了以上受訪者提供的結果外,以下的部分將討論移民家長遷移的理由、學 校的小圈圈現象、學業表現、受訪者未來是否會再次出國、以及受訪者們在求學 經驗中的轉變過程的議題,並試圖歸納出總結論。此外,本研究也將針對考慮移 民的家長、未來的留學生、和未來研究做出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討論

一、現代的孟母三遷

除了安全問題(Erin 與 Ben 的父母擔心當時的兩岸關係)等因素以外,受訪 者的父母在決定移民時,都有考量到孩子的教育問題(Erin 與 Ben 的父母認為臺 灣的教育不好,Jacob 的父母希望他出國後好好學習),可見教育在移民的考量中 佔了很重要的一環。這一點與 Hagelskamp(2010)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 比起安全和經濟、就業考量而言,教育的需求在整體移民動機中比較沒有那麼強 烈,不過對子女教育的考量,在各種家庭移民的動機中還是佔有相當大的重要性 的。社經地位和家庭的資本都是移民需要考慮到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會間接影響 到移民子女的學習(Portes, Fernández-Kelly, & Haller, 2007),由於來自亞洲的移 民普遍有不錯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也比平均美國家庭還要高(Fuligni & Fuligni, 2007),因此對於教育的重視也跟著上升了。Li(2007)的研究也指出,加拿大 的華裔移民家長的學歷背景、就業選擇和機會、以及對加拿大社會的適應和融入,

都會大大影響家庭資本與孩子的第二語言學習能力,因此對於攜帶年紀還小的孩 子出國,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在海外的教育中獲得更好的環境的臺灣家長來說,教 育更是成為了臺灣移民特別重視的一環。

在臺灣講到移民,一般的理由不外乎是為了親戚朋友、更好的生活環境、以 及為了孩子的教育和語言能力,雖然受訪者們剛到加拿大時,面臨了語言上的障 礙以及同學間的排擠等問題,不過透過「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課程的語言能力加 強,跨越這段適應期後,兩位受訪者都表示他們的校園生活過得很愉快。少了課 業及升學壓力、老師較容易親近學生、選課自由度大幅提升、學校氣氛活潑開放、

在校時間也比臺灣縮短了許多,讓中等教育成為一個很快樂的階段。不過,快樂 歸快樂,學習方面並不一定會比較好。對學業的重視較低、班級間的進度落差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師的水準和能力不齊、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程度落差大等等因素,都造成了受訪 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擾。雖然在美國,亞洲移民學生的成績普遍比父母是在美國 出生的學生還要高、更不容易輟學、還有更高的機率進入高等教育(Hagelskamp, Suárez-Orozco, & Hughes, 2010),不過這並不代表孩子出國一定會有良好的表現,

而是由於文化資本(家長對於教育的態度、期待、家庭的組織與密切度等等)和 移民家長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樂觀態度所影響,補足了其他方面(如語言和人際 關係)的缺陷(Perreira et al., 2006, Kao & Tienda, 1995)。因此,家庭的支持對於 移民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除了學校和教室以外,家庭的環境對於孩子的學習更是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在與同學的關係中,由於文化相當多元,各民族的學生還是會有與跟自己相 似的同學形成小圈圈的趨勢,這點與徐榮崇及姜蘭虹(2004)提出的觀點符合,

任何社會中的新居民都會需要與了解自己的人一起交流,而因此聚在一起,形成 一種孤立的社群。因此家長若認為孩子到了國外會結交許多本地生朋友,讓語言 能力進步更快,這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為了溝通方便,在有選擇的情況下,

新移民學生是不會馬上主動與本地生打成一片的。研究者以及三位受訪者在加拿 大中學就讀時,交友圈就是以臺灣及華人同學為主,雖然與類似的族群交友並不 是壞事,不過這樣的交友模式也是有其危機存在的。

在研究者與 Erin 就讀的中學裡,就有一部分來自臺灣的移民學生,靠著小 圈圈中成績優秀,同樣是臺灣移民的同學提供功課與考試的答案,自己則頻頻翹 課,不認真上學,導致他們雖然已經在加拿大數年,學校成績乍看之下也非常優 秀,不過自身的語言和學業能力卻嚴重不足。連 Erin 都這麼形容那一群學生:「有 些家長也覺得把小孩丟到國外去,他們英文就會變好,這點也很怪異啊!你看我 們 S 中學有多少那種英文不好、中文也不好的?就會卡在那邊回不來,在那邊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展的條件也沒有非常好。」雖然也是有部分華裔移民學生,在加拿大住了僅僅一、

兩年後就與當地學生非常要好,除了交友圈以當地學生為主外,英語也很流利,

不過以研究者的經驗而言,這是非常少見的情形。

雖然以民族認同感的觀點來說,與同儕之間的互動會影響自身的身分認同,

所以身在異鄉,卻只與來自相同文化的人交流,意味著對移居地文化的疏離感,

不過受訪者雖然在學校時較偏好與華裔同學來往,被問及自己的民族時卻回答自 己是台灣人也是加拿大人。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移居地的成長環境對於外地人非 常友善,所以雖然受訪者為了方便和好溝通的理由而不常與本地人來往,其實內 心還是非常喜歡當地的文化的。確實,如何與身邊的人互動是影響一個人的自我 看法的重要因素和指標,不過除此之外,不管是媒體、環境氣氛、還有當事人的 個性等等,對民族認同感也有同樣的重要性。

事實上,會傾向跟自己來自相同文化的人往來,這點在移民父母中也是一樣 的,在研究者就讀的中小學中,就有華人家長自己組成的社群,平日會互相交流 與幫助,在特殊節日會在學校共同舉辦華人文化的活動,在兩岸三地有天災發生 時則會一起為災區募款等等。在不熟悉的環境尋求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陪伴和協助,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需求。除此之外,研究也表示,本地語言能力 不 佳 的 移 民 小 孩 比 本 地 生 更 容 易 在 學 校 被 排 擠 , 也 比 較 不 會 被 同 學 接 納

(Grünigen, Perren, Nägele, & Alsaker, 2010)。如受訪者 Jacob 在移民一開始的時 候在學校被本地生排擠一般,身為新移民本身已經是弱勢,在移民族群較少的地 區,這樣的情況更是嚴重,因此,期待孩子一到國外就與本地學生交流,提升語 言能力,是非常困難,需要長時間培養的事。

三、社會態度造就學業表現

對臺灣教育的印象,受訪者認為社會對於文憑和學業的重視程度,是臺灣和 加拿大教育主要的不同點。對受訪者來說,在臺灣的國高中,不管學生的未來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是什麼,幾乎一律要在學校修各種領域的課程,自由度相當低,學生也不一定 對各領域有興趣。取得高成績,進入好學校,就算不是學生的目標,也是眾多家 長和教師們的目標。相反的,加拿大的學校除了提供一般學術性課程外,也會同 時提供許多技藝類課程供學生選修,另外也幾乎沒有任何必修的科目,學生可以 依照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修學校提供的多元課程。如果加拿大的教育是過於自由,

臺灣就是相反的情形,不過比起教育制度,社會大眾對於教育的觀念有著更大的 影響力,才造成了臺灣的補習班文化,還有臺灣移民到了加拿大後,把暑期補救 班當成先修班來使用的狀況。到了新的教育環境後,臺灣籍的移民通常也保持著 對於學業成就很重視的態度,讓許多臺灣籍學生在加拿大學校會有高成就的表現

(不管是實際上還是表面上),導致移民學生比本地學生的成績還來得好,顯示 家庭教育態度對於孩子的學習的確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對於這個成績差異的現象,

S 中學的本地學生之間有一個有趣的形容,就是「Asian fail is a B」(亞洲人口中 的不及格是指成績拿到 B),這句話充分描述了亞裔學生對於高成績的執著,以 至於 A(86%)以下的成績都一律被當作不及格看待。

臺灣這樣子競爭的教育環境究竟對學生來說是好還是壞?確實,臺灣以及其

臺灣這樣子競爭的教育環境究竟對學生來說是好還是壞?確實,臺灣以及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