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西方國家所沒有的。同時,本文也透過中國審計市場特殊的結構,重新檢視公司 重編情況以及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如何影響審計公費,為過去所未有之研究,其結 果可補充過去文獻之不足,其中財務報表執行重編年度以及重編後次一年度,都 未能發現重編對審計公費的影響,是未來可以再深入探討的。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中最主要的限制係為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公費資訊揭露的品質以及未 揭露公費的問題。由於部分中國上市公司並未依照法律規定揭露審計公費資訊

(例如:部分同時發行A股與B股的公司,並未分別揭露A股與B股之審計公費;

未清楚分別揭露財務報表審計公費及其他服務公費、差旅費;未清楚列示前後年 度公費多寡的比較),甚至有多數上市公司未揭露審計公費,本文僅能就可取得 之資訊進行分析,無法排除實證結果可能受到未揭露審計公費資訊,或者部分審 計公費資訊揭露不實公司之影響。另外,在重編的相關資料方面,目前我國的資 料庫也仍有所不足,例如關於重編的原因、重編為主動或被動等質性的資料,以 及審計委員會中是否具備專家的揭露,也都有待未來建立。

此外,本研究以中國上市A 股企業為研究對象,A股為中國境內人民投資之 標的,也包含甚高比率的國有企業。在A股之審計市場中,Big 4市場佔有率遠低 於歐美國家,且由於歷史背景、經濟政治環境等因素,存在部分區域性事務所,

雖規模不大,但在當地卻擁有接近壟斷之地位。由於中國大陸的審計市場具有上 述的特色,因此使得本文之結論未必能適用於審計市場發展歷史悠久、市場自由 競爭且法律責任較高之歐美國家或其他已開發的國家。

三、 未來研究之建議

過去對於影響審計公費的因素多為客戶的某些特性,例如客戶規模、客戶複 雜度、客戶產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聲譽品牌為主,對後續以中國資本市 場為對象之研究而言,透過本研究實證結果可知,重編以及審計委員會的設置對 審計公費的影響,因此未來相關中國研究衡量審計公費時,應該要思考其他更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元性的影響因素,包括委員會的有效性、重編的原因等其它更能夠表彰客戶以及 事務所特性的變數,另外,也可針對執行重編年度、重編過後次一年度,重編對 審計公費的影響作更深入探討。透過本文實證結果,可以讓市場投資者或是債權 人,能更加瞭解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公費的決定因素,尤其是在重編事件對審計公 費的影響。而在政府機關方面,就監管的角度而言,本文實證結果除了可幫助其 瞭解審計公費決定模式以及重編的影響,進一步可針對支付異常審計公費的企業 及重編公司進行監督,另外在預防方面更要重視各公司的公司治理,加強審計委 員會的設立,並促進其有效運作,以提升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之品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附錄

附錄一:中國註冊會計師制度發展簡史

年度 內容

1918 中國註冊會計師制度正式誕生:

 北洋軍閥政府農商部頒布「會計師暫行章程」。

 於北京成立中國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正則會計師事務所。

1927 民國政府頒布「會計師註冊章程」,規定會計師由財政部管轄。

1929 會計師改由工商部管轄,並頒布「會計師章程」及「會計師條例」。 1935 政府重新修訂「會計師條例」,並將會計師改由實業部管轄。

1956 計畫經濟建立,使註冊會計師失去了原有的服務對象,會計師事務所自動解散,註冊會計師制度消失。

1978 中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由計畫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邁進。

1980 財政部發布「關於成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自始註冊會計師制度開始重建。

公布「會計師事務所設置辦法」。

1981 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必須掛靠在政府單位或教育單位下。

1986 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會計師條例」,確立了註冊會計師行業的法律地位。

1988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成立,隸屬於審計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1992 「中國註冊審計師協會」成立,隸屬於審計署26

1993 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會計師法」27,並於 1994 年 1 月 1 日實施。

 頒布「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要求股份有限公司於股票發行時、申請上市及上市後皆須提供註冊會計師簽字 的審計報告。

1995 發布第一批中國註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結束中國沒有審計制度的歷史。

1996 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與「中國註冊審計師協會」合併,組成新的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

 發布第二批中國註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及相關基本準則28

 公布「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管理暫行辦法」。

1997 公布「中國註冊會計師執業道德基本準則」。 1998  發布第三批獨立審計準則。

 推行脫鉤改制政策,所有事務所應在 1999 年前完成。

 公布「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審批辦法」,資本額至少 30 萬。

 公布「違反會計師法處罰暫行辦法」。

2001  發布第四批獨立審計準則,至此初步建立獨立審計準則框架。

 公布「註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年檢辦法」,若未符合資格者,將撤銷簽證許可。

26 審計署係於 1982 年從財政部分離出來,負責國務院各部門、各級地方政府等之審計工作。

27 同時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會計師條例」。

28 包括註冊會計師執業道德規範、註冊會計師質量控制準則及註冊會計師後續教育準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 公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資訊披露規範問答第 6 號-支付會計師事務所報酬及其批露」。

2002  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應於年報中揭露審計機構為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的連續年限。

 中註協針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問題提出一系列監管措施,例如:「中國註冊會計師執業道的規範指導意見」中專設一章

「接受前任註冊會計師的審計業務」來規範發生會計師變更時前後任註冊會計師的行為。

 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經貿委發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正式引入審計委員會制度。

2003  頒布「關於證券期貨審計業務簽字註冊會計師定期轉換的規定」要求會計師不得連續簽證超過五年,須定期輪調(所內)。

 中註協開始在網站上公布營收百大的會計師事務所。

2004 發布「會計師事務所執業品質檢查制度(詴行)」。

2006 中註協推動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制度,進行百大事務所的排行。

2007  發布「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關於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走出去的意見」。

 發布「關於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大幅提高對於簽證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之要求。

 發布「關於不再實施特定上市公司特殊審計要求的通知」,取消特定上市公司實施特殊審計的規則,同時還廢止了 25 項(條)涉及金融類公司境內外審計差異的相關規則。

2008 推動註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資訊披露制度,要求事務所在中註協網站上揭露事務所背景、分所分佈、近三年是否受到 懲戒或嘉獎,以及與國外事務所結盟情形外等。

資料來源:http://www.hongen.com/proedu/kjkz/zckjs/hyzl/html/zd032481.htm及林嬋娟、林孝倫,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品牌與競爭程度對審計公費之影響:中國之實證,會計評論,

第49期,頁35-72。

附錄二: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編資訊披露制度相關法律規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發佈時間 生效時間 發布者 法律規範名稱

1993.4.22 1993.4.22 國務院 「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1993.6.12 1993.6.12 證監會 「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資訊披露實施細則(詴行)」

1998.6.25 1999.1.1 財政部 「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

1999.10.10 1999.10.10 證監會 「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財務資訊披露品質的通知」

2000.12.29 2001.1.1 財政部 「企業會計制度」(2001)第 10 章:會計調整第三部分:會計差錯更正 2001.1.18 2001.1.1 財政部 「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修訂版)

2003.12.1 2003.12.1 證監會 「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資訊披露編報規則第 19 號—財務資訊的更正及相關披露」

2004.1.6 2004.1.6 證監會 「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財務資訊披露品質的通知」

2005.10.27 2006.1.1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005.10.27 2006.1.1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2006.2.15 2007.1.1 財政部 「企業會計準則第 28 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

2007.1.30 2007.1.30 證監會 「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管理辦法」

資料來源:李常青等,2008,上市公司會計資訊披露品質研究—基於年報重述視角。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8 (Spring): 103-126.

Allen, F., J. Qian, and M. Qian. 2005.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7 (July): 57-116.

Allen T. Craswell and Jere R. Francis. Pricing Initial Audit Engagements: A Test of Competing Herori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4 (April): 201–216.

Bedard, J. C., and K. M. Johnstone. 2004. Earnings manipulation risk, corporate governance risk, and auditors’ planning and pricing decision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9 (2): 277–304.

Callen, J. L., J. Livnat, and D. Segal. 2006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Are they always bad news for investors? Journal of Investing15 (3):57-68

Chen, C., S. Chen, and X. Su. 2001. Profitability Regul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 Evidence from China.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 (Autumn): 9-30.

Chen, J. P., X. Su, and X. Wu. 2007.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Big 5 pricing:

vidence form China’s binary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42: 1-24.

Chow, C. W., J. L. Ho, and P. L. L. Mo. 2006. Toward understanding Chinese auditors’ structuring of audit approaches, client acceptance decisions, risk assessment, and stringency of imposed reporting standard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 5: 1-23.

Simon, D. T. , S. Teo ,and G. Trompeter.199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rket for auditor services in Hong Kong,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7(3):234-240

DeFond, M. L., T. J. Wong, and S. Li. 2000. 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 independence on 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8 (December): 269-305.

Feldmann, D. A. , J. R. William, and J. A. Mohammad. 2009. Financial restatements, audit fee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FO turnover.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8 (May):205-223.

Fan, J. P. H., and T. J. Wong. 2005. Do external auditors perform a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3 (Spring): 35-72.

Krishnan, G. V. ,G. Visvanathan. 2009. Do auditors Price Audit Committee's Expertise? The Case of Accounting versus Nonaccounting Financial Exper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 Auditing & Finance 24(1) (May):115-144.

Francis, J. R. ,and D. T. Simon. 1987. A test of auditing pricing in the small-client segment of the U.S. audit market. The Accounting Review 43 (January):145-157.

in, Z. J. . Auditor’s responsibility and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China.

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17: 167-190.

DeAngelo, L. E. 1981.Auditor independence , lowing balling, and disclosure reg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3 (August):113-127.

Raghunandan, K., and D. V. Rama. 2006. SOX section 404 material weakness disclosures and audit fee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5 (1):

99–114.

Simunic, D. A.1980.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8(1) (Spring): 161-190.

Turpen , R. A. . 99 . ifferential pricing of auditors’ initial engagements: further evidence . Auditing :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9 (Spring):60-76.

Simunic, D. A., and M. T. Stein. 1996.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 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