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本章目的主要在說明研究問題的性質及研究目的,全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 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 節為名詞解釋,第六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七節為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996年教育部搭著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的「美國大聯盟聯歡園遊會」的熱 潮,正式引進「Tee ball」,並在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研究發展小組的改良與試驗下,

正式定名為「樂樂棒球」(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2006)。由於樂樂棒球具有趣 味化、多變性及誘導性的特質,因此大多數國小的體育課配合教育部推展樂樂棒 球比賽的政策,都會安排相關的教學課程。據調查發現玩樂樂棒球的人口數有快 速增加的趨勢(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2009)。樂樂棒球是目前世界各國推廣 幼兒及少年棒球最重要的活動,因為樂樂棒球的器材具有簡單、少量、易於攜帶 而且相當安全的特性,既能夠讓參與的學生享受棒球運動的樂趣,也能夠從中培 養學生喜歡運動與接觸棒球的興趣,是學習棒球運動中很實用的前導遊戲。

雖然樂樂棒球的宗旨是要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揮棒跑壘的樂趣,但是樂樂棒 球和棒球一樣,也是架構在「攻與守」的基礎下所進行的競爭遊戲(比賽)。葉志 仙(1997)認為棒球是一種藉由攻擊與防守兩要素所構成的運動。就比賽戰略戰 術而言,攻擊與防守之間同等重要,有強大的攻擊力,方能攻城掠池而得分,有 強大的防守力,方能守城而獲勝。可見不管攻擊或防守,都與比賽勝負有密切之 關係。影響一場棒球比賽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沒有投手投球的樂樂棒球比 賽中,打擊能力對於比賽的結果影響較防守能力來得顯著。蔡嘉湖(2007)研究 指出勝場之打擊率顯著較負場為佳,且打擊率對比賽勝負有較高的標準迴歸係數 及解釋變異量。選手對擊球點的掌握越好及擊球越紮實,越能提高打擊率,不僅 會帶動更多具破壞力的長打出現,且當出現得點圈的打擊機會時,也較能擊出帶

2

有打點的關鍵安打。連續安打率越高的隊伍,越容易得分,自然更能獲得比賽的 勝利。

然而要提升學生打擊能力,除了傳統技能取向以反覆練習為主要教學活動的 方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教學法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呢?以學生的角度來 看,八成的學生認為體育課是一種享受(Bowyer, 1996)。但是,在學校體育教 學中,學生卻時常因為動作難度高、自信心不足、等待練習…等因素,而對體育 課程失去興趣(曹江南,2005)。過去,體育教學給人一種刻板印象,老師的教 學流程幾乎都是排定球類運動項目後,由球類發展歷史介紹開始,再將球類運動 項目中的技能分解成一系列的單項技能,然後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操作這些單 項技能,經示範講解後,學生實際操作同一動作,反覆練習直到該單項技能達到 熟練,再進行下一個技能單元。老師則評量學生之技能表現,做為學生是否學會 該項運動之指標。最後,再讓學生將之前課堂上所學習到的基本動作技能嘗試在 比賽中運用,做為其學習成果的評量。

由以上論述可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的學習一個運動項目,學習分解技能的 過程就佔用大部分的時間。也就是說,學生必須花費相當長的時間重複練習單調 的基本動作直至熟練之後,才能進行比賽,而大部分的學生早在反覆練習的過程 當中就對此項運動喪失興趣。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否真的能使學生學習到技 能?分解動作組合成的技能是否能適用於比賽中?在真實比賽中,各項複雜的比 賽情境以及自我心理因素的交互影響之下,學生是否知道在何種時機下該運用哪 一種技能?傳統強調技能學習的體育教學方式並沒有注意到這些地方,抑或者該 說無法兼顧到這些地方。

許多學者認為傳統的技能取向教學法過份強調技能的學習,並不強調運用技 能的時機、目的和效果,造成學生因個別能力問題沒能掌握動作,或因缺乏實戰 經驗無法發揮技能,對球類運動失去信心或興趣,甚至不再接觸球類運動。歸根 究柢而言,過份強調技能的學習反而忽略了球類運動本身的特點,也就是競賽的

樂趣,因此英國學者Bunker and Thorpe(1982)提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由一個簡化過的遊戲或比賽開始,學生在這個運動情境中,

認識運動的特點和規則,學習如何得分、攻擊與防守等概念,進而對戰術的運用 有所了解。學生經由教師引導,培養做適當之決定的能力-「做什麼?」以及「如 何做?」,教師再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技能指導與練習,之後學生藉由反覆 的練習和比賽來培養有效果、有質量、運用自如的動作技能,並且能在臨場比賽 中表現適當的決定,進而提升比賽的表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活動從遊戲或比賽 開始,讓學生在遊戲或比賽中發掘問題,產生學習的需求;與傳統教學常將遊戲 或比賽放在單元的最後,學生的學習常在教師的命令下進行的教學方法大不相同

(郭世德,2000)。因此,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運用修改、簡化過的遊戲或比賽做 為一種體育教育的溝通形式,經由想法的激盪和身體的活動,學習認知、情意、

技能、社會與身體領域,來賦予學生理想的、整體性的學習經驗。

樂樂棒球在國內短期性的活動,除了每年各縣市舉辦之學生樂樂棒球比賽以 及企業組織贊助舉辦之盃賽之外,還有由數支球隊組成一種長期性的練習比賽,

在全球發展的情形亦相當活躍,目前包括台灣、日本、美國、澳洲、韓國等地皆 有類似的賽事聯盟(莊忠勳,2005)。這樣蓬勃發展的景象,更讓研究者體會到 想要推廣棒球運動、要讓棒球在小學植基,成立棒球隊絕不是唯一的一條路。且 樂樂棒球亦鼓勵男女生合隊參加比賽,似乎也顯示出男女生在樂樂棒球運動能力 差異並不大,因此透過棒球的前導遊戲-「樂樂棒球」,並結合理解式球類教學 法進行課程教學,希望能讓更多的學生,不分男女,都能共同從比賽中享受樂趣,

進而產生對於認知的理解、情意的提升與技能學習的動機,從而喜歡運動,養成 終身運動的習慣。因此,嘗試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理解式球類教 學法對國小學生在學習樂樂棒球的成效。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