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服務品質

一步贏得消費者的支持。對消費者而言,品牌知名度效益主要在於 便利性、讓購買者取得大量比較的資訊、互動與利即的溝通。

銷售者利益為建立顧客關係的有利工具、增加銷售速度與效率、降低 行銷成本、提供更大的彈性,讓行銷人員持續調整提案與計畫。

彭建彰、呂旺坤(2011)指出品牌對企業的效能為、產品的辨識方 式、獲得法律保障產品的特徵、獲得消費者青睞的符號、競爭優勢的 來源、財務收益的來源、賦予產品特定的聯想方式。

Park et al (1986)指出的分類方法,將品牌形象區分為功能性 形象,象徵性形象、經驗形象等三種類型,探討銀行業品牌形象的內 涵。定將功能性形象定義為購買金融產品所獲得實質利益的程度;將 象徵形象定義為銀行顧客購買金融產品及接受服務所獲得利益的程 度;將經驗形象定義為銀行顧客購買金融產品及接受服務感受滿足的 程度。

第二節 服務品質

Gronroos (1990)定義服務(service)為「一項或一系列具有或多 或少無形(intangible) 本質的活動。該活動通常,但不一定發生於 顧客與服務人員、實體環境以及/或服務系統的互動之中,並未提供 來做為顧客問題的解決方案」。住客在旅館櫃檯辦理結帳手續,就與 櫃檯發生互動行為,也就產生了櫃檯人員的結帳服務;若住客利用客

9

房電腦進行快速結帳手續(fast check-out),就與服務系統發生互動 行為,也就產生了網路結帳服務。

Lovelock and Wirtz (2004)定義服務為由一方提供另一方的某 一種行為或表現。雖然在行動過程中可能某項實體產品相連結,但是 行動表現是可轉移的,且常是無形的,通常不會導致任何生產因素所 有權的問題。另外,也有定義服務為一種經濟活動,可謂顧客在特定 的時間和地點,藉由產出服務接受者所欲求的改變為顧客創造價值和 提供利益。

表 2-2-1 服務與實體物品間之差異

實體物品 服務

有形的 無形的

同質的 異質的

生產和分配與消費分開 生產、分配和消費同時發生

一件物品 一項活動或過程

核心價值由工廠產出 核心價值由買者與賣者的互動中 產出

顧客一般不參與生產過程 顧客參與生產過程

可存儲 不可儲存

所有權移轉 無所有權轉移

10

資料來源:Gronroos (1990)

林建煌(2012)服務是某方面提供給另一方的經濟行為。這種經濟 行為是透過其行動與表現,來對接受者或是其所有物和財產,達成某 種所期待的成果。接受服務的顧客則付出金錢、時間,與精力,而預 期經由產品、勞力、專業技能、設備、網路,以及系統的接觸來獲得 價值。通常,顧客購買服務的重點不在取得實體物品的所有權,而往 往是在於追求一種無形的感受或效益。

林建煌(2012)由於服務商品所具有的特性,因此服務行銷必須採 用和傳統行銷所不同的行銷組合。服務行銷的行銷組合除了包含傳統 的 4Ps:產品(Product)、定價(Price)、通路(Place),和推廣

(Promotion)外,根據前述的服務特性,還必須將傳統的 4Ps 加以延 伸,以包括另外三個 P:程序(Process)、實體場景(Physical

Evidence),和人員(People)。

Parasuraman 等學者(1985)以銀行業、信用卡業、電信業及設 備維修業等四種服務業為實證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消費者對 於四種不同的服務業別存有共 同知覺品質構面,並提出服務品質的 概念性模式,稱為 PZB 模式,如圖 2-2-1 所示。 此模式由五個服務 品質缺口 ( gap ) 所形成,將這些差距分述如下:

11

圖 2-1-1 PZB 服務品質概念模式圖

資料來源 Parasuraman,Zeithaml and Berry(1985)

12

缺口 1 :消費者期望的服務與管理者認知的缺口

是指服務業的管理者對消費者期望的服務品質認知有所差異,亦即消 費者的需求認知未被瞭解。所以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品質觀念自然不能 滿足消費者,進而影響消費者事後對服務品質的認知。

缺口 2 :管理者對顧客期望的認知與服務品質規格的缺口

即使服務業者認知到消費者所需要的服務品質,但會因為受到公司內 部資源不足、市場條件的限制或是管理當局的疏忽,使得服務業者不 一定能提供符合消費者所期望的服務品質。

缺口 3:服務品質規格與服務的傳送缺口

縱然服務業者已詳定了合乎消費者需求的服務品質規格,但在服務的 傳遞過程中當會因為服務人員與消費者同時參與,產生許多不確定因 素,讓服務品質水準難以標準化的控制,且難以符合服務品質的規格 進而產生服務傳送間的差距。

缺口 4 :服務傳送與顧客的外部溝通缺口

服務業者對外的廣告或其它外部溝通工具的使用,常會影響消費者對 服務品質的期望。因此服務業者在做溝通活動時,不可誇大不實,以 免造成消費者期望過高,影響費者對該公司服務品質的認知。

13

缺口 5 :期望的服務與知覺的服務此缺口表示顧客消費後對服務知 覺大於消費前對服務的期望,則顧客對服務品質感到滿意;顧客消費 前對服務的期望大於消費後對服務知覺,則會降低顧客

對服務水準的評價。

根據上述可以得知,要能夠達到顧客滿意的服務品質,必須努力 縮小缺口五的差距,因為顧客對期望服務與知覺服務兩者間的差距,

決定了顧客是否對公司的服務品 質感到滿意度。

Parasuaraman,Zeithaml &Berry (1985)所提出的十項衡量購面,

最為廣泛使用討論,這十項衡量構面分為:有形性(Tangibles)、可靠 性(Reliability)、回應性(Responsiveness)、信賴性(Credibility)、

禮貌性(Courtesy)、溝通性(Communication)、勝任性(Competence)、

安全性(Security)、接近性(Access)、瞭解性(Understanding)。

14

表 2-2-2 顧客用於評估服務品質的本質構面

項次 項目 說明

構面一 有形行 實體設施、設備、人員或傳播物件的外 觀

構面二 可靠性 可靠的和準確的執行所承諾服務的能 力

構面三 反應行 幫助顧客和提供即時服務的意願 構面四 勝任性 員工具有執行服務所需的技術和知識 構面五 禮貌性 服務人員的禮貌、友善、細心和友善 構面六 信用性 良好聲譽、誠懇、值得信賴及服務保證 構面七 安全性 免於危險、風險或疑慮

構面八 易接近性 易和服務人員接觸

構面九 溝通性 傾聽顧客投訴、使用顧客熟悉語言溝通 構面十 瞭解性 努力了解顧客及其需要

資料來源:Parasuaraman,Zeithaml &Berry (1985)

基 於 先 前 焦 點 群 體 的 研 究 (Parasuraman et al., 1985) , Parasuraman et al. (1988)進一步發展了 22 個問項的 SERVQUAL 服 務品質衡量模式,此模式可以運用到不同的服務產業、甚至組織內部 的環境。Parasuraman et al. (1988)更發現,不論是什麼樣的服務

15

(Tangibles)

1.有現代化設備。

2.實體設施具有吸引人的地方。

3.員工應有整潔的服裝和外表 4.各項設施和所提供的服務相符合 構面二 可靠性

(Reliability)

5.公司對您的承諾,都能適時完成。

(Responsiveness)

10.何時提供服務部會精確地告知顧客。

11.無法從員工那迅速得到服務。

12.員工並非總是願意幫助顧客

13.員工因為忙碌無法即刻提供服務,回

16

應顧客需求。

構面四 確實性

(Assurance)

14.可信任公司服務的員工。

15.和服務人員接洽時有安全感。

16.員工有禮貌

17.公司員工能能夠得到上司的支持做 好工作。

構面五 關懷性(Empathy) 18.不會針對個別顧客提供個別考量。

19.公司員工沒有提供顧客個別的服務。

20.員工不瞭解您的需求。

21.沒有將您最佳的利益放在心上。

22.提供服務的時間未符合顧客的需求。

資料來源:Parasuaraman,Zeithaml &Berry(1988)

本研究依據 Parasuaraman,Zeithaml and Berry(1988)所發展出 來的「PZB 修正服務品質觀念行模式」之服務品質五個衡量構面為依 據,包括(1)有形性、(2)可靠性、(3)回應性、(4)確實性、(5)關懷 性,作為本研究於服務品質的衡量構面。

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