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要名詞釋義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便於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變項及名詞的意義明確,茲分別將排灣族、

部落、遷徙及台坂村加以界定、敘述如下:

壹、東排灣族

東排灣族的生活區域主要分佈於中央山脈南段,屬於巴卡羅群分布於台 東縣太麻里鄉與達仁鄉、大武鄉境內,中央山脈東斜面,屬大武溪、大竹高 溪、虷子崙溪、及太麻里溪流域。村落大致分佈在100~1000公尺的山谷中,

房屋多依山坡而建,背山面河。根據口傳及各頭目家系譜的分析,排灣族早 期居住在大武山的西北部一帶,然後漸次南下,再東遷後在中央山脈東方分 出幾支,即本研究之部分。日治時期,警方為便於管理,把一些難以到達的 村落遷到平地的山腳地帶。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又以交通不便為由,又再 次的進行遷村計畫。

從行政區域而言,東排灣族為現在的台東縣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 等鄉至台東市新園村。主要村落有台東縣達仁鄉的土坂、台坂、新化、安朔

、南田、森永等村;金峰鄉的賓茂、新興、正興、歷坵、嘉蘭等村;太麻里 鄉的大王、金崙、多良、北里等村落;大武鄉的大竹、大鳥、大武、尚武、

南興等村;以及台東市新園村。

貳、部落

部落(tribe)是文化人類學理論中的社會组織類型。由有共同血统的氏族 组成。在政治上暫時或永久结成一體,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意識形態。在 一個理想的部落典型裡,有共同的部落名稱,領土相鄰;共同從事貿易、農 業、建築房屋、戰争以及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活動。部落通常由若干個較小的 地區村社(例如宗教、村落或鄰里)組成,並且可以聚集成更高級的群集,稱 為民族。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類型來說,文化進化論者都把部落看成是已發 展到有等級的社會階段,最终成為原始國家(primitive state)。部落的统一並不 表現為領土完整而是基於擴大的親族關係。現代許多人類學者都用種族集團 這個術語代替部落,種族集團通常指有共同的祖先、語言、文化和歷史傳统 以及居住在同一個區域内的居民集團。

由於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於是產生了 新的氏族。幾個新老氏族結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 己的名稱與領土,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宗教與祭祀儀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領稱為酋長,公共事務由頭目主持及各

7

氏族首領組成。本研究所指部落台坂村,即是由不同的部落在不同的時期,

其移動的路線亦不盡相同之下,漸次遷徙所形成的村落。

参、遷徙

人類遷徙是人類學或社會學指人口在國內或國家之間的運動。一國之內 遷徙的趨勢是湧向大城市,因為遷徙者多半認為大城市是擺脫農村人口過剩 及擺脫貧困的具有吸引力的選擇。國際性遷徙(emigration)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的影響, 例如少數民族遭受政治壓迫或戰爭等而被動或自發性的集團移住

。移民並不能被所旅居的國家給予定居權。在發達的先進社會中已開始有大 批人口從城市向周圍的農村遷徙,這一現象被稱為「人口回流」(population turnaround)。

本研究以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為例,排灣族通常以數十戶至數百 戶形成集團部落,稱inaljan。也有僅三戶至六、七戶散居,有時候亦僅見單 戶而居者;而這種情形就漸具形成散居部落。然爾相對的著種現象禦敵能力 薄弱是很危險的。 東排灣族部落的移轉遷徙其主要原因:(一)部落內頻 頻發生不祥之情事(二)受強敵攻擊而無力防禦(三)其領域土地漸趨貧瘠 而收成不豐時。(四)、傳統領域土地不符使用及婚出另覓居住地。

肆、台坂村

台坂村依行政區域的劃分隸屬於台東縣達仁鄉,為達仁鄉最靠北邊的原 住民排灣族聚落,現有第一鄰至第九鄰計有 290 戶,人口合計 801 人 95%

以上為排灣族人。分別由台坂及拉里吧兩個聚落組織而成,台坂聚落區分有 tjuaqau(大狗)部落計有 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kaingau(蓋依腦)兩個頭目家 族;tjuavanaq(大板鹿)部落為 palucunuq(巴嚕出怒克)頭目家族;tjuamangs

(就哇媽 額斯) 部落 為 duljalan(杜拉 蘭)頭 目;lalepa (拉里 巴)聚 落為 pavavaljung 頭目家族等四個部落五個頭目家族所匯集而成的行政村莊。而這 些個部落是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路線與過程,漸次移住聚集而成的結果。

台坂村原名,據台坂耆老稱︰tjuavanaq 一詞音譯自排灣族語,tja 是指 稱處所的前綴詞,vanaq 是樹名,意即 vanaq 樹成林之處,國民政府來台取 其音改名為台坂。本村位於達仁鄉北方,大竹高溪下游拉里巴溪與台坂溪左 右方台地上;東臨太麻里鄉,西與土坂村接壤,南邊與土坂村、大武鄉相連,

北方比鄰金峰鄉壢坵村;本村有兩處生活圈:一為拉里巴部落,一為村辦公 處所在地台坂部落,兩地相隔約一公里。對外交通有 AC 路面的鄉道通往南 迴公路及鐵路站,惟需靠自用機汽車前往;本地出產毛蟹、過山蝦、小米、

8

木材;排灣族木雕、五年祭、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崇山峻嶺,深壑溪谷,風 景秀麗,深具觀光價值。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東排灣族台坂村為例之 研究,雖力求嚴謹、完整,惟限於人力、經費與時間,仍有未盡周延之處。

本節擬就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予以說明。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台坂村在行政區域的劃分隸屬於台東縣達仁鄉,為達仁鄉最北的村落

(如圖 1-6),台坂部落分別有 Tjuaqau(大狗)部落、tjuavanaq(大坂鹿)部落及 tjuamangs(就哇媽額斯)部落所形成及 lalepa (拉里巴)部落位於大竹高溪支 流台坂溪及拉里巴溪匯流口一帶的高位平緩階地。台坂分布高程在 200m 到 245m 之間;拉里巴部落高程在 180m 到 250m 之間。兩聚落隔著拉里巴西 相望,不到一公里的蜿蜒山坡路程,村辦公處、活動中心、衛生室、國民小 學均社置於台坂部落,兩聚落均有各自之集會所。

經過研究者初步實地踏勘、記錄以及訪談耆老的口述中瞭解到,本研究 範圍擴及鄰近的金峰鄉國有林地、達仁鄉土坂段、台坂段、台拉段以及拉里 巴段等地段之國有林地與原住民保留地。其中的聚落遺址以及遷徙路線等相 關發現的內容,待現況分析與檢討章節中將詳細呈現。

9

圖 1-4 達仁鄉行政區域領

資料來源:張金生 2007 台東縣達仁鄉傳統領域踏查史錄。

10

二、研究對象

排灣族部落的形成及遷徙和頭目家的發展有密切關聯,因為這些記憶都 靠巫師的祭儀文化而被保存迄今(譚昌國,1997)。本研究對象以研究地區而 言,台坂村是由台坂及拉里巴兩個聚落組織而成,台坂聚落區分 Tjuaqau 部 落:計有 maljaljaves、kaingau 兩家頭目;tjuavanaq 部落為 palucunu 頭目;

tjuamangs 部落為 duljalan 頭目;lalepa 部落為 pavavaljung 頭目等四個部落 五個頭目家族所匯集而成的聚落(如圖 1-2,1-3),是故,部落頭目、在排 灣族傳統社會制度原本具有領導及決定部落一切事物的權力;巫師對於部落 的各項祭典、祭儀及特定傳統祭祀,由於不斷重複進行,養成了豐富的傳統 知識,在遷徙的歷程中其記憶是可以信賴的;至於耆老的記憶也因為身歷其 境或由先人的傳述,研究者所欲瞭解的故事將比較容易獲得;再者以在地文 化工作者的角色而言,因為長期研究的結果屬於有系統且符合邏輯脈絡一 貫,是值得作為研究對象;教會進入台坂部落以後,對部落產生了傳統價值 觀的一些變遷,列神職人員為訪談對象,研究者以為可以從中瞭解其中緣由。

三、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旨在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東排灣族台坂村為例三個變 項間關係的探討;然而,時間更替、社會環境的改變,原住民生活形態的劇 烈改變,影響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的因素甚多,且其變項間的關係亦很 複雜,須有待進一步一一釐清的研究,為本研究的探討範圍。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地區

經過研究者初步實地踏勘、記錄以及訪談耆老的口述中瞭解到,研究範 圍擴及鄰近的金峰鄉國有林地、達仁鄉土坂段、台坂段、台拉段以及拉里巴 段等地段之國有林地與原住民保留地。研究地區幅員遼闊,而且大部分地區 為交通不便的原住民及國有林地,有的地形險要、叢山陖嶺,是毫無通道且 須繞行方可到達之地方,因此,種種困難待一一克服,在踏勘、攝影、記錄 時將倍加艱辛,將特別細心留意。本研究除了重質的描述及“社群、文化、

聚落遺址、遷徙路線”系統的調查之外,對於以前的聚落規模、文化遺物及 建築遺構之調查研究,由於時間不足及其他實質因素(舊社情境、人力及時 間等)之限制,將未能有較完整蓋全。而聚落範圍與遷徙模式的無法確定,

亦導致整體意義的研究,必須作某種程度的保留。其中的聚落遺址以及遷徙 路線等相關發現的內容,待現況分析與檢討章節中將詳細呈現。

1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訪人牽涉到個人需求、情緒態度、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念的差 異,同時也受到其它外在實際工作情境的影響等因素。在訪談回答時無法避 免社會期許、自由心證與現實問題,流於主觀,或基於防衛心態,而有所保 留,或因其他環境因素影響。故本研究無法避免訪答者特定的反應心向與個 別差異的心理誤差。

本研究僅以東排灣族台坂村部落頭目、巫師、耆老、及神職人員等為研 究訪談對象,無法擴及其他南、北排灣族部落及非排灣族之族群,故在結果 推論與解釋上,宜更加謹慎。

三、研究內容

研究者岀身台坂村在地人屬於局內人,在蒐集資料及訪談時,不可避免 會放入個人意見,或主觀的選取資料,產生缺失。因此本研究除善用局內人 的文化熟悉度和敏銳感受外,將想方設法盡力減輕可能的偏見,將每個人、

研究者岀身台坂村在地人屬於局內人,在蒐集資料及訪談時,不可避免 會放入個人意見,或主觀的選取資料,產生缺失。因此本研究除善用局內人 的文化熟悉度和敏銳感受外,將想方設法盡力減輕可能的偏見,將每個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