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

壹、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

東排灣族的社會制度是階級制度,是一個有階層的社會,一般來說它是 頭目階級(mamatjaniljan)、世族階級(pualu)、平民階級(antitan)三類。

頭目與平民依出身分得差異,享有不同的義務和權利。其次,傳統祭儀一般 可分為生命儀禮與歲時祭儀兩種,而排灣族除了前 述兩種祭儀外,另還有 每五年舉辦一次的盛大祭典-五年祭(maljeveq 以及帶有點醫療性質的相關 祭儀以及其他祭儀,如表 2-3、2-4,其相關文獻研究彙整如表 2-5。

表2-3:排灣族祭儀分類一覽表

祭儀名稱 時間 內容

農事祭儀(歲時祭儀) 固定 以小米生長週期為主的祭儀。

生命儀禮 個人之成長階段 個人從出生、兒童、青少年、成婚到死亡的 祭儀。

治病祭儀(醫療性質) 不定時 個人有生理和非生理的疾病時做的祭儀。

五年祭 固定 綜合農事、狩獵、家屋及個人命運祈求等做 的祭儀。

其他祭儀 不定時 防止傳染疾病及農作物之病蟲害等祭儀。

資料來源:許功明 1994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

表2-4:排灣族生命儀禮一覽表

階段 祭儀名稱 備註

懷孕、出生到成長

安胎祭儀(palisi tua mavungelai)

安產祭儀(palisi tua papualjak)

嬰兒出生儀禮(pucemer)

催出奶汁祭儀(pucevulj tua tutu)

嬰兒命名禮(papu ngadan)

稟告原家禮(pa tjumalj)

成為人的儀禮(seman caucau)

小孩成長禮(seman vuruvurung)

18

表 2-4(續)

青少年到成年

升青年的祭儀(成年禮)(paceqeljap

結束禮儀祭(patjeringau) 在成年禮後舉行,結束嬰 兒時期至青年階段所有 少女戴花儀式(pa piayan) 儀禮。

男子服兵役前祭(papu luqem)

男子服兵役歸來祭儀(pacevung)

男子送女友木材禮(papu liva)

婚禮

問(求)婚 訂婚

結婚

喪禮

善死者之喪葬祭儀 可再細分 10 步驟進行 惡死者之喪葬祭儀 可區 分為 意外死 亡與

過失 致死 兩種類型。

資料來源:譚昌國 2007 排灣族。

根據宮本延人所著《台灣排灣族的五年祭》一文中(張迅齊譯,1977:62)

,宮本引述馬淵東一稍早的調查謂,十九世紀末,大竹高溪沿岸的排灣族部 落皆進行五年祭,這些部落包括talilik(大谷社)、tjuaqaw(托狗社)、kuvaleng(

姑仔崙)、qetsaking(加津林社)、tjuachuqu(大竹高社)、djaqup(愛國埔社)、patsavan(

大鳥社)等」。1tjuaqau(托狗社)是由大武山經過puljti社、kaviyangan社、kuljaljau 社後往東的tjarhirhi(大谷社)等社後到達此地。古野清人(葉婉奇2000;142-147) 依據當地的口述認為此地的五年祭與獵首、狩獵行為有極大關係,亦即凡刺 到球及獵得人頭、鹿類等獲物愈多者不僅會得到幸運,也越受誇讚。內容包 括制竿祭、開闢神靈之道、迎祖靈、狩獵、出草、刺球等。從日本學者調查 記錄中發現每一個部落刺球的祭球名稱及其代表之意義與球數等略有不同(

如表2-5)。此文獻說明了口傳歷史的真實性,惟當今尚有執行五年祭刺球的 排灣族部落均以藤球刺球,究竟是否為國家力量進入部落後所產生的改變,

深值後續探討加以研究。

1台東縣史排灣篇 2001:138。

19

表2-5:排灣族五年祭祭球名稱

村落(社)名 祭球名稱(代表的意義) 顆數 備註 下paiwan社

(排灣)

qalja(敵)、vusam(粟種)、tjaljayan(芋

種)、qacang(猪)、tjinvelivan(交換品) 5 tjimur 同 Kulaljuc社

(泰武)

qalja(敵)、vavui(山猪)、vusam(粟種)、

tjaljayan(芋種)、qacang(猪) 5 pasaumaq 社

(牡丹路社)

vusam(粟種)、qimang(獵物)、ainivayan

(人的健康)、vayaq61、paljiq62 5

tjiljing 之 祭祀團 所用 tjuqaciljai

(加芝來社)

vangavangavang(遊戲)、pinupilala-peng

(給幸福)、pinupalapalalj63(附有羽毛) 3 Kuskus

(高士佛社)

qimang ( 獵 物 ) 、 macunang 農 耕 、 yavangan、

pineparaparayan(擬敵人首級)

4

pineparapa rayan 附 有羽毛。

tjuaqau社

(拖狗社) pacaval

(大鳥社) tjarhidrik

(大力里社)

binu-bahabahalan(附有羽毛者,指敵人)、

geimang(獲獵豐碩的聖靈)、linivelevan(浸 水酒者)、hinigule(向後拋擲者)

10

Tjuabarh

(土坂村)

1.puqadrisan(有熊鷹羽毛的)、tinukuian

(凶兆),ljineveljev(揀選出的)、qiman

(獵物)和 rhami(穀物)。

2. 十 月 二 十 五 日 當 天 另 外 附 加 的 五 顆 ljineveljev(揀選出的)。

10

資料來源:參考蔡光慧(2001:102-130)、朱連惠(2009:74-75)。

Fortes(1971)指出 Tallensi 人認為一種理想師命模式(Pattern of life)的

20 大狗 tjuaqau、大板鹿 tjuavanaq、就哇瑪恩斯 tjuamangs 和拉里巴 lalepa 等 四個部落,分別彙整前人研究結果,其相關文獻研究彙整如下表 2-6: tjaqau 部落 為例 tjaqau 部落 史

21 及 pvadis)。三.階層的象徵與儀 式。四.部落與頭目領導因其性別 的相對(pasaja 及 pvadis)。頭目具有領導與保護的權威和責任,運用家臣

2組織管理部落;相對的其族民有納貢與服從的義務。

2傳統頭目(Mamazangiljan)領政時期,組織有副頭目(tjaljaljak a Mamazangiljan)襄理頭目各項 事宜,頭目不在或生病時由其代理頭目職務、秘書(edjiedjipen)頭目的發言人兼秘書,執行

22

23 Olhoff)助手士兵 Hendrick Veer 一 同將士文、大狗、射武力、力里

24

25

家是歷史的原點,qinaljan是族群認同的所在(童春發,2001)。

台坂村各部落於民國42至45年的「生活改進運動」的政策執行中, tjuaqau 部 落史

26 Tjuaqau 部 落為例

一.拉里巴lalepa 加 里 勿 田 kakilavucan 、 肚 古 肚 古 灣 toktokoan 大 板 鹿 tjuavanag 等 社 來 源 。 二 . 大 狗 社 tjuaqau來源

一.這些部落人祖先都是西部組 巴lalepa社口音不同之緣由。

康 培 德

27 群(paqaroqaro)。

提供台坂村部落歷經荷明清、 地移居kalarubaqan(Lalepa 原 址),後又移居kaumaqan。由 dekudekuwan;tjuavanaq。

譚 昌 國

28

表 2-8(續) 台東縣史 (2001)

大事篇(上

)(下)

西元931-1683 西元1683-1895 西元1895-1945 西元1945-1999

詳細記載拉里巴pavavaljung家 族,各社部族聚落地點及遷徙 脈絡,有助於釐清探討各社來 源及互動關係。如附錄一。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的相關研究,馬淵東一 (1935)楊南郡譯

(2011),拉里巴lalepa加里勿田kakilavucan、肚古肚古灣tekutekuwan大板鹿 tjuavanag大狗社tjuaqau等社,都是西部族社pulic南下到來義、春日鄉,經由 covetsiikadan社東遷過來的。頭目系譜調查第257、258號是馬淵東一於昭和7 年2月11日時查訪台坂村頭目家譜。吳清生(2010)排灣族是一個沒有文字 的民族,結合口傳歷史及文獻資料,再以流暢的文筆敘述部落遷徙過程。至 於文獻中研究者發現的疑點,待第四章分析與檢討中呈現。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主題為「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東排灣族台坂村為 例」,目的在探討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的因素,冀以透過田野調查及在 地主體意識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繼而將資料統整分析,做成研究結論。

研究者為研究場域之在地人,因此在進入現場方式採取「實地自然進 入」,直接說明意圖,得到真實的資訊;蒐集資料的方法採取文獻分析法與 訪談法。再據以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作成結論。茲將本研究之研究架 構、所採用的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進行方式臚列於後: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從上述研究目的,首先廣泛蒐集國家作為對社群、空間與權力造成衝擊 之史料及回顧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過程、頭目制度及社會文化相關研 究,以建構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過程、頭目制度及傳統文化及其變遷;

其次針對研究地區、部落頭目、巫師、耆老、在地文化工作者、神職人員等 深度訪談,蒐集田野口傳歷史、頭目系譜、研究地區排灣族舊社遺址等資料

。將田野調查所得資料與所蒐集之文獻進行對話,俾探討各部落遷徙過程及 對傳統文化保存的衝擊,最後分析及各部落遷徙過程及傳統文化,隨著社會 變遷的適應與調和之道以及台坂村對當代原住民政策因應之道,並提出未來 發展方向,作具體結論與建議。研究架構,如圖3-1所示

30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原住民政策與部落發展

部落遷徙史與未來發展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台坂村為例

文獻探討 1.排灣族部落的形成

與遷徙

2.排灣族社會制度及其 變遷

3.國家作為之相關研究 4.東排灣族台坂村部

落遷徙相關研究

訪談 1.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2.頭目制度變遷

3.台坂村的來源與遷徙 過程

4.台坂村之形成為何 5.台坂村之未來發展 為何

6.遷徙舊址踏勘

部落遷徙史及傳統文化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取樣上以願意參與本研究且能夠提供豐富資訊的人為研究 者首要的邀請對象。因此,質性研究的抽樣在原則上乃採用有深度的「立 意取樣」,即是以能提供「深度」與「多元社會實況之廣度」的資料為標 準(胡幼慧,1996)。 而在質性訪談中,其重要的考量點,乃是在於能否 獲得豐富的訊息,所以通常訪談的對象是由研究者自我選擇,且是有目的 的選擇(葉秀琴,1999)。由於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深入瞭解東排灣族台坂 村 tjuaqau 部落、tjuavanaq 部落、tjuamangs 部落)及拉里吧(lalepa 部落)

兩個聚落組織、形成及遷徙過成,而這些部落是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 路線與過程,漸次移住聚集而成的結果。不是要考驗假設,也不是要預測 或控制相關變相。因此,本研究將依據研究需要,採「立意取樣」的方式 選取研究對象。

本研究訪談對象採「立意取樣」方法,針對本研究僅可能尋找不同層級 的受訪者,從部落頭目、巫師、耆老訪談,進而擴及至研究地區之教育與 文化工作者、神職人員等,冀能呈現最真實的一面。訪談對象如表3-1所示。

表3-1: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代號 年

齡 性 別

教育

程度 職業 與研究標的關係 次數 時間 A1 39 男 碩士 民族支援教師 部落頭目 1 4 A2 82 男 國小 文化傳承者 部落頭目 1 2 B1 70 女 國小 文化傳承者 部落巫師 1 4 C1 67 男 國小 文化傳承者 部落耆老 1 2 C2 83 女 國小 休養 部落耆老 1 2 C3 62 男 大學 農 部落耆老 1 4 D1 61 男 神學院 牧師 神職人員 1 2

3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壹、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是將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獻,作有系統的蒐集、鑑定、歸納與 統整;更貼切的說是把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獻,予以探討或評述、綜合與摘 述(王文科,2001)。文獻資料基本上可區分為二大類:正式官方紀錄與非 正式個人文件(陳向明,2002)。本研究文獻資料蒐集以正式官方為主,非 正式官方為輔,蒐集資料對象包括:

一、各研究學者出版之相關書籍、報告、會議論文、期刊、各該機關網站 網頁資料。

二、東排灣族遷徙路線、社會文化、階層制度、親屬制度、繼承制度、祭 儀文化、族群認同、文化多元化、相關論文及書籍。

三、臺東縣政府縣史、達仁鄉鄉誌各部落口傳歷史、族譜、當地學者研究 之採訪資料、舊部落踏勘資料。

四、藉網際網路搜尋引擎,以排灣族社會文化、階層制度、親屬制度、繼

四、藉網際網路搜尋引擎,以排灣族社會文化、階層制度、親屬制度、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