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民族邊界的展現

第一節 民族的形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五章 民族邊界的展現

民族的構成是以表體的語言、宗教、民俗和載體的社會、政治、經濟,並 以第三體的血緣進行連結。一個民族所保留的特徵面向越多,就越能彰顯出該 民族的邊界,讓民族能夠被辨識。拉阿魯哇族在長遠的歷史當中一直未被視為 一個完整的民族,本章將探討在不同時代中拉阿魯哇族邊界移轉、融合、消融 的情形,藉以檢視其民族邊界的展現。同時,並觀察在民族邊界模糊的今日,

拉阿魯哇族人本身又是如何劃設「我群」、有誰能夠被納入本族人的範疇之內。

第一節 民族的形成

今日拉阿魯哇族雖被視為一個族,但最初是來自四個不同的系統源流。四 源流者在近代遷徙至高雄桃源地區定居後,經由長期的互動逐漸交融而使原初 四者以血緣為主的族群邊界開始消融,而逐漸向地緣性的認同移動。本節即欲 探討拉阿魯哇族民族邊界的移動,如何向外擴張而統合四系統結合成一個民 族。

一、 從四系統結合為民族

依據移川子之藏記載的拉阿魯哇族族源傳說,拉阿魯哇族源於四個系統:

Toma-marukisal ̥a、Toma-l̥al̥asunga、Toma-tal̥-kanakanabu、Pakisia。四系統的名 稱,Toma-marukisal ̥a、Toma-l̥al̥asunga 是指稱其祖居地 marukisal̥a 和 l̥asunga,

tal ̥-kanakanabu、Pakisia 則是對於新融入者的族源稱呼。四系統中 Toma-tal ̥-kanakanabu、Pakisia 確知為後來融入拉阿魯哇族的外來者暫不論,但屬拉阿 魯哇族組成骨幹的Toma-marukisal ̥a、Toma-l̥al̥asunga 這兩支,彼此最初祖居地 不同、遷徙路徑不同、且原先在語言和習俗上也互不相通,這可能顯示彼此最 初其實是屬於不同的族群、我群認同可能也不一樣。反倒是據傳Toma-l ̥al̥asunga 與今日的卡那卡那富族祖居地皆為l ̥asunga,且都是屬於 l̥asunga 語系統39,因 此若論親緣關係l ̥al̥asunga 系統者與卡那卡那富族或許比同

Toma-marukisal ̥a 更接近也不一定。關於 Toma-Toma-marukisal̥a、Toma-l̥al̥asunga、卡那卡那

39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著、楊南郡譯(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屬所之研究 第一冊本文篇》,頁 264。

Toma-marukisal ̥a、Toma-l̥al̥asunga 因語言風俗不同,因此認為應將兩者視為有親緣關 係的鄰族而非同族較為妥當40。若依據此觀點,拉阿魯哇族在最初其實並非一 個「族」,而僅是往來甚密的幾個族群。

拉阿魯哇族的形成,是要到Toma-marukisal ̥a、Toma-l̥al̥asunga 兩系統已大 抵遷居於荖濃溪兩岸,同時亦吸納了融入拉族社會的Toma-tal ̥-kanakanabu 的卡 那卡那富族人和Pakisia 的閩南人,並在相互涵化之下才成為一個共同的群體。 Toma-l ̥al̥asunga 則散佈於其他三社,Toma-tal̥-kanakanabu 及 Pakisia 則多住在排 剪社。41不過儘管四系統由於遷徙的關係在居地上與四社有大略的對應,但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個,l ̥amangiana、l̥aupana、Nappatsu、l̥aponokana、l̥amarumana 這五個氏族已 消失,另外taβuíana、l ̥aˀupa:na 則僅剩下女兒且都已嫁至外族。四系統中 Toma-l ̥al̥asunga、Toma-marukisal̥a、Toma-tal̥-kanakanabu、Pakisia,屬前二者的 氏族則分別更集中對應於雁爾社、美壠社,屬後二者的氏族則對應於排剪社。

不過關於氏族的系統所屬記錄,在移川子之藏和劉斌雄所留下的文獻中,卻有 諸多不同之處,茲列表於下:

表 11 移川子之藏與劉斌雄氏族系統所屬差異對照表

氏族名 系統所屬

移川子之藏 劉斌雄 移川子之藏 劉斌雄

Mooana Mo: ˀ oana Toma-l ̥al̥asunga Tomatal ̥kanakanaβu Qanguana ˀuaŋúana Toma-l ̥al̥asunga Toma:ma:rukisala l ̥aipotana l ̥aipútana Toma-l ̥al̥asunga Toma:ma:rukisala Sarapoana Salapoana Toma-marukisal ̥a Tomatal ̥kanakanaβu l ̥atsurangana l̥atsulaŋana Toma-tal ̥-kanakanabu Toma:ma:rukisala

在系統所屬上有移動的氏族共有五個,其中Qanguana、l ̥aipotana、

l ̥atsurangana 三個氏族轉至 Toma-marukisal̥a 系統;Mooana、Sarapoana 兩氏族 轉至Toma-tal ̥-kanakanabu。劉斌雄的〈沙阿魯哇族的社會組織〉大抵上是根基 於衛惠林的《台灣省通志稿.同冑志》寫成,然而無論在衛惠林或劉斌雄撰寫 的文獻中,皆未提及關於此五個氏族系統所屬轉換的緣由。四系統的分類代表 著拉阿魯哇族各氏族的起源,最初在血緣、語言、文化等成分上應有相當程度 的差異。而系統所屬的更變,其代表的意義應相當重大。舉例而言,若一氏族 從Toma-l ̥al̥asunga 轉為 Toma-tal̥-kanakanabu,代表該氏族從原先被認為拉阿魯 哇族的原始組成份子之一轉換為歸化的卡那卡那富族。反之若從Toma-tal ̥-kanakanabu 轉為 Toma-marukisal ̥a 則代表原本應為卡那卡那富人卻被認為是原屬 拉阿魯哇族。對於祖源的混淆情況,或許也變向是拉阿魯哇族結為一個民族整 體的象徵,表示拉阿魯哇族人已淡忘了彼此的差異,且在各項條件上也已經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法直接判斷出該氏族者最初的源流。

此外,若觀察五個系統所屬有所轉換的氏族的居住地,轉為 Toma-marukisala 的 Qanguana、l ̥aipotana 氏族在劉斌雄的時代皆住在美壠社,而 l ̥atsurangana 僅存的一男一女,其中女子亦嫁至美壠社;至於轉為 Toma-tal̥-kanakanabu 的 Mooana 和 Sarapoana 則是住在排剪社。推測可能因當時拉阿魯 哇族人對於各氏族的源流已經開始模糊,因此轉以居地當作祖源的判準,因而 將住在美壠社的氏族就認定都是Toma-marukisala 系統的,至於 Toma-tal ̥-kanakanabu 和 Pakisia 雖然都是住在排剪社,但由於 Pakisia 的祖源傳說較為清 楚,或許因此就將其他住在排剪社者就推斷為Toma-tal ̥-kanakanabu 系統。然而 由於今日拉阿魯哇族人已不使用四系統的分類法,耆老們對於四系統的名詞也 不甚了解,因此對於各氏族系統的考證,以及此五氏族系統記載差異的原因,

皆無從查證。但應可以說拉阿魯哇族已從原來偏屬祖源、血緣的認同和邊界已 向以地緣為核心的邊界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