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人構成內線交易時控制⼈人之責任

第三章 內線交易之主體

第六節 法⼈人構成內線交易時控制⼈人之責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項 美國 1934 年證券交易法 Section 20(a)

第⼀一款 控制⼈人責任之建構

1929年股市崩盤後,國會為重建投資⼈人對美國證券市場的信⼼心,

並對付躲在公司法⼈人背後為違法⾏行為,卻得阻絕於責任範圍之外的⾏行 為⼈人,故制定了 1933 年證券法及 1934 年證券交易法。︒。透過新通過的 證券法案,國會不⽌止希望能建⽴立相關規範以防⽌止股市再次崩盤,更對 涉及公司及市場詐欺的相關⼈人⼠士加諸更多的責任,其中之⼀一即為 Section 20(a)的控制⼈人責任149。︒。

依照美國 1934 年證券交易法 Section 20(a)150之規定,當任何⼈人直 接或間接控制⾏行為⼈人(於法⼈人構成內線交易的情況下,該法⼈人即為本 條之下的⾏行為⼈人)違反該章之證券詐欺相關條款或規則時,該控制⼈人 需與⾏行為⼈人共同連帶負同等程度之責任,除⾮非控制⼈人證明屬「善意」

或「並無直接或間接誘使⾏行為⼈人為違法⾏行為」。︒。

根據 Section 20(a),違反證券交易法時,不僅實際為⾏行為之⼈人需 負責,若其受到法⼈人或⾃自然⼈人之控制,該⾃自然⼈人與法⼈人亦需同負違反 證券法律之責任。︒。引進控制⼈人責任之⽬目的即是為避免法⼈人或⾃自然⼈人利

⽤用⼈人頭、︑、⼦子公司或其他對其負有義務之代理⼈人,為其為受到聯邦證券 法律所禁⽌止的不法⾏行為151。︒。

                                                                                                               

149   Erin  L.  Massey,  Control  person  liability  under  section  20(a):striking  a  balance  of  interests  for   plaintiffs  and  defendants,  http://www.hbtlj.org/v06p1/v06p1_massey%20.pdf,at109-­‐113.  

150   Every   person   wh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ontrols   any   person   liable   under   any   provision   of   this  title  or  of  any  rule  or  regulation  thereunder  shall  also  be  liable  jointly  and  severally  with  and   to  the  same  extent  as  such  controlled  person  to  any  person  to  whom  such  controlled  person  is   liable,  unless  the  controlling  person  acted  in  good  faith  and  did  no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duce   the  act  or  acts  constituting  the  violation  or  cause  of  action.  

151   American  Law  Reports,  182  A.L.R.  Fed.  387,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2002),  at  14.  

負者為次要責任(secondary liability)。︒。

第⼆二款 是否屬「控制」之判斷 曾針對 1933 年證券法及 1934 年證券交易法中的「控制(control)」

⼀一詞,賦予稍屬具體的解釋153,在 SEC 的定義下,控制即為:具有

154   The  term  control  (including  the  terms  controlling,  controlled  by  and  under  common  control   with)  means  the  possession,  direct  or  indirect,  of  the  power  to  direct  or  cause  the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policies   of   a   person,   whether   through   the   ownership   of   voting   securities,   by   contract,  or  otherwise.  

155   American  Law  Reports  ,  supra  note  151,  at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否構成控制,法院仍有相當⼤大的空間依照不同事實做出決定。︒。

美國法院於認定被告是否構成控制⼈人責任時,最常使⽤用的兩套標 準為:應受懲罰的參與(culpable participation)及潛在控制(potential control):

⼀一、︑、應受懲罰的參與(culpable participation)

在此⼀一理論之下,構成Section 20(a)的三項要素為156:(1)受控制 之⼈人需違反證券交易法;(2)控制⼈人需對受其控制之⼈人⾏行使控制⼒力;

(3)控制⼈人在詐欺事件中需有應受懲罰的參與。︒。其中第⼆二巡迴法院、︑、

第三巡迴法院及第四巡迴法院採取此⼀一⾒見解。︒。

應受懲罰的參與理論中,要件三最具爭議性,⽀支持此⼀一理論之法 院認為,⾃自最⾼高法院於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一案之旁論中,認 為被告需要⽐比過失(negligence)來得更多,原告始得成功主張Section 20(a)的權利之看法,可以認為控制⼈人責任的成⽴立尚要求被告故意地

(willfully)參與不法⾏行為157。︒。

然⽽而,認為控制⼈人在詐欺事件中需有應受懲罰的參與之⾒見解,似 乎有逐漸動搖的傾向。︒。有法院認為只要其證明屬於構成控制的合理推 論(reasonable inference of control),即滿⾜足舉證責任;亦有法院認 為,雖然被告勢必希望原告對其構成詐欺責任的事實有明確地描述,

但事實畢竟只存在於被告⼼心中,故不應該對原告的舉證有過分的要求

158。︒。對於要件三的堅持,似乎有越來越寬鬆的趨勢,其未來的發展值 得觀察。︒。

                                                                                                               

156   See  Boguslavsky  v.  Kaplan,  159  F  .3d  715(2nd  Cir.  1998).  See  Erin  L.  Massey,  supra  note  149,   at114-­‐115.  

157   See  Erin  L.  Massey,  supra  note  149,  at115.  

158   See  Erin  L.  Massey,  supra  note149,  at117-­‐1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潛在控制(potential control)

不同於應受懲罰的參與理論,潛在控制理論認為構成Section 20(a) 的三項要素為:(1)受控制之⼈人需違反證券交易法;(2)控制⼈人實質 參與(即⾏行使控制)公司的⼀一般營運;(3)控制⼈人對於系爭違反證券 交易法律的特定交易具有控制能⼒力。︒。此⼀一理論受到美國多數法院採⽤用,

作為認定是否構成控制⼈人責任之標準。︒。

潛在控制理論與應受懲罰的參與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潛在 控制理論並不認為被告需對系爭違法⾏行為有所參與始得成⽴立控制⼈人 責任;反⽽而,只要被告對主要違反者的違法⾏行為具有潛在的控制⼒力,

就可能需負控制⼈人責任。︒。⾄至於個案中被告若無實際參與違法⾏行為的作 成,則屬「善意」且「並無直接或間接誘使⾏行為⼈人為違法⾏行為」的舉 證免責問題。︒。因此,在潛在控制理論之下,具控制⼒力之⼈人某程度上甚

⾄至可謂有義務去避免受其控制之⾏行為⼈人從事違反證券交易法之⾏行 為。︒。

潛在控制理論是由第⼋八巡迴法院於判斷被告是否須負控制⼈人責 任時,發展出的兩分⽀支測試標準(two-prong test)⽽而來。︒。此⼀一標準要 求原告建⽴立:(1)被告實際參與(即實際⾏行使控制)公司的⼀一般營運;

(2)被告具有控制實⾏行犯罪⾏行為之⼈人所犯之特定交易或活動的能⼒力

159。︒。第⼋八巡迴法院所提出的測試標準其後受到許多法院的廣泛廣泛運

⽤用,作為認定控制⼈人責任的準則。︒。

然⽽而第⼗十⼀一巡迴法院於 Brown v. Enstar Group, Inc.160⼀一案中,針 該案主要違反者(primary violator)為公司的情況下,公司背後的⾃自 然⼈人被告是否須負控制⼈人責任,提出不同於第⼋八巡迴法院的標準。︒。

                                                                                                               

159   See  Metge  v.  Baehler,  762  F  .2d  621,  631(8th  Cir.1985).  

160   Brown  v.  Enstar  Group,  Inc.,  84  F  .3d  393.  

Thompson & Co. v. Partridge162案則是認為,當證據顯⽰示被告有能⼒力直 接或間接控制或影響公司政策時,需負控制⼈人責任。︒。

參考前述第五巡迴法院之判決,第⼗十⼀一巡迴法院認為,被告需負 Section 20(a)的控制⼈人責任,當:(1)公司違反證券法律時,被告有 能⼒力控制公司的⼀一般事務(general affairs);(2)被告有能⼒力直接或 間接控制或影響特定的公司政策,⽽而該政策主要構成了證券法律的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general affairs)及系爭違法政策具有得以控制的能⼒力(the potential to control)或確實⾏行使控制⼒力(actually control)166。︒。此⼀一要件的要 求,相較於受懲罰的參與理論所要求的控制⼈人故意參與不法⾏行為來說,

對於原告仍屬於較輕微的舉證責任。︒。

第三款 「善意」或「無直接或間接誘使⾏行為⼈人為違法⾏行為」

依照 Section 20(a)的規定,當控制⼈人屬「善意」或「並無直接或 間接誘使⾏行為⼈人為違法⾏行為」時,⽏毋需負控制⼈人責任。︒。採取潛在控制 理論之法院認為此屬於被告的抗辯事由,須由被告負證明責任;但採 取受懲罰的參與理論的法院則認為此亦屬原告的舉證責任範圍。︒。

⽽而所謂「善意」,係要求控制⼈人需建⽴立適當的監督體系並勤勉的 實⾏行;⾄至於「並無直接或間接誘使⾏行為⼈人為違法⾏行為」,則可透過控 制⼈人並無參與系爭違法⾏行為的事實來證明167。︒。

第⼆二項 我國法下控制⼈人之責任

於我國法下,並無如美國 1934 年證券交易法 Section 20(a)⼀一般,

特別針對內線交易等證券詐欺⾏行為訂定專屬的控制⼈人責任規定,於法

⼈人構成內線交易責任時,隱⾝身於法⼈人背後之⾏行為⼈人或控制⼈人的責任為 何,得透過公司法、︑、證券交易法、︑、企業併購法或刑法中之規定建構。︒。

第⼀一款 證券交易法第 179 條

按證交法第 179 條:「法⼈人違反本法之規定者,依本章各條之規 定處罰其為⾏行為之負責⼈人。︒。(第⼀一項)外國公司違反本法之規定者,依                                                                                                                

166   Id,  at  118.  

167   THOMAS  LEE  HAZEN,  supra  note  55,  at  5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款 企業併購法第 5 條

按企併法第 5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公司進⾏行併購時,董事會應 為公司之最⼤大利益⾏行之,並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處理併購事宜。︒。

(第⼀一項)公司董事會違反法令、︑、章程或股東會決議處理併購事宜,

致公司受有損害時,參與決議之董事,對公司應負賠償之責。︒。但經表

⽰示異議之董事,有紀錄或書⾯面聲明可證者,免其責任。︒。(第⼆二項)」。︒。

根據本條規定,公司董事會處理併購事宜時,若違反善良管理⼈人之注 意義務,導致公司法⼈人觸犯內線交易規定⽽而受有損害時,參與決議之 董事,對公司應負賠償之責,除⾮非曾經表⽰示異議,且有紀錄或書⾯面聲 明可證。︒。此⼀一規定亦得建構法⼈人負責⼈人之控制⼈人責任。︒。

第三款 刑法之教唆犯、︑、幫助犯及民事損害賠償責任

由於證交法第 171 條第 1 項第 1 款對於內線交易所定之刑罰,僅 限於有同法第 157 條之 1 第 1 項買進或賣出⾏行為之⼈人。︒。雖然證交法未 就未為交易之消息傳遞⼈人為刑罰之規定,但刑法第 29 條、︑、30 條本有 教唆犯與幫助犯之規定。︒。因此,即使證交法未為規定,仍可以刑法處 理172。︒。相同⾒見解認為,從刑法第 29 及 30 條本有教唆及幫助犯之規定 觀之,證券交易法本條既未排除其適⽤用,似仍可依刑法相關規定加以 處理173。︒。故控制⼈人控制法⼈人為犯內線交易罪時,雖控制⼈人⾃自⾝身並無買 進或賣出有價證券之⾏行為,透過刑法上教唆犯、︑、幫助犯亦需負相關刑 事責任。︒。

關於控制⼈人之民事賠償責任,當控制⼈人為證交法第 157 條之 1 第                                                                                                                

172   曾宛如,內線交易之行為主體,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98 期,2007 年 9 月,頁 296。  

173   劉連煜,前揭註 137,頁 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項第 5 款之消息傳遞⼈人(tipper)時,依照同條⽂文第 4 項,需與消息受 領⼈人(tippee)負連帶賠償的民事責任,僅當消息傳遞⼈人得證明有正當理 由相信消息已公開時,始可免負賠償責任。︒。若控制⼈人⾮非屬消息傳遞⼈人,

則依普通法中民法第 185 條共同侵權⾏行為之規定,亦可能需連帶負損 害賠償責任。︒。⼜又依公司法第 23 條,若控制⼈人屬公司負責⼈人,違反忠 實及注意義務致違公司受有損害,或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有違反法 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需負相關之損害賠償責任。︒。

第三項 ⼩小結

於美國法下,構成控制⼈人責任的要件,尚存在「受懲罰的參與理 論」及「潛在控制理論」歧異,或許採取前者理論之法院,是為避免 具有控制權之⼈人,動輒構成控制⼈人責任,故令原告負擔較重的舉證責 任,以限制控制⼈人責任的成⽴立。︒。但有學者認為174,⽏毋需過分限制控制

⼈人責任的成⽴立要件,因為縱使採取潛在控制理論,Section 20(a)尚可 使被告證明「善意」或「並無直接或間接誘使⾏行為⼈人為違法⾏行為」⽽而

⼈人責任的成⽴立要件,因為縱使採取潛在控制理論,Section 20(a)尚可 使被告證明「善意」或「並無直接或間接誘使⾏行為⼈人為違法⾏行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