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本章共分作三節,主要在說明本研究的基本想法,第一節為研究動機和目 的,第二節是由研究動機及目的衍生的問題與假設,第三節則在定義本研究重要 的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轉變,在經濟上,出現了特殊的資源分配情形,大前研一

(2006)提出此一新的分配像「M」字型般地,將原本的社會分成了三部份,左 邊的窮人及右邊的富人變多,而中間原本代表富裕及安定的中產階級卻逐漸在消 失當中。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美國、日本,亦是台灣社會亦已步上後塵(引自 曠文琪,2006)。

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勢將改變許多家庭的社經條件,許多學者預期,這將 進而影響學童的學習表現與學校經驗。英國著名的「曼徹斯特調查」(Manchester Survey)報告書中指出,家庭環境是關係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其重要性幾乎是 兩倍於社區和學校兩項因素的總和(引自陳慶隆,1993)。而陳建州、劉正(2001)

分析 Bourdieu 的文化資本理論之後也指出,高社經地位的家庭享有較多的社會 資源,也持續地將這些資源挹注在子女教育上,而享有豐厚社會資源的孩子,通 常也較能夠精熟且掌握學校裡的課業,其學業成就自然高於社經地位較低,且社 會資源較少的孩子。

台東縣是全台最貧窮的縣市,其家庭可支配所得在94年只有59萬7433元,

全台最少,還不到台北市的一半(行政院主計處,2005)。愈貧窮的家庭,在照 顧日常生活上所需要的開銷就有困難,更遑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再者,台東縣學 生家長大多數務農或打零工,平常無暇兼顧孩子作息及功課,在家裡甚至沒有能 力,或沒有準備書桌等良好的讀書環境,讓孩子溫習功課或寫作業,學生回家後

更無人給予作業指導,導致學業成就低落(台東縣教育局,2006b)。這也難怪歷 年的國中學測,台東國三學生的表現,都是永遠的最後一名(台東縣教育局,

2006a)。

不但台東國中三年級兒童的學測分數遙遙落後於其他縣市的同儕,一個以台 東縣弱勢地區五歲幼兒的研究也顯示,低社經地位的兒童,在剛入學尚未進行過 任何形式的教育之前,其與閱讀相關的認知能力,已遠落後於中高社經地位的學 童(簡淑真、曾世杰,2007)。甘鳳琴(2007)進一步指出,國小學業成績會有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一年級上學期時成就落在最 後10%的兒童,在六年級畢業時,有89%的機會,成績仍然落在最後的10%。同 一篇研究也指出,家長教育程度高者,其子女的學業成就會高於家長教育程度低 者子女的學業成就。這些研究的結果都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對學童教育成就的影 響,高社經地位的學童,因為本身擁有的文化資本也較豐富,其學業成就亦將高 於低社經地位的同儕。

就教育者的立場來看,如果家庭社經條件對兒童的學業成就如此重要,那低 社經家庭出身的孩子怎麼辦?和中高社經的同儕比較起來,他們的學業成就會較 為低落,進而會影響升學及就業的機會。除此,成就低落也可能增加孩子參與犯 罪及其他高危險行為的機會,低成就的孩子也有更可能會去接觸酒精、藥物、香 煙等等違禁品(李介麟,2006),而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推想中,我 們似乎可以見到,這些窮孩子有非常高的可能將複製他們父母親的社會階級。

直覺而言,一個可能將窮孩子劣勢扭轉過來的因素是學校教育,但許多教育 社會學者對學校教育的功能相當悲觀。研究指出學校教育不能促成教育機會均 等,也不能促成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柯林斯,1998),更有極端的學者認為 學校教育只是社會階層再製的幫兇(石淑慧,2001)。但是,最近的幾個研究對 學校的功能較為樂觀,學者認為,低社經家庭學童學業低成就問題,不是因為學 校的教育或教學沒有果效。問題出在暑假──學期中,高社經和低社經兒童在閱

著地高於低社經兒童(Entwisle, Alexander, & Olson, 1997)。這樣的研究給我們兩 個啟示:第一,不是學校沒有用,而是暑假間低社經兒童從學校裡得到的資源中 斷了兩個月(美國),而高社經兒童則仍然可以從家庭得到充足的學習資源,成 就因此拉開;第二,暑假也許是更重要的一個加強教育時機。

在面對家庭功能不彰,教育又不足的情況下,既會使社會付出很高的代價,

則不論從社會成本的觀點,或從人道的觀點,為弱勢的孩子提供更多教育資源,

可能都是一個必要的措施。許多研究指出補救教學的確能夠縮小差距,使低成就 兒童有機會趕上一般兒童水準(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再根據Entwisle, Alexander, & Olson(1997)及王麗雲、游錦雲(2005)的發現,暑假可能是進 行補救教學的最佳時機。

為了縮短國中小學習成就低落學生的學習落差,教育部從 2006 年起推動了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希望能結合退休、經濟弱勢大專院校學生、儲備 教師與現職教師等教學人員,協助原住民、低收入、身心障礙、外籍配偶子女、

失親、單親與隔代教養等學業成就低落之經濟弱勢國中小學生。在學期間或寒暑 假,得到補救教學的機會,以幫助弱勢國中小學生培育出基本的學習能力(教育 部國教司,2006)。

台東縣教育局近年來非常注重弱勢學童的補救教學,2006 年暑假,台東縣 的一些學校,便在教育部的政策及經費支持下,開始有大專生進入校園,為較弱 勢的學童進行二到五週不等的國語及數學加強課程。但是,有政策、有經費、有 大學生進駐國小校園、有兒童接受暑期課業輔導,並不能保證這就會對兒童有實 質的幫助,而這正是檢驗暑期補救教學成效的大好機會。

因為參與本研究的暑期大專生教學以國語文為主,主要是在識字、注音及閱 讀三方面進行教學,研究者將針對參與攜手計畫的實驗組,及未參與攜手計畫的 對照組學校,進行語文能力前後測的比較分析,以探究暑假期間密集的補救教學

(以下稱暑期課輔)能否提昇弱勢學生上述三項語文能力?又參與暑期課輔的執 行對不同年級弱勢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如何?另外,本研究亦將討論不同社經地

位之對照組學生,在經歷一個暑假之後,在語文能力方面是否存在夏季失落的現 象。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暑期課輔及年級別對弱勢學生識字量的影響。

二、瞭解暑期課輔及年級別對弱勢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

三、瞭解參與暑期課輔對低年級學生注音符號能力的影響。

四、瞭解不同社經地位之對照組學生在識字量上的變化情形。

五、瞭解不同社經地位之對照組學生在閱讀理解上的變化情形。

六、瞭解不同社經地位之對照組學生在注音符號能力上的變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