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公共事務管理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 松 茂 教授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以台坂村為例

研究生:黃 新 德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2)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公共事務管理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 松 茂 教授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以台坂村為例

研究生:黃 新 德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3)
(4)
(5)

謝 誌

公職生涯三十餘年,承蒙達仁鄉民代表會鄭義雄及邱慶蘭兩 位主席的鼓勵與支持,方能自2007年進入國立空中大學學習,乃 至2012年國立臺東大學研究所順利完成學業。在這漫長的五年半 學習歷程,其動力源自於對部落文化的熱衷與傳承的使命感。冀 望將部落的形成與遷徙過程予以紀錄,俾提供族人追根溯遠的方 向。

本論文能夠順利撰寫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侯松茂老師 的精心指導與長期給予腦力激盪,不論是在學術領域或是待人處 事的達觀上,侯教授的學養風範都令人景仰,尤其在論文寫作期 間嚴謹的指導,使論文得以順利完成。謹此獻上個人最真摯的敬 意與謝忱。

其次,在論文計畫審查及口試期間,感謝孫本初教授及魏俊 華教授的不吝指正及給予精闢的建議,提供許多思考方向,使本 文更臻完善。另在研究所修業期間,感謝李玉芬教授、靳菱菱教 授、蔡西銘教授、彭堅汶教授、謝志龍教授等精彩豐富的講課內 容,給予專業領域知識,使我受益匪淺、獲益良多。

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感謝受訪的前輩們對本文的期許 與支持,毫不保留的敘述祖先的智慧與走過的djalan(路)、豐富本 文的內容,沒有你們的協助,將無法完成,在此謹致上衷心的謝 忱。

同窗同學詩勝、炳權、善容、清山、宏義、明光、的砥礪,

尤其要感謝學長清生頭目,在我碩士論文碰到瓶頸時,都能給予 我新的靈感、啟發與指導,甚至陪阿公到天明;另外亦要真摯感 謝鄰座的家麟同學,在碩士班兩年生涯中給我功課及其他的協助

,以及同窗同學們,我將永銘於心。

最後要感謝pakaljangud、kaljavas家人及牽手虹伊、女兒翠華

、翠郁在生活上的配合與支持,尤其是兩個孫女djumayig、paules 的安分與乖巧,方能讓我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這二年來的學業

,謝謝您們!願您們都能分享我的喜悅。

研究生黃新德(kaljavas -kiyac)謹誌

2012 年 6 月

(6)
(7)

I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台坂村為例

研究生黃新德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公共事務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自 1981 年以後,原住民保存傳統意識抬頭,促使新生代知識分子,萌 生尋根探源之強烈意識。值此,踏勘原始聚落遺址,乃至於遷徙史的建構,

以供探溯原住民遷徙與文化淵源之研究。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經由深度訪談及文獻探討分析,針對東排灣族 部的形成與遷徙的問題加以分析,以台坂村為案例找出遷徙脈絡及其現況並 提出未來發展及因應策略,研究發現如下:

一、東排灣族台坂村的形成與遷徙:台坂村是源自於不同族群之 tjuaqau(大 狗)及 lalepa(拉里巴)部落,由大武山隨著土地利用、禦敵、部落內發 生不祥之事等因素,由頭目漸次帶領族人遷徙。然國家力量進入部落 後,為打破族群勢力,或以發展農產事業及方便管理為由,迫使族人遷 徙。部落歷經解構、融合與再解構,及戰後實施地方選舉,加速傳統組 織瓦解。

二、祭儀文化及其變遷與適應:(一)社會制度面的變革。(二)經濟型態的轉 變。(三)西方宗教的影響。(四)落實巫師的傳承。(五)頭目的使命感。

三、台坂村之未來發展:(一)傳統頭目政治與現代政治的衝突與適應。(二) 部落經濟與農(林)業的轉型與發展。(三)原住民教育政策與環境的改 善。

四、因應策略:(一)建構部落在地文史,以利傳承與民族教育之推展。(二)

原住民排灣族頭目制度納入國家體制以傳承文化。(三)開放傳統領域,

提供農業技術及行銷,以維部落生計。(四)重視原鄉教育政策,解決 部落學習困境。(五)部落家庭教育向上提昇,積極培育子女受教,並 重視文化傳承。

關鍵詞:東排灣族、部落、遷徙、台坂村

(8)

II

(9)

III

The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of East Paiwan tribe - A study of the Taipan Village

Researcher:Sin-De Huang

State-run Taitung University regio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office master special class

Abstract

Since 1981, indigenous people preserve traditional awareness rise, prompted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the initiation of the root and origin of the strong sense. On this occasion, the reconnaissance of the original settlement site, even the migratory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xploration dating back to the Aboriginal migration and cultural origins.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analyzed the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issues for the East Paiwan tribe, Sakamura, Taiwan, for example to identify the current status of migratory context and understanding of trib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ed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East Paiwan Taipan village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Taipan Village is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juaqau (Takau), and lalepa (La Liba) tribal Tawu tribe with the land use, against an enemy, an ominousthings, and other factors, by the leader gradually lead the people to migrate. However, the national forces into the tribe, in order to break the forces of ethnic groups, 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o-business and 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n the grounds, forcing the tribe of movement.

The tribal After de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al deconstruction and post-war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elections, to accelerate the collapse.

2. The rituals of cultural change and adaptation: (1) changes in social systems face. (2) changes in economic patterns. (3)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religion.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ritage of the shaman. (5) The leader of the mission.

3.Taipan Villag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1) the traditional leader of the political and modern political conflict and adaptation. (2) of the trib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forestry) industry in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3) of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4.The study recommended that: (1) asking the government to allocate funding to construct tribal local historians, to facilitate heritage and n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on. (2) the aboriginal Paiwan leader system into the national system for cultural heritage. (3) open the traditional area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to dimension tribal livelihoods. (4)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boriginal education policy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ribal learning. (5) education of tribal families moving upward, and actively nurture their children taught, 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East Paiwan, tribal,Migrate, Taipan Village

(10)

IV

(11)

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題………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與範圍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12

第二節 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 ………17

第三節 東排灣族台坂村部落遷徙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研究流程………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40

第八節 研究倫理………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台坂部落的形成與遷徙………43

第二節 排灣族傳統頭目制度及祭儀演變 ……… 89

第三節 東排灣族台坂村之未來發展……… 106

第四節 研究省思………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20

(12)

VI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22 二、英文部分………126

附 錄

附錄一 修正前訪談大綱………..………127

附錄二 修正後訪談大綱………128

附錄三 東排灣族台坂村部落相關文獻………129

附錄四 東排灣族 tjuaqau 部落 maljaljaves 頭目家族系譜…139

附錄五 東排灣族 tjuaqau 部落 kaingau 頭目家族系譜…………140

附錄六 清朝時期太麻里一帶平埔高山各番社………141

附錄七 東排灣族 lalipa 部落 pavavaljun 頭目家族系譜……143

附錄八 東排灣族 tjuavanaq 部落 palutunuq 家族系譜…………144

附錄九 排灣語書寫系統………145

(13)

VII

表 次

表 2-1 排灣族群分布概況表………14

表 2-2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相關研究彙整表…………16

表 2-3 排灣族祭儀分類一覽表………17

表 2-4 排灣族生命禮儀一覽表………17

表 2-5 排灣族五年祭祭球名稱………19

表 2-6 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相關研究彙整表………20

表 2-7 國家作為之相關研究彙整表………22

表 2-8 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相關研究彙整表…………25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31

表 3-2 專家學者效度名單一覽表………34

表 4-1 maljaljaves 族譜比較一覽表………45

表 4-2 台東縣達仁鄉傳統領域踏查史錄評析對照表…………51

表 4-3 tjuaqau 部落 tubuniyalai 聚落一覽表………60

表 4-4 tjuaqau 部落聚落一覽表………69

表 4-5 pavavaljun 家族 puquluquluquan 部落家名對照…… 85

(14)

VIII

圖 次

圖 1-1 台坂村聚落組成一覽………2

圖 1-2 台坂部落分布位置示意………3

圖 1-3 拉里巴部落分布位置示意圖………3

圖 1-4 達仁鄉行政區域圖 ………9

圖 2-1 排灣族族群分布圖………15

圖 3-1 研究架構圖………30

圖 3-2 研究流程圖………37

圖 4-1

tjuaqau 部落第二遷徙地大漢山概略位置示意圖………49

圖 4-2 tjuaqau 部落第三遷徙地金崙溪北岸位置示意圖………53

圖 4-3 tjuaqau 部落第四遷徙地 Baluepu 位置示意圖…………54

圖 4-4 tjuaqau 部落 vukid 五年祭 palisiyan 圖………58

圖 4-5 tjupenaljiyalai 部落示意圖………60

圖 4-6 大狗社副頭目委任狀………68

圖 4-7 tjuaqau 部落示意圖………68

圖 4-8 tjuaqau 部落遷徙位置………71

圖 4-9 kalepaqan 單石及室內葬………74

圖 4-10 lalepa 部落形成位置示意圖………75

圖 4-11 tekutekuquan 部落位置及家屋分布位置示意圖…………81

圖 4-12 puquluquluquan 家屋位置示意圖………85

圖 4-13 lalepa 部落東遷路線及位置示意圖………87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探討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台坂村為例之研究,藉本 研究,挖掘部落耆老記憶,結合文獻、前人研究結果,建構東排灣族台坂村

(部落)的形成與遷徙過程。本章分為研究問題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節。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問題背景

自1981年以後,原住民保存傳統意識抬頭,促使新生代知識分子,萌生 尋根探源之強烈意識。值此,踏勘、保存、原住民原始聚落遺址,乃至於遷 徙史的建構,以供探溯原住民遷徙與文化淵源之研究,實乃刻不容緩的工作

。根據”台北帝大”教授移川之子藏與學生馬淵東一,合力於1935年出版《台 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移川子之藏,1935),書中已然對日治昭 和初年時原住民排灣族聚落遷徙歷程、各聚落間淵源隸屬關係等問題,做過 詳細的口傳史料及系譜源流之資料收集,同時將各聚落詳實地標示於地圖上

。此為該書對台灣原住民聚落遷徙的最大貢獻。然時間更替、社會環境的改 變,原住民生活形態的劇烈改變,加上《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 流傳不廣等因素,致使原住民對原始聚落遺址、族群遷徙歷程等問題,雖仍 有少數耆老口傳資料,但少有系統整理、描繪或撰寫,更少有實地踏勘之佐 證,而不甚了了。

要瞭解自己,首先必須瞭解自己從何而來?vuvu(排灣族語通稱祖父、

祖母以上長輩)是誰?進而產生認同與自信,告訴別人我是哪一族?哪一個 部落?叫甚麼名字?然而現在的原住民孩子鮮少可以立即答覆或說明,遑論 你以前的部落在哪?更不要問你的部落遷徙了幾次或其歷程啦!如果一定 要答案的話,你所聽到的是我不知道?不是很清楚?抑或一個茫然的微笑立 刻閃人。

排灣族(paiwan)是一個有階層制度的特殊社會結構體,隨著傳統領域 的土地概念,以燒墾、採集、狩獵並以土地的肥沃程度游耕,同時隨著土地 利用及禦敵或部落內頻頻發生不祥之事等因素不斷的遷徙(patjavat);(

譚昌國,1997)指出,排灣族部落的形成及遷徙和頭目家的發展有密切關聯

,因為這些記憶都靠巫師的祭儀文化而被保存迄今。因此,部落的游動係由

(16)

2

部落頭目率其屬民遷徙,所以我們可以說,傳統領袖「頭目(mamazangiljan

)」的遷徙史就是排灣族部落的遷徙史(pajavat tuva inaljan)。然而就排灣 族部落的形成應追溯各部落頭目的來源;惟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加上 部落耆老凋零使得部落形成與遷徙無法完整呈現。

當今探討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的巨觀探討中,常忽略其變遷背後的 歷史發展過程及變遷過程背後的動力為何,但微觀的觀點又落入研究者客觀 層面之分析,欠缺當地人的主觀認識,使得研究不能夠深入(黃應貴,1992)

。而研究者為台坂村的在地人,冀望在現有的文獻史料上,及透過質性研究 特質,尊重受訪者主觀感受和日常生活經驗為研究記錄的重點(陳向明,2002)

。因此選擇自己的部落,可以將個人生長歷程的經驗進行整體性的、情境化 的、動態的「描述」,使得研究能夠更加深入。

台坂村是由台坂及拉里巴兩個聚落組織而成(如圖1-1),台坂聚落區分 tjuaqau(大狗)部落:計有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kaingau(蓋依腦)兩家頭目

;tjuavanaq(大坂鹿)部落為palucunuq(巴嚕出怒克)頭目;tjuamangs(就 哇媽額斯)部落為duljalan(杜拉蘭)頭目(如圖1-2);lalepa (拉里巴)部落為 pavavaljung (巴發發龍)頭目等四個部落五個頭目家族所匯集而成的聚落(如 圖1-3),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過程聚集而成的結果。

圖 1-1 台坂村聚落組成一覽表

資料來源:吳清生,2011東排灣族tjuaqau部落史之研究。

(17)

3

圖 1-2 台坂部落分布位置示意

資料來源:底圖取之於 Gogol 衛星地圖,擷取時間 2011/7/1。

圖 1-3 拉里巴部落分布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底圖取之於Gogol衛星地圖,擷取時間2011/7/1。

(18)

4

貳、研究動機

有一個瑞士籍龔神父,他看到部落的人慢慢的外流,也不重視族語及自 己的文化及遷徙歷程,甚至為自己的身分而感到自卑,他有感而發,告訴我 們說:你看看你們身上的膚色,全世界的人種不是白皮膚就是黑皮膚比較多

。看看你們自己的膚色,不白也不黑,是其他人種所沒有的,是最漂亮的膚 色。你們為什麼要逃避自己的身分?為什麼不大聲告訴人家你是排灣族;另 外神父也比喻一棵巨大的榕樹,樹上長了一顆九芎樹,那棵九芎樹不會因為 生長在榕樹上而變種,或是被包覆在盤根錯節的榕樹而變得渺小無法長大。

相反的,他會屹立不搖,成長茁壯,一直到枯死還是一棵九芎樹。神父的用 意是希望我們原住民不要排斥自己的身分與文化與充分暸解的來源,不管在 那一個地方,你的膚色不會改變,你永遠還是原住民,要以身為原住民為傲

,活著像那棵九芎樹一樣,出類拔萃,屹立挺拔的精神(吳清生;2011)。

與充分暸解的來源,不管在那一個地方,你的膚色不會改變,你永遠還是原 住民,要以身為原住民為傲,活著像那棵九芎樹一樣,出類拔萃,屹立挺拔 的精神。

承前所述,原住民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來源與歷史,導致人家問起自己的 來源一問三不知,感到茫然與自卑;其次,排灣族的部落史就是頭目家族的 遷徙史,當今台坂村是由台坂及拉里巴兩個聚落組織而成。然目前部份學者 撰寫部落歷史,頭目來源遭受扭曲,內容頗受質疑,造成族人諷諭”漂流木”

很多,頭目的尊榮與地位受到衝擊。因此,身為部落在地人的身分,期望將 部落形成與遷徙史詳實調查,加以正本清源,告訴族人自己的來源,vuvu 是誰? 找回族人的自信與頭目制度的遷徙歷程,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目前台坂村依行政區域的劃分隸屬於台東縣達仁鄉,為達仁鄉最靠北邊 的原住民排灣族聚落,現有第一鄰至第九鄰計有290 戶,人口合計801人95%

以上為排灣族人(達仁鄉戶政事務所100年4月)。分別由台坂tjuaqau(大狗) 部落、tjuavanaq(大坂鹿)部落、tjuamangs部落)及lalepa (拉里巴)部落兩個聚 落組織而成,而這些個部落是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路線與過程,漸次移 住聚集而成的結果。

其中tjuaqau部落的形成與遷徙史,(吳清生,2011),指出tjuaqau(大 狗)部落的形成與遷徙過程雛型,待繼續發掘研究;而tjuavanaq(大坂鹿)部落

、tjuamangs(就哇媽額斯)部落及lalepa (拉里巴)部落這三個部落,原來為 一個聚落群,因為時空之變遷tjuavanaq(大坂鹿)部落、tjuamangs(就哇媽額 斯)部落分別遷徙至台坂部落現址。惟有關上述三個部落的來源以及遷徙歷

(19)

5

程,依據文獻記載及先前研究結果,缺乏系統性而且是片段的,部落的遷徙 過程有待釐清;當今lalepa (拉里巴)部落雖然對於部落來源陌生,但是部落 中仍有頭目及耆老關心自己的文化、遷徙歷程,因此,這些有心之士將為研 究者建構lalepa部落遷徙史有利之訪談對象,相信透過文獻、族譜之調查及 受訪人對遷徙歷程之記憶與見解,倂與渠等實地踏勘、紀錄,應該可以拼湊 lalepa (拉里巴)部落的形成與遷徙過程,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因此,研究者試圖以現有的文獻探討疑點,採質性研究中之深度訪談,

探討就tjuaqau(大狗)、tjuavanaq(大板鹿)、tjuamangs(就哇瑪額斯)和lalepa ( 拉里巴)等三個部落其遷徙史的脈絡,以利建構現在排灣族台坂村的形成與 遷徙。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從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期藉口傳歷史及文獻考證,以建構現在 東排灣族台坂村的形成與遷徙過程,提供族人追根溯源為東排灣族原住民遷 徙與文化淵源之研究之方向,並從擬定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的形成與遷徙過程。

二、探討排灣族頭目制度及祭儀演變的歷程。

三、探討東排灣族台坂村之形成與未來發展。

貳、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東排灣族台坂村之形成為何?

二、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的遷徙過程為何?

三、排灣族傳統頭目制度及祭儀演變的歷程為何?

四、東排灣族台坂村之未來發展為何?

(20)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為便於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變項及名詞的意義明確,茲分別將排灣族、

部落、遷徙及台坂村加以界定、敘述如下:

壹、東排灣族

東排灣族的生活區域主要分佈於中央山脈南段,屬於巴卡羅群分布於台 東縣太麻里鄉與達仁鄉、大武鄉境內,中央山脈東斜面,屬大武溪、大竹高 溪、虷子崙溪、及太麻里溪流域。村落大致分佈在100~1000公尺的山谷中,

房屋多依山坡而建,背山面河。根據口傳及各頭目家系譜的分析,排灣族早 期居住在大武山的西北部一帶,然後漸次南下,再東遷後在中央山脈東方分 出幾支,即本研究之部分。日治時期,警方為便於管理,把一些難以到達的 村落遷到平地的山腳地帶。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又以交通不便為由,又再 次的進行遷村計畫。

從行政區域而言,東排灣族為現在的台東縣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 等鄉至台東市新園村。主要村落有台東縣達仁鄉的土坂、台坂、新化、安朔

、南田、森永等村;金峰鄉的賓茂、新興、正興、歷坵、嘉蘭等村;太麻里 鄉的大王、金崙、多良、北里等村落;大武鄉的大竹、大鳥、大武、尚武、

南興等村;以及台東市新園村。

貳、部落

部落(tribe)是文化人類學理論中的社會组織類型。由有共同血统的氏族 组成。在政治上暫時或永久结成一體,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意識形態。在 一個理想的部落典型裡,有共同的部落名稱,領土相鄰;共同從事貿易、農 業、建築房屋、戰争以及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活動。部落通常由若干個較小的 地區村社(例如宗教、村落或鄰里)組成,並且可以聚集成更高級的群集,稱 為民族。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類型來說,文化進化論者都把部落看成是已發 展到有等級的社會階段,最终成為原始國家(primitive state)。部落的统一並不 表現為領土完整而是基於擴大的親族關係。現代許多人類學者都用種族集團 這個術語代替部落,種族集團通常指有共同的祖先、語言、文化和歷史傳统 以及居住在同一個區域内的居民集團。

由於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於是產生了 新的氏族。幾個新老氏族結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 己的名稱與領土,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宗教與祭祀儀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領稱為酋長,公共事務由頭目主持及各

(21)

7

氏族首領組成。本研究所指部落台坂村,即是由不同的部落在不同的時期,

其移動的路線亦不盡相同之下,漸次遷徙所形成的村落。

参、遷徙

人類遷徙是人類學或社會學指人口在國內或國家之間的運動。一國之內 遷徙的趨勢是湧向大城市,因為遷徙者多半認為大城市是擺脫農村人口過剩 及擺脫貧困的具有吸引力的選擇。國際性遷徙(emigration)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的影響, 例如少數民族遭受政治壓迫或戰爭等而被動或自發性的集團移住

。移民並不能被所旅居的國家給予定居權。在發達的先進社會中已開始有大 批人口從城市向周圍的農村遷徙,這一現象被稱為「人口回流」(population turnaround)。

本研究以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為例,排灣族通常以數十戶至數百 戶形成集團部落,稱inaljan。也有僅三戶至六、七戶散居,有時候亦僅見單 戶而居者;而這種情形就漸具形成散居部落。然爾相對的著種現象禦敵能力 薄弱是很危險的。 東排灣族部落的移轉遷徙其主要原因:(一)部落內頻 頻發生不祥之情事(二)受強敵攻擊而無力防禦(三)其領域土地漸趨貧瘠 而收成不豐時。(四)、傳統領域土地不符使用及婚出另覓居住地。

肆、台坂村

台坂村依行政區域的劃分隸屬於台東縣達仁鄉,為達仁鄉最靠北邊的原 住民排灣族聚落,現有第一鄰至第九鄰計有 290 戶,人口合計 801 人 95%

以上為排灣族人。分別由台坂及拉里吧兩個聚落組織而成,台坂聚落區分有 tjuaqau(大狗)部落計有 maljaljaves(瑪拉拉彿史)、kaingau(蓋依腦)兩個頭目家 族;tjuavanaq(大板鹿)部落為 palucunuq(巴嚕出怒克)頭目家族;tjuamangs

(就哇媽 額斯) 部落 為 duljalan(杜拉 蘭)頭 目;lalepa (拉里 巴)聚 落為 pavavaljung 頭目家族等四個部落五個頭目家族所匯集而成的行政村莊。而這 些個部落是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路線與過程,漸次移住聚集而成的結果。

台坂村原名,據台坂耆老稱︰tjuavanaq 一詞音譯自排灣族語,tja 是指 稱處所的前綴詞,vanaq 是樹名,意即 vanaq 樹成林之處,國民政府來台取 其音改名為台坂。本村位於達仁鄉北方,大竹高溪下游拉里巴溪與台坂溪左 右方台地上;東臨太麻里鄉,西與土坂村接壤,南邊與土坂村、大武鄉相連,

北方比鄰金峰鄉壢坵村;本村有兩處生活圈:一為拉里巴部落,一為村辦公 處所在地台坂部落,兩地相隔約一公里。對外交通有 AC 路面的鄉道通往南 迴公路及鐵路站,惟需靠自用機汽車前往;本地出產毛蟹、過山蝦、小米、

(22)

8

木材;排灣族木雕、五年祭、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崇山峻嶺,深壑溪谷,風 景秀麗,深具觀光價值。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東排灣族台坂村為例之 研究,雖力求嚴謹、完整,惟限於人力、經費與時間,仍有未盡周延之處。

本節擬就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予以說明。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台坂村在行政區域的劃分隸屬於台東縣達仁鄉,為達仁鄉最北的村落

(如圖 1-6),台坂部落分別有 Tjuaqau(大狗)部落、tjuavanaq(大坂鹿)部落及 tjuamangs(就哇媽額斯)部落所形成及 lalepa (拉里巴)部落位於大竹高溪支 流台坂溪及拉里巴溪匯流口一帶的高位平緩階地。台坂分布高程在 200m 到 245m 之間;拉里巴部落高程在 180m 到 250m 之間。兩聚落隔著拉里巴西 相望,不到一公里的蜿蜒山坡路程,村辦公處、活動中心、衛生室、國民小 學均社置於台坂部落,兩聚落均有各自之集會所。

經過研究者初步實地踏勘、記錄以及訪談耆老的口述中瞭解到,本研究 範圍擴及鄰近的金峰鄉國有林地、達仁鄉土坂段、台坂段、台拉段以及拉里 巴段等地段之國有林地與原住民保留地。其中的聚落遺址以及遷徙路線等相 關發現的內容,待現況分析與檢討章節中將詳細呈現。

(23)

9

圖 1-4 達仁鄉行政區域領

資料來源:張金生 2007 台東縣達仁鄉傳統領域踏查史錄。

(24)

10

二、研究對象

排灣族部落的形成及遷徙和頭目家的發展有密切關聯,因為這些記憶都 靠巫師的祭儀文化而被保存迄今(譚昌國,1997)。本研究對象以研究地區而 言,台坂村是由台坂及拉里巴兩個聚落組織而成,台坂聚落區分 Tjuaqau 部 落:計有 maljaljaves、kaingau 兩家頭目;tjuavanaq 部落為 palucunu 頭目;

tjuamangs 部落為 duljalan 頭目;lalepa 部落為 pavavaljung 頭目等四個部落 五個頭目家族所匯集而成的聚落(如圖 1-2,1-3),是故,部落頭目、在排 灣族傳統社會制度原本具有領導及決定部落一切事物的權力;巫師對於部落 的各項祭典、祭儀及特定傳統祭祀,由於不斷重複進行,養成了豐富的傳統 知識,在遷徙的歷程中其記憶是可以信賴的;至於耆老的記憶也因為身歷其 境或由先人的傳述,研究者所欲瞭解的故事將比較容易獲得;再者以在地文 化工作者的角色而言,因為長期研究的結果屬於有系統且符合邏輯脈絡一 貫,是值得作為研究對象;教會進入台坂部落以後,對部落產生了傳統價值 觀的一些變遷,列神職人員為訪談對象,研究者以為可以從中瞭解其中緣由。

三、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旨在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東排灣族台坂村為例三個變 項間關係的探討;然而,時間更替、社會環境的改變,原住民生活形態的劇 烈改變,影響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的因素甚多,且其變項間的關係亦很 複雜,須有待進一步一一釐清的研究,為本研究的探討範圍。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地區

經過研究者初步實地踏勘、記錄以及訪談耆老的口述中瞭解到,研究範 圍擴及鄰近的金峰鄉國有林地、達仁鄉土坂段、台坂段、台拉段以及拉里巴 段等地段之國有林地與原住民保留地。研究地區幅員遼闊,而且大部分地區 為交通不便的原住民及國有林地,有的地形險要、叢山陖嶺,是毫無通道且 須繞行方可到達之地方,因此,種種困難待一一克服,在踏勘、攝影、記錄 時將倍加艱辛,將特別細心留意。本研究除了重質的描述及“社群、文化、

聚落遺址、遷徙路線”系統的調查之外,對於以前的聚落規模、文化遺物及 建築遺構之調查研究,由於時間不足及其他實質因素(舊社情境、人力及時 間等)之限制,將未能有較完整蓋全。而聚落範圍與遷徙模式的無法確定,

亦導致整體意義的研究,必須作某種程度的保留。其中的聚落遺址以及遷徙 路線等相關發現的內容,待現況分析與檢討章節中將詳細呈現。

(25)

1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訪人牽涉到個人需求、情緒態度、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念的差 異,同時也受到其它外在實際工作情境的影響等因素。在訪談回答時無法避 免社會期許、自由心證與現實問題,流於主觀,或基於防衛心態,而有所保 留,或因其他環境因素影響。故本研究無法避免訪答者特定的反應心向與個 別差異的心理誤差。

本研究僅以東排灣族台坂村部落頭目、巫師、耆老、及神職人員等為研 究訪談對象,無法擴及其他南、北排灣族部落及非排灣族之族群,故在結果 推論與解釋上,宜更加謹慎。

三、研究內容

研究者岀身台坂村在地人屬於局內人,在蒐集資料及訪談時,不可避免 會放入個人意見,或主觀的選取資料,產生缺失。因此本研究除善用局內人 的文化熟悉度和敏銳感受外,將想方設法盡力減輕可能的偏見,將每個人、

每件事情都不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來看待,每種現象都有其形成及的本土內 在觀點,自己必須敏感的去覺知、尋找與解釋。採自編訪談大綱,恐無法涵 蓋所有變項內之概念;因此對於結果之描述難以面面俱到

(26)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蒐集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台坂村為例之研究相關理 論、文獻,加以整理、分析及探討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為主要探究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分為排灣族部落形成的概 念、排灣族部落遷徙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排灣族社會制度及其變遷,主要探究傳統頭目的尊容與地位、頭 目制度變遷之研究及、國家系絡下的頭目制度。

第三節主要探究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的相關研究。

(一)國家作為之相關研究,荷明清時期對排灣族的衝擊影響、日本殖 民時期對排灣族的衝擊影響,據台初期的「綏撫」政策、其次為「緩和」政 策、「圍堵」政策及日治末期的「理番」事業及戰後時期對排灣族的衝擊影 響,分為初期的建立行政體制及山地三大運動,

(二)探討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壹、東

排灣族概述 一、排灣族

依據內政部統計處99年資料顯示,排灣族目前人數為8萬8,323人,僅次 於阿美族18萬3,799人(內政部統計處)。排灣族主要分布區域在中央山脈南 段,北起大武山,大樹林山,牡丹山,向南直抵恆春半島,西自隘寮,東南 則包括山地與狹長的海岸地區。排灣族區分為拉瓦爾(raval)與布曹爾

(vucul)兩個系統或亞族,其中vucul亞族又可分為vucul本群(北部排灣)、

paumaumaq(中部排灣)、chaobolbol、sebdek、 parilarilau及skaro群(南部 排灣)與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四個地域群,族群分布分佈如表2-1、圖 2-1。

二、東排灣族群分布情形

東排灣族主要分佈於中央山脈南段,巴卡羅群分布於台東縣太麻里鄉與 達仁鄉、大武鄉境內,中央山脈東斜面,屬大武溪、大竹高溪、虷子崙溪、

及太麻里溪流域。東排灣族早期居住在大武山的西北部一帶,然後漸次南 下,再東遷後於中央山脈東面。日治時期,警方為便於管理,把一些難以到 達的村落遷到平地的山腳地帶。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又以交通不便為由,

又再次的進行遷村計畫。

(27)

13

從行政區域而言,東排灣族為現在的台東縣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 等鄉至台東市新園村。主要村落有台東縣達仁鄉的土坂、台坂、新化、安朔、

南田、森永等村;金峰鄉的賓茂、新興、正興、歷坵、嘉蘭等村;太麻里鄉 的大王、金崙、多良、北里等村落;大武鄉的大竹、大鳥、大武、尚武、南 興等村;以及台東市新園村;本研究地區即屬達仁鄉台坂村。

三、東排灣族群文化特質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

平民三個階級。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

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 的傳統領域。頭目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屬下的子民 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貢予頭目,頭目則主持部落重大事務如爭戰、祭 儀、或與外村的外交工作。

在祭典期間,頭目將子民納貢的農作釀酒、煮食,與族人共享。現頭目 在族人心目中的實質意義已經降低,加上行政體系的介入,新興宗教的傳 入,有些部落的頭目因不堅持,且不作為而形成有名無實,只有在傳統祭儀 或慶典時才會凸顯他的地位。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 的社會,家族的財產、權利出長嗣繼承。其餘的兄弟姊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

另立家屋、家名。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落的決策事宜。排 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 群的混合體、研究著的研究範圍內的排灣族部落住民亦正是如此。

(28)

14

表2-1排灣族族群分佈概況表

亞族 族群 分布區域 主要村落

拉 瓦 爾 亞 族

拉 瓦 爾 亞 族 (

raval

)

分 布 於 武 洛 溪 上 游 地 帶, 即 口社 溪 南大山 西 麓,海拔約八百公尺處。

屏東縣三地鄉的賽嘉、口社、

安坡、沙溪、達來、德文、大 社、三地、馬兒等村。

布 曹 爾 亞 群

北部 排灣

巴 武 馬 群 (paum auma q)

分布 區 域北 自 口社溪 以 南,南至林邊溪之間。

主要村落有屏東縣瑪家鄉的 筏灣、瑪家、北葉、涼山、佳 義等村;泰武鄉的泰武、萬 安、佳平、平和、武潭、佳興 等村;來義鄉的義林、來義、

古樓、南和、望嘉、文樂、丹 林等村;以及春日鄉的七佳和 力里二村。

南部 排灣

查 敖 保 爾 群 (chab oobol)

北自率芒溪以南,南至林 邊溪之間。

主要村落有屏東縣春日鄉的 春日、士文、歸崇、古華等村;

獅子鄉的竹坑、楓林、丹路、

草埔、獅子、和平、南世、內 文、內獅等村。

巴 利 達 利 達 敖 群 (parila rio)

分布 於 台灣 南 端恆春 一 帶,以牡丹鄉牡丹村女仍 社為主。

主要村落為屏東縣牡丹鄉的 牡丹、東源、四林、高士、石 門等村;以及滿州鄉的滿州和 里德二村。

東部 排灣

巴 卡 羅 群 (paqa roqar o)

分布 於 台東 縣 太麻里 鄉 與達仁鄉、大武鄉境內,

中央山脈東斜面,屬大武 溪、 大 竹高 溪 、虷子 崙 溪、及太麻里溪流域。

主要村落有台東縣達仁鄉的 土坂、台坂、新化、安朔、南 田、森永等村;金峰鄉的賓 茂、新興、介達、比魯、歷坵、

嘉蘭等村;太麻里鄉的大王、

金崙、多良等村;大武鄉的大 竹、大鳥、大武、尚武等村;

以及卑南鄉的大南村。

資料來源:童春發 2001 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

(29)

15

圖2-1 排灣族族群分佈圖

資料來源: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http://emuse.nmns.edu.tw/ /檢索日期:

2010/11/23

貳、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相關研究

排灣族自古以來居住地方即選擇山腹之傾斜之坡地,以數十戶至數百戶 形成集團部落,稱為inaljan。然而也有僅三戶至六、七戶散居,有時候亦僅 見單戶而居之情形;但是這種孤立居住者是較特殊而少見的,因為禦敵能力 薄弱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而這種情形就漸具形成散居部落之傾向。排灣族 有單一部落孤立存在者,亦有數個相鄰近而存在者。前者以一個部落為一社

;後者則以數個部落何為一社。例如本研究地區tjuaqau部落屬前者,tjuavanaq

、tjuamangs和lalepa等三個部落屬以後者,相關文獻研究彙整如下:

(30)

16

表 2-2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分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結果與發現

中央研究院 (2004)

臺灣總督府 臨時臺灣舊 慣習調查會 番族慣習調 查報告書〔第 五卷〕排灣 族‧第三冊

一. 排灣族部落的 形成。

二. 排灣族部落的 遷徙的原因。

一. 排灣族,以數十戶至數百戶 形成集團部落,稱 inaljan。也有 僅三戶至六、七戶散居,有時候 亦僅見單戶而居者;此為禦敵能 力薄弱是很危險的。而這種情形 就漸具形成散居部落。二. 部落 的移轉遷徙其主要原因:(一)

部落內頻頻發生不祥之情事(二)

受強敵攻擊而無力防禦(三)其 領域 土地漸 趨貧瘠而收 成不豐 時。(四)、傳統領域土地不符 使用及婚出另覓居住地。

馬淵東一 (1935)

台灣高砂族 系統所屬の 研究

一.東排灣族各部 落遷徙來源、分布 情形。二.各部落頭 目系譜之調查紀 錄。三.各部落傳統 生活、祭儀、慣習 等之研究。

一.調查結果東排灣族係屬排灣 族 paqaluqau 群。二.本研究地區 頭目系譜見編號 257、258,瑪拉 拉佛史 maljaljaves 與巴發發龍 pavavaljun 家族,其中後者分出之 支系也有詳細記錄。

童春發 (2001)

台灣原住民 史----排灣族 史篇東部排 灣

東部排灣巴卡羅 群(paqaroqaro),分 布情形概況;如圖 2-1

分布於台東縣太麻里鄉與達仁 鄉、大武鄉境內,中央山脈東斜 面,屬大武溪、大竹高溪、虷子 崙溪、及太麻里溪流域。

張金生 (2005)

一個排灣族

部落的歷史 一.新化村的形 成。二新化村的流 變。

一.詳細敘述了其誕生、發現、以 及現況。二.作者運用新化村各時 期居住的聚落說明其遷徙時間與 歷程。

譚昌國 (2001)

排灣族 一.家與屋。 二.頭 目制度。三.傳統祭 祀、歲時祭儀、生 命禮儀、藝術。

如表 2-3,2-4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吾人從上述之前人所研究的成果,發現原 住民排灣族部落的形成,以數十戶至數百戶形成集團部落,稱 inaljan。也有 僅三戶至六、七戶散居,有時候亦僅見單戶而居者;然此,禦敵能力薄弱是 很危險的,而這種情形就漸具形成散居部落。其遷徙的原因不外乎(一)部 落內頻頻發生不祥之情事(二)受強敵攻擊而無力防禦(三)其領域土地漸 趨貧瘠而收成不豐時。(四)、傳統領域土地不符使用及婚出另覓居住地。

(31)

17

第二節 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

壹、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

東排灣族的社會制度是階級制度,是一個有階層的社會,一般來說它是 頭目階級(mamatjaniljan)、世族階級(pualu)、平民階級(antitan)三類。

頭目與平民依出身分得差異,享有不同的義務和權利。其次,傳統祭儀一般 可分為生命儀禮與歲時祭儀兩種,而排灣族除了前 述兩種祭儀外,另還有 每五年舉辦一次的盛大祭典-五年祭(maljeveq 以及帶有點醫療性質的相關 祭儀以及其他祭儀,如表 2-3、2-4,其相關文獻研究彙整如表 2-5。

表2-3:排灣族祭儀分類一覽表

祭儀名稱 時間 內容

農事祭儀(歲時祭儀) 固定 以小米生長週期為主的祭儀。

生命儀禮 個人之成長階段 個人從出生、兒童、青少年、成婚到死亡的 祭儀。

治病祭儀(醫療性質) 不定時 個人有生理和非生理的疾病時做的祭儀。

五年祭 固定 綜合農事、狩獵、家屋及個人命運祈求等做 的祭儀。

其他祭儀 不定時 防止傳染疾病及農作物之病蟲害等祭儀。

資料來源:許功明 1994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

表2-4:排灣族生命儀禮一覽表

階段 祭儀名稱 備註

懷孕、出生到成長

安胎祭儀(palisi tua mavungelai)

安產祭儀(palisi tua papualjak)

嬰兒出生儀禮(pucemer)

催出奶汁祭儀(pucevulj tua tutu)

嬰兒命名禮(papu ngadan)

稟告原家禮(pa tjumalj)

成為人的儀禮(seman caucau)

小孩成長禮(seman vuruvurung)

(32)

18

表 2-4(續)

青少年到成年

升青年的祭儀(成年禮)(paceqeljap

結束禮儀祭(patjeringau) 在成年禮後舉行,結束嬰 兒時期至青年階段所有 少女戴花儀式(pa piayan) 儀禮。

男子服兵役前祭(papu luqem)

男子服兵役歸來祭儀(pacevung)

男子送女友木材禮(papu liva)

婚禮

問(求)婚 訂婚

結婚

喪禮

善死者之喪葬祭儀 可再細分 10 步驟進行 惡死者之喪葬祭儀 可區 分為 意外死 亡與

過失 致死 兩種類型。

資料來源:譚昌國 2007 排灣族。

根據宮本延人所著《台灣排灣族的五年祭》一文中(張迅齊譯,1977:62)

,宮本引述馬淵東一稍早的調查謂,十九世紀末,大竹高溪沿岸的排灣族部 落皆進行五年祭,這些部落包括talilik(大谷社)、tjuaqaw(托狗社)、kuvaleng(

姑仔崙)、qetsaking(加津林社)、tjuachuqu(大竹高社)、djaqup(愛國埔社)、patsavan(

大鳥社)等」。1tjuaqau(托狗社)是由大武山經過puljti社、kaviyangan社、kuljaljau 社後往東的tjarhirhi(大谷社)等社後到達此地。古野清人(葉婉奇2000;142-147) 依據當地的口述認為此地的五年祭與獵首、狩獵行為有極大關係,亦即凡刺 到球及獵得人頭、鹿類等獲物愈多者不僅會得到幸運,也越受誇讚。內容包 括制竿祭、開闢神靈之道、迎祖靈、狩獵、出草、刺球等。從日本學者調查 記錄中發現每一個部落刺球的祭球名稱及其代表之意義與球數等略有不同(

如表2-5)。此文獻說明了口傳歷史的真實性,惟當今尚有執行五年祭刺球的 排灣族部落均以藤球刺球,究竟是否為國家力量進入部落後所產生的改變,

深值後續探討加以研究。

1台東縣史排灣篇 2001:138。

(33)

19

表2-5:排灣族五年祭祭球名稱

村落(社)名 祭球名稱(代表的意義) 顆數 備註 下paiwan社

(排灣)

qalja(敵)、vusam(粟種)、tjaljayan(芋

種)、qacang(猪)、tjinvelivan(交換品) 5 tjimur 同 Kulaljuc社

(泰武)

qalja(敵)、vavui(山猪)、vusam(粟種)、

tjaljayan(芋種)、qacang(猪) 5 pasaumaq 社

(牡丹路社)

vusam(粟種)、qimang(獵物)、ainivayan

(人的健康)、vayaq61、paljiq62 5

tjiljing 之 祭祀團 所用 tjuqaciljai

(加芝來社)

vangavangavang(遊戲)、pinupilala-peng

(給幸福)、pinupalapalalj63(附有羽毛) 3 Kuskus

(高士佛社)

qimang ( 獵 物 ) 、 macunang 農 耕 、 yavangan、

pineparaparayan(擬敵人首級)

4

pineparapa rayan 附 有羽毛。

tjuaqau社

(拖狗社)

袪除惡神、招好運、獵物豐碩、人口旺盛、

農作物豐收、招來他社之大頭目及有勢者之 靈魂、幸福。

7

第 一 顆 不 可以刺;第 七 顆 以 後 都 代 表 會 帶來幸福 pacaval

(大鳥社)

1.前五顆球要向天上及四週拋。

2.第一顆球會使人生病,收成不好。

3.其餘代表五穀豐收及個人得到幸運。

不確 定 tjarhidrik

(大力里社)

binu-bahabahalan(附有羽毛者,指敵人)、

geimang(獲獵豐碩的聖靈)、linivelevan(浸 水酒者)、hinigule(向後拋擲者)

10

Tjuabarh

(土坂村)

1.puqadrisan(有熊鷹羽毛的)、tinukuian

(凶兆),ljineveljev(揀選出的)、qiman

(獵物)和 rhami(穀物)。

2. 十 月 二 十 五 日 當 天 另 外 附 加 的 五 顆 ljineveljev(揀選出的)。

10

資料來源:參考蔡光慧(2001:102-130)、朱連惠(2009:74-75)。

Fortes(1971)指出 Tallensi 人認為一種理想師命模式(Pattern of life)的 完成,個體才算發展為充分的「社會人性」(Personhood),婚姻和生子是 基本的條件。也由於死亡的原因是聖靈負予個體的社會人性,所以只有在死 亡時社會人性才被確立,「善終」即是成為祖先,也才是充份社會人性的完 成。這些的觀念強調社會人的要素是延續。由於社會賦予個體社會人性,所 以對社會人性延續的強調即是對社會延續的強調(譚昌國,1991)。

(34)

20

東排灣族人的觀念認為成為祖先是理想社會的完成,也代表生命的延續 不斷。對成為祖先的重視,同時也是對家、部落延續的重視。因此祖先觀念 和信仰在實際家和部落的延續上有重要的作用。

貳、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相關研究

東排灣族傳統祭儀一般可分為生命儀禮與歲時祭儀兩種,而排灣族除 了 前 述 兩 種 祭 儀 外 , 另 還 有 每 五 年 舉 辦 一 次 的 盛 大 祭 典 - 五 年 祭

(maljeveq)以及帶有點醫療性質的相關祭儀以及其他祭儀。本文研究地區 大狗 tjuaqau、大板鹿 tjuavanaq、就哇瑪恩斯 tjuamangs 和拉里巴 lalepa 等 四個部落,分別彙整前人研究結果,其相關文獻研究彙整如下表 2-6:

表 2-6 東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分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結果與發現

吳燕和 (1993)

台東太麻里 溪流域的東 排灣人

一.政治組織。二.

親族系統

一.排灣族為階級制度。二.社會 結層制度包含社會身分階級、政 治地

位階級、經濟權力階級等。三.

家族、聯合家族、雙係近親、世 系群族與階級配合。

吳清生 (2011)

原住民頭目 制度淡化對 文化保存的 衝擊—以東 排灣族 tjaqau 部落 為例

一.排灣族頭目制 度之變遷。二. 頭 目制度淡化對文 化保存的衝擊。

三. 頭目制度與 文化之保存與適 應

一.現今頭目來源不清楚、鄉公所 立案的、選舉的、遍地很多所謂 的“漂流木”,應該是世襲承傳 才對。二.歲時祭儀因公部門的主 導、教會變相的感恩活動、都市 原住民自辦的活動等,不具傳 統,剩下的只有吃吃喝喝與唱唱 跳跳。三.頭目須有所堅持與作 為,國家是否將頭目納入體制,

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吳清生 (2010)

東排灣族 tjaqau 部落 史

一.排灣族社會文 化及其變遷。二.

國家做為之相關 研究。

一.排灣族頭目制度的階層社會 分為頭目階級(mamatjaniljan)、

世族階級(pualu)、平民階級

(antitan)。二.荷明清、日治時 期、戰後國家力量伸入排灣族部 落以後,對部落的傳統文化影響 至鉅,外加外來宗教信仰的強力 入,而發生了文化上的流變。

(35)

21

表 2-6(續) 譚昌國 (2007)

排灣族 頭目的尊貴與榮 耀

一.頭目與平民依出身分的差 異,享有不同的義務和權利。二.

階層與財產,主要是穀物和肉類 供給與取得角色的相對(pasaja 及 pvadis)。三.階層的象徵與儀 式。四.部落與頭目領導因其性別 不同,在家臣組織與執政行事是 有區別的。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排灣族社會制度與祭儀,首先讓我們知道排灣族的社會制度是階級制 度,是一個有階層的社會,一般來說它是頭目階級(mamatjaniljan)、世族 階級(pualu)、平民階級(antitan)三類。頭目與平民依出身分得差異,

享有不同的義務和權利。.階層與財產,主要是穀物和肉類供給與取得角色 的相對(pasaja 及 pvadis)。頭目具有領導與保護的權威和責任,運用家臣

2組織管理部落;相對的其族民有納貢與服從的義務。

在此我們可以探討 Self 和 Person 的觀念(Mauss,1938),如何在不同 社會經歷不同時代而被創造、發展。每個社會都有獨特的 Self 和 Person 的觀 念,在東排灣族中他的頭銜、階層、名字不可分開,這是具體地表現自己的 地位及自主性。

排灣族頭目制度之變遷主要原因為:(一)頭目來源不清楚(二)歲時 祭儀因公部門的主導、教會變相的感恩活動、都市原住民自辦的活動等,不 具傳統(三)頭目本身沒有堅持與作為,此值,國家是否將頭目納入體制,

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吳清生,2011)。其次是祭儀部分,此乃傳統巫覡文化 的一環,因為各頭目之巫師漸漸衰老且後繼無人、面臨失傳,而巫師又是各 種傳統祭儀的執行者,此乃最迫切而需要復振的重要工作,以利傳統祭儀文 化的傳承。

2傳統頭目(Mamazangiljan)領政時期,組織有副頭目(tjaljaljak a Mamazangiljan)襄理頭目各項 事宜,頭目不在或生病時由其代理頭目職務、秘書(edjiedjipen)頭目的發言人兼秘書,執行 頭目交代事宜、連絡官(laisan)負責部落內外之聯繫工作、巫師長(kadalingan)專為頭目家及 部落性祭儀的巫婆、巫婆(bulingau)協助巫師長工作的巫婆,可單獨執行祭儀,但不能執行 頭目及部落性大型之祭儀、男祭司長(palakaljai)專為五年祭拋擲藤球、男祭司(palisilisi)協助 巫婆及祭司長祭儀工作、部落英雄(cinunan)指導作戰事宜,為頭目專屬軍師等,協助頭目 掌管部落事務及作戰事宜。

(36)

22

第三節 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國家作為及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的相關研究二項,分別彙整前人 研究結果,探討國家的力量對邊陲地區或少數族群的發展關係,及對東排灣 族台坂村原住民社會各時期所具有的深遠影響,上述的二項文獻研究分別彙 整,(如表 2-7、2-8)。

壹、國家作為之相關研究

表 2-7 國家作為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分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結果與發現 李 玉 芬

(2007) 消失中的 都市部 落?台東 市馬蘭社 阿美族生 活空間的 形成與變 遷

國家作為」與少數 族群、或邊陲地區 發展的關係。

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 的都市部落文中,提及「國家作 為」與少數族群、或邊陲地區發 展的關係,有助於審視「國家」

的政策與權力,對於台灣東部區 域發展及原住民社會經濟發展 所具有的深遠影響。

周 選 妹 (2010)

台東縣達 仁鄉排灣 族經濟社 會的變遷

第一期為建立行 政體制。

第二期是民國 40 年,政府推動「山 地三大運

動」。

第三期是「山地保 留地」設置。

國家以威權的方式透過各種政 治、經濟、與社會的政策來管理 原住民,政府將山地的行政管理 權交給民政廳,結束山地社會由 警察負責管理的長期局面。

訂定了「台灣省山地人民生活改 進運動辦法」、「台灣省獎勵山 地實施定耕農業辦法」、「台灣 省獎勵山地育苗及造林實施辦 法」。

主要工作在於全面清理山地保 留地,確定山胞戶使用土地之地 目、地號、繪成地藉圖,計算正 確面積,調查土地利用情形。

(37)

23

表2-7(續) 夏黎明 (2000)

國家作為 理解東台 灣的一個 角度

何謂「國家」? 瞭 解「國家」與東台 灣的關係。瞭解國 家在東台灣做了 什麼事,也要探討 他「不做」些什麼 事?及其原因,國 家在東台灣做的 哪些事,產生了什 麼效果?它不做的 哪

些事,又產生了哪 些效果?

國家做為一個觀察歷史或區域的 角度,有其時間性和階段性,以 東台灣和國家的關係而言,這樣 的角度,從日本時代開始是比較 有意義的,在此之前,意義可能 就有限。

康培德 (2005)

台灣原住 民史政策 篇(一)

一.探討荷明鄭時 期國家力量進入 部落展現其統治 能力。

二.對大武山原住 民的征伐。

三.地方會議的設 置與部落代表的 參與。

1648 年 3 月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攻 打西部山區力里社、士文社(今春 日鄉)等社群,因防禦力強無法攻 破,乃聯合親向該公司的原住民 社先行攻打外圍的大狗(tuakauw) 社,攻克後洗劫一空,並施以焦 土攻勢。並由麻里麻崙社留駐當 地的後補牧師阿勒豪夫(Hans Olhoff)助手士兵 Hendrick Veer 一 同將士文、大狗、射武力、力里 社等社長老,帶至大員臣服於荷 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650 至 1651 年遷入士文社,但從荷蘭戶 口調查資料,在南路地方會議區 1648 年有大狗社記載文獻,惟僅 掌控一年。

(38)

24

2-7(續) 藤井志 津枝 (1997)

日治時期臺 灣總督府理 番政策

「理蕃政策」為四 個時期,第一時期 1895 年至 1902 年 此階段為綏撫政 策;第二期 1902 至 1904 年為討伐 時期,即「緩和」

政策;第三期為 1904 到 1906 年撫 育期,即圍堵政 策;第四期自 1906 以後即「理蕃」政 策。

一.「綏撫」是在鎮壓漢人抗日運 動之前,迴避「生蕃」發生不必 要的衝突而採取的一種暫定措 施,基本上日人政策的核心思 想,是否定了台灣原住民的基本 人格與其尊嚴。二. 對溫順的原 住民則以撫育手段。「蕃人」犯 罪不用法律處理而可以依行政命 令任意處分,非法治而是人治。

對原住民是否依法行使其權利和 其他所為之一切事物,均一概不 予承認。三. 對不服從日本的所 謂「兇蕃」,日本發動隘勇線的 推進和連結運動,採取鎮壓和封 鎖政策。四. 日本在全台實施了 皇民化運動,強調說國語、改姓 氏、拜神社、在原住民地區成立 高砂義勇隊,其後就是安原住民 族遷移下山。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國家作為對排灣族的確產生了巨大而空前的影響,或著說排灣族在政 治、經濟、教育、傳統慣習等面向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研究者探討分析小節 如下:

(一)基本上無論是荷蘭人東印度公司或清時期,兩者的共同點是所有 的政治實力不足,以有限的兵力僅能保守掌控部分沿海城鎮地區,所謂屯田 也是點狀的建立自給自足的空間,而對鄰近的村社施行突擊式的武力威嚇,

並沒有真正的統治。

(二)日治時期統治者無視原住民的存在,而通稱為生番、化蕃、熟蕃 等,更是為低等劣種,其生活慣習因為與日本人不盡相同,視為叛逆,原住 民唯有絕對服從,否則就以暴力屠殺或滅族;然而從原住民的角度去理解,

日治時期在(蕃地)推行的各種政策所推行所謂的「現代化」政策過程中,

(39)

25

很明顯的看出是原住民民族的尊嚴和生存抗暴史,日後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 的傳承與延續,產生了極大之影響之因素之一;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慣習上,自然也違反了他應有的條件與意義。

(三)國民政府是從日本的手中接管台灣,基本上,依循著日本的殖民 政策來治理原住民。比如山地(含土地和自然資源)依然為國家所有,不把日 本所佔有的土地歸還給原住民,並沒有定位原住民是他們土地的主人,是自 然資源的守護者。相反的,繼續日本的經濟發展計畫開發山林,佔有資源。

而教育政策正如日本一樣是為了同化目的來設計,只差在”日本人”和”漢 化或平地化”的目標。

另針對國民政府政策對排灣族的影響其中提出了「qinaljan」意識的消 失看法:

遷村是政策性的考量,即行政方便為目的。然而,遷村是帶來連根拔起 的文化摧殘。qinaljan是祖先和活人的家園,與此相連的觀念是uuma(家)。

家是歷史的原點,qinaljan是族群認同的所在(童春發,2001)。

台坂村各部落於民國42至45年的「生活改進運動」的政策執行中,

又再次迫遷至現址台坂村。另外多了派出所、村辦公處、學校等公設機關,

權力亦由傳統頭目轉而變成由鄉公所、村長、鄉民代表等取而代之。

貳、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相關研究

東排灣族台坂村是由台坂及拉里巴兩個聚落組織而成,台坂聚落區分 tjuaqau部落:計有maljaljaves、kaingau兩家頭目;tjuavanaq部落為palucunu 頭目;tjuamangs部落為duljalan頭目;lalepa部落為pavavaljung頭目等四個部 落五個頭目家族所會集而成的聚落,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過程聚集而成的結 果。有關台坂村各部落的形成與遷徙歷程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列表會整如下 表2-8:

表 2-8 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分 研究題目 研究內容 結果與發現 吳 清 生

(2010)

東 排 灣 族 tjuaqau 部 落史

結 合 口傳歷 史 及 文獻資料的比對 再 經 由深度 訪 談 以 流 暢的文 筆 敘 述部落遷徙過程。

排灣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

,詳細的結合口傳歷史及文獻 資料的比對,再經由深度訪談 以流暢的文筆敘述部落遷徙過 程。

(40)

26

表 2-8(續) 吳 清 生 (2010)

原 住 民 頭 目 制 度 的 淡 化 對 文 化 保 存 的 衝擊 _以東 部 排 灣 族 Tjuaqau 部 落為例

附錄台板tjuaqau 口傳歷史資料

圖文並茂的敘述tjuaqau部落是 從台灣西部南遷春日鄉後東遷

,再由金崙溪北岸逐次向南岸 遷移,其歷程共計十一次之多

周 選 妹 (2010)

台 東 縣 達 仁 鄉 排 灣 族 經 濟 社 會的變遷

研 究 達仁鄉 境 內 各部落政治、社會

、經濟、教育、宗 教、文化等變遷過 程。

日治及戰後史料豐富,提供了 研究者書寫有關台坂村部落社 會文化變遷的參考。

馬淵東一 (1935) 楊南郡譯 (2011)

台 灣 原 住 民 族 系 統 所 屬 の 研 究 391 - 393

一.拉里巴lalepa 加 里 勿 田 kakilavucan 、 肚 古 肚 古 灣 toktokoan 大 板 鹿 tjuavanag 等 社 來 源 。 二 . 大 狗 社 tjuaqau來源

一.這些部落人祖先都是西部組 社pulic。南下到來義、春日鄉

,經由covetsiikadan社東遷過來 的。

二.發現大竹高溪北岸拉里巴、

大狗等部落遷徙路線及移動脈 絡。

三 . 區別大狗社tjuaqau與拉里 巴lalepa社口音不同之緣由。

康 培 德 (2005)

台 灣 原 住 民 史 政 策 篇(一)

1647 年 至 1960 年 荷、明、清、日有 關 台 坂村各 部 落 的文獻史料。

台坂村部落歷經荷、明、清、

日有關台坂村各部落寶貴的文 獻史料,為研究者結合口傳歷 史建構台坂村形成與遷徙史的 重要依據。

曾 振 名 (1991)

台 東 縣 魯 凱、排灣族 舊 社 遺 址 勘查報告

達仁鄉山地舊社 遺址勘查報告

達仁鄉排灣族舊社有詳細記載

,尤其對台坂村遷徙年代及社 會流動關係提供許多參考價值

(41)

27

表2-8(續) 移川子之 藏(1935)

台 灣 高 砂 族 系 統 所 屬の研究

頭目系譜調查 頭目系譜調查第257、258號是 馬淵東一於昭和7年2月11日時 查訪台坂村頭目家譜。

童 春 發 (2001)

臺 灣 原 住 民 史 - 排 灣族史篇

東 部 排 灣 巴 卡 羅 群(paqaroqaro)。

提供台坂村部落歷經荷明清、

日有關台坂村各部落寶貴的文 獻史料。

張金生 (2002)

新 化 部 落 的歷史

研 究 達 仁 鄉 新 化 村的部落歷史

tjuaqau部落的早期文獻資料及 口傳遷徙史,值得參考。日治 時期的高砂族調查書,有關達 仁地區的資料,本論文附錄有 翻譯資料,皆成重要的研究資 料及印證的論點。

蔡 光 慧 (1998)

排 灣 原 住 民 部 落 社 會 的 建 立 與 族 群 關 係

大 竹 高 溪 與 金 崙 溪 之 間 , 包 括 lalepa(嘮北)、

tjuavanaq(大板六

)等部落移動。

kulele一行人則留居bagarusai,

因遭大群kuzang(蝦,意指漢人

)侵襲欲消滅,遂被迫遷離此 地移居kalarubaqan(Lalepa 原 址),後又移居kaumaqan。由 此分出tjuavanag,後來移入肚 古 肚 古 灣 dekudekuwan 及 kakjlavucan、kaumaqan定居之 後,從ingupan(彼此尋根固絕 處)移民lalepa。由此先後分出 dekudekuwan;tjuavanaq。

譚 昌 國 (1991)

家﹑階層與 人的觀 念 : 以 東 部 排 灣 族 台 坂 村 為 例 的 研究

本 論 文 是 以 達 仁 鄉 台 坂 村 為 研 究 範圍,從排灣族的 祭儀與禮儀,分析 其 社 會 組 織 層 面 的 功 能 與 文 化 象 徵的意義。

一.台坂村聚落頭目家族、之系 等有詳細敘述其分布情形,、

各家族頭目消長概況,依據各 種原因做層次分析。二.依據實 地踏勘紀錄部落遷徙過程。三.

社會組織的功能與傳統文化活 動是緊密且有其一貫的關聯性

(42)

28

表 2-8(續) 台東縣史 (2001)

大事篇(上

)(下)

西元931-1683 西元1683-1895 西元1895-1945 西元1945-1999

詳細記載拉里巴pavavaljung家 族,各社部族聚落地點及遷徙 脈絡,有助於釐清探討各社來 源及互動關係。如附錄一。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的相關研究,馬淵東一 (1935)楊南郡譯

(2011),拉里巴lalepa加里勿田kakilavucan、肚古肚古灣tekutekuwan大板鹿 tjuavanag大狗社tjuaqau等社,都是西部族社pulic南下到來義、春日鄉,經由 covetsiikadan社東遷過來的。頭目系譜調查第257、258號是馬淵東一於昭和7 年2月11日時查訪台坂村頭目家譜。吳清生(2010)排灣族是一個沒有文字 的民族,結合口傳歷史及文獻資料,再以流暢的文筆敘述部落遷徙過程。至 於文獻中研究者發現的疑點,待第四章分析與檢討中呈現。

(43)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主題為「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東排灣族台坂村為 例」,目的在探討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的因素,冀以透過田野調查及在 地主體意識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繼而將資料統整分析,做成研究結論。

研究者為研究場域之在地人,因此在進入現場方式採取「實地自然進 入」,直接說明意圖,得到真實的資訊;蒐集資料的方法採取文獻分析法與 訪談法。再據以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作成結論。茲將本研究之研究架 構、所採用的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進行方式臚列於後: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從上述研究目的,首先廣泛蒐集國家作為對社群、空間與權力造成衝擊 之史料及回顧東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過程、頭目制度及社會文化相關研 究,以建構排灣族台坂村各部落遷徙過程、頭目制度及傳統文化及其變遷;

其次針對研究地區、部落頭目、巫師、耆老、在地文化工作者、神職人員等 深度訪談,蒐集田野口傳歷史、頭目系譜、研究地區排灣族舊社遺址等資料

。將田野調查所得資料與所蒐集之文獻進行對話,俾探討各部落遷徙過程及 對傳統文化保存的衝擊,最後分析及各部落遷徙過程及傳統文化,隨著社會 變遷的適應與調和之道以及台坂村對當代原住民政策因應之道,並提出未來 發展方向,作具體結論與建議。研究架構,如圖3-1所示

(44)

30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原住民政策與部落發展

部落遷徙史與未來發展

東排灣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以台坂村為例

文獻探討 1.排灣族部落的形成

與遷徙

2.排灣族社會制度及其 變遷

3.國家作為之相關研究 4.東排灣族台坂村部

落遷徙相關研究

訪談 1.部落的形成與遷徙 2.頭目制度變遷

3.台坂村的來源與遷徙 過程

4.台坂村之形成為何 5.台坂村之未來發展 為何

6.遷徙舊址踏勘

部落遷徙史及傳統文化

數據

圖 1-2  台坂部落分布位置示意
圖 1-4  達仁鄉行政區域領
表 4-4    tjuaqau(大狗)部落聚落一覽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A)行百里者半於九十(B)步步要謹慎,因步步難行

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於 1076

因住十四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大城東南行五十餘里至答秣蘇伐那僧伽藍 (唐言

30公里以上未滿50公里 1,000元/月 50公里以上未滿70公里 2,000元/月 70公里以上 3,000元/月 搬遷補助金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交通津貼:農務人員前往工作地點,距離五公里以上未達

 是月初八日  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  下九及三十   三時十五齋  受持八分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