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五甲國宅社區營造之參與歷程

4.3 深度訪談結果分析

本研究對於研究範圍-五甲國宅社區之認知,雖已經由 4-1 五甲國宅社 區簡介之文獻回顧及後續參與觀察已有充分瞭解,惟為增進本研究之貢獻 度,俾利後續都市型社區相關研究參酌,有關訪談內容與五甲國宅社區敘 述比較之議題,彙整如下:

議題一:五甲國宅社區敘述

比較您居住的地方/對於工作、業務上的接觸,對於五甲國宅社區有什 麼看法…(研究者)

我們那裡都是大樓和馬路,綠地都很遠才會有,這裡當初規劃是全國 最大國宅社區,生活機能、運動、綠地等都有結合,其實早期這裡是 個是夢想的社區,曾幾何時變成都是違建了,充斥著個人的私利,也 影響到人和人之間的相處。(X-1)

生活機能便利,環境多方面都覺得很不錯啊,只是覺得很可惜啦,本 來是一個很好的地方,這裡其實勞工階層的居民比較多,很多地方都 會有佔地為王的心態,圍起來就是自己的了。(C)

我覺得從五甲社福中心成立之後,社區就有比較進步了,慢慢的透過 一些社區關懷的課程去注入社區活力;早期五甲國宅格局蓋的就像鴿 子籠一樣,沒有考慮無障礙設施,沒有電梯,搬家很辛苦。(H)

1.它屬於比較老舊的社區,2.它的空地很多,雖然不會那麼擁擠,可 是就會有很多的佔用,3.行政資源的重疊,可以互相支援利用,可是 以後成立管委會的時候會有糾紛。因為里長和管委會做的事是一樣 的。(X-2)

這個地方本來很多戶外的空間被佔用,所以這幾年來透過空間改造慢 慢去改善;高雄市在同時期新建的就是果貿和楠梓國宅,比較起來五 甲國宅算是較低層的國宅,它的綠地環境其實還好,早期是比較歐美 式的規劃想法。(W)

本議題訪談結果,在 5 位訪談者中,有 4 位認為五甲國宅社區綠地環境頗 佳,但多為被佔用;另 1 位訪談者認為在社會福利機構(五甲社福中心)成立 之後,透過一些社區關懷方式替社區注入活力,感覺到社區比較有進步的 趨勢。

本研究有關訪談內容與研究問題意識之相關議題,彙整如下:

議題二:與問題意識(集體記憶、社區意識及公民意識)相關之敘述

(一)集體記憶

像有名的土溝社區營造就是由一隻水牛發起,我常在想五甲社區內有 沒有什麼可以作為代表性的事或物,例如眷村內的國旗、有精神標語 的圍牆等,當然也可以不限於物質的層面。(研究者)

好像沒有耶,好奇怪耶,好像是要鄉鎮才會有?(X-1)

我們這裡沒有耶,我覺得要找歷史很難,就只能創造新歷史了,像我 們辦活動能固定辦的話就很有意義。(C)

我早期對它的印象是一片甘蔗園,幾乎都是外來人口比較多,比較老 的東西可能沒有。(H)

它以前是空地,應該沒有什麼歷史文化的軌跡吧,我覺得可能比較難

找。(X-2)

要談集體記憶的話會牽扯到一個共同價值的建立的問題,在都市還是 很難,最容易被記憶的可能還是空間啦!(W)

本議題訪談結果,在 5 位訪談者中,5 位全部認為五甲國宅社區不論是事、

物或非物質的層面,都不易提出明確的集體記憶;其中 1 位訪談者認為可 用創造新歷史的方式來填補集體記憶的不足,1 位訪談者認為最容易被記憶 的可能還是在空間的改變。

(二)社區意識

您認為透過空間(社區)營造來達到凝聚社區意識的成效如何?(研究 者)

做社區營造等於提供給很多長久以來想做、可是不知道怎麼做的人一 個平台,只要參與過的人多半是有社區意識的。(X-1)

空間營造凝聚社區意識還是有一定的幫助,可是我會覺得影響的範圍 有限,像石玩園的旁邊還是很髒。(C)

這幾年社區意識抬頭,心故鄉成立後慢慢的改變社區的觀念,里長和 理事長也願意投入,這是我近年來的觀察。(H)

除了和自己利益有切身關係外,公共事務幾乎都是很被動的,有些人 透過民代或社造團體去慢慢凝聚社區意識,還是有啦,但畢竟是少數。

(X-2)

台灣社造做的好都還是在鄉間,因為鄉間彼此的碰觸空間比較短,都

市裡碰面的空間可能只有電梯間,門關了就互不相望了。(W)

本議題訪談結果,在 5 位訪談者中,有 4 位認為透過空間(社區)營造來達到 凝聚社區意識的成效頗為良好,其中 1 位訪談者認為影響的範圍有限;另 1 位訪談者認為空間(社區)營造做的好都還是在鄉間,都市空間較不易進行。

(三)公民意識

您認為以空間營造的方式,讓社區意識昇華成公民意識有可能嗎?(研 究者)

社區意識昇華成公民意識還是有可能的,只是必須要透過一群人先進 去做,這群人在哪裡就是社造的目的了。(X-1)

不參與的人就是沒有公民意識的人嗎?我們這棟大樓雖然不是全部都 參與,可是每個人都遵守石玩園營造後不停汽車的規定。(C)

我覺得長期耕耘,透過教育是有可能達到。硬體營造也是必備的,但 是就看社區經營者的權重比例如何拿捏。(H)

如果再透過教育和訓練是有可能的,但是作法上要多思考,經過一部 份的人慢慢去帶動,政策能不能持續也是重點。(X-2)

透過空間營造是有可能提升至公民意識的某個程度,但還是有個極 限,改造後段的維護也可以去判讀公民意識的程度。(W)

本議題訪談結果,在 5 位訪談者中,全部認為以空間營造的方式,讓社區 意識昇華成公民意識有其可能,其中 1 位訪談者認為雖然當下部分居民沒 有參與,但事後全部都遵守共同制約,應可歸類為具備公民意識的範疇,2

位訪談者認為需長期透過教育和訓練的方式去深耕,1 位訪談者認為透過空 間營造有可能提升至公民意識的某個程度,但還是有個極限。

對於即將到來的國宅法通過,五甲國宅社區衝擊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宅 基金下放住戶自主管理,亦為都市型社區內公民意識探討的重要議題,有 關訪談內容對於此議題,彙整如下:

議題三:訪談內容與國宅基金下放住戶自主管理之敘述

對於國宅管理基金回歸住戶自主管理的問題,您有什麼看法?(研究 者)

一般居民普遍是不接受回歸,其實說穿了是自私,還有長期接受政府 庇蔭習慣了,這筆錢是一個燙手山芋,可是都沒有人去想想自己能做 什麼?(X-1)

我覺得人一碰到錢,就會有很多弊端出來,很多人會來搶食這塊大餅,

其實我是很擔心也不看好,我們 4 棟大樓都不想接,還且錢也不划算,

可能連電梯維修不太夠,像 5 層樓公寓的更慘,沒有委員會要撥給誰 都不知道。(C)

一般傾向不回歸,因為到時候可能還要個別再攤錢出來,一定有人不 繳,也沒有強制力去要求。不過這個利弊還有待深思,因為民眾也會 養成依賴政府的心態,不會愛惜公共設施,政府一定要輔導居民成立 管委會,不然可能會有弊端,公共設施淪為三不管。(H)

94 年 1 月 26 日法令有做修正,規定我們要輔導社區成立管委會,有的 社區比較快,有的社區就不是很積極要靠政府管。但是這有落日條款,

住宅法通過後國宅條例會廢除,最後再沒有管委會的話基金會提存法

院。(X-2)

我認為這是一個轉型的關鍵點,第一個是私領域的維護權,回歸後自 家的住宅就要自己負責了,第二個是公私領域的界定很模糊,一直沒 有講清楚,一樓和屋頂層都是既得利益,以前政府不拆,現在回歸後要 如何處理?(W)

本議題訪談結果,在 5 位訪談者中,3 位訪談者認為居民普遍不接受回歸,

原因多為長期依賴政府維護及擔心基金金額不足,另 1 位訪談者說明政府 有輔導社區成立管委會成立的責任;1 位訪談者認為這是一個轉型的關鍵 點,值得觀察及研究。

4.4 結語

本研究經由 4-1 五甲國宅社區之專文回顧,並配合後續 4-2 五甲國宅社區營 造之參與觀察、4-3 深度訪談結果分析,綜合歸納可得知:五甲國宅社區之興建 原由為安置十大建設期間帶動之前鎮、小港工業區之大量勞動人力,住戶定位 為中低收入戶,但引進了歐美式的規劃策略,考慮了多樣的建築類型,並留有 大量的綠地面積及公共設施,整體規模與完善程度不容小覷,早期在環境品質 上亦獲得居民好評,惟經由經濟起飛後帶動的資本化及相關單位管理維護不 善,在社區意識低落與違建等髒亂環境充斥下,造成昨是今非的感慨。

近年來由於社區主義抬頭,在民國 94 年鳳山市心故鄉社區營造協會的草創 與行動下,逐步帶動社區內空間營造之潮流,也吸引相關單位良性競爭;再以 本研究問題意識檢視,社區內之集體記憶除了大量綠地外,幾乎微乎其微,但 透過空間營造凝聚社區意識,再輔以軟體活動之舉辦,其成果與效益相當可觀,

如能持續推行,除了當下即製造了新的集體記憶外,亦為昇華為公民意識的重 要基礎,

以空間營造的方式使社區意識昇華成公民意識有其可能,但僅可能提升至 公民意識的某個程度,(如共同參與、維護管理或遵守公約等),欲使其範圍及層 面擴大更需要輔以長期教育和及訓練的方式。

對於住宅法實施回歸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即將面臨的公用基金下放居民自 主管理議題,居民普遍不樂見,顯見民眾自主的力量還不成熟,但卻也是一個 值得持續觀察及醞釀的關鍵點。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第二章末提出之問題意識架構,第三章末提出之操作 性定義,結合本章節之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歸納分析,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 議。

相關文件