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各構面之操作型定義

圖3-2 學習風格 資料來源:Kolb (1984)

四種不同學習者的特性敘述說明如下:

1. 分散者 (Diverger):學習者喜好先觀察,運用具體經驗,經過觀察之後再學習,

具有較強的理解力,但不喜歡與其它學習者互動學習。

2. 同化者 (Assimilator):學習者喜好歡察,並用抽象思考,在學習中有大量資訊 的處理,有較強的歸納與建立模式的能力。

3. 聚合者 (Converger):學習者喜好抽象思考,用專家理論和實際實驗應用方式來 獲得知識,用主動實驗方式進行學習。

4. 調適者 (Accommodator):學習者喜好親自學習,以具體經驗主動實驗,學習過程 中會與其它學習者積極互動。

本研究亦採用 Kolb 之學習風格量表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LSI) 來做為評 量不同學習者在數位學習系統上之學習成效表現,學習風格量表最早在 1976 年發

修正為 KLSI-version 3,此量表至今已經由眾多學者採用,並做為檢定標準,具有 一定的信賴程度。學習風格量表以 12 題敘述四種學習現象,將 12 項答題的成績 總和,得分愈高,則顯示學習者的愈接近該學習風格,學習風格量表題目及選項 取用國內學者林秋萍(2007)之中文翻譯如表 3-1。

表 3-1 學習風格量表

題目 問題選項

1.當我學習時, A.我喜歡考慮自己的感受。

B.我喜歡思考一些想法。

C.我喜歡實際操作。

D.我喜歡看和聽。

2.我學的最好的時候,是當 A.我仔細地看和聽時。

B.我依賴邏輯思考時。

C.我相信我的直覺與感受時。

D.我努力完成工作時。

3.當我學習時, A.我試著將事情想通。

B.我是負責任的。

C.我是安靜、謹慎的。

D.我有強烈的感覺及反應。

4.我學習是利用 A.感覺。

B.實作。

C.觀察。

D.思考。

5.當我學習時, A.我能接受新的經驗。

B.我會從各方面來思考問題。

C.我喜歡分析事情,並分解成更小的問題。

D.我喜歡試著實際動手做。

6.當我學習時, A.我是個觀察型的人。

B.我是個行動型的人。

C.我是個直覺型的人。

D.我是個邏輯型的人。

7.我學得最好的時候,是從 A.觀察。

B.人際間的討論。

C.理論。

D.試作及練習。

8.當我學習時, A.我喜歡看到成果。

B.我喜歡觀念及理論。

C.我會在行動前準備妥當。

D.我全心全意投入學習中。

9.我學得最好的時候,是 A.我依賴自己的觀察力時。

B.我依賴自己的感覺時。

C.自己試著做一些事情時。

D.我依賴自己的觀念時。

10.當我學習時, A.我是一個保守的人。

B.我是個容易相信的人。

C.我是個負責的人。

D.我是個理性的人。

11.當我學習時, A.我非常地投入。

B.我喜歡觀察。

C.我會評估事物。

D.我喜歡積極參與。

12. 我學的最好的時候,是 A.我分析想法時。

B.我接受他人看法、放開心胸時。

C.我非常小心時。

D.我實際動手做時。

資料來源:Kolb (1999),林秋萍 (2007)

二、知識創造理論

Nonaka and Takeuchi (1995) 建構出SECI模型,SECI模型中分別為社會化、外 在化、組合化、內隱化,表3-2為本研究以Nonaka and Takeuchi(1995) 提出的知識 創造理論,歸納出四個構面的操作型定義。

表3-2 知識創造構面與定義

知識創造構面 定義

社會化 學習者的內隱知識,透過觀察活動將知識傳達給其它學習者。

外在化 學習者將內隱知識,轉換成文字、語言、圖表等外顯知識,使 得其它學習者可以理解。

新的外顯知識給其它學習者

內隱化 學習者學習到的外顯知識,經過思考、實際操作、吸收內化後,

轉換成自身的內隱知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數位平台品質

本研究以 DeLone and McLean (1992) 所提到的系統品質以及資訊品質特性設 計出數位學習平台品質量表,如表 3-3。

表 3-3 數位學習平台品質量表 系統品質

我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時不容易發生系統當機或無法進入的情形 當我瀏灠或參與線上課程答題時,系統反應速度佳

數位學習平台所提供的功能都能正常使用 我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時會放心的使用 資訊品質

我覺的數位學習平台所提供的內容是正確的 我覺的數位學習平台所提供的內容豐富多元 我覺的數位學習平台包含的資訊很有幫助

我覺的數位學習平台的畫面及圖文設計在操作上很流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數位學習成效

教育訓練效益評鑑方法,專家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模式,當中 Kirkpatrick 的學 習成效評估理論最為普遍被企業使用。Kirkpatrick (1975)四層次評估模式(Four Levels of Evaluation Model) 分別是:

1. 反應 (Reaction):指學習滿意度,學習者課程的喜好程度的感受。

2. 學習 (Learning):指學習成果,學習者是否在課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與技能。

3. 行為 (Behavior):指工作場所的行為,學習者在工作用實際運用新技能。

4. 結果 (Results):指工作結果,學習者經過課程訓練結束,日後的工作績效。

層次的進行有先後順序,每一個層次結果會影響到下一個層次的進行與受訓 者的課程收獲,進行評估模式是在課程結束後再進行評鑑,Kirkpatrick 四層次訓練 評估概要如表 3-4 所述。

表 3-4 Kirkpatrick 四層次訓練評估概要

層次 評估項目 評估描述和特性 評估工具和方法 實用和相關性

1 反應 反應評價是代表認 為和培訓或學習經 驗有關的估評

口頭反應以及培訓後 的調查或問卷調查

符合經濟性,快速 容易取得,收集或 分析

2 學習 學習評價是在做增 長知識的測量-學習 之前和之後

通常在學習前和培訓 後的評估或測試,也可 以用訪談或觀察

做相對簡單的設 定,對複雜的學習 以容易、明確的方 法量化技能

3 行為 行為評價是應用學 習工作實施的程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採觀 察和評估變化,可以持

行為的測量通常需 要經理/管理者的

4 結果 結果評價是學員對 工作業務或環境的 的影響

通過正常的管理制度 和報告評估學員學習 成果

個別學員評量,過 程中必須明確的歸 因責任

資料來源:Kirkpatrick (197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