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樂齡水墨課程規劃

一、 樂齡水墨畫課程現況

研究者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輸入關鍵字「水墨畫」、「老人」,搜 尋出自民國 87 年迄今共有 93 筆資料,完全沒有水墨畫課程規劃相關研究,僅 在民國 87 年有一篇「社教機構(1988~1999)國畫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

研究者蒐集 109 年下學期臺東市水墨畫課程如下表 4:

14

生活題材,老人對於傳統繪畫題材不太可能有共鳴,也不必太強調線條功力,

以免課程對老人過於艱鉅,生活化、趣味化、多樣多彩畫是基本原則。

二、 樂齡水墨畫課程內容

(一)、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水墨畫所使用的工具俗稱「文房四寶」,指的是毛筆、墨汁、紙 材、硯台;文房四寶不僅僅是作畫工具,其材質、原料交互搭配,皆 能影響作品風格,譬如毛筆有分尖、齊、圓、健,且剛柔有別,可配 合行筆遲、速、頓、挫、廻、旋、曲、屈變化,毛筆粗細廣義分為大 楷、中楷、小楷,古時以「寸楷」(約 3.3 釐米)為大、小楷基準,比 寸楷大就是大楷,反之為小楷、居中就是中楷,這種區分在寫書法時 較合適,繪圖會用到許多不同種類的筆,大小尺寸已超過三種,可依 需求挑選;墨有黑墨、彩墨,墨的表現稱為「墨韻」,泛指五種風格名 曰「五采」:濃、淡、燥、濕、黑。最常見的紙材為宣紙,另有畫仙 板、冊頁、絹等等,臺東地區能購買到的紙材種類較西岸少,樂齡課 程適用易取得的工具,課堂會使用之繪圖工具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5:

15

16

17

18

(王阿豪,1999、張長傑,2003、郭進興,2009,研究者整理)

學者倪再沁說:「在正常的水墨養成教育過程中,造型是最重要的課題,不 外乎釜劈、馬牙、卷雲、折帶等皴法或是鹿角、蟹爪、介字等枝葉,這些名稱其實 不重要,筆的運轉、墨的暈染才是學習的目的。」

下表 7 研究者整理不同皴法用於畫石時的表現:

19

表 7

不同皴法所繪之石頭

朝代 作者 圖片

李思訓

五代 荊浩

范寬、夏圭

米芾父子

公望

20

王蒙

吳鎮

倪瓚

形式 荷葉

解鎖

21

亂柴、亂麻

資料來源:趙廣超,《筆紙中國畫》2003,研究者整理

(三)、 畫與境–點、線、面

「一點塵劫,一墨大千」,如果點是生命的躍動、線則是生命的游 行;躍動富於韻律節奏,游行貴在流暢活潑;直線象徵男性剛健雄 偉、曲線象徵女性婀娜溫柔(吳清文,2010)。

趙廣超,2003《紙筆中國畫》提到:

「教西洋畫的老師,總會說一條線其實不是線,而是兩個不同明度的面交疊時所產 生的視覺印象。這說法源於文藝復興的達文西,他首先留意到物體的輪廓線,乃係 一個傾斜了(或向後退)的面,於是就發展出…………,在焦點透視之外的另一種光 線(或空氣)繪畫透視。…………原來我們的眼睛並不是完全依據光學的邏輯去看這 個世界,而是自動對某些『輪廓』視若無睹,又自動要和某些事物日夕相對。所以 縱然我們時刻都在看這個客觀的世界,看到的世界,其實一點也不客觀。所以,唐 代畫聖吳道子生動的『如燈取影』的筆觸,和達文西指在樣光底下『包圍著影子』

的,也許都是『線』,卻是非常不同的『線』。」

構圖在國畫稱為布局或章法,國畫無固定的透視點,它是遠眺式時 空,可以多層次形象表現畫面,視力不及處也可畫之(張長傑,

2003)。

六法之「經營位置」就是布局,關乎一幅畫的好壞,必須取景構 圖、位置排列皆須得當,外加提跋、款印之配合才算完成一幅畫。國 畫以遠近法比照透視學,以觀看者的角度切入所得的感受,譬如畫 山,直視遠山或對面山腳相連之感稱為「平遠」,仰望高山聳立謂之

22

「高遠」自山前看山後謂之「深遠」(吳長鵬,1998)。

唐‧王維云:「主峰最高聳,客山須是奔趨。迴抱處僧舍可安,水 陸邊人家可置,村莊著數樹以成林,枝須抱體,山涯和一水而瀑瀉,

泉不亂流。」經營位置,同時包括構圖和透視,布局之神品莫若有

「遠不離座」之美譽的《谿山行旅圖》,不管距離此圖多遙遠,只要對 著它,就能感受到泰山壓頂的氣勢,趙廣超,2003 在《筆紙中國畫》

對谿山行旅圖如此解析:

「山前巨石以府視角度處理,令人一開始就有種立足在巨岩的感覺,無論距離有多 遠,都彷彿站在山前。用足以和山頂抗衡的巨岩來穩定整個畫面。小路略作傾斜,

既舒緩了垂直山壁和水平地平的僵硬組合,同時亦抒解了山巒下壓的張力。平視山 前溪流,登樓閣而仰望,直攀峰頂,然後又隨右面的瀑布下落,回到隱現在密林間 的樓閣,再往上攀爬。瀑布掛落,將一路上昇的運動帶回山岩之間的雲霧裡。」

23

圖 3 北宋 范寬〈谿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103.3x206.3 cm 圖片來源:趙廣超,《筆紙中國畫》,2003

中國畫家或詩人以「俯仰自得」的態度看宇宙,與西方之透視 法、精確的線條數值在表現現實空間的方式不同,中國文學藝術的空 間意識是一種超越時空及視覺框架,如莊子所謂「遊」的境界,俯仰

24

25

其真矣。」此三境之「意境」指的是內心意識的境界,並非現代美學 有情感交融意義的意境,美學範疇的意境是指內心感情和外在事物的 結合,意境脫離不了融合創作者內心思想情感的外物形象—「意象」, 因此「意境」具備主觀內心和客觀的外在世界(徐成輝,2009)。

圖 4 李奇茂〈滴水穿石〉70x70 cm 2006 圖片來源:林可凡,《李奇茂繪畫藝術之研究》,2009

中國畫家謝稚柳說:「所以形成畫的整體是技法,所以形成技法的 是筆墨」,又說「一代的繪畫不能為一代所有,那一代的風格也不能為 這一代所有,每一時代風格有別。」(趙廣超,2003)論風格,直指中 國人心目中的風格內涵,明顯帶著非外在的道德價值,如有人提及

「個人風格」(style),大家不會以李白、杜甫或巴洛克的風格去理 解,而會由「品德」去審定,偉大的藝術內涵,透露出偉大的人格,

因此優秀的作品都要再三回味才能體會箇中價值。

26

下圖 4-1、圖 4-2 為兩幅直立式構圖、線條強烈的畫作,圖 4 以雙 鉤法畫石,圖 4-1 以沒骨法畫石,不同風格的藝術家不同的創作。

圖 4-1 八大山人〈睡貓〉

圖片來源:楊揚,《八大山人書畫 集》,1985

圖 4-2 齊白石〈翠鳥大蝦〉

133x33.5cm

圖片來源:史博館,《齊白石畫 集》,1996

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