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暑期課輔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暑期課輔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Entwisle、Alexander & Olson(1997)在 Baltimore 進行的 BBS 研究(Baltimore Beginning School Study)發現,不同社經地位的孩童在學期間及暑假後學習進展 速率是有差別的,在學期當中,社經地位對學習進展速率的影響不大,但在漫長 的暑假過後,社經地位的高低,成為影響學業成就滑落多寡的主要因素,亦即,

社經地位的高低與其學業成就滑落的多寡比例成反比。這樣的結果顯示,不同社 經地位學童,在進入教育系統後,在學業上反映社會階層再製的因素之一,可能 是暑假期間,學童學業成就落差的逐年累加而形成的差距(王麗雲、游錦雲,

2005)。

針對學生在暑假期間的學習停損,美國全年制學校將暑假亦納入學制中,希 望能減低學生因為漫長假期而引起在學期中已習得、卻因漫長假期而退步之情 形,也就是說,利用暑假這段時間進行補教教學的介入,或許是弭平貧富或城鄉 學生差距,最好的時機。

一、學業低成就學生的夏季失落(Summer loss)現象

教育社會學對教育制度與社會結構的關聯,一直存有功能學派與衝突理論兩 派不同的看法,衝突派學者認為學校是維持社會中不平等及階層再制的一個機 制,而功能派學者則認為公立學校是一個墮落中的系統。如此看來,不管那一個

嘉琳,2001;王麗雲、游錦雲,2005)。

不同於左右兩派對學校功能的悲觀看法,Entwisle、Alexander & Olson(1997)

在 BBS 研究中對學校卻抱持著正向的期待,該研究指出,低社經地位學童成績 的落後,不是學校對弱勢兒童沒有功能,而是暑假太長,學校應有的功能在暑假 無法對弱勢兒童發揮影響力。

漫長假期在不同社經地位孩童身上造成不同學習速率的差距,使得學生在新 學期一開始就有頗大的學習落差,這樣的現象稱之為夏季失落(Summer loss),

而一年又一年夏季失落結果的累積,最終亦將與孩童的學習結果與其所擁有的社 會、文化資本相當,而形成社會階層的縮影。這個結果對弱勢兒童低成就的問題 有重大的實務上的啟示:不是學校教育不好,而是學校教育不夠,特別是在漫長 的暑假期間。

Borman & Dowling(2006)針對參與暑期學校課程學生,在暑假過後,學業 成就滑落現象的一項長達三年的縱貫研究中發現,參加暑期課程的學生比起未參 與課程的對照組學生,在三項讀寫能力領域測試中的成績皆在平均水準之上,且 優於對照組的表現 70%~80%。該項研究,驗證了 BBS 研究中,夏季失落現象對 低社經家庭學生的閱讀衝擊遠大於高社經地位的學生的情況。是故,暑期課程在 美國越來越受歡迎,在過去二十五年甚至有加倍盛行的趨勢,因為此課程的確能 幫助這些落後的小孩,並預防小孩的夏季失落現象。

陳嘉琳(2001)在檢視台灣國小五年級學童是否也存在的夏季失落的現象的 研究中發現,台灣孩童的確也存在著夏季失落的現象,研究並指出暑期經濟資本 對學童第三次國語及數學兩科的成就測驗分數皆具有顯著的預測力,該研究並針 對研究結果,對行政及教育機關提出設立夏季學校,及改變教學內容及活動等建 議。

上述研究皆肯定暑期課程對學童學業成就的影響是正向的,以下將更進一步 探討,由教育原則來看夏季失落現象對學童學業成就所產生的影響。

二、從教育原則看夏季失落對學童學業成就的影響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鍾敏華(2006)整理國內外研究發現,在諸項有 效的教學原則中,「早期介入」、「高成功率」及「長時密集」是避免低成就孩 童學習無助與馬太效應的關鍵(Stanovich, 1986)。而暑假的設計,正好讓孩童 失去了長時密集學習的機會,在歷經漫長的假期所產生了夏季失落現象後,孩童 隔一個暑假後的成就低落更是可以預見的。

另外,訊息處理論也告訴我們,尚未精熟的知識,若不經由反覆地複習、練 習,很快就會消失不見,而台灣小學的暑假有兩個月之久,在這段時間內,低社 經地位孩童的學習幾乎是停擺的,也就是說,在學期期間孩童必須仰賴練習才能 自動化的知識,在經過兩個月之後,剩下的記憶自然也所剩無幾。

不管是從有效的教學原則,或是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暑期期間持續的學習及 練習,對孩童學業成就的影響都是肯定的,這也點出暑期課輔對學業成就的重要 性。因為不論是 BBS 研究,陳嘉琳(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暑期經驗及其對學 業成就的影響」,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 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之研究,或是 Borman & Dowling(2006)的縱貫研究,皆 明白指出漫長假期對於學童學業成就有負向的影響,愈是低社經地位的孩童,愈 是受漫長假期影響其資源的獲得,而影響學業成就。

曾世杰、楊連祥(2007)針對 Entwisle , Alexander& Olson(1997)亦指出,

不同社經地位的夏季失落現象依年級而定,其中,對低社經地位的中低年級孩童 的影響可能會高於高年級,而逐年孩童夏季失落的現象的累積,將使得同儕間的 差距愈來愈大(Alexander et al., 2001),而這也是本研究將年級定為自變項的主要 依據。另,台東縣 2006 年暑期攜手計畫的執行,剛好給了我們一個機會,檢驗 提供學業成就低落孩童暑假補救教學後,能否改善孩童夏季失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