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ㄧ、活躍老化之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提供之定義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活躍老化 為一個提供長者機會以提升健康、參與和安全的過程,使大眾在老化過程中,能夠 增加生活品質 (Active ageing is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opportunities for health, participation and security in order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as people age)。而更進一步 來說,活躍老化在個人或是群體中都適用,讓人們能了解到生理、心理、社會都有 潛力能夠有所增進; 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渴望和能力參加社會,同時在需要幫助時 為他們提供充分的保護、安全及照顧 (Active ageing applies to both individuals and population groups. It allows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for physical, social, and mental well-being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 and to participate in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desires and capacities, while providing them with adequate protection, security and care when they require assistanc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而活躍老化中的「活躍 (Active)」意涵為高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和公民事 務,不僅是身體活動而已。中高齡者可以持續積極的為他們的家庭、朋友,社區和 國家做出貢獻,不受年齡所礙。在活躍的老化框架中,心理健康和社會聯繫是與生 理上的健康一樣重要,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為長者和政策制定者的主要目標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 Active aging 解釋為一群當年紀增長,仍然 可過著有生產性的生活的族群。他們在社交與經濟情況允許下可有彈性地選擇過生 活的方式,像是參加休閒活動、學習不同事物、工作等,其重點為推廣Active ageing,讓老人保持生產性 (Philip, 2006)。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將 Active ageing 定義為:Active ageing means helping people stay in charge of their own lives for as long as possible as they age and, where possi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y and society.活躍老化意味著幫助人們

二、活躍老化發展脈絡:

六零年代時,美國開始提出“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eing)的觀念,但因過 於理想化,並未考慮各個社會層面的高齡者,例如:身心障礙、疾病因素、經濟因 素、天生殘疾…等等,因此未成功推廣。在八零年代,美國接著提出“生產力老化”

(Productive ageing)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是因許多退休後的長者,退休後就停 止從事有生產性工作,生活活躍程度相當降低,因此美國政府提出此計畫,希望高 齡者能從事兼職的工作,增加活躍。到了九零年代,活躍老化的概念更加廣泛,並 提出“Years have been added to life, now we must added life to years.”,讓老年生活不 只生理層面健康,還需延伸到社區、國家相關政策結合,全面性的達到活躍老化。

到了西元 2000 年代,WHO、EU、OEDC 等重要國際組織皆積極推動“Active ageing“此一階段的活躍老化政策已包含人權、健康不平等、健康文化差異與社會 因素(謝元賓, 2009)。

WHO 所強調之“Active ageing”係指期望中高齡人口皆能獨立(Independent)

的維持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 以及達成健康的生活期望 (Health life expectancy)。

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 指個人在生活中,有目標、期望、標準和所關心的事物,

為一種生活態度。包含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獨立的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 等 。 當 人 們 老 化 時 , 生 活 品 質 可 定 義 為 有 能 力 自 理 與 獨 立 ; 健 康 平 均 餘 命

(Healthy Life Expectancy),係指在身體、精神及社會等各方面處於健全狀態下,

不依賴他人的過生活。老化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因健康狀態下滑而喪失獨立能力,

必須依賴家人與朋友照顧,因此,“活躍老化”強調高齡者能夠獨立自主,並有能力 完成每天的生活功能是活躍老化之重要條件。活躍老化成功關鍵白皮書(Philip, 2006)也提到,使每個人都能開始接受活躍老化的概念,身心與社會安適融合的狀 態,並帶給人們較健康的心靈與身體。

三、活躍老化 (Active Aging) 的架構

WHO 在西元 2002 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概念,2007 年再次針 對「活躍老化」之政策架構提出建議。包括健康、參與及安全三大面向之概念架構 與相關的決定性因素。根據 《活躍老化:政策框架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活躍老化受到下列多元因素之影響: (Organization, 2002) 1. 性別 (Gender)。

2. 文化 (culture)。

3. 經濟的決定性因素 (economic determinants):包含收入、社會保護、工作性質。

4. 健康與社會福利事業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包含健康的促進、疾病的預 防、醫病的服務、長期照護、心理健康服務。

5. 社會環境決定性因素 (social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包含社會支持、教 育與知識。

6. 自然環境 (physical environmental):包含安全的環境、服務的通道、居住環境、

運輸、建築安全。

7. 個人決定性因素 (personal determinants):包含遺傳、生物學、心理的要素。

8. 行為決定性因素 (behavioural determinants):抽煙、身體活動、飲食、酒精、

藥物治療。

而本研究聚焦於影響中高齡活躍老化之個人因素,將多元因素濃縮至生理、心理、

社會等三項層面,以利於本研究探討與鐵人三項運動關係。

第三節 鐵人三項

ㄧ、鐵人三項介紹

鐵人三項,又稱為三項全能(triathlon),簡稱鐵人賽,是由三項運動組成的 比賽。比賽由游泳、腳踏車、長跑三個項目依序組成,參賽的運動員需要連續且獨 立完成三個運動項目,項目轉換時更換衣服和鞋的時間亦計算在比賽時間之內。運 動員進行比賽前需要適當地鍛鍊體能和耐力,以確保每個階段都能夠順利完成。以 距離區分由近至遠可分為:半程鐵人、標準鐵人、半程超級鐵人及超級鐵人。本研 究是指奧運賽程之標準鐵人三項賽事 (51.5 公里) ,比賽項目包括:游泳 1.5 公里、

自行車 40 公里、跑步 10 公里。

二、鐵人三項起源及賽事類別

根據史考特·廷利(Scott Tinley)對於鐵人三項運動的起源考證,最早可以追 溯到1920 年在法國所舉辦的「Les trois sports」比賽,比賽內容含括有 3 公里跑 步、12 公里腳踏車和橫越曼恩海峽(Channel Marne)。三個運動項目必須一次接 續完成,中間不可休息。1974 年 9 月 25 日舉行在 south California, Mission Bay 首 次舉辦三項全能運動,由Jack Johnstone 和 Don Shanahan 指導及規劃且有 46 名運 動員參加。1978 年 2 月 18 日,第一個鐵人三項全能運動(Hawaiian Iron Man Triathlon)在夏威夷舉行(Honolulu,Hawai),包括 3.86 公里游泳、180.2 公里自 行車及42.2 公里的路跑,高登‧海勒(Gordon Haller)以 11 個小時 46 分鐘 58 秒 內完成,獲得冠軍 (Lepers, 2008)。

鐵人三項奧林匹克由 Jim Curl 所創立,項目包含:1.5 公里游泳、40 公里自行 車、10 公里路跑。1989 年,國際鐵人三項聯盟(The International Triathlon

Union,ITU)創立,成為鐵人三項國際賽事管理單位; 2000 年雪梨奧運首次將三 項全能列入奧運比賽正式項目(1.5 公里游泳、40 公里自行車、10 公里跑步)(蔣 光明、朱嘉華, 2011) 。茲將鐵人三項賽事類別整理如表 1。

表 1

但根據澳洲Novice distance course 而定 。

Super Sprint 400m (0.25 mi)

但根據Super Sprint course 而定。

三、鐵人三項比賽進行的方式

正式的三項全能比賽,規範選手在比賽開始約一小時前到達集合地點,將比 賽的裝備放入「轉換區」(transition area)。正式比賽設置兩個轉換區,一個是游 泳—腳踏車轉換區,另一個是腳踏車—跑步轉換區。裝備擺放在轉換區後,大會工 作人員會發出比賽開始的信號,參賽者聽到信號後即刻開始比賽。出發形式有兩 種,第一種是所有參賽者同一時間出發,另一種是參賽者分批出發。

比賽場地原則上會有浮標記號,作為參賽者離開水面的指示。參賽者離開水 面後迅速換上進行自行車所需的裝備。基於節省比賽時間,三項全能運動服裝會有 特別設計更衣程序以方便進行下一項目,參賽者只需脫下泳鏡、戴上安全帽以及換 穿腳踏車鞋即可進行腳踏車項目。參賽者完成腳踏車項目後,前進到轉換區停放腳 踏車,快速地換穿跑鞋進行跑步項目。選手到達終點線便完成比賽。三項全能是一 項個人運動,每一位選手必需以最短時間完成比賽。因此,比賽中的選手禁止接受 場內或場外的任何人士協助。

鐵人三項比賽的計時區分為許多階段,包括,包括三個項目的執行時間以及兩 個轉換區的停留時間。最後,會統計整個三項全能比賽的總時間,並由此名次作為 比賽結果依據。由於這項運動充分展現對自我極限的挑戰精神,迅速風靡了歐美和 世界各地,深受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和參與(陳誌雄,2008)。每年在世界各地所舉辦 的不同類型鐵人三項也多達 3000 多場,漸漸影響台灣的鐵人運動風潮。1989 年,

台灣在高雄旗津海水浴場舉辦第一次鐵人三項比賽,而台灣的第一場國際鐵人賽事 Ironman 舉辦於 2010 年 (蔣光明,2019)。根據統計資料,2016 年有 10 萬人次參 賽。中華民國鐵人三項協會已成立十多年,目標是希望讓台灣擠身全世界「十大鐵 人國」行列。

圖 6 歷年鐵人賽事場次數目(2015-2019)。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鐵人三項參與的現狀 (一) 多元項目組合

游泳、自行車及跑步這三項運動皆各自發展悠久,但鐵人三項運動包含此三種 項目的結合,同時又因分開進行而保留各自的特色,反而成為一種獨特且嶄新的運 動。除了針對喜愛挑戰極限的菁英選手,特別適合作為終生持續參與的運動,依個 人體能可以選擇不同程度的賽事,使能夠使參與的運動年齡層更加廣泛,從而成為 普世運動。

(二) 自我修練

鐵人三項精神在於的「完賽」就是「勝利」。可以不倚賴他人外力而獨自完成 的信念,培養參與者的堅韌性與努力不懈,符合活躍老化所推廣的信念。

(三) 成就自我

鐵人三項不僅僅需要體力,耐力與意志力也是不可或缺,同時具有才能完成,

在各項目轉換過程中容易出現身體不適應、體力透支的情況。但此運動讓大家為之 瘋狂的原因在於人們樂於挑戰自我極限。根據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論,自我實現屬於

五、鐵人三項的健康效益 (ㄧ) 生理效益

鐵人三項運動包含跑步、游泳與自行車,透過參賽與訓練可帶來許多益處,因 為三項運動所帶來之效益都可兼具,是增進健康的完美組合("Health and wellbeing benefits of taking part in triathlon.," 2019)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提出,經常的從事規 律運動及身體活動能提升老人的日常生活功能性及健康,也能增進老人的生活獨立 自主性及生活品質(Chodzko-Zajko et al., 2009)。

鐵人三項運動包含跑步、游泳與自行車,透過參賽與訓練可帶來許多益處,因 為三項運動所帶來之效益都可兼具,是增進健康的完美組合("Health and wellbeing benefits of taking part in triathlon.," 2019)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提出,經常的從事規 律運動及身體活動能提升老人的日常生活功能性及健康,也能增進老人的生活獨立 自主性及生活品質(Chodzko-Zajko et al., 20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