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樂樂棒球相關研究

本節共分四部分,包括:一、樂樂棒球的起源、特性與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二、樂樂棒球攻擊策略與勝負之關聯;三、打擊動作與攻擊能力之關聯;四、小 結。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一、樂樂棒球的起源、特性與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一)樂樂棒球的起源

樂樂棒球源自美國密西根州的Albion地區發明的tee ball,起源於1940 至1950年代。Dr. Robert Dayton Hobbs為了讓年紀小的孩童有機會接觸棒球 運動,於是將少棒棒球規則與器材稍作改良,應用於兒童棒球的教學上,

此即為tee ball的最早雛型。1973年由Dr. Robert Dayton Hobbs向美國政府提 出申請tee ball註冊商標,此為tee ball正式名稱之最早起源。

tee ball正式引進台灣是在1996年於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的「美國大聯 盟聯歡園遊會」(民生報,1996)。隨著這波tee ball熱潮,加上教育部有感 於棒球運動在學校發展的困難,以及往下紮根落實三級棒球運動的重要性,

於是透過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成立研究發展小組,經由台灣師範大學莊美玲 教授與莊洋文先生(現任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理事長)等人的改良研發 後,正式命名為「樂樂棒球」。

(二)樂樂棒球的特性

由於棒壘球本身在器材上尌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再加上器材設備的 昂貴與場地的獨占性,因此幾乎各個學校都禁止在校園內打棒球,尤其是 都會區的學校,對棒球更是嚴加禁止,甚至不會將基礎的棒球課程納入體 育課的教學項目(洪嘉文,2002)。而樂樂棒球剛好可以解決棒壘球運動在 學校推展時遭遇的困難處,實為台灣向下紮根發展棒球運動之最佳前導運 動。茲將樂樂棒球之特性說明如下:

42

1.安全性高:

樂樂棒球的球為低彈性發泡橡膠之軟球,球棒外部包覆低彈性發 泡橡膠,並裝置防甩圓形底座,打擊座以安全塑膠製成,均具有高度 的安全性。而且每個壘使用兩種不同顏色之壘包,跑壘者和守備者各 自踩不同顏色的壘包,減少衝撞的機會,在在都是為了讓小朋友在安 全的情況下,盡情享受運動、比賽的樂趣,而且除了不恰當的甩棒動 作之外,其安全性極高,不會成為校園危險因素。因此,對於骨骼、

肌肉與神經系統的發展皆未達成熟的小學生,適合大力推廣。

2.人數、場地不受限制:

樂樂棒球可在室外或室內進行,更可依照人數的多寡、場地的大 小,隨時調整賽制。對人數及場地的要求可謂極具彈性。

3.玩法多樣化:

樂樂棒球除了可以按照正式的比賽規則進行比賽外,也可依據場 地的大小、人數的多寡及年齡層的差異等不同條件,將比賽改成「單 壘包制」、「雙壘包制」或「三壘包制」。在打擊方面,也可依據時間的 限制,調整為「九人攻擊制」或「壘包保留制」。

4.具高滿足感:

樂樂棒球採用打擊座定點打擊,不易揮空棒,人人都能享受揮棒 擊球的樂趣與滿足感。小朋友不但能從遊戲過程中學習棒球規則與技 巧,也在講究團隊精神的活動中,享受當主角的滿足感。

5.男女老少皆宜:

樂樂棒球不僅適合小學生玩,對各級學生、成人,男女老幼皆適 合,更有促進親子關係的效果。

(三)樂樂棒球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教育部將樂樂棒球的推廣計畫分為三階段,其規劃內容分別如下(洪 嘉文,2002):

1.規劃期-1999年11月至12月:

(1)召開樂樂棒球籌備會議,擬定遊戲規則與器材,並確定其中文 名稱。

(2)以臺北市東園國小為實驗學校,經過測試與改良,以確定樂樂 棒球之適用性。

2.推廣期-2000年1月至5月:

(1)召開各縣市種子教師研習會之規劃事宜,研討研習課程、教學 手冊與錄影帶製作。

(2)由台北市召開樂樂棒球推廣說明會。

(3)各縣市遴選2位教師代表參加全國種子教師研習會。

(4)由各縣市自行舉辦研習會與體育教學觀摩活動。

3.普及期-2000年6月開始:

(1)開始在國民小學實施樂樂棒球體育教學,奠定棒球運動之紮根 工作。

(2)預定在2001年開始舉辦樂樂棒球觀摩活動。

(3)樂樂棒球至此開始正式推廣,普及全國各縣市,見附錄一。

樂樂棒球在我國國小推展至今已有10年,除了各縣市亦有定期舉辦國小樂樂 棒球比賽之外,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固定舉辦全國性之比賽,包括:HIDO盃 錦標賽、兄弟象曾紀恩盃錦標賽、全國樂樂棒球總決賽,以及不定期之樂樂棒球 裁判講習。截至目前為止,樂樂棒球落實在國小體育課教學中,其器材安全性、

玩法多變性使學生熱衷參與之程度已有超越躲避球之跡象。

44

二、樂樂棒球攻擊策略與勝負之關聯

雖然樂樂棒球的宗旨是要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揮棒、跑壘的樂趣。然而,從 事樂樂棒球運動和從事其他球類運動一樣,當對一項運動投注許多熱情與時間之 後,尌需要產生更多勝利的需求來持續與提升另一境界的熱愛。

影響一場球賽勝負的因素很多,但勝敗不該任由不確定的「運氣」因素主宰,

而是該培養良好的基本動作,建立攻守的正確觀念。

(一)攻擊能力與勝負之關聯

在千變萬化的棒球比賽中,最受人矚目、最能吸引觀眾興趣的莫過於 打擊,全壘打更是震撼人心!「攻擊尌是最好的防守」,不論守備多堅強,

仍會有漏洞和失誤,因此,打擊的優劣是影響球賽勝負的一大關鍵。尌樂 樂棒球而言,由於投手並不投球只擔任守備的工作,加上球是置於打擊座 上,打擊者可自由決定攻擊的方向,相對佔有攻擊的先機,守備反而更顯 被動。可見攻擊在樂樂棒球的比賽中對於勝負具有關鍵的影響。

根據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的歷年年度勝率最高球隊攻擊成績數據資料

(見附錄二)可看出,在打擊率方面,除了1991年統一獅、2001年統一獅、

2004年統一獅、2005年興農牛外,其餘年度勝率最高的隊伍之打擊率皆是 該年度A段班(勝率在所有隊伍的前二分之一),可見打擊率之好壞影響參 賽隊伍的勝率。

(二)樂樂棒球特殊規則之影響

樂樂棒球的規則由棒球與壘球規則衍生而來,大方向之規則不變,僅 有部分規則在安全性的考量下做適度的修改。茲將樂樂棒球與棒、壘球規 則不同之處簡述如下:

1.有投手但不投球,僅擔任守備的工作。進攻者以打擊座擊球。

2.守備球員不用手套,以徒手接球。

3.為避免選手跑壘與守備球員發生碰撞,壘包為拼接式的橘白色壘包,

進攻踩橘色,防守踩白色。

4.高飛球接殺後,跑壘者不得向前跑壘。

5.擊球進場未超過5公尺線判定為界外球。

6.跑壘者超過5公尺的折返線視同往下一個壘包跑壘。

7.隊友打擊前壘上跑者不得先離壘,違者判出局。

8.不得滑壘,以避免在硬地比賽的危險性。

9.需強力揮棒,不得犧牲輕觸,違者判出局。

10.可以如同棒壘球三人出局後攻守交換,也可視時間、場地做調整,

改為六人出局制或十人全員打擊制。

11.在打擊者將球擊出前,守備員不得超越投手板。

投手的角色在棒球比賽中頗為吃重,投手投球能力的良窳,常被認為 佔比賽勝負關鍵的七成左右。透過投手的投球使攻擊方之打擊者處於被動 狀態,只能根據投手之球路做應變,防守方也可透過暗號之傳達,了解投 手投球內容,以判斷打擊者可能之攻擊策略。但是在樂樂棒球比賽中,投 手只擔任防守而不投球,因此防守方相對於攻擊方是處在被動的狀態,防 守者無法預測其攻擊策略。其次防守者不戴手套,只能以空手接球,發生 失誤的機率高,造成影響的因素也很多。且規定壘上的跑者不得離壘及盜 壘,防守者也不能有夾殺與觸殺的行為,隊友被接殺後,也必頇回原本的 壘包,攻擊方發生跑壘失誤而被防守方製造出局數的機會也幾乎不可能發 生,因此攻擊能力的好壞與策略的優劣對於比賽勝負具有極大的影響。

三、打擊動作與攻擊能力之關聯 (一)最佳擊球高度

陳冠任(2006)研究指出樂樂棒球比賽中,球是固定置於打擊座上,

因此,了解打擊的甜蜜點(sweet spot)、放球的位置與如何加快揮棒速度

46

顯得相當重要。陳冠任(2006)以國小樂樂棒球選手做打擊高度與球飛行 距離之研究,將打擊高度分為:以打擊者之重心高度為基準(第三高度)、 重心高度+重心高度×3%為打擊第二高度、重心高度+重心高度×6%為 打擊第一高度、重心高度-重心高度×3%為打擊第四高度、重心高度-重 心高度×6%作為打擊第五高度,發現平均飛行距離以打擊第二高度為最遠。

因此,在指導樂樂棒球選手打擊時應先指導其找出重心高度之位置,並將 打擊座調整至重心高度+重心高度×3%的位置,再手臂伸直將球棒的重心 點對準球,找出打擊的甜蜜點。

(二)握棒姿勢

唐恩江(1979)則指出通常採握長棒打擊時,由於揮棒半徑較長,力 臂加長,相對加大球棒工作距離,因此產生和球之衝擊力量大,球的飛行 距離也會較遠且強勁。然而,如果擊球員的臂力不夠,球的飛行距離會反 而不遠。因此,如想要採用握長棒打擊的球員,必頇具備較強之臂力。

(三)揮棒動作

張茂三(2001)以7位少棒球員經打擊訓練後作為受試對象,並以高 速攝影機拍攝後進行動作分析,認為揮棒速度和衝量是將球擊出遠或近的 重要因素。因此在指導打擊動作時,不能只強調上肢出力,應配合足、腰、

肩的旋轉將身體重心轉移至前足,並在擊球的瞬間增加手腕內旋的動作,

以提升擊球之速度。同時應加強選手的重量訓練,提升選手的上肢與軀幹 的肌力,增加揮棒的速度。

林清和與林德隆(1997)的研究亦指出,棒球揮擊動作過程最具代表性 的動作要領為:

1.揮棒時頭部固定,眼睛看球。

2.揮棒前臀帶動的反轉動作。

3.兩間水平旋轉水平揮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