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5 奈米晶體記憶體介紹

2.5.1 奈米晶體記憶體之歷史發展

1996 年 S. Tiwari 等人[2],提出矽奈米晶體記憶體,奈米粒子為 2nm 左右的穿隧(Tunnel oxide)氧化層上,鍍製 5nm 大小粒子且覆蓋密度大約 為 1012cm-2的矽奈米粒子,最後鍍製控制氧化層(control oxide)及完成奈米 晶體記憶體結構;但是電荷保持時間只有 40 秒。

2002 年 Z. Liu 等人[23,24],提出利用金屬奈米粒子取代半導體奈米粒 子,發展出奈米金屬粒子記憶體,提到金屬奈米粒子有較大的功函數,

如圖 2.5 所示[9],可以改善半導體奈米粒子之電荷保持力較差之問題。

2003 年 J. J. Lee 等人[25],提出利用高介電材料取代 SiO2氧化層,發 現製備出來的矽奈米晶體記憶體,電荷保持力提升到 5×104秒,和 SiO2 氧化層相比,提升千倍以上。高介電材料取代 SiO2氧化層,改善低厚度 所造成的漏電流問題,加上低能障,使電子能快速寫入於奈米粒子中,

讓元件操作速度提升。

2004 年 T. B. Wu 等人[26],利用濺鍍法鍍製 4nm Pt 薄膜於 2.5nm SiO2 氧化層上,經過 425℃氧氣 25 分鐘,使 Pt 薄膜還原成 PtOx奈米粒子,

粒子大小為 2~3nm,密度為最後濺鍍 24nm SiO2控制氧化層,形成白金 奈米晶體記憶體;實驗結果提到在±8V,記憶視窗大小為 2.6V,電荷保 持力在 1000 秒後只剩 0.4V,電荷流失 84%。

2006 年 J. Y. Choi 等人[27],利用化學溶液法合成 5nm Pd 奈米粒子鍍

製於 Si/ 2nm SiO2/ 5nm HfO2基板上,粒子密度為 1.6×1012 cm-2,再覆蓋 30nm HfO2控制氧化層,文獻指出 Si 和 HfO2介面特性不好,經過高溫容 易形成矽酸鉿介面層,降低 HfO2膜厚,使膜容易發生漏電流,造成電子 流失,所以若將 HfO2鍍製在比較穩定 SiO2上,即可降低矽酸鉿形成之膜 厚;實驗結果提到在±17V,記憶視窗為 6V,電荷保存力經過 105秒剩 4V,

電荷流失 33%。

2008 年 J. Dufourcq 等人[28],利用物理氣相沉積(PVD)鍍製 3nm Pt 薄 膜於 SiO2基板,在氧氣下經過 400℃快速熱退火(RTA),形成 2~3nm Pt 奈米粒子,粒子密度為 3.0×1012 cm-2,最後鍍製 15nm TEOS 控制氧化層,

完成記憶元件;實驗結果提到在±15V,記憶視窗為 7V,電荷保持力經過 4 天後剩 4.2V,電荷流失 40%。

2.5.2 核殼奈米晶體記憶體之歷史發展

2009 年 J. S. Lee 等人[29],Atom layer deposition (ALD)鍍製 1-2 nm Al 薄膜於 HfO2基板上,經過高溫熱處理時,形成 Al-Al2O3核-殼奈米粒子,

粒子大小 10~15nm,粒子密度為 1.0×1012 cm-2;文獻中提到核殼奈米粒子 更有較好的電荷保持力,及粒子穩定性,所以記憶體特性會明顯提升;

實驗結果提到在±8V,記憶視窗為 3.6V,電荷保持力經過 105 秒後剩 4.2V,電荷流失 10%。

2011 年 H. Zhou 等人[30],利用旋鍍法將 Co 奈米粒子鍍製於 Si/ 3nm SiO2/ 1nm Al2O3氧化層上形成陣列排列,再覆蓋於 1nm Al2O3,在經過氧 氣氛下 400℃熱處理,形成 Co-Al2O3核-殼奈米粒子,粒子大小 6nm,密

度 5.0×1011 cm-2。文獻中提到由於隨著尺寸減縮越來越小,由於粒子尺寸 很難縮小下去,為了維持粒子密度,所以希望粒子朝最密堆積面方式進 行排列,達到最高密度。實驗結果提到在±15V,記憶視窗為 4V,電荷保 持力經過 105秒後剩 2V,電荷流失 50%。

2012 年 Z. Wu 等人[31],利用 ALD 鍍製 Al 薄膜於 HfO2氧化層基板上,

在鍍製 Au 薄膜,最後覆蓋 Al 薄膜,經過氧氣氛 500℃熱處理後形成 Au- Al2O3核-殼奈米粒子,粒子大小 5~8nm,密度 7.0×1011 cm-2。實驗結果提 到在±8V,記憶視窗為 3.6V,電荷保持力經過 105秒後剩 2.7V,電荷流 失 24%。

從奈米晶體記記體發展中,發現選擇功函數大的金屬奈米粒子[32]形成 核殼奈米粒子,並搭配高介電材料的氧化層,有效達到增加電荷儲存特 性,及電荷穩定性,成為目前研究發展的目標。一般而言,奈米粒子要 小於 5nm,粒子密度高於 1012 cm-2才符合元件操作[18]。奈米晶體記憶體 歷史發展如表 2.1。

2.6 金屬奈米粒子之製備

金屬奈米粒子製備方是有兩種,可分物理法及化學法,如圖 2.3 所示,

物理法是由大到小「Top Down」製備奈米粒子之方式,利用外力使塊材 (bulk)粉碎成奈米粒子。化學法是由小到大「Bottom up」的製備奈米粒子 之方式,利用氧化還原方式,使金屬鹽溶液當做反應前驅物並加入還原 劑,將金屬離子還原成原子,之後進行團聚成長形成奈米粒子。

2.6.1 物理法

物理法製備出來的奈米粒子有製程簡單和安全等優點,可是粒子大小 不容易控制、製程設備昂貴及薄膜容易有缺陷等缺點。常見的物理法有 雷射消溶法、高能球磨法和熱分解法等。

雷射消溶法[33]是將雷射聚焦射入含有金屬塊材之各式溶液中,利用雷 射 光 之 高 能 量 消 熔 金 屬 , 並 藉 由 溶 液 所 提 供 之 低 溫 環 境 及 穩 定 劑

(stabilizing reagent)使所生成之奈米金屬粒子得以均勻分散於溶液中,

並免於進一步發生融合(coalescence),如圖 2.7 所示。

高能球磨法是由日本東京大學 Kuyama 等人提出[34],是將兩種金屬粉 末放置於充滿氬氣之器皿中,利用球磨機,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製備出 10nm 左右的合金奈米粒子,如圖 2.8 所示。此方是由於製程簡單,所以 在工業方面應用甚廣。

熱分解法由 Z. Liu 等人提出[35],利用電子束蒸鍍鍍製 5nm 金屬薄膜,

之後進行快速熱退火(RTA),讓金屬膜產生內應力,內應力釋放後,則會 形成不連續的島狀結構,熱處理經過一段時間後,為了降低表面能,則 會形成分離的奈米粒子。

2.6.2 化學法

化學法製備出來的奈米粒子均勻性佳、形狀控制容易及參數變化多等 優點,不過卻有奈米粒子保存不易、過多的有機溶劑殘留及製程複雜等 缺點。常見方法有檸檬酸還原法、醇類還原法及硼氫化鈉還原法等。

檸檬酸還原法是 1982 年 Lee 提出[36],利用金的前驅物四氯金酸,加

入檸檬酸鈉做為保護劑與還原劑,經由加熱後,Au3+會形成 Au0,成長後 形成奈米粒子。

醇類還原法是 2003 年 H. J. Hah 所提出的實驗最具有代表性[37],利用 乙 醇 加 進 硝 酸 銀 溶 液 中 做 為 還 原 劑 , 在 加 入 矽 氧 烷 化 合 物 (Organo-alkoxysilanes)做為保護劑,防止銀奈米粒子團聚。

硼氫化鈉還原法是 1994 年 M. Brust 提出[38],利用四氯金酸加入溴化 四 烷 基 銨 鹽 (TOAB) 溶 液 中 攪 拌 形 成 有 機 相 , 再 加 入 十 二 烷 機 硫 醇 (C12H25SH)做為保護劑,之後加入硼氫化鈉做為還原劑,則會形成金奈米 粒子,而粒子表面會有硫醇(-SH)吸附,防止粒子團聚。

本實驗金奈米粒子製備方式是化學法的硼氫化鈉還原法,在冰浴環境 下,四氯金酸溶液被加入檸檬酸鈉,做為保護劑,最後加入硼氫化鈉做 為還原劑,使 Au3+離子還原 Au0原子,然後進一步成長為奈米粒子,而 粒子在成長過程中,檸檬酸根離子會吸附在粒子表面,使表面帶負電,

避免粒子持續成長和團聚。

2.7 奈米粒子自組裝

[39,40]

自組裝單分子膜(Self-assembly monolayer, SAM)是指有機分子經由自 發反應吸附在基板上,而形成均勻的單分子層膜;一般自組裝的有機分 子可分三個結構,(一)頭基 (Head group),(二)尾巴(Tail),(三)官能基 (Functional group),如圖 2.9。自組裝原理是指有機分子的頭基和基板進 行化學性的吸附,而形成組織化的結構。而組裝地方可為矽基板、金屬 基板或是彎曲表面,如奈米粒子。矽烷類(Si-O)和硫醇類(S-H)是最常被

使用在自組裝基板上的類型,因為它們和基板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在官 能基方面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如-OH、-NH2、-COOH、-SH 等。而官能 基在不同的酸鹼環境下,會有不同的帶電特性,這會和奈米粒子吸附能 力有關,固在自組裝奈米粒子方面才會有各種形式出現。

2.8 APTMS 對自組裝特性的影響

丙基胺三過氧甲基矽烷(aminopropryltrimethoxysilane, APTMS)是屬 於有機分子,結構可分三部份,(一)頭基(矽烷,O-Si-O),(二)尾巴(CH2)3, (三)官能基(氨基,-NH2),如圖 2.10 所示。APTMS 具有良好的化學吸附 性,可以在基板形成均勻的單分子層膜,而且氨基在 pKa 小於 10.6 時

[11,12],會形成質子化氨基(-NH3+)帶正電[41],具有很強的電負度[42],可以

吸引帶負電的離子或粒子。APTMS 自組裝應用於許多方面,如在 2010 年 Y. Wang 等人[43],利用 APTMS 自組裝金粒子於矽基板後作為圖案化 的光罩,經由反應性離子蝕刻(RIE),輔助 Silicon nanotips 之形成,如圖 2.11 所示。2005 年 Y. Yang 等人[44],利用自組裝 APTMS 鍍製在玻璃基 板上,浸泡由檸檬酸鈉還原的金奈米粒子 12 小時,會形成金奈米粒子單 分子層結構,反覆進行自組裝 APTMS 以及浸泡金奈米粒子溶液,可形 成多層奈米粒子之結構,最後在氧氣氛下 500℃熱處理四十分鐘去除碳鏈 有機物,即可形成金-二氧化矽的核-殼奈米粒子的多層結構,如圖 2.12 所示。2012 年 Q. Zhang 等人[45],利用自組裝 APTMS 於光纖上,吸附星 形的金奈米粒子,可產生表面電漿共振,應用在生物感測器上,可提高 折射率以及靈敏度,如圖 2.13 所示。

本實驗利用 APTMS 自組裝特性,將頭基(矽烷,O-Si-O)吸附在基板 上,在基板上形成單分子層膜,使表面形成氨基化(-NH3+),合成奈米粒 子表面會帶負電,可和質子化氨基的正電作正負電吸引,完成自組裝奈 米粒子之結構。

2.9 記憶體中高介電材料之選擇

記憶體發展中,為了達到高元件密集度和讀寫速度快,元件尺寸必然 會越來越小,更何況是元件中的閘極氧化層;在傳統記憶體中使用 SiO2 作為閘極氧化層,但是薄膜厚度小於 7nm 時[46],漏電流會隨之發生。近 年來利用高介電材料取代傳統 SiO2,便為越來越重要,例如 HfO2[8]、 Al2O3

[9]、ZrO2[10]等材料最為常見。高介電材料有較高介電常數值[47]、熱 穩定性[48]、相對較大能隙寬度[49]、和基板間的穩定介面[50],可以有較高 的物理厚度[51]改善漏電流問題。

而在我們實驗中選用 HfO2 作為閘極氧化層,此材料介電常數值

~25-30[52]、能隙為 5.68eV[53],來取代 SiO2的穿隧氧化層及控制氧化層,

能解決厚度減少造成的漏電流問題、讀寫速度快以及提高電荷保存時 間。常見 HfO2 的鍍製方法有濺鍍法(Sputter method)[53]、原子層鍍製法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method, ALD)[54]、溶凝膠法(Sol-gel method)[55]

等。本實驗使用溶凝膠法製備出氧化鉿溶液,經由旋鍍法鍍製作為穿隧 氧化層及控制氧化層,再搭配奈米粒子的合成,製備出奈米晶體記憶體。

2.10 記憶體操作機制

記憶體操作機制可分為電子寫入和電子抹除兩個部份,這兩個操作方 式的電子必須經過穿隧氧化層,來達到電子寫入和抹除目的。而操作機 制和施加偏壓有密切關係,若頂電極施加正偏壓,則矽基板會注入電子 於儲存電荷層中進行寫入動作,在邏輯定義上為“0”;若頂電極施加負 偏壓,則電子會經過穿隧氧化層流失到基板來進行抹除動作,在邏輯定 義上為“1”。

2.10.1 寫入機制

記 憶 體 操 作 中 的 比 較 常 見 的 寫 入 方 式 有 , (1) 直 接 穿 隧 (Direct

記 憶 體 操 作 中 的 比 較 常 見 的 寫 入 方 式 有 , (1) 直 接 穿 隧 (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