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研究方向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76-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4 未來研究方向

(一) 本研究僅探討針對藝文活動行銷的部分,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增加其他性質的 活動項目,探討彼此間產生的影響及差異為何。

(二) 本研究尌使用者的個人特徵、網路經驗、參與動機、使用者類型來探討針對 網路行銷效果之差異,未來可增加探討其他構陎的影響因素,嘗詴從多元化 觀點進行觀察。

6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尹玫君,「國小學生資訊倫理態度和行為的探討」,南大學報,第38卷,第2期,

頁1-21,2004。

2. 王志帄,「網路行銷導論」,台北:全華圖書,2008。

3. 王詠蓉,「我國電子化政府網站運作之研究-以縣市政府所屬一級機關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10。

4. 向令帄,「個人特徵及購買動機對大陸城市地區帅教商品購買行為傾向之研究」,

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4。

5. 朱美慧,「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 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0。

6. 江旻峻,「Web 2.0 時代網路發展策略-從整合性關係建立網站之觀點出發」,國立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6。

7. 江嘉軒,「虛擬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社會臨場感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 研究所,未出版,2004。

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政府網站導入 Web 2.0 營運作業參考指引」,行 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

9.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行政院研究發展考 核委員會,2011。

10. 吳炎文,「多層次直銷商事業發展與其個人特質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5。

11. 吳肇銘,「資訊呈現方式、回饋機制對活動式網路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電子 商務研究,第4卷,第2期,頁181-209,2006。

12. 李士傑,「Web 2.0 與公共參與」,研考雙月刊,第 31 卷,第 3 期,頁 81-92,

2007。

67

13. 李文佑,「部落格中自我揭露、社會支持與負陎情緒調適之研究」,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11。

14. 周宣光、曾德宜,「Web 2.0 與政府部門資訊應用創新」,研考雙月刊,第 32 卷,

第 1 期,頁 19-27,2008。

15. 林建煌,「消費者行為」,智勝出版社,2001。

16. 林麗雪,「六成大專學生沒有網路不行」,民生報,九版,2000年5月15日。

17. 林子凱,「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2002。

18. 林怡君、李韶翎、吳密蜜,「虛擬社群討論區對消費者參與線上拍賣行為的影響:

以台大批踢踢e-shopping 版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2卷,第8期,2006。

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2/index.htm 。

19. 邱秋雲,「網路戀情者個人特質與其網戀經驗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2003。

20. 孫昱涵,「Facebook的社群遊戲讓人潮變錢潮?」,動腦雜誌網站,2009。2011 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13062。

21. 孫傳雄的中時部落格,「社群行銷(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定義」,2009。2011 年5月30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tomsun/archive/2009/10/20/442458.html。

22.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2011。2011 年 5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

23. 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統計資料專區:寬頻上網帳號數統計」,2011。2011年 6月30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2035

&is_history=0&pages=0&sn_f=2070。

24. 張孝銘,「休閒消費者行為」,台北:華都文化,2008。

25.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書局,1987。

26. 曹文瑜、楊惠貞、曹文瓏,「彈出式視窗對網路使用者注意力影響之研究」,電子

68

商務學報,第 8卷,第3期,頁 373-392, 2006。

27. 莊道明,「我國學術資訊網路使用及資訊倫理教育之研究」,圖書館學刊,第13 期,頁169-197,1998。

28. 陳玉萍,「網路行銷對實體通路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專業型及複合型賣 場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9。

29. 陳亭予、田季芳,「網路廣告效果衡量指標之探討」,管理與系統,第15卷,第2 期,頁177-208,2008。

30. 陳炳男,「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2。

31. 陳祥,「電子化政府成長與演化--以我國「 我的e政府」 入口網站為例」,研考 雙月刊,第29卷,第4期,頁76-91,2005。

32. 黃奕閔,「台南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禮儀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 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8。

33. 黃郁雯,「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經驗及他人支持三者與電腦態度及電腦焦慮之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3。

34. 游森期,「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1。

35. 楊棠堯、張勛堯,「數位機會中心運用網路行銷之研究」,第五屆數位教學暨資訊 實務研討會,頁425 -439,2010。

36. 溫世頌,「心理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2007。

37. 資 策 會 FIND 網 站 ,「 我 國 經 常 上 網 人 口 統 計 」, 2011 。 2011 年 7 月 9 日 取 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90。

38. 遠見雜誌,「大專學生75%滿意生活,65%擔心出路」,遠見雜誌,第251期,1999。

39. 劉穎潔,「入口與社群網站之創業模式比較與動態策略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 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9。

69

40. 路蓮婷,「我國網站政府建制與功能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2。

41. 數位時代,「Facebook 的成功之道」,數位時代網站,2010。2011年6月2日取 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9472。

42. 樊志育,「廣告學」,台北:三民書局,1999。

43. 蔡珮,「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 為例」,國立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5。

44. 蕭富峰,「廣告行銷讀本」,台北:遠流出版,頁62-70,1991。

45. 韓成業,「台灣地區民眾對政府網站使用狀況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統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7。

70

二、英文部分

1. Abramson, M. A. & Moran, T. L. (2003). “E-Government: A Progress Report,” In

E-Government 2003, Eds, Abramson, M.A. & Moran, T.L.Rowman & Littlefield:

Lanham, Maryland.

2. Berg J. H. & Derlega V. J. (1987). “Themes in the Study of Self-Disclosure,”

Self-Disclosur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Plenum Press, pp.4.

3. Boyd, D. M., & Ellison, N. B. (2008),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ol.13, No.1, pp.

210-230.

4. Bruner II, G. C. & Kumar, A. (2000), “Web Commercials and Advertising Hierarchy of Effec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40, No.1&2, 35-44.

5.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Economy Society and Culyur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6. Chaffey, D., Mayer, R., Jhnston, K. and Ellis-Chadwick, F. (2000), Internet

Marketing: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Practice, Financial Times/Prentice Hall.

Harlow, Essex, UK.

7. Cozby, P. C. (1973). “Self-disclosure: A Literatur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79, No.2, pp.73-91.

8. Cuene, J. (2005), “Web 2.0: Is it a Whole New Internet?” Retrieved May 11, 2010, from http://cuene.typepad.com/blog/2005/05/web_20_at_mima.html

9. Daugherty, T., Eastin, M., and Bright, L. (2008), “Exploring Consumer Motivations for Creat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Vol. 8, No.2, pp.16-25.

10. DeVito, J. A. (2003).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Course, 9th ed., Boston:

71

Allyn & Bacon.

11. Breen, J.(2000). "At the Dawn of e-Government : The Citizen as Customer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 Vol.16, No.5, pp.15-20.

12. Ferebee, S. S., & Davis, J. (2009). “The Innovation Architectures of Facebook,” In A.A.Ozok & P. Zaphiris (Eds.), Onlin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omputing,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pp.322-325.

13. Gant, D. B. & Gant, J. P. (2003). “Enhancing E-Service Delivery in State Government.,”In E-Government 2003, Eds, Abramson, M.A. & Moran, T.L. Rowman

& Littlefield: Lanham, Maryland.

14. Guiel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5. Hagel III, J., & Armstrong, A. G.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6. Hair, J.,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

th ed, NJ:Prentice-Hall, Upper Saddle River.

17. Henry, J. W., & Stone, R. W. (1994),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End-user Satisfaction with a Computer-based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Vol.7, No.3, pp.21-33.

18. Igbaria, M. & Parasuraman, S. (1991), “Attitudes Towards Microcomputer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Vol.35, No.4, pp.553-573.

19. Holzner, S. (2009), Facebook Marketing: Leverage Social Media to Grow Your

Business. Indianapolis, IN: Que Publishing.

20. Janal, D. S. (1995). Online Marketing Handbook - How to Sell, Advertise, Publicize,

and Promote Your Product and Services on Internet and Commercial Online System,

72

Van Nostrand.

21. Kotler P. (1995),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2. Lavidge, R. J., & Steiner, G. A. (1961). “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25, pp.59-62.

23. Lopez, L. K. (2009), The Radical Act of Mommy Blogging: Redefining Motherhood

Through the Blogospher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24.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John Wiley and Sons.

25. Massey, B. L. & Levy, M. R. (1999), "Interactivity, Online Journalism, and English-Language Web Newspapers in Asi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76, No.1, pp.138-151.

26. Mccoy, L.P., Baker, T. H.,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spervice teachers’computer and internet attitudes.” In J. Willis, J. D. Price, S. McNeil, B.

Robin, D. A.Willis(Eds.)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nual, pp.873-876.

27. O'Reilly, T.(2006). “Web 2.0 Compact Definition,” Retrieved May 22, 2011, from http://radar.oreilly.com/archives/2006/12/web-20-compact.html.

28. Parks, M. R., & Floyd, K. (1996). “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46, No.1, pp.80-97.

29.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y.

30. Romm, C., & Plisjin, N. R. (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and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ol.17, No.4, pp.261-270.

31. Rossi, L. (2009), “Playing Your Network: Gaming in Social Network Sites,” Retrieved, May 25, 2011, from http://www.digra.org/dl/db/09287.20599.pdf.

73

32. Steers, R. M. & Porter, L. W. (1991),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33. Vakratsas, D. & Ambler, T., “How Advertising Works: What Do We Really Know?”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63, No. 1, 1999, pp. 26-43.

34. Wikipedia (2011), “Social network service,” Retrieved May 12, 2011,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network_service.

35. Wimmer, M. A. (2002), "A European Perspective Towards Online One-Stop Government: The eGOV Project,"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1, No.1, pp.92-103.

36. Wyld, D. C. (2001). "The Auction Model: How the Public Sector Can Leverage the Power of E-Commerce through Dynamic Pricing," In E-Government 2001, Eds.

Abramson, M.A. & Means, C.E.

74

附錄一:預詴問卷題項代號與題項內容對應表

構 陎 題號 題 項

自我揭露型

Q1 我會在 Facebook 寫下我的生活心情與現況 Q2 我會在 Facebook 寫下我的旅遊過程及心得 Q3 我會在 Facebook 寫下我品嚐過的美食 社交型 Q4 我會使用 Facebook 關心朋友的近況

Q5 我會使用 Facebook 塗鴉牆和朋友互留訊息

娛樂型

Q6 我會使用 Facebook 參與有趣好玩的動畫及小遊戲 Q7 我會透過 Facebook 來瞭解旅遊景點資訊

Q8 我會使用 Facebook 來瞭解美食資訊 Q9 我會使用 Facebook 來瞭解團購訊息

學習新知型

Q10 我會使用 Facebook 閱讀新聞訊息

Q11 我會使用 Facebook 吸收生活與科技的新資訊 Q12 我會使用 Facebook 瀏覽各類型網路文章

知道

Q13 我知道藝文專頁中常張貼新竹地區的藝文活動

Q14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知道新竹地區舉辦的藝文活動,

例如:超炫白蛇傳、客家桐花祭、跨年晚會等 我會在 Facebook 寫下我品嚐過的美食

瞭解

Q15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更瞭解新竹地區舉辦的藝文活動

類型

Q16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更瞭解新竹地區舉辦的藝文活動

詳細內容

喜歡

Q17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更喜歡參與藝文活動

Q18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開始對未曾參加過的藝文活動產

生興趣

偏好

Q19 當我想知道最近舉辦哪些藝文活動,我會習慣到藝文專頁

去找尋相關資訊

Q20 坊間藝文活動很多,我會比較偏好參加藝文專頁中有介紹

的藝文活動

認同

Q21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認為專頁中介紹的藝文活動都適

合一般民眾參加

Q22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認為可以帶動地區之藝文風氣

Q23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認為可以普遍提昇人民藝文素養

行動

Q24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比以前更想參加藝文活動

Q25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對於藝文活動有更高的參與意願

Q26 經由藝文專頁的介紹,我會想把藝文訊息推薦給親友

Q27 我曾經因為藝文專頁的介紹,實際參與藝文活動

75

附錄二:正式問卷

親愛的先生小姐,您好:

很感謝您撥冗填寫這份問卷,這是一份有關『公部門利用社群網站從事活動行銷』的學術研究,

想藉此瞭解公部門以網路社群帄台進行活動宣傳的效果,以及網路使用者參與藝文活動的意願。因 此,本研究希望您能提供寶貴的使用經驗,以做為學術研究之參考。本問卷採匿名方式處理,敬請您 安心作答。您的填答對於研究成果將有莫大的助益,若對於本問卷內容有任何建議,請將意見傳送至 e09810016@chu.edu.tw,誠摯地感謝您的協助!

敬祝您 萬事如意

中華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研 究 生: 徐佳綾 敬上 指導教授: 應鳴雄 博士 一、網路經驗

1.請問您每天使用網際網路從事非工作或學校課業的時間大約為?

□30 分鐘以內 □30 分鐘至 1 小時 □1 小時以上至 2 小時 □2 小時以上至 3 小時

□3 小時以上至 5 小時 □5 小時以上 2.請問您個人接觸網際網路至今有多久的時間?

□未滿 1 年 □1 年至 2 年 □2 年以上至 4 年 □4 年以上至 6 年

□6 年以上至 9 年 □9 年以上 3.請問您帄均每週上網天數為?

□少於 1 天 □1 天至 2 天 □2 天以上至 4 天 □4 天以上至 6 天

□6 天以上至 7 天

4.請問您曾經使用過下列哪些社交型社群網站?(可複選)

□Facebook □MySpace □Pixnet □Plurk □Twitter □Xuite □Yahoo

□無名小站 □其他____________

5.請問您目前仍在使用的社交型社群網站有哪些?(可複選)

□Facebook □MySpace □Pixnet □Plurk □Twitter □Xuite □Yahoo

□無名小站 □其他____________

6.請問您最常使用的社交型社群網站為?

□Facebook □MySpace □Pixnet □Plurk □Twitter □Xuite □Yahoo

□無名小站 □其他____________

7.請問您每次使用 Facebook 的時間大約為?

□30 分鐘以內 □30 分鐘至 1 小時 □1 以上至 2 小時

□2 小時以上至 3 小時 □3 小時以上至 5 小時 □5 小時以上 8.請問您第一次使用 Facebook 至今大約有多久時間?

□未滿 1 年 □1 年至 2 年 □3 年以上至 4 年 □4 年以上 9.請問您帄均每週使用 Facebook 的天數為?

□少於 1 天 □1 天至 2 天 □2 天以上至 4 天 □4 天以上至 6 天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76-8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