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流程

研究步驟區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構思階段;第二個階段為規劃階 段,首先針對相關文獻探討,其次律定探討議題;第三階段為執行階段,包 括設計訪談大綱、實施深度訪談、訪談資料整理;第四階段為資料分析與結 論撰寫,研究流程繪製如圖 3-2。

3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選定研究主題與範圍

蒐集相關文獻與資料

文獻探討

選定研究對象 設計訪談大綱

擬定研究進度

進行訪談

資料整理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研究問題背景

38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壹、資料整理分析

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不是以人為因素來操縱研究情境,原始資料的主 要來源是以直接摘述的方式呈現,特點在於表露受訪者的情緒深度,邏輯思 維的方式、對當前發生之事的認知想法與經驗,但質的研究者仍要提供一個 架構,透過深度訪談或觀察,使人們可以正確和完整的表現對問題的看法(吳 芝儀、李奉儒譯,1999)。整理和分析資料指的是對所蒐集的原始資料進行 加工,使其逐步趨於系統化和條理化的過程。透過一定的分析手段,我們可 以將原始資料「打散」、「重組」、「濃縮」,然後在新的基礎上進行整合,

其最終目的是對原始資料進行意義解釋。在概念上,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這 兩個活動似乎可以分開進行,但在實際操作時,它們是一個同步進行的活 動。整理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礎之上,任何一個整理行為都受制於一定 的分析體系。它們相互之間來回迴圈,同時受到其他成份的制約(陳向明,

2002)。

質的研究對資料整理的要求比較嚴格,通常需要將資料的內容逐字逐 句、一字不漏的紀錄下來。質的研究之所以要求對所有的資料都進行整理,

是因為這種研究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資料」(陳向明,2002)。由於訪談 所得的資料龐雜,須經由資料分析的步驟:閱讀原始資料、登錄、尋找本土 化概念、資料的系統化等過程,才能成為有意義且可用的資料,基於上述原 則,本研究歸納相關文獻,對訪談錄音、現場訪談筆記及現場觀察蒐集所得 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資料整理分析步驟簡述如下:

一、資料編碼

本研究不公開受訪者姓名,訪談紀錄的登錄方式採以編碼方式,以英文 字母A開始順序編號,依不同訪談對象以英文字母「A、B、C、D」作為區分,

部落頭目編號A1至A2,巫師及耆老B1至B4,文化工作者編號C1至C2,神職 人員D1至D2以保護受訪者隱私。其次,受訪者所回答之問題依題號順序於 受訪者代碼後加題號,例如部落頭目A1所回答之第一個問題以A1-1表示;而 各問題所表達之看法與意見依段落順序於受訪者代碼、題號之後依序編號,

例如落頭目A1所回答之第一個問題A1-1第一個段落為A1-1-1一直類推。

39

二、資料整理

以錄音資料與備忘記事整理出訪談紀錄,儘量使受訪者談話內容完整呈 現,詳細檢視逐字稿內容與備忘記事內容,標註關鍵字句,條列出隱藏於資 料中的概念。

三、主題是「東排灣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目的在探究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由台坂村各個部落是如何在不 同的時期、不同的路線、而形成目前的聚落;分別從排灣族傳統頭目制度及 其變遷為何?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的來源與遷徙過程為何?東排灣族台 坂村之發展為何?其他寶貴意見或補充?及其未來之適應與變遷,等問題四 個面向作分類。

四、資料分析

最後將分類好的資料,從各分類之資料透過寫作,對研究個案進行思 考。

貳、結果呈現方式

本研究經由分析步驟與閱讀各受訪者的逐字稿與備忘記事,對訪談內容 獲得整體性瞭解後,透過謄寫與分析,賦予訪談內容意義,將經由資料分析 萃取出的句子放入個案分析中,字距的呈現以不同的字體表示(12號標楷 體),並加入訪談紀錄編號,用以佐證分析個案,使讀者容易分辨。從受訪 者的觀點,來分析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之原因及影響與了解傳統文化 流失與變遷的問題,並從中分析影響的各項因素及來源,最後提出研究結論 與建議。

40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王文科(2000)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質性研究最被常質疑的是其研究 結果的效度與信度。對質性研究而言,效度就是指研究者透過研究過程獲得 正確答案的程度,包括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與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兩部分,亦即是對現象的科學解釋與世界真相配合的程度。其涉及兩個問 題:(1)研究者是否真正觀察到他們認為他們所觀察到的東西(內在效度);

(2)由其他研究者產生、改進或延伸的抽樣概括以及構念,可跨組應用的 程度(外在效度)。

質性研究的信度亦隱含雙重意涵:內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與外在 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y);內在信度係指在相同的條件、蒐集、分析和解釋 資料的一致程度。外在信度則在處理獨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類似的情 境中複製研究的問題。如果該項研究結果是具有信度的,則研究者使用與前 一項研究相同的方法、條件等,會獲致相關的結果(2000,王文科)。 質 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依據王文科(2000)所指,本研究其作法分別敘述如下:

壹、信度方面

一、內在信度

本研究為提升研究的內在信度,將採用以下三種作法:

(一)儘量使用原始資料,如訪談逐字稿、訪談手寫紀錄和文件等,避免做 過多的揣測與推論。

(二)和受訪者共同檢驗結果或訪談觀察手寫紀錄,將訪談錄音轉寫成逐字 稿後,請受訪者進行檢核回饋,以確保訪談所陳述之內容與真意無誤,以真 實反應研究情境。

(三)研究過程中,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受訪者的主觀,以客觀的態度方法 去找到事情的真象。

二、外在信度

本研究為提升研究的外在信度,將採用以下之作法:

(一)確立研究者的身分與立場、扮演的角色以及與受訪者的關係。

(二)審慎篩選樣本的選取,確實篩選出符合條件之研究參與者。

(三)明確描述蒐集資料的時間、地點、情境,俾以清楚呈現研究過程。

(四)研究者結合實務經驗,詳實說明對資料分析的想法及所持的觀點

(五)研究者詳細說明資廖分析與詮釋的方法。

41

貳、效度方面

一、內在效度

本研究為提升研究的內在效度,將採用以下之作法:

(一)三角測量:利用文獻探討、訪談等研究途徑蒐集資料,藉由資料的比 較分析來檢核資料的準確性,並與研究參與者作確認,提高詮釋得有 效性。

(二)自我省思:藉由不斷的省思和調整、避免研究者的偏見。

二、外在效度

本研究為提升研究的外在效度,將採用以下之作法:

(一)密切留意資料建立的正確性。

(二)對於研究對象的背景必須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三)研究者應盡量保持客觀立場。

第八節 研究倫理

韋氏新世界辭典把倫理定義為:「符合某個專業或團體的行為標準」。

因為人是社會的一份子,所以一般來說社會組織成員都同意的事,就被認定 是合乎倫理的,在社會研究中,一般倫理準則有以下五點:(一)志願參與,

意思是參與研究者必完全出於自願;(二)對參與者無害,指絕不能使研究 對象受到傷害;(三)匿名與保密,非有絕對必要,應保護研究對象之身份 及不於公開場所公佈訪談內容;(四)研究人員應妥善處理自己身份,原則 上不應欺騙受訪者;(五)分析與報告,研究人員對研究對象與科學界的同 行均有道德義務,包括資料的分析及研究結果該如何提出的做法(李美華等 人譯,2004)。因此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倫理,在研究過程中,除將以自己 真實身份進入研究現場,徵得研究對象之信任後志願參與,且對訪談對象個 人資料嚴密保護,並忠實分析呈現研究成果報告。

42

一、研究的公開性

本研究進行非隱密性的觀察或臨時訪談,係採公開性質,以求對於研 究對象的尊重,並暸解研究對象在本研究進行的意見與反應,首先,向受訪 對象說明本研究擬進行的方式、時間,與可能需要提供相關資料的協助,交 換意見,並協助安排訪談進行等事宜。

二、充分告知研究過程

在深入訪談前,本研究會充分的向每一位受訪者說明研究的目的、過 程、結論的呈現方式,以及保密的原則,此外,也告知研究者可能造成對其 的影響與困擾,本研究是以台東縣達仁鄉台坂村部落領域為範圍,在訪談過 程中難避免受訪者會以其他部落或行政機關作比喻及評論等,而足以猜測係 該部落之言論可能性,對此部分,本研究在研究結果分析與呈現的過程,會 特別注意,避免衍生不必要之困擾或後遺症。

三、徵詢受訪者自願與同意

在個別深入訪談前,除必要的說明外,事先利用訪談同意書,徵求受 訪主的同意,以示尊重,也會再向受訪者確認是否同意進行,在同意的情況 下,將誠懇的說明訪談用意,並將訪談大綱與訪談對象溝通說明,於雙方取 得共識後,在進行訪談工作。

四、訪談資料保密

保密是研究倫理的重要原則,在本研究過程中,在蒐集所得之訪談資料 內容與分析整理的部分,以編碼號代替姓名,對於受訪者本身的足以辨認的 姓名資訊加以保密,對其個人意見內容,皆不透漏給其他人,並妥慎保存訪 談錄音帶與訪談稿等相關資料,以保護受訪者,使受訪者在安全無慮的氣氛 中進行訪談。

五、關係的結束與回饋

在檔案文件與深入訪談資料收集之後,本研究進行譯碼的整理工作,在 每次訪談結束後,將隨即謄寫全部的逐字稿,以忠實記錄訪談內容與情境,

著重原音重現,盡量以受訪者之話語進行逐字稿謄寫,必要時再以電話進一 步瞭解訪談內容,以釐清第一次談時,未交代清楚或追問新發現的問題,也

著重原音重現,盡量以受訪者之話語進行逐字稿謄寫,必要時再以電話進一 步瞭解訪談內容,以釐清第一次談時,未交代清楚或追問新發現的問題,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