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時空隱喻和認知

時間是個抽象,但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因此中文和英文都用隱喻,即 較具體的概念來講時間。英文形容時間的時候,常常使用方向譬喻。英文 裡頭有少數的直向時間譬喻,例如「To hand down knowledg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不過此用法不常見,並且沒有系統性(Boroditsky, 2001)。英文則常常用橫向的譬喻來形容時間,未來在前面,過去在後面 為連貫的系統(Lakoff & Johnson, 1980)。例如:「In the weeks ahead of us…」

(未來)、「That’s all behind us now…」(過去)等等。

中文平常用橫向的譬喻,「前」、「後」,兩種常常形容過去或未來事件 的語素,例如「虎年的前一年是什麼年?」或者「大學畢業以後我又進了 研究院」(Boroditsy, 2001)。中文裡的「前」是否代表未來還是過去近幾年 來造成學者的爭議:Alverson (1994)認為中文裡的「前」代表過去、「後」

代表未來。Yu (1998) 反對 Alverson,認為中文裡的「前」代表未來、「後」

代表過去。後來 Ahrens and Huang (2002)表明,若說話者不移動,「前」代 表過去、「後」代表未來。若說話者在移動,「前」代表未來、「後」代表 過去。Yu (2012)後來繼續釐清中文裡的橫向時空隱喻,證明「前」代表未 來,「後」代表過去。Yu 不只是分成「說話者參考點」(Ego-Reference-Point) 和「時間參考點」(Time-Refernce-Point),而另外分成「時間參考者」

(Time-Referent)和「人身參考者」(Human-Referent)。「說話者參考點」和「時 間參考點」支持 Lakoff and Johnson (1980)的「說話者移動」和「時間移動」

的概念,建議若參考點為說話者,「前」代表未來。若參考點為時間,時 間就向一列火車一樣,「前」代表火車的前面,「後」代表火車的後面。例 如「前途」:此時空隱喻為「說話者參考點」,「前」代表未來。「前天」則 為「時間參考點」,「前」代表過去。而且,Yu 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解釋為甚

16

則代表未來,例如「下個星期」(Boroditsy, 2001)。

從上述的概念可知,方向隱喻作為主要形容時間的描述方式。中英文 皆利用空間指涉時間的概念系統,但是由於英文和中文的時空譬喻不同,

英文說話者和中文說話者對時間的認知有差異嗎? Boroditsky(2001)認 為,英語講時間時是假設它是水平的,中文除了水平的表達方式之外,也 常常用垂直的方式形容時間,因此說中文的人可能也用垂直的方式來思考 時間。Boroditsky 採用三個實驗來研究時空隱喻的短期作用(short-term implications)和長期作用(long-term implications)。她做的第一個實驗發 現說中文的人在處理英文的句子時會傾向以垂直的方式思考時間。受試者 首先做一個空間促發作業(如圖二–2、圖二–3),即受試者先看一列物 體的排列(可以是水平或垂直的排列),配著一個形容圖片的句子(如「The black worm is ahead of the white worm」),並判斷句子與圖片是否吻合。接 著對一個表達時間關係的句子做判斷(如「March is earlier than April」)。

該句子一半為測驗短期作用,而採用時空隱喻(如「March comes before April」)。如果處理橫向時空隱喻需要激活水平空間的知識,人看到水平空 間的促發,跟垂直促發比起來,瞭解一個橫向的時空隱喻的速度比較快。

17

需要判斷的句子的另一半為測驗長期作用,而採用時間的詞語,而非採用 時空隱喻(如「March comes earlier than April」)。如果母語裡的時空隱喻 對人處理時間的方式有長期的影響,人在理解一個沒有出現時空隱喻的句

18

時空的隱喻對時間的認知有長期和短期影響。

圖 二-2 水平圖片以及時間句子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7)

圖 二-3 垂直圖片以及時間句子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8)

19

圖 二-4 時空問題的反應時間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10)

圖 二-5 時間問題的反應時間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11)

20

Chen(2007)批評 Boroditsky(2001)的實驗邏輯有問題。他指出中 文裡的垂直時空隱喻的比率並不超過水平的。因此 Chen 蒐集漢語語料裡

Januaray & Kako(2007)用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來複製 Boroditsky

(2001)的實驗,發現受試者沒有出現水平的偏向。Tse & Altarriba(2008)

也複製 Boroditsky(2001)的實驗,發現英文和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結皆

21

出現垂直的偏向。因此兩者也都無法複製 Boroditsky 的實驗結果。

Boroditsky et al.(2011)後來也無法複製之前(Bororoditsky, 2001)的 實驗結果,而且修正她的假說,建議跟英文母語者比起來,中文母語者比 較會用垂直的方式來思考時間。Boroditsky 針對之前的實驗設計指出兩個 問題:首先垂直促發的圖片,安排在左右的軸線(axis),不過時空隱喻為 前後的方向。而且,之前的實驗只考慮到軸線,而不是軸線上面的方向。

因此,Boroditsky 採用新的實驗設計,改善的地方為:作業方式將軸線上 面的方向拆開,作業是非語言的(non-linguistic),而且依賴反應時間。受 試者看到兩個圖片,例如兩個 Woody Allen 的照片,受試者要判斷在第二 張照片上,Woody Allen 的年紀是否比較小還是大。受試者在鍵盤上做反 應,鍵盤上只有一個黑色和一個白色的按鍵。黑色代表早白色代表晚。受 試者被分成兩組,一組的鍵盤放水平的,兩個按鍵是左右的。另一組的鍵 盤放垂直的,兩個按鍵是上下的。結果發現中文和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都 顯示橫向常態效果(horizontal canonicity effect),即如果左邊的按鍵代表

「早」的反應時間比右邊代表早來的快。不過只有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顯 示直向常態效果(vertical canonicity effect),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則沒有(如 圖二–6)。Boroditsky 認為,英文和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顯示橫向常態效 果的原因來自於共同的書寫方向(從左到右)。只有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 顯示直向常態效果的原因來自於中文的垂直時空隱喻。

22

圖 二-6 時間判斷作業的反應時間

(轉引自 Boroditsky et al., 2011, p.3)

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