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河濱公園運動設施使用者的休閒效益

本節將探討運動的休閒效益相關的研究及理論,分為一、休閒效益的意義;二、

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及理論;三、休閒效益的構面;四、小結 一、休閒效益的意義

休閒 (leisure) 是什麼?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在西元前

24

(before Christ) 四世紀就認為,休閒是一種思考、一種聊天、一種增進智慧的生活 方式。休閒可以說是自由運用的時間 (discretionary time) ,雖然休閒時間不會完全 自由的,卻是一個可以讓我們選擇運用的時間。休閒也可以說是一種特定的活動,

或是一種體驗,一種行動 (Bammel, G., & Barrus-Bammel, L., 1996) 。

本研究認為休閒活動是在自由的時間下,從事的一種疏解壓力、促進健康、享 受生活的樂趣、豐富生命的體驗,更可以滿足心理的需求,以協助達成人生的目標。

張少熙 (2003) 則提出在自由時間狀態下,從事身心愉快滿足的活動稱之為「休閒 活動」,指出休閒活動已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衡量各國社會生活的重要 指標。 Neulinger (1981) 認為 (一) 休閒與必須做的活動不同。 (二) 休閒是自由選擇。

(三) 休閒參與動機為內在導向,為體驗活動本身樂趣而參與者,得稱休閒。而Goodale (1993) 提到休閒除了可以豐富生活意義,更可增益個人的社會關係、身體和心理健 康;故提供不同類型及形式的休閒活動,將會帶給參與者不同的利益和體驗。

效益 (Benefits) 是什麼?運動帶來的休閒效益 (benefits of leisure) 又是什麼?本 研究認為效益 (Benefits) 是被視為是一種好處,利益,改善,好的回饋。休閒效益 (benefits of leisure) 是一種主觀的認知,是一種實際體驗的結果,而休閒效益是對人 在休閒體驗的過程當中,需求獲得正向的改變,或是一種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的滿足。

高俊雄 (1995) 在研究中指出,休閒利益係在自由時間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

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個人身心狀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認為休閒具有均衡 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提升生命品質三大利益。而 Dustin 與 Goodale (1997) 探討休閒效益此議題是在 1960 年代以後;不過偏重於生理、心理與社交等休閒效 益的討論。李晶 (2000) 認為休閒經驗是一種重要且特殊的心理狀態。休閒的相反 不是工作而是義務,雖然有些工作相關的事務會讓人誤認產生休閒錯覺,但它其實 不是一種真正休閒經驗,休閒不只是在自由時間內所從事的活動,同時也是心理上 或生活態度上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張治文 (2006) 認為休閒效益為個體在自由時間 從事各項活動,從活動中有所體驗且對個體產生有益的影響,包括 (一) 生理效益:

25

包含維護身體健康、增進活動技巧、鍛鍊機能以達到身體的放鬆之效益。 (二) 心 理效益:紓解生活壓力、放鬆心情、發洩情緒、舒暢身心及平衡情緒、建立輕鬆之 心情、富有娛樂性且得到滿足感之效益。 (三) 社交效益:包含增進人際關係的良 好發展、促進和諧關係、結交朋友、分享同伴之想法、得到別人信任及信任別人之 效益。

本研究認為休閒可以增進身體的體適能,是人在參與活動過程及體驗之後,可 以改善身心狀態或滿足社交需求的現象。而休閒效益是透過參與休閒活動過程與活 動後,經由個人主觀感受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人類自古以來即以擁有休閒的生活 為目標,運動就是休閒的一種活動,在河濱公園的從事運動、欣賞美景、享受悠游 自在的生活,就是休閒的表現。

26

27

表 2-3

休閒效益相關研究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謝明忠 (2009) 桃 園 市 陽 明 運 動 公 園 使 用 者 參 與 動 機 與 休 閒 效 益 之研究

本 研 究 發 現 使 用 頻 率 越 高 對 於 健 康 的 需 求 及效益感受也相對越高,但從樣本數中也發 現使用頻率為「偶爾」的民眾也不少。

戴琇惠 (2010) 水 中 有 氧 運 動 參 與 者 涉 入 程 度 與 休 閒 效 益 之 相 關 研究

-以臺北市為例

本 研 究 發 現 臺 北 市 水 中 有 氧 運 動 參 與 者 涉 入程度對休閒效益有正面的影響關係。

陳 靜 玲 、 施 秀 蓉 與吳亮慶 (2012)

登 山 健 行 者 休 閒 參 與 與 休 閒 效 益 之研究

在 休 閒 效 益 方 面 : 以 提 升 心 肺 功 能 鍛 鍊 體 能、維持體能保持健康及促進新陳代謝認同 度較高;就層面認同度依次為生理、心理及 社交效益;登山健行者整體休閒效益認同度 達中上。

綜合以上研究,「休閒效益」應包含「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 益」。本研究認為人類在運動及休閒的生活過程中,是可以獲得多重效益的。所以 在河濱公園的運動設施使用者在從事運動休閒時,「生理效益」可以加強體能保持 身體健康,而「心理效益」運動休閒時心情愉悅精神自然很好,「社交效益」運動 休閒時又可以廣交朋友,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及人際關係。

28

三、休閒效益的衡量構面

休閒效益既然是人類在休閒生活過程中,所得到身心的各種好處,本研究綜整 如下:

Bammel 與 Burrus-Bammel (1992) 指出,參與休閒活動中包含有生理、心理、

社交、放鬆、教育與美學等六種效益。Dustin 與 Goodale (1997) 探討休閒效益此 議題是在 1960 年代以後;不過偏重於生理、心理與社交等休閒效益的討論。

Cordes 與 Ibrahim (1999) 以身體的觀點、情感的觀點、心理的觀點及社會的 觀點四個構面,來探討休閒效益:

(一) 身體的觀點:維持或提升體適能,包含技術能力及健康層面的促進。

(二) 情感的觀點:增加自我滿足感、休閒態度的形成及價值觀確認。

(三) 心理的觀點:滿足自我實現需求、舒暢的心靈感受、豐富學習領域、調劑

精神情節、反映個人價值、領導力、創造力、挑戰性及獨立性的體驗、親人團 聚、遠離壓力、享受自然…等。

(四) 社會的觀點:滿意社會的生活、促進團結和諧、發展友誼及親情、提高社 會地位、提升生活品質。

Bright (2000) 針對休閒效益是建構人類生活方式的全方面觀點中指出,休閒 對於人類生活的效益包括心理效益、生理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環境 效益。McAvoy 與 Estes (2001) 歸納參與戶外休閒活動與冒險性活動可以獲得心 理、社會與心智健康方面的效益。這些效益的面向包含強化自我概念、自尊、個 人成長、提昇休閒技能、增加社會適應、增強身體意象與正向行為改變、能夠自 我獨立、改善態度、改變休閒生活型態、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冒險意願、有較高 的自我效能以及精神上的效益等。林欣慧 (2002) 則將休閒效益歸納為,生理效益:

包含維護健康與鍛鍊機能。心理效益:包含休閒、輕鬆、娛樂、求新。社交效益:

包含增進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等。

洪煌佳 (2002) 將休閒效益歸納整理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三個面

29

向,茲簡述如下:

(一) 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增進活動技巧、得到適度休息、消除疲勞、激發潛 力、考驗自己的活動能力及宣洩多餘體力等。

(二) 心理效益:包含抒解生活壓力、放鬆心情、創造性思考、發洩情緒與舒暢身心、

獲得成就感、心情愉快與增添生活樂趣、平衡精神情緒、培養挑戰性、培養獨 立性、得到滿足感及啟發心思和智慧等。

(三) 社交效益:包含了解週遭事物、促進和諧關係、結交朋友、體貼別人、了解同 伴的感受、與同伴分享想法、和同伴之間相處得更親近、得到同伴的支持、支 持同伴的想法、得到別人的信賴及信任同伴等。

張少熙 (2003) 研究提出 (一) 生理效益:包含維持或增進體適能、保持身心健 康、調節身心平衡、使身心健全、獲得休息、消除疲憊、改善或控制疾病、恢復精 力。 (二) 心理效益:包含避開繁雜的環境、消除緊張、紓解壓力,愉悅心情、添 增生活樂趣,發洩情緒、舒暢身心等。 (三) 社交效益:包含增進人際之間的感情、

拓展社交圈、學習與同伴互助合作技巧及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等。 (四) 自我實現 效益:包含肯定自我、獲得成就感,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等。

本研究以在公園運動設施的使用時,以上文獻認為使用者除了生理、心理與社 交等休閒效益之外,是可以因此獲得其他諸多效益如放鬆、教育與美學與自我滿足 等,但本研究仍以身體健康的生理效益,精神愉悅的心理效益以及增進友誼的社交 效益為重點,因此以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為本研究休閒效益的構面。

四、小結:

根據以上有關休閒效益的研究,本研究以「生理」、「心理」及「社交」上的 休閒效益做為探討的課題。以上研究顯示無論是王敏華 (2005) 在從事自然公園使 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簡彩完與黃長發 (2007) 藉由了解主題樂園遊 客的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及休閒效益感受情形;謝明忠 (2009) 的運動公園使用 者 參 與 研 究 發 現 使 用 頻 率 越 高 對 於 健 康 的 需 求 及 效 益 感 受 也 相 對 越 高 ; 戴 琇 惠

30

(2010) 水中有氧運動參與研究發現,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對休閒效 益有正面的影響關係;林欣慧 (2002) 探討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影響的研究;

陳靜玲、施秀蓉與吳亮慶 (2012) 的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等各種不同的研究中,都 可以在活動過程當中,從「休閒效益」的「生理」、「心理」及「社交」的效益上 得到滿足或正面的影響。

現代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和以前的農業社會,都市居民生活步調及工作壓力是 完全不同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難平衡,因為在高科技經濟的運作下,人 們被迫更注重工作而非個人生活。現代人生活緊張、忙錄、工作時間長而壓力大是 普遍的現象。

所以都市居民在生活中如何增加休閒效益,讓人們的生理、心理及社交上都能 獲益,得到身體的健康、精神壓力的紓解及生活的調劑,而在河濱公園的運動設施 使用者,更可能因此在河濱公園中的體驗或參與而得到休閒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