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行李」成為「人」- 臺灣籍加拿大僑生的求學體驗與成長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行李」成為「人」- 臺灣籍加拿大僑生的求學體驗與成長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邱美秀. 博士.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從「行李」成為「人」. 臺灣籍加拿大僑生的求學體驗與成長歷程. ‧ sit. y. Nat. From Luggage to Life: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er. io. n. al Transition of Taiwanese Canadian Immigrant Students iv Ch. n U engchi. 研究生:賴思宇.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年. 六. 月.

(2) 謝詞 漫長的研究生生活終於要結束了,一想到困擾了我許久的論文即將要完成, 不免有些百感交集,以後,終於可以以校友的身份回到政大,而不是匆匆忙忙的 抱著文件,請系辦的助教與老師們處理的學生。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邱美秀教授,在寫論文的過程中一直很有耐 心的鼓勵我,等待我把論文完成,並仔細的檢查論文的小細節。也要感謝口試委 員鄭同僚教授與薛雅慈教授,因為老師們的建議,才能夠在口試後改變論文方向,. 政 治 大 沒有闕助教的熱心幫助,我也沒有辦法順利的完成學業。尤其是在接近論文尾聲 立. 讓內容更加集中。在政大教育學系的這段期間,闕金治助教一直都幫了我許多忙,. ‧ 國. 學. 的時候,為了能夠如期畢業而諸多煩擾系所辦公室及各位老師,真的非常謝謝老 師們的耐心與體諒。 . ‧.  . 此外,若是沒有受訪者,就不會有這篇論文。感謝三位受訪者將自己的時間. sit. y. Nat. 分給我,讓我可以收集論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資料。同時,也感謝將受訪者. al. er. io. 介紹給我的親戚朋友,不論有沒有將受訪者納入論文,大家的關懷和熱情都讓我. v. n. 十分受寵若驚。一路上能夠得到那麼多貴人的幫助,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 Ch. engchi. i n U. 最後,感謝一直以來陪伴並支持著我的家人,也感謝願意聽我訴苦的朋友們,. 沒有大家,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健康快樂,也希望今後的我能 夠用自己的幸運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幸福。 .

(3) 摘要 在臺灣,每年都有許多還在就學階段的孩子基於種種原因出國留學或是隨家 人移民到其它國家,其中更是以加拿大這類以開發歐美國家為主。這些年輕的海 外學子們在異鄉有著什麼樣的求學經驗,又對臺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印象,是目 前甚少被研究的議題。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對在加拿大接受過教育的受訪 者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在海外的求學與成長經歷及對臺灣教育的印象。結果顯示, 年幼的受訪者由於較沒有自己的想法,跟著父母出國純粹是順從家人的決定。到. 治 政 大 育的師生互動比較親密,不過同學間容易以文化的不同形成小圈圈,造成受訪者 立. 了加拿大後,他們主要會遇到的困難是以語言為主,在學校方面,加拿大中等教. 出了國卻繼續留在臺灣人的文化圈裡。雖然本研究的受訪者都已經回到臺灣,不. ‧ 國. 學. 過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同時是加拿大人也是臺灣人,在加拿大生活的經歷顯然已經. ‧. 改變了他們對自我的民族身分認同。對本研究的受訪者來說,臺灣與加拿大教育. y. Nat. 最大的不同在於社會對教育的重視性及看法,因此受訪者就算選擇在臺灣定居,. n. er. io. al. sit. 不過還是會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在加拿大受教育。. Ch. engchi. I. i n U. v.

(4) Abstract In Taiwan, many school-age children are sent away by their parents to study overseas every year, or immigrate to Western countries like Canada with their families during their education proces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eir impression on Taiwanese education are issues that are seldom explored.. The current research employs an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through a series of interviews with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st 政 治 大 young immigrants face is having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立. subjects who have studied in both Taiwan and Canada. drastic difficulty. 學. ‧ 國.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more casual in Canadian middle education, but in terms. of student interaction,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form social groups based on. In the eyes of the current study’s subjects, the most important. sit. y. Nat. Taiwanese identities.. ‧.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caused the subjects to identify with both their Canadian and. io. er.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ese and Canadian education is the society’s view on education, and how important they see academic achievement.. n. al. Ch. n U engchi. iv. Based on these. factor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ould choose to let their children receive Canadian education, even if they themselves had decided to live in Taiwan rather than Canada.. II.

(5) 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表次……………………………………………………………………………… 圖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移民、遷居、與海外求學的適應…………………………. II III IV IV 1 1 4 6 8 8.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訪談問題…………………………………………….. 第四節 訪談資料分析方法……………………………………………….. 第五節 研究步驟…………………………………………………………..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對於移民的感受………………………………………………… 第二節 對於加拿大教育的感受………………………………………… 第三節 回臺灣定居的選擇與理由……………………………………… 第五章 總結、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總結……………………………………………………………… 第二節 討論……………………………………………………………… 第三節 建議……………………………………………………………… 參考文獻…………………………………………………………………………. 12 15 26 26 27 28 30 31 33 34 39 61 66 66 70 78 84. 政 治 大 身份認同…………………………………………………… 立 教育制度……………………………………………………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I.

(6) 表次. 立. 學. 台灣補習班數量近十年內的發展………………………………….. 台灣教育制度……………………………………………………….. 加拿大教育制度…………………………………………………….. 研究架構…………………………………………………………….. 研究結果架構……………………………………………………….. S中學作息表……………………………………………………….. 加拿大 BC 省中學畢業必修課程………………………………….. S中學畢業條件……………………………………………………... ‧. y. sit. n. er. io. al. 3 24 25 26 29 55. 政圖次治 大. Nat.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3-1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2002-2009 年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 台灣各級學校學年度(西元)畢業生升學率…………………….. 加拿大 BC 省 2005-2010 年中學生畢業率………………………... 訪談對象列表……………………………………………………….. 訪談內容架構表…………………………………………………….. 臺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科目及學分數表……………………... ‧ 國. 表 1-1 表 2-1 表 2-2 表 3-1 表 3-2 表 4-1. Ch. engchi. IV. i n U. v. 17 19 22 32 33 50 56 59.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臺灣,許多家長對於送孩子出國留學抱持著非常正面的想法,甚至不惜將 年紀還小的孩子獨自送到其它國家,由當地的家庭照顧,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 能夠在西方國家接受教育。在 2009-2010 學年間就讀的美國大學留學生來源國中,. 政 治 大 學生來源國(“International 立Student Enrollments,” 2010),2013 的亞太地區研究也. 除去中國大陸、印度、及南韓佔了整體留學生的將近一半外,臺灣已是第五大留. ‧ 國. 學. 表示臺灣有 36%的家長有意願讓孩子出國留學,比例比往年還要高,其中更以美 國為留學首選(中央社,2013) 。這顯示臺灣人不論對於長期或短期的出國留學,. ‧. 尤其是美國這類已開發的英語系國家,是非常踴躍的。根據國家文化教育事業處. sit. y. Nat. 的統計,在 2009 年總共有 33,629 位臺灣留學生出國留學,而其中超過 78%是在. al. er. io. 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這些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求學(見. v. n. 表 1)。不過,不管是不是小留學生,還是會有部分留學生或移民在僑居地居住. Ch. engchi. i n U. 一段時間後選擇回到臺灣生活與就業。根據「2004 年加拿大臺灣僑民現況之研 究」(徐榮崇,2004),在 1126 位受訪者中,有 38.2%的加拿大臺灣僑民表示將 來會考慮回臺灣定居。由於臺灣移民遷居到國外的原因大多是為了較好的治安、 居住品質、求學環境、與社會安定性等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的重要因素(鐘佳君, 2007),除了配合家人及就業困難之類的外在因子以外,影響年輕的海外學子選 擇回到臺灣發展的因素往往令人感到好奇。 既然出國留學在臺灣如此風行,海外的教育環境比臺灣還要好似乎是許多臺 灣民眾(包括學生)的看法。雖然自 2007 開始,臺灣的赴美留學生已經開始慢 慢減少並往歐洲等地區發展,在各國留美人數排名中還是一直維持在前六名以內. 1.

(8) (國家文化教育事業,2010) 。可是網路上的比較和對臺灣教育的批評固然很多, 實際經歷過海外教育的臺灣人的主觀看法又是如何是值得探討的。要了解在海外 接受教育的年輕學子們對當地的教育及生活的真正看法,就必需先了解海外學子 的求學歷程,除了課程及生活以外,還要探究師生與同儕間的互動,才能對海外 的教育環境了解得更廣。尤其是近年來的臺灣教育經過了許多改革,不管是對於 課程、教師管教、考試等方面都帶來了不少改變,像是英文課程越來越多並越來 越早開始、基測的廢除、和零體罰政策等等。另外,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臺灣 教育不斷地與國外看齊,追求與國外同地位的教育,如教育部近年來極力推行的. 治 政 大 為世界中的一流大學(教育部,2009)。那麼,臺灣的教育究竟是有哪些地方跟 立. 頂大計畫的一大目標就是讓臺灣的高等教育登上國際舞台,讓臺灣本地的大學成. 國外的教育不同?海外學子又是如何看臺灣的教育?一味地配合國外教育,向國. ‧ 國. 學. 外的教育制度看齊對臺灣來說真的完全是好事嗎?在積極向國外教育看齊、及讓. ‧. 臺灣往國際發展之前,應先參考國外學生對國內教育的多方面看法,以及他們本. y. Nat. 身的經驗,畢竟曾經歷過臺灣以及其他國家的教育的學生會有更詳細的相關經驗. er. io. sit. 及能力對教育作出觀察與描述。. 成長的過程包含了許多的因素,並且對大部分的臺灣人來說,成長和教育是. al. n. v i n 息息相關的。除了課堂裡的授課內容以外,與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互動、校園的 Ch engchi U. 氣氛等等都會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有莫大的影響。身為臺灣人,在異鄉的求學環. 境中成長又會有什麼樣的特殊挑戰與感受?研究者本身也是在小學即離開臺灣, 隨家人到加拿大求學的歸國子女。出國後透過網路及同學等管道獲取臺灣方面的 訊息,對臺灣較為集體主義,同學間彼此互動較多的校園生態其實抱持著嚮往的 態度,對於自己沒有機會經歷這樣的教育感到有些遺憾。因此希望能夠透過這次 的研究了解其他擁有類似經歷的人的看法及經驗;其次,也希望能提出一些建議, 讓正在考慮移民的家庭能夠參考,事前知道孩子在學校可能會遭遇什麼樣的困難、 還有該如何去克服及順利適應新的環境。由於加拿大是個有許多華裔移民及留學 生的國家,也是對曾在該國定居及求學的研究者來說比較熟悉的環境,不但可以 2.

(9) 更容易找到受訪者,也可以讓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更加互相理解、方便溝通,因 此希望將加拿大做為研究目標,這樣一方面可以讓研究更加順利進行,同時也可 以達成了解海外留學生的經歷與感受的目的。 從表 1-1 可看出美國長年來一直是臺灣海外留學生的最大集中地,而主要的 五個英語系已開發國家就占了全部國家的 78%,而加拿大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除了日本以外,在非英語系國家的臺灣留學生數量相較之下非常少,可見大多數 臺灣留學生是以已開發英語系國家作為求學的目標。雖然加拿大的臺灣學生數量 不及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不過亞裔大多集中在溫哥華和多倫多這兩個大城. 治 政 大 地區的研究者來說已經有足夠的研究價值。 立. 市,因此在這兩個地區,華人與台灣人的密度還是相當高,對於曾居住在溫哥華. ‧ 國. 學. 表 1-1. 2004-2011 年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 國家. 2004. 美國. 14,054. 加拿大. 2,149. 英國. 9,207. 9,248. 法國. 580. 600. 德國. 402. 475. 512. 606. 2,246. 2,679. 2,862. 534. 498. 日本. 1,556. 其他國家 總計. 2008. 2009. 2010. 2011. 15,525. 16,451. 14,916. 19,402. 15,594. 15,890. 16,023. 2,140. 1,997. 3,984. 3,266. 2,320. 2,814. 912. 9,653. 7,132. 5,885. 3,895. 3,610. 4,446. C 690 h e n g c723h i U 983. 882. 935. 814. 558. 646. 702. 636. 2,570. 2,370. 4,176. 3,633. 3,149. 538. 618. 596. 469. 379. 743. 1,748. 2,108. 2,424. 2,638. 3,143. 3,253. 2,825. 1,797. 1,145. 2,360. 2,018. 2,102. 2,504. 2,665. 2,798. 30,728. 32,913. 34,811. 32,973. 35,698. 31,125. 31,216. 29,548. er. n. al. sit. y. ‧. 2007. io. 紐西蘭. 2006. Nat. 澳大利亞. 2005. v ni. 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3)各年度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留學簽證 人數統計表. 3.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要在陌生的環境開始新的生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們願意犧牲一切, 辛苦的將孩子送出國唸書,必定會對海外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抱著相當高的期待, 並將自己的期待寄託在孩子身上。自從離開了臺灣,年輕的留學生及移民們在加 拿大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求學經驗與臺灣的學生又會有什麼不同,是家長們絕 對會關心的問題,畢竟這些因素將會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成功不只要靠個人的努力,周遭的環境隨時隨地都會提供各式各樣的生活體驗,. 政 治 大 的期待,能不能夠順利的適應新生活及融入加拿大當地的族群,成果又是否值得 立 其中不乏艱苦的挑戰。孩子們在新的教育環境中的體驗和表現是否會符合父母們. ‧. ‧ 國. 相當高。. 學. 父母們的付出,在沒有實際體驗之前很難可以理解,因此移民和留學承擔的風險. 雖然文憑與知識很重要,不過毫無疑問地,排除學歷等形式上的成果,不論. sit. y. Nat. 是哪裡的教育都為學生們帶來各種在課本中學習不到的,更重要的軟知識與經驗。. al. er. io. 在學校的正式課程之外,從師生及同學互動中可以認識基本的人際關係及社會架. v. n. 構,學校本身的風氣也會對學生們的成長帶來不小的影響。臺灣籍的海外學子們. Ch. engchi. i n U. 從基本教育的時期就開始接受與臺灣截然不同的學校課程、求學環境、生活方式 等等,這樣的經驗跟臺灣的求學經驗具體而言是哪裡不一樣,又會對一個人的想 法造成什麼樣的改變?若要從經驗及感受方面來對兩國的教育作比較,必須要由 雙方都體驗過的人才能夠達成。就算是在小學、國中這類較早期的教育時期出國, 只要曾在臺灣接受過短期的教育,就會對臺灣的教育保留些許印象,因此本研究 希望能以在學齡中出國到加拿大求學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這樣一方面能配合研 究者的經驗及興趣,同時也可以了解他們對臺灣和加拿大兩邊的教育印象。對這 些年紀小的「一點五代」移民來說,他們對兩邊的教育又會感覺出什麼樣的不同, 這些不同之處又符不符合移民家庭的要求與期待呢?. 4.

(11) 最後,雖然許多家長帶孩子出國是為了讓孩子加強英語能力,而鼓勵孩子多 用英語溝通,不過以研究者的經驗來說,當孩子的英語越來越進步的同時,家長 就會開始越來越希望孩子們能夠保留住原本的文化和母語能力。這樣的現象反映 出家長們雖然希望孩子們可以順利融入加拿大的當地社會,可是一方面又希望家 人之間能夠共有相同的價值觀和溝通方式的矛盾。對於孩子們來講,這樣子的行 為可能會讓他們在學校和家裡被要求的行為互相衝突,這樣的雙重身分又是否會 對小移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困惑?. 治 政 大 從小隨著家人到加拿大就學的臺灣年輕移民在學校及生活環境中會遭遇到 立. 總和以上,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大致分為四個: 1.. 什麼樣的困難?. ‧ 國. 學. 臺灣年輕移民對臺灣教育的印象以及體驗到的兩邊不同之處?. 3.. 臺灣年輕移民在加拿大會感受到什麼樣的求學經驗(包括課程、生活、與. ‧. 2.. io. y. sit. 臺灣年輕移民在加拿大的經驗如何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與自我民族認同?. er. 4.. Nat. 教師及同儕間的互動等)?. al. n. v i n 透過本研究,研究者希望能夠探索年輕臺灣移民在加拿大教育系統中的成長 Ch engchi U. 歷程,以及這經驗是否會對他們的未來出路選擇造成影響。同時,研究者也希望 可以了解這些海外學子們對於自己的民族身份認同是如何看待;是偏向於出生地 的臺灣,還是接受大部分國民教育的加拿大。對於已經回到臺灣,今後也打算繼 續將臺灣當作家鄉的研究者來說,在臺灣與加拿大兩個國家之間,作為出生地的 臺灣還是對自己影響更深的地方。除了工作及家庭因素外,臺灣應有其他誘使海 外學子回國定居發展的特質存在,像研究者回臺灣就讀研究所的原因就包括對臺 灣教育的好奇、豐富便利的生活、以及更多的同伴及社會資源。對於其它的年輕 移民來說,臺灣是用什麼特色吸引他們回流,引導他們作出抉擇的又是哪些因素, 也是研究者相當感興趣的議題。 5.

(12) 若能了解移民學生在海外的求學經驗,就能從中得知加拿大的教育環境以及 這樣的教育環境是否是臺灣家長所期待的。能知道臺灣年輕移民在加拿大就學會 遭遇什麼樣的困難,以及未來出路的選擇,就能讓正在考慮移民的家庭有另一層 準備和考慮空間,讓移民經驗更有保障。最後,目前對於臺灣籍海外留學生及移 民的研究大多注重在這個群體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就業選擇、與適應情形等主 題,對於教育方面的探討則相對而言十分缺乏,若能有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對於 移民及留學人口比例高的臺灣將會是一大助益。. 政 治 大.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立. 第一代移民. ‧ 國. 學. 第一代移民(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的定義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不過 在本研究中泛指在原居地出生成長後,以自己的決定遷移到僑居地的移民,也就. ‧. 是本研究的受訪者的家長們。. al. er. io. sit. y. Nat. 一點五代移民. v. n. 意指在第一代移民的原居地出生,在兒童或是青少年期間移民至僑居地的年. Ch. engchi. i n U. 輕移民,他們通常都是跟著家人一起移居國外,並在僑居地長大。由於有在原居 地成長的經驗,因此還保留著原居地的文化特質。. 第二代移民(CBC) 在本研究中,第二代移民是第一代移民在遷移到僑居地之後產下的後代。由 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加拿大的臺灣裔移民,文中提到的第二代移民也以華裔居 多,因此也他們也會被稱呼為 CBC(Canadian Born Chinese),也就是在加拿大 出生的華裔。. 6.

(13) 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簡稱,在本研究的訪談中,是指加拿大中小 學為母語不是英語的移民學生設立的英語輔助課程。課堂中的學生都是英文能力 還不夠熟悉的新移民,上課的氣氛比一般課程還輕鬆,是課業壓力很低,目的為 加強移民學生的英語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課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移民、遷居、與海外求學的適應. 一、影響移民與遷居的因素. 根據廖正宏(1985)的整理與分析,人口遷移會根據距離、運輸及交通科技. 政 治 大. 的發展、及經濟動機等因素而遷居:一個地區的發展程度越高越容易吸引移民,. 立. 運輸與交通科技的進步會促進移民人口,而不同的生活條件也會讓人民為了更好. ‧ 國. 學. 的物質生活等經濟因素移民。因此,國際酬勞的差異會反映出國際移民的動向, 因為各地區的人們總是期望能夠賺取更高的收入,而會在各種薪資差距、風險、. ‧. 及成本的衡量下做出遷移決策(鐘佳君,2007)。. y. Nat. sit. 因北美都市地區的發展程度高,生活水平和薪資也普遍比許多亞洲地區還優. n. al. er. io. 渥,父母為了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品質帶著孩子移民至北美,希望子女們在當地學. i n U. v. 習並就業的情況並不少見。其它會影響遷移意願的因素也包含人際關係:人口遷. Ch. engchi. 移的網路理論表示,移民在原居地與遷移地的親戚、朋友等社群關係也會以各種 方式影響遷移與回流的決定,移民可以因透過自身的人際關係取得海外工作的機 會而增加遷移意願(Cassarino, 2000) ,或是因思念原居地的親友而降低意願。不 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今的交通運輸以及通訊都比以前更加普遍及便利。移居 已經不再只是從一個地方徹底地遷移到另一個地方,而是能夠透過交通工具與電 話、網路、衛星等方式互相往返、交流、並取得兩地的資訊,因此一個人在多國 之間都有連繫,結合多種社會及生活型態已經成為了常態(Glick-Schiller, 1997)。 在如此便利的環境下,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出國的風險都的大幅降低,出國也不 再是永久性的遷移,海外留學、工作、與回流都已相當普及。 8.

(15) 回流指的是在個人移居到新的社會後,因為某些原因而選擇回到原居地定居。 1980 年代前的移民回流研究大多指出,移民回流的現象大多是移民在當地文化 中的不適應或者是對移居地感到失望所造成的。就算他們在移居地有了適應能力, 也可能因為只能晉升到某種社會階級而無法往上移動,或是退休後思念家鄉而選 擇搬回原居地(Cerase, 1974) 。不過在現今全球化的社會,移民從移居地回到原 居地已經不再是適應失敗的象徵,而是在跨國的社會空間中追求最有力的機會的 結果(Faist, 2000) ,在僑居地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回流並不代表移民絕對在僑居地 遭遇了重大的失敗或是不適應。確實,根據姜蘭虹與徐榮崇(2004)的研究,澳. 治 政 大 經習慣了澳洲的生活或是已經有了工作。至於為什麼要回流就業而不留在澳洲, 立 洲臺灣移民回流的因素大多是為了就業或是投資創業,不回流的主要原因則是已. 臺灣移民的主要原因大多是語言能力不足、當地經驗不足、和學歷不被認證等,. ‧ 國. 學. 其中尤其以語言能力不足為最主要的原因。雖然回到原居地並不代表失敗,不過. ‧. 就業對於遷居的決定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海外就業對移民來說顯然是一大挑戰。. y. Nat. 不論移民的教育程度和知識背景多麼優秀,光是語言能力比不上在僑居地出生長. er. io. sit. 大的當地人這點,就足以讓許多的臺灣移民打消在僑居地發展的念頭。 在教育與職業方面,一般來說是教育程度越高,與具有專門技術或白領階級. al. n. v i n 的群眾越容易移民至其他國家。這是因為教育程度高或是白領階級的勞工能夠獲 Ch engchi U 得的資訊與就業機會相對而言比較高,而教育也會降低傳統的束縛力,進而增加 遷移的意願(鐘佳君,2007)。除了影響遷移後就職的難易度外,一個人的教育 程度也會影響在新環境適應的程度,若能在遷移地繼續接受教育,更是能夠大幅 增加個人的適應能力(廖正宏,1985)。Fuglini & Fuligni(2007)的研究指出, 在美國,移民的社經地位和英語能力是息息相關的,工作環境和收入不佳的移民 通常都有英語能力方面的困難,畢竟若是沒有辦法與在地人順利溝通,就難以在 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成功。因此,許多家長讓孩子還在接受國民教育的過程 中就移民,或是將他們送出國外求學,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夠早日習慣他鄉的生活, 融入當地社會並順利就業。事實上,雖然將小孩單獨送出國留學的做法能夠兼顧 9.

(16) 孩子的教育和臺灣的事業,但是卻容易讓孩子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發生行為偏差、 課業落後、進步緩慢等問題(徐榮崇,2002)。心智還尚未成熟的新移民兒童和 青少年非常容易產生心理上的障礙、學習困難、情緒問題、和使用毒品等其它危 險的行為,這是由於他們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文化、及語言,並在適應過程中產 生了種種情感和認知上的衝突。同時,在另一方面,隨者父母移民的年輕移民們 需要面對的問題則除了適應新環境的壓力和語言及生活上的困難外,隨著他們在 國外成長,將會因為接受了國外社會的文化而產生思想上的轉變,造成與父母的 價值觀上的分歧與代溝(廖珮君,2005)。不論是以什麼樣的原因或方式出國,. 治 政 莫大的壓力,這是其他同年齡的小孩不用面對的。大 立. 離開家鄉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因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家人的期待等等原因造成. ‧ 國. 學. 二、海外學生的適應. ‧. y. Nat. 當一個人離開原本的社會,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時,難免會需要做些習. er. io. sit. 慣與想法上的調適,因此為了方便,大部分的臺灣移民到了國外後,除了會選擇 定居在中上階層的郊區外,還會與其他移民聚集在一起,並把原本的文化和生活. al. n. v i n 習慣帶進新環境(徐榮崇,2008) C h。在不管是生活方式、社會規範、語言、價值 engchi U. 觀、宗教、穿著等等都可能需要改變的情況下,產生不安或焦慮的情緒是很正常 的,也是適應新環境的一部分(Kim & Gudykunst, 1988),因此來自同樣文化的. 人才會聚集起來,保持自己原本的語言、文化、和習慣,讓陌生環境造成的壓力 輕鬆許多。雖然如此,由於年紀較大的人在原居地生活比較久,思想已經與原始 的文化深深結合,跟較年輕的移民比起來還是會更加難以適應新環境(Tarver, 1965),在這點上,年輕的學生們的確比較適合出國生活。年齡的大小會影響移 民在適應上的差異,青春期前移民會比青春期後移民有更大機率融入新的社會, 也因此,臺灣的學齡移民及留學生的年紀也越來越小。 雖然隨著回流及工作需要的可能性增加,北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移民母語學 10.

(17) 校與課程,不過移民選擇在海外就學的理由,絕大多數是為了取得足夠的語言能 力、知識、與技術以融入移居地的生活(Olneck, 2009) 。在學校中,海外學生的 課業表現和語言能力是影響他們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的重大一環,而很明顯的,學 習過程的好壞也會對學生對新環境的認同感有很大的影響,若是移民學生的求學 過程不順利,對新環境的好感會相對的降低(Chen, Benet-Martínez, & Bond, 2008; Yeh, Okubo, Ma, Shea, Ou, & Pituc, 2008)。 Oppedal 等人的研究(2004)指出,教師、同學、與原居地相同的親友對海 外學生的支持能夠大幅降低學生的壓力及增加學生在新文化中的適應程度和自. 治 政 大 精神健康與適應上的危機。除此之外,學校中的文化多元性也會透過同儕互動、 立. 信,不過若是學校中出現排擠或歧視的現象,社會支持就會減少,進而造成學生. 社會支持、及文化認同增加海外及少數民族學生的快樂感,以及學生對不同文化. ‧ 國. 學. 與種族的接受度(Le, Lai, & Wallen, 2009)。可惜的是,過去有許多北美的學校. ‧. 面臨了學生過多、社區資源不足、已及不知道如何控制或輔導來自多元文化的學. y. Nat. 生的問題,教師也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有效地教育海外學生並讓他們習慣新的. er. io. sit. 生活。在早期,為了更有效率地教學,學校甚至會將程度相似,來自不同文化的 學生分開上課,將學生依照種族分班,造成同學和老師之間不知該如何溝通與配. al. n. v i n 合的現象(McDonnell & Hill,C 1993),這樣的安排不但會讓來自不同文化的移民 hengchi U. 學生失去機會與本地學生互相交流,也嚴重減少了學生透過學校的環境,以及利 用學校自身的資源認識移居地的優勢,所幸這樣的情形在現今已經改善了許多。 對於還不習慣新文化的新移民及留學學生來說,學校是除了家以外和人互動 最多的地方,若是學校的環境不佳,將會降低學生對整個社會的適應及認同。 Yates(2011)提到,由於對自己的家庭感到責任重大以及語言不熟,新移民會 害怕與居住地的主要族群交流,而選擇形成民族圈圈,只與自己熟悉的族群相處, 另一方面,移民地的主要族群也不一定會對新移民表示友善,或是幫助他們適應 與拓展人際關係。因為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一個文化中的新居民會格外需 要與親近、了解自己的人一起交流,而慢慢演變成只和同種族的人聚在一起,造 11.

(18) 成民族上的孤立性(徐榮崇、姜蘭虹,2004),這個現像在學校中也是存在的, 因此學校若是不積極協助海外學生融入校園,各種族間的間隔可能會越來越大。 反之,如果校方多推廣跨文化的課外活動並建立多元文化環境,學校是有能力影 響學生的交友範圍,讓學生多接觸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的(Moody, 2001)。 近年來,加拿大這類海外移民及留學生較多的國家已經開始重視海外學生的 教育;除了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班級以外,也會安排本地人的學生負責幫助新來的海外學生認 識環境,並在不同文化的節日舉辦與該文化相關的活動。加拿大的研究也表示,. 治 政 大Ladky, 2007)。這些動作都 生的功課、鼓勵家長用母語與孩子交流(Peterson & 立. 面對移民學生們,許多老師都會試圖學習他們的文化與語言,並簡化給 ESL 學. 學. ‧ 國. 是為了提升學校的多元文化氣氛,讓學生在陌生的新環境感到安心,以便早日適. 應、融入移居地的社會。. sit. y. 身份認同. n. al. er. io 一、民族性與身份認同. ‧. Nat. 第二節.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 Leary 與 Tangney(2002),自我(self)和身份(identity)是由許多相關 的主題所構成的,如自我意識、自我評量、自我控制、自尊等等,不過所有的主 題都會牽扯到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 。許多人類能夠達成的行為,像是長期的 規劃、刻意的呈現自己等,都需要自我反思的能力,因此自我反思在自我的認知 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對於自我身份的認知中,民族或是文化身份 (ethnic/cultural identity)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毫無疑問的佔了重要的一部分。一個 人在沒有比較或交流對象的環境中,不可能單獨對「自己」產生任何概念,也因 此會融入周遭的人並創立屬於該族群的特色,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 12.

(19) 大致上,民族身份是在對於自我的認知與族群歸屬感中,與血統與世系有關 的部分(Chandra,2006) ,而文化身份則是與個人所處社會的大眾集體認知有關, 包括一個社會中的個體之間超越個別差異的相似之處,例如對於家庭、生命、死 亡、宗教、自然等等的態度與價值觀(Adler, 1998),通常這些相似之處是共同 的歷史背景與習俗造成的。由於自我認同牽扯到民族性與價值觀,自我認同毫無 疑問會影響到居住地的選擇,畢竟生活環境與個人的習慣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將會影響到他會選擇哪種環境定居。 Rosenthal 與 Feldman(1992)的研究指出,在澳洲與美國的第一代與第二代. 治 政 大 己民族的認識深度及文化習俗參與程度,卻是隨著在僑居地定居的時間越長而越 立. 中國移民雖然對於自己的民族身份認知是一樣的,不過對於文化身份,包括對自. 低落,而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第二代移民並不會想要回到父母的出生地定居的原. ‧ 國. 學. 因,因為雖然他們與僑居地當地居民的種族不同,不過在文化認知方面卻是偏向. ‧. 僑居地的,而且他們也早已習慣了當地的生活方式,對父母的民族其實並不熟悉。. y. Nat. 對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在小時後跟隨父母,即第一代移民,從出生地移居至僑. er. io. sit. 居地的一點五代移民來說,他們的自我認同則較會與父母一致。當然,除了家人 以外,同儕和環境也是影響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Lee, 1992);若是環境中有許. al. n. v i n 多機會接觸來自臺灣的朋友、語言、資訊、或是價值觀,孩子也會比較容易認同 Ch engchi U. 臺灣的文化,認為自己是臺灣人。這時候,學校的環境就格外重要了,對大部分 的學齡孩童來說,除了家裡以外,學校就是花最多時間學習與成長的地方,因此, 學校也是讓移民學生發展自己的身分認同的重要因素。. 二、多重身份認同. 在現今全球化的社會中,依照情況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接受並且積極 參與兩種不同的文化是有可能的(Pichette, 1999)。在雙重文化的環境中調適自 我認知的各人差異稱之為雙重文化自我融合(bicultural individual integration,簡稱 13.

(20) 為BII),與五大人格中的高開放性(openness)與低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 有正相關,並與語言學習上的壓力和感受到的文化排擠和歧視有負相關 (Benet-Martinez & Haritatos, 2005)。從這個理論可以推算出,若是一個年輕移民 同時有較低的開放性及較高的不穩定性,又在學校遭受到學習和同學相處上的困 難,BII就會因此而降低。BII低的跨文化學生大多認為自己沒有在任何一個文化 建立穩定的基礎,造成學生缺乏自信,在文化認同上更是覺得自己無家可歸 (Vivero & Jenkins, 1999),反之,高BII的學生則會在長期的文化適應中有較正向 的心理調適。. 治 政 大 二文化裡有良好的學習過程和表現,或是第二文化與第一文化相近,會讓學生對 立 研究顯示,對僑居地的文化認同與心理調適有顯著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在第. 第二文化有更多的認同感 (Chen et al. 2008)。若要在新的環境中有良好的學習過. ‧ 國. 學. 程,僑居地的語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此第二語言的程度、在課業上尋求. ‧. 幫助的管道、和社會支持性都對在美國的華裔移民高中生的跨文化能力有顯著的. y. Nat. 正相關性 (Yeh et al., 2008)。很明顯的,學生在海外的適應能力與個人的環境有. er. io. sit. 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若是在新環境中對當地文化有認同感,也有足夠的語言能力 應付課業的要求,就很有可能成功融入社會,相反的,若是學生對當地文化不習. al. n. v i n 慣、不認同、得不到社會支持、或是遇到困難時無法使用尋求幫助的管道,則會 Ch engchi U. 有相反的效果。也因此,許多移民學生會期望北美的大學提供除了所在地區以外. 的國家的語言與文化課程,原因並不是希望將自己的文化帶來北美,將北美同化, 而是確保自己的文化在移居地的社會中是被承認的(Olneck, 2009),當自己的 文化被當地人認同時,移民學生也更容易對自己周遭的環境產生親切感,並認同 僑居地。 由以上文獻可以得知,在移居地的適應和對新文化的認同是有相關性的。當 年輕的學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時,他融入當地社會的程度將會影響到他對該 社會以及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並間接決定他日後居住地的選擇。那麼,如果第 二文化與第一文化有所相似會幫助學生對第二文化增加認同感,臺灣的學生到了 14.

(21) 國外求學,在學校的教育方式中又需要注意什麼樣的環境轉變,又會發現哪些相 似之處呢?教育不只是個增加知識的地方,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也是有著密 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若要觀察一個新移民孩子在心境及認知上的變化,就必須 要同時觀察他所接受的教育。. 第三節. 教育制度. 一、臺灣的教育. (一)歷史源流與影響分析.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臺灣及許多東亞地區的教育在歷史淵源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非常注重政. ‧. 府及家庭系統、人際關係、與考試制度。就算科舉早已經在 1905 年就廢止了,. sit. y. Nat. 直到現今還是有許多東亞國家,如新加坡、中國、香港、及臺灣等受其影響,認. al. er. io. 為考試成績是能夠改變一個人一生成就的重要關鍵(周祝瑛,2000),這些地區. v. n. 也因此有許多決策是依考試決定的,如臺灣的高普考、聯考等等,都是十分被看. Ch. engchi. i n U. 重的重大考試,也因此有許多人願意將大量的金錢與時間投資在這些考試中。這 些地區的孩子有許多從小就被父母督促著要努力在學校的各種測驗中取得好成 績,補習班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掀起了課後補習的風氣。 另外影響臺灣近代教育的兩大因素是日本以及中國的介入。在十七世紀末, 清朝時期在臺灣的教育完全依照內地的教育傳統,可說是舊學的全盛時期,之後 則除了原有的舊教育之外,還創設了西學堂、電報學堂、日學堂等等(汪知亭, 1978)。在日治時代,臺灣的教育被完全改革,學校教育的具體內涵包含了「以 教授日語為主要目的」 、 「落時道德教育」 、 「培養時學知識與生活能力」 、 「涵養日 本國民精神」、「培養健康的年少國民」等項目(陳虹文,2001)。日本為了經營臺. 15.

(22) 灣這片殖民地,採取了同化政策為原則進行差別教育,培養對國家有用並順從的 人民,在品德及精神訓練、教材及設備、教育制度方面為臺灣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另外,由於日本將政治,法律這類的文科項目限制於日籍學生以確保日本人在政 府中的權勢,台籍學生若想追求高等教育,就只能朝理科或教育發展。同時,日 本也為了培養南進人才,努力研究農業,並且進行華南南洋一帶與語言的調查以 配合南進政策,更積極擴充高等教育內容,特別重視熱帶醫學、商業等,在臺灣 留下了「優秀的學生都會選擇讀理科,特別是醫科」這樣的想法。 當日本勢力離開了臺灣後,早已習慣日式教育的學生們並不習慣突然中國化. 治 政 大 一直到國府敗退來台,師資來源增加,臺灣成為正統中國的根據地,教育開始著 立. 的教育,尤其是設備缺乏、師資不足的問題讓臺灣的教育幾乎陷入停頓的狀態。. 重於塑造黨國思想後,教育中國化的改革才逐漸完整(胡茹涵,2005)。因此,無. ‧ 國. 學. 論是日治時代還是戰後,臺灣的教育都與政治和思想控制息息相關,一直到 2000. ‧. 年學校和教師才有較寬廣的教材選擇空間,課本漸漸不再有國民黨相關的內容,. y. Nat. 焦點逐漸轉移到本土文化上(Su, 2006)。總和以上,臺灣的教育除了對理科方面. er. io. sit. 的學問特別重視以外,也相當注重於培育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模範公民,不過在 另一方面也受儒家思想影響,強調禮儀和尊師重道的價值。. al. n. v i n 除了正式教育之外,補習班文化也占了臺灣教育的一大部分,因為在傳統的 Ch engchi U. 臺灣家長觀點中,孩子若是不補習就會沒有辦法與其他同年紀的同學們競爭 (Stevenson, 1992),近年來的補習業,尤其是文理類的補習班,在臺灣更是蓬 勃發展(見圖 1-1) ,可見補習文化在臺灣教育中的重要性。不過,除了剝奪學生 的課後自由時間外,由於補習班的授課進度通常會比一般學校還快,有可能造成 學生依賴補習班而在學校不認真或是不尊重學校老師的狀況(黃光國,1981), 也可能會因為補習班提供的講求系統、速度、及考題的刻板教學方式而喪失憑自 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楊慧美,2001)。整體而言,補習班雖然的確能夠幫助 學生的課業成績,可是卻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負作用,讓補習班成為了孩子成長過 程中的一把雙面刃。 16.

(23) 20000 18000. 17998. 18423. 9609. 9873. 16643. 16000 15042 14000. 13336. 12000. 11553. 10000. A. 9848 8765. 8334. 8000. 7751. 7026 6000. 5597. 4000. 01. 02. 1932. 1712. 1552. 0. 4607. 3789. 3086. 2511 1407. 2000. C. 6675. 5860. 2167. 2419. 04. 3206. 3126. 2896. 2662. 06 07 08 政05 治 大 圖 2-1.立 臺灣補習班數量近十年內的發展 03. 09. 10. ‧ 國. 學. 註:A 為全國不分類別補習班之成長統計;B 為全國文理類補習班成長統計;C 為全國技藝類補習班之成長統計 資料來源:教育部委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設計之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 Nat. sit. y. ‧. 資訊管理系統(2011)全國補習班最近十年成長統計圖表. n. er. io. 綜合以上,臺灣的教育不但包含了日治時代及戰後留下的嚴謹的思想塑造因. al. i n U. v. 素外,學生的在校表現也受到很高的關切和要求,因此臺灣的學生壓力很大的印. Ch. engchi. 象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家長及同學間的競爭意識讓多元入學及免試入學這種原意 是減少升學壓力的方案變成了互相比較,增加學生課業壓力的導火線。多元入學 原本是為了讓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能夠以分數之外的成就進入大學就讀,不過卻造 成許多家長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各種才藝以爭取甄試入學的機會。免試入學讓中 學生能夠不用單評基測的分數作為進入哪間高中的標準,將學生發展的依據改成 學生的性向、興趣、志願、及在校學習的各項表現(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 實施方案,2009),不過像聯考這樣的大考壓力不但沒有消失,新的制度反而將 學校中的各種大小考試都變成了能夠影響升學的重要因素,造成中學生們為了能 夠在所有考試中取得高分而拼命補習,學業壓力不減反增,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 17. B.

(24) 雖然教育制度不斷在改,在臺灣的風氣及社會大眾對於學業成就的重視之下,競 爭似乎是無可避免的。. (二)、學制. 現今的臺灣教育提供約二十二年的正式教育:兩年學前教育、六年小學教育、 三年國中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四到七年的大學教育、二到四年的碩士學程、以 及二到七年的博士學程(見圖 2─2)。臺灣目前的義務教育為九年,即國小到國. 治 政 大 志願將學生分發到各高中職與大學,因此相當競爭。現在,台灣教育部已經開始 立. 中這個九年國民教育階段,升學管道主要是以測驗、甄選為主,依學生的能力和. 準備於 2014 年推動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不過其理念在於教育普及化、公私立學. ‧ 國. 學. 校並行、免學費、免試入學,而並非強迫入學(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 ‧. io. sit. y. Nat. n. al. er. 2011)。. Ch. engchi. 18. i n U. v.

(2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2. 臺灣教育制度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The Current School System. 19.

(26) 二、加拿大的教育. (一)歷史源流與影響分析. 由於加拿大是曾屬於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因此加拿大的教育與英法有許多 相似之處。加拿大在十六世紀時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在那段時期,加拿大教育是 注重技藝和經驗,從父母、親戚、或兄姐將知識與技術傳承給下一代的,另外也 受法國天主教派的引響,而有教會提供的免費基礎教育。在十七到十八世紀之間,. 治 政 大 圖以建立正式學校的方式鞏固英國在加拿大的地位,不過正式的學校系統一直到 立. 英國在加拿大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大,也開始對法國在加拿大的勢力感到不安而試. 十九世紀才開始被教育學家發揚光大並統一起來,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犯罪和方. ‧ 國. 學. 便管理多元化的人民(Johnson, 1968)。英國雖然從羅馬時代就有了宗教和簡單. ‧. 的文法、詩經教育,教育系統的成熟度卻跟加拿大幾乎同步;一直到 19 世紀,. y. Nat. 才因為和平和科技的進步而開始為不斷增加的雙親工作家庭設立有系統的大眾. er. io. sit. 教育,為勞工照顧孩子並讓技職教育普及化(Gillard, 2011) ,因此,加拿大雖然 是殖民地,教育系統卻與英國的十分相似。在歐洲的勢力侵入北美之前,加拿大. al. n. v i n 的主要族群是印地安人,不過在歐洲人遷入之後就不再受到重視,一直到近年來 Ch engchi U 政府才開始推廣原住民的文化與教育。. 這個時期的教育有三大重點問題:一是持續性的新進移民,二是從農業社會 到工業社會的轉變,三是民主的崛起。另外,資本主義的興起也讓加拿大人民認 識到工作和財富都是可以很快地獲得並流失的,也因此讓人民開始控制產子量, 集中投資在較少的子女上以確保後代的教育程度和水平。因為如此,加拿大的入 學率和學生就學的時間都增加了,教育也開始被認為是確保經濟能力的途徑,義 務教育也因此而產生(Gaffield, 2010)。與經歷了獨立戰爭的美國不同,加拿大是 以和平的方式與英國協商立國的,因此,基於不同的國家緣起,來自南方的美國 人民懼怕政府的權力會妨礙個人自由,而北方的加拿大人民則認為政府的重要性 20.

(27) 遠遠高於個人的自由。由此可推,加拿大比較注重於團體與階級制度,因此該國 近九十所的大學幾乎都是公立的(除了少數宗教學院以外),而且並不鼓勵學校 之間的競爭,以方便管理與維持秩序(周祝瑛,2000)。加拿大的教育是靠稅金 建立,由省政府管理的,而教育的發展則是對政治議題、犯罪、多元文化這些問 題做出的對應。 現在,加拿大對政治議題和犯罪的顧慮或許比以前少了許多,不過多元 文化在加拿大始終不曾減少過。除了加拿大自身的原住民以及外,新住民也從原 本的愛爾蘭、德國、英國裔逐漸擴展到拉丁美洲、中東、亞洲籍的移民,大量的. 治 政 大 生存並成長已成了對教育的一大挑戰。在加拿大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中,教育的 立. 原住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要如何在一個已經是個雙語國家的環境下妥善地. 目的始終是壓抑多元文化以方便地區管理,不過現今的教育該如何改變這樣的理. ‧ 國. 學. 念,而進一步接納並鼓勵新興起的多元文化以達成一種新型統一的目標則是現代. ‧. 加拿大教育該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之一(Levin & Riffel, 1994)。由此可見,不只是. y. Nat. 臺灣,許多國家都面臨著如何讓教育更加多元化的難題,尤其是有著許多來自不. n. er. io. al. (二)、學制. sit. 同文化的移民,種族更加多元與複雜的國家。. Ch. engchi. i n U. v. 與臺灣不同,加拿大的教育沒有統一政策,是由各省的政府分別管理的,不 過除了少數省份(如 Ontario)是到十二年級以外,義務教育大多是從小學一年 級開始到十年級結束。以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簡稱 BC 省)而言, 國民教育從五歲開始,包含一年的幼稚園、七年的小學、還有五年的中學。雖然 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齡層是五歲到十六歲為止(Office of the Queen’s Printer, 2013),十一與十二年級並不是義務教育的一部分,這兩年對於取得中學畢業證 書以及進入大學來說是必須的,除此之外,還必須通過全省統一的十年級語言、 十年級科學、十年級數學、 十一或十二年級社會、與十二年級語言的省考 21.

(28) (Provincial Exam)才能畢業(“Graduation Program”, 2012) ,大多數的學生也會 為了取得畢業證書而念完中學。除了私立中學會舉辦入學考試及甄選以外,中學 的升學管道多是採學區制,從國高中畢業後可以選擇進入職業取向的學院,或是 直接進入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再進修碩士及博士學位(見圖 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3. 加拿大教育制度 資料來源:British Columbia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2012). British Columbia Education System 22.

(29) 三、總結. 相較之下,臺灣的教育風氣在歷史淵源上受了儒家思想及科舉制度的影響, 比較注重學術的發展,對成績和升學非常重視。反之,從技藝教育起步的西方國 家則比較重視技術方面的學習,比起在課業中有卓越的表現,更希望學生能夠培 養出一技之長。這樣的教育觀念差異一直到現在還是非常的明顯,在雙方的教育 風氣和課程安排中便可以觀察出來。 從中等教育開始,加拿大的一般中學就有相當多如音樂、烹飪、設計、電腦、 汽車修理之類的技藝類選修課程,臺灣的課表則是到大學才有比較多讓學生選擇. 政 治 大. 的空間,在之前則由學校負責決定學生的課程,而其中更是以數學、科學、社會. 立. 科等以課本知識為主的科目,造成補習業在臺灣成為一個非常活躍的行業。臺灣. ‧ 國. 學. 在中等教育時便把技職教育獨立出分開的學院,加拿大則是把技職教育溶入至一 般教育之中。此外,對文憑的重視程度也可以觀察出臺灣與加拿大之間的不同:. ‧. 從表2-1與2-2的臺灣升學率和加拿大BC省畢業率也可以看出,以2009年來說,臺. y. Nat. sit. 灣的高中生高達95%以上幾乎都會畢業後馬上升學,而BC省應屆從高中畢業的. n. al. er. io. 學生比率不但不達80%,此外還不乏有沒有升學打算、或是打算延遲升學的學生。. i n U. v. 畢竟BC省的義務教育只到十六歲為止,進入了中學而不畢業並不違反法律規定,. Ch. engchi. 對學歷的重視程度也沒有臺灣那麼高。雖然加拿大的中學生在課業方面的選擇比 較多,不過以國民整體的教育廣泛程度來說,臺灣的水準是很高的。. 23.

(30) 表2-1. 臺灣各級學校學年度(西元)畢業生升學率 單位:百分比 年份. 小學 平均. 男. 國中 女. 平均. 男. 高中 女. 平均. 高職. 男. 女. 平均. 男. 女. 00'. 99.79 99.78 99.79 95.31. 94.46 96.20. 68.74. 67.74 69.71. 38.43. 33.75 42.80. 01'. 99.15 99.34 98.98 95.97. 94.91 97.10. 70.73. 69.68 71.78. 41.82. 37.18 46.27. 02'. 99.70 99.64 99.76 95.48. 94.81 96.20. 69.01. 68.02 70.00. 45.73. 42.58 48.83. 03'. 99.44 99.44 99.44 95.74. 94.74 96.82. 74.85. 73.48 76.20. 62.63. 58.93 66.33. 04'. 99.42 99.45 99.39 96.03. 95.26 96.86. 80.05. 78.17 81.85. 67.17. 64.81 69.72. 05’. 99.31 99.21 99.41 94.90. 93.55 96.39. 88.44. 87.28 89.56. 66.61. 63.90 69.71. 06’. 99.65 99.53 99.77 96.23. 95.66 96.86. 91.13. 90.48 91.75. 67.61 72.34. 07’. 99.64 99.60 99.68 96.26. 95.46 97.12. 94.12. 72.96. 71.50 74.64. 08’. 99.79 99.74 99.83 95.38. 政 治 93.61大 93.07 94.76 96.06 95.34 94.76. 69.79. 95.91. 76.47. 74.95 78.28. 09’. 99.73 99.77 99.70. 97.42 97.86. 94.88 96.23. 76.91. 75.27 78.90. 95.56.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1)各級學校概況表. 學. ‧ 國. 立 97.63.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1) 表 2-2. 加拿大 BC 省 2005-2010 年中學生畢業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n. al. er. io. sit. 資料來源:Provincial Reports(2011)Six-Year Completion and Graduation Rates. Ch. engchi. 25. i n U. v.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將限制於臺灣出生,九至十八歲之間曾在加拿大接受過五年以上的 教育的人。這是由於初等及中等教育是許多國家的基本國民教育,也是 Erikson (1964)理論中人格探索與形成的重要階段,也就是說這個階段是認知對自己的. 政 治 大. 身份以及自己是不是臺灣人的時段。另外,這個階段也是正在接受從小學到高中. 立. 的基本教育的時期,是人開始認識社會、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對一個人日後的. ‧ 國. 學. 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將曾於海外受過的教育時間限制在五年以上的原 因是由於,研究者認為只有長期在海外就學,才會對當地的教育與生活較有深入. ‧. 的了解及體會,才能做出更詳盡的描述。. y. Nat. sit. 本研究的樣本是透過研究者自己認識,以及親友介紹的方式尋得的,一共有. n. al. er. io. 三位,主要訪談對象為其中兩位,男女各一名(受訪者資料列在表 3-1 中)。其. i n U. v. 中的主要女性受訪者(代名 Erin)是研究者在加拿大的國高中同學,現今已回到. Ch. engchi. 臺灣就讀研究所。另一名受訪者(代名 Ben)是 Erin 的哥哥,曾在研究者與 Erin 同樣的國高中就讀,不過由於他只有參與部分的訪談,資料較少。最後一名男性 受訪者(代名 Jacob)是經由研究者的同學介紹而認識的。三位都在差不多的年 紀出國求學,在加拿大就讀社區的公立學校,並在至少高中畢業後才回到臺灣。 表 3-1. 訪談對象列表與基本資料 代名. 性別. 現在年齡. 出國年齡. 海外語言學校 就讀經歷. 加拿大最高學歷. 是否留臺定居. 1. Erin. 女. 26. 10. 一學期. 高中畢業. 是. 2. Ben. 男. 29. 13. 無. 大學畢業. 是. 3. Jacob. 男. 28. 10. 無. 大學畢業. 尚未確定. 26.

(33) 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採取質性的研究方式,以訪談的方式收集需要的資料。由於本研究的 重點在於了解海外學子們的心態、經驗、以及個人對教育的看法等因人而異且錯 綜複雜的因素,若以量化的方法來研究此議題可能將只會得到表面的數據資料而 無法深入了解受訪者真正的內心體驗,也無法確切並詳細地描寫臺灣籍海外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及感受。畢竟,個人的過去經驗及心靈層面的議題是無法以 數據資料表達的,在這個領域中,量化研究能夠探討的範圍是受限的(李美華,. 政 治 大 量的事實(簡春安、鄒平儀,2005) ,而質性研究則把世界看成一個複雜且不斷 立. 2004)。此外,量化研究視世界為一個有秩序、有法則、穩定、且可以被準確測. ‧ 國. 學. 變化的社會現象。因此,相較於強調解釋及預測的量化研究,質性研究的重點不 在於求證,而在於探索某種較為複雜的意義與現像(王雲東,2007),對於主旨. ‧. 在於探討海外學生的經歷及想法的本研究來說,比較強調深入理解的質性研究法. sit. y. Nat. 確實比較合適。. n. al. er. io. 在各種質性的研究方法中,本研究最終採用的是深度訪談法(In-depth. v. Interview Method)之中的半結構式訪談。質性研究的訪談是一種有目的的談話. Ch. engchi. i n U. 過程;透過這樣的對話,研究者可以深入瞭解受訪者對某些議題的認知、想法、 感受、與意見等等(黃瑞琴,1999) ,它的特色包括了(潘淑滿,2003;王雲東, 2007): 1.. 有目的的雙向交流過程。. 2.. 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基礎上,因此研究者並 沒有權力決定受訪者的權益。. 3.. 重視彈性,必須根據訪談的實際狀況調整訪談內容、時間等因素。. 4.. 研究者需要引導談話並積極地傾聽,試圖融入受訪者的經驗中以從受訪 者的的觀點來理解並分析訪談內容。. 27.

(34) 深度訪談法的分類標準則在於訪談的結構性。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指的是研究者在訪談之前,先根據研究問題及目的設計一套訪談大 綱,不過在實際訪談的過程中不需要完全依照大綱的順序來進行,可視情形改變 問題,對內容做調整(Berg, 1998;潘淑滿,2003) 。由於半結構式訪談同時具備 了能控制訪談內容的架構性,但也保留了相當大的彈性,是現今在社會科學領域 中最常被使用到的深度訪談法類型(王雲東,2007)。本研究為了讓受訪者有更 大的空間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因此希望保留較大的彈性供受訪者發揮。另一 方面也希望訪談能有些結構,避免在進行過程中喪失焦點,因此選擇了半結構式. 治 政 大 實,不過電話訪談也有較為經濟、方便、為受訪者提供更多隱私等好處(Knox & 立. 訪談。至於訪談的方式,雖然有研究指出當面訪談比電話訪談還來的更有效與真. Burkard, 2009) 。由於受訪者都在臺灣,與他們見面並不困難,因此在本研究中,. ‧ 國. 學. 訪談主要是以面對面的對談進行的,不過研究者也有在訪談之後透過電子郵件詢. ‧. 問一些在訪談中被遺漏的問題。. er. io. sit. y. Nat. n. 第三節 研究工具-訪談問題 a. iv l C n hengchi U. 質性訪談的重點在於受訪者的個人感受與生活經歷,並藉由對話的方式了解 受訪者的認知。由於本研究希望能讓受訪者能夠較為自由地描述自己的想法與經 歷,因此不希望用嚴謹的問卷方式進行訪談,而是用開放的對談方式收集資料。 根據半結構式訪談法,本研究為了讓訪談能夠更順暢並針對研究問題,因此事先 擬出了大綱,定下訪談的目的並提出主要的問題。 訪談涵蓋的問題分類大致分為基本資料、移民初期遭遇的困難、海外求學經 歷的探討、對臺灣教育的印象等議題,主要由研究者提出問題,記錄受訪者根據 問題內容的自由回答,再針對特殊的主題加以追問的方式進行。藉由訪談,研究. 28.

(35) 者除了可以深入了解受訪者對這些議題的經歷及看法外,也可以試圖從受訪者的 口氣與用詞等因素去推測受訪者沒有在回答中表達出的心態。訪談時間視訪談者 的回答和當下狀況適不適合而定,扣除訪談後透過電子郵件的提問,面對面的訪 談時間大約在五十分鐘至兩個小時之間。 表 3-2. 訪談內容架構表 問題分類. 訪談問題. 基本資料.   . 移民/出外留學時的年齡及時間長度? 現在的就學/就業狀態? 在國外接受過的什麼樣的教育程度範圍?. 海外求學經歷.  . 剛到加拿大時面臨了什麼困難? 受訪者對求學過程中與教師及同學的相處方式,如教師 的授課方式、師生互動方式、與其他同學的相處等有什 麼樣的印象?. 立. ‧ 國. 學. 受訪者對學校的教學方式的印象是什麼?如課程的難 度、學校的整體氣氛、學校會舉辦哪些種類的活動等。.  . 有哪些其他另受訪者印象深刻的海外求學經驗? 受訪者覺得在海外求學的經驗為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 影響與改變?. sit. io. 受訪者對求學過程中與教師及同學的相處方式,如教師 的授課方式、師生互動方式、與其他同學的相處等有什 麼樣的印象?. n. al. er. . y. ‧. . Nat. 臺灣教育之印象. 政 治 大. 是否回臺發展. Ch. i n U. v. . 受訪者對學校的教學方式的印象是什麼?如課程的難 度、學校的整體氣氛、學校會舉辦哪些種類的活動等。.  . 有哪些其他另受訪者印象深刻的臺灣求學經驗? 受訪者覺得海外及臺灣的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差異?.  . 受訪者是否曾考慮回臺生活?(或是已回臺) 讓受訪者希望(或不希望)回臺定居的因素?. engchi. 29.

(36) 第四節 訪談資料分析方法. 根據 DiCicco-Bloom 與 Crabtree(2006) ,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在資料收集的 同時就開始了,因為研究者在訪談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能夠對主要研究問題, 也就是受訪者的感受和認知,有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在訪談的過程中,針對特定 主題做進一步的深入討論、理解。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偶爾會脫離訪談內容 架構,對於一些受訪者回答較模糊或特殊的問題作更深入的追問,盼望這樣的行 為會讓訪談結果更加豐富。. 政 治 大 稿。從逐字稿內容中,研究者歸納出有意義的資料,找出符合研究問題的片段將 立 本研究的分析架構屬於敘述/論述分析。首先,訪談內容被錄音並轉成逐字. ‧ 國. 學. 主題呈現出來。本研究的問題主包括為臺灣籍移民學生在加拿大面臨的困難、求 學經歷、對臺灣教育的看法、以及未來走向等等,因此,在分析過程中將會針對. ‧. 這些項目加以歸納,將受訪者的敘述中的重點整理出來。最後的步驟是將歸納後. sit. y. Nat. 的內容賦予定義,將不同受訪者對同個議題做出的回應,以概念的方式呈現,使. al. er. io. 內容的共同特性抽象化,再以受訪者的實際回答做為引證。例如,如果研究者從. v. n. 逐字稿中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臺灣的生活便利性是吸引他們回臺的一大. Ch. engchi. i n U. 因素,那麼研究者就會將這點作為一個概念獨立出來,並列出幾個較有代表性的 受訪者談話內容做為補充。最後,研究者將從受訪者的訪談內容中,探討受訪者 的海外求學過程、他們在成長期間所觀察到的教育環境、自己對於教育的想法、 以及對於自己現今及未來發展走向的選擇。最後,再以這些內容融合研究者自己 的想法,提出推論與建議。. 30.

(37) 第五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的過程大致分為五個主要步驟,並與本論文的五個章節相互配合(請 參見圖 3-1)。 步驟一:即第一章緒論,主要目的為釐清研究的背景及動機,並確定論文的 研究問題,定下確切的研究方向及目的。 步驟二:即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分,其中包含了移民遷居、多元文化與身份 認同、以及臺灣與主要英語系國家的教育架構與情況的相關理論及資料。透過文. 政 治 大 育體系的認識若是比較詳細,除了能夠做初步的比較之外,也能夠讓研究者對受 立. 獻,希望能對這些議題增加更深的理解,讓研究者的訪談更有深度。尤其是對教. ‧ 國. 學. 訪者的求學經歷有更深的理解。. 步驟三:配合文獻,選擇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並確定研究實施方法、步驟、. ‧. 受訪者的收集、以及對研究對象。如果研究方法夠明確,論文的研究方向及內容. sit. y. Nat. 也將會更加清晰,也能讓訪談的架構更加堅固。研究者先與認識的符合受訪者條. al. er. io. 件的人選簡單講解了研究的目標,同時請親友幫忙介紹符合研究條件的對象,從. v. n. 中確定受訪對象。與受訪者確定了訪談大致方向與時間地點後,便與受訪者會合,. Ch. engchi. i n U. 進行訪談的同時錄音,之後製作逐字稿分析內容,並另外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補足 訪談中遺漏或是想深入的部份。 步驟四:即第四章,研究者將對從訪談中取得的資料加以整理與分析,從訪 談的內容中了解受訪者的海外求學、適應經歷、對不同教育體制及環境的感受、 以及回臺灣或不回臺灣定居的動機,並加以歸納。 步驟五:即第五章,內容包括研究的結論、討論、與建議,除了回顧研究結 果、提出訪談的重點外,還要對研究內容本身做出進一步的討論,為整個研究作 出適當的結論,及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見圖 3-1). 31.

(3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 n g研究架構 chi. 圖 3-1.. 32. i n U. v.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由於訪談對象都在小學就移民至加拿大,對在臺灣接受過的教育並沒有很多, 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因此研究結果將把訪談對象對臺灣教育的印象融進研究結果 各節,而不會獨立出具體的部分。經資料整理後,本研究的訪談結果大致分為三 個主要部分:對於移民的感受、對於加拿大教育的感受、以及對於回臺灣的選擇 與理由。三個部分除了以相似內容作區分以外,也以時間點排列,如圖 4-1 表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圖 4-1.. i n U. 研究結果架構 33. v.

(40) 第一節. 對於移民的感受. 一、對於即將移民的反應-糾結與期待 由於受訪者移民時的年紀都還小,當父母做出移民的決定時都表示未曾 做過強烈的反應或抗拒。女性受訪者(Erin)表示有因為捨不得在臺灣的親友而 感到糾結與難過,男性受訪者(Ben 與 Jacob)則對新環境感到期待。二位男性 受訪者在得知父母希望讓自己出國求學時都抱著「玩樂」的心態,顯示在他們當 時的認知中,國外的教育跟臺灣比起來相對的輕鬆許多。舉例來說,在念完四年. 政 治 大. 級後移民的男性受訪者(Jacob)就是抱著去玩的期待而隨家人出國。. 立. ‧. ‧ 國. 學. 研:他們(父母)有跟你們談移民的事情嗎? Jacob:有啊,他有說就是希望你們出去是去學習的怎樣的。 研:那個時候有覺得不想離開臺灣或是很高興之類的嗎? Jacob:當時是抱著一個去玩的心態啦,到了才知道現實是蠻慘的。. sit. y. Nat. 「到了才知道現實是蠻慘的」這句話表示出國後的生活和 Jacob 原先想像的. al. er. io. 完全不同,而這部分會在下一個部分進行討論。現在,我們關心的是受訪者在得. v. n. 知即將要出國的感受是正面的,雖然父母強調讓受訪者出國是希望他好好學習,. Ch. engchi. i n U. 不過對於要與家人長期移居國外,Jacob 是抱以去遊玩的心態而期待著。另一方 面,Erin 與 Ben 這兩位受訪者對於要移居國外的反應就有明顯的差距,尤其是 Erin 的反應較為負面。 研:你們那個時候知道要出國的心情如何? Ben:我妹很愛哭。 Erin:就還蠻複雜的啊,因為親戚跟認識的朋友都在臺灣啊, 就像要回來的時候也很複雜。 研:那你們對於出國有抗拒嗎?還是… Ben:沒有。 Erin:沒有,抗拒也沒用吧。 研:像是「我不想出國~」之類的? 34.

數據

圖 2-3.  加拿大教育制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a language is considered endangered when “its speakers cease to use it, use it in fewer

(2011).Linking learning to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all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Boulder, CO: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enter.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Home > Education System and Policy >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 Applicable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 Direct Subsidy Scheme..

“For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to be successful we need to help CMI students learn English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