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透過系譜與記憶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透過系譜與記憶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立 透過系譜與記憶的分析.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 黃季平 教授 研究生. 廖聿婕 撰. 2018 年 2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誌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必須感謝指導教授黃季平老師。與黃季平老師的 結緣說來相當神奇,就讀外交系的我,在因緣際會下陪同同學朱巧如選修了黃 老師開的「民族神話與傳說」課程,首度引發了對民族學科的興趣。爾後又因 在黃老師開設的「民族與觀光」課程上擔任青少年壯遊計畫的負責人而與老師 逐漸熟識。當時筆者正值面臨繼續申學與否的階段,本來很憂慮完全沒有民族 學底子要考民族系碩士班會有所困難,但在老師的鼓勵和協助之下,才毅然決 然地踏入這塊未知的領域。 剛進研究所時也曾很徬徨,由於同班同學們多有原住民或者客家身份,也. 政 治 大 題、二來長期對於民族學相關領域欠缺瞭解,因此感到焦慮。但很幸運也很感 立 謝黃老師在當時聘任筆者擔任計畫的研究助理,對於從未做過田野調查的我而 就很快選定與自己切身的研究主題。反觀自身,一來沒有相對特殊的身份議. ‧ 國. 學. 言,算是相當順遂地就跟著老師們進入了拉阿魯哇族地區,開啟人生之中的首 次田調,並與拉阿魯哇族結緣。. ‧. 而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無論是在論文的卡關期、甚至是因外務而情緒擾. sit. y. Nat. 動時,黃老師都給予了相當多的意見與協助。從老師身上所學習到的,是一種. io. er. 不要受限於他者的思維,其中老師灌輸我們的一項最重要的觀念便是:「誰說民 族所要唸到三、四年才能畢業,只要願意一鼓作氣認真寫,兩年畢業絕不是問. n. al. Ch. i n U. v. 題!」雖然最後仍花了兩年半才完成本論文,但十分感謝老師的鼓勵與鞭策, 才讓我建立起如此的信心。. engchi. 其次,則必須感謝林修澈老師在研究計畫案以及論文雙方面的指導,林老 師嚴謹的態度、富有邏輯的思辨、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宏觀架構的視野,一直 是筆者欽佩以及學習的楷模。在林老師團隊下工作以及受其指導,雖常會備感 緊張與壓力,但也因此培養出對於研究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積極態度。 而本篇論文可說是與計劃案共同逐步成長,其中有許多珍貴的素材亦是因 參與計劃案才有機會取得,尤其是日本戶籍簿的資料是透過申請學術使用才得 以接觸。在此也要特別感謝桃源區戶政事務所主任陳逸儒秉持著支持學術的立 場鼎立相助,才更能讓長年塵封的日本戶籍資料獲得嶄新的價值。 感謝我的所有報導人,為本篇論文提供無價的資料。其中特別要謝謝游仁.

(4) 貴老師耐心地和我反覆核對龐大的系譜資料;謝謝郭基鼎校長替我們居中聯繫 訪談事宜,謝謝葉清春頭目每每熱心地帶領我們走訪四社各戶做訪談,也要謝 謝校長夫人吳芝嫻老師在我到家中叨擾的幾天熱情地款待,以及謝謝所有青年 會成員們很開心能與你們一同辦夏令營。 同時,也要感謝口委詹素娟老師在大綱口試以及論文口試中,以口述歷史 的角度給予筆者相當多的啟發。還有要感謝在論文大綱以及章節發表時曾擔任 論文評論人的廖晉儀、簡文敏、陳由瑋學長,透過前輩們不同專業的視角協助 本論文臻於完整。 也要感謝所有修習「民族學研究方法專題研究」課程的同學們,在每週一 晚間的課程中互相切磋砥礪,並提供本論文許多寶貴的意見。並感謝所有研究. 政 治 大 要感謝既是同班同學、又同受黃季平老師指導、也都在林修澈老師團隊裡工 立. 室的好夥伴,因為有你們的陪伴,才讓論文寫作的煎熬中還能常有歡笑。尤其. ‧ 國. 學. 作、更是一起拼兩年畢業的 Lawa,無論是遭逢論文須大改的挫折、論文送印時 的大小出包、或者面臨口試前的準備和焦慮,都好在有妳一同面對。很開心最. ‧. 後我們能順利地一起領到畢業證書!. 最後也是最重要地,必須感謝家人的養育之恩。謝謝你們在我求學階段中. Nat. sit. y. 適時地鼓勵、並給予我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學習環境,甚至對於我突如其來地表. al. er. io. 示要讀民族系研究的決定也是予以支持。尤其須感謝母親施嘉峰不辭辛勞地、. v i n Ch 論文寫作疲憊時,知道身後永遠還有個溫暖地家。還要感謝總是心繫於我外婆 engchi U n. 不求回報地付出,甚至週末要返家時只要我一開口就會遠道而來接送,讓我在. 陳勢津、外公施宗獻,每每聽聞我要回去便會辛苦地上市場提回好幾公斤的食 材,只為讓我回到家就可以吃到最愛的菜。而一句最簡單的「要記得吃飽」,就 是最令我感動與幸福的泉源。 在黃季平老師、林修澈老師的指導下,能夠順利兩年半畢業絕不輕鬆也非 僥倖,光是章節架構就修改了七版、內文的來回修正更是不計其數,就算完成 的內容和老師討論後須修改幅度大到幾乎等於全部刪掉重寫,也只能為了讓下 一版更好再鼓起精神努力。然而再多的心酸血淚,都比不上過程中有這麼多指 導、支持、鼓勵我的人來得重要,若沒有你們,也就無法產出今日的這本論 文。.

(5) 摘要 拉阿魯哇族於 2014 年被認定為台灣第 15 個原住民族,然而拉阿魯哇族長 期與布農族混居,在通婚、轉語的情況下使得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混淆不 清,而當代唯一剩下尚可作為我群判準的則為氏族組織。本論文即透過系譜訪 談以及日本時代戶籍資料的交叉比對,完成拉阿魯哇族各氏族之系譜,並以此 探討當代拉阿魯哇族人對其民族邊界的認知與構成。 拉阿魯哇族人普遍並無傳承系譜之習慣、亦無職司系譜傳承者,整體而言 對於氏族與祖先的記憶是相對殘破的。而在系譜訪談期間亦發覺拉阿魯哇族的 部分氏族之內涵存有混亂、錯植之現象,深究其原因則發現主要是導因於氏族. 政 治 大 登記的概念混用。此外,甚至有數十年前還存在之氏族已徹底被族人遺忘、或 立 者如那瑪夏拉阿魯哇族人已喪失其氏族、民族記憶之情況。. 名、日本姓、漢姓於寄留、入贅時的轉換,以及氏族、四系統、日本戶籍姓氏. ‧ 國. 學. 面對語言丟失、組織脆弱、氏族模糊的情況,當代拉阿魯哇族人的民族危 機感增強,開始試圖補強其民族邊界,並在聖貝祭場上以具象化的氏族家屋形. ‧. 式展現出拉阿魯哇族人對我族邊界的界定。目前,拉阿魯哇族人主觀上對民族. sit. y. Nat. 邊界採取的是較為寬鬆的父母雙系之標準,包含昔日入贅外族者,只要自身願. io. n. al. er. 意認同則努力將其視為拉阿魯哇族人。. Ch. i n U. 關鍵字:拉阿魯哇族、民族邊界、系譜、記憶、名制. engchi.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ethnicity border of Hla’alua in the present age. Hla’alua is a newly recognized 15th aboriginal peoples in Taiwan in 2014, but Hla’alua people have mixed with Bunun people for a long time. After intermarrying and turning language, the ethnicity border of Hla’alua became blurred, and the only criterion left today is their clan system. This thesis makes use of the data acquiring from interviewing Hla’alua people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to complete the family tree of each clans in Hla’alua, and using them to discuss the cognition and constitution of the ethnicity border from Hla’alua people in present. Hla’alua people do not have the tradition to pass down the knowledge of family. 政 治 大 reveals that Hla’alua people’s 立acknowledgements of part of their clans are confused. tree, and the average memory to their clans and ancestors is vague. The research. ‧ 國. 學.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s result from two reasons: (1) the transferring of Japanese family name, Chinese last name and clan’s name (2)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 concepts of the clan, the four systems of Hla’alua and the family name registrated i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Furthermore, even some clans. Nat. al. er. io. area even forgot which clan they belong to.. sit. y. still existed decades ago could be forgotten, and Hla’alua people lived in Namasia. It shows that Hla’alua people now accept child as one of them either their father. n. v i n C h matrilocal man. U or mother is Hla’alua, even including e n g c h i The problems that their. language is endangered and the clan system became unsolid have awaked the sense of crisis, and Hla’alua people start trying to reinforce their ethnicity border. They also make a concrete demonstration of their ethnicity border they defined through the houses of each clan on their own festival “Miatungusu”.. Keywords: Hla’alua, Ethnicity Border, Genealoical Study, Naming System.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目錄 緒論 ................................................................................................................................ 1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 11. 第一章 第一節. 天真的研究者與一切從缺的拉阿魯哇 ............................................................ 11. 第二節. 從青少年的夏令營到動員全族的系譜說明會 ................................................ 14. 第三節. 卸下心防拼湊家族史 ........................................................................................ 17. 第四節. 從戶口名簿到家族系譜 .................................................................................... 19 系譜與他們的記憶 ........................................................................................ 29. 第二章 第一節. 游仁貴:平地血統的養子身份,精通全族的記憶 ........................................ 29. 第二節. 余猛:完整的家系,重「生」忘「死」的記憶 ............................................ 32. 第三節. 葉清春:代代相傳的頭目,寬廣的記憶 ........................................................ 34. 第四節. 池明春:核心的耆老,混亂凋零的記憶 ........................................................ 37. 第五節. 郭順利:日本巡查、工友、農夫叔叔,相互矛盾的記憶 ............................ 3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眾說紛紜的拉阿魯哇族系譜之謎 .................................................................. 43. 第三章. 葉氏與池氏的親戚關係 .................................................................................... 43. 第二節. 美壠地區的兩個余氏和兩個廖氏 .................................................................... 50. 第三節. 拉阿魯哇族有一個還是兩個郭氏 .................................................................... 56. 第四節. 那瑪夏拉阿魯哇族與他們的氏族 .................................................................... 64. ‧. 第一節. er. io. sit. y. Nat. 氏族的溯源與民族的認同 ............................................................................. 71. al. n. 第四章. i n U. v. 第一節. 謝垂耀:德高望重的家族,非拉族的姓 ........................................................ 71. 第二節. 葛新雄:兩個 Mai 的因緣重回拉族的血脈 .................................................... 74. 第三節. 謝宜真:從布農女子到「拉族」代表 ............................................................ 78. 第四節. 余帆:一次戶政訪查開啟的文化使命 ............................................................ 81. Ch. engchi. 民族邊界的展現 ............................................................................................ 85. 第五章 第一節. 民族的形成 ........................................................................................................ 85. 第二節. 民族邊界的模糊 ................................................................................................ 88. 第三節. 拉阿魯哇族人心中的民族邊界 ........................................................................ 94. 結論 ............................................................................................................................ 101 參考文獻 ..................................................................................................................... 105 附錄. 氏族名.日本姓.漢姓 對照表 ....................................................................... 112.

(10) 圖目錄 圖 1 游仁貴之表格式系譜手稿 ........................................................................................................ 13 圖 2 游仁貴之圖表式系譜手稿 ........................................................................................................ 13 圖 3 學員以漢名及漢語稱謂為主並輔以少部分族語嘗試的系譜 ................................................ 15 圖 4 2017 年 2 月 28 日拉阿魯哇族史暨系譜說明會 ..................................................................... 17 圖 5 由郭基鼎召集宋玉清、余猛等重要耆老於興中國小校長辦公室進行訪談 ........................ 18 圖 6 葉清春頭目召集四社不同家族族人共同討論系譜 ................................................................ 18 圖 7 戶籍資料與口述記憶之連接類型 ............................................................................................ 26 圖 8 口述記憶中葉、池、方三姓的複雜關係 ................................................................................ 44 圖 9 Pali 家族系譜.............................................................................................................................. 47. 政 治 大. 圖 10 池元敬與池文彬關係圖 .......................................................................................................... 47 圖 11 戶籍資料中寄居於山田家中的 Pali 子女 .............................................................................. 48. 立. 圖 12 口述記憶的兩余一廖關係圖 .................................................................................................. 51. ‧ 國. 學. 圖 13 Apurana 氏族系譜 ................................................................................................................... 52 圖 14 Qanguana 氏族系譜 ................................................................................................................ 52 圖 15 戶籍資料中的 Caʉpʉ、Tamauhluikau、Inlukuvanau 三者之關係圖 .................................. 54. ‧. 圖 16 戶籍資料中的 Apura 與 Inalukuvanau 之關係圖 .................................................................. 54. y. Nat. 圖 17 戶籍資料中遷居美壠社的 Qanguana 氏族系譜 ................................................................... 55. sit. 圖 18 口述記憶的 Hlauvuhlana 氏族郭姓與鍾姓關係系譜............................................................ 57. al. er. io. 圖 19 口述記憶的郭順利與其關係系譜 .......................................................................................... 57. n. v i n Ch 葉清春記憶中的桃源郭氏 ...................................................................................................... 59 engchi U Hlauvuhlana 氏族系譜............................................................................................................. 60. 圖 20 游仁貴等人記憶中的桃源郭氏 .............................................................................................. 59 圖 21 圖 22. 圖 23 戶籍資料中的 Hlauvuhlana 高中郭氏.................................................................................... 60 圖 24 Hlatsulangana 氏族系譜 .......................................................................................................... 61 圖 25 戶籍資料中的 Hlatsulangana 桃源郭系譜 ............................................................................. 62 圖 26 ’iangʉana 氏族系譜 ................................................................................................................. 62 圖 27 戶籍資料中的郭順利(山內利男)與葉阿緞(中井ナミ子) .......................................... 63 圖 28 大浦家之系譜及其演變 .......................................................................................................... 66 圖 29 苫野家之系譜 .......................................................................................................................... 67 圖 30 友利家之系譜 .......................................................................................................................... 67 圖 31 那瑪夏ラウラサナ家之系譜及其演變 .................................................................................. 68 圖 32 茶沼家之系譜 .......................................................................................................................... 69.

(11) 表目錄 表 1 世界名制類型表 .......................................................................................................................... 6 表 2 桃源區戶政事務所保留之日治時期戶籍簿概況 .................................................................... 20 表 3 日治時期各氏族居住之番地對照表 ........................................................................................ 22 表 4 日本時期戶籍登記的片假名拼音之姓與現行氏族名之對照 ................................................ 24 表 5 日本時期戶籍登記的名與常見族名之對照表 ........................................................................ 25 表 6 針對郭順利此人生平訪問之報導人清單及其身份概覽 ........................................................ 39 表 7 針對葉氏與池氏親緣關係議題之報導人清單及其身份概覽 ................................................ 44 表 8 針對美壠地區兩個余氏及廖氏三氏族關係議題之報導人清單及其身份概覽 .................... 50 表 9 針對桃源地區之郭姓氏族議題之報導人清單及其身份概覽 ................................................ 56. 政 治 大. 表 10 針對那瑪夏拉阿魯哇族人氏族溯源議題之報導人清單及其身份概覽 .............................. 64 表 11 移川子之藏與劉斌雄氏族系統所屬差異對照表 .................................................................. 87. 立. 表 12 日治時期拉阿魯哇戶中的布農人比例及與布農族通婚之戶數比利 .................................. 89. ‧ 國. 學. 表 13 戶籍簿上未出現之氏族與廖姓和余姓的氏族對應 .............................................................. 93 表 14 戶籍簿上一氏族改多個日本姓者其漢姓之對應 .................................................................. 94.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3) 緒論. 緒論 一、 研究目的與動機 拉阿魯哇族長期以來一直被認定為鄒族的一支,直到 2014 年才正式被官方 認定為原住民第十五族,成為一個獨立民族1。 筆者首次接觸拉阿魯哇族是機緣於擔任黃季平教授「臺灣原住民族口述傳 統文化資產調查與保存維護案例撰寫計畫」的研究助理,在該計劃案中的其中 一項維護案例就是以拉阿魯哇族為主體,又以聖貝祭作為最主要的觀察與分析 重點,而筆者在該計劃案中所負責主要的工作之一便是針對聖貝祭的各個場 面、儀式做記錄。聖貝祭為拉阿魯哇族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祭儀,然而此祭典實. 政 治 大 族人是如何重新復振?在現代化意義下的祭典對於族人的意義又是什麼?這是 立 筆者最初感到興趣的議題所在,也以此作為論文的撰寫方向。關於拉阿魯哇族. 際上在 1990 年代復振前,其實已停止了近半個世紀。對於流失了數十年的祭典. ‧ 國. 學. 的聖貝祭,一直以來都是學界對該族的研究核心,針對祭儀的過程也有許多人 做過詳盡的記錄,然而在多次的參與觀察後,筆者更側重的並非祭儀本身,而. ‧. 是拉阿魯哇族人是如何呈現祭典、有誰參與了祭典又擔任怎樣的角色、以及其. sit. y. Nat. 所展現的民族邊界意涵。. io. er. 與此同時,由於口述傳統計劃案對拉阿魯哇族的關注,筆者繼續接任與拉 阿魯哇族相關的「拉阿魯哇部落歷史研究」研究助理一職。不同於前次計畫著. n. al. Ch. i n U. v. 重於祭典,該計畫是以歷史脈絡為主軸更全面地對拉阿魯哇族進行研究,也因. engchi. 此讓筆者能夠對於拉阿魯哇族培養出更整貌的觀察。然而若以民族學的角度做 為標準,一民族能獨立於其他族並可清楚加以區辨,主要立基於血緣、語言、 宗教、民俗此四個要件〔林修澈 2001〕,但經由筆者多次現地採訪與田野調查 後,發覺實際上拉阿魯哇族人於血緣和語言上,因大量通婚的影響已呈現相當 模糊的狀態,與血緣習習相關的社與氏族等社會組織也因此有所鬆動。至於傳 統信仰與祭儀在拉阿魯哇族內亦已被淡忘,唯一留下的聖貝祭也僅能透過耆老 的記憶加以拼湊。在筆者與指導教授黃季平老師討論後,老師也認為單就聖貝 祭祭典本身做研究,其深度恐不足,目前對拉阿魯哇族而言更為重要的問題點 應在其氏族,若未能處理這部分則研究可能仍只是停留在外圍而無法觸及核 1. 根據《「拉阿魯哇族」以及「卡那卡那富族」正名委託研究報告》 1.

(14)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心。在反覆的商討後,筆者也認為透過氏族才是了解拉阿魯哇族更全面的方 式,因此決定將此作為本論文的核心關懷。 由於筆者在拉阿魯哇部落歷史計劃案中是擔任系譜繪製的負責人,在整個 系譜訪談與繪製的過程中,發覺對於過去在民族定位上被視為鄒族、生活空間 上更是夾處在以布農族為主體環境而造成語言和文化大量流失的拉阿魯哇族人 而言,在認同混淆與民族覺醒的過程中,儘管由於通婚而產生大量的混血,但 氏族組織仍是今日尚能維繫當代拉阿魯哇族人認同與邊界的重要要素。然而若 要了解個人、氏族與民族的關係,就必須倚靠系譜來加以聯繫。但拉阿魯哇族 人並未有以文本呈現的完整系譜,而唯二由移川子之藏〔1935〕和劉斌雄〔1969〕 留下的文獻也都是以整體氏族為單位的記載,並未有詳細的系譜資料。因此無. 政 治 大. 論對於拉阿魯哇部落歷史研究計劃案或者本論文而言,繪製完整的拉魯哇族系 譜都成為首要的任務。. 立. ‧ 國. 學. 而在決定以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作為論文的研究焦點後,筆者也反覆思 索著如何與拉阿魯哇族部落歷史研究計劃案的研究內容有所區隔、以及本論文. ‧. 的特色與價值為何。經過和指導教授多次的討論後,決定以筆者最為熟悉的系 譜為基底,針對族史無法細緻探討的問題點進行分析,如此便能讓兩者相輔相. Nat. sit. y. 成。而儘管記憶本身即易變動且難以量化因此不易討論,但由於本論文累積了. er. io. 相當大量且完整的系譜資料,因此仍嘗試以質性、典型個案的方式加以討論,. al. v i n Ch 藉由個人觀點與完整系譜全知觀點的互動,可發現每個人的記憶深度與廣 engchi U n. 藉由完整的系譜來檢視拉阿魯哇族人的記憶以及氏族、民族認同。. 度都不盡相同,而不同口述者之間的回憶以及口述與文獻記載間亦會有相互矛 盾的現象產生。此外,由於大量與異族通婚以及日治時期和民國時期先後改日 本姓名與改漢姓名,進而影響了對於家族成員以及氏族的認知與記憶。而在人 們「記得」什麼、「遺忘了」什麼、與「如何記憶」之間,就呈現出所處環境的 變動,以及拉阿魯哇族人是如何去面對與適應。同時,由於民族是由氏族所構 成,氏族邊界的改變也就影響了民族邊界。通過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不斷互 動,進一步產生了當代拉阿魯哇族人對於家族、氏族乃至於民族的瞭解,以及 我群邊界的劃設與民族認同。本文便欲以系譜為核心釐清氏族的傳承與繁衍, 觀察當代的拉阿魯哇族人是如何透過對氏族的了解,來建構我群認同,重塑民 族邊界。 2.

(15) 緒論. 二、 文獻回顧 本論文是以系譜為核心,從記憶的角度,來探討拉阿魯哇族自身劃設的民 族邊界。以下茲針對環繞主題的三部分進行文獻回顧:(一)拉阿魯哇族相關、 (二)記憶理論相關、(三)原住民名制與改姓名。. (一). 拉阿魯哇族相關. 由於拉阿魯哇族在過去大多被視為鄒族的一支,因此幾乎少有以拉阿魯哇 族為主體的相關文獻。關於拉阿魯哇族的記錄多僅能從鄒族文獻中的拉阿魯哇 篇找尋,甚至是散見於文獻的一個小段落。回顧為數不多的拉阿魯哇族相關文 獻,其中主要以佐山融吉的《蕃族調查報告書》〔佐山融吉 1915〕、小島由道的. 政 治 大 、衛惠林《臺灣通志 稿卷八 同冑志》 立.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小島由道 1918〕、移川子之藏《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 研究》〔移川子之藏 1935〕. 〔衛惠林 1954〕較為. ‧ 國. 學. 詳細,而劉斌雄以《臺灣通志 稿卷八 同冑志》為基底所撰寫的〈沙阿魯阿族 的社會組織〉〔劉斌雄 1969〕則是唯一一篇以拉阿魯哇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 ‧. 獻,可說是拉阿魯哇族相關文獻中最重要的一篇論文。另外,林修澈、黃季平 於《「拉阿魯哇族」以及「卡那卡那富族」正名委託研究》則是首次清楚地比. Nat. sit. y. 較三族群異同之處,並以 5 項客觀條件說明來衡量拉族與卡族欲脫離鄒族的訴. er. io. 求〔林修澈、黃季平 2012、2015〕。至於目前尚未出版的《拉阿魯哇族部落歷史研. al. v i n Ch 至於以拉阿魯哇為對象的碩博士論文研究則是到近 e n g c h i U 2000 年以後才開始出 n. 究》則將會是第一本對拉阿魯哇族的歷史與現況進行完整討論的書。. 現,目前共計僅有以下 6 篇:《The Syntaxand Semantics of Eventuality in Paiwan and Saaroa》〔李釗麟 1999〕、《臺灣南鄒沙阿魯阿族社會文化之研究-以高雄縣桃源 鄉為例》〔賴建戎 2003〕、《台灣原住民樂舞與文化展演的探討-以「原舞者」為 例》〔譚雅婷 2003〕、《Hla'alua 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以桃源鄉高 中村為例》〔郭基鼎 2007〕、《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 Hla'alua 人為例》〔邱英哲 2008〕、 《從失語到說唱:文化融入拉阿魯哇族沉浸式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劉曉帆 2017〕。其中李釗麟、邱英哲、劉曉帆三篇皆是以語言為主軸;譚雅婷則是以祭. 典為題;而賴建戎和郭基鼎則是較全面性地探討拉阿魯哇族的社會及文化,是 本論文參考之對象。 針對與本論文相關的拉阿魯哇氏族、系譜方面的文獻,小島由道在《番族 3.

(16)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慣習調查報告書》中僅說明拉阿魯哇族於宗族、氏族、家族三者的關係。實際 的詳細氏族相關研究則主要於移川子之藏的《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中 出現,該研究中指出拉阿魯哇族的四個系統,並針對其源流加以說明。民國以 後,於衛惠林及劉斌雄的研究則依據移川子之藏的四系統分類來統計及記錄拉 阿魯哇族氏族的情況。其中,在劉斌雄的調查中對於拉阿魯哇族做了近乎普查 式的調查記錄,是拉阿魯哇族研究中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而近年來,則有賴 建戎、郭基鼎之論文對於拉阿魯哇族的氏族及婚姻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另外, 謝繼昌〈台灣三民鄉沙阿魯阿族的族群現象〉〔謝繼昌 2006〕則是少數針對那瑪 夏地區拉阿魯哇族的源流進行討論的文獻。. 政 治 大 對於記憶的研究原本多為心理學的研究範疇,1980 年代,Maurice 立. (二). 記憶理論相關. ‧ 國. 學. Halbwachs 首先將個人記憶放在社會環境中做討論,開啟了「集體記憶」的研 究。Halbwachs 認為不具有社會性的記憶是不存在的,記憶產生於集體又締造. ‧. 了集體,且個人記憶是屬於群體記憶,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進行回憶的。同 時,記憶有重建性,是依附於一個虛構的意義框架被保存,回憶賦予曾歷經的. Nat. sit. y. 事務意義,而遺忘則意味著意義框架的消解。2Barry Schwartz 則進一步強調集. er. io. 體記憶的歷史連續性,以及過去對現在歷史理解的影響,並認為記憶的作用是. al. v i n Ch 歷史事件的理解限制了後人能在事件上做文章的程度。 e n g c h i U 而 Michael Schudson 更 n. 一種象徵結構的作用,使社群內在生活的現實可以被詮釋得更清楚。而對過去 3. 認為記憶是制度化地存在文化形式與社會行為中,且人們只有經由「過去」才 能理解、表述、與規範現狀,而過去是很能夠抗拒那些要改變它的企圖。4 在心理學的研究方面,L. S. Vygotsky 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集體記憶,認為 個體記憶離不開社會、文化、群體的記憶活動5。Frederick Bartlett 則提出「概. 2. 3. 4. 5. Aleida Assmann & Jan Assmann,陳玲玲譯(2010),〈昨日重現—媒介與社會記憶〉,引 自《文化記憶理論讀本》,頁 23-24。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 言》,第 35 卷第 1 期,頁 267-268、271。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 言》,第 35 卷第 1 期,頁 272-273。 王明珂(1993),〈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 91 期,頁 7。 4.

(17) 緒論. 圖(schema)6」的概念,認為社會組織提供記憶的架構,而我們所有的記憶都 必須與此架構配合,記憶是一種以組織過去使當前的印象合理化的手段。7而 Guliver 則藉由非洲 Jie 族的案例說明「結構性健忘(structural amnesia)」的概 念,認為對於過去的遺忘經常由於不刻意保存文獻及有關文物,或由於口頭傳 承的扭曲與間斷所致,其根本原因經常是現實環境變遷導致的人群認同變遷。8 於文化人類學方面,Jan Assmann 發展出「文化記憶」的概念,認為「交際 記憶」是與新近的過去有關,是同代人共享的回憶,並會隨著載體產生和消 逝,而從交際記憶到「文化記憶」的過渡需透過文獻資料及紀念物等媒介來實 現。9Aleida Assmann 則對文化記憶提出「儲存記憶」和的「功能記憶」區分: 前者是一種未分類的儲備,是一種「未被居住的因素」;而後者則是與一個主體. 政 治 大 Assmann 並指出記憶有三個維度:神經結構、社會作用、符號媒介。其中社會 立 相關的,主體的建構則是通過對記憶進行有選擇、有意識地支配。10Aleida. ‧ 國. 學. 記憶是通過共同且有規律再現的記憶基礎得以穩固,是通過共同生活、語言交 流和言語而產生的個人記憶的協調;而文化記憶則建立在經驗和知識的基礎,. ‧. 可以跨越代際界線而保持穩定。神經記憶與社會記憶的過渡是模糊的,但社會 記憶與文化記憶卻有明確的界線,文化記憶需借助持久支持的符號媒介才有可. er. io. sit. y. Nat. 能。11. al. v i n Ch 在原住民族傳統名制的研究領域,佐山融吉於《蕃族調查報告書》中,僅 engchi U 原住民名制與改姓名相關. n. (三). 只在「人事」部分,記載各族的命名方式、綽名或略舉數個名字;而小島由道 於《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則增加了對家氏與名制的說明,並列舉各族的. 家名與個人名字。然而兩書皆僅是簡略的記載。實際上對於名制和系譜的研究 「概圖」是指過去經驗與印象的集結。每個社會群體都有特別心理傾向,會影響個人對外界 的觀察,並結合過去的記憶來加以印證,進而形成心中的概圖,而回憶時是在自己心中的概 圖上重建過去。〔王明珂 1993〕 7 王明珂(1993),〈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 91 期,頁 7。 8 王明珂(1993),〈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 91 期,頁 15。 9 Aleida Assmann & Jan Assmann,陳玲玲譯(2010),〈昨日重現—媒介與社會記憶〉,引 自《文化記憶理論讀本》,頁 25-26。 10 Aleida Assmann & Jan Assmann,陳玲玲譯(2010),〈昨日重現—媒介與社會記憶〉,引 自《文化記憶理論讀本》,頁 27。 11 Aleida Assmann,王揚譯(2010),〈記憶的三個維度:神經維度、社會維度、文化維 度〉,引自《文化記憶理論讀本》,頁 44-45。 6. 5.

(18)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濫觴,應始於移川子之藏《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該書探討系譜傳承對系統 識別上的意義,部落的血緣及地緣關係,氏族制、姓名制、家名制的存在及其 功能;其中更收錄了 309 個系譜。移川子之藏收錄的家族系譜之中,鄒族有 18 個,又其中有 1 個為四社番(即今日的拉阿魯哇族),此為本論文參考之重要史 料。爾後移川子之藏於〈姓名としての高砂族個人‧家族‧氏族名〉中再將原 住民名制系統性的分為三類:(1)缺永續性的聯名制、(2)永續性的固定姓氏 制、(3)中間永續性的可變姓氏制。〔移川子之藏 1939〕 民國時期之後,首先有芮逸夫. 表 1 世界名制類型表. 〔1950〕 、楊希枚〔1957〕、凌純聲〔1958〕所. 做的名制之比較研究。但要到丘其謙所著. 中進行討論。〔林修澈 1976〕. Nat. 至於以民族制式或以一民族為主體的. n. 人命名制〉〔1956〕為始,後陸續有衛惠. Ch. I1 I2 I 3A I 3B. 雅美(達 悟)族 II 1A: 泰雅 族、賽德克 II 1A 族、太魯閣 II 1B 族、阿美 II 1C 族、噶瑪蘭 II 2 族、撒奇萊 II 3 雅族等. IV 1:排灣 族、魯凱 族、卑南族. 永續性的姓名制類: 1 妻子聯名姓名制式 A 姓前聯型 V 1A B 姓後聯型 V 1B 2 夫妻聯名制式 V2 3 世代排名姓名制式 V3 4 行輩排名姓名制式 V4 5 雙系姓名制式 A 父姓中列型 V 5A B 父姓後列型 V 5B 6 個人名姓名制式 A 姓前列型 V 6A B 姓後列型 V 6B V C 姓中列型 V 6C 資料來源:林修澈(1976),〈名制的結構〉, 《東方雜誌》10(2):52-61。. er. io. 名制研究,則以楊希枚〈台灣賽夏族的個. 代碼 族別. III 世代排名制類 III 非永續性的家名制、姓 名制類: 1 非永續性的家名制式 IV 1 IV 2 非永續性的姓名制式 IV 2. y. (參表 1),同時亦將台灣原住民納入其. ‧. ‧ 國. 則將世界名制系統化地分為 5 類 15 式. 學. 的著作。而林修澈在〈名制的結構〉中,. 大. sit. 開始有針對台灣原住民名制做全面性研究. al. 個人名制類: 1 單源個人名制式 2 雙源個人名制式 3 從名制式 A 親從子名型 I B 子從親名型 聯名制類: 1 親子聯名制 A 親名前聯型 B 親名後聯型 C 親名子名混聯型 2 夫妻聯名制 II 3 己名聯名制. 政 才治. 的《台灣的土著族名制》〔丘其謙 1959〕. 立. 類 世界名制的類型. 林、劉斌雄《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 engchi. 〔1962〕 、石磊《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 —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 〔1976〕 、丘其謙〈布農族的名制〉 〔1976〕、. 阮昌銳《大港口的阿美族》〔1989〕、林修 澈《賽夏族的名制》〔1997〕等重要的研究. i n U. v. 著作發表。而 2000 年以後,則開始有大 量與傳統名制相關的論文產生。此外,阮昌銳的《台灣原住民族系譜調查報 告》〔1998〕以及《原住民人名譜》 〔2014〕兩項研究報告,更是詳盡的收錄了各民 族各部落的系譜與名譜,是名制研究上的重要文獻材料。 而環繞於原住民改姓名為主題的研究,則首見於近藤正己「創氏改名」研 6.

(19) 緒論. 究の檢討と「改姓名」〉〔1993〕與〈北部バイワン族の戶籍簿からみた改姓名〉 〔1994〕 。王雅萍《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1994〕則是首. 篇全面性地分析姓名政策與改姓名對原住民族的影響。而鍾興華《排灣族的名 制》〔2014〕、劉千甄《台東布農族的人名:戶籍登錄與改姓名》〔2017〕兩篇碩博 士論文中,則有對於原住民改名的深入分析。此外,《原教界》第 67 期亦有以 「原住民族的人名」為題所做的專刊探討原住民改姓名與恢復族名的討論。. 三、 研究方法 由於過去針對拉阿魯哇族所進行的研究近乎付之闕如,因此本論文主要的 研究方法為實地田野調查的參與觀察及訪談法,試圖發掘第一手材料,輔以文. 政 治 大 在研究範圍上,由於拉阿魯哇族最初的祖源、遷徙、民族組成等所留下的 立. 獻研究法,整體論文屬於質性研究。. ‧ 國. 學. 文獻載並不多,再加上「四社番」此名詞雖在不同時期皆曾存在但其所指涉的 組成群體並不一定是當今的拉阿魯哇族,該名詞一直要到日治時期大正 9 年後. ‧. 才比較明確且固定地指涉今日的拉阿魯哇族,然而因其牽涉到相當複雜的歷史 考證問題,因此本論文並不以其作為探討之範圍。本論文處理的材料為口述訪. Nat. sit. y. 談所取得的當今拉阿魯哇族人對系譜、氏族的記憶,並進一步與日本戶籍簿核. er. io. 對,試圖呈現文獻可考的近現代一直到當代視野下拉阿魯哇族人對於氏族、民. al. v i n Ch 筆者於擔任黃季平教授「臺灣原住民族口述傳統文化資產調查與保存維護 engchi U n. 族的態度、概念與認知。. 案例撰寫計畫」(2015 年 9 月 1 日至 2016 年 4 月 30 日任職)與「拉阿魯哇部. 落歷史研究」(2016 年 5 月 14 日至 2017 年 4 月 30 日任職)兩項計劃案研究助 理的期間,曾數次進入拉阿魯哇族主要聚居的地點——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 桃源里及那瑪夏區瑪雅里。第一次是在口述傳統計劃案期間,於 2016 年 2 月首 次跟隨黃季平老師參與拉阿魯哇族的聖貝祭,並進行儀式記錄的工作。第二次 則是同年 4 月,此次是以訪談為主要目的,針對族內重要人物以及 40 歲以上的 族人進行個人生命史的訪談,內容以家庭、學歷、職業、語言、信仰、對聖貝 祭的記憶及對民族發展的態度幾個項目作為訪談的重點。兩次田野的過程中, 也結識了同為口述傳統計劃案研究助理的拉阿魯哇族青年陳思凱,並在老師的 建議下開啟了在族語夏令營中安排系譜繪製課程的討論。一方面基於拉阿魯哇 7.

(20)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族部落歷史計劃案所需、一方面筆者也希望透過夏令營與族人深入的接觸更進 一步瞭解拉阿魯哇族,因此積極與族人討論夏令營系譜繪製一事。於是同年 8 月,筆者受邀參與 2016 年拉阿魯哇族的暑期族語文化夏令營,並擔任系譜繪製 課程的講師,在課程規劃的討論中,也決定安排讓年紀較大的青年到戶政事務 所學習查找戶籍資料,並在閒暇時間以家族與氏族為單位走訪部落多戶以繪製 系譜。而此次的戶政訪查也認識了戶政事務所的陳主任,主任很熱心地協助此 次活動,同時也表示一直期待能有人完整地整理過去日治時期的資料。營期結 束後,筆者與老師討論關於日治時期戶籍資料運用一事,老師也表達拉阿魯哇 部落史研究計畫十分需要這些日本時代的戶籍記錄來補足口述訪談的不足之 處,因此開始著手申請戶籍查閱的許可。同年 12 月,筆者同林修澈老師、黃季. 政 治 大 者於大學期間輔修了日文學位而能夠對日文文書加以掌握,經過多天的謄錄與 立 平老師至桃源區戶政事務所調閱戶籍資料,透過老師的分析與指點,並所幸筆. ‧ 國. 學. 整理工作,取得了大量珍貴的日治時期拉阿魯哇族戶籍資料,並在日後透過系 統化得彙整將之轉繪成日治時代的系譜。此外,此次的田野調查也是首度來到. ‧. 那瑪夏地區訪問當地的拉阿魯哇族人,將所有拉阿魯哇族人都納入研究的範圍 之內。至此,對於拉阿魯哇族各氏族系譜的蒐集已累積了相當程度的資料,對. Nat. sit. y. 於老一輩以及祖先已盡可能地將可知的範圍完整系譜繪製,接者便要透過族人. er. io. 的參與將當代子孫因眾多支脈繁衍可能未盡齊全的部分完成。因此 2017 年 2. al. v i n Ch 度的聖貝祭,但更重要的是藉由聖貝祭族人多會回到部落的時機點召開拉阿魯 engchi U n. 月,筆者再度同林修澈老師、黃季平老師拜訪拉阿魯哇族,一方面參與一年一. 哇部落歷史暨系譜說明會,並再次與族人核對初步完成的系譜稿。. 本論文即透過以上 5 次的田野調查與訪談所取得的資料為根基,首先根據 戶籍資料和不同訪談者記憶的交叉比對,得以繪製出各氏族的系譜。再透過完 成的系譜資料,再回頭檢視訪談中個人記憶在完整系譜中的呈現位置,以及不 同記憶間的疊合與衝突。藉由兩種觀點的不斷對話,以觀察個體記憶與集體記 憶的碰撞,並探討拉阿魯哇族氏族的傳承與模糊情況,以及如何藉由對於氏族 的認知以劃設自身的民族邊界。. 四、 章節架構的設計 本論文欲透過系譜材料探討拉阿魯哇族人的記憶,以此呈現拉阿魯哇族人 8.

(21) 緒論. 對於民族邊界的想像與劃設並回答核心的問題意識。筆者最初在構思章節安排 時,原先欲以繪製系譜的各個階段作為章的架構:第一章 打開心房並解密深層 記憶以繪製系譜、第二章 從個人到家族及從戶籍簿到口述記憶的對話以縫製系 譜、第三章 以完成的完整系譜從拉阿魯哇族的四系統做分類加以討論、第四章 從系譜來看民族邊界。但與指導教授討論後,認為一來這樣的章節安排將無法 呈現系譜逐步完成的過程之中族人的參與;二來系譜的訪談與繪製應是一個對 話的過程,應透過完整系譜與個人記憶的不斷對話才能探討個體記憶的模式與 集體記憶的建構;三來無法將深入田野訪談才能取得的素材立體地呈現出來十 分可惜;四來亦無法將族人記憶的矛盾與詮釋、個人的認同及系譜的渴望等進 行深入的探討。因此在經過修正調整後,本論文改由以下五章的架構呈現:. 政 治 大 明筆者如何搜集相關的材料並從無到有地進行訪談、繪製系譜、以及戶口名簿 立. 第一章、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檢視拉阿魯哇族系譜資料現況,文中說. ‧ 國. 學. 與系譜轉換的工作,並藉由筆者與拉阿魯哇族人系譜繪製的互動過程,呈現出 拉阿魯哇族人對於氏族傳承的認知與態度。. ‧. 第二章、系譜與他們的記憶:以系譜與個人記憶為主軸,挑選出幾位人物 典型,藉由個人觀點與全知觀點的對話,描繪出拉阿魯哇族人對於家族的認. y. Nat. 知、態度與口述歷史傳承的狀況,並由家庭背景、個人經歷、族群參與等面. io. sit. 向,討論不同典型人物的記憶呈現與形塑,並以此反應整體民族記憶的現況。. n. al. er. 第三章、眾說紛紜的拉阿魯哇系譜之謎:針對拉阿魯哇族系譜中的四個疑. i n U. v. 點進行討論,探討不同口述者記憶的矛盾點,呈現出拉阿魯哇族人也模糊不清. Ch. engchi. 的氏族之謎,以及族人對於這些問題的詮釋和適應。同時藉由口述資料與文獻 資料的交叉分析,提出對於疑點可能的解釋。 第四章、氏族的溯源與民族的認同:以個體於氏族溯源與民族認同的互動 關係為主軸,透過幾位人物典型的案例,描繪出血緣、家族、系譜與拉阿魯哇 族人的關係,而拉阿魯哇族人又是如何透過對於氏族的認知與了解來建構與強 化其民族認同。 第五章、民族邊界的展現:探討本文最核心的問題意識——民族邊界,首 先說明拉阿魯哇族的四系統以及民族的形成,接著討論因通婚和轉語而導致民 族邊界的流失現象以及其對於族人於氏族的記憶與認知,最後探討現今拉阿魯 哇族人心中劃設的我群以及民族的邊界。. 9.

(22)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3)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本章的主軸為對拉阿魯哇族系譜資料現況的檢視與系譜繪製的過程。說明 筆者如何搜集相關的材料,並從無到有地進行系譜訪談與繪製、以及將戶籍資 料轉換為系譜的工作。藉由筆者與拉阿魯哇族人系譜繪製的互動過程,呈現出 拉阿魯哇族人對於氏族傳承的認知與態度。. 第一節 天真的研究者與一切從缺的拉阿魯哇 本節將檢視過去拉阿魯哇族留下的文獻史料,並敘述筆者如何進入拉阿魯 哇所處的地區尋找系譜材料,藉此說明拉阿魯哇族的系譜資料的現況。. 立. 一、 拉阿魯哇族系譜資料概況.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灣的原住民研究始於日治時期,透過日本時代學者所留下的文獻,通常 能夠一定程度地還原原住民族昔日的傳統與歷史。然而在拉阿魯哇族的情況卻. ‧. 非如此,拉阿魯哇族從日治時期一直到 2014 年正名以前一直被視為鄒族的一 支,但一方面與鄒族聚居的阿里山有地理上的阻隔,再加上人口數不多且屬於. y. Nat. sit. 鄒族的旁支,因此決大部分的學術研究都是集中於阿里山鄒族,幾乎少有以拉. al. er. io. 阿魯哇族為主體的相關文獻。即便期間有部分學者主張應區別南北鄒、或者有. v. n. 三族論,但這些仍多僅是學說而少有實地的田野調查,且主要是環繞著語言為 主進行探討。. Ch. engchi. i n U. 因此若想搜集與拉阿魯哇族相關的記錄,就僅能從過去鄒族的文獻中爬 梳。然而與在日治時期涉及系譜相關的研究就僅有移川子之藏的《台湾高砂族 系統所属の研究》,其研究中指出拉阿魯哇族分為 Toma-marukisal̥ a、Tomal̥ al̥ asunga、Toma-tal̥ -kanakanabu、Pakisia12四個系統,各有不同之源流,該書並 詳載系統之下的 25 個氏族、統計各社中各氏族之分佈情形,此為是為本論文研 究的重要基石。不過該研究仍是以大概念著手,詳細的系譜資料除了附有一筆 雁爾社 l̥ atiurana 氏族的系譜外,其他仍是闕如。民國以後,衛惠林及劉斌雄的 研究則延續移川子之藏的四系統分類來統計及記錄拉阿魯哇族氏族的情況。 作為一個拉阿魯哇族研究者,可說是幸也不幸,由於在學術界上拉阿魯哇. 12. 本論文在文中主要以部落現行拼音為主。若涉及四系統分類時,由於戶籍簿和當今部落並無 使用此概念,因此採用移川子之藏的拼音。但若專討論劉斌雄論文時則使用劉斌雄的拼音。 11.

(24)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族屬於長期被忽略的一群因此文獻資料相當稀少,但是拉阿魯哇族又好在有劉 斌雄留下了〈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該篇研究,他以嚴謹的民族誌方式,並 特別針對親屬結構加以研究,進而留下相當完整、近乎普查式的調查記錄,包 括各戶戶口、戶籍地圖、婚姻族屬等皆有載明,並以戶長為核心初步建立了拉 阿魯哇族的族譜。儘管劉斌雄所繪製系譜僅呈現戶主姓名,但仍是本論文繪製 系譜的重要參考基礎,這是其他台灣原住民研究中少有的、也是相當珍貴的研 究素材。 然而除此之外,再無與拉阿魯哇族系譜相關之文獻,因此對於本論文的資 料搜集仍形同付之闕如的景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於是筆者僅能倚靠實地的田 野訪談來補足。. 二、 全族唯一的系譜資料. 立. 政 治 大. 由於文獻中僅能尋得劉斌雄以戶主為單位的系譜記錄,因此規劃直接進入. ‧ 國. 學. 拉阿魯哇族地區以尋求系譜資料。然而遍訪拉阿魯哇族內耆老,卻未有任何一 家傳有系譜,顯示出拉阿魯哇族傳統上並沒有記錄家族以傳後世的習慣。這樣. ‧. 的狀況當然與拉阿魯哇族本身並未有文字有關,然而在日治時期與民國時期有 義務教育之後,族人卻也未以日文或中文記載系譜。而在拉阿魯哇語開始有以. y. Nat. sit. 羅馬拼音來做拼寫後,也未見製作系譜的嘗試。尋訪族人時,亦有部分教育程. er. io. 度較高的家庭表示曾經想做系譜,但最後卻未完成,因此嘗試搜集的結果仍是. al. n. v i n Ch 目前唯一有各氏族系譜資料者,為現今拉阿魯哇族內對往昔的歷史與文化 engchi U. 一無所獲。. 事務最為了解的耆老游仁貴。而他所保存的系譜,也並非家族所傳,而是開始. 推展民族文化復振運動後,才著手嘗試針對拉阿魯哇族 16 個氏族記錄系譜,但 仍處於手稿階段。其手稿中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表格式的記載,列出該氏族 所知的第一代祖先並將兄弟姊妹編號,再分別填上其後代;另一種則是以圖譜 的方式呈現,亦是將兄弟姊妹編號後做繪製。這份資料相當珍貴,且亦為繪製 本論文系譜的雛形。不過在游仁貴的系譜中,仍有對部分氏族成員不確定之 處,且由於系譜資料可能牽涉七代之廣,對於其中各氏族成員之嫁娶以及後代 亦不可能由一人之記憶便能完備。因此,將游仁貴所提供的系譜資料加以整理. 12.

(25)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過後,仍需進行各家族的系譜訪談,才足以將拉阿魯哇族的系譜完整建構起 來。. 圖 1 游仁貴之表格式系譜手稿. 立. 圖 2 游仁貴之圖表式系譜手稿. 政 治 大. 三、 隨耆老逝世的記憶與大水沖走的文件. ‧ 國. 學. 由於文獻資料不足,因此僅剩下口述歷史一途。本以為應和其他原住民族 狀況相同,即便原住民族過去沒有文字,但就算沒有文獻留存,至少透過訪談. ‧. 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族史材料。然而遍尋族內耆老,大家對過去的記憶都相當. y. Nat. 有限。在訪談過程,就常有耆老感嘆到:「如果再早個 10、20 年就好了,當時. sit. 還有很多老人家還在,他們都還很會講族語、知道很多事情。」而最常聽到的. n. al. er. io. 便是:「父母親都不會跟我們講這些,所以我也不懂,當時也不知道要去. i n U. v. 問。」可以看出拉阿魯哇族在近代產生了一個相當大的傳承斷層,族人多已經. Ch. engchi. 喪失族語能力,且對於過去的傳統也不再維續,而關於本族的歷史記憶,就僅 存有相當稀少且零碎的片段,可說整個拉阿魯哇族已變得相對平面。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意識萌芽大約是從 1993 年的國家劇院演出後,當時拉阿 魯哇族人仍處於摸索階段,而此時期進入當地進行研究的學者主要為民族音樂 學與儀式研究為專長者,研究焦點集中於拉阿魯哇族的聖貝祭。而拉阿魯哇族 自發性的組織成立,是直到五年後於 1997 年創立桃源鄉鄒族宗親會,然而草創 的宗親會就面臨了政治因素與經費運作上的難題13。另一方面,由於拉阿魯哇 語無文字可加以記錄,這也增添了文化傳承記載上的困難度,此一難題則是到 了 1998 年游仁貴學會羅馬拼音後,才展開了拉阿魯哇族以族語記錄文化的歷 13. 郭基鼎(2008),《Hla'alua 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以桃源鄉高中村為 例》,頁 134。 13.

(26)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程。然而在民族意識興起約 5 年至 10 年間,耆老們已一一凋零僅剩不到 10 位,而來不及傳世的傳統知識、文化、歷史,也就隨著長者的逝世而消失了。 因此今日即便拉阿魯哇族或者外來研究者急切地想找回過去的記憶,但在載體 盡失之下,文化已難以再復原了。 至此,對於拉阿魯哇族史的材料蒐集仍難有進展,不過儘管沒有文字或口 傳記載傳後,但至少也會留有些老照片,無論是從本族人的角度或從外族人的 記錄應多少能還原部分歷史。然而走遍桃源與高中地區的中小學、派出所,卻 都只能找到非常近期的照片。就連從日治時期 1909 年就建校的高雄州旗山群雅 彌番童教育所後改制的桃源國小,都幾乎沒有校史文獻留下。經詢問才知由於 學校及辦公室地點不斷搬遷,每搬一次總會流失一些檔案文件。再加上八八水. 政 治 大 寥可數。不只是公家機關如此,甚至連墓地都隨著大水沖走。宋卻生就曾回 立. 災時災情慘重,多數資料不是被沖走就是被沖爛,因此能保存下來的幾乎是寥. ‧ 國. 學. 憶:「日治時期的墓園是在過河對面的河邊,但八八風災時就被沖毀了。過去 大家的祖先都在那,但也沒辦法,就沒有了。現在就遷到進部落前的那個公. ‧. 墓。」同樣的,族人的家中也多在八八水災時飽受侵襲,原本宋玉清表示家裡 留有許多老照片可以提供,但後來才又說:「家裡以前留了很多舊照片,但上. Nat. sit. y. 次去翻的時候才發現在上次水災的時候一箱一箱都泡水爛掉了,所以現在都沒. er. io. 有了。」這樣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使得搜集的工作遲遲無斬獲,苦尋許久,僅. al. v. n. 有桃源地區的頭目葉清春家與池明春家,因為水災時較未受到波及,因此還有. i n C 些許老照片留下來,可說是碩果僅存珍貴的歷史痕跡。 hengchi U. 第二節 從青少年的夏令營到動員全族的系譜說明會 由於無法直接取得現成拉阿魯哇族的系譜資料,因此需透過不同的方式來 蒐集相關資料。本節即是說明如何藉由參與拉阿魯哇族辦理的夏令營推展系譜 繪製課程與戶籍資料查找,將系譜的概念帶進拉阿魯哇族,並開啟青年與長輩 於家族血脈上的認識與討論。同時亦透過召開拉阿魯哇族族史說明會,讓系譜 繪製成為「全族」的運動。. 14.

(27)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一、 青少年的夏令營系譜初體驗 2016 年 8 月 8 日至 8 月 12 日,拉阿魯哇族於桃源區興中國小辦理五天四 夜的暑期部落學校,筆者亦受邀參與此活動並擔任家系譜課程的教學老師。此 次的系譜繪製課程是在筆者的指導教授建議下,由部落青年與筆者共同討論成 形。暑期部落學校的內容主要為族語和文化的學習,本次參與的學員以國小學 生居多,計有幼稚園 4 人、國小 16 人、國中 4 人,共 24 人。活動的主要執行 者為青年會的成員,年齡約從高中至 30 歲左右。本次有四名青年擔任講師、另 有三人擔任小隊輔工作。整體課程當中,前兩天的重點在於教導學生認識拉阿 魯哇族的氏族、以及學習族語的稱謂。據青年會的成員表示,暑期部落學校至 本次是第三屆,而認識氏族以及家族成員的稱呼一直是教學的重點之一。除了. 政 治 大 示出今日氏族對拉阿魯哇族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文化意涵,且希望自幼就藉由 立 正規的上課之外,在團康活動中,亦有青年會改編的氏族版大風吹等遊戲。顯. ‧ 國. 學. 學校教育讓孩童了解自身的所屬氏族。 不過實際上由於拉阿. ‧. 魯哇語為瀕危語言,拉阿 魯哇族人已普遍轉語,這. Nat. sit. y. 個現象也可從學員所繪製. al. er. io. 的家譜看得出來。首先對. n. 於稱謂,學員們仍習慣以. 漢名及漢語稱謂做書寫, 大部分的學員於直系親屬. Ch. engchi. i n U. v. 能推至祖父母、外祖父 母;旁系則是平輩及父母 的兄弟姐妹,代表其對於. 圖 3 學員以漢名及漢語稱謂為主並輔以少部分族語嘗 試的系譜. 堂表、伯叔嬸姨之上已能 有區別概念,但實際上在拉阿魯哇族傳統的親屬稱謂脈絡中是只分直旁系而不 分父母系,這與漢文化的親屬稱謂有所不同,而學員們直覺性將父系母系做區 別即代表在家庭之中早已習於以中文作為溝通與學習的媒介。此外,在書寫姓 名上,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對於其他親屬的名字也幾乎都是以漢名記錄,表 示族名的使用仍停留在學校教育階段,尚未完全普及至日常生活中。 15.

(28)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不過由於此次的參與的學員年齡層較低,因此只能教導簡單的系譜概念。 但為了讓青年們更加深對於系譜的熟悉及家族的瞭解,除了課堂中的家系譜圖 的教學外,營期間亦帶領部分青年會成員至戶政事務所學習如何透過戶籍資料 了解自身的家族系譜。對於青年而言,這是第一次接觸戶籍資料,戶籍簿上的 許多祖先也是首次認識,此次找到的三位青年的戶籍資料,都是可從祖父起再 上推兩代,也就是已回推到日治時代的祖先。藉由筆者以片假名日文發音,青 年們比對找尋家族中音近的名字以此回溯家族的祖先,透過這樣的查找並嘗試 繪製成自家系譜的過程,也讓青年們真正建立起己身與祖宗的連結。此外,青 年們記錄下這些戶籍中的祖先名字帶回部落後,也意外開啟了與耆老們討論, 一方面能藉此勾起耆老的回憶並述說往昔的歷史,另一方面更連接起六代的血 脈傳承。.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二、 動員全族的系譜說明會. 筆者擔任研究助理的拉阿魯哇族部落歷史計畫中,關於氏族、系譜的部分. ‧. 不僅是本論文所欲撰寫的重點之一,更是拉阿魯哇族人了解自身的重要關鍵。 拉阿魯哇族史暨系譜說明會正是希望透過說明會讓族人了解這將會是第一部完. Nat. sit. y. 全屬於拉阿魯哇族的歷史書籍,也是只能由拉阿魯哇族所有人群策群力才能完. er. io. 成的著作。在個人記憶有極限的狀況下,必須經由此者與彼者記憶的連結,才. al. v i n Ch 學者也無法做到的,唯有每一個家族的合作參與,才可能寫成拉阿魯哇族的歷 engchi U n. 可能拼湊成一張完整的氏族系譜圖。這單憑部分族人是所無法達成的,而僅靠. 史。因此族史的出版,不應只是學界的研究成果,更會是拉阿魯哇族往後傳承 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依據,就如同林修澈教授在系譜說明會上向族人傳達的: 「真正好的書會讓拉阿魯哇族人有空會拿出來翻,或者記不清楚的時候會拿出 來看說書上是這樣寫」。 此次拉阿魯哇族史暨系譜說明會,透過謝垂耀、游仁貴、郭基鼎等人召集 族人,挑選在聖貝祭結束隔天、族人大多返回部落還未離開的 2017 年 2 月 28 日召開,地點位於興中國小。此次與會的人員共有 30 位族人,其中包含拉阿魯 哇文化復振的主要推手游仁貴、前鄉長謝垂耀、拉阿魯哇族協進會總幹事郭基 鼎、雁爾社頭目葉清春、那瑪夏拉阿魯哇族文化復振推手葛新雄、族內包含那 瑪夏地區在內的耆老均前來參加,可見族人對於我族歷史和自身系譜的關注。 16.

(29)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過程中,首先說明族史的意義,並展示截至當時為止的系譜成果,同時也向說 明族人族史中會將完整的系譜一併附在書內,因此需要各個家族協助系譜內容 的完整以及正確性。說明會上族人對於族史的撰寫宗旨與方向皆表示認同,同 時也表達希望能將系譜完善並能夠讓族內各家庭都能取得一份,藉此使氏族血 緣的傳承、親屬成員的關係能更清晰明瞭且能更長久的流傳下去。 由於初期的系譜繪製中,首先處理的是 40 歲以上以及已逝世祖先的系譜 圖,對於年輕一輩的後代則尚未著手進行。在會議之中,有許多成員就表示希 望在現有的系譜上將自己的家族成員也都陳列其上,也有人直接就提出修正, 展現出族人對於系譜的熱切參與。此外,族史計畫所搜集的老照片,也需要透 過族人共同來「記憶」,而老照片的出現也勾起了族人對於過去的懷念,使得. 政 治 大 去翻找老照片提供族史刊載,也讓系譜繪製成為一場為「全族」的運動。 立. 說明會後半段彷如一場懷舊的認人大會。而在會後亦有許多族人主動表示要回.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 4. Ch. engchi. i n U. v. 2017 年 2 月 28 日拉阿魯哇族史暨系譜說明會. 第三節 卸下心防拼湊家族史 本節將敘述筆者如何進入各個家戶進行訪談,讓受訪者了解系譜的重要 性,並將系譜繪製視為對己身的了解。藉由筆者與受訪者的互動過程,呈現族 人從抗拒與疑慮到熱切參與系譜繪製的心理。. 17.

(30)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一、 關係引薦下的正式訪談 最初的訪談多是由興中國 小校長兼拉阿魯哇族協進會總 幹事郭基鼎、以及耆老游仁貴 協助安排,邀請族內重要耆老 在校長辦公室進行訪談。訪談 的對象有高中里里長余金鐘、 前任拉阿魯哇族族群委員宋玉. 圖 5 由郭基鼎召集宋玉清、余猛等重要耆老於 興中國小校長辦公室進行訪談. 清、前任高中村村長余猛等 人,一方面訪談形式和地點上. 政 治 大 偏向於制式的問答對談。同樣地最初與頭目葉清春的訪談也是猶如隔著一道牆 立. 都較為正式、二方面訪談的對象是較有對外政治經歷者,因此整個訪談過程就. ‧ 國. 學. 似地,雖然訪談的地點是在葉清春自宅,但仍無法擺脫時而空白的問答式談 話。而對於文化或者系譜的事物,最常得到的答案就是「這個我不知道,沒看. ‧. 過、沒聽父母說。」以及「這個去問游老師,他比較清楚啦。」顯示出拉阿魯 哇族人對於傳統事務並不特別熱衷關注,而且認為一切不了解的問題就交由游. Nat. al. er. io. sit. y. 仁貴等從事文化傳承的人來處理。. n. 二、 從抗拒到打開心房的熱情參與. Ch. 經由一年半的長期田野調查,一. engchi. i n U. v. 方面與族人們的關係和信任已逐漸提 升、另一方面也有賴系譜繪製工作逐 步的成果產出,使得越來越多人對於 自身的系譜產生興趣與關注,對於未 解的問題,不再是以不知道、不清楚 草草帶過,而會表示可能是如何、推 測是如何,因而提供更多可以追查的 線索;有時也會表示:「這個我不清. 圖 6 葉清春頭目召集四社不同家族族人共同討 論系譜. 楚,但某某人可能知道,可以去問 他」,甚至像頭目葉清春便直接帶著我們到該家造訪。這樣的轉變透露出立場 18.

(31)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上的轉換,受訪者不再僅是被動的一方,而展現出自身的能動性以及對氏族和 民族的親密與認同。有時訪談間更會「呼朋引伴」大家一起來討論系譜,不僅 是該氏族的成員,就連其他氏族的親戚、甚至外族的親戚也都加入其中,使系 譜不僅是一氏族一譜的平面式訪談,藉由多方的參與使其相互交織並立體化。 然而,除了居住在高中、桃源地區的家庭外,仍有不少族人已搬出當地, 且平常也少有所聯繫者。對於本論文而言,這些家庭是較難以接觸者,但在追 查郭姓氏族的下落時,就正巧碰上了這樣的案例。該人是郭基鼎校長的遠房親 戚郭素玉,郭基鼎表示她目前住在新威,並說明其住處就在旗山來高中的必經 之路上。在前往的途中致電給郭素玉時,是她的女兒接聽電話,然而知悉我們 要訪問系譜後,最初的態度是排拒的,且懷疑我們為何能取得電話號碼,並要. 政 治 大 協調,對方這才勉強接受訪談。最初碰面時,郭素玉的女兒仍有所戒心,但當 立. 求郭基鼎校長親自打電話做確認。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再請郭校長幫忙居中. ‧ 國. 學. 我們解釋完原委亦展示了目前的系譜成果後,大夥就開始熱切地討論。正巧當 天是江家(郭素玉嫁至江家)要替郭素玉辦慶生,所有兒女便齊聚一堂一起繪. ‧. 製自家的族譜。郭素玉的女兒表示,自己是族語老師(布農語),對文化事務 很有興趣,認為畫家族系譜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也感謝我們替他們做了這樣. Nat. sit. y. 的工作。從最初的抗拒到最後全家一起熱情參與,這樣戲劇化的轉變呈現出對. n. al. er. io. 外來者的排斥和對自身系譜的渴求。. Ch 第四節 從戶口名簿到家族系譜 e. ngchi. i n U. v. 近代的系譜資料雖可從訪談進行搜集,然而對於已過世的祖先,由於拉阿 魯哇族本身並無職司系譜的掌管者,且亦無特殊的口述傳承或者文字記載,再 加上族人們普遍對於祖先的記憶皆僅能上推兩代且不確定性高,因此仍有諸多 的闕漏之處。幸而桃源地區日治時期的戶籍簿仍有保存下來,因而能倚仗戶籍 資料來彌補口述記憶的不足之處。. 一、 桃源區戶籍簿概況 桃源區戶政事務所目前保存的簿冊共有 21 本,其中 1 至 10 冊為蕃人戶口 調查簿、11 至 15 冊為寄留戶口調查簿、16 至 19 冊為本籍除戶調查簿、20 及 21 冊為寄留除戶調查簿。其編綴的年份最早為昭和 2 年(1927 年)、最晚為民 19.

(32)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國 35 年(1946 年)。而其所包含的地區有ガニ、寶來溪頭、ハイセン、ビビ ュウ、タマホ、タックス、マスホワル、チウシンロン、ガニ溪頭、タマホ、 タワホエ、ラボラン、バリサン等 13 地。 蕃人戶口調查簿中第 1、9、10 冊中的ガニ社和第 2 冊的ハイセン社,指涉 範圍大約為今日的桃源和高中地區,是拉阿魯哇族主要的聚居地,即為本論文 主要處理的戶籍簿冊,另外亦再輔以散於寄留簿、除戶簿的記錄。 日治時期桃源區的戶籍簿上大多會登記該戶的種族部族別,且亦會登記個 人的種族別。針對拉阿魯哇族的戶,於戶籍簿上會登記為ツオウ族四社蕃、種 族別則會以ツ作表示,因而能夠很快速的辨識該戶的族屬是否為拉阿魯哇族。 不過其中於第 9、10、18、20 冊則無此登記欄位,因此在進行系譜轉換時則需. 政 治 大. 要更仔細查證。. 立. 蕃人戶口調查簿. 1A. ガニ. 蕃人戶口調查簿. 1B. 寶來溪頭(上寶來). 蕃人戶口調查簿. 2A. ハイセン. 蕃人戶口調查簿. 2B. ビビュウ. 蕃人戶口調查簿. 3A. ビビュウ. 編綴年 昭和 2 年 昭和 2 年 昭和 2 年. io. sit. Nat. 昭和 4 年. er. ‧ 國. 社. ‧. 簿冊種類. 學. 簿冊. y. 表 2 桃源區戶政事務所保留之日治時期戶籍簿概況. 昭和 2 年. a3Bl. 蕃人戶口調查簿. 4A. C hラックス engchi. 蕃人戶口調查簿. 4B. マスホワル. 昭和 4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5A. チウシンロン(中心崙). 大正 14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6A. ラボラン. 昭和 4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6B. タマホ(中之關). 昭和 4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7A. マスホワル. 昭和 4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7B. チウシンロン(中心崙). 大正 4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8A. ガニ溪頭(瑞穗). 昭和 2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8B. タマホ(中之關). 昭和 5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9A. ガニ. 昭和 2 年. n. 蕃人戶口調查簿. タマホ(中之關). 20. i n U. v. 昭和 6 年 昭和 4 年.

(33)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蕃人戶口調查簿. 9B. ラックス. 昭和 4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10A. ガニ. 昭和 19 年. 蕃人戶口調查簿. 10B. ガニ[平埔族]. 昭和 19 年. 寄留戶口調查簿. 11A. ガニ[平埔族]. 寄留戶口調查簿. 11B. チウシンロン(中心崙). 寄留戶口調查簿. 12A. マスホワル. 寄留戶口調查簿. 12B. タワホエ(上寶來). 寄留戶口調查簿. 13A. タマホ(中之關). 寄留戶口調查簿. 14A. ビビュウ. 寄留戶口調查簿. 14B. ラボラン、ラックス. 寄留戶口調查簿. 15A. 立. 15B. ハイセン[平埔族]. バリサン(藤枝溪南山石山). 本籍除戶調查簿. 17A. 本籍除戶調查簿. 18A. ビビュウ. 本籍除戶調查簿. 18B. タマホ(中之關). 本籍除戶調查簿. 18C. 濁水溪蕃戶[ビビュウ]. 18D. 高砂族之部. 昭和 12 年. io. 本籍除戶調查簿. y. 昭和 11-19 昭和 14 年. a19A l C 高砂族之部[平埔族] n i v h高砂族之部 engchi U 19B. n 本籍除戶調查簿. 昭和 4 年. sit. Nat. 本籍除戶調查簿. 昭和 12 年. ‧. ‧ 國. 16A. 學. 本籍除戶調查簿. er. 寄留戶口調查簿. 政 治 大. 昭和 19 年 昭和 18 年 民國 34 年. 寄留除戶調查簿. 20A. 蕃地之部. 民國 34 年. 寄留除戶調查簿. 20B. 雅你鄉公所編. 民國 35 年. 寄留除戶調查簿. 21A. 蕃地之部. 昭和 19 年. 寄留除戶調查簿. 21B. 無. 資料來源:整理自桃源區戶政事務所日治時期戶籍簿. 21.

(34)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二、 以戶為單位的戶籍簿與以氏族為單位的系譜之間的轉換 (一)戶籍簿轉換的比對工作 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是以「戶」為單位來配合「番戶」號碼做記錄與管 理。然而今日對於當時的番戶編碼所代表的位置與意義已無法查明,而兄弟分 家雖然通常會是前後的番戶號碼,但並非絕對的準則,因此要將戶籍簿轉為系 譜,就需要更精細的比對工作。 戶籍資料轉換的第一步即是將資料系譜化,其中對於姓名部分是以日文片 假名直接做拼寫,並將拉阿魯哇族人固有的氏族作為姓來登記,而皇民化運動 之後亦有部分戶改日本姓名、或者孩子直接取日本名的狀況。由於戶籍簿上皆 已載明戶中人口彼此的關係,因此系譜化工作相對容易。. 政 治 大 阿魯哇族人的個人名為襲名制非創名制,且名譜亦不多,因此名字重複的現象 立 然而對於同氏族分屬不同戶、以及嫁娶關係的部分,則較為複雜。由於拉. ‧ 國. 學. 是相當頻繁的,儘管不同家而父母同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仍會發生。且除上 述問題之外,仍需考慮到有再婚的情況,這些都增加了比對工作的困難性。. ‧. 針對分戶與嫁娶部分,可依據事由欄中的記錄了解分戶或婚姻前的戶籍所 屬,並依照出生別了解其在原生氏族中的位置,部分原生戶籍亦會留有記錄. Nat. sit. y. (通常會以紅筆劃記),可依照出生年月日做多重比對加以確認。然而日治時. al. er. io. 期的戶籍登錄仍有詳簡不一,有部分事由並未詳載的情況。此外,若該人原先. v. n. 是寄留他戶時,則無法辨別其原生戶籍,僅能知其父母親姓名。. Ch. (二)戶籍簿轉換系譜的成果. engchi. i n U. 經過分析和比對,以戶為單位可根據戶籍資料轉換為 45 張家譜、其中涉及 610 位拉阿魯哇族人。而以戶主所屬氏族作為該戶屬於何氏族之認定,可將氏 族居住之番地整理於下表: 表 3 日治時期各氏族居住之番地對照表. 所屬氏族. 番地號. カコワナ. ガニ 17、18. カナカナブ. ガニ 5. サウラサナ/ラウラサナ ハイセン 9、11、17、18 サコロサナ. ガニ 3、 22.

(35) 第一章 尋找拉阿魯哇族的系譜. サツラガナ. ガニ 16. サバグワナ. ハイセン 6. サラグワナ. ガニ 8、9、11、12、13. サラポアナ. ハイセン 5、7、13、14、15. タポヤナ. ハイセン 3. タワブラナ. ハイセン 1 ハイセン 27、33、34、35、. トママリケサス. 36、40、42、47、48 ガニ 4、ハイセン 24、29、. トマララスガ ピヤナ/ピアナ. 立. モーワナ. 30、32、38. 治 2、10、44 政 ハイセン 大 ハイセン 28. ‧ 國. ハイセン 22、39. 學. ヤガナ. ラウブラナ/ラウボラナ ガニ 2、19、20、29 ガニ 7、10. ‧. ラテウラナ.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整理自桃源區戶政事務所日治時期戶籍簿. n. al. er. 針對這 45 張家譜連接成氏族系譜的情況,又可分三種類型:A.完全可連結. i n U. v. 至同一祖先 B.部分可連結至同一祖先 C.無法連結至同一祖先。大部分一氏族. Ch. engchi. 一至兩戶者皆屬於 A 型,再將嫁出的女兒補上,該氏族的系譜就清楚且完整。 其中トマララスガ和トママリケサス兩氏族的戶數眾多,無法連結的形況也最 頻繁,除了少數兩戶間可連接外,大多都屬於 C 型。至於 B 型則多為其中某一 戶無法連接,可能是因該戶僅存年幼者在世,由於戶籍簿上僅能得到上一代的 資訊,亦即若兩戶祖父母同一人、父母是兄弟,但某一戶僅存孫輩者,就會因 為只知父母名而無法再更往上做連接。. 三、 口述系譜與戶籍系譜的連接 (一)片假名姓與名的轉換 完成戶籍本的繪製後,便是戶籍本系譜與口述本系譜的連接。兩者的比對 工作上首要地便是姓名的對譯。片假名拼寫的姓名雖與族語發音稍有不同,但 23.

(36)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 大多仍可進行比對。筆者茲將戶籍簿上所登記的姓與氏族名對應、戶籍簿上所 登記的名與族名對應,並以表格整理於下:. 表 4 日本時期戶籍登記的片假名拼音之姓與現行氏族名之對照. 片假名拼音之姓. 現行氏族名. オワゴワン/オワンワナ. x. カコワナ. Kakuana. カナカナブ. x. ラウラサナ/サウラサナ. Hlauracana. サコロサナ. Hlakuluhlana. 政 治 x大. サツラガナ. 立. Savangʉana. サラグワナ. Hlalangʉana. サラポアナ. Salapuana. タポヤナ. Tavuiiana. タワブラナ. Tavavulana. Nat. y. ‧. ‧ 國. 學. サバグワナ. io. sit. トママリケサス/トママレキサラ Tumamalikisasʉ Tumahlahlasʉnga. n. al. er. トマララスガ ピアナ モーワナ. Ch. i n U. Piiana. v. e n g c h i Mu’uana. ヤガナ. Iangʉana. ラウブラナ/ラウボラナ. Hlauvuhlana. ラテウラナ. Hlatiurana. ラマルマン. x x. Hlaiputana. x. Hlapa’ahlica. 資料來源:整理自桃源區戶政事務所日治時期戶籍簿.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