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機率理解測驗分析結果

壹、潛在類別分析結果

使用 Winmira 2001 執行 LCA 分析,依所設定之類別數執行 LCA 分析時所 傳回之 AIC、BIC 及 CAIC 值,如表 4-14 所示:

表 4-14 設定類別數下 LCA 分析機率理解受試者反應之 AIC、BIC 及 CAIC 值 LCA 分析下之各資訊參數值

設定類別數

AIC BIC CAIC 2 5831.18 5933.36 5954.36 3 4140.29 4296.00 4328.00 4 4143.61 4352.84 4395.84 5 4164.28 4427.04 4481.04 6 4174.02 4490.30 4555.30 7 4187.50 4557.31 4633.31 8 4209.23 4632.56 4719.56 9 4228.12 4704.97 4802.97

根據表 4-14 所示,AIC、BIC 及 CAIC 三者在設定類別數為 3 時,其值最 小,因此設定類別數 3 為此筆資料的最佳類別數,以下則以類別數 3 進行分析。

各類別受試群於各題的答對機率,並歸類其答題情形,如表 4-15 所示:

表 4-15 LCA 分析機率理解反應下 3 個類別在各題的答對機率及判定情形 PLCA1 PLCA 2 PLCA 3

表 4-15 中,「PLCA」表示以 LCA 分析機率理解 (probability reasoning) 試 題反應之結果,而「PLCA1」則表示以 LCA 分析機率理解試題反應的結果中第 1 個類別之代稱。分析各類別受試者答題情形判定,是取決於受試者於各題的答 題機率,答題機率大於等於 0.5 者,判定為答題正確,以 1 表示;反之,若答題 機率小於 0.5 者,則判定為答題錯誤,以 0 表示。各類別之受試者,其反應組型 即 為 判 定 情 下 中 於 各 題 的 反 應 情 形 , 如 PLCA1 , 以 向 量 方 式 表 之 為 (0,0,0,1,1,0,1,0,0,0) 。

以 Bart and Orton (1991) 的 4 個規則對於所編製的 10 題試題進行解題,其 結果如表 4-16 所示。其中,以 1 表示答案正確,0 表答案錯誤。

表 4-16 以 Bart and Orton (1991) 4 個解題規則解決各試題下的答題判定分析 題號 PRuleI PRuleII PRuleIII PRuleIV

1 0 0 0 1

2 0 0 0 1

3 1 1 0 1

4 0 1 1 1

5 0 1 1 1

6 0 0 0 1

7 0 1 1 1

8 0 0 0 1

9 0 0 0 1

10 0 0 0 1

表 4-16 中,「PRule」表示學童對機率理解概念試題的解題規則,以羅馬數 字 I、II、III 及 IV 分別表示數字 1~4,如「PRuleI」即為機率理解概念試題的解 題規則 1 的代稱。表 4-11 中,係以某種規則下進行解題時,各規則產生的反應 組型。將表 4-15 的結果與表 4-16 進行比對及比較,如表 4-17 所示:

表 4-17 LCA 分析機率試題反應下之各類別與 4 項規則符合度分析 題

號 PLCA1 PRuleIII PLCA 2 PRuleIV PLCA 3 PRuleI

1 0 0 1 1 0 0

2 0 0 1 1 0 0

3 0 0 1 1 1 1

4 1 1 1 1 0 0

5 1 1 1 1 0 0

6 0 0 1 1 0 0

7 1 1 1 1 0 0

8 0 0 1 1 0 0

9 0 0 1 1 0 0

10 0 0 1 1 0 0

符 合 度

10/10 10/10 10/10

在表 4-17 中,LCA 所建立的受試者反應組型,與根據 Bart and Orton (1991) 的 4 項解題規則解題的反應組型,PLCA1 與 PRuleIII、PLCA 2 與 PRuleIV、PLCA 3 與 PRuleI,10 題的反應組型皆相同,符合程度達 100%。由此可知,LCA 所 建立的受試者反應組型與 Bart and Orton 的 4 項解題規則的反應組型,其符合度 相當高。為觀察各類別下年級、性別人數分佈之情形,將 LCA 分析機率理解試 題受試者之各類別與年級、各類別與性別人數列聯表,分別列於表 4-18 及表 4-19:

表 4-18 LCA 分析機率理解反應下各類別與年級人數分配列聯表 類別 年級

四 五 六 總計

1 163 227 89 479

2 13 25 202 240

3 160 73 7 240

總計 336 325 298 959

表 4-19 LCA 分析機率理解反應下各類別與性別人數分配列聯表 類別 性別

男 女 總計

1 241 238 479

2 121 119 240

3 119 121 240

總計 481 478 959

由觀察表 4-18 可知,四年級受試者大多數落於類別 1 及類別 3,五年級受 試者則大多隸屬於類別 1,而六年級受試者則較多屬於類別 2。可知不同年級受 試者,呈現不同年級受試者解題規則的特色。以 SPSS 進行類別與年級間的卡方 檢定,得到 497.412 (p<.00) ,顯示各年級所屬類別具有顯著差異,亦即,2  受試者所屬類別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性別方面,根據表 4-19,以 SPSS 進行卡方檢定 (chi-square test) 分析男女性別在各類別中所佔的人數,可以得到

 .043 (p=.979) ,顯示性別與其所屬類別並無顯著的差異;意即機率理解之2

解題規則因年級或年齡而異,與性別較無相關。

貳、混合 Rasch 模式分析結果

使用 Winmira 2001 執行 MRM 分析,依所設定之類別數執行 MRM 分析時 所傳回之 AIC、BIC 及 CAIC 值,如表 4-20 所示:

表 4-20 設定類別數下 MRM 分析機率理解受試者反應之 AIC、BIC 及 CAIC 值 MRM 分析下之各資訊參數值

設定類別數

AIC BIC CAIC 2 4931.81 5043.73 5066.73 3 4408.74 4579.04 4614.04 4 4428.05 4656.75 4703.75 5 4446.75 4733.84 4792.84 6 4472.76 4818.24 4889.24 7 4505.15 4909.02 4992.02 8 4662.46 5124.72 5219.72 9 4542.24 5062.89 5169.89

根據表 4-20 所示,AIC、BIC 及 CAIC 三者在設定類別數為 3 時,其值最 小,因此設定類別數 3 為此筆資料的最佳類別數,以下則以類別數 3 進行分析。

各類別受試群於各題的答對機率,並歸類其答題情形,如表 4-21 所示:

表 4-21 MRM 分析機率理解反應下 3 個類別在各題的答對機率及判定情形 PMRM1 PMRM 2 PMRM 3

表 4-21 中,「PMRM」表示以 MRM 分析機率理解試題反應之結果,而

「PMRM1」則表示以 MRM 分析機率理解試題反應的結果中第 1 個類別之代稱。

分析各類別受試群答題情形判定,是取決於受試群於各題的答題機率,答題機率 大於等於 0.5 者,判定為答題正確,以 1 表示;反之,若答題機率小於 0.5 者,

則判定為答題錯誤,以 0 表示。各類別之受試群,其反應組型即為判定情下中於 各題的反應情形,如 PMRM1,以向量方式表之為 (0,0,0,1,1,0,1,0,0,0) 。

以 Bart and Orton (1991) 的 4 個規則,如表 4-10,對於所編製的 10 題試題 進行解題所產生的反應組型,與表 4-21 進行比對及比較,相似度高者將其放在 一起進行觀察,如表 4-22 所示:

表 4-22 MRM 分析機率試題反應下之各類別與 4 項規則符合度分析 題

號 PMRM1 PRuleIII PMRM 2 PRuleI PMRM 3 PRuleIV

1 0 0 0 0 1 1

2 0 0 0 0 1 1

3 0 0 1 1 1 1

4 1 1 0 0 1 1

5 1 1 0 0 1 1

6 0 0 0 0 1 1

7 1 1 0 0 1 1

8 0 0 0 0 1 1

9 0 0 0 0 1 1

10 0 0 0 0 1 1

符 合 度

10/10 10/10 10/10

在表 4-22 中,MRM 所建立的受試者反應組型,與根據 Bart and Orton (1991) 的 4 項解題規則解題的反應組型,PMRM1 與 PRuleIII、PMRM 2 與 PRuleI、

PMRM 3 與 PRuleIV,10 題的反應組型皆相同,符合程度達 100%。由此可知,

MRM 所建立的受試者反應組型與 Bart and Orton 的 4 項解題規則的反應組型,

其符合度相當高。為觀察各類別下年級、性別人數分佈之情形,將 MRM 分析 機率理解試題受試者之各類別與年級、各類別與性別人數列聯表,分別列於表 4-23 及表 4-24:

表 4-23 MRM 分析機率理解反應下各類別與年級人數分配列聯表 類別 年級

四 五 六 總計 受試者能

力值平均

1 163 227 89 479 -1.69

2 160 73 7 240 -4.04

3 13 25 202 240 2.89

總計 336 325 298 959 -1.13 受試者能

力值平均 -2.01 -2.21 1.03

表 4-24 MRM 分析機率理解反應下各類別與性別人數分配列聯表 類別 性別

男 女 總計 受試者能

力值平均

1 241 238 479 -1.69

2 119 121 240 -4.04

3 121 119 240 2.89

總計 481 478 959 -1.13

受試者能

力值平均 -1.06 -1.20

由觀察表 4-23 可知,四年級受試者大多數落於類別 1 及類別 2,五年級受 試者則大多隸屬於類別 1,而六年級受試者則較多屬於類別 3。可知不同年級受

試者,呈現不同年級受試者解題規則的特色。以 SPSS 進行類別與年級間的卡方 檢定,得到 497.412 (p<.00) ,顯示各年級所屬類別具有顯著差異,亦即,2  受試者所屬類別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性別方面,根據表 4-24,以 SPSS 進 行 卡 方 檢 定 分 析 男 女 性 別 在 各 類 別 中 所 佔 的 人 數 , 可 以 得 到  .0432  (p=.979) ,顯示性別與其所屬類別並無顯著的差異;意即機率理解之解題規則因 年級或年齡而異,與性別較無相關。在受試者能力方面,類別 3 的受試者能力平 均值最高,類別 1 次之,類別 2 則為最低。由此可知,能以正確規則解題的類別 3,其受試者能力較高。在各年級受試者的能力差異中,以六年級能力值最高,

四年級與五年級則無明顯差異;在性別的差異中,解題能力亦無明顯的差異。

LCA 和 MRM 的分析結果中,根據參數皆以選擇 3 個類別為最佳類別數,

兩種分析方法所得之受試者反應組型亦相同,如 PLCA1 和 PMRM1、PLCA2 和 PMRM3、PLCA3 和 PMRM2 的反應組型相同,且各類別佔全體受試者之比例也 完全相同,因此,二種分析方法皆能有效地將受試者進行分群;而在二種分析結 果的差異中,MRM 分析除了能提供類別分析外,還能提供各受試者能力估計,

所能提供的訊息較 LCA 多,但也由於迭代估計的參數較多,因此在程式執行也 需要較長的時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