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五節 研究建議

一、應用 Winmira 2001 執行 LCA 及 MRM 分析時,所產生的資訊參數有 AIC、BIC 及 CAIC 三種,其中 AIC 較為細密,分組時較為精確,但常 有判定類別數過多的情形,在應用及解釋上不是很方便。因此,建議採 觀察 BIC 或 CAIC 以決定最佳類別數。

二、觀察 OJT 比例理解測驗分析結果中,類別 5 與類別 6 屬解題規則 I 的類 型,但以規則 I 對第 12 題「(0,2) vs. (1,4)」進行解題,由於規則 I 僅關 心組合何者具有果汁,類別 5 和類別 6 的受試者應該會選擇「B」,而反 應判定應為正確才是,但在分析結果中卻未如預期。另外,類別 5 和類 別 6 的分類會因性別不同可能有所差異,亦需再進一步的探究。因此,

對於採用較低層次解題規則的國小學童,其解題概念值得再深入探究。

施測時,盡量將受試樣本年齡範圍擴大,並獲得一定數量的受試群進行 分析,根據所獲得的最佳類別數及其反應組型進行探究分析,再輔以抽 樣晤談受試者,進一步了解該類別的受試者解題規則為何。

三、研究者於學童解題規則研究中,可先研究既有的文獻,進行試題編製,

再經由施測後的結果進行 LCA 及 MRM 分析獲得最佳類別,自各類別 中抽樣選取受試樣本進行晤談,以獲得學童解題的規則,兼顧質性及量 化的研究優點。

四、機率理解解題規則回答試題的反應組型中,LCA 及 MRM 分析後,依

據參數所決定的最佳類別數為 3 類,但文獻所提及的解題規則為 4 種,

因此可知文獻中有一解題規則未出現在此研究樣本中。但觀察 PLCA1 及 PMRM1 此二類別受試者在第 3 題的答題情形,該類別受試者答題正 確的機率接近 50%,顯示在此二類別中,有將近一半的受試者是正確 的。因此若牽就文獻中所提之 4 項解題規則,將受試樣本進行 4 個類別 的分組,即以吳毓瑩、呂玉琴 (1997) 所提及之「最佳解釋模式」來決 定最佳類別數,進而觀察受試者反應模型,此時所決定的 4 個類別恰與 4 項解題規則相符。因此,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研究者可依使用目的,

除了以資訊參數為依據外,亦可參考以「最簡潔模式」或「最佳解釋模 式」來決定最佳類別數。

五、LCA 和 MRM 分析所得之潛在類別,各類別間異質性高,而類別內受 試者同質性高。因此,對於不同的類別,應用以不同的教學或引導方式,

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成效。研究者可進一步研究如何進行最佳的教學或補 救的方式,以引導採用錯誤解題規則的學童,進行適宜的補救教學。

六、本研究所採的計分方式為二元計分,非對即錯,因此,在給分方式上有 所局限;而不同的錯誤概念或迷思,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題的表現中,

因此,未來實能考慮多元計分的方式是較為符合實際情形。因此,將潛 在類別分析 LCA 及 MRM 應用於多元計分,是值得延伸的研究主題。

七、本研究所運用的軟體為 Winmira 2001,由於該軟體購置金額較高,除研 究單位在必要時會購買使用外,國民教育單位購置不易,也造成於國小 推廣時的不便。但由於類別分析應用廣泛,相關學術研究單位或部分研 究所需,於網路上已開發相關的線上分析工具,因此,取而代之的,國 小教師可使用線上所提供的工具進行分析,以客觀的方式將受試者進行 分組,再進行補救或相關的教學準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美芬 (1991)。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國川 (2003)。探討警告標誌、救生站、水域救生與溺水結果之關係。衛生教 育學報,20,111-130。

世界數學簡史 (1987)。新竹:凡異出版社。

白惠銣 (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機率概念的試題編製與分析之研究。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朱雅瑋 (1996)。國小學童機率的直觀概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意中 (1988)。國小三、四、五年級學生比例推理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2,

387-433。

吳毓瑩、呂玉琴 (1997)。潛在類別分析對兒童等值分數概念結構之解析。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精簡報告 (NSC85-2511-S-152-007)。

吳毓瑩、林原宏 (1996)。潛在類別分析取向的除法概念結構。中國測驗學會測 驗年刊,43,345-358。

吳靜瑜 (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機率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佳芸 (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彈珠機率問題的解題規則階層次序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重孝 (2004)。探討國小機率教學之可行性—以六年級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雪燕、辛濤 (2006)。特質焦慮的潛在類別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42 (6),610-614。

車宏生、楊六琴 (2002)。股市個人投資者的潛在類型分析。管理科學學報(北京 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心理系),5 (5),23-29。

林香、張英傑 (2004)。國小數學資優生運用畫圖策略解題之探究。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學報,17 (2),1-22。

林原宏 (1999)。常態混合模式的模糊分割之資料模擬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數理學報,3 (1),4-1~4-38。

林原宏 (2006)。解題規則次序分析方法及其實證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

599-619。

林原宏、游森期 (2006)。次序理論取向的解題規則階層分析及其結構圖比較之 探究。測驗學刊,53,239-260。

林惠雅 (2005)。國小學童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的潛在類別分析及其 子女學業表現關聯之初探。台灣心理學會第 44 屆年會「心理學家的社會責 任與社會參與」,桃園縣。

林瑋詩 (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比例問題的解題規則階層次序之探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福來、郭汾派、林光賢 (1985)。國中生的比例概念發展。科教月刊,87,14-42。

林燈茂 (1992)。11-16歲學童之「相對差異」與「大數法則」概念初探。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邱俊豪 (2004)。潛在類別模式的探討。逢甲大學統計與精算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施能宏 (1997)。國小高年級學生機率文字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翁宜青、劉祥通 (2003)。一位國小三年級學生解簡單式比例問題之研究。科學 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1,31-35。

涂金堂 (2003)。認知診斷評量的探究。南師學報,37,67-97。

張捷勝 (2002)。探討兒童的機率學習—以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 (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莊玉如 (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比例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莊嘉坤 (1995)。國小學生科學態度潛在類別的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 報,8,111-136。

郭丁熒 (2001)。台灣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差距因應方式之探討-調查、內容分析及 潛在類別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 (1),93-112。

郭重吉、吳武雄 (1990)。利用晤談方式探查國中學生對重要物理概念的另有架 構之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79-0111-S018 -003-D)。

陳竹村、林淑君、陳俊瑜 (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比(含線段圖)。臺北:國 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彥廷、柳賢 (2005)。運用鷹架理論初探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以一位五年級學 童為例。南大學報數理教育類,39 (1),27-44。

陳敏華 (1999)。國小六年級兒童比和比例概念初探。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惠萍 (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相關性問題之解題規則階層結構與分群探

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宗堅、周玉慧、謝雨生 (2004)。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以青少年原生家庭 成員互動為例 。中華心理學刊 ,46 (4),307-328。

楊怡芳 (2005)。國小五年級高中低能力兒童機率概念與思考層次之研究。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珊珊 (2005)。國小五年級兒童學習機率概念之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 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錦連 (1999)。國小高年級兒童解決比例問題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溫美玲 (2004)。潛在類別模型在分析測驗結果的應用。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葉光輝、劉長萱 (1995)。問題的潛在類別分析。收錄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 源(編者),社會調查與分析 (pp.261-28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詹淑雯 (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解機率問題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秋木 (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家惠 (2006)。潛在類別分析於國小數學領域錯誤類型診斷之應用。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祥通 (2004)。分數與比例問題解題分析:從數學提問教學的觀點。臺北:師 大書苑。

劉祥通、周立勳 (1999)。國小比例問題教學實踐課程之開發研究。中師數理學 報,3 (1),3.1-3.25。

蔡文煥 (1998)。國小統計教材機率—初步概念之設計理念與實際。國民小學數 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 (pp.257-266)。台北:教育部。

蔡欣潔 (2005)。從學習機率之基本數學工具觀點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機率概念 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中平、翁儷禎 (2004)。潛在變項組型混合模型之結構方程式模型估計:隨機 EM算則。中華心理學刊,46 (4),283-292。

鄭英豪 (1990)。比的參數與比例關係式的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

鄭英豪 (1990)。比的參數與比例關係式的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