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將限制於臺灣出生,九至十八歲之間曾在加拿大接受過五年以上的 教育的人。這是由於初等及中等教育是許多國家的基本國民教育,也是 Erikson

(1964)理論中人格探索與形成的重要階段,也就是說這個階段是認知對自己的 身份以及自己是不是臺灣人的時段。另外,這個階段也是正在接受從小學到高中 的基本教育的時期,是人開始認識社會、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對一個人日後的 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將曾於海外受過的教育時間限制在五年以上的原 因是由於,研究者認為只有長期在海外就學,才會對當地的教育與生活較有深入 的了解及體會,才能做出更詳盡的描述。

本研究的樣本是透過研究者自己認識,以及親友介紹的方式尋得的,一共有 三位,主要訪談對象為其中兩位,男女各一名(受訪者資料列在表 3-1 中)。其 中的主要女性受訪者(代名 Erin)是研究者在加拿大的國高中同學,現今已回到 臺灣就讀研究所。另一名受訪者(代名 Ben)是 Erin 的哥哥,曾在研究者與 Erin 同樣的國高中就讀,不過由於他只有參與部分的訪談,資料較少。最後一名男性 受訪者(代名 Jacob)是經由研究者的同學介紹而認識的。三位都在差不多的年 紀出國求學,在加拿大就讀社區的公立學校,並在至少高中畢業後才回到臺灣。

表 3-1. 訪談對象列表與基本資料

代名 性別 現在年齡 出國年齡 海外語言學校

就讀經歷 加拿大最高學歷 是否留臺定居 1 Erin 女 26 10 一學期 高中畢業 是 2 Ben 男 29 13 無 大學畢業 是 3 Jacob 男 28 10 無 大學畢業 尚未確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採取質性的研究方式,以訪談的方式收集需要的資料。由於本研究的 重點在於了解海外學子們的心態、經驗、以及個人對教育的看法等因人而異且錯 綜複雜的因素,若以量化的方法來研究此議題可能將只會得到表面的數據資料而 無法深入了解受訪者真正的內心體驗,也無法確切並詳細地描寫臺灣籍海外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及感受。畢竟,個人的過去經驗及心靈層面的議題是無法以 數據資料表達的,在這個領域中,量化研究能夠探討的範圍是受限的(李美華,

2004)。此外,量化研究視世界為一個有秩序、有法則、穩定、且可以被準確測 量的事實(簡春安、鄒平儀,2005),而質性研究則把世界看成一個複雜且不斷 變化的社會現象。因此,相較於強調解釋及預測的量化研究,質性研究的重點不 在於求證,而在於探索某種較為複雜的意義與現像(王雲東,2007),對於主旨 在於探討海外學生的經歷及想法的本研究來說,比較強調深入理解的質性研究法 確實比較合適。

在各種質性的研究方法中,本研究最終採用的是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Method)之中的半結構式訪談。質性研究的訪談是一種有目的的談話 過程;透過這樣的對話,研究者可以深入瞭解受訪者對某些議題的認知、想法、

感受、與意見等等(黃瑞琴,1999),它的特色包括了(潘淑滿,2003;王雲東,

2007):

1. 有目的的雙向交流過程。

2. 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基礎上,因此研究者並 沒有權力決定受訪者的權益。

3. 重視彈性,必須根據訪談的實際狀況調整訪談內容、時間等因素。

4. 研究者需要引導談話並積極地傾聽,試圖融入受訪者的經驗中以從受訪 者的的觀點來理解並分析訪談內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深度訪談法的分類標準則在於訪談的結構性。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指的是研究者在訪談之前,先根據研究問題及目的設計一套訪談大 綱,不過在實際訪談的過程中不需要完全依照大綱的順序來進行,可視情形改變 問題,對內容做調整(Berg, 1998;潘淑滿,2003)。由於半結構式訪談同時具備 了能控制訪談內容的架構性,但也保留了相當大的彈性,是現今在社會科學領域 中最常被使用到的深度訪談法類型(王雲東,2007)。本研究為了讓受訪者有更 大的空間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因此希望保留較大的彈性供受訪者發揮。另一 方面也希望訪談能有些結構,避免在進行過程中喪失焦點,因此選擇了半結構式 訪談。至於訪談的方式,雖然有研究指出當面訪談比電話訪談還來的更有效與真 實,不過電話訪談也有較為經濟、方便、為受訪者提供更多隱私等好處(Knox &

Burkard, 2009)。由於受訪者都在臺灣,與他們見面並不困難,因此在本研究中,

訪談主要是以面對面的對談進行的,不過研究者也有在訪談之後透過電子郵件詢 問一些在訪談中被遺漏的問題。

第三節 研究工具-訪談問題

質性訪談的重點在於受訪者的個人感受與生活經歷,並藉由對話的方式了解 受訪者的認知。由於本研究希望能讓受訪者能夠較為自由地描述自己的想法與經 歷,因此不希望用嚴謹的問卷方式進行訪談,而是用開放的對談方式收集資料。

根據半結構式訪談法,本研究為了讓訪談能夠更順暢並針對研究問題,因此事先 擬出了大綱,定下訪談的目的並提出主要的問題。

訪談涵蓋的問題分類大致分為基本資料、移民初期遭遇的困難、海外求學經 歷的探討、對臺灣教育的印象等議題,主要由研究者提出問題,記錄受訪者根據 問題內容的自由回答,再針對特殊的主題加以追問的方式進行。藉由訪談,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除了可以深入了解受訪者對這些議題的經歷及看法外,也可以試圖從受訪者的 口氣與用詞等因素去推測受訪者沒有在回答中表達出的心態。訪談時間視訪談者 的回答和當下狀況適不適合而定,扣除訪談後透過電子郵件的提問,面對面的訪 談時間大約在五十分鐘至兩個小時之間。

表 3-2. 訪談內容架構表

問題分類 訪談問題

基本資料  移民/出外留學時的年齡及時間長度?

 現在的就學/就業狀態?

 在國外接受過的什麼樣的教育程度範圍?

海外求學經歷  剛到加拿大時面臨了什麼困難?

 受訪者對求學過程中與教師及同學的相處方式,如教師 的授課方式、師生互動方式、與其他同學的相處等有什 麼樣的印象?

 受訪者對學校的教學方式的印象是什麼?如課程的難 度、學校的整體氣氛、學校會舉辦哪些種類的活動等。

 有哪些其他另受訪者印象深刻的海外求學經驗?

 受訪者覺得在海外求學的經驗為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 影響與改變?

臺灣教育之印象  受訪者對求學過程中與教師及同學的相處方式,如教師 的授課方式、師生互動方式、與其他同學的相處等有什 麼樣的印象?

 受訪者對學校的教學方式的印象是什麼?如課程的難 度、學校的整體氣氛、學校會舉辦哪些種類的活動等。

 有哪些其他另受訪者印象深刻的臺灣求學經驗?

 受訪者覺得海外及臺灣的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差異?

是否回臺發展  受訪者是否曾考慮回臺生活?(或是已回臺)

 讓受訪者希望(或不希望)回臺定居的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訪談資料分析方法

根據 DiCicco-Bloom 與 Crabtree(2006),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在資料收集的 同時就開始了,因為研究者在訪談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能夠對主要研究問題,

也就是受訪者的感受和認知,有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在訪談的過程中,針對特定 主題做進一步的深入討論、理解。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偶爾會脫離訪談內容 架構,對於一些受訪者回答較模糊或特殊的問題作更深入的追問,盼望這樣的行 為會讓訪談結果更加豐富。

本研究的分析架構屬於敘述/論述分析。首先,訪談內容被錄音並轉成逐字 稿。從逐字稿內容中,研究者歸納出有意義的資料,找出符合研究問題的片段將 主題呈現出來。本研究的問題主包括為臺灣籍移民學生在加拿大面臨的困難、求 學經歷、對臺灣教育的看法、以及未來走向等等,因此,在分析過程中將會針對 這些項目加以歸納,將受訪者的敘述中的重點整理出來。最後的步驟是將歸納後 的內容賦予定義,將不同受訪者對同個議題做出的回應,以概念的方式呈現,使 內容的共同特性抽象化,再以受訪者的實際回答做為引證。例如,如果研究者從 逐字稿中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臺灣的生活便利性是吸引他們回臺的一大 因素,那麼研究者就會將這點作為一個概念獨立出來,並列出幾個較有代表性的 受訪者談話內容做為補充。最後,研究者將從受訪者的訪談內容中,探討受訪者 的海外求學過程、他們在成長期間所觀察到的教育環境、自己對於教育的想法、

以及對於自己現今及未來發展走向的選擇。最後,再以這些內容融合研究者自己 的想法,提出推論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的過程大致分為五個主要步驟,並與本論文的五個章節相互配合(請 參見圖 3-1)。

步驟一:即第一章緒論,主要目的為釐清研究的背景及動機,並確定論文的 研究問題,定下確切的研究方向及目的。

步驟二:即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分,其中包含了移民遷居、多元文化與身份 認同、以及臺灣與主要英語系國家的教育架構與情況的相關理論及資料。透過文 獻,希望能對這些議題增加更深的理解,讓研究者的訪談更有深度。尤其是對教

步驟二:即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分,其中包含了移民遷居、多元文化與身份 認同、以及臺灣與主要英語系國家的教育架構與情況的相關理論及資料。透過文 獻,希望能對這些議題增加更深的理解,讓研究者的訪談更有深度。尤其是對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