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者著作權侵權責任體系」先是分別探討我國 著作權之民、刑事責任,在此由於我國法條並未有間接侵權責任規定,且追究 刑事責任為我國著作權侵權案件主流,因此以討論在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可能 遇到的情況為主。當我國發生ezPeer 案、Kuro 案、Foxy 案等非法傳輸和下載 檔案的案件後,2007 年即增訂著作權法第 87 條第 1 項第 7 款、第 93 條第 4 款 誘引侵權規定,接著在2009 年時,參考各國法制增訂著作權法第六章之一「網 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事由」,使責任避風港制度進到我國。近年來,非法機 上盒和APP 成為常見網路著作權侵權案例,本文亦一併討論之。最後,在比較 美國法與歐盟法相關制度規範後,本文提出我國可參考的修法方向與展望。

第五章「結論」將前述章節之分析分別整理,並提出研究心得與建議,以 期盼為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權責任和民事免責事由修法之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美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權責任體系

第一節 美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權責任

美國侵權行為法主要建立在過失(Negligence)責任下發展,有別於大陸法 系國家,美國受個案研究、實證主義、法律經濟分析等影響,透過理論與實務 的結合,各州皆發展出其侵權行為法的適用規範3。就美國著作權法(17 U.S.

Code Title 17— COPYRIGHTS)而言,第 5 章規範著作權侵權責任和損害賠償 的條文,其中第501 條規範直接侵權的態樣,亦即直接侵權人在未獲著作權利 人同意或授權下,重製或散布他人著作4。除此之外,縱非直接侵害權利之人,

經過美國侵權行為法演變和實務判決發展,在著作權領域也可能成立「間接侵 權責任(Secondary Liability)」。

目前美國著作權法間接侵權共有輔助侵權(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代 理侵權(Vicarious Infringement)和誘引侵權(Inducing Infringement)三種責任 態樣5。間接侵權責任以直接侵權行為存在為前提,且上述三種間接侵權責任皆 非國會立法明文,而是由法院判決形成的普通法原則6。以下將分述不同著作權 侵權責任態樣,及其各自成立要件。

第一項 直接侵權

按美國著作權法第501 條 a 項前段規定7:「任何人違反第106 條至第 122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頁 62-63,2011 年 8 月,2 版。

4 蔡蕙芳,用戶著作權侵權之網路服務業者責任,科技法學評論,1 卷 2 期,頁 301,2004

年。

5 黃美齡,雲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權責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論

文,頁46,2015 年 7 月。

6 姚信安,從美國法角度探討我國著作權民事間接侵權責任相類制度,中正財經法學,2 期,

頁143,2011 年。

7 17 U.S. Code § 501.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 Anyone who violates any of the exclusive rights of the copyright owner as provided by sections 106 through 122 or of the author as provided in section 106A(a), or who imports copies or phonorecord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n violation of section 602, is

採無過失責任(Strict Liability),原告無須證明被告在主觀上係基於故意或過失 為侵權行為8,但近期也有論者認為,對著作權侵權人採無過失責任過於嚴苛,

無過失責任應係例外而非原則,應回歸過失責任9

以網路服務提供者作為主體的情況下,較常見的情況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在 未取得著作權利人同意或授權下,擅自將其音樂、影像、影片等著作物上傳到 網頁,供用戶瀏覽和下載,因而侵害著作權利人之重製權(Reproduce Rights)

10、公開演出權(Puplic Performance Right)11,並負起直接侵權責任。

過去美國法院案例中,Playboy 案是第一個針對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應對第 三人著作權侵權行為負責的判決12。本案被告Frena 屬經營電子佈告欄

(Bulletin Board System)之網路服務提供者,其用戶可以登入帳號,並觀看、

上傳、下載、複製存放在網站之高品質照片13。原告Playboy Enterprises 公司主

an infringer of the copyright or right of the author, as the case may be⋯⋯”

8 Patrick R. Goold, I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 Strict Liability Tort?, 30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305, 309 (2015).

9 Id, at 309.

10 17 U.S. Code § 106 Exclusive Rights in Copyrighted Works “(1) to reproduce the copyrighted work in copies or phonorecords.”

11 17 U.S. Code § 106 Exclusive Rights in Copyrighted Works “(4) in the case of literary, musical, dramatic, and choreographic works, pantomimes, and motion pictures and other audiovisual works, to perform the copyrighted work publicly.” 應注意的是,美國法稱的公開演出,係直接或藉由其他 裝置朗誦、演奏、演出、舞蹈、表演,其概念相當於我國著作權法的公開傳輸、公開演出、公

13 Id, at 1554. Niva Elkin-Koren, Copyright Law and Social Dialogue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The Case Against Copyright Liability of Bulletin Boards Operators, Cardozo Arts &

Entertainment, Vol.13:345, 351 (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Frena 網站上,有 170 張成人照片屬於 Playboy 公司擁有的素材,Frena 應負 著作權侵權責任14;Frena 雖承認電子佈告欄上確有 Playboy 的照片,但辯稱複 製Playboy 照片並將其上傳者為電子佈告欄用戶,Frena 既未親自實施重製行 為,亦不知情用戶侵權行為15

佛羅里達中區聯邦地區法院的結論認為,Frena 提供一個能讓未授權照片存 放的網站,並使他人得透過該網站上傳、下載未授權照片,此即等同重製和公 開展示行為,這無關Frena 是否親自實施重製行為,知情與否亦不影響侵權責 任,因此Frena 須負擔著作權侵權責任16。應注意的是,該案法院認定Frena 自 身實施重製和公開展示行為,係負直接侵權責任,而非因用戶行為負間接侵權 責任。

從上述案例可見,網路服務提供者若主動將未授權著作上傳於網站,須承 擔直接侵權責任,在Playboy 案被告雖僅提供網站供用戶上傳、下載檔案,未 親自上傳未授權著作,法院仍認其構成直接侵權。惟此類侵權態樣隨著網路科 技發達層出不窮,朝向間接侵權責任發展。

第二項 間接侵權

自從網路科技逐漸發展,有關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案例漸增,然網路用戶不 僅在線上具匿名性,跨國界的用戶也增加著作權利人訴訟上的困難,於是向網 路服務提供者提起間接侵權訴訟比例也隨之增加。此係因著作權利人除向原侵 權人提告外,在策略上選擇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出間接侵權訴訟,能增加在單 一訴訟獲得救濟的機會17;另一方面,間接侵權訴訟的增加也能促使網路服務

14 Id Playboy Enterprises, Inc. v. Frena, at 1554.

15 Id, at 1554.

16 Id, at 1559. Niva Elkin-Koren, supra note 13, at 352-362.

17 Graeme B. Dinwoodie, Secondary Liability for Online Trademark Infringement: Th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 the Arts, 37 Colum., 463-464 (2014).

司和迪士尼公司控被告Sony 公司所產「Betamax」錄影機,提供用戶在未經原 告同意或授權下,錄製其放映於電視上的節目,構成輔助侵權24。加州中區聯

20 Gershwin Publish Corp. v. Columbia Artists Management, Inc., 443 F .2d 1159 (2d Cir. 1971).

21 Id, at 1162.

22 曾勝珍,著作權間接侵害責任之探討—2009 年新展望,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1 期,頁

194-195,2009 年 12 月。

23 Sony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464 U.S. 417 (1984).

24 Id, at 776.

25 美國智慧財產案件中的初步禁制令類似於我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另有永久禁制令

(permanent injunction)作為救濟手段。詳參楊智傑,美國智慧財產權訴訟中核發禁制令之審

查,智慧財產權月刊,160 期,頁 52,2012 年 4 月。

26 Sony, supra note 23, at 789-7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儘管上述參考因素是用於禁制令,最高法院延續地區法院的見解,進一步 在本案提出「實質非侵權用途(Substantial Non-Infringing Use)」概念,亦即若 產品的主要用途為非侵權使用,則用戶若用於侵權使用,提供產品之人應無須 為此侵權行為負責27。由於Betamax 錄影機除了侵權用途外,也可以用於錄製 取得授權之節目,因此儘管最高法院認為Sony 有知悉用戶可能作為侵權用途,

Betamax 錄影機也提供用戶侵權行為實質助力,但因無法實際知悉用戶是否作 為侵權使用,在「實質非侵權用途」標準的採用下,仍不構成輔助侵權28

輔助侵權的判準在Napster 案29獲得進一步的論述。本案被告Napster 是混 合式P2P(Peer-to-Peer)網路業者,其下的 MusicShare 軟體提供用戶下載音樂 服務,只要用戶進到MusicShare 並搜尋音樂檔名,Napster 即扮演中介角色,

其伺服器會搜尋其他用戶資料庫尋找相同檔名之檔案,並連結兩者用戶直接傳 輸音樂檔30。原告環球音樂、A&M 等唱片公司認為 Napster 用戶傳輸未授權之 音樂著作,構成重置和散布之直接侵權行為,並認為Napster 同時應負起輔助 侵權責任31

加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肯認Napster 用戶構成直接侵權,並接著表示 Napster 曾發出一份有關 12000 多個侵權檔案的文件,內容提到「由於用戶交換 盜版音樂,它們須對用戶真實姓名和IP 位址保持無知」,顯示 Napster 實際知悉 侵權行為發生32。此外,Napster 的主管擁有相關產業經驗,曾行使 IP 權利、下 載合法音樂、並以螢幕截圖侵權檔案的方式,放在網站上宣傳,可推定Napster

27 Id, at 814.

28 Id, at 812-815. 楊智傑,音樂網站侵權責任之發展與影響:比較美國台灣著作權法體系,真

理財經法學,1 期,頁 222,2008 年 9 月。

29 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239 F.3d 1004 (9th Cir. 2001).

30 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114 F. Supp. 2d 896, 900, 905-908 (N.D. Cal. 2000). Michael A. Carrier, Copyright and Innovation: The Untold Story, Wisconsin Law Review 891, 901-902 (2012).

31 Id A&M Records, Inc., at 908-911.

32 Id A&M Records, Inc., at 918.

文件證據顯示Napster 既實際知悉(Actual Knowledge)侵權行為存在;並因 Napster 主管有相關經驗等理由,也能推定知悉(Constructive Knowledge)侵權 行為發生35。Napster 案將原先主觀「知悉」要件進一步闡述,包含和實際知悉

36 Craig A. Grossman, From Sony to Grokster, the Failure of the Copyright Doctrines of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Vicarious Liability to Resolve the War between Content and Destructive

Technologies, 53 Buff. L. Rev. 141, 151-152 (2005).

37 Id, at 154.

38 姚信安,同註 6,頁 147。

39 Douglas Lichtman and William Landes, Indirect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Vol. 16, No. 2, 398 (2003).

40 Id, at 398-3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對直接侵權人之直接侵權行為有監控管理能力(Right and Ability to

Supervise);(三)代理侵權人因該侵權行為獲有直接經濟利益(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41

在前述Sony 案中,原告亦有主張 Sony 可開發干擾系統(Jamming

System)以防止用戶錄製受著作權保護之節目;或是將 Betamax 內建的頻率調 整器(Tuner)移除,以防止用戶錄製直播節目,Sony 有監控管理能力卻未有 任何作為,應負起代理侵權的責任42

加州聯邦中區地區法院認為,先不論干擾系統有效與否,要求使用這種監 控方式已超出Sony 能力之外;且就算移除內建頻率調整器,用戶仍可透過購買 外接頻率調整器達成相同目的43。顯然,原告並未提出符合Sony 能力之內的監 控手段,不符合有「監控管理能力」要件。此外,Sony 並未因用戶錄製節目行 為直接獲得經濟利益,而係因出售錄影機的行為獲益,因此亦不符「從侵權行

加州聯邦中區地區法院認為,先不論干擾系統有效與否,要求使用這種監 控方式已超出Sony 能力之外;且就算移除內建頻率調整器,用戶仍可透過購買 外接頻率調整器達成相同目的43。顯然,原告並未提出符合Sony 能力之內的監 控手段,不符合有「監控管理能力」要件。此外,Sony 並未因用戶錄製節目行 為直接獲得經濟利益,而係因出售錄影機的行為獲益,因此亦不符「從侵權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