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的工作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為影響智能障礙者就業的重要個人信念之一,是影響其 就業能力與工作表現的因素之一。本節茲探討自我效能能與工作自我 效能,以及兩者的關係,最後探討智能障礙者的工作自我效能。

壹、自我效能與工作自我效能

以下茲就自我效能的內涵、來源及工作自我效能加以探討:

一、自我效能

(一) 自我效能的內涵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創始人 Bandura 從社 會學習的觀點出發,提出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情境下,動 機所產生得原因。並且主張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乃需透過認知 過程的期待,始得行為的產生。

自我效能的定義指的是,個人於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工作 之能力知覺的判斷,與個人的技巧無關,與其判斷自己是否能完成這 些技巧有關,也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於完成特定任務所需能力的主觀判 斷(Bandura, 1986)。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的主觀認 定,並非客觀的評量結果。換言之,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 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信念。

Bandura(1997)認為個人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是透過個人、行 為與環境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信念。而自我效能乃是個人因素中一 個重要的信念變項。當個人的自我效能結合特定的目標和表現知識,

它可以成為一個未來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Bandura, 1994),並決定

動機的強度。

Bandura(1977)指出自我效能包括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s)和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兩部分,如圖 2-1。

效能預期指的是個人對自己所表現的行為判斷,藉由自我能力的判 斷,決定用何種態度去處理一個事件;而成果預期是指判斷這樣的行 為表現或處理方式可能會產生什麼結果。人對於自己本身之效能之信 念,會影響他們所做的選擇及抱負,下多少心力在特定的任務上,以 及面對困難及挫折時能堅持多久(Bandura, 1997),而形成所謂高自 我效能及低自我效能。

個人 行為 結果

圖 2-1

Bandura 自我效能理論預期路徑圖 資料來源:取自 Bandura(1977,193)

(二) 自我效能與自我調節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融合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並以發展自 我調節(self-regulation)為核心。自我調節定義為個體自我產生

(self-generated)想法、感覺及行動去計畫並設定目標的過程

(Zimmerman, 2000)。而自我效能是自我調節(self-regular)的信念,

會影響個體的動機及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個體的認知、動機與情感會 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Bandura,1997),且自我效能的程度(level)

與強度(strength)則會影響個體對於自身能力的信念。

Lazarus、Delongis、Folkman 與 Gruen(1985)指出,當個體面 臨威脅情境時,具有高自我效能信念的人會視該情境為具有挑戰性,

而具有低自我效能信念的人則會感受到高壓力與焦慮,這些對於情境 效能預期 成果預期

的認知評估和情感反應又會進一步影響到個人對於該情境的因應方 法的選擇與執行(引自蔡順良,2008)。在面對困境時,高自我效能 感的人,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更長的時間去克服困難;而低自我 效能的人,很容易放棄他們的努力(Bandura & Cervone, 1986)。此外,

自我效能是動態的,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會隨個體的成長而改變,

個體會因為與外在環境及本身自我調節機制產生交互作用,它不只反 映過去的經驗,更作為未來行為的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認知理論中,個體透過自我調節機制與技巧去習 得面對行為的信念與適應,透過個人、行為及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形 成特定任務事件的信念。信念會影響個體如何去選擇、表現及持續的 行為,換言之,信念會影響個體於環境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進而 達到自己想要的成果(Waghorn, Chant, & King,2005)。因此,當個體 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信念,則個體會評斷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執行工 作任務的自我效能,並有動機完成;反之,自我效能低者,則會評斷 自己無法完成工作任務,不是不想盡力完成,而是缺乏心理動力因而 容易失敗。

(三)自我效能的來源

Bandura(1986)認為自我效能可藉由訊息的累積及學習而來,

其獲得的途徑分別為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替 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言語勸說 (verbal persuasion)及情緒 激發(emotional arousal)。以下將四個來源分別敘述之:

1. 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Bandura(1994)認為成就表現是產生自我效能的最佳來源。個 體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個人對自我能力的預期信念,而失敗的經 驗則會減弱這種預期。個體藉由過去成功經驗及成就的表現的累 積,使其覺察到自身對特定領域或概念的信念越強。因此,自我 效能提高,提升自我對往後行為成功的預測信念;反之,重複

的失敗將會降低自我的評價與自我效能(陳郁佳,2008)。

2.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自我效能的預期也可透過替代經驗的學習。替代性的經驗源自於 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觀察學習」及「楷模」概念替代學習,獲得 推論而來的間接經驗。個人藉由觀察與自身能力或特質相似者的 表現與成功與否的結果,作為自身能力判斷的參考。看到與自己 相似的人成功地完成任務,也會預期自己可能有相同的表現,提 高個體的自我要能(李書棻,2010)。

3. 言語勸說 (verbal persuasion)

言語勸說是指透過他人鼓勵性的談話獲正面回饋來促使個人相 信其具有完成任務的能力,藉以增加自我效能(Bandura,1997)。

言語或口頭的說服是最常用來強化一個人自我效能的方法,目的 是用來說服一個人相信他們有能力去完成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李 書棻,2010)。

4. 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

情緒激發是指在自我效能的知覺過程中,個體視自己的身體狀 態,以判斷自己是否能勝任某項任務行為或任務

(Bandura,1997)。當個人面臨各種困難情境時,情緒會在威脅 中被激發,而這些身心反應會影響個人之自我效能,如焦慮、沮 喪與無助感增加,可能導致自我效能減低,影響個人行為和功能 的發揮;或當處於壓力、緊張或焦慮的情境中,個人的自我效能 也會較低(李書棻,2010)。

以上四種自我效能訊息來源對個體的行為會產生三種主要的影 響:行為的選擇、表現及持續,並透過這四種訊息形成對本身能力的 自我評價。

(四)一般自我效能與特殊自我效能

根據 Bandura(1977)說法,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於自己能否成

功因應特殊情境的自覺。而其也指出,個體在個別情境之下的經驗,

可能會類化至其他情境中,產生相似效能的判斷,並影響行為的表現

(Bandura,1986)。因此,後續有其他學者認為各種情境下的成功或 失敗的經驗,會發展出個人目前綜合性、整體性的期望,而匯成整體 性的一般自我效能。

Bandura(1986)提到自我效能的判斷與研究,特別強調「任務 與領域特定性」(task-and domain-specific),即根據不同的任務領域界 定不同自我效能的概念,意即:個體自我評估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是否 能完成任務之信心判斷。Bandura(1986)認為一般性自我效能會與 特殊性自我效能有正相關存在,且特殊性自我效能應該與一般性自我 效能分開測量。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和特殊性自我 效能(task specific-efficacy)不同之處在於,一般自我效能是指整體 個人相信自我意識的能力;特殊自我效能是指個體自我評估特定任務 的能力。例如工作自我效能(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即為一特殊 自我效能。

此外,近年來有許多實證研究針對特殊自我效能在不同任務領域 的研究,Pajares(2009)於美國Kentucky大學成立關於自我效能資訊 的網站上,蒐集了各國研究自我效能的相關實證研究,並且進一步地 將這些研究歸類為十五種以上的研究方向,包括學業自我效能

(academic self-efficacy)、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集 體自我效能(collective self-efficacy)、資優學生(gifted students)、

語言藝術與文學(language/art/literacy)、電腦科技類

(computer/technology)、醫學環境類(medical settings)、數學科學 類(mathematics/science)、動機層面(motivation)、商業組織類

(organization/business)、社會心理層面(social/psychological)、特 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靈性類(spirituality)、運動體能

(sport/exercise)、教師自我效能(teacher self-efficacy)以及其他領

域(other areas)等。本研究茲針對智能障礙學生在職場實習情境下 的工作自我效能做探討。

二、工作自我效能

特定領域的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 行為所具備的能力,評斷自己完成該項工作的能力或信心(周曉虹 譯,1995)。而工作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種,個人主觀的信念認 為他們能在工作上成功表現的能力(Perrewé & Spector,

2002)。

意 即工作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在工作特定領域的延伸,將自我效能的概 念運用在工作相關的研究結果。

回顧國內在工作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有相當多是從不同領域探 討工作與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如教育(邱思穎,2012;陳緻鴛,

2010)、企業管理(葉佩蓉,2014)及軍職(魏明愷,2009)等。而 反觀身心障礙領域在工作自我效能之研究,主要仍以精神障礙者領域 為主(李書棻,2010;劉佳華,2007;蘇聆喬,2008)等。關於智能 障礙者在工作自我效能領域之研究探討的數量鮮少。而本研究乃以探 討其他領域之文獻以供本研究參考。

三、自我效能與工作自我效能之關係

回顧國外工作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相關研究結果,工作自我效能 與工作表現具有顯著相關(Stajkovic & Luthans, 1998;Judge & Bone, 2001);而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工作表現與工作滿意度多呈正相關。為 全面瞭解自我效能與工作之關係,以下針對工作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 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分述之:

(一)工作表現

Stajkovic 與 Luthans(1998)利用後設分析法分析 114 篇文獻,

個案總數達 21616 人,以了解自我效能及工作表現之間的關聯性,研

個案總數達 21616 人,以了解自我效能及工作表現之間的關聯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