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華語者時間觀的可能因素:文字與文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華語者時間觀的可能因素:文字與文化"

Copied!
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影響華語者時間觀的可能 因素:文字與文化 Two Possibl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ow Chinese Speakers Think about Time: Direction of Print and Culture. 指導教授:陳振宇博士 研 究 生:福德義 撰 中華民國 一零三年六月.

(2) 摘要 華語者是用水平還是垂直的方式來思考時間呢?閱讀和寫作的經驗以 及文化背景對時間認知的影響又如何?雖然極端的語言相對論已經被淘 汰,不過研究發現,人的母語塑造習慣性的思維。中文時空隱喻對於認知 的影響的研究產生不一的結果,因此我們要介紹新的資料,來解釋文字的 書寫方式和文化的角色,兩種可能混淆實驗結果的因素。本研究要探討的 是時空隱喻並非是唯一影響到時間認知的因素,而且,即時不同版本和文 化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時間的認知。我們進行三個實驗,來研究排版方式和 文化是否對時間的思維有影響。我們預計不同排版方式(水平和垂直)和 不同的文化(西方和東方)會影響到受試者的偏向。實驗一和實驗二檢視 說漢語者的時間觀是否與文字的書寫方向有關,接觸橫排與直排文字的經 驗是否影響到時間觀。實驗採用時間判斷作業和情境促發的手段來操弄實 驗參與者閱讀橫排與直排文字的經驗。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顯示整體直向 偏向,而且直向促發擴大直向常態效果,橫向促發反而減少直向常態效果。 實驗二為實驗一的複製,結果發現,受試者此次沒有顯示整體直向偏向, 不過直向促發還是擴大直向常態效果,橫向促發一樣減少直向常態效果。 實驗三檢視說漢語者的時間觀是否與文化有關,接觸西方與東方影片的經 驗是否影響到時間觀。實驗三亦採用時間判斷作業並利用情境促發的手段 來操弄實驗參與者看西方與東方影片的經驗。結果發現,受試者顯示整體 直向偏向,而且西方促發擴大直向常態效果。總括而言,從三個實驗只有 兩個顯示直向常態效果,表示時空隱喻並不是影響時間認知的決定因素, 排版方式和文化亦為主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語言相對論、概念隱喻、文字系統、文化、時間、空間 i.

(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theory has experienced a revival, and although 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linguistic theory has been rejected, there is unignorable evidence that language does indeed play a role in how we conceptualize the world around us. The domain of time and how spatiotemporal metaphors shape our conception in particular, have come under scrutiny. Initial research (Boroditsky, 2001) has allegedly produced clear results in favor of this assumption; however, follow-up studies (Chen, 2007; January & Kako, 2007; Tse & Altarriba, 2008) were unable to replicate these findings. A further refinement of the temporal judgment paradigm (Fuhrman et al., 2011) supported the initial claim and tried to disentangle the influence of spatiotemporal metaphors from writing direction. However, a follow up-study by Chen & O'Seaghdha (2013) challenges this view, suggesting only a limited influence of spatiotemporal metaphors on temporal cognition. H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spatiotemporal metaphors in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ime,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writing direction and culture on temporal cognition. In experiments 1 and 2, Chinese-speaking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a reading comprehension task with either horizontally or vertically arranged texts. Immediately after this contextual priming task,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temporal judgment task. Results of experiment 1 show an overall vertical bias, an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 bias after a vertical prime and a neutralization of the overall vertical bias after a horizontal prime. Results of experiment 2 do not show an overall vertical bias, however similar to experiment 1, the vertical bias is increased ii.

(4) after a vertical prime and reduced after a horizontal prime. In experiment 3, Chinese-speaking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a short movie with either typically western or eastern images. Immediately after this priming task,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he same temporal judgment task as in experiments 1 and 2. Participants show an overall vertical bias and an increase of this vertical bias after a western prim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patiotemporal metaphors are not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shaping of our temporal cognition, and in fact, experience with different reading directions as well a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trongly influence how we perceive time.. Keywords: Linguistic relativity, Conceptual metaphors, Writing system, Culture, Time, Space. iii.

(5)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語言和認知........................................................................................ 5 隱喻和認知...................................................................................... 11 時空隱喻和認知.............................................................................. 15. 第四節 閱讀方向和時間認知...................................................................... 23 第五節 文化和認知...................................................................................... 28 第三章 實驗.......................................................................................................... 31 第一節 實驗一和實驗二.............................................................................. 31 一、 目的.............................................................................................. 31 二、 方法.............................................................................................. 32 三、 實驗一結果.................................................................................. 35 四、 結果實驗二.................................................................................. 37 五、 實驗一和實驗二合併.................................................................. 38 第二節 實驗三.............................................................................................. 40 一、 目的.............................................................................................. 40 二、 方法.............................................................................................. 40 三、 結果.............................................................................................. 44 四、 討論.............................................................................................. 45 第四章 結論.............................................................................................................. 46 第一節 實驗結果總結.................................................................................. 46 第二節 教學應用.......................................................................................... 47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50 參考文獻...................................................................................................................... 51 附錄一:時間判斷作業例圖...................................................................................... 55 附錄二:實驗一、二閱讀促發作業.......................................................................... 57 橫向閱讀作業和閱讀理解問題.......................................................................... 57 直向閱讀作業和閱讀理解問題.......................................................................... 63 附錄三:實驗三文化促發作業.................................................................................. 69 iv.

(6) 東方促發例圖...................................................................................................... 69 西方促發例圖...................................................................................................... 72 附錄四:文化促發問卷.............................................................................................. 76 東方文化促發問卷.............................................................................................. 76 西方文化促發問卷.............................................................................................. 76. v.

(7)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二-1 二-2 二-3 二-4 二-5 二-6 二-7 三-1 三-2. 「說話者移動」(a)和「物體移動」(b)的描述 ................ 13 水平圖片以及時間句子 ............................................................ 18 垂直圖片以及時間句子 ............................................................ 18 時空問題的反應時間 ................................................................ 19 時間問題的反應時間 ................................................................ 19 時間判斷作業的反應時間 ........................................................ 22 平均反應時間和標準差 ............................................................ 26 放置橫向(左右)的鍵盤 ........................................................ 34 放置直向(上下)的鍵盤 ........................................................ 34. 圖 三-3 圖 三-4 圖 三-5.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35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37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38. 圖 圖 圖 圖. 前後方向(sagittal) ................................................................. 42 上下方向(vertical) ................................................................ 43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44 時間視為移動的列車 ................................................................ 48. 三-6 三-7 三-8 四-1.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雖然極端語言相對論(Stro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已經被 淘汰,弱勢語言相對論(Weak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 ,尤其是語 言、文化與認知互相的關係仍受到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界的關注。 Lakoff & Johnson(1980)認為每個語言都用隱喻來形容人的環境,從這些 隱喻可得知,人怎麼知覺到他的環境。心理學家 Boroditsky 的文章「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 of Time」 (2001)引起了不少的論爭(Chen, 2007; January & Kako, 2007; Tse & Altarriba, 2008; Chen & O'Seaghdha, 2013) 。此篇論文想要繼續探討該議題, 提供新的證據來推進語言相對論的領域。. 1.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中文母語者和英文母語者用不同的方式來想時間,是 Boroditsky (2001) 所聲稱的。他的研究支持弱勢的語言相對論,證明語言表達時間的方式會 影響到人的時間概念。Boroditsky 使用空間促發作業,發現中文母語者, 甚至在處理英文時空句子時,都用垂直的方式來想時間。而且,中英文雙 語者用垂直方式的程度跟他們一開始學英文的年齡直接有關:越早開始學 英文,垂直思考時間的偏向越明顯。 Chen(2007) 、January & Kako(2007)、Tse & Altarriba(2008)嘗試 複製 Boroditsky (2001)的實驗,不過三者都無法成功。Chen 也調查中文語 料,發現中文裡橫向的空間隱喻比垂直的空間隱喻多。中文裡頭有橫向的 時空隱喻(如:前天、後天等等) ,而且,跟英文不同,還有直向的時空 隱喻(如:上星期,下星期) 。不過 Chen 發現,跟橫向隱喻比起來,直向 的時空隱喻只不過占三分之一而已。邏輯方面此結果跟 Boroditsky 的研究 有衝突:如果中文以橫向的空間隱喻為主,怎麼會有整體的垂直偏向? Boroditsky, Orly & Kelly(2011)認為,跟英文比起來中文裡的垂直時 空隱喻來的多,因此中文母語者和英文母語者應該有認知的差別。 Boroditsky et al.用時間判斷作業證明,跟英文母語者比起來,中文母語者 還是比較多用垂直的方式來處理時間。 Chen & O'Seaghdha(2013)用同樣的時間判斷作業,研究美國英文母 語者、中國大陸的中文母語者和台灣中文母語者有沒有差別。實驗結果顯 示只有台灣的參與者用直向的方式來處理時間,美國和大陸的參與者則用 橫向的方式來處理時間。由於大陸和台灣受試者的結果不同,Chen & O'Seaghdha 認為,時間的認知和語言經驗的確有關,不過兩者的關係十分 複雜,可能受到實驗的指導語、實驗材料的文化涵義、實驗地點、受試者 2.

(10) 雙語言背景和程度、以及文字的排版方向。 本論文要繼續研究文字的排版方向和文化對於時間認知的影響,以及 了解過去的實驗結果為什麼有差別。. 3.

(11)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論文針對時間判斷的因素提出下列三個研究問題: 1.. 除了時空的譬喻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到華語者的時間觀嗎?. 2.. 文字排版方向對時間的判斷有沒有影響?. 3.. 文化是否為時間認知其中一個因素?. 針對上述的研究問題,筆者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1.. 時空隱喻可能是影響到華語者時間觀的其中一個因素,不過並不是唯 一的因素。. 2.. 文字排版方向對時間的判斷有影響。. 3.. 想時間的時候文化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4.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語言和認知 想要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時,一定會碰到最基本的論點:學習語言要通 過一般認知技能還是特定的語言能力?認知和語言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 是認知影響語言,還是語言影響認知?Harley(2008)整理過去的研究, 歸納出四種不同的學派: (一)Piaget 認為語言發展取決於認知的發展。 (二) Chomsky 認為語言和認知是兩種不同的機能(faculties) 。 (三)Vygotsky 則認為語言和認知有獨立的起源,後來才相互依賴。 (四)Sapir-Whorf hypothesis 則主張語言決定認知,因此也叫語言決定論。該論文深入地探 討的是語言決定論,因此接下來列出最近的研究結果。 根據 Körner (2000),語言相對論可以追溯到德國語言學家 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 ,甚至於到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和洛克(John Locke),兩位深刻影響到 Humboldt 的哲學家。Wilhelm von Humboldt 認為語言是認知的纖維,也就是說語法結構影響人的思想。他也 認為,有些語言的結構比較複雜,因此講比較複雜語言的人的思想較優越。 第 20 世紀初,美國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 Franz Boas 首先挑戰 Humboldt 的 論點。他則認為,語言結構不能決定人的文化,反而是文化影響人的語言。 Boas 的學生 Edward Sapir 認為語言跟語言之間的差別可能很大,造成對於 世界看法的不同。雖然 Sapir 沒有贊成所謂極端的語言決定論,他的思想 還是影響到他的學生 Benjamin Lee Whorf。Whorf 的研究領域包括語法結 構如何影響人的認知。雖然 Sapir 和 Whorf 從來沒有合著過書,也沒有提 出任何相關的語言決定論,但該假設後來被稱為 Sapir-Whorf-Hypothesis。 Brown & Lenneberg(1954)後來才下了語言決定論的定義,提出了兩個論 5.

(13) 點: (1)不同語言群體有不同方式來知覺現實。 (2)在社區所使用的語言 幫助塑造人的認知結構。Brown(1976)之後重新進行對於 Sapir-Whorf Hypothesis 主要論點的總結: (1)語言之間的結構有差異,在一般情況下, 帶給母語者一個未指定的非語言認知差別。 (2)任何語言對於母語者有強 烈的影響或者完全決定其所獲得的世界觀。Miller & McNeill(1969)則提 出極端(語言決定認知)、中(語言影響知覺)和弱(語言之間差別影響 某些任務的處理方式),三種不同的語言相對論。不過 Brown(1976)建 議 Whorf 沒有取得非語言資料,而且只是提出循環性的論據,因此無法證 明有非語言認知的差別存在。因此 Brown 設計一個關於顏色術語(color terminology)的實驗,首先用非語言性的任務,證明語言影響到認知。 Noam Chomsky 所建立的普遍主義後來影響語言學的方向。Chomsky 認為雖然語言之間有所不同,但是深層的結構都一樣。而且語言結構是天 生的,表面的差異不會影響到認知。Berlin & Kay(1969)根據普遍主義所 進行的顏色術語實驗,反駁語言相對論。當時普遍主義成為主流學派,到 80 年代,隨著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發展,語言相對論的提議者卻慢 慢變多了。以下本研究提出近幾年來的研究,探討語言和認知的問題,以 及語言相對論的根據。 不同語言所使用的顏色名稱和數量是不同的,因此針對顏色的命名和 記憶的實驗是最早用於研究、探討語言相對論的。近幾年來認知語言學家 還是在研究顏色知覺的議題。雖然 Berlin & Kay(1969)的研究反駁語言 相對論,但是他們帶給此領域一個很大的貢獻:出版所謂的『基本顏色詞 彙』 (basic color terms) 。Berlin & Kay 解釋基本顏色詞彙的定義如下:只有 一個語素可以構成一個基本顏色詞彙(如『red』而不『blood red』 ) ,而且 一個基本顏色不可以包括在另一個顏色裡(如『red』而不是『scarlet』), 不可以是限定的用法(因此『blond』不行) ,大家應該知道的,而且不可 6.

(14) 以來自於東西的名稱(因此『saffron』不行)。 每個語言針對顏色名稱的數量不同,例如英語裡頭有 11 個基本顏色 詞彙,俄語、匈牙利則有 12 個。Berlin & Kay (1969)也認為,基本顏色裡 有等級系統。該系統有四層:第一層包括黑色和白色、第二層紅色、第三 層黃色、綠色和藍色、第四層紫色、粉紅色、橘色和灰色。如果語言裡只 有兩個顏色詞彙,一定是黑色和白色,如果有三個,就是黑色、白色和紅 色,如果有四個,就是黑色、白色、紅色和第三層的其中一個顏色。 從此可看出顏色的結構方式有共通性,根據人類的環境和需求會發展 出規律性的顏色模式。如果語言之間對於顏色詞彙、數量都不同,語言之 間的差別會不會造成母語者對顏色知覺的差別?例如新幾內亞部落 Dani 人只有黑和白兩種顏色而已,以語言相對論的假說來判定,Dani 語的人是 否就無法辦識別黑白兩種顏色以外的色彩呢?Heider(1972)對顏色知覺 做實驗,研究說 Dani 語的人對於核心顏色(focal colors)的記憶程度。Heider 教 Dani 語的人編造的顏色名稱,發現,跟非核心顏色比起來,他們比較容 易學到核心顏色的名稱(雖然他們對兩種顏色都沒有自己的名稱) 。而且, 雖然 Dani 語裡面只有黑白兩個顏色,Dani 人還是比較容易記得住核心顏 色。Heider(1971)也比較說英語者和說俄語者兩種人。在語言當中,俄 語比英語多一個核心顏色,即俄語區分淺和深藍色。因此 Heider 發現,跟 說俄語者相比,說英文者一樣可以注意到淺和深藍色之間的差別,所以 Heider(1971, 1972)的發現結果反駁語言相對論,證明人類所製造的色譜 不是任意的,而有生理性的根基。 不過 Kay & Kempton(1984)比較說 Tarahumara 語的墨西哥印地安人 和說英語者,卻證明擁有顏色名稱對於顏色區別有幫助。Davidoff, Davies & Roberson(1999)比較新幾內亞部落 Berinmo 人和說英語者,也發現擁有 顏色名稱在顏色記憶方面有幫助。此外,Kay & Regier(2007)研究新幾 7.

(15) 內亞部落 Berinmo 人,發現顏色名稱的差別影響到顏色記憶和區別。而且, Regier & Kay(2009)提出,通過左腦半球的語言區的啟動,語言影響右 視野的顏色知覺。 總而言之,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語言似乎對顏色的知覺有影 響。 探討語言相對論時,顏色知覺的實驗算是最有名的,但是效果並不是 很明顯。大有可為卻是關於語言之間的語法差別實驗,例如語法性別。與 中文和英文不同,許多語言有語法性別,即每個名詞被分配一個語法性別。 有些語言有陰性和陽性等兩個性別(例如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等) , 有些語言有陰性、陽性和中性等三個性別(例如德語、俄語、瑞典語等等) 。 講一個有語法性別的語言,說話者需要搭配冠詞和名詞以及根據名詞的性 修飾形容詞和動詞。Boroditsky, Schmidt & Phillips(2003)研究,將無生 命的物體當作陰性或陽性,會不會讓人認為無生命的物體有性別?語法性 別會不會影響人對於無生命物體的知覺?為了研究此問題 Boroditsky et al. 選 24 個東西,給每一個東西一個專有名稱,比如說將 『蘋果』 叫成 『Patrick』 。 實驗時德語和西班牙語母語者要記住那些男生和女生名詞。研究結果發現, 如果名詞的生物性別跟東西的語法性別一致,受試者就比較容易記得住。 接下來 Boroditsky et al. 另選擇 24 東西,每個東西的語法性別在德語和西 班牙語不同。受試者形容東西時,發現如果母語裡某一個東西的語法性別 是陰性,受試者用的形容詞就比較女性,如果某個東西在母語裡的語法性 別屬於陽性,受試者用的形容詞就比較男性。Boroditsky et al.證明語法性 別能夠對無生命物體之知覺產生偏差。 Vigliocco, Vinson, Paganelli & Dworzynski(2003)比較義大利母語者 和德語母語者,發現語法性別對於認知的影響十分有限:在包括動物詞彙 的作業裡,義大利母語者受到語法性別的影響,包括實物的詞彙則沒有。 8.

(16) 例如:受試者看到三個動物的名詞(如驢、大象和長頸鹿) ,要判斷哪兩 個比較像。若是動物的詞彙,受試者就被語法性別影響到,實物詞彙的話 (即工具,如剪刀、鑰匙、梯子等等)則沒有。在判斷相似性,德語母者 就沒有受到語法性別的影響。最後 Vigliocco et al. 複製實驗一,不過此次 將詞彙換成圖片,發現語法性別沒有影響到認知。實驗結果顯示語法性別 對於認知的影響僅限於某些需要語言表達的作業和某些語義範疇。因此該 結果支持弱的語言相對論。 最後一個探討語言和認知間關係的領域是時間。跟顏色比起來,時間 是個抽象的的概念,即我們看不到,我們只能通過交談(conversation)而 學到的,因此此概念可能比較受到語言的影響。有些語言像英文、西班牙 文和泰米爾語(Tamil)使用時態來表達一件事情是何時發生的。沒有時態 的語言則依賴詞彙來表達一件事情是何時發生的。 Alloway & Corley(2004)證明,跟說有時態語言的母語者比起來,說 沒有時態語言的母語者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處理時間的訊息。Alloway & Corley 比較說中文(沒有時態的語言)的馬來西亞人和說泰米爾語(有時 態的語言)的馬來西亞人。此實驗的特色是,雖然兩組的母語不同,但是 他們來自同樣的國家(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甚至於來自鄰 近的村莊,即確保對實驗結果的文化性的影響盡可能低(不過,雖然馬來 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受試者還是是在不同文化的環境長大,因此 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實驗內容為判斷圖片組合(picture pairs)的相似 性。兩組受試者先看到一位施事者在進行一個動作(如一位女生踢一個球) 。 接著,受試者會看到的圖片可能是動作的改變(如一位女生踢完一個球, 施事者和主題一樣)或者一個主題的改變(如一位女生踢一個海報管)。 受試者使用李克特量表判斷兩個圖片的相似性。結果顯示兩組的回答都很 接近,但是說中文的受試者花比較長的時間判斷圖片組合是否顯示動作的 9.

(17) 改變還是主題的改變。Alloway & Corley 認為由於中文沒有時態,思考時 間不是自動的,因此反應時間也比較慢。研究結果說明,時態不會影響人 的思考方式,不過會影響思考的速度。. 10.

(18) 第二節. 隱喻和認知. 講到隱喻,往往會想到文學裡面的手段,而不會想到隱喻會跟日常生 活有關係。Lakoff & Johnson(1980)觀察到語言和溝通方式,卻發現譬喻 是我們日常生活表達的方式,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甚至於人的思想過 程大多為隱喻性,滲入人的各方面的認知。 Lakoff & Johnson(1980)從人的溝通方式認別出所謂的概念隱喻 (conceptual metaphor)。跟在文學作品裡面出現的譬喻不同,概念譬喻有 系統性。文學中的譬喻在特種狀況下才會創造的,用一個事物來形容其他 事物,會製造一個獨特的譬喻。例如,威廉‧莎士比亞的有名隱喻: 「All the world’s a stage」。概念隱喻則指示一個概念形容一個概念,例如: 「ARGUMENT is WAR」。我們平常用形容戰爭(WAR)的詞彙,來形容 爭論(ARGUMENT):「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等等。從 該例子可以看出因為我們對論爭的概念是有系統性的,因此語言和概念隱 喻也是有系統性的。也就是說語言跟隨著我們認知系統的網路,因此從概 念隱喻或許可以看出人的認知系統是怎麼運行的。日常聽到的概念隱喻也 包括「TIME is MONEY」 、 「LIFE is a JOURNEY」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PLANTS」等等。 上述的概念是哪裡來的? Lakoff & Johnson (1980)認為,人通過少數 的具體經驗來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方向關係(上/下、前/後) 、本體概 念(ontological concepts)(實體、容器)和人類基本的經驗和動作(吃、 走) 。因此以「吃」為例,基本的概念隱喻為「IDEAS are FOOD」 : 「food for thought」、「devour a book」 、 「raw facts」等等。Yu(2003)也指出中文裡 頭有類似的概念隱喻: 「ACQURING IDEAS is EATING」 ,如「精神食糧」、 11.

(19) 「囫圇吞棗」、「陳腐觀念」等等。 另外,Lakoff & Johnson(1980)發現,除了概念隱喻,也有方位隱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s)。跟概念隱喻不同,方位隱喻有方向性的關係。 譬如: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VIRTUE IS UP; DEPRAVITY IS DOWN」等等。不過,跟概念隱喻同樣, 方位隱喻也是一個連貫的系統,而不是孤立的、隨機的。以「VIRTUE IS UP; DEPRAVITY IS DOWN」為例:「He is high-minded.」、 「She has high standards. 」 、 「She is upright. 」、 「That was a low trick. 」、「That would be beneath me.」 、 「That was a low-down thing to do.」等等。因此我們可以看出, 人使用具體的經驗(來源域)形容抽象的事情(目標域)。 Bordoditsky(2000)卻批評,雖然在語言學方面可以看出具體領域和 抽象領域有系統性的關係,但是,因為只有語言學方面的證明,心理語言 學還是不承認概念隱喻有所存在。而且該理論沒有指定地夠仔細,無法當 心理學的模式。因此 Boroditsky 提出所謂的隱喻結構化概念(metaphoric structuring view) ,建議人使用隱喻來組織抽象隱喻裡面的訊息。具體的領 域提供相關的結構,幫助理解抽象的概念。隱喻輸入相關結構而不是表面 特徵。 通過心理學實驗,首先證明來源域映射到目標域,即方向和時間的隱 喻有概念性的關係。Boroditsky(2000)研究「時間移動」(time-moving) 和「說話者移動」 (ego-moving)的隱喻,兩種不同移動方向的隱喻,發現 方位促發改變受試者對於時間的思考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建議, 英文裡用兩種不同的時空隱喻(spatiotemporal metaphors):第一種為觀察 者(即說話者)不移動,時間像河流經過觀察者,將事情從未來到過去移 動(如:「Christmas is coming up」) (Boroditsky)。另外,時間也可以當靜 物,觀察者需要穿越它(「We are coming up on Christmas」 ) 。使用「時間移 12.

(20) 動」的時空隱喻的時候,「前面」被分派到過去的、早的事情(如: 「The revolution was over before breakfast」 ) 。使用「說話者移動」的時空隱喻的 時候, 「前面」則被分派到未來的、晚的事情(如: 「The revolution is before us」 ) 。通過實證研究,Boroditsky 證明, 「時間移動」和「說話者移動」等 兩種語言學的時空隱喻分別對心理有影響。實驗裡,受試者先看四個 「TRUE/FALSE」促發問題。該問題為空間的描述,包括圖片和文字說明。 問題包括「說話者移動」的架構和「時間移動」的架構(圖二–1) 。接下 來,受試者看意義不明的時間問題(如「Next Wednesday’s meeting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以及要指出開會移到星期幾。研究結果發現, 大多數的受試者的答案跟促發是一致的,證明,時間和方向不只是語言方 面的關係,而涉及到人的認知系統。通過時空的隱喻,空間的結構投射到 時間的領域。. 圖 二-1 「說話者移動」(a)和「物體移動」 (b)的描述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0, p.6). 13.

(21) Bordoditsky(2000)建議,人形容時間來自於共同的經驗,即時間是 一個不斷的單向的變化,事件一直在出現和消失。表達時間是跨語言和跨 文化共同的;平常是以單一向度(one-dimensional)來探討時間,如「前 後」和「上下」來指涉所表達的時間點,而非使用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 或對稱式(symmetric)來指涉時間,如「淺深」和「左右」 。時間的移動 是否水平的還是垂直的、往前還是往後、往上還是往下、是我們經過它還 是它經過我們,在日常經驗非指定的,但是在語言裡頭的確指定的。不過, 方向隱喻只會影響到時間的某一些部分,沒有被方向隱喻指定的部分就不 會影響到時間的概念。該隱喻激活方向性的架構,提供相關訊息可以組織 在時間裡的事情。. 14.

(22) 第三節. 時空隱喻和認知. 時間是個抽象,但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因此中文和英文都用隱喻,即 較具體的概念來講時間。英文形容時間的時候,常常使用方向譬喻。英文 裡頭有少數的直向時間譬喻,例如「To hand down knowledg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不過此用法不常見,並且沒有系統性(Boroditsky, 2001) 。英文則常常用橫向的譬喻來形容時間,未來在前面,過去在後面 為連貫的系統(Lakoff & Johnson, 1980) 。例如: 「In the weeks ahead of us…」 (未來)、「That’s all behind us now…」(過去)等等。 中文平常用橫向的譬喻,「前」 、 「後」 ,兩種常常形容過去或未來事件 的語素,例如「虎年的前一年是什麼年?」或者「大學畢業以後我又進了 研究院」 (Boroditsy, 2001) 。中文裡的「前」是否代表未來還是過去近幾年 來造成學者的爭議:Alverson (1994)認為中文裡的「前」代表過去、「後」 代表未來。Yu (1998). 反對 Alverson,認為中文裡的「前」代表未來、 「後」. 代表過去。後來 Ahrens and Huang (2002)表明,若說話者不移動, 「前」代 表過去、「後」代表未來。若說話者在移動, 「前」代表未來、 「後」代表 過去。Yu (2012)後來繼續釐清中文裡的橫向時空隱喻,證明「前」代表未 來, 「後」代表過去。Yu 不只是分成「說話者參考點」(Ego-Reference-Point) 和「時間參考點」(Time-Refernce-Point),而另外分成「時間參考者」 (Time-Referent)和「人身參考者」(Human-Referent)。 「說話者參考點」和「時 間參考點」支持 Lakoff and Johnson (1980)的「說話者移動」和「時間移動」 的概念,建議若參考點為說話者, 「前」代表未來。若參考點為時間,時 間就向一列火車一樣, 「前」代表火車的前面, 「後」代表火車的後面。例 如「前途」:此時空隱喻為「說話者參考點」 , 「前」代表未來。 「前天」則 為「時間參考點」 , 「前」代表過去。而且,Yu 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解釋為甚 15.

(23) 麼「前輩」的「前」代表「早」和「後輩」的「後」代表代表「晚」 。Yu 認為,此情況像排隊一樣:若說話者當排隊的其中一個人( 「說話者參考 點」 ) ,早來的人就在說話者的前面,晚來的人就在說話者的後面。未來在 前面,為說話者的目的地。若從遠看該排隊( 「時間參考者」 ),就可以看 到所有移動者的說話者; 「前」則代表排隊的前面, 「後」代表排隊的後面。 因此「前輩」為比說話者早來排隊的人,「後輩」為比說話者晚來排隊的 人。 另外,跟英文不同,中文也常常用「上」和「下」來形容時間,變成 一個有系統性的時間譬喻。 「上」為形容過去的事件,例如「上個月」 , 「下」 則代表未來,例如「下個星期」 (Boroditsy, 2001)。 從上述的概念可知,方向隱喻作為主要形容時間的描述方式。中英文 皆利用空間指涉時間的概念系統,但是由於英文和中文的時空譬喻不同, 英文說話者和中文說話者對時間的認知有差異嗎? Boroditsky(2001)認 為,英語講時間時是假設它是水平的,中文除了水平的表達方式之外,也 常常用垂直的方式形容時間,因此說中文的人可能也用垂直的方式來思考 時間。Boroditsky 採用三個實驗來研究時空隱喻的短期作用(short-term implications)和長期作用(long-term implications) 。她做的第一個實驗發 現說中文的人在處理英文的句子時會傾向以垂直的方式思考時間。受試者 首先做一個空間促發作業(如圖二–2、圖二–3),即受試者先看一列物 體的排列(可以是水平或垂直的排列) ,配著一個形容圖片的句子(如「The black worm is ahead of the white worm」),並判斷句子與圖片是否吻合。接 著對一個表達時間關係的句子做判斷(如「March is earlier than April」 )。 該句子一半為測驗短期作用,而採用時空隱喻(如「March comes before April」 ) 。如果處理橫向時空隱喻需要激活水平空間的知識,人看到水平空 間的促發,跟垂直促發比起來,瞭解一個橫向的時空隱喻的速度比較快。 16.

(24) 需要判斷的句子的另一半為測驗長期作用,而採用時間的詞語,而非採用 時空隱喻(如「March comes earlier than April」 ) 。如果母語裡的時空隱喻 對人處理時間的方式有長期的影響,人在理解一個沒有出現時空隱喻的句 子時,還是使用空間的知識來處理時間。如果語言對人的時間處理方式有 長期的影響,Boroditsky 預測下列的兩種結果:跟水平的促發比起來,中 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在垂直促發之下回答非時空隱喻的問題的反應時間來 的快。因為英文裡只有橫向的隱喻,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則在水平促發之 下回答非時空隱喻的問題的反應時間來的快。因為實驗的語言為英文,如 果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顯示垂直的偏向,語言對認知一定有十分大的影響。 結果發現,如果問題為包括時空隱喻(before/after)的句子,英文為母語 和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在回答時間句子的情況下,水平促發項下的反應時 間都比垂直促發來的快。如果受試者回答只包括時間訊息的問題 (earlier/later) ,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在垂直促發項下的反應時間比英文為 母語的受試者來的快。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在水平促發項下的反應時間則 比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來的快(如圖二–4、圖二–5)。該結果顯示中文 和英文裡頭時空隱喻的不同用法影響了受試者處理時間的方式。由於實驗 的語言為英語,因此可以看出人受到語言的長期作用,雖然中文為母語的 受試者實驗裡不是用中文,他們還是被中文的垂直時空隱喻影響到。另外 一個實驗研究學習第二語言對認知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中文為母語的 受試者都顯示垂直的偏向,無論他們幾歲開始學英文,不過說中英文雙語 的人以垂直方式思考時間的程度和他們多早開始學學英文有關。早期開始 學習英文的受試者的垂直偏向比年紀大一點才開始學英文的受試者來的 弱一些。為了研究語言對於認知的短期影響,第三個實驗裡,英文為母語 的人學垂直的時空隱喻。研究結果發現,如果被訓練以垂直的方式思考時 間的話,會表現出像說中文的人一樣的垂直偏向。上述的的研究結果證明 17.

(25) 時空的隱喻對時間的認知有長期和短期影響。. 圖 二-2 水平圖片以及時間句子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7). 圖 二-3. 垂直圖片以及時間句子.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8). 18.

(26) 圖 二-4. 時空問題的反應時間.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10). 圖 二-5. 時間問題的反應時間. (轉引自 Boroditsky, 2001, p.11) 19.

(27) Chen(2007)批評 Boroditsky(2001)的實驗邏輯有問題。他指出中 文裡的垂直時空隱喻的比率並不超過水平的。因此 Chen 蒐集漢語語料裡 與「時間」相關的詞彙,整理出使用「上/下」和「前/後」時空隱喻的 出現比率。此研究蒐集奇摩新聞電子報和 google 新聞網的時間語料,統計 漢語中的使用的水平和垂直時空隱喻。研究結果發現,水平隱喻的比率比 垂直隱喻來的高。 根據該結果,Boroditsky(2001)的實驗裡面的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不 應該有垂直的偏向。因此 Chen(2007)以複製 Boroditsky(2001)實驗方 式測量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是否使用「上/下」來理解時間概念的傾向。 第一個實驗採用跟 Boroditsky 同樣的實驗設計;結果發現,在所有垂直促 發之下(包括空間隱喻,如「before」 、 「after」和時間隱喻,如「earlier」、 「later」)母語不管為英文或者中文的受試者的反應時間都比水平促發之下 來的慢。不過該結果並不顯著,而且因為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沒有顯示垂 直的偏向,無法複製 Boroditsky(2001)的實驗結果。為了擴大垂直的偏 向,實驗二只有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而且實驗的語言改成中文。原因是 Boroditsky 在英文的實驗語言之下觀察到垂直的偏向,若用中文的話,垂 直的偏向應該會擴大。不過實驗二也無法複製 Boroditsky 的實驗。為了給 受試者多一點的思考時間,實驗三的實驗設計改了:受試者要按空白建才 看到促發句子和目標句子。不過實驗三也無法複製 Boroditsky 的實驗結果。 實驗四時將水平的圖片變成矢狀(sagittal) 。不果也無法檢查到顯著的結果。 根據這幾個實驗的結果,Chen(2007)認為英文和中文為母語的人思考時 間的方式一樣。 Januaray & Kako(2007)用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來複製 Boroditsky (2001)的實驗,發現受試者沒有出現水平的偏向。Tse & Altarriba(2008) 也複製 Boroditsky(2001)的實驗,發現英文和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結皆 20.

(28) 出現垂直的偏向。因此兩者也都無法複製 Boroditsky 的實驗結果。. Boroditsky et al.(2011)後來也無法複製之前(Bororoditsky, 2001)的 實驗結果,而且修正她的假說,建議跟英文母語者比起來,中文母語者比 較會用垂直的方式來思考時間。Boroditsky 針對之前的實驗設計指出兩個 問題:首先垂直促發的圖片,安排在左右的軸線(axis) ,不過時空隱喻為 前後的方向。而且,之前的實驗只考慮到軸線,而不是軸線上面的方向。 因此,Boroditsky 採用新的實驗設計,改善的地方為:作業方式將軸線上 面的方向拆開,作業是非語言的(non-linguistic) ,而且依賴反應時間。受 試者看到兩個圖片,例如兩個 Woody Allen 的照片,受試者要判斷在第二 張照片上,Woody Allen 的年紀是否比較小還是大。受試者在鍵盤上做反 應,鍵盤上只有一個黑色和一個白色的按鍵。黑色代表早白色代表晚。受 試者被分成兩組,一組的鍵盤放水平的,兩個按鍵是左右的。另一組的鍵 盤放垂直的,兩個按鍵是上下的。結果發現中文和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都 顯示橫向常態效果(horizontal canonicity effect),即如果左邊的按鍵代表 「早」的反應時間比右邊代表早來的快。不過只有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顯 示直向常態效果(vertical canonicity effect) ,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則沒有(如 圖二–6)。Boroditsky 認為,英文和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顯示橫向常態效 果的原因來自於共同的書寫方向(從左到右) 。只有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 顯示直向常態效果的原因來自於中文的垂直時空隱喻。. 21.

(29) 圖 二-6 時間判斷作業的反應時間 (轉引自 Boroditsky et al., 2011, p.3). 22.

(30) 第四節 閱讀方向和時間認知 過去研究(Fuhrman & Boroditsky, 2010; Oullet, Santiago, Israeli & Gabay, 2010; Román, El Fathi & Santiago, 2013)建議,文字的書寫方向會影 響人的時間認知。英文和西班牙文是從右到左寫的和看的,因此英文和西 班牙文為母語的人將時間安排從左到右。希伯來語則是從右到左寫和看的, 希伯來語為母語的人將時間安排從右到左。傳統下,中文的排版方式是垂 直的,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在中國大陸排版方式是 1956 年改的(Fuhrman, McCormic, Chen, Jiang, Shu, Mao, & Boroditsky, 2011)從垂直的改成水平的, 所出版的文件是從左到右寫的。在台灣水平的和垂直的排版方式都很普遍, 不過官方文件都用水平的方式寫的。如果英文、西班牙文和希伯來文的排 版方式會影響人的時間認知,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在處裡時間訊息時所表 現的垂直偏向,會不會來自於中文裡的垂直排版方式的經驗?此章節要探 討過去的關於排版方式對認知的影響的研究,以及釐清時空隱喻和排版方 式這兩種因素對時間認知的影響。 Oullet et al.(2010)比較西班牙語和希伯萊語母語者。實驗材料有未 來和過去意涵的詞彙,包括動詞和副詞。經過耳機,受試者聽到詞彙在左 或右耳朵。受試者要按「Z」鍵或「M」鍵來判斷他們聽到的詞代表早或 者晚。西班牙為母語的受試者,左手按「早」的反應時間比右手按「早」 來的快,以及若右手要按「晚」的反應時間比左手要按「晚」來的快。希 伯來語為母語的受試者顯示相反的型態(pattern) 。實驗結果建議,將時間 安排在一個水平「左右軸線」的偏好來自於書寫和閱讀的經驗。 Román et al.(2013)則探討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為母語的受試者在空 間認知的差別。受試者先聽到一個句子,如「桌子在燈和電視的中間」; 之後將聽到的場景(scene)畫下來。根據兩組的閱讀和書寫經驗,兩組都 23.

(31) 顯示橫向的偏向,不過,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受試者比較喜歡「左右」的軸 線,阿拉伯語為母語的受試者則比較喜歡「右左」的軸線。 Fuhrman & Boroditsky(2010)進行三個實驗來探討書寫方式對於時間 認知的影響;受試者為英文和希伯來語為母語的人。實驗一請受試者將動 作事件卡(如吃香蕉)從早到晚排列,並用手來指出動作發生的時間點。 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用水平的方式來安排卡片的順序;英文為母語的 受試者將卡片從左到右安排,希伯來語為母語的受試者則將卡片從右到左 安排。第二個部分的結果類似,受試者皆偏好以水平軸線來指出時間點。 不過,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將早的時間點放在左邊,晚的時間點放在右邊。 希伯來語為母語的受試者則將早的時間點放在右邊,晚的時間點放在左邊。 兩者結果反映兩組受試者的閱讀和書寫的習慣。 實驗二和三採用時間判斷作業,探討英文和希伯來文為母語的受試者 是否顯示不同的反應時間方式。結果發現,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左按鍵 代表「早」的反應時間比右按鍵代表「早」來的快。希伯來為母語的受試 者,右按鍵代表「早」的反應時間比左按鍵代表「早」來的快。三個實驗 結果皆建議,不同閱讀經驗影響人的時間認知。 Fuhrman et al.(2011)繼續修改與擴展時間判斷作業,採用水平的(左 右)垂直的(上下)和矢狀(前後)軸線來探討中文和英文為母語的受試 者如何思考時間。實驗一 Fuhrman et al. 採用時間判斷作業來創造非語言 的環境,探討在三種不同軸線(水平、垂直和矢狀)上,時間和空間之間 的聯結關係。Fuhrman et al. 比較中文和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以及確認中 文為母語的受試者的閱讀和寫字的經驗只包括水平的方式。結果發現,若 反應的按鍵是在水平的軸線安排的,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和中文為母語的 受試者都顯示橫向的常態效果。根據 Fuhrman et al.,該結果反映閱讀的經 驗。反應按鍵若是在垂直的軸線排的,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顯示直向的常 24.

(32) 態效果,英文母語者則沒有。Fuhrman et al. 建議,該結果反應中文裡頭的 垂直時空隱喻的存在。雖然英文和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都用矢狀的隱喻, 在前後軸線的結果則沒有顯著的差別。 實驗二,實驗者問受試者時間的問題,受試者用手來指出。例如,實 驗者問如果受試者的位子代表現在,昨天在哪裡或者明天在哪裡。無論是 英文或者中文的受試者,實驗者問問題時,沒有用時空的隱喻。結果相似 實驗一:絕大多數的英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將時間安排從左到右;中文為母 語的受試者也常常將時間安排從左到右,但是也有從上到下。實驗結果也 發現中文語言能力和實驗用語為主要獨立變數:中文能力越高,垂直偏向 越高,而且以中文為實驗用語也會將垂直偏向提高。經過台灣和大陸受試 者的比較,Fuhrman et al. (2011)認為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的直向偏向來自 於時空隱喻,而不是排版方式的經驗。 中文裡「前後」時空隱喻的比率大約占三分之二, 「上下」時空隱喻 的比率只大約占三分之一(Chen, 2007)。不過 Fuhrman et al. (2011)建議, 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沒有顯示矢狀的偏向,只有垂直的偏向。英文為母語 的受試者,雖然英文裡只有「前後」的時空隱喻,也沒有顯示矢狀的偏向。 如果時空隱喻影響到認知,為什麼只是比率比較低的垂直隱喻,而不是矢 狀的隱喻有作用?是實驗設計無法測試到隱喻對認知的效應,還是是隱喻 對認知的影響有限? 另外,過去對於排版方式的研究只是探究不同語言之間的差別。不過, 如果在同樣語言裡有不同的排版方式,哪一種因素對實間認知的影響比較 大:時空隱喻還是排版方式?為了探討該問題,Chen & O'Seaghdha(2013) 採用時間判斷作業,探討美國英文母語者、中國大陸中文母語者和台灣中 文母語者。在美國和中國大陸,閱讀和書寫的方式是水平的,從左到右, 在台灣垂直的閱讀和書寫方式亦十分普遍。因此 Chen & O'Seaghdha 預測, 25.

(33) 如果,跟美國受試者比起來,中國大陸和台灣受試者的反應方式比較像, 該結果跟時空隱喻有關,而不是跟排版方式。如果,跟台灣受試者比起來, 美國和大陸受試者的反應方式比較像,該結果則跟排版方式有關,而非跟 時空隱喻有關。結果發現,美國和中國大陸受試者顯示橫向的常態效果, 而非顯示垂直的常態效果。台灣受試者則顯示垂直的常態效果,而非顯示 橫向的常態效果。. 圖 二-7 平均反應時間和標準差 (轉引自 Chen & O'Seaghdha, 2013, p.12).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受試者不同的反應方式來自於不同的排版經驗,. 而不是不同的時空隱喻。另外,Chen & O'Seaghdha(2013)建議,過去研 究(Boroditsky et al., 2011; Fuhrman et al., 2011)中文和英文為母語的受試 者的不同,亦可能部分地來自不同的閱讀和書寫的方式。 Bergen and Chan Lau (2012)採用動作事件卡的實驗,得到跟 Chen & 26.

(34) O'Seaghdha(2013)類似的結果,支持文字排版方向影響人的時間認知之 假說:英文母語者、中國大陸的中文母語者和台灣的中文母語者,將動作 事件卡排列從早到晚。動作事件卡顯示生物的成長過程,例如「種子-幼 樹-樹」等等。結果發現,英文母語者將卡片都安排從左到右;中國大陸 的中文母語者顯示橫向的偏向,大部分的受試者將卡片安排從左到右,少 數的受試者將卡片安排從上到下;台灣中文母語者採用橫向和直向的方式。 將卡片安排從左到右和從上到下的人數最多,接著從右到左的方向。該結 果反映各地的文字排版方向,強調排版方向對時間認知的影響。 de Sousa (2012)亦研究語言裡的哪一種空間方面對時間認知是最有力 的,比較不同年齡的廣東話母語者。在香港和澳門傳統的書寫方向是從上 到下,不過 1920 年代,由於歐洲文化的影響,橫向的文字排版方向越來 越普遍。1950 年代之前,主要的橫向排版方向是從右到左,之後橫向的排 版方向逐步地改變,到 1970 年代從左到右的排版方向變成主流。de Sousa 進行兩種實驗:實驗一為動作事件卡的實驗,實驗二實為驗者問受試者時 間的問題,受試者用手來指出。例如,實驗者拿著一顆堅果在受試者的眼 前,告訴他那顆堅果代表現在。受試者拿著兩顆堅果,一顆代表早,一顆 代表晚,要放在代表「現在」的堅果附近。結果發現,出生於 1950 年代 之前的受試者偏向於右/左軸線,出生於 1970 年代之後的受試者偏向於 左/右軸線。雖然受試者的人數不多(總共 10 位) ,不過結果指出文字排 版方向為影響時間認知的重要因素之一。. 27.

(35) 第五節 文化和認知 上述我們看到時空隱喻和閱讀經驗對於時間認知的影響。但是,我們 也看到,過去的研究結果不一,因此此章節要介紹另一個可能對時間認知 有影響的因素:文化。Fuhrman et al.(2011)和 Chen & O'Seaghdha(2013) 認為,文化是一個可能影響到時間判斷作業的因素,但是兩者卻沒有更深 地探討此議題,因此接下來要介紹文化對時間認知的研究。 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文化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常用的詞彙,但是文 化到底是什麼?人類學、社會學、人文學等研究領域給文化下不同的定義。 若要看詞彙本來的意思,中華民國教育部辭典(1994)對文化的定義為: 「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 各方面」 。Merriam-Webster(2014)的簡明的百科全書對文化的定義如下: 「Integrated pattern of human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ur that is both a result of and integral to the human capacity for learning and transmitting knowledge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 Culture thus consists of language, ideas, beliefs, customs, taboos, codes, institutions, tools, techniques, works of art, rituals, ceremonies, and symbols.」 。總而言之,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所創造的, 不能夠歸因於遺傳特徵的現象(Wikipedia, 2014)。 Fuhrman et. al(2011)建議,從圖形、時間鏈、時鐘、日晷、日曆等 等的發明可看出,時間早已經被空間化(spatialized)。通過此人工製品, 我們不知不覺給時間一個具體的空間位置。不過除了這些人工製品,還有 文化的哪一個部分會影響到人的時間認知?Neisser(1997)發現,年輕人 在智力測驗的分數越來越高。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在那麼短時間之內 無法變得更聰明,原因是文化的改變。作者提到可能影響到認知的文化改 變如下:教學方式的變化、生活方式變化、期望的變化、學校之餘的變化、 28.

(36) 學到的技能的變化、媒體類型的變化等等。筆者認為該變化並不是時間改 變的結果,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重要差異。 不過文化能不能影響時間認知?Trompenaars & Hampden-Turner (1997)研究做生意的文化差別,區分兩種方式人是怎麼看時間:連續的 (sequential)和同步的(synchronic)。時間可能是知覺為一條線,事件一 件一件地發生;活在這種連續文化的人將事件安排的很清楚,每一件事情 有它的時間和空間。打擾或改變順序會給連續的人無法把握事件的感覺。 例如在西北歐洲和南美洲插隊是一個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每一個人要等到 輪到他,這樣才是公平,無論該行為有效或不有效,每個人都要遵守。另 一方面,對活在同步文化裡的人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相關的;對未 來的概念和過去的回憶製作現在的思想。時間是反覆的(repetitive),週期的 (cyclical),像季節一樣。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比正確的順序重要,反而盲從 一個計劃可能讓人覺得非常不禮貌。 Shannon(1976)建議,對工業化社會的人來說,時間是線性的,成 果是在時間裡發生的。因此工業化社會的人認為,空閒時間是浪費的,感 覺過得比較慢;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任務則感覺過的比較快。這種感覺可以 在英美的人觀察到。但是,對印地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來說卻不一樣, 空閒和做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時間過得一樣快。該研究顯示文化對於時 間知覺的影響。 Ji et al. (2009)研究西方和東方人的差別,發現西方人看一個事情只會 注意關鍵的物體,東方人反而會注意物體跟環境的關係。雖然此差別跟時 間沒有關係,不過 Ji et al.推理,東方人會比較著重未來和過去的事情,而 西方人會比較著重立即的事情。對西方人來說,時間是線性的,遙遠的過 去和未來的事情比較抽象,而比較著重最近才發生的或者快要發生的事情。 對東方人來說,時間是循環的(cyclical) ,傳統和過去的事情比較被著重, 29.

(37) 因此過去、現在和未來比較接近。故而,Ji 等人進行四個實驗來探討他們 的假說。 實驗一和二英文為母語的加拿大受試者和中文為母語的中國受試者 等兩組讀一篇偵探故事,之後,受試者看行為訊息,判斷哪一些對解決該 故事有關,那些沒有關係。結果發現,跟加拿大受試者比起來,中國受試 者比較重視過去的訊息;現在訊息方面,兩組則沒有差別。 實驗三探討的是記憶力的差別,推論,若中國人比較重視過去的事情, 跟加拿大人比起來,他們會比較容易記住過去的事情。受試者開學兩天之 後和兩個星期後寫下來對開學的回憶。結果發現,中國人和加拿大人開學 兩天之後的回憶差別不大,不過兩個星期之後,跟加拿大人比起來,中國 人對開學的回憶來的多。 實驗四時,受試者要表示過去的事情對他們來說,感覺上是多遠。結 果發現,跟加拿大受試者比起來,對中國受試者來說過去的事情感覺比較 近。 四個實驗的結果支持 Ji 的推論,建議跟西方人比起來,中國人比較著 重過去的事情。. 30.

(38) 第三章 實驗 本研究進行三個實驗,研究文字排版方向和文化對於中文母語者的時 間觀念的影響。實驗一與實驗二,目的是檢驗排版方試對於時間認知的影 響;結果發現,閱讀方向與時間認知有關係。實驗三則檢驗文化促發對於 時間認知的影響,結果亦發現,文化與時間認知有關係。. 第一節 實驗一和實驗二 一、 目的 Fuhrman et al. (2011)證明,中文母語者和英文母語者顯示橫向的常態 效果,而且中文母語者另顯示直向常態效果,英文母語者則沒有。Chen & O'Seaghdha (2013)應用同樣的時間判斷作業來複製 Fuhrman et al.(2011) 的實驗。從他的結果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的中文母語者和美國的英文母語 者都顯示橫向常態效果,不過兩者則沒有顯示直向常態效果。只有台灣中 文母語者不顯示橫向常態效果,而顯示直向常態效果。Chen & O'Seaghdha 建議,差別可能來自於受試者不同排版的經驗,他們所接觸過的閱讀方向 不一;此實驗的目的為檢查此理論。同樣的時間判斷作業隨著閱讀作業; 我們預測,當受試者讀到不同的排版時,在時間判斷作業的常態效果也會 跟著改變。由於實驗進行在兩個不同的時間(2012 夏天和 2013 夏天)本 章節先分開地顯示兩個實驗的結果,之後在討論兩個實驗的合併結果。. 31.

(39) 二、 方法 甲、 受試者 本研究實驗一和實驗二施測對象各為四十位台灣華語人士(排除錯誤 率太高的受試者之後) 。受試者為大學生、研究生或剛畢業的社會人士。 受試者皆聲明中文為他們最流利的語言。受試者會以給予新台幣 150 元的 報酬的方式,來感謝他們參與本研究。. 乙、 設計與材料 此實驗應用基於混合模型的因子設計(factorial design based on a mixed model) ,以促發(prime) 、反應方向(response orientation) (指鍵盤放置橫 向或者直向)和常態第一(normal first) (指受試者是否先在常態境況之下 或者在非常態境況之下作答)為受試者間(between-participants)獨立變數 和常態性(canonicity)為受試者內(within-participants)獨立變數。 實驗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促發作業後接續第二部分時間判斷作業。 促發作業選取了七個學科能力測驗題目,每個題目包含一篇短文和一到兩 個選擇題。而促發作業為受試者內的獨立變數;總共有兩個排版,一個橫 向的排版(閱讀方向從左至右)和一個直向的排版(閱讀方向從上至下) 。 用隨機分派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兩組的男性與女性的比率一樣) ;一組被 分配到橫向的閱讀作業,另一組被分配到直向的閱讀作業。為了確認每一 位受試者都看過閱讀作業,每一題接著一個到兩個閱讀理解問題。 第二個部分使用跟 Chen & O'Seaghdha(2013)一樣的資料,包括 42 動作事件,拍攝三個不同的時間點的各種動作事件,總共 126 張。因此, 32.

(40) 每一個事件分別有「早」(「X」) 、 「中間」( 「Y」 )和「晚」( 「Z」)三個時 間點。比如說「X」張顯示一位男生抓著門把,插鑰匙進去;「Y」張顯示 那位男生將門打開,作勢進去房間; 「Z」張顯示那位男生已經進去了,往 裡面看,門半關著。題目事件包括延續幾秒鐘到幾分鐘的動作(點蠟燭、 泡茶、寫信等等)。其他事件例如吃香蕉:「X」張顯示一位女生拿著一個 剝一半的香蕉; 「Y」張顯示那位女生已經吃了香蕉的一半; 「Z」張顯示那 位女生吃完香蕉,只拿著香蕉皮。或者喝奶茶: 「X」張顯示一位女生拿著 一杯奶茶和一個吸管,吸管未插進去; 「Y」張顯示那位女生已經喝了一半 的奶茶;「Z」張顯示那位女生喝完奶茶(如:附錄一) 。 每個測驗(trial)從 42 動作事件有一個「Y」張被隨機選取的,接著 一個「X」張或者一個「Z」張。受試者要判斷第二張照片的事件發生的時 間比第一張照片的事件「早」或「晚」 。在常態的境況之下,在數字鍵盤 上被藍色貼紙蓋住的「4」號代表「早」 ;被橘色貼紙蓋住的「5」號代表 「晚」 。此外,在非常態境況之下,按鍵的分配是相反的:藍色按鍵代表 「晚」 ,橘色按鍵代表「早」。常態性為受事者內因素,兩個常態情況都用 一樣的 42 套動作事件。每一個事件的「X」和「Z」照片在各情況之下只 出現一次。實驗者必須以隨機選取的方式,決定受試者是要先接受常態境 況或者非常態境況,以及達到對抗平衡(counterbalance)的原理;此順序 為受試者間變數「正常方向先做(normal first)」 。實驗另外包括一個受事 者間的因素:鍵盤方向性(keyboard orientation) 。使用隨機分派的方式, 將受試者分配到兩組:一組在一個放置橫向(左右)的鍵盤(圖三–1) 作回答,另一組順時鐘轉 90 度放置直向的鍵盤(圖三–2) 。受試者看完 閱讀理解作業,即進行時間判斷作業。. 33.

(41) 圖 三-1. 放置橫向(左右)的鍵盤. 圖 三-2. 放置直向(上下)的鍵盤. 34.

(42) 丙、 儀器與程序 實驗程式以心理學實驗軟體 E-Prime 編寫,在一台有 15.6”螢幕 (1366x768 pixels)的筆記型電腦(Intel ® Core ™ i1-3610QM CPU@2.30GHz)上執行,受試者使用一個數字鍵盤作答。每一測驗開始, 首先在螢幕中間出現 500ms 的固定十字(fixation cross) ,接著 500ms 的空 白螢幕。之後,第一張照片(「Y」張)出現 2000 ms,接著第二張照片( 「X」 或「Z」張) ,輪到受試者作答案。反應之後,最後一個空白的螢幕出現 500 ms,新測驗開始。我們告知受試者一看到第二張照片要用右手的食指來做 反應,反應要快,也要正確。反應之後受試者要將食指放在藍色和橘色的 按鍵之間,確保兩個按鍵之間的反應時間是平均的。受試者先做七次練習 測驗題目才做正式實驗測驗。. 三、 實驗一結果 時間判斷作業的對數轉換(log-transformed)反應時間之分析如下: 0.160 0.140 Canonicity Effect. 0.120 0.100 Horizontal Prime. 0.080. Vertical Prime. 0.060 0.040 0.020 0.000. Horizontal. 圖 三-3. Vertical.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35.

(43) 總共有 55 位受試者,但是由於我們排除錯誤率高於 5%的受試者,留下來 40 位受試者的資料。若反應時間超過離平均值三個標準查的範圍,此反應 資料也被排除的。閱讀理解問題的答對率為 77%。 圖三–3 顯示交互作用;y 軸為常態效果,即非常態狀況之下的平均 反應時間減常態狀況之下的平均反應時間。統計上,反應方向(response orientation)在直向促發之下是顯著的,F = 17.34, p < .0001,在橫向促發 之下卻不顯著的,F = .35, p = .5557。 進行以受試者為變異來源的分析(by-subject analysis),常態性 (canonicity)、促發(prime)和方向性(spatial)之間的三方交互作用 (three-way interaction)結果不顯著,F1 = 1.41, p = .24。進行以項目為變 異來源的分析(by-item analysis) ,常態性、促發和方向性之間的三方交互 作用則顯著的,F2 = 36.28, p <.0001。常態性和方向性之間的雙方交互作用 (two-way interaction)顯著的,F1 =24.84, p < .0001;不過常態性和促發 之間結果不顯著,F1 = 1.99, p = .16。. 討論 受試者有整體直向偏向,代表他們用直向的方式來處理時間。直向的 促發擴大直向的常態效果,另外,橫向的促發減少直向常態效果。此結果 支持 Chen & O'Seaghdha(2013)的結論,過去實驗的不同結果可能部分地 來自於受試者不同的排版經驗。. 36.

(44) 四、 結果實驗二 時間判斷作業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之分析如下:. Canonicity Effect. 0.250 0.200 0.150 Horizontal Prime Vertical Prime. 0.100 0.050 0.000 Horizontal. 圖 三-4. Vertical.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總共有 43 位受試者,但是由於我們排除錯誤率高於 5%的受試者,留 下來 40 位受試者的資料。若反應時間超過離平均值三個標準查的範圍, 此反應資料也被排除。閱讀理解問題的答對率為 81%。. 進行以受試者為變異來源的分析(by-subject analysis),常態性 (canonicity)、促發(prime)和方向性(spatial)之間的三方交互作用 (three-way interaction)結果不顯著,F1 = .41, p = .53。進行以項目為變異 來源的分析(by-item analysis) ,常態性、促發和方向性之間的三方交互作 用則顯著的,F2 = 18.03, p =.0001。常態性和方向性之間的雙方交互作用 (two-way interaction)結果顯著,F1 =13.37, p = .0008;不過常態性和促 發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 = 2.83, p = .10。. 37.

(45) 討論 跟實驗一比起來,實驗二的受試者沒有顯示整體直向偏向。不過,從 圖三–4 還是可以看出促發對於常態效果的影響:直向促發又擴大直向的 常態效果,橫向的促發則擴大橫向的常態效果。此結果亦建議,過去實驗 的不同結果可能部分地來自於受試者不同的排版經驗。. 五、 實驗一和實驗二合併 時間判斷作業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之分析如下: 0.160 0.140 0.120 0.100 Horizontal Prime. 0.080. Vertical Prime. 0.060 0.040 0.020 0.000 Horizontal. 圖 三-5. Vertical.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進行以受試者為變異來源的分析(by-subject analysis),常態性 (canonicity)、促發(prime)和方向性(spatial)之間的三方交互作用 (three-way interaction)不顯著的,F1 =1.41, p = .24。進行以項目為變異 來源的分析(by-item analysis) ,常態性、促發和方向性之間的三方交互作 用則顯著的,F2 = 1911.91, p =.0001。常態性和方向性之間的雙方交互作用 38.

(46) (two-way interaction)不顯著的,F1 =2.26, p = .11;常態性和促發之間亦 不顯著,F1 = 0.08, p = .78。. 討論 合併資料與實驗一相似,受試者有整體直向偏向,代表他們用直向的 方式來處理時間。直向的促發擴大直向的常態效果,另外,橫向的促發減 少直向常態效果。此結果亦建議,過去實驗的不同結果可能部分地來自於 受試者不同的排版經驗。. 39.

(47) 第二節 實驗三 一、 目的 Fuhrman et al.(2010, 2011)認為文化與個人經驗塑造我們的時間觀。 Ji et al.(2009)另證明,中文母語者跟加拿大的英文母語者比起來,中文 母語者比較注意過去的訊息。此研究的目的為測試,西方和東方文化對於 時間關有什麼關係。Fuhrman et al.(2011)的實驗結果證明中文母語者出 現橫向和直向常態效果,英文母語者則只出現橫向常態效果,因此我們推 論西方和東方文化促發會改變橫向和直向常態效果。 此實驗,採用的時間判斷作業跟實驗一和二同樣,不過促發改成兩種 不同的圖片系列,一種顯示典型西方物體的圖片,另一種典型東方物體的 圖片。過去研究(Hong et al., 2000)發現,文化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整體 的思想結構,而是一種疏鬆的知識結構的網路。人可以擁有兩種以上的矛 盾文化系統。西方文化在台灣十分普遍,我們認為台灣人擁有西方的思想 結構,可被促發激活的。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本研究選擇文化象徵(icons) 當促發。象徵為文化裡的典型形象,有效的激活文化的構架(frame)。. 二、 方法 甲、 受試者 總共有四十位台灣的華語人士(排出錯誤率太高的受試者之後) 。受試 者為大學生、研究生或者剛畢業的社會人。受試者皆聲明中文為他們最流 利的語言。受試者會以給予新台幣 200 的報酬的方式,來感謝他們參與本 40.

(48) 研究。. 乙、 設計與材料 此實驗應用基於混合模型的因子設計(factorial design based on a mixed model) ,以促發(prime) 、反應方向(response orientation) (指鍵盤放置橫 向或者直向)和正常方向先做(normal first) (指受試者是否先在常態境況 之下或者在非常態境況之下作答)為受試者間(between-participants)獨立 變數和常態性(canonicity)為受試者內(within-participants)獨立變數。 實驗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促發作業後接續第二部分時間判斷作業。 促發作業,為受試者內的獨立變數,有兩部短片,一部顯示東方影片、一 部顯示西方影片。影片編輯東西方圖片、培東西方音樂。每張圖片放著 5 秒鐘,各影片的長度總共 3 分 30 秒鐘。根據上述對文化的定義,圖片內 容包括東西方建築物、傳統藝術品、象徵等等(如:附錄三),該物品為 著名或代表性的東西方物件項目。用隨機分派我們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 組被分配到西方影片,另一組被分配到東方影片。為了確認每一位受試者 都認真地看影片,影片接著關於圖片內容的問卷。 第二個部分亦使用跟 Chen & O'Seaghdha(2013)一樣的資料,包括 42 動作事件,拍攝三個不同的時間點的各種動作事件,總共 126 張。因此, 每一個事件分別有「早」(「X」) 、 「中間」( 「Y」 )和「晚」( 「Z」)三個時 間點。比如說「X」張顯示一位男生抓著門把,插鑰匙進去。「Y」張顯示 那位男生將門打開,作勢進去房間。 「Z」張顯示那位男生已經進去了,往 裡面看,門半關著。題目事件包括延續幾秒鐘到幾分鐘的動作(例如:點 蠟燭、泡茶、寫信等等)。 每一個測驗從 42 動作事件有一個 「Y」 張被隨機選取的,接著一個 「X」 41.

(49) 張或者一個「Z」張。受試者要判斷第二張照片的事件發生的時間比第一 張照片的事件「早」或「晚」。在常態的境況之下,在數字鍵盤上被黃色 貼紙蓋住的「9」號代表「早」 ;被綠色貼紙蓋住的「3」號代表「晚」 。再 另外一個境況之下(非常態境況) ,案件的分配是翻過來:黃色案件代表 「晚」 ,綠色案件代表「早」。常態性為受事者內因素,兩個常態境況都用 一樣的 42 套動作事件。每一個事件的「X」和「Z」照片在各境況之下只 出現一次。實驗者必須以隨機選取的方式,決定受試者是要先接受常態境 況或者非常態境況,以及達到對抗平衡(counterbalance)的原理;此順序 為受試者間變數「正常方向先做(normal first)」 。實驗另外包括一個受事 者間的因素:鍵盤方向性(keyboard orientation) 。使用隨機分派的方式, 將受試者分配到兩組:一組將數字鍵盤放在水平的桌上,黃色和綠色為前 後的方向(圖三–5)作回答。另一組將鍵盤放在架子上(直向) ,黃色和 綠色為上下(圖三–6)作回答。受試者看完閱讀理解作業,即時進行時 間判斷作業。. 圖 三-6. 前後方向(sagittal). 42.

(50) 圖 三-7. 上下方向(vertical). 丙、 儀器與程序 實驗程式以 Visual Basic 2008 編寫,在一台有 15.6”螢幕(1366x768 pixels)的筆記型電腦(Intel ® Core ™ i1-3610QM CPU@2.30GHz)上執行, 受試者使用一個數字鍵盤作答。每一測驗開始,首先在螢幕中間出現 500ms 的固定十字(fixation cross) ,受試者要按白色鑑(「6」號按鍵) 。之後,第 一張照片(「Y」張)出現 2000 ms,接著第二張照片( 「X」或「Z」張) 出現,受試者要作答案。反應之後,最後一個空白的螢幕出現 500 ms,新 的測驗開始。我們告知受試者一看到第二張照片要用右手的食指來做反應, 反應要快,也要正確。為了確保受試者作反應之間將食指放在黃色和綠色 的按鍵之間,他們每次看到十字時,需要按白色鍵。受試者先做七次練習 測驗題目才做正式測驗。. 43.

(51) 三、 結果 時間判斷作業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之分析如下: 0.160. Canonicity Effect. 0.140 0.120 0.100 0.080. Western Prime. 0.060. Eastern Prime. 0.040 0.020 0.000. Horizoantal. 圖 三-8. Vertical. 常態效果(非常態條件減常態條件的對數轉換反應時間). 總共有 48 受試者,但是由於我們排除錯誤率高於 5%的受試者,留下 來 40 位受試者的資料。若反應時間超過離平均值三個標準查的範圍,此 反應資料也被排除的。影片問卷的答對率為 90.8%。 進行以受試者為變異來源的分析(by-subject analysis),常態性 (Canonicity)、促發(Prime)和方向性(Spatial)之間的三方交互作用 (three-way interaction)不顯著的,F1 = .12, p = .73,進行以項目為變異來 源的分析(by-item analysis) ,常態性、促發和方向性之間的三方交互作用 則顯著的,F2 = 10.73, p =.0023。常態性和方向性與常態性和促發之間的雙 方交互作用(two-way interaction)不顯著的(F1 = .15, p = .70)。.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千」的法界觀。智者大師依《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智 論》三世間,立如來法身實相之境的「一念三千」。《智論》說法界有三 類世間 :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擔任職務資格 具有企業所需該職務特殊專長能力者 二十 華語語文能力 經華語文能力檢定達「流利」等級以上 三十 經華語文能力檢定達「高階」等級 二十五 經華語文能力檢定達「進階」等級

敦煌患文雖然是禮懺法門的應用文書,有點格式化與過分老套的語言形式,但是卻保存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r]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